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2
- 帖子
- 5867
- 精华
- 11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5-2-5
访问个人博客
|
4楼
发表于 2009-10-23 16:35
| 只看该作者
秦晓向宽松货币政策开炮
易鹏
昨天,中国第六大银行——招商银行的董事长秦晓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表示,政府不应担心经济出现“轻度减速”,“货币政策决不能忽视资产价格走势”,“因此,中国货币政策迫切需要从宽松转向中性”。
秦晓的背景可不简单。现任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长;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国企业协会会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兼职教授。在任职于招商局集团之前,曾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中信实业银行董事长。秦晓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曾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日本丰田公司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并于2001年担任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主席。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关经济学和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并出版了专著。
从简历来看,起码可以看出三点。一是,他是一个经济、金融界的学术方面的专业人士。二是,他本身就是招商银行这个大的金融机构的董事长。三是,招商集团的大型央企身份,也说明他是体制内的高层。
这样一个身份特殊的人士,在国家统计局发布三季度经济数据的时候,通过《金融时报》这样在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媒体,发布对现行货币政策提出严重警告的文章,这在中国还是很少见的。这种不寻常,也直接说明了,中国货币政策面对调整的必然性,也再次加剧了市场认为货币政策调整进入倒计时的共识。
其实,秦晓对货币政策提出的这种警示。已经早就有很多学者和官员在不同场合提出。只是学者比较直接,而官员由于体制障碍,说的隐晦一点而已。温文尔雅的周小川也在15日的一个讲话中,提出了央行会根据通货膨胀的情况来制定货币政策。温家宝在前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经将警惕通货膨胀预期作为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选项。这一切都预示着,货币政策调整已经进入决策阶段。
关于目前货币政策走向的争议,其实有点伪命题的味道。只要懂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明白象今年这样一年新增贷款近10万亿的搞法,维持久了,不出问题才怪。这个道理,主管中国货币政策的人自然都明白。所以,现在的关键是,什么时候退出这样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最佳。决策就是平衡利弊的结果。退早了,怕前功尽弃。退晚了,怕诞生新的大泡沫。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货币政策退出的力度如何?是一下子从极其宽松政策改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一直认为今年的货币政策,早就不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从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改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还是如同秦晓所言的走向中性的货币政策。目前考验政府调控经济的水平,也就看这次货币政策的如何更好的退出,把握好度。避免再重演2008年的2个月前还在踩急刹,2个月后猛加油的这种比较激烈的调控模式。
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已经正式表明中国进入后经济危机时代。尽管还有很多数据不让人满意,但既然已经进入后经济危机时代就应该有这个时代的经济对策。对于目前中国经济最不好看的数据,就是出口数据。但出口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美、欧、日等中国主要出口市场消费的复苏,和中国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多少太直接的关联。对于中国政府最头疼的产能过剩问题,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其害。澳大利亚联储加息,是根据经济情况发生变化采取的行动。而中国央行,也完全有必要根据最新的情况来调整货币政策。这也是温家宝在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的“灵活性“的具体意思。
不过,我们也要相信政府的智慧。也许在此时,他们已经认为货币政策要调整,只是有时候,可以先做而不说,待到要说的时候,其实已经做了很多了。最近新增贷款的下降,尤其是9月,四大国有银行只新增1100亿贷款,也许就是一个具体的案例。
最后,我更愿意相信秦晓的这篇文章是来自他的独立的思考和观点,而不是来自于货币政策制定当局的授意。在此刻的中国,太需要有更多的独立声音了。只有这样,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决策才会更全面、正确,中国经济的发展才更理性。
秦晓:中国“迫切”需要收紧货币政策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盛超 10月22日,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表示,政府不应担心经济出现“轻度减速”。“中国货币政策迫切需要从宽松转向中性”,以防今年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措施助长股市和楼市泡沫。
在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前夕,GDP增速有望超过9%的敏感时期,作为中国第六大银行的董事长秦晓的文章引起外电的关注。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和独立经济学家进行的计算,若计入政府引导的银行放贷,中国刺激措施的规模可能相当于今年GDP的15%至17%,在主要经济体中高居首位。
今年,中国政府通过调整宽松的国币政策,策划了银行放贷的大幅增长。今年头九个月的银行新增贷款比去年同期高出149%,达到8.65万亿元人民币(合1.26万亿美元)。这些投资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流向基建项目。M2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9.3%。
庞大的投资计划使评论人士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人预测将出现通胀,他们警告称,过度的银行贷款正导致股价和楼价飙升。而其他人则主张,大举放贷将加剧产能过剩,助长通缩压力。
中国国务院昨晚发出第一个明确信号,表明正考虑收紧货币政策。国务院称,货币政策应着眼于一方面管理通胀预期,另一方面保障稳定增长。这是自去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以来,中国政府首次提到通胀。
渣打银行驻上海经济学家王志浩认为,官方在开始收紧政策之前首先会出面讲话,但他同时表示,在明年2月中国春节之前,不太可能出台上调利率或控制放贷的措施。
野村国际经济学家木下智夫(Tomo Kinoshita)在21日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如果中国在放松金融市场管制的同时,继续大举放贷,就可能制造一个资产泡沫,类似于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的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