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2
- 帖子
- 5867
- 精华
- 11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5-2-5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0-1-4 14:44
| 只看该作者
丁东:撰写回忆录的资格与动机
《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因为披露了体育界一些内情,成为热门话题。其实,在西方国家,政府要员退位以后,撰写回忆录是常见的文化活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因撰写回忆录,甚至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拉练门”惹上官司,退休时欠下数百万美元律师费,出版回忆录《我的生活》的版税,化解了债务危机。中国领导人在毛泽东时代是终身制,没有退休一说,也没有领导人写回忆录。1950年代末,党史专家李新帮助吴玉章写回忆录。陈毅给他讲了留法勤工俭学时在里昂被捕,领头的党员赵世炎却溜之大吉等鲜为人知的情况。李新提出要帮陈毅写回忆录。陈毅说:“写回忆录,我没有资格。”李新说:“你是元帅嘛,怎么没有资格?”陈毅说:“留法的时候,吴老已经是名流了,我还是娃娃呢。”陈毅不是故作谦虚,这可能是当时高层不成文的共识。毛泽东不写回忆录,别的领导人也不便破例,加上当时运动频繁,自我评价很难定位。使得开国那一代主要领导人,都没有留下成本的回忆录。只有像吴玉章这样比毛泽东年长,又不参与中央领导工作,回忆的又是辛亥革命等前朝往事,算是留下了书。
改革开放以后,写回忆录的资格问题不复存在。领导人可以写,老百姓也写。中国逐步结束了终身制,党政高级领导人在70岁上下就退出了政务活动,可以说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撰写回忆录的情况便多了起来。比如钱其琛,虽然和陈毅不是一代人,但担任过的要职和陈毅差不多,都曾任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他出版了回忆录《外交十记》,亲历的重要外交活动基本上都涉及了,披露的内情不少。这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一种值得关注的变化。当然,中国退休政要撰写回忆录,讲述决策内情都十分慎重,注意和党的决议保持一致。采访袁伟民的书虽然引发了一点争议,其实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出格的地方。引爆争议,或许正是出版投资方预期的效果。有了争议,能吸引眼球,使这本书更为畅销。
退休政要的回忆录,畅销者固然有他的价值,但不畅销的未必价值不高。前些时候,有朋友向我推荐李新的回忆录《流逝的岁月》,我买来一读,果然此言不虚。李新以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专家闻名于世,最后的领导职务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逝世于2004年。这本回忆录有一部分生前曾以《救亡与抗战》、《回望流年》等书名出版过,反响并不大。这次出版的是他去世后由陈铁健整理的新本。新本收入了有关中共北方局整风、人民大学的三反和反右,以及作者赴甘肃参加四清运动的回忆等内容,史料价值甚高。因为不是畅销书,出版时曾遭到毁约。其实,就史料价值而言,高于某些畅销的回忆录。
且举一例:李新1948年到西柏坡向任弼时汇报工作,长谈三日。当时李新任河北永年县委书记。任弼时详细地询问了全县党务工作干部的情况,县委多少人,常委几人,县委机关多少人,每年需要多少经费,全县共有多少脱产的党务人员,全县党务工作的经费大约多少?李新回答之后,任弼时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现在的党务干部不很多,全县只有几十个人,开支也不大,你看,如果不靠政府供给,自己搞生产,能解决问题吗?”李新回答:“我们能组织生产推进社,解决几十个党务干部的生计和党务经费,是不成问题的。”他反问:“弼时同志,你为什么单问我党务干部的生计和党务工作的经费呢?难道要停止对我们的供给了吗?”任弼时回答:“你放心,不会让你们没饭吃。”他又说:“现在不是要准备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吗?新政府是联合政府,不只有共产党,还有各党派;那时,如果各党各派的经费都是自给的,我们共产党的经费怎好由政府供给呢?”李新又问:“党务经费为什么一定要自给呢?将来新政府成立,对各党派也给点经费不就行了吗?”任弼时说:“问题不那么简单。你给他们多少?给共产党多少?谁来决定?而且,政党的经费由政府供给,这样好吗?”后来的国情没有按任弼时的思考发展。但李新的回忆,不可谓不重要。庞大的党务的人员队伍由纳税人供养,总不能说是政治文明的体现。
李新这本书,填补历史盲点,澄清历史真相之处甚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此书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意义,在于他撰写回忆录有自己的动机。他说:“因为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些历史事实,都被一些大名鼎鼎的‘史学家’为了政治目的而把它歪曲了,我的良心使我感到有责任把它纠正过来,因此我必须写回忆录。”当今市面上流行的回忆录很多,作者有退休政要,也有平民百姓,有作家学者,也有明星艺人,乃至工商人物,三教九流,写作的动机也各式各样。有的是为着雁过留声,有的是想亲属和后代留个念想,有的是为了标榜以往的成就,有的是炫耀权力和财富,有的是体现某种政治待遇,也有的是为出版商赚钱的目的所驱动。不同的动机,必定让回忆录呈现不同的品质。相比之下,我以为李新这种境界更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