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读者文摘》破产让我想起中国的《读者》

韩浩月

美国《读者文摘》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个消息并不令人震惊。与那些在金融风暴中轰然倒塌的企业帝国相比,《读者文摘》与国计民生关系不大。网络时代,读与不读一本杂志还重要吗?就算《读者文摘》停刊,最多也不过引起多几声叹息而已。

报道《读者文摘》申请破产保护消息的有国际媒体、出版专业媒体、经济媒体、IT媒体,可见,《读者文摘》影响的不仅是传统出版领域和阅读领域,关心它生死存亡的还有金融界人士,以及印刷、发行、运输等等相关产业。它的命运,或许会让投资商止步于对杂志的投资,会让印刷厂为未来的日子担忧。围绕杂志过生活的编辑、撰稿人和发行人员等等,都会从《读者文摘》上感受到冬天将至的寒意。

鉴于有可能在众多领域引起连锁反应,《读者文摘》申请破产保护应该成为杂志出版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以这个出版巨人的倒塌为标志,杂志出版的辉煌时代已经彻底画上句号,下一步面临的将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当数字出版商野心勃勃透出要消灭传统出版的意思时,很多传媒大鳄还嗤之以鼻,但现在,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正在越来越多地填充进人们的生活,让那些曾对数字出版不屑一顾的人们眉头皱得更紧。

《读者文摘》的城门失守后,会不会有大批杂志进入停刊期?不妨先看看美国报纸的遭遇。今年6/7月刊的《美国新闻学》评论以《没有报纸的城市》为题,对美国报业的停刊潮进行了报道。这个题目的由来,源自2008年12月份至今已有6家日报出版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些公司出版的报纸包括《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芝加哥太阳时报》等。在此之前,包括《时代》杂志在内的诸多媒体也对报纸生存作了悲观预测,《今日美国》财富版更是以《号外号外!报纸将死?》的封面文章,预言报纸的末日“将会比人们预想的来得更快”。

这些对于传统出版业的不利消息,看上去有点耸人听闻。业外人士可能会觉得,报纸和杂志不是出版得好好的吗?它们不依然还是主流媒体吗?但如果稍微多了解一些报纸广告额的大幅下降、印刷成本的大幅提高,以及现在人们对于网络新闻的依赖,就会觉得传统出版面临的压力的确不小。至于杂志会不会像报纸那样,末日“将会比人们预想的来得更快”,现在讨论还有些为时过早。毕竟,杂志和报纸在我们多年来养成的阅读习惯下,依然会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读者文摘》今年仍然有550万册的巨大发行量。

美国《读者文摘》的遭遇,让我想到了中国的《读者》,它有着和美国那本杂志相同的属性,但《读者》好像并没有受到多少大环境的影响而陷入生存窘境,仍然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但有一天,它会不会重复《读者文摘》的命运?问题几乎已经确定了,任何大众杂志都要面临读者群萎缩这样一个现实。杂志末日到来的速度,取决于我们被数字化生存淹没的速度,此外,还有数字出版精品意识的觉醒——当网络能够提供与杂志质量同等的内容,便会发挥它便捷的传播优势,加速蚕食杂志的领地——而内容,现在几乎是传统出版物与网络抗衡的最后一种武器了。

要想巩固地盘、延续生存期,杂志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内容上更加精益求精,同时将自身内容数字化,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但这并不能改变杂志的最终命运:未来将不会存在超高发行量的杂志,除少数特色杂志还会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外,绝大多数杂志都会小众化,其发行方式、盈利方式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读者》原来也名《读者文摘》,遭人家告了,征集读者意见改名,成了《读者》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还真不是滋味。以前经常从外教那里拿原版的《读者文摘》来看。中国的《读者》倒是十几年都不曾看过了。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我内心的生命,会遇见藏在我生命中的欢乐,尽管岁月以其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
建议《读者》收购《读者文摘》,恢复原名。
闻道朴园富简篇,辄思耋学效前贤。何时许我嫏懁至,寝馈巾箱住十年。
据说在中国一本杂志卖到2万到3万册左右就可以正常维持开销,它这杂志有550万的销量,为何活不下去了?难道这本杂志的稿费真是按销量给的吗?那样的话也不至于倒掉吧?
两国之间差距蛮大的,中国的读者群更为庞大,理论上有十几亿,基数就是美国的好几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无论从内容、采编方式、公司结构、还是价值理念,《读者文摘》和《读者》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回头再详说。
22亿美元巨债压倒美《读者文摘》
2009-08-19 02:01:1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当广告主不再眷顾,即便辉煌如《读者文摘》也难免没落。

