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论”VS“发展论”——两本畅销书打擂台背后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田享华





    虽然主要时间都在大洋彼岸,但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很关心他在中国出版的新书《金融的逻辑》能不能大卖。在他看来,这不是收获名与利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这本书“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陈志武话中有话。其剑锋所指,乃是近年来“金融阴谋论”的代表人物、《货币战争》系列的作者宋鸿兵。不过,面对陈志武咄咄逼人的批评,宋鸿兵则选择了避而不谈。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陈志武和宋鸿兵以书交锋的背后,是两种观念的碰撞,是不同群体的金融话语权的缩影。
    忧虑“阴谋论”影响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发厅的书店里,《货币战争2》和《金融的逻辑》的广告条幅并肩挂在空中。在有些图书销售排行榜上,《货币战争2》排在第一,《金融的逻辑》排在第二,《货币战争1》排在第三。一些书店老板喜欢将这几本书并排销售,营业员则会交叉推荐。
    面对擂台式的摆放,陈志武坦言这是一个蛮好的视角,“一个代表阴谋论,代表东拼西凑、没有逻辑的视角;另一个代表理性的逻辑,从建设性的角度来理解金融,来谈论金融对于社会的意义、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帮助、金融对于西方的崛起所起的作用到底在哪里。”
    陈志武告诉CBN记者,他写这本书有两个背景,一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呼唤金融转型来支持,这就需要理论先行;另一个背景,就是《货币战争》误读误传甚深。
    据CBN记者了解,《货币战争1》通过中信出版社的正规渠道销量近160万册,为该社历史上国内作者销量之最。盗版和网络传播数量更难以计算。
    两年前,陈志武的很多朋友,包括他自己都在想是不是要撰文回应一下“金融阴谋论”。一开始,他也有所犹豫。他一位朋友王巍以戏言劝阻说:“哪有科学家与‘跳大神的’理论的道理。”陈志武也在想,“或许这种论调过一段时间就会过去。”
    然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客观上给《货币战争1》的传播帮了大忙。
    当陈志武了解到“金融阴谋论”已经开始在国内金融界、实业界流传,他决心出手反驳。
    “我不是说美国的金融业没有问题,不需要反思,但让我们很多同仁感到失望的是,这些书的影响这么大,被这么多的人看得这么认真,甚至成为社会的主流理解,这就有问题了。”陈志武说。
    金融学专家金岩石说:“《货币战争》把整个金融危机归咎于某个家族的控制,我前不久还见过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后人,根本连不上边。一个飞机爆炸了还能找到些残骸,说是某个家族控制了一切,可我们都找不到个影子,这种‘阴谋论’不是在污辱人类的智商吗?”
    陈志武表示,他有责任讲出基于理性、基于建设性视角的金融逻辑,“否则我们这一代以及子孙后代都不会有机会学几招金融技术,那会对不起子孙后代。”
    面对陈志武的批评,宋鸿兵并未直接回应。8月,宋鸿兵与陈志武在一次公开场合面对面,当他被追问如何评价两本书时,宋鸿兵只是强调两者是不同类型的书,他的书主要是讲历史,或者是讲人脉关系。而《金融的逻辑》则主要是阐述个人观点,阐述作者对金融的理解。
    两种逻辑的PK
    尽管宋鸿兵没有“迎战”,陈志武还是选择《货币战争》作为靶子,因为它让“金融阴谋论”变得家喻户晓。在陈志武看来,这恰恰反映了中国急需普及金融常识、清除金融迷信。他坦言,自己也是通过十多年的学习才逐渐领悟金融的真正价值,他此前也犯过可笑的错误,因为金融知识匮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曾把国库券等有价证券当作废纸随意扔掉。
    对于《货币战争》畅销、商界热衷“阴谋论”的现象,一位资深出版业人士则分析说,该书畅销也说明了,国内一些学者动不动就照搬西方金融理论,奉其为圭臬,可他们却解释不了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根源,或者不愿意去解释,于是,宋鸿兵这样的“阴谋论”就大行其道。“一切都是阴谋,这也太绝对了。美国金融界有阴谋,这么说并不过分。宋鸿兵可能有些偏执,但作为一种提醒,听听也有好处。”
    也有人认为,既然经济人是谋求私利最大化的,经济行为中怎么可能避免暗算、谋略以及见不得光的手段呢?
