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国民政府领导抗日成功

明永昌


    中国官方媒体将中国抗日战爭胜利归功于中共领导,在台湾社会引发热议。台湾总统马英九昨天驳斥此说,指当年是国民政府领导抗日成功。台湾国防部更措辞严厉地指责北京窜改抗日历史。
  据台湾媒体报道,马英九强调,对日抗战八年,是在中华民国政府的领导下获得最后胜利,当时由国民党执政,这是历史事实,也是唯一的历史真相,《人民日报》所称“中共领导全民抗战”,与史实不符。
  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日前发表社论指出,中国战胜日本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共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抗战。对此,台湾总统府发言人罗智强昨天上午转述马英九的上述立场。
  罗智强指出,2005年9月3日,中共在纪念对日抗战胜利60周年时,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当时在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对日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別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別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爭,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
  对此,马英九肯定胡锦涛当时还原抗战史实的作法,比较接近真相,而这也显示中共当局已能正视中华民国国军领导对日抗战的史实。
  罗智强表示,虽然在抗战的过程中,共军扮演一定的角色;但大多数战役,尤其是主要战役,如上海保卫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台儿庄大捷,以及最近大陆制拍、以湖南常德保卫战为背景的电影《喋血孤城》,都是中华民国国军在前线奋勇抵抗。
  罗智强指出,中华民国国军用生命捍卫国家生存、民族血脉,这些历史都不应遗忘,也不应擅改。他强调,忠于历史,应是两岸当局的公约数。因为抗战八年,是中华民族的一页血泪历史,任何对这一页历史的缅怀,都必须立足在真实无偏的历史事实上。
  台湾国防部昨天上午也发布新闻稿表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国国军与全国同胞用鲜血所写下的历史,历经八年赢得的战争,这段史实不容许任何人窜改或任意曲解,相关报道内容与史实不符,国防部“严正驳斥”。
  台湾国防部指出,中华民国国军自芦沟桥事变起至抗战胜利,八年期间,中华民国国军与日军激战,计有会战22次,大型战役1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伤亡官兵高达322万余人,获致最后光荣胜利,绝非中共所宣称参与之“平型关战役”相关战果,所能比拟。
  而且对日抗战期间,中华民国政府频频参与各项国际会议,与抗战胜利后接受日军降书,皆是国民政府种种领导抗战历史之铁证。
  中国官方昨天未针对台湾政府的立场作出回应。
  中国官方将前天(9月3日)定为抗日战爭胜利65周年纪念日。在纪念活动上,中共领导的讲话以及《人民日报》的社论,都没有提及国民政府军队对抗战的贡献,引起台湾媒体关注。
  《联合晚报》评论特稿指出,北京争夺抗战的历史诠释,对于改善两岸关系毫无助益,尊重与保持两岸共同的历史经验,才是两岸能够继续交流的重要基础。但文章也质疑,台湾在经过20多年的“去中国化”后,现在台湾人不敢称自己是中国人,连国防部都不敢说自己是中国军队,又如何告诉世界,是中国军队反抗日本军队的侵略?
  《自由时报》则指出,马英九常自夸上任后创造两岸和解、一中各表。但从《人民日报》社论便可看出,当连过去对日作战时的“中华民国”,中国共产党都不愿面对,遑论现在根本不被国际承认的中华民国。
  《中国时报》引述一名熟悉大陆对日抗战诠释的涉台学者说,《人民日报》是中共机关报,重申党一贯立场不足为奇,倒是新华社有关抗战的社评,并未突出共产党的贡献,还一定程度提到国民党主打的“正面战场”。
  这名学者说,两岸和解氛围对大陆正面对待国民党在抗战中角色有推波助澜的效果。不少大陆涉台学者说,大陆目前都知道对日抗战是怎么一回事,但要完全回归史实,需要一段时间,何况还涉及中共党史的修改。
  马英九强调,对日抗战八年,是在中华民国政府的领导下获得最后胜利,当时由国民党执政,这是历史事实,也是唯一的历史真相,《人民日报》所称“中共领导全民抗战”,与史实不符。
不明白,大陆方面为何要从05年的立场倒退呢?
这种颠颠倒倒的争议真是无聊。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哪方领导,我们敢说打赢了日本吗?!
苍凉的历史,永远深植在民族的记忆。
我是光,是爱,是生命的喜悦。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9-7 22:57 编辑

[转贴]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二十二场大会战!
文章提交者:吴一汉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1.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冯玉祥 顾祝同 陈诚 张治中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日双方投入了将近100万的兵力,这次战役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战前日本曾嚣张的说,三个月可以灭亡中国,结果光在上海战场就打了三个月,虽然日本取得了胜利,但是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2.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唐生智

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党首都南京。由于国民党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万余人。




3.太原会战 1937年9月13日~11月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阎锡山 卫立煌 孙连仲 傅作义 郝梦龄(阵亡) 王靖国

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此时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 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著名的忻口战役就是这次会战中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




4.徐州会战 1938年1月4日~5月21日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李宗仁 孙连仲 汤恩伯 张自忠 庞炳勋 王铭章(阵亡)

徐州会战包括滕县血战、临沂之战、台儿庄大捷和徐州突围4部分。川军打的滕县血战,为台儿庄布阵争取了两天时间。张自忠指挥的临沂大战,粉碎了日军两路夹击台儿庄的计划。台儿庄大战重伤了日军的2个王牌军。李宗仁搞的空城计,让日军想在徐州歼灭国民党70万主力的计划落空,日军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

国名党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至5个月的时间。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日军1万余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徐州大突围是我国抗战史上光辉的一笔。它使敌人的战略企图彻底破灭,为我国后来长江方面的抗战保存了精锐力量,对后来长江方面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取得,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可以说,从台儿庄大捷到徐州的大突围,是蒋介石整饬军纪、扎稳阵脚之后,砍出的漂亮的两板斧。

  

5.兰封会战 1938年5月21日~6月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程潜 薛岳 邱清泉 桂永清 宋希濂 杜聿明 龙慕韩(枪毙)

兰封会战是日军为配合徐州会战,切断徐州中国军队之西面退路和阻止第一战区军队增援徐州,和中国军队发生的一场会战。这会战演发成了武汉会战的序幕。

兰封会战对日军来讲是败仗,如果土肥原在5月18日转向商丘,估计日军能够提前一个星期占领商丘。一个精锐的常设师团加上一个重炮旅团,将对从徐州战场后撤的中国军队造成很大威胁。而且日军第16师团和第3、13混成旅团可以全力截击后撤的中国军队,而不是去救援土肥原。

