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傅舰长的父子团聚

本帖最后由 ee 于 2009-9-7 09:21 编辑

    1946年,日寇无条件投降。

    一艘国民政府的炮舰,驶入中国南方最大的城市广州,停泊在沙面对开的白鹅潭。这天,傅舰长和他的副官,日语翻译,和勤务兵,登上他久违了十年的出生地,乘坐军用吉普车,径自驶向华南日军总司令部。

    抵达目的地后,站岗的日军宪兵举手敬礼,随即引领傅舰长一行入内。此时,日军侵华华南地区总司令田中久一已在他的办公室站立等候。
    身材精干的傅舰长正步步入,在其办公室门停下,面对室内站立着的田中久一,以翻译传话,严词责令田中久一及其部属部队,放下武装,预备正式接受无条件投降,否则,依照规定,采取军事行动,预以制裁。
    田中久一默默听完训令,保持直立,却微微弯下颈项,作鞠躬状,表示完全遵从日本天皇和最高军方签署的关于无条件投降的一切协定和规定。话毕,解下身边佩剑,双手捧起,恭敬地交向傅舰长。傅舰长命令勤务兵收下。然后,田中久一提出日方要求,希望国民政府方面,按照国际法收容和保护已经接受无条件投降的华南地区日军。傅舰长依然表情严肃,回复道,对切实放下武器及服从调配的投降日军,国民政府必定严格遵守国际红十字会法实行人道方面的保护以及提供必需给养,但是,对于违反无条件投降令负隅顽抗的,格杀勿论。言毕,傅舰长一行转身离去。

……

    驻广州日军正式投降后,傅舰长仍然暂时驻守广州,他的军舰仍然停泊在广州珠江水域的白鹅潭。

    白鹅潭这片水域,曾因当年军阀陈炯明叛变至孙中山受困于中山舰而闻名。傅舰长那时刚从黄埔海军学校毕业,也见证了这段民国史。

    这天,傅舰长正在舰艇内舰长仓室办理公务,传令兵报告,说有一年轻人执意求见。
    傅舰长点头应许,正思量来客是谁,一二十来岁的青年已经雄赳赳操步进来。只见他体格精壮,浓眉正气,脸上表情似乎压抑着其心情的激动。

    “先生,请问,您是哪一位?贵姓?”
    年轻人线条分明的嘴张了张,似乎有片刻犹豫,但终于,说出了口:“我是其鑑……爸!”
    傅舰长一下子愣了。室内一阵静默。他慢慢从他的椅子站了起来。他一直定睛注目着眼前这青年。
    “儿子!”他心里喊,十年未见的,音信全无的儿子。还有,妻子,儿子,女儿……
    当年,他被急令调赴往上海参与抵抗日寇战役,于是,抛下了一家老幼。他也许不知道,过去十年来,他妻子怎样含辛茹苦带着一家大小,在沿海和山区,颠簸流离辗转逃难,逃避日寇的残暴杀戮。他只知道,这十年里,他先是参与军需项目,多年后,他还对叶挺将军那句嘱咐还记忆犹新:“老傅,一滴汽油一滴血,要抓紧军队汽油的供给……”此后,他随部队转战南北。是的,这十年,他和神州大地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一样,在这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共筑这血肉长城,为的是不愿做奴隶而作拼死搏斗。
    十年前离开儿子时,儿子还是那么孱弱矮小,如今,眼前的这个儿子,体格强壮,甚至,比他稍高,他必须略略抬头,端详这儿子。


    不清楚以下的几分钟,几小时,傅舰长和久别的儿子如何演绎他们父子的重逢。那漫天血火之后的重逢。多少家庭在惨酷的战火和敌寇屠刀下湮灭,多少家庭在瓦砾中站起来,捏干身上的血,拥抱在一起,重新开始他们人间的轨迹。傅家父子的团聚,可能,就是因为老爹给儿子的那一句,“先生,请问,您是哪一位?贵姓?”被赋上笑泪相融的传奇,被载入傅家家史里。

    事实上,这段传奇,也出现在次日的南华早报上。
    傅家这儿子的同窗好友,袁式邦,当时为香港南华早报记者。他得悉好友父子团聚,立刻采访了傅舰长。这样一篇为广州香港市民乐道的新闻报导便出了台。