美国时间17日,美国《读者文摘》公司(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宣布,计划在未来30天内将按照美国《破产法》第11章,为其美国总部业务申请破产保护,以期争取减轻还债压力并进行业务重组。在此之前,《读者文摘》公司已经背负高达22亿美元的债务。

为了生存,公司将不惜放弃部分股权以抵掉部分债务。《读者文摘》公司表示,已经和大多数债权人达成原则性协议,免掉16亿美元的高级担保债券中的部分债务。当然作为回报,这部分债权人将获得《读者文摘》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公司还表示在递交正式破产保护申请之前,将寻求和债权人达成深度协议。公司希望花45天到90天的时间完成债务重组,减少75%的负债,从而迎接新生。此外,《读者文摘》公司首席执行官Mary Berner表示,由于公司在年初已经完成一轮裁员,因此目前不会有新的裁员计划。

与此同时,按照计划,破产保护期间,《读者文摘》将继续出版发行。《华盛顿邮报》刊文,颇为感伤地将之比为“坚持飞行的受伤小鸟”。

消息传出后,《读者文摘》在华机构通过互联网发布声明称,《读者文摘》美国总部的财务重组对中国地区业务发展未构成影响,中国地区的业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事实上,本次申请破产保护并不涉及《读者为摘》公司的海外业务。

今年春天,《读者文摘》便聘请了Kirkland and Ellis律师事务所为法律顾问。由于该律师事务所以擅长处理破产程序及企业重整而著称,业内便已经有关于《读者文摘》可能申请破产保护的猜测。《读者文摘》公司曾一度极力否认。

此前,《读者文摘》已经做了一系列努力,包括裁员瘦身,将月发行量从800万份下调至550万份,同时把每年的发行期数从12期减少到10期。但是这并没有改变这本杂志的命运。

已有80岁“高龄”的美国《读者文摘》曾是美国中产阶级床头必备之选。

《读者文摘》公司于1990年上市。刊登已发表的小说缩编和转摘其他杂志文章曾是《读者文摘》的特点,但是这种编辑方针在当今出版业中已显得落伍。1995年,公司已现颓势,股价逐渐走低。最近10年,《读者文摘》生存环境更加严酷。随着忠诚的老读者不断仙去,以及年轻人阅读习惯和休闲方式的改变,《读者文摘》销量逐年下滑。在上世纪70年代,《读者文摘》曾经拥有1700万的发行量,截至去年,发行量已经萎缩至820万。伴随着发行萎缩的还有广告收入的下滑,《读者文摘》杂志广告收入去年下降了18.4%,2009年前6个月再度下滑7.2%。

2007年,在那个投资银行业务的泡沫高峰期,以纽约私人投资公司Ripplewood Holdings为首的股权投资者以24亿美元的价格将《读者文摘》公司私有化,试图挽救这本曾经辉煌的老杂志。同时投资的还包括信贷对冲基金GoldenTree Asset Management、美林资本(Merrill Lynch Capital Corp)。当时《读者文摘》已经负债8亿美元。

资本的介入并没能挽救《读者文摘》,相反,资本本身也存在不少泡沫。在金融危机、广告和发行双萎缩的压力之下,《读者文摘》最终不堪重负。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09-9-2 14:45 编辑

美国读者文摘申请破产保护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8日上午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最受欢迎的大众化杂志《读者文摘》的发行商读者文摘公司17日宣布,将按照美国《破产法》第11章申请预先破产保护,并计划用公司所有权交换部分债务。

  除《读者文摘》外,读者文摘公司旗下还运营着许多本图书、杂志及网站。该公司表示,已经与大多数债权人达成原则性协议,免掉16亿美元的高级担保债券中的部分债务,作为回报,这部分债权人将获得读者文摘公司的所有权。