由于在这次会战中,国民党将领龙慕韩作战不力被处决,成为抗战中第一个被处决的蒋介石中央嫡系将领。


6.武汉会战 1938年6月~10月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陈诚 白崇禧 薛岳 张发奎 孙连仲 王耀武 张灵甫 黄维 商震 池峰城 李延年 杜聿明 关麟征 郑洞国

武汉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其中在万家岭一带,日军4个团被全歼,史称万家岭大捷。中国空军与敌激战,取得重大战果,共击落日机62架,炸毁日机16架,炸沉日军舰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作战。中国海军在长江上也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设置海岸炮,并击沉日舰多艘,有力迟滞了日舰沿江进攻。

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行动。日军伤亡10万以上,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武汉会战”却有着重大的意义。会战中,中国军队歼灭日军十多万人,同时大量消耗了日本财力,争取到时间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地区,为相持阶段作了重要的物资准备。自此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再也没有能力调动40多万大军作战略进攻性的大会战了。从这个角度上看,“武汉会战”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在中国近代史上,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最团结的时期。全中国同仇敌忾,真正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投入到抗日的伟大洪流中。用郭沬若的话来说,那就是“整个武汉沸腾起来了,也带动全国沸腾起来了!”


7.随枣会战 1939年5月1日~20日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李宗仁 汤恩伯 张自忠 李品仙 孙震

武汉会战之后,日军为了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国军队对武汉的威胁,向湖北随枣县枣阳地区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击毙敌军1.3万人,第五战区也付出了较大的牺牲,日军未能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


8.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14日~10月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薛岳 罗卓英 王耀武 关麟征 杨森 张灵甫

此役,日军集中10万兵力,劳师南征,未能达到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作战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击、侧击,部分日军陷于包围,损失惨重。日军承认“此次会战与南昌、襄东(即随枣会战)两次会战,颇有决战之势。在部分战场上,部分战况之激烈超过了诺门坎。”日军在会战前期,攻势行动艰苦,在会战后期,于中方反击下匆匆撤退,士气大受影响。此次会战,日军伤亡达2万余人。


9.桂南会战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白崇禧 杜聿明 邱清泉 廖耀湘 郑洞国 陈明仁 戴安澜

日军侵占南宁和昆仑关之后,国民党从数百公里外急调10个精锐师,对日军发动立体化进攻,取得昆仑关大捷,迫使日军改变对广东的作战计划,造成日军在战略上的部分被动。


10.枣宜会战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李宗仁 陈诚 张自忠(阵亡)汤恩伯 黄琪翔 孙连仲 孙震

此次会战,日军虽占领了宜昌,但未能击溃第五战区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创,伤亡1.1万余人。

张自忠上将殉国于南瓜店。



11.豫南会战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李宗仁 汤恩伯 孙连仲 李品仙

豫南会战是武汉周围地区防御作战中的一次战役。日军一度攻占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伤亡9000余人后,日军最终撤退。


12.上高会战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罗卓英 王耀武 张灵甫 韩璇

为保证南昌及其附近占领地的安全,日军发动企图消灭赣北中国军队主力的上高会战。日军在三路进攻其中两路受阻的情况下,形成一路孤军深入,被中国军队包围的日军仓皇撤退,予日军以重创,日军伤亡高达1.5万人。


13.晋南会战(中条山之战)1941年5月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卫立煌 杜聿明 傅作义

此次战役日军的目的是“在华北要歼灭山西南部的中央军”。由于中国军队疏于防守,临战又缺乏物质和精神准备,因此遭到惨败,伤亡惨重,退出中条山。此战日军伤亡9900人。


14.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10月1日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薛岳 杨森 赖传湘(阵亡)欧震 王耀武 王甲本 刘振三

日军为打击中国第9战区主力,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第11军在湘北岳阳以南地区集结了第3、第4、第6、第40师团和4个旅团,总兵力达12万余人.此次会战历时月余,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3万余人,击落飞机6架,击沉汽艇9艘,使其日军妄图一举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计划遭到失败。


15.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薛岳 杨森 李玉堂 方先觉 夏首勋 陈沛 孙明瑾 余程万

这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中国正面战场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作战.薛岳将军负责的第9战区一线兵团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相当的损耗和迟滞。待敌深入长沙预定决战地区,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同时,第二线反击兵团周密协同,对日军进行合围。日军屡攻长沙不下,周围中国军队又不断压缩包围圈。日军弹药将尽而补给线已被切断,只能空投补给。日军见势不妙立即展开退却。我军合围部队立即转为向敌阻击、截击、尾击作战,穷追不舍,在多处予敌重大打击,扩大战果,敌狼狈逃串,至1942年1月15日,日军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由于第9战区部署得当、协同密切,作战得力,从而取得了此次会战的胜利。此役共毙伤俘日军5万余人.成为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


16.浙赣会战 1942年4月~7月28日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顾祝同 上官云相 刘建绪 黄绍竑 汪之斌

日军大本营决定摧毁浙赣两省中国军队机场,打通浙赣铁路,最后基本实现预定目标,曾经占领衢州机场,但遭到严重损失,第15师团师团长阵亡,日军战史记载伤亡1.7万人。


17.鄂西会战 1943年5月~6月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陈诚 胡琏 王瓒绪 王敬久 冯治安 王甲本

鄂西会战历时月余,第六战区以10个军的兵力抗击了日军约5个师团兵力的进攻.

日军沿长江向上游进攻,第六战区及友邻部队夹击日军,歼灭敌军4000人。


18.常德会战 1943年11月2日~12月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孙连仲 王耀武 余程万 施中诚 胡琏 池峰城 张灵甫

在此次会战中,中国空军以及美国驻中国基地空军也参战并取得重大战绩。集结轰炸机和驱逐机约200架,对日军飞机、舰船、地面部队展开作战,有力支援了地面作战。

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顽强阻击,迟滞日军进攻,给敌重大消耗.击毙日军1万余人。


19.豫中会战 1944年4月~5月25日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汤恩伯 蒋鼎文 胡宗南 李家钰 何国柱 吕公良(阵亡)

豫中会战是豫湘桂会战的第一部分,一九四四年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就要看到胜利的曙光,侵略成性的日本军国主义妄图挽救因太平洋战争惨败而导致即将覆灭的命运,根据“一号作战计划”,发动了以打通平汉铁路南段,消灭中国军队汤恩伯部主力为目的的“河南会战”,史称“豫中会战”。其中“许昌保卫战”成了当时这场战役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

这次会战是侵华日军发动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日军势在必得打通大陆横贯南北的交通线.


