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324
- 帖子
- 974
- 精华
- 3
- 性别
- 男
- 来自
- Shanghai
- 注册时间
- 2009-1-30
访问个人博客
|
4楼
发表于 2009-9-8 12:15
| 只看该作者
回楼主(兼短信)
黄埔军校校史:
清光绪二年(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倡办“广东西学馆”,以白银8万元购买黄埔长洲岛船坞为馆址。光绪八年(1882年)更名为“广东实学馆”。光绪十年(1884年)张之洞督粤,又改名“广东博学馆”。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张之洞在“博学馆”原址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
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中正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名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广州长洲岛上的原清朝广东水陆师学堂、陆军小学、和民国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蒋中正为第一任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张申府(后改为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的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的校名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以排斥共产党人在校内的地位。学校在当时集中了革命军中有才能的人。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期间蒋介石与GCD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北伐军攻克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于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武汉分共(zhonggong称:七·一五”反共事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军官教导团,成为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zhonggong称述,国民政府均视为"暴动")主力,武汉军校便不复存在;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校长蒋中正以国民政府名义,改称学校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在南京,1927年底,由蒋中正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1937年8月迁至成都。在八年抗战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结束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中正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征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1949年12月,zhonggong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蒋中正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中国国民党籍政府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1950年10月,学校在台湾高雄县凤山镇(今凤山市)以陆军军官学校之名复校。(维基百科)
[附言]:以上可见,黄埔海军学校与黄埔军校虽然所在地相近,而且一为海军,一为陆军,但是创始理念、军事理论体系并不一样:前者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一环,以后被国民政府收编、改造;而后者是国民革命军的军队干部培养训练中心,并且最初接受苏联军事系统的援助。但是,两校所培养的都是民国以后的军事指挥人才。 |
有命自天,而俟之以义,人之所助,天之所祐。——王夫之《读通鉴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