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444
- 帖子
- 422
- 精华
- 14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9-12-19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09:00
| 只看该作者
晋楚争霸——冷战和热战之间
上课的讲稿,比较水,将就看罢。 冷战和热战之间
春秋中期,有所谓五大战争:
公元前633年,晋楚城濮之战
公元前628年,秦晋殽之战
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
公元前589年,齐晋鞌之战
公元前580年,晋楚鄢陵之战
秦晋殽之战,前面已经讲了。
其余四场大战,除了鞌之战发生在晋国与齐国之间外,都是晋楚两国间的战争。而鞌之战所以发生,也是因为晋国担心齐国和楚国联合。所以说,春秋中期的主旋律,是晋楚争霸。基本模式是,这两个超级大国大战一场,谁获胜,各小国就表示,拥戴谁做霸主,然后,向他缴纳贡品,——实际上,说穿了就是交保护费。
说到这争霸战的特点,有几条值得注意:
第一,我们尽量不打
两个大国,轻易也不敢直接交锋。就好像美苏争霸的时候一样,是不敢彼此间直接打的。因为直接打就得咣咣咣扔原子弹,那谁都吃不消。
晋国楚国当然不至于彼此顾忌到这个地步,但是城濮之战后,彼此对开战都还是很谨慎的,不像秦国跟晋国,有事没事就打一回热身。城濮之战到向戌弭兵,之间差不多九十年,真正的大仗,也就打了这三回。
其余的时候,有时是楚国躲晋国,更多是晋国躲楚国,有时更是讨点口头便宜就算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在蔡国境内,晋军和楚军相遇了,双方隔河对峙。晋军统帅阳处父给楚军的统帅子上写了封信:“咱们这么耗着不是办法,这样,我后退三十里,你过河,咱们见个高低。”
楚国人也不傻。他知道你阳处父不是宋襄公,我过河过了一半,你冲过来了,那我不惨啦。于是回了封信:“这样,我退后三十里,你过河我们打。”
于是楚军开始后退。哪里知道,阳处父根本就不过河,反而直接宣布:“咱们庆祝吧,楚军已经逃跑了!”
他就这么收兵了。那边楚军一看晋国人已经走了,他也不敢追,就也回家了。后来楚王觉得这事丢了自己的面子,就把统兵的子上给杀了。
第二,要打在别人的地盘上打
当然,如果老是这样根本就打不起来,那还争什么霸主呢?所以打还是要打的,但是,要打在别人的地盘上打。
晋楚两国地北天南,相距很远,基本上谁也没有打到对方的家门口去。打,都是利用那些小国的国土做战场的。
城濮之战,城濮在今天山东鄄城的西南,当时是卫国境内。
邲之战,邲在今天的河南荥阳东北,是郑国的地盘。
鄢陵之战,鄢陵是今河南鄢陵西北,还是在郑国。
郑国的地理位置,到晋国和到楚国距离差不多。所以晋国楚国都觉得,在这里打,后勤上彼此都不吃亏。而且郑国地势也比较开阔,地形上也很公平。所以要开战的话,经常就挑中郑国做战场。
第三,打了你的小弟,就是打你
更多的时候,晋国和楚国都是通过攻打教训小国,来显示自己的威风的。——仍然好像是美国跟苏联斗,也是你到巴拿马捅一下,我到阿富汗捅一下。
城濮之战的起因是什么?是楚国打宋国,楚国打宋国的理由是什么?是宋国亲近晋国。
那么,晋国当然不能坐视不救,可是他去救宋国了么?没有。那么,围魏救赵,他直接去打楚国了?也没有。
晋国跑过去打追随楚国的卫国和曹国,就算是对楚国的抗议和示威了。
邲之战,起因楚国打郑国,理由跟上回一样,郑国亲近晋国。郑国当然打不过楚国,便向晋求援。晋国倒是也派援兵了,但是行动奇慢。终于,走半道,探马来报,郑国已经投降了。
于是主帅荀林父一声令下,咱们撤兵罢。
为什么?荀林父的意思:郑国都投降了,我还辛辛苦苦赶过去干什么?
这话倒也不错,那回去之后,晋军是不是就可以休息解散了?
怎么能解散呢?“这个郑国,太不象话了,怎么能投降楚国这样的野蛮国家呢?不去教训他一下,咱们作为正义之师,没有尽到维护国际和平的责任。等楚军撤了,我们也去打郑国一下。”
总之,倒霉的都是这些小国家。
夹缝中,给夹得最惨的是宋国。
我前面说过,宋国人是比较戆的,他就认死理,楚国是蛮夷国家。其实到了春秋中后期的时候,楚国中原化的程度已经很深了,楚国的本土文化和中原的礼乐文明相结合,产生出来的新文化比中原文明不说犹有过之罢,至少也毫不逊色(这个讲到战国的时候会细说)。但是宋国人他不管这个,我就看你楚国人不顺眼。因此宋国绝大多数时候是站在晋国一边的,也因此,楚国要拿谁开刀,往往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他。
前后,楚国好几次包围了宋的都城。最惨的一次鲁宣公十四年(-595)九月,楚庄王围宋。第二年春天,宋国人向晋求救,可是就在两年多以前,邲之战晋国刚刚惨败在楚国手里,现在又忙于和秦国作战,哪里救得了宋国呢?国内一讨论,认为“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可是晋国人坏,他不说自己来不了,反而派人给宋国人打气:“要坚持,要挺住,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保持中原文化的先进性,我马上就给你发救兵。”
于是宋国人戆劲上来了,拿出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守城,拿出一种守株待兔的精神,来等待晋国的援兵。
守株待兔我们说过,这是宋国的本地风光;而如果宋国人知道愚公移山这事,这时候肯定骂:“这老头太戆了,没事挖什么山哪!”