20.长衡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 1944年5月~8月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薛岳 方先觉 周庆祥 容有略 葛先才

长衡会战是豫湘桂会战的第二部分,豫中会战的同时,日军开始进攻湖南,打通粤汉铁路。国民党第10军队在衡阳进行了不可思议的长达48天的抵抗.最后因寡不敌众,衡阳失守.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中日双方公布的日军在长衡会战中伤亡人数均是6万人,惊人的一致,这是八年抗战唯一的一次.


21.桂柳会战 1944年8月~12月10日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白崇禧 张发奎 韦云淞 阚维雍(阵亡) 孙元良

桂柳会战是豫湘桂会战的第三部分,日军为摧毁大西南的美军空军基地和打通大陆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交通线,发动桂柳会战。 由于蒋和桂系之间的矛盾,这次会战国民党兵力严重不足,导致桂林柳州相继失守,在整个会战中日军也付出了伤亡3万余的代价.




22.湘西会战 1945年4月~6月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王耀武 施中诚 胡琏 李天霞 廖耀湘 韩璇

1945年4月至6月的湘西雪峰会战,是国民党军给日军最严厉的打击之一,也是中日战争的一次摊牌作战。 此战役直接给日本政府敲想了丧钟.


附记战役:滇缅会战

参战的国民党主要将领:卫立煌 杜聿明 郑洞国 戴安澜 孙立人 廖耀湘

滇缅会战的意义是中国政府为打开中缅边境交通线,让美大量援华物资进入中国大陆而发动的战役.由于这次会战的地点并不完全在中国大陆境内,因此没有收录到22次大会战中.



国民政府抗日阵亡将军

姓名                   职衔                     殉国时间           殉国地点





佟麟阁上将(追授) 29军副军长      1937、7、28  北京南苑

赵登禹上将(追授) 132师师长      1937、7、28  北京南苑

郝梦龄上将     9军军长        1937、10、16 山西忻口

刘家麒中将     54师师长       1937、10、16 山西忻口

吴克仁中将     67军军长       1937、11、9  上海松江

高志航空军少将   驱逐司令        1937、11、21 河南周家口

夏国章中将     172师副师长     1937、11、21 浙江湖州

吴国璋中将     75师副师长      1937、11、26 浙江湖州

饶国华上将     145师师长      1937、11、30 安徽广德(自杀)

肖山令中将     宪兵副司令       1937、12、12 江苏南京

姚中英少将     156师参谋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司徒非少将     160师参谋长     1937、12、12 江苏南京

刘震东中将     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 1938、2、22  山东莒县

王铭章上将(追授) 122师师长      1938、3、17  山东藤县

邹绍孟少将     124师参谋长     1938、3、17  山东藤县

赵渭滨少将     122师参谋长     1938、3、17  山东藤县

范庭兰少将     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1938、3、28  河南修武

刘桂五少将     骑兵第六师师长     1938、4、22  内蒙黄油干子

周 元中将     173师副师长     1938、5、9   山东蒙城

李必蕃中将     23师师长       1938、5、14  山东菏泽(自杀)

黄启东少将     23师参谋长      1938、5、14  山东菏泽(自杀)

方叔洪中将     114师师长      1938、6     山东冯家场

付忠贵少将     鲁北游击司令      1938、9、23  山东

冯安邦中将     42军军长       1938、11、3  湖北襄阳

林英灿少将     152师副师长     1938、1、13  广东清远

李国良中将     军训部辎重总监     1939、3、7   陕西西安

张□行中将     第一战区副参谋长     1939、3、7   陕西西安

王禹九少将     79军参谋处长     1939、3、26  江西高安

陈安保中将     29军军长       1939、5、6   江西龙里

张唐聚五少将    东北游击司令      1939、5、18  河北平台山

韩炳宸少将     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 1939、1、9   山东莱阳

马玉仁中将     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   1940、1、3   江苏望乡台

丁炳权中将     197师师长      1940、1、25  江西武宁

郑作民中将     2军副军长       1940、2、3   广西昆仑

关钟毅中将     173师师长      1940、5、9   湖北苍台(自杀)

张自忠上将(追授) 33集团军总司令    1940、5、16  湖北南瓜店

张 敬少将     33集团军高参     1940、5、16  湖北南瓜店

戴民权中将     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  1940、5     河南遂平

王 竣中将     新27师师长      1941、5、9   山西台寨

梁希贤少将     新27师副师长     1941、5、9   山西台寨(自杀)

陈文杞少将     新27师参谋长     1941、5、9   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将     3军军长        1941、5、12  山西县山

寸性奇中将     12师师长       1941、5、13  山西毛家湾

金崇印少将     17军参谋长      1941、9、16  山西横水镇

石作衡中将     70师师长       1941、9、6   山西绛县

赖传湘中将     190师副师长     1941、9、24  湖南梁家段

朱实夫少将     新3师副师长      1941、9、25  甘肃

李翰卿中将     57师步兵指挥官    1941、9、27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将     98军军长       1941、9、29  山西东峪

朱士勤中将     暂30师师长      1942、5、4   山东潘庄

郭子斌少将     暂30师副师长     1942、5、4   山东潘庄

戴安澜中将     200师师长      1942、5、26  缅甸茅邦村

王凤山少将     暂45师师长      1942、6、23  山西张翁村

胡义宾少将     96师副师长      1942、7     缅甸埋通

张庆澍少将     鲁苏战区高参      1942、8     山东唐王山

周 复中将     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   1943、2、21  山东城顶山

张少舫少将     113师参谋长     1943、2、21  山东城顶山

高道先少将     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   1943、5     山东

江春炎少将     114师参谋长     1943、7、4   山东邹县

彭士量中将     暂5师师长       1943、11、15 湖北石门

许国璋中将     150师师长      1943、11、21 湖北诹市(自杀)