    《货币战争》便强调,“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作者认为,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多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像罗斯柴尔德家族这样的金融大鳄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
    “‘金融阴谋论’针对的是那些我们不能理解、但实力又那么强大的金融大亨,这让我们在道德上感觉良好,认为那些会搞金融的人是道德败坏的阴谋家,我们不能与其同流合污!”陈志武认为,要是全民都这样想,最大的代价是让我们错过以理性、科学的精神去研究和学习金融逻辑的机会,其结果是使中国经济无法更上一层楼。
    陈志武认为,世界金融市场其实是充分竞争的,“你有本事建立大家都信得过的制度架构、培植谁都信得过的交易信用、发展自己的庞大融资网络,你就能做大。”今天是雷曼兄弟、高盛、AIG做老大,明天雷曼兄弟、AIG出问题倒闭了,这背后并没有什么阴谋。
    当然,也有人认为“金融阴谋论”的影响力可能被夸大了。资深出版人林妮娜表示,这类书的热销是由于契合了当下金融危机的主题,但畅销并不意味着社会认同。她认为读者不会轻易迷信盲从。
    预测那点事
    “将宋鸿兵比喻成‘跳大神的’,这不妥当,至少他成功预测了金融危机的到来,而且他对历次经济危机背后的因素分析也可以自圆其说。”一位赞同宋鸿兵观点的资深人士表示。他反问,一个经济学家不正是要对未来做出预测,让实践检验他的理论正确与否吗?陈志武是否在金融危机到来前作出了相关的预警呢?
    对此,陈志武回答说,在美国和中国,都有很多人做了这样那样的预测。但是他更感兴趣的不是今天会发生什么、明天会发生什么,因为这是投行要做的事。“我的兴趣更在于理解金融和其他市场在人类社会中的长久作用与趋势。危机今天会发生,后天可能还会发生,但是,其背后是否包含了某些长久不变的必然呢?”
    对于宋鸿兵准确预测到金融危机袭来,陈志武认为,不能拿一次危机的预测准不准来下什么结论,就像打高尔夫球,不能碰巧一杆进洞就说他有本事每次一杆进洞。
    而宋鸿兵在第一次预测成功后,继而又发表了第二波金融危机来袭的警告。原本预告的时间是今年的8、9月。不过,最近宋鸿兵调整了预测,认为“第二波海啸或四季度袭来”。
    对此,陈志武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百年一遇”,而且到了明年,情况就会有很大改观。“我几个月前就判断危机不会像几个月前担忧的那么严重,主要是因为人要活下去的愿望总是最可靠的,碰到问题不会不管的,而是会去修复。很遗憾的是,人总喜欢在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中摇摆,日子不好过时感到末日来了,日子好过时会感到从此以后永远是蜜月了。”
    但陈志武也担心,危机结束得太快,一些本来该进行的深层次改革就不会发生了,基础性改革的压力太早消失,这会“为今后的危机又埋下种子”。
    对于中国,陈志武担心金融危机后,中国对金融创新变得保守,那样会使中国的金融业失去很好的发展机会。
    “怕溺水,整天关着门在干屋子里,是学不会游泳的。”陈志武说。
    他坦言,要想清除“金融危机由某些金融业人士的阴谋所造成”的影响,可能还需要时间。“我希望大家认识到,金融业的发展利国利民,我坚持这样的金融发展观。”
    《金融的逻辑》短短一个月就销售了7万册,在第一周内就加印三次。“如果最终能销售100万册,那更能说明金融发展论是我们社会的偏好,而不是‘金融阴谋论’。”陈志武说。
    “销量多少和书的质量,和观念的对错,并不一定相关。有两种不同视角的书让大家鉴别、比较,就达到出版目的了。”《金融的逻辑》一书策划人何江涛对CBN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