  今年的广告支出下滑已经导致多家著名杂志破产,包括Conde Nast出版集团旗下的《Portfolio》、《Domino》和《Blender》。

  不过,读者文摘公司CEO玛丽·伯勒(Mary Berner)仍表示,该公司的杂志在美国市场表现强劲,其9月号的杂志广告页面数仅下滑6%。她表示,《读者文摘》对奢侈品品牌和高端产品广告的依赖较小,使得该公司能够在众多印刷媒体纷纷垮台时维持良好表现。

……


——————————————————————————

美国《读者文摘》将申请破产保护
来源: 华尔街中文网



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的出版商债务缠身,已同意申请破产保护,将其借款缩减75%。这是最近的媒体行业收购大潮中出现的又一起失败案例。

按照协议,《读者文摘》的控制权将移交给该公司的贷款方。其贷款方以摩根大通公司(JP Morgan Chase)为首,还包括通用金融(GE Capital)、Aries Management、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基金公司Eaton Vance、Regiment Capital和DK Partners。
私募股权公司Ripplewood Holdings于2007年主导了以16亿美元收购《读者文摘》的行动,该公司称将放弃其股权。Ripplewood的比利时分支试图收购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Co.)旗下德国汽车子公司欧宝(Opel),《读者文摘》申请破产对其显然是个打击。

《读者文摘》拥有众多其他杂志和媒体资产,包括食品生活类杂志Every Day With Rachael Ray和烹饪网站AllRecipes.com。其最重要的《读者文摘》杂志的发行量多年来一直下滑,不久前《读者文摘》表示计划进一步缩减发行量,目前为800多万,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2%。

《读者文摘》与其贷款方已达成一致,该公司将申请破产保护,以将其16亿美元担保债务的一大部分转换为证券。《读者文摘》周一表示,一些贷款方将提供1.5亿美元的“债务人持有破产资产”(DIP)贷款,以帮助《读者文摘》通过破产程序以及后续事宜。《读者文摘》表示,预计其负债总额将从22亿美元缩减至5.5亿美元。

《读者文摘》没有支付周一到期的一笔2,700万美元的利息。该公司表示,其将利用30天的宽限期继续与贷款方讨论,并计划在宽限期截止前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该公司在美国之外的业务预计不在破产申请之内。

债务人持有破产资产贷款是为该公司提供的新资金,意味着其现有贷款不会计入。据标准普尔LCD的数据显示,债务人持有破产资产贷款的利率较伦敦银行同业拆息(Libor)高10%,而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基准为3.5%。这就意味着贷款方收益年利率绝不会低于13.5%。
纽约时报威胁关闭旗下百年老报逼工会削减成本
                      2009-4-6 0:16:21    来源:新浪科技                       
  美国纽约时报公司周五表示,除非工会让步,同意削减2000万美元的成本,否则它将关闭旗下的《波士顿环球报》,一石激起千层浪,纽约时报公司的这一威胁让美国报业人人自危。
  1993年,纽约时报公司以创纪录的11亿美元收购了《波士顿环球报》,将美国最受尊重、最盈利的报纸之一纳入囊中。但分析人士称,自从被收购后,《波士顿环球报》就一直亏损,目前纽约时报公司也身负11亿美元债务,因此,只能出此下策。

  由于面临全球经济危机,加之营收不断下滑,美国报业正在萎缩,主流报纸《落基山新闻报》2月停刊,其它几家正在寻求破产保护。而纽约时报公司的威胁震惊了整个美国报业,他们感到人人自危。波士顿大学传播学教授托比·伯克维茨(Tobe Berkovitz)认为,“这一警告震惊了整个美国报业,如果《波士顿环球报》真的倒闭,那几乎无人可以自保了。”市场研究公司Outsell媒体分析师肯·多科特(Ken Doctor)也认为,关闭《波士顿环球报》的威胁“给尚存的报业员工等传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这太不同寻常了。”