孙明瑾中将     预10师师长      1943、12、1  湖南常德

卢广伟少将     骑8师副师长      1944、5、5   安徽颖上

李家钰上将     36集团军总司令    1944、5、21  河南秦家坡

陈绍堂少将     104师步兵指挥官   1944、5、21  河南秦家坡

周鼎铭少将     36集团军副官处长   1944、5、21  河南秦家坡

王剑岳少将     8师副师长       1944、6、10  河南灵宝

王甲本中将     79军军长       1944、9、7   湖南东安

阚维雍中将     131师师长      1944、11、10 广西桂林(自杀)

陈济恒中将     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1944、11、10 广西桂林(自杀)

吕旃蒙少将     31军参谋长      1944、11、10 广西桂林

齐学启中将     38师副师长      1945、5、13  缅甸仰光

胡旭盱少将     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 1945、6     浙江孝丰
中国官方媒体将中国抗日战爭胜利归功于中共领导
——————————————-

掩耳盗铃真无聊。

不理解那些家伙怎么想的。都过去70年了,还放不下。他们还要混帐到几时呢?
本帖最后由 WIND 于 2010-9-8 10:08 编辑

我觉得,国内的固然全是谎言,但马政客也是过于夸张了。日本从东北横扫至东南亚,并没有费多长时间。太平洋战场的关键力量是美国。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两点看法:一、所谓的抗战“胜利”,无非是中国搭了一个便车,连“胜之不武”都谈不上。二、抗战的主力是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6# WIND

中国对日本而言是片大沼泽地。

NHK拍摄的太平洋战争记录片里,多次出现“因为在中国……所以无法在太平洋如何如何”的描述。
本帖最后由 WIND 于 2010-9-8 12:50 编辑
6# WIND

中国对日本而言是片大沼泽地。

NHK拍摄的太平洋战争记录片里,多次出现“因为在中国……所以无法在太平洋如何如何”的描述。
ironland 发表于 2010-9-8 11:49
没那么夸张。不过蒋确实是真的在抗。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平型关大捷应澄清的几个问题----苗体君
原刊于
《文史月刊》2004年12期-------山西太原


