[转帖] 赫伯特·胡佛与大萧条的历史真相

出:http://www.bearmarketinvestments.com/herbert-hoover-and-the-great-depression


译:真相道白


自2007年末,越来越多的评论员把当前金融危机与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相提并论。众诺奖得主与总统顾问信誓旦旦的宣称,上世纪正是因为胡佛总统吝惜的“不作为政策”才酿成了大萧条的惨剧;美国经济之所以最终走出困境,主要得益于罗斯福为对抗纳粹所实施的赤字财政。但正如我在我的新书《政治误导:大萧条与新政》(The Politically Incorrect Guide to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the New Deal)中所指出的,历史其实被官方歪曲了。

我们首先来审视一下赫伯特·胡佛的财政政策。与你这些年在财经媒体上的所见所闻相反,胡佛总统在股市崩盘之后的表现,完全就是课本中所描述的凯恩斯主义者的典范。他当机立断将所得税率下调了1%(依据1929年的税法),并迅速扩大政府消费。从1930至1932财年,政府消费增长了42%。

为了更真实地领略胡佛对凯恩斯主义的热衷,我们还必须留意当时政府支出迅猛增长的背景。那时的税收已因经济活动大幅减少,以及自1930年初开始出现的价格性通缩而严重下滑。因此,虽然当时的美国仍处于和平时期,在胡佛任期内还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额赤字,这甚至成为1932年罗斯福竞选总统时攻击胡佛的主要理由之一。

胡佛任上的赤字究竟有多大?他的前任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在自己的任期内年年均有财政盈余,并且一直维持着十分稳健的联邦预算,即便是在1920年代如火如荼的大牛市中也是如此。与柯立芝这位真正奉行小政府与经济自由主义的总统完全不同,胡弗在1932年临走时,把他前任留下的7亿美元盈余,变成了26亿美元的赤字。

的确,26亿美元在今天看来算不了什么,可能还不够保尔森给那些大银行家们喂一顿早餐的。但胡佛这26亿美元的赤字是由46亿美元的政府支出与20亿美元的税收所组成的,因此政府花费所占财政预算的百分比其实非常惊人,换算到2007财年,这个赤字水平相当于3.3万亿美元(2007财年的实际赤字仅为1620亿美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注意到胡佛政府在1932年的财政赤字达到了GDP的4%,这绝非什么吝惜之举。

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率之所以飙升的原因并非由于胡佛对财政赤字的厌恶、对金本位的迷恋。胡佛与其前任总统相比,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他非常强硬的要求大公司不得以经济崩溃为理由给员工减薪。胡佛一直持有一种错误观点,即“工人的购买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以在他看来,如果企业由于需求不景气而进行裁员和减薪,就会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事实胜于雄辩。在胡佛之前,美国一直奉行不干预的“自由清偿”原则,因此即便发生经济衰退(或“恐慌”),一般来说一两年时间就可以恢复。当然,工人们看着自己的工资单缩水绝非乐事,不过只要坚持两年就能迎来经济复苏,况且经济衰退时物价水平也会下降,一定程度上对冲击起到了缓冲效果。

那么在颇富同情心的胡佛总统带领下,在“开明”企业主即便物价与利润下降也誓死不降工资的承诺下,美国工人的真实命运究竟怎样呢?基础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物价上涨时,购买需求必定减少。30年代初期工人们的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扣除通货紧缩)甚至比20年代的大繁荣时期上涨得还快,直接导致企业雇不起更多工人。这就是为什么1933年3月失业率飙升到28%的原因。

“这的确非常有趣,”某些读者可能还是充满疑云,“但你无法否认,正是二战的巨额花费使美国人走出了萧条。所以很显然,赫伯特·胡佛还是花得不够多。”

很好,那我们现在就来探究这个经济史上最为神秘的问题,即“军事花费修复了美国经济”是否属实。首先声明,我的书很大程度上基于历史学家鲍伯·黑格斯(Bob Higgs)先前做过的大量工作,他曾在多篇论文与著作中指出,美国在1946年之前其实根本没有走出萧条,事实上直到二战结束,即联邦政府对资源与劳动力放松管制之后,经济才恢复了增长。

没错,当罗斯福把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赶赴到战场上之后,失业率骤然降低了。但这很奇怪吗?如果今天奥巴马想用这个方法降低失业率也一定奏效,给那200万被解雇的工人每人发一套军事装备就行了,然后让他们去打海盗……看吧,失业率果然降低了!