愚公他们家,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差不多就是宋国再往北去一点那个位置。愚公家门口,有太行、王屋二山,愚公出门不方便就开始挖山,结果惊动了天帝,天帝就派夸娥氏二子,把山给搬走了。从此,愚公家“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就是说直通河南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岸。
豫南汉阴,那是楚国的地盘,宋国在哪?就在楚国到愚公家的大路上。
宋国人肯定想,你把山搬那么远干嘛。稍微往南移动一点就可以了嘛,那楚国人打我们也不能这么长驱直入了。
结果,这一仗打成了春秋时为期最长的一次围城战。宋国人在城里搞到“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地步。没东西吃了怎么办?吃小孩,自己的孩子舍不得吃,那咱们换。你吃我的,我吃你的。小孩领回家去也不能生吃啊,得生火,柴禾是早就没有了,但到处都是死人,拿点死人骨头拆吧拆吧,火也点起来了。
顺带说一下,宋的都城在睢水以北,这里后来叫睢阳。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名将张巡死守睢阳,结果也是没粮食吃了只好吃人,一座睢阳城几乎吃空了。这样的悲壮和惨无人道,出现一次震撼人心,但在同一个地方反复上演,则不能不引发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感想了。
孔子周游列国,碰到好多隐士,这些隐士大多就是出现在当年的晋楚战场一带。孔子不满黑暗的现实,老想着改良;隐士们则不相信社会还有变好的可能。这和他们更多的见识了历史的无耻与悲惨,可能也有关系。
大国残暴无耻,小国就只有把自己变成无赖,不然他就没法维持生存。
郑国就越来越无赖化了。
前面说了,邲之战前,晋国其实不想跟楚国打,为什么最终还是打了?很大程度上就是郑国挑唆怂恿的。郑国人的想法就是,你们一定得打,你们不打,我哪里知道该认谁做老大啊?
晋楚争霸九十多年,郑国认晋国是老大和认楚国是老大各是四十多年。可见晋楚两国有多么势均力敌,也可见郑国见风使舵有多么敏捷。
襄公八年(-565年),楚国攻打郑国。郑国人两个选择:一、向楚国投降;二,当时郑和晋国结盟,可以等晋国的救兵。
结果郑国的执政子驷引了一句《诗》:“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人一辈子才几年啊,等晋国的救兵啊,还不如等黄河清了呢。过去传说,黄河一千年清一回,就是说等晋国是千年等一回的事情。所以,向楚国投降!“当然,等楚国走了,晋国人肯定又要来的,”这个子驷别提多明白了,“那也没关系,咱们把保护费准备好,他来了给钱给他就是啦。”
果然,楚国人一走,第二年,晋国人来了。郑国一看,哦,来了,我向你投降,咱们再结盟吧。
这次盟会上,晋国人说,这回把话说定了,盟约这么写:
“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而或有异志者,有如此盟。”
你以后一定得听我晋国的,不能三心二意。结果郑国人说,盟誓上咱们再加一句:
“自今日既盟之後,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
大意:从今天结盟之后,我们郑国如果不追随讲究周礼,而且强大得可以保护我们郑国的国家,而有三心二意的话,就要受到这份盟书上所说的惩罚。
于是,祷告了神明。
晋国人一听火了,什么叫追随强大的国家?你这不是有奶就是娘吗!这盟书得改!
郑国人说:“这盟誓已经汇报给神明了!如果盟书也可以改,那就是神明也可以背叛;神明都可以背叛,那大国又有什么不可以背叛的?还是就这么着罢。”
晋国人也无可奈何,走了。果然,他前脚走,后脚楚国又来了。
郑国还是老样子,向楚国投降,和楚国结盟。也有人不好意思,说:“我们刚跟晋国歃血为盟,嘴上的血还没干呐,这就改变立场,合适吗?”
子驷说:“我们本来就说追随强大的国家啊,没有违背盟约啊!”
看来,郑国的道德崩溃得最彻底,郑国人也是真善于拿着条约咬文嚼字。所以,郑国能成为春秋各国里最早颁布法律的国家,实在也是毫不奇怪的。
但是,郑国再滑头,毕竟弱国无外交。给晋国楚国这么不断的收保护费,也搞得财政体系快崩溃了。所谓:
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间,大国不加德音,而乱以要之,使其鬼神不获歆其禋祀,其民人不获享其土利,夫妇辛苦垫隘,无所厎告。
老天爷祸害我们郑国,让我夹在你们晋楚两个大国之间。你们做大国的,不给我们友好的声明,反而发动战争,要挟我们结盟,让我们郑国的鬼神不能享受到清洁的祭祀,让我们的人民不能安心耕作,男男女女辛苦羸弱,有冤没处说啊。
终于,大家都被折腾得受不了了。在鲁襄公二十七年(-546年),由宋国的大夫向戌牵头,各国的实力派人物荟萃于宋国,召开弭兵会议。弭是消除,兵是武器,指代战争,弭兵就是消除战争,弭兵会议,也就和平大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