平型关大捷应澄清的几个问题

苗体君    窦春芳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轰动全国的战斗,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平型关战斗的一些情却不甚了解,甚至于存在许多错误的认识,有些内容必须澄清。
一、八路军115师的平型关战斗是国共与日军平型关战役的一小部分。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迅速奔赴山西抗日前线,针对日军的长驱直入,国民党第二战区总司令阎锡山提出与八路军配合共同打击进犯日军的协议,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提出了八路军的具体配合方案:以阎锡山的国民党军队坚守平型关正面,八路军115师隐蔽集结于敌人前进道路的侧面,从测后夹击日军。于是彭德怀与八路军主要指战员召开会议,经过具体讨论后并电告在延安的毛泽东。
在接到彭德怀、林彪的电报后,毛泽东经过反复的研究,于1937年9月21日回电,同意其电报的提议。接下来针对日军装备的精良,为避免八路军造成太大的伤亡,具体指挥平型关战斗的林彪,多次顶风冒雨勘探平型关的地形,最终选择了非常适宜于打伏击的地形,且又是日军必经之地,林彪制订了用2个团截击和分割行进中的敌人,用1个团切断敌军退路,留1个团为预备队,再用1个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增援的日军。但在战斗打响后,林彪根据当时的形势,打破了原计划只用115师一个旅的兵力的计划,动用了整个115师,这种随时的应变对平型关战斗的胜利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显示了林彪非凡军事指挥才能。
八路军的平型关战斗只是阎锡山整体作战框架的一部分,是八路军独立进行的。在国共配合作战前,双方本来就打成了协同作战的计划,但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军队并没有出击配合,115师曾多次与附近的国民党部队进行联系,均没有任何结果。平型关战斗结束后,按战前计划八路军115师参战部队迅速向平型关正面的东跑池一带的盆地进发,会同国民党军队共同围歼这里的日军。9月25日黄昏八路军115师抢占了东跑池周围的高地,将日军包围在盆地里,但国民党军队仍然没有出现,导致平型关战斗的战果没有能加以扩大,对此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此问题上相互指责对方。国民党方面的材料是则说八路军115师提前擅自退出战斗,把国民党军队的侧面阵地完全暴露给日军,并给国民党军队造成较大伤亡。
二、八路军115师平型关战斗的歼敌人数。
关于平型关战斗中115师歼敌人数问题,许多报刊的数字差别较大,有的说“杀敌万余人”,有的说“歼灭敌人精锐部队三千余人”,有的说“杀敌在二千以上”。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大陆上大多采用了“歼敌一千多人”的说法,那么到底是多少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一些教科书及专著上的数字。
胡华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下)第474而上是这样说的:“激战终日,将平型关以东十里内地区之敌全部歼灭。计毙敌三千余,毁汽车百余辆,大车二百余辆,缴获九二式野炮一门,机关枪二十余挺,步枹千余支,掷弹筒二十多个,战马五十二匹,及其它很多军用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5月版)。《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第120页的记载是:“歼灭日本侵略军板恒师团三千余人。”(知识出版社1982年11月版)黑龙江人民出版1984年6月出版的《中国现代史大事记》一书的161页的记述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林彪聂荣臻领导下,在平型关歼灭日军精锐板恒第五师团二十旅团主力三千多人。”但自1984年后至今大陆出版的种类书籍关于八路军平型关大战歼灭敌人数均是一千余人。
“歼灭一个余人”的主要依据是:毛泽东1937年10月1日给博古、叶剑英、潘汉年的电报中,明确记述“打死敌人一千多人。”电文说:二十五日平型关战斗,除缴汽车八十二辆、大炮一门、炮弹二千余发、步枪百余支、打死敌人一千多人外,还包围了敌人之高级司令部,缴获秘密文件甚多。朱德、彭德怀1937年10月3日给蒋介石、程潜,阎锡山的电文中说:缴获敌人汽车八十余辆(现已烧毁)、九二野炮一门(无子弹)、七三七五山炮弹三千余发、步枪三百余支、机关枪二十余挺、其他军用品甚多,并毙敌千余人。况且这两份电报是平型关战斗结束不久发出去的,多数大陆学者认为这个数字最为可信。当时,日军板垣师团二十一旅团主力正在平型关北面与国民党军队对垒,日军预备队一千余人和辎重队从灵邱沿山沟公路,增援其主力部队,八路军115师于九月二十五日拂晓赶到平型关附近小寨至老爷庙一带埋伏,当日军进入伏击圈后,八路军将“口袋”两头堵死,居高临下,向日军猛烈开火,敌人猝不及防,乱作一团,人马车辆拥挤在陕窄的山间公路上,经数小时激战,千名日军被全部歼灭。
从近年大陆的多种书刊上,关于八路军115师平型关战斗的记叙中,歼敌人数均采用“一千余人”的说法,但在缴获的战利品数字上有些不同,还有就是歼灭的日军属于什么部队,有材料上说是“一支运输部队”,有的材料说是“精锐的主力部队”,有材料上说是“一支预备部队和辎重队”,有的材料上说是“一支辎重部队”,大陆方面的材料大多认为是“日军板垣精锐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主力”,港台及国外资料大多认为是“板垣第五师团后方的一支补给辎重车队”(《剑桥中华民国史》(1921-1949年)下[美]费正清,费维恺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北京)至于平型关战斗的其他方面《剑桥中华民国史》第731页是这样记述的:
八路军三个师的行动得到蒋介石和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两人的批准。面对日本在山西的攻势,这些部队,尤其是第115师,与山西正规部队配合,但保持组织上的独立性。由于这种配合,迎来了中国在这场战斗中的首次胜利,这就是1937年9月25日发生在晋东北的平型关大捷。在当地激烈而混乱的战斗中,大部分任务由山西军队承担,林彪则对精锐的板垣第五师团后方的一支补给辎重车队布置了一次精心的伏击。日本人在一条狭窄的山沟里不意被分割成小股。然而,共产党人员只缴获到大约100条枪,而没有抓到俘虏,日本士兵顽抗到底,幸存者破坏自己的武器,然后自杀。
国民党出版的《共匪祸国史料汇编》第三卷中,有彭德怀的《关于华北根据地工作报告》一文,记述的一些文字与《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讲的大体相同。
关于八路军115师歼敌人数的表述,台湾的学者们在著书时一般采用大陆当时最流行的说法,以防止引起争论,多杀日本人毕竟是好事。台湾吴相湘先生编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采用以前中共的宣传“中共的八路军通电全国:‘在晋北平型关,一一五师与万余敌人激战……将敌人全部击溃’”。蒋纬国主编的《抗日御侮》中关于平型关战斗选用林彪上报的电文“全歼敌一个大队的战绩”。而大陆出版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一书否定林彪上报的“全歼敌一个大队的战绩”。并引用了徐永昌、林蔚深当时拍给蒋介石的一份密电,平型关战斗结束后,国民党方面派徐永昌、林蔚深二人亲临战场进行具体的核实,然后把核实的内容拍电报密告蒋委员长,电文中歼灭日军的人数是一百余人,并详述伏击的是日军的运输部队,并非作战部队。
而战争另一方的日军有关八路军115师平型关战争没有文字记述,按照日方战史专家的说法:中共所谓的伏击战是日本战争史中没有记载的小战斗,但按中共的记载是一次非常漂亮的伏击战,若真的那样,也只可能最多打死二百个日本运输兵。所以日方资料与蒋介石当时获得密电的资料的数字内容大体一致;也就是“歼敌一二百人”,同时又是“敌人的运输部队人员”,而非战斗部队。
三、八路军115师伤亡的人数。
那么八路军115师伤亡的人数到底是多少呢?大陆方面的书刊中大多没有提及具体的数字,只有少数几本书中曾提到过,如:198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中说八路军115师伤亡“600余人”;198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宪文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纲》第486页中,引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的1937年10月3日朱德、彭德怀致蒋介石、程潜、阎锡山电,“第一一五师亦伤亡六百人左右”。但据参加八路军115师平型关战斗的当事人回忆,八路军伤亡人数应在一千五百余人左右。
《党史通讯》1984年第8期刊载了原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欧阳奕的回忆,欧阳奕当时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卫生部工作,直接参预了伤员的救治与转运工作,他说当时按林彪的估计“最多有一、二百伤员了不得了。”理由是居高临下打伏击,部队又经过了长征锻炼,有战斗经验,所以参加救护伤员的加上炊事员也只有十八个人,他们在指定地域冉庄开设了师的救护所,按林彪的估计为伤员准备好了房子,打好了地铺,还动员了一些群众帮助看护。
“战斗打响后,第一批伤员约有五、六十人于中午过后不久便运抵师救护所。谷副部长(注:谷广善同志当时是卫生部副部长)和我负责给每个伤员检查伤口,作必要的处理及吃饭等,第二天转往五台的石咀镇和耿镇的八路军总部医院。二十六、二十七日两天,伤员大量抵达,由于伤员大大超过了原估计,忙不过来,便临时把教导营的医生也调来了。原来准备的房子不够住,便将村里留守部队住的房子也全让了出来,整个村子都住满了伤员。全部收转工作持续了四、五天。前后共收转了约八、九百人(此数不包括阳明堡打敌飞机场战斗的伤员)。此外,我方在战场上阵亡约二余人;轻伤能随团队活动,不需转到后方医院治疗的伤员约三、四百人。这样,战斗中我全部伤亡约一千五百余人……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敌人的武士道精神认识不足,不少同志是在打扫战场时伤亡的。”
八路军伤亡一千五百余人的数字算是较准确的,当时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差别较大,迟浩田将军回忆,日军对我根据地扫荡时,八个日本士兵五支步枪、一挺机枪,赶着一个县城的数万军民弃城而逃。就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装备优于八路军的国民党士兵与日军的对比情况:
国民党士兵每人有粗布衣二套,草鞋二双,每个师的人数是9600人,只有2000支步枪,每人拥有子弹平均只有20发,每个师拥有60挺轻重机枪,5门山炮,20辆汽车,没有坦克,空中又没有任何掩护,士兵每天只有两顿饭,其中一顿还是稀饭。据史料记载,国民党600余人从贵州出发入滇参战,步行一个月才到达战区,仅路上就饿死了300余人。而日军的一个师团有22000人,拥有9000支步枪,600挺轻重机枪,1000辆汽车,2000匹战马,200门山炮,装甲车20辆,每个士兵每月用子弹300发,所以当时日军1个大队的战斗力就相当于国民党军队1个师的战斗力。宋希廉将军曾做过认真的估计,他认为一个日本士兵的作战能力相当于七、八个中国士兵,在战争期间,一个日本士兵凭一支步枪经常能阻击我一个连的运动。
对比整个抗日战争,日军与国民党兵伤亡人数为1:10,在松山战役中,日军一个联队1200人,被国民党三个军十万兵力围攻,虽然日军只有1人突围外被全部歼灭,但国民党士兵却为此阵亡了一万余人。而武器装备较国民党士兵还差的八路军部队,伤亡1500余人,阵亡200余人,以此代价歼灭日军二百余人,双方阵亡数字的比达1:1,确实算是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作者是著名学者
转帖出处:燕南社区 (http://bbs.yannan.cn)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这群鸟自然要篡改的,因为谁领导抗日,是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之一。如果这个失去了,还有什么合法性可言?最起码丧失了一大半的基础。