    袁式邦先生,中大高材生,不但为当时新闻界的才俊,日后,也在经济学领域有所建树,曾为华南某学府经济学教授,其著作甚丰。现退休在美国波士顿。
    日前,因与笔者闲聊,谈及此段逸闻,谨记一二。



ee
初稿
9/6/2009


附录历史资料:

黄埔海军学校沿革

    黄埔海军学校沿革 黄埔海军学校位于黄埔长洲岛内,其沿革概况如下: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已经看到中国的船炮不及英国,积极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被清朝统治者斥为"一派胡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及地方大官僚终于承认西方的"船坚炮利",展开了洋务运动,在许多省份建立起近代军事工业,制造枪炮、舰船,开设水师陆师学堂,训练军队,建立新式陆海军。黄埔海军学校的前身---广东水陆师学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清光绪二年(1876年)秋,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两广总督刘坤一以八万元购买了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在黄埔的坞厂设备,准备在其中于仁船坞旧址设立"西学馆"。翌年(1877年),刘坤一奏捐前兼粤海关所得的平余银十五万两发商生息,作为储备洋务人才之用。光绪六年(1880),两广总督张树声、广东巡抚裕宽,就上述款内拨银在黄埔长洲建造"实学馆",以市政司龙易图兼主其事,并调福州船政后学堂教习及监督,粤绅汤金铭、汤金铸兄弟回粤筹办。由汤金铭负责筹建可容百余学生的楼房一座,用银二万两,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竣工。实学馆建成后,考选学生五十名,于六月开学,教习外文及算法,培养造船人才。
    光绪十年(1884年),张之洞督粤,至实学馆视察,认为"该馆生徒学业,尚堪造就。"逐改名为"博学馆"。
    张之洞也是洋务派大官僚,主张模仿西洋设立水陆两军专学训练军队的办法,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六月十四日,会同广东巡抚吴大澄奏请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获准调用前船政提调吴仲翔任总办。学堂最初聘请洋教习三员,其中水师驾驶为英籍,陆师语文、测算兼操练正副教习为德籍;汉人教习十一员,其中水师设驾驶、操演、洋文各一员,华文三员;陆师则设英文帮教二员,德文帮教一员,华文二员。我国早期留美学生詹天佑,被张之洞调到博学信和广东水陆师学堂任外文教习四年。
    学堂堂舍先就博学馆原有房屋开办。后另以四千五百九十二两价银于附近勘购田地四十七亩多,建造学堂一座。新学堂建成后,以旧学堂专居陆师学生,其课堂称"陆师诵堂"。新学堂分居水师驾驶、管轮学生,其课堂称"水师诵堂。"新学堂和堂外所建机器厂一座,铸铁厂一座、烟囱一座,及储料所、打铁厂、工匠房、操场、演武厅、石堤、码头等,共用银五万九千二百余两。两年后增建管轮机器厂一座,另设水师练船一艘,配英籍教习三员。
    学堂初办时,计划水师、陆师学生各七十名,实际上是将原博学馆学生七十多名派令分习水师驾驶、管轮等学科,再经考察,挑选留校三十八名,其余陆续剔退。光绪十四年(1888年)五月,由天津选调北洋武牟二十名肄业陆师;十五年(1889年)八月,由福建船政后学堂调致曾经在堂三、四年的水师学生三十七名,分习驾驶、管轮。同年九月,又从天津招考幼童二十名,先令学习英文、算术等基础课程,以后再学水师、陆师。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月,按管轮、驾驶、陆师各设学生名额七十名,共二百一十名。每届二年毕业。
    广东水陆师学堂共办水师班(驾驶、管轮)第一期至第八期。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两广总督李瀚章将水陆师学堂中陆师与水师分开办理。陆师诵堂改为陆军速成学堂。(光绪二十九年岑春煊任两广总督时,在黄埔筹办武备学堂,并以武备军、武匡军为基础建成广东新陆军,简称"新军",又在陆师诵堂旧址设陆军小学)。水师诵堂改为“广东黄埔水师学堂"。1901年学堂总办为林贺峒(林则徐之孙)。光绪三十年(1904年),粤督岑春煊调京卿魏瀚(原为福建船政会办)来粤任黄埔总办,即水师学堂总办,兼黄埔船局总办,黄埔水鱼雷局总办。不久,魏将鱼雷局学堂学生四十名归并水师学堂,并改名为"水师鱼雷学堂"。学生除学驾驶外,兼学管轮、鱼雷厂课。这是我国海军早期航轮兼宜制度的尝试。学制定为五年。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魏瀚在同一校合办海军工业学堂,为此,改校名为"广东水师工业学堂"。
