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958
- 帖子
- 12391
- 精华
- 28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6-7-5
访问个人博客
|
4楼
发表于 2010-8-13 10:58
| 只看该作者
注释:
1 李慎之:《弘扬北大的自由主义传统》,载刘军宁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序言第4-5页。
2 参见许纪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第1-8章,吉林出版集团公司2007年版。
3 关于90年代中国的反西方主义思潮,参见许纪霖:《在巨大而空洞的符号背后》,载许纪霖:《另一种启蒙》,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4 参见刘军宁:《天道与自由》,剑虹评论网,http://www.comment-cn.net/culture/chinaculture。
5 参见梅尼克:《历史主义的兴起》,陆月宏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6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彭刚、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7 詹姆斯·施密特:《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1页。
8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9 同上注,第18页。
10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反思:我们现在怎样做中国人?》,《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17日。
11 参见酒井直树:《现代性及其批判: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问题》,载张京媛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 参见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社会心理起源的研究》,第1卷,王佩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1-63页。
13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第3页。
14 列奥·施特劳斯:《德意志虚无主义》,载《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二》,彭磊、丁耘等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118页。
15 汪晖:《“中国制造’与另类的现代性》,《装饰》杂志第181期,2008年5月出版。
16 参见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赵京华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 汪晖:《“中国制造’与另类的现代性》,《装饰》杂志第181期,2008年5月出版。
18 有关对东亚现代性的论述,参见孙歌:《主体论述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汪晖:<亚洲想象的谱系>, 载《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三联书店2004年版;丹尼尔·贝尔:《民主先生在中国:东方与西方的人权与民主对话》,孔新峰、张言亮译,左岸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丹尼尔·贝尔:《超越民主与自由》,李万全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19 参见梅尼克:《历史主义的兴起》,译者序言第5页。
20 汪晖:《“中国制造’与另类的现代性》,《装饰》杂志第181期,2008年5月出版。
21 丸山真男:《日本的思想》,区建英、刘岳兵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页。
22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第25页。
23 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页。
24 参见伊藤虎丸:《鲁迅与终末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李东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7页。
25 《近三十年学术状况与“中国思想”的未来》,《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12月26日。
26 强世功:《乌克兰宪政危机与政治决断》,《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12月15日。
27 酒井直树:《现代性及其批判: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问题》。
28 参见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张莉、刘曲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29 潘维:《敢与西方展开政治观念斗争》。《环球时报》,2008年1月28日。
30 潘维:《共和国一甲子探讨中国模式》,《开放时代》,2009年第5期。
31 潘维:《敢与西方展开政治观念斗争》。《环球时报》,2008年1月28日。
32 参见乔舒亚·库珀·雷默:《北京共识》,载黄平、崔之元编:《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3 潘维:《中国模式,人民共和国60年的成果》,《绿叶》杂志,2009年第4期。
34 姚洋:《是否存在一个中国模式?》,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newsinfo.asp?id=6112&cid=10342300
35 张维为:《中国成功背后的八个理念》,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158261.html
36 参见以赛亚·伯林:《自由及其背叛》,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68-71页。
37 杨时:《摩罗清算摩罗:从自由主义向民族主义悄然调头》,《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9期,2010年3月19日。
38 参见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43-45页。
39 梅尼克:《德国的浩劫》,何兆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87页。
40 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第236页。
41 酒井直树:《现代性及其批判: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问题》。
42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第223-224页。
43 摩罗:《写作的限度》,载《耻辱者手记》,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66页。
44 摩罗:《中国站起来》第7章,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45 甘阳:《从“民族国家”走向文明国家”》,《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12月29日。
46 张旭东:《中国价值的世界历史使命》,《文化纵横》杂志,2010年第1期。
47 中国思想编委会:《中国思想丛书与缉刊总序》,《文汇读书周报》 2008年12月26日。
48 陈赟:《天下思想与现代性的中国之路:中国问题?中国思想?中国道路论纲》,《思想与文化》第8辑,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版。
49 参见梅尼克:《德国的浩劫》,何兆武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50 参见以赛亚·伯林:《扭曲的人性之材》,岳秀坤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78-89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