徐临江: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

(爬坡转注:这篇文章也是当年罗列的冰点罪状之一)

冰点特稿第545  20050601


  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是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同一关系?抑或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名”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历史发展的内涵及其本质的大问题。故应正名而求实。


  若干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协助上海东方电视台拍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血肉长城》的工作,到太原、忻口、雁门关、娘子关、平型关等战场以及平型关战役前线总指挥部岭口村等进行了实地考察,查阅了平型关战役亲历者撰写的大量回忆资料,以及山西省特别是太原市和忻州市所藏的文史资料,采访了几十位平型关战役或忻口战役、太原战役的亲历者。现根据采访及考察所得,对上述问题作一探讨。

  战前形势―――日军攻陷大同

  1937年初秋,南口前线部队抗击着日军板垣师团的猛攻。与此同时,日军东条纵队也同时猛攻张家口。守军第二十九军刘汝明部不战而退,阎锡山的第61军反攻不力,张家口失守,南口危在旦夕。日军下一个矛头所向是第二战区阎锡山苦心经营的山西。

  山西,四面环山,地势险要,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在军事上被兵家称之为“华北之锁钥”。所以日军欲统治华北,必先图晋绥;欲图晋绥,必先争太原;欲争太原,必先夺大同或平型关。

  但是日军占领南口、张家口后,图晋方向是西北之大同,还是东北之平型关?阎锡山判断,日军为运送部队、军火,展开机械化部队,发挥其优势,必然把锋芒指向大同。据此,他部署了大同会战计划。

  然而战况实际发展是:9月上旬,东条纵队和伪蒙军沿平绥线击破李服膺部防守永嘉堡、天镇间的国防工事,直抵阳高城下。李部一路逃到桑干河以南,日军于913攻占大同,而敌军主力板垣师团指向平型关,意图抄雁门关后路,然后夹击太原。

  至此,阎锡山部署的大同会战计划流产。雁门关一带兵力虽多而无用,而平型关一带则兵力空虚,危如累卵。阎锡山被迫立即着手部署平型关会战。


  平型关战役部署

  1、作战计划

  1937828,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表示抗战决心,把行营(前线总指挥部)设于雁门关下的岭口村一所窑洞,并同行营人员及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会商,制定了《第二战区平型关战役计划》。其“作战方针”为:“本军以利用山地歼灭敌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于天镇、阳高、广灵、灵丘、平型关各地区,以一部控制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策应各方面之战斗,相机转移攻势。”

  2、平型关战役战斗序列表

  总指挥: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前期),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后期)。
  33军:军长孙楚(前期实际总指挥),下辖73师,师长刘奉滨;独立旅3旅,旅长章拯宇;独立旅1旅,旅长孟宪吉。
  15军:军长刘茂恩,辖64师,师长吴庭麟;65师,刘茂恩兼。
  17军:军长高桂滋,辖21师,师长李仙洲;84师,高桂滋兼。
  35军:军长傅作义,辖211旅,旅长孙呈峰;218旅,旅长董其武。
  61军:军长陈长捷,辖208旅,旅长吕瑞英;217旅,旅长梁春溥;新编第4旅,旅长于镇河。
  2军:军长郭宗汾,辖71师,师长郭宗汾;202旅,旅长陈光斗;214旅,旅长赵晋;新编独立1旅,旅长陈庆华。
  34军:军长杨澄源,辖196旅,旅长姜玉贞;203旅,旅长梁鉴堂(此两旅包括旅长在内几乎全部牺牲)。
  19军:军长王靖国,以三个旅兵力守代县,外加炮兵团附归19军序列,骑兵军以三个骑兵师置于集宁一带。
  8军:115师,师长林彪;129师,师长贺龙。分别于平型关、忻口、原平一带展开。另有刘汝明军驻蔚县一带。
  综上所述,投入平型关会战(93作战计划称晋北战役及平型关会战)的兵力共11个军、10余万人。

  3、兵力部署

  ⑴平型关正面。由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在大营前指挥孙楚的第33军和高桂滋的第17军及第73师(73师是孙楚指挥的,布防区域与17军连接),布防于平型关、团城口南北线上,右起五台山东北,排列独立旅3旅、73师、独立旅8旅于平型关正面;北面团城口内并列17军的84师和21师各就已设阵地,掩护雁北各部撤入雁门山、恒山以内,先凭险阻击并消耗敌人,再主动向南转移,分从大营、沙河隐入五台山,为南机动兵,待机出击。

  ⑵雁门关北侧。主战场的北侧依恒山、雁门山为屏障,除置刘茂恩第15军于恒山外,以34军第101师和梁鉴堂旅分守北娄口、茹越口间的已设阵地。重点于繁峙北的茹越口,从太原来的姜玉贞旅到繁峙以北地区归入34军序列。

  以王靖国19军及方克猷旅到附属山野炮各一团右连接34军扼守五斗山、马兰口、虎峪口至雁门关、阳方口间的已设阵地,保持重点于代县、雁门关间。姜玉贞之独立旅先控制阳明堡,对雁门关重点策应。

  ⑶决战地带。沙河及繁峙城间地区为决战地带。以刘潭馥200独立旅附山炮营置于沙河镇东,占广大正面,东连孙楚兵团,北连刘茂恩军,对从平型关方面入侵之敌人以逐次抵抗方式诱至繁峙,使之胶着于繁峙城东的主决战阵地前。以第一、二预备军各附一个山炮营于繁峙城的南北线上,以五台山的北台顶、繁峙城垣、恒山顶为支撑点,构成对平型关方面入侵之敌的坚强抵抗阵地。第一预备军在南,保持重点于五台山北麓;第二预备军在北,保持重点在繁峙城,吸引敌人使之胶着于主阵地前,以利于南北机动兵团钳击。