    工业学堂定章十年毕业,五年预科,五年本科,本科毕业后派出国留学深造。岑春煊曾拔银十万两,储在广州源丰银号生息,预备作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之用。
    工业学堂的主要课目有:英文(包括文法、外国地理、翻译、论说)、算术(包括数学、代数、三角、几何、量积学)、物理(包括化学、静重学、动重学、水重学)、国文(包括历史、本国地理、经学、论说)、绘图、体操、射击、厂课等。工业学堂办了五年,因辛亥革命反正而停办,停办后,学生并入水师班。
    水师学堂主要课目有:天文、驾驶、海上气象学、电气学、水路测量、海岸要塞、弹道学、射击学、舰炮操式、水鱼雷战术、通讯、各种舰艇知识、数、理、化、英文、国文、操练......等。
    宣统元年(1909年),筹办海军大臣载洵从福建、广东、南京、烟台四间水师学堂选派学生赴英留学,广东水师选派青年军官、练习生四名,其今叶在馥、廖景芳为广东黄埔水师学堂第九期驾驶班毕业生;广东黄埔水师学堂派出第十二期学生伍景英、杜衍庸、伍大名三人。这三人都是学习制造舰船的。(1915年,三人奉调去美国继续学习制造技术。杜衍庸、伍大名于1917年回国,伍景英于1920年回国)。
    广东水师学堂自1893年至1911年共招生七期,即第九期至第十五期。其中第十三、十四和十五期学生均于辛亥革命后毕业。
    1911年辛亥革命后,黄埔总办魏瀚逃离广东。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政府改广东水师工业学堂为"广东海军学校",任李田为校长。在此期间,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回粤,曾到黄埔对海军学生讲话,训勉爱国,振兴海军。继李田后任校长的有刘义宽、肖楚壁、罗国瑞。1913年秋,周淦接任校长。
    1917年该校改归海军部直接办理,由海军部派视察员邓聪葆为校长。1920年,以周天禄任校长。
    1921年,该校隶属广东省省长公署,经费由该署发给。由于当时北伐大军所需军费主要靠广东省筹饷,广东财力疲困,是年十二月,广东海军学校被迫暂时停办。停办时,校内有十八期、十九期肄业学生四十余人。其中第十九期学生约二十人,原为十八期学生,因开学后至第三个学期,学业成绩跟不上,为学校当局改作第十九期,学校停办后,学生被遣散,有部分人投考进入陆军测量学校。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下令筹办陆军军官学校,指定黄埔旧有的广东陆军小学与广东海军学校原址为校舍,同年6月16日开学。1930年黄埔军校迁南京。
    1930年,陈策任海军第四舰队(后改为广东江防舰队)司令,因广东海军学校已停办近九年,广东海军中初级军官后继乏人,于是年夏呈请南京中央政府海军部,拟复办广东海军学校,但未获批准。是年秋,陈策从缉私获款中拨出经费举办第四舰队服务员训练班,招收高中华业生,初定训练一年,教授英美海军学校课本,结业后用以补充海军初级军官。学员食宿、学习和训练都在飞鹰舰上。
    1932年初,广州成立"西南政务委员会"。是时,陈策任海军第一舰队总司令,再次要求复办黄埔的海军学校,获西南政务委员会批准。前海军学校校舍曾作黄埔军校使用,该校迁南京后,校舍部分毁坏,需要大修,故暂用录顺船坞旁鱼雷局址办学,校名改称"黄埔海军学校"。前第四舰队服务员训练班二十八人转入该校,并招收部分学生插班,作为第十八期学生,亦称"新十八期",初由陈策兼任校长。过两三个月,调刘永诰任校长,同时招收初中毕业学生为第十九期、二十期学生,学制改为五年。
    1934年,黄埔军校原址校舍修复,改作黄埔海军学校校舍,第十九期至二十一期及新招收的第二十二期学生均迁至此。同年由肖广业代理校长。冬季,刘水诰回校复任。1935年由粤海舰队司令姜西园兼任校长。1936年由广东江防舰队副司令李庆文兼校长。
抗战期间,1937年日寇飞机轰炸广州、黄埔。10月,第二十一期(轮机班)、二十二期(航海班)、二十三期(航海班)、二十四期(轮机班)学生由校长李庆文率领,迁校于连滩。1938年,黄埔海军学校在长洲岛的校舍为日机炸毁。10月,由连滩迁校至柳州三都村。1939年8月,学校奉令停办。停办后,第二十一期、二十二期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第二十三期航海班学生九人以及第二十四期轮机班学生十三人共二十二人转到四川万县“青岛海军学校"第五期航海及轮机班续学。其余学生大部分转到贵州都匀中央军校十六期炮科学习,毕业后再送四川万县要塞干部训练班结业后分配在沿江要塞及陆军部队服务。抗战胜利后,复召集部分二十三期、二十四期学生在青岛补习海军课程半年,始行毕业考试并派回海军工作。
    黄埔海军学校自1882年办实学馆起,至1939年8月在柳州三都村结束,共历五十七年(中间中断约十年)。清朝期间水师班毕业十二届,民国期间海军学校毕业十二届,合计为二十四届。驾驶、管轮毕业学生共五百二十二人。为我国培养出许多海军将校和造船业、航运业知名人士。