美国官方在战时统计出的GDP数据也存在很大误导性。GDP包括政府消费,这意味着许多军事花费也被统计在GDP中,虽然从经济产出的角度来看,政府用100万美元生产坦克,与民众花费100万美元购买家居用品和汽车,这两者对经济的贡献完全不同。

还有另一个被歪曲的事实。黑格斯提醒我们,美国政府在战时进行了价格管制。一般来说,如果美联储通过大量印钞的方式让政府购买军需用品,那么CPI(消费价格指数)一定会暴涨。统计经济学家在计算GDP时,通常会从中扣除CPI,以反映生活成本上升的影响,因此真实GDP一般没有修正之前(名义GDP)那样出色。但这种“CPI修正法”不适用于战时,因为政府用价格干预的方式阻止CPI暴涨,那么此时官方公布的CPI必然是一个被扭曲的数据,按这个CPI修正后的“真实GDP”其实并不真实,而是被明显高估了,就像前苏联公布的工业产值一样。

如果说凯恩斯主义者喜欢用错误的经济学理论、被误读的历史来证明扩大政府赤字是正确的,那么芝加哥货币学派比他们也好不到哪里去。货币学派主张实施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并将大萧条归咎于美联储“意志力的薄弱”。

写书的时候,我通过研究发现,自从1914年11月美联储成立,直至1931年,纽约联储一直维持着创纪录的低利率。“窗口贴现利率”是美联储要求成员银行向其支付的抵押贷款利率,这个利率自联储成立以来一直维持在%3至%7之间做区间震荡,直到1929年股市崩盘。

1929年10月,股灾爆发。美国遭遇了黑色星期一与黑色星期二。短短两天时间里,股市分别下跌了13%与12%。11月1日,联储当机立断下调利率,将原先一直维持在6%的窗口贴现利率直接调降了1个百分点。随后几年里,联储继续大刀阔斧的减息,窗口利率甚至在1931年5月达到了1%的纪录低位,并一直维持到1931年10月,此时美联储不得不开始升息,试图遏制由英国废除金本位所引起的黄金外流(全球投资者担心美国很快也会像英国那样违约,因此在美国黄金兑换窗口尚未关闭时,疯狂用美元兑换黄金)。

您可能不觉得这有什么新鲜,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美联储会在经济衰退或恐慌时调降利率以释放流动性。此举有助于减少危机带来的伤害,并实现经济软着陆,而这是固定利率政策所无法做到的。

但事实怎样呢?在我们关注的整个时间段里,纽约联储所实施的最高利率也不过只有7%,而这7%的高利率竟然发生在之前1920 ~ 1921年的经济衰退期。

或许你从未听说过在大萧条之前,美国经济还有一次衰退。实际上这次衰退的情况也非常严重,1921年的平均失业率为11.7%,所幸的是经济复苏得很快,失业率在1922年就降到了6.7%,1923年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达到了2.4%。

在研究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我忽然注意到一件事:从1920至1921年,美联储一直维持着高利率,表面上似乎对经济不利,但高利率却能帮助彻底“净化”产业机构中的陈腐。在一战中,美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近乎翻倍,那么于1920年开始实施的高利率无疑扮演着净化器的角色,冲刷掉那些只适合在战时生存的企业与不良投资。

进入1923年之后,美国资本体系变成了高效的生产机器,但倾斜性与不公性日益凸显,再加上安德鲁·梅隆的大幅减税,整个20世纪20年代毫无疑问已成为载入美国史册的“超级繁荣期”。美国普通百姓不仅变得更加有钱,而且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很多人就是在这段时期生平第一次用上了电,并拥有了汽车。

相反,美联储在30年代“基于某种原因”所实施的减息举措不仅毫无功效,而且播下了噩梦的种子,随后到来的是美国历史上最坏的十年。

想象一下,如果不存在中央银行,市场上只存在单纯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就像过去那些日子一样),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当恐慌来袭,人们忽然认识到自己手头极缺流动资金(他们多么希望自己当初多存了一些钱)时,放贷的人会怎么做呢?

答案很显然,他们会提价(贷款的价格就是利率)。在泡沫兴起的过程中,流动资金会逐渐变得稀缺,因此其价格必须反映这种信息。人们应该针对这个价格理性调整自己的行为,因为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毕竟有它自己的意义。

那么现实怎样呢?真的要“感谢”凯恩斯,更要“感谢”米尔顿·弗里德曼!中央银行家们现在都认为在流动资金短缺时,他们应该开启信贷龙头拼命注水。不过为了做到这点,他们必须首先“稀释”信贷浓度。就好比一个酒商现在只有3瓶酒,但大批顾客蜂拥而至,为了不让任何顾客失望,他决定兑水,把1瓶酒兑成9瓶,这样每位顾客就都能喝到酒了。

我们也可以换个例子:一位卡车公司老板本来准备进行一次大检修,但忽然接到了紧急订单,于是不得不拖延检修,紧急送货。那么此时他一定会临时提高送货价格以反映潜在风险。他会要求对这种潜在风险(如卡车司机的安全,卡车长期使用的损耗等)进行额外补偿。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银行。经济衰退时所有企业都急需现金储备,银行也不例外。就像一场飓风来袭时,百货商店中的照明设施与发电机会涨价,以保证其供给平衡一样,金融风暴到来之时流动性也应该“涨价”,因为所有人都认识到自己手头极缺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