  ⑷机动兵团。傅作义指挥31军、15军为北机动兵团,从繁峙展开,孙楚指挥以17军为主力的南机动兵团,从团城口一带出击,以孟宪吉旅及73师抄袭平型关,断敌后方。

  阎锡山把这个部署自诩为“口袋阵”。他特别重视口袋底阵地,亲召陈长捷、郭宗汾两军长到岭口行营,面授要领,并命令他们同到繁峙、沙河间周密勘察主阵地,同时派高参到平型关、团城口、恒山等处,向孙楚、刘茂恩、高桂滋等传达指示,又把屡违节制、不肯力战的原61军军长李服膺拘押起来,以肃号令。

  战役的主要过程

  1、阎锡山、周恩来会商战役计划,国共军队为御外侮协同作战

  为了协调各部队行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以及副长官朱德、黄绍、卫立煌、周恩来、彭德怀等多次会商作战计划。周恩来、彭德怀和阎锡山在岭口村傍山坡一个窑洞里进行长时间会谈。周恩来分析形势,指出目前虽然敌强我弱,但只要动员全民,团结奋斗,就可削弱敌人,壮大自己,最后打败日军。阎锡山要求周恩来协助制订第二战区作战计划。周恩来洞察时局,成竹在胸,只用一天时间就拟定了计划。阎锡山惊佩不已,连叹:“写得这样快,这样好,如能这样打,中国必胜。”

  1937911,日军犯广灵。孙楚的73师被迫退至平型关南翼,阎锡山急调孟宪吉旅抢守平型关。孟旅于19日赶至平型关,与进攻之日军激战两昼夜,日军攻势顿挫,专攻团城口。八路军115师于620迅速越过五台山向灵丘急进,22日从平型关南翼潜出,隐伏于灵丘以南的太白山区,24日在平型关东20里的东河南公路两侧地区部署对敌后的抄击。115师派到大营同孙楚联络的高参袁晓轩把115师进入敌后的进展情况通知孙楚,希望平型关各方面友军和八路军的敌后抄袭适时配合,争取平型关围歼敌人的胜利。

  2、团城口激战失守,郭宗汾出击被围

  阎锡山得知八路军进展情况后,即派预备军加强平型关北翼的出击力量。孙楚为配合115师抄袭敌后,即令郭宗汾的预备第2军联系团城口高桂滋指挥的84师出击。23日夜,敌人曾对东西跑池高地发起猛攻,高桂滋部反攻,伤亡近两千人,损失惨重。

  高桂滋认为八路军配合围歼板垣师团,实际上是一种虚构的空想,同时也认为孙楚师有意牺牲他们以便晋军独占风头。于是他不顾大局,于924擅自放弃团城口阵地,让郭军贸然出击。

  郭宗汾军对团城口失守一事一无所知,仍以陈光斗旅附山炮一连向六郎城进击,拟带动21师与挺进大、小寒水岭的115师联合行动,绕击敌侧后。以第2军主力沿迷回村和东西两跑池一线,越过高桂滋84师阵地,攻平型关敌后。

  主力纵队接近迷回村时,便向东西两跑池村分进。25日拂晓前,郭军通过涧头、迷回村前进时,突然遭受来自团城口方面工事里机炮火力猛烈袭击,郭部大乱,还以为高桂滋部联络不当。受到更猛烈的打击后,才知高部已悄然撤离。团城口、鹞子涧和东西两跑池一带阵地都被日军占领,郭军主力被压迫于迷回、涧头一侧。

  经连续苦战,郭军损失三分之一左右,官兵极度疲惫。幸亏此时115师于平型关敌后的东河南以西地区伏击敌人获得大捷,一部挺进于大、小寒水岭上,使得郭军被隔于六郎城之旅可以依为掎角,相互牵制鹞子涧敌人的行动,保证了郭军主力未被全包围,得于迷回、涧头间占稳了敌人通往后方公路的侧面阵地,钳制了东西跑池之敌,使之不敢直扑大营。

  3、平型关大捷

  914115师先头部队进抵大营,派出侦察部队调查平型关地区地理情况和敌情,为平型关歼敌做各种准备。23日,林彪、聂荣臻在上寨召集干部会议,作出初步计划。24日,第二集团军、第六集团军送来“平型关出击计划”,拟定71师附新编第2师及独立8旅一部配合115师向平型关以东的日军出击。

  24日晚,林彪在电话上同孙楚说:“萃崖(孙楚字),我师已达目的地,准备明日拂晓出击,请你们派部队协助,先把此股敌人歼灭。”孙楚答:“好极了,我命郭宗汾师长率4个团从平型关左翼出击。”

  林彪师长即命令部队25日零时出发。战士们顶着狂风暴雨,涉急湍山洪,在拂晓前到达了指定地区,把全师主力布置在平型关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缘上。343旅之686团位于白崖台附近,左侧是685团,右侧是687团,口袋底是第33军之独立8旅,115师第344旅,687团断敌退路并打援敌,688团作为预备队。这一部署使得进攻平型关的敌人完全处于包围圈伏击之中。八路军同时又以一部从关沟出发,主动接应郭宗汾的出击部队。

  此时战士们只着单军装,又破又烂,经半夜冒雨急行军,被汗雨湿透。晋北9月下旬夜间气温已很低(919中秋节,平型关、恒山、雁门关一带曾降大雪),战士们又冷又饿,但伏于湿地、山岩上待命,士气高昂。

  25日晨5时半左右,敌第一辆汽车进入伏击圈,聂荣臻传令:沉住气,无命令不许开火。等敌后板垣师团第21旅团千余人及汽车、大车300余辆进入伏击圈后,115师某团5连连长曾贤生率全连首先向敌冲杀,用手榴弹炸毁敌人最后一辆汽车。敌人退路被截断,于是拼命冲杀,反复争夺公路两侧制高点――老爷庙。敌人争夺失败,预示着被围歼的灭顶之灾,于是企图冲破独8旅阵地逃命。独8旅把一线配备改为纵深配备,拼死抵抗。