  《波士顿环球报》是美国最受尊重的报纸之一,该报创刊已有137年,共获得过20次普利策新闻奖,并且它报道的诸多大事件使其赢得了普遍赞誉。但自被收购后,该报就经历了数轮裁员和并购,此外,美国报纸发行量审核署(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统计数据显示,随着读者越来越多地转向网络新闻,《波士顿环球报》在截至去年9月30日的前6个月中日均发行量比上年同期下滑10%,至32.3983万份。

  美国报业协会(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08年,全美报业广告收入下滑16%以上。媒体分析师多科特称,所有报纸头上都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果报业还希望生存的话,“每家都得放点血。”

  《波士顿环球报》的报道称,纽约时报公司下给该报13家工会的最后通牒宽限期只有一天。波士顿报业协会会长丹尼尔·托顿(Daniel Totten) 还透露,工会的让步还要包括削减工资、减除公司养老金缴款和废除终生雇佣保障合同。波士顿报业协会是《波士顿环球报》最大的工会,代表着700多名编辑、广告等员工的利益。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纽约时报公司的威胁不过是该公司为免除自身债务而采取的谈判策略,前文所述,截至2008年底,该公司负债高达11亿美元。最近,纽约时报公司以2.25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其在曼哈顿总部中的21层空间,还要求大部分员工到今年年底前接受5%的减薪,此外,该公司以14%的利率获得了墨西哥亿万富翁卡洛斯-斯利姆2.5亿美元的贷款,暂停向股东分红,以求节省大约1.3亿美元。

  Reflections of a Newsosaur博主、记者出身的企业家阿兰·马特尔(Alan Mutter)称,“一家要倒闭的报纸其实还可以运营很长时间。我认为此举不过是个谈判策略。”马特尔不认为《波士顿环球报》有濒临倒闭的危险。

  周六,《波士顿环球报》新闻发言人拒绝就此事置评,纽约时报公司新闻发言人也未马上就此事作出回应。

  媒体分析师分析师称,纽约时报公司有关《波士顿环球报》倒闭威胁的做法与赫斯特集团威胁亏损的《旧金山纪事报》同出一辙,该报员工要求买断工龄后清退的有120人,但该报要求150名员工买断工龄后予以清退。

  近期来,美国各地方报业倒闭或面临破产的不在少数。今年初,E.W. Scripps公司旗下的的《洛基山新闻报》停刊,另外几家主要的报业公司已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包括《费城问询报》、《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Minneapolis Star-Tribune)、《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和《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另外,诸如《西雅图邮讯报》(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以及另一家备受尊重的波士顿报纸《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已停止纸质版发行,转向网络版。
受金融危机影响《花花公子》老板濒临破产

该文来源于《 洋葱新闻网:www.faners.com 》,原文链接:http://www.faners.com/guoji/200810/15-431.html

商场起危机 生意面临破产将被迫裁员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随着金融海啸直卷全球,《花花公子》老板赫夫纳也受到严重冲击,其产业甚至面临破产威胁,近日盛传,赫夫纳可能要裁员度过困境。听到这一风声,赫夫纳旗下明星纷纷跳槽,以求自保。这一举动无疑是雪上加霜。赫夫纳一手打造的商业王国股价最近由6.2英镑急跌至1.55镑,生意亮起红灯。

    据透露,为了全局考虑,有高层建议赫夫纳裁减人手以度过危机。
……
受广告下滑影响 贝塔斯曼一季度收入下降
来源:人民网  作者: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布时间:2009-05-18  

贝塔斯曼集团日前透露,受广告下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该集团今年一季度总收入和利润均有所下降:一季度持续性经营业务的总收入为35亿欧元(去年同期为38亿欧元),一季度税前经营利润为1.15亿欧元(去年同期为2.53亿欧元)。

  但在服务业方面,集团的外包服务业务却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对集团来说是一个好信号。据介绍,在未来几个月,贝塔斯曼将继续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以将金融危机对集团的影响降至最低。