另:此文无意涉及陈炯明与孙中山之间的讨论。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
本帖最后由 陆东洋西 于 2009-9-8 00:36 编辑

ee兄的附录历史资料:黄埔海军学校沿革,是从何处转贴的吗?

请谅解做历史的人,喜欢了解资料的原始出处。
有命自天,而俟之以义,人之所助,天之所祐。——王夫之《读通鉴论》
2# 陆东洋西

您好,请查短信。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
回楼主(兼短信)

黄埔军校校史:

清光绪二年(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倡办“广东西学馆”,以白银8万元购买黄埔长洲岛船坞为馆址。光绪八年(1882年)更名为“广东实学馆”。光绪十年(1884年)张之洞督粤,又改名“广东博学馆”。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张之洞在“博学馆”原址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

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中正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名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清朝广东水陆师学堂、陆军小学、和民国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中正为第一任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张申府(后改为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的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地位。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期间蒋介石与GCD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北伐军攻克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于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武汉分共(zhonggong称:七·一五”反共事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军官教导团,成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zhonggong称述,国民政府均视为"暴动")主力,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校长蒋中正以国民政府名义,改称学校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在南京,1927年底,由蒋中正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1937年8月迁至成都。在八年抗战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结束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中正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征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1949年12月,zhonggong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蒋中正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中国国民党籍政府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1950年10月,学校在台湾高雄县凤山镇(今凤山市)以陆军军官学校之名复校。(维基百科)

[附言]:以上可见,黄埔海军学校与黄埔军校虽然所在地相近,而且一为海军,一为陆军,但是创始理念、军事理论体系并不一样:前者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一环,以后被国民政府收编、改造;而后者是国民革命军的军队干部培养训练中心,并且最初接受苏联军事系统的援助。但是,两校所培养的都是民国以后的军事指挥人才。
有命自天,而俟之以义,人之所助,天之所祐。——王夫之《读通鉴论》
本帖最后由 ee 于 2009-9-8 20:13 编辑

“黄埔海军学校与黄埔军校虽然所在地相近,而且一为海军,一为陆军,但是创始理念、军事理论体系并不一样:前者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一环,以后被国民政府收编、改造;而后者是国民革命军的军队干部培养训练中心,并且最初接受苏联军事系统的援助。”

谢谢您的指点,让多年困惑的我茅塞顿开。海军学校的人物,基本为华夏民族的国家机器,而陆军学校的人物,不少成为党派斗争的工具。

傅舰长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更得以清晰,向泉下的英灵深深一拜。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