  截至2008年12月31日,贝塔斯曼集团的经济负债总额为66.27亿欧元。贝塔斯曼自今年年初起共发行7.5亿欧元债券,以增大现金流。

  贝塔斯曼集团是全球500强企业之一,业务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贝塔斯曼旗下囊括了RTL 集团、兰登书屋、古纳雅尔集团、欧唯特集团和直接集团。
据说在中国一本杂志卖到2万到3万册左右就可以正常维持开销,它这杂志有550万的销量,为何活不下去了?难道这本杂志的稿费真是按销量给的吗?那样的话也不至于倒掉吧?
姚宏越 发表于 2009-9-2 13:17
550万的销量,但是以不到成本价销售。卖越多,亏越多。

那样的老牌杂志,定有很疯狂的编辑群,以及类似通用那样的大量老员工要养。

主要盈利多半是在广告。如果像贝塔斯曼,那还可以有做服务的部门。不知他们有没有。

然后旗下50多个杂志、网站,恐怕也多是烧钱的货。没准有些还是当年按PE30收来的。

如果经营者没有做出正确选择,再加点贪心和傲慢,传统媒体垮掉不足为奇。

不过另一方面,它的破产不意味着这本杂志关门。而是一群资本疯子再度玩起资本游戏。
13# ironland
ironland兄知不知道《读者文摘》全球50多个版本一共有多少个编辑?
夸张点说不会超过500人,保守点估计300人左右。加上广告、经营、市场部门,应该不会超过2000人吧。而google的员工2007年就有1万。
速读时代,电子读物时代,冲击了纸张的发行,将来估计杂志估计靠点击率吃饭了,如果收钱,那么多杂志网民可以不看,太多了啊!如果不收钱,想想如何盈利
14# emmer

我不知道他们雇了多少编辑。

搜到这篇,聊做参考。
——————————————————————————



第一期《读者文摘》由31篇文章组成,定价为25美分,印数5000册,全部采取直接邮寄的方式。创刊初期,华莱士舍不得花钱订报,便每天去图书馆里抄写。由于篇幅有限,他必须对篇幅较长的文章做摘编,时间一久,就形成了缩写的格式。1935年,华莱士在与修车工交谈后突发奇想,派记者写了一篇独家专访。文章在《读者文摘》刊出后立即引起各家媒体的关注,结果成了许多报刊转载的对象。自那以后,几乎每一期都会刊登一篇独家专稿。《读者文摘》的风格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而成。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使《读者文摘》不断发展壮大,华莱士创立了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他首先建立了一套轮换的最终编辑制度以持续稳定地保证《读者文摘》的质量。为了保证《读者文摘》浓缩书的质量和编辑出版政策的贯彻执行,华莱士夫妇从《读者文摘》中拿出部分利润,花高薪聘请了出版专业人才,包括出版高级管理人员和著名编辑,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编辑出版班子。而且这种向雇员支付高薪的做法一直保持至今,成为读者文摘集团的一大传统和特色。在聘用员工时,华莱士都非常小心谨慎,力求人尽其才。由于采用了有生活保障的、终身制的体制,所以《读者文摘》集团的人员一直比较稳定,便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也随着《读者文摘》的壮大而逐渐提高,使集团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

《读者文摘》的另一优势是其拥有的全方位的发行手段。到目前为止,《读者文摘》客户名录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读者数据库,存有世界各国近一亿家庭的资料。除了采用客户邮购和报摊零售的方式,《读者文摘》还在世界各国出版本地化专版以提高海外的销量。1938年,《读者文摘》的第一个国际版在英国出版,到1997年已经拥有了160万英国读者。1965年,《读者文摘》中文版在香港创刊,目前仅在香港一地就拥30万订户。经过数十年发展,《读者文摘》成为了全世界广为阅读的著名杂志,每月以19种语言向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出版发行,读者人数最多时曾经高达1亿。在18岁以上的美国公民中,每4个人就有一个是它的读者。《读者文摘》所属的集团也已经发展成为了由全球图书和家庭娱乐公司、美国杂志和国际杂志公司组成的世界级出版商,雇员总数高达4800人。

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之后,《读者文摘》在21世纪伊始却逐渐地陷入了困境。从2001年开始,《读者文摘》的发行量呈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如今,它已经从全美期刊发行量之冠的宝座上跌落下来,被《Modern Maturity》超越,其营业额更是下滑至第六位。发行人的更迭让《读者文摘》所面临的困境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读者文摘》逐渐地从上个世纪老少咸宜的大众杂志变为家庭妇女在茶余饭后打发无聊时光的平庸读物。 员工终身制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官僚作风严重。广告运作能力的欠缺也直接导致了该刊收入的下降。87岁的《读者文摘》曾给一大批中国大陆的英语学习者们留下美好记忆,如今却走向了破产的边缘。

访问:Reader's Digest
贝塔斯曼集团在63个国家拥有450多家公司,雇员人数超过10万名。
1976年《读者文摘》有3300名员工。


————————————————————————————————————
http://www.epsalon.com/News/2009/0410/848.html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使《读者文摘》不断发展壮大,华莱士创立了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 他首先建立了一套轮换的最终编辑制度以持续稳定地保证《读者文摘》的质量。这一制度的具体管理流程如下: 编辑们每个月要阅读高达500份的杂志,然后将其中的文章分成NU 无用 、U 有用 、P?可能有用 三个类别。必要时编辑们还要在文章空白处加上评论。负责阅读的编辑不仅得选择、标示文章,还要对文章进行删改。通常是将文章浓缩成原来的四分之一,再由部门主编审查一遍,然后才能送到最终编辑的手里。之后,再由最终编辑负责挑选出30篇文章,以及所有的补白资料。当最终编辑完成打印好的样本之后便将它送给主编审查,审查完以后的样本还要送到研究部门检查有无错误。华莱士看到的最后校对样,通常是即将付印的那一份。如果这时候他作了修改,那么通常是提出另一篇更合乎编辑主题的文章。华莱士对所有送到他办公桌上的东西都了如指掌。虽然轮流值班的最终编辑制看来似乎是分配权利的民主方式,但实际上它却让每个最终编辑互相较劲。华莱士鼓励编辑们彼此竞争,并曾经一度将最终编辑增加到6位。评价最终编辑的标准,是他们负责的那几期的销售情况。这项制度运转得十分出色,它使得成为一位最终编辑成了《读者文摘》编辑们的奋斗目标。 优秀的人才对于刊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网罗人才,华莱士可谓费尽心机。1930年,他开出年薪7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0万美元)的优厚条件聘请了《读者文摘》历史上的第一位主编肯尼斯·佩恩。1976年,在资深员工一年一度的聚餐会上,华莱士出人意料地宣布给全体3300名员工加薪:年薪在4万美元以下的加11%,年薪在4万美元以上的加8%。为了保证《读者文摘》浓缩书的质量和编辑出版政策的贯彻执行,华莱士夫妇从《读者文摘》中拿出部分利润,花高薪聘请了出版专业人才,包括出版高级管理人员和著名编辑,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编辑出版班子。而且这种向雇员支付高薪的做法一直保持至今,成为读者文摘集团的一大传统和特色。此外,华莱士还坚持认为:对每一个在《读者文摘》工作的员工都应该实行终身制。所以在聘用员工时,华莱士都非常小心谨慎,力求人尽其才。1925年年底,一个曾任传教士的年轻人拉尔夫·亨德森成为了《读者文摘》第一位全职员工,试用期间月薪150美元。从此,他的命运就和《读者文摘》联系在了一起。就连他本人也没有想到,他在《读者文摘》工作了几乎一辈子,最后成了《读者文摘》的顶梁柱之一。
本帖最后由 emmer 于 2009-9-2 20:48 编辑

好了,行了,网络时代搜索引擎最厉害。
也不想说什么了。
谢谢你。
刊登已发表的小说缩编和转摘其他杂志文章曾是《读者文摘》的特点,但是这种编辑方针在当今出版业中已显得落伍。
ironland 发表于 2009-9-2 14:38
这位记者不了解情况。首先《读者文摘》刊登的是真实故事,并不发表小说,的确有一个栏目叫做bonus reading,但只缩编纪实文学。《读者文摘》初创的时候,确实是只做摘编,但后来一段时间编辑方针有所改变,变为只刊登第一次发表的故事,现在基本上是以原创为主,摘编大约有一定比例吧,没有硬性规定。
英文《读者文摘》一直订着,每个月看上几回,一般是星期天早上。静心。
50多个版本,小小联合国。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