  激烈的战斗持续到27日白天,敌人终未能冲破包围,敌板垣师团21旅遭歼灭性打击。因为敌人死不缴械,千余日军全部被击毙,我军伤亡也很严重。据阮受贤回忆,115师约有900人伤亡,《抗战以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书认为:我团营干部五人负伤,以下近千人伤亡。第5连百名壮士,凯旋时只剩30多人,连长曾贤生壮烈牺牲。战斗极为残酷,独83个团一个补充营5000多人,损失一个团。

  平型关大捷,歼敌1000多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它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迫使敌人进至浑源和保定的一部分兵力转移到平型关方向,因而有力支援了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友军的作战,使已陷入敌围的出击部分郭宗汾部得到支援,免于被歼之险厄。

  4、团城口反攻战

  如前所述,郭宗汾部被围后,阎锡山鉴于杨爱源、孙楚缺乏统御各军的能力(高桂滋擅自弃守团城口,致使郭宗汾部出击被围),遂令傅作义进至大营,负责平型关战役的总指挥,并调陈长捷61军急援平型关。61军到达后(25日),以梁春溥旅程继贤团攻击涧头敌人,程团士气高涨,一气冲上迷回北山,敌两次反扑,均被击退。陈长捷军吕瑞英旅之刘崇义团攻占西泡池,救出困守的郭军一部,又攻东跑池。入夜,敌我双方对峙。

  5、鹞子涧激战

  26日,日军为阻击陈61军进攻,从鹞子涧和平型关正面抽兵来援(故团城口反攻战实有利于26115师歼日军500余人的战斗)。占领迷回北山的程团官兵曾屡次上书请战,为国杀敌立功。这次一举攻下迷回北山,连挫敌人反扑之势,不待旅部主力到来,即如脱弦之箭,一举占领鹞子涧。

  鹞子涧,位于团城口和迷回村之间,是平型关西路屏障,向西南经迷回、涧头、齐城可达大营、沙河一线,进入山西中北部,构成对繁峙、代县、忻口的威胁,所以敌人必拼死争夺此据点。26日,日军集中优势火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程部反扑,程团长指挥士兵与敌人肉搏拼杀。由于兵力悬殊,敌人冲入村内,程团无一人后退,和敌人逐院争夺。敌援军不断增加,程团弹尽援绝,全团官兵近千人,包括团长程继贤全部壮烈牺牲。程团屡立战功,以未满千人与超过一个联队的强敌拼杀,令敌胆寒,为大部队歼敌赢得了战机,程团长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6、东跑池血战

  东跑池位于平型关偏东北,为保平型关正面要点,孙楚33军之独立8旅在此布防,从92326日,敌我双方反复争夺东跑池,来来回回,形成拉锯战。据当时的一营营长回忆:他亲眼看到山坡上的敌尸累累。27日,孟宪吉旅长亲到阵地督战,看到一营血战5昼夜,原有500多人的一营,只剩148人,遂令622团接防。

  7、茹越口失守,全线撤退

  我军在部署对平型关之敌的围歼决战,敌东条纵队乘平型关鏖战之机,于928一举突破恒山、雁门关的接合部茹越口,杨澄源的34军退入繁峙。为保卫平型关战场安全,梁鉴堂旅长亲率仅有的一营人冲杀,企图夺回山口,但是兵力太少,梁旅长和大部分官兵牺牲,王靖国又急命方克猷旅长反攻茹越口,方旅长又被敌冲垮。29日,敌占繁峙城,严重威胁我主战场侧后。930,阎锡山召集前线将领会议,决定全线撤退。102日夜,全线开始撤退,平型关撤退,平型关战役结束。

  平型关之战历时一个月(从93制定作战计划到102全线撤退),战场绵延数百里,我方投入兵力10多万人,达11个军,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据日本军方显然缩小了的资料记载,日军死伤8562人。我方伤亡尚无确切统计,但大大超过日军则无疑。这次战役有作战计划、作战方针,有战略目标及战役目标。据此可断,平型关之战是一中等规模的战役,忽视它作为战役的地位和作用,既不科学,也不公正。

  平型关战役迟滞了日军进攻,打乱了敌人侵华计划。战役中,国共军队相互配合,创造了像平型关大捷这样光辉的战例。国民党军队出现了像程继贤团、梁鉴堂旅(茹越口之战)、姜玉贞旅(平远之战)这样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部队,成为我华夏御侮史上的壮丽篇章。

  平型关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到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司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从高桂滋、陈长捷军在平型关正面布阵迎敌,到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从团城口程继贤全团殉国予敌重创,减轻115师压力,到115师派部队迎接郭宗汾军,使之免遭围歼;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115师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体现出在民族团结、共赴国难的旗帜下,相互取长补短、共谋民族大业的胸怀和气魄,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这篇文章被编入近日出版的《大学人文》

  编者余立人旁白:
  曾经读过一些讨论平型关大捷的文章,但从所见论文到所学习的教科书,没有见到过把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联系起来的说法,甚至历史系本科教材也只是提到平型关大捷,而对平型关战役只字不提。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大多数历史系以外的大学毕业生不知道有平型关战役这回事,就是历史系的大多数学生也不知道历史上居然有平型关战役。

  我们知道,历史真相往往为我们提供历史智慧,提供经验、警示教训,但被遮蔽的历史却只能导致偏见,导致群体的更加愚昧―――不管是有意遮蔽还是无意遮蔽。读过这篇《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我更加深以为念。

  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115师打的一个漂亮的歼灭战。这个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歼灭性打击,因而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志气,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馅。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方针的一次辉煌胜利。但这次大捷之得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从更广阔的背景看,平型关大捷是平型关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投入总兵力而言,八路军115师投入4个团的兵力,共有大约12000人,大约是平型关战役我方投入总兵力的八分之一;以战略目标而言,这次战斗是为了配合第二战区在平型关地区围歼敌军而进行的一次突袭。

  综观平型关大战的过程可以知道,没有当时全民族抗战的形势,就不可能有平型关大捷;没有当时全民族抗战全局指导下的华北、西北抗战形势,就不可能有平型关大捷。没有第二战区组织平型关战役,没有总共11个军对进攻平型关地区的各路敌军的分路英勇抗击,就不可能有平型关大捷。没有阎锡山、周恩来、朱德为首的第二战区司令部的统筹计划和统一部署,就不可能有平型关大捷。没有923926东跑池的孟宪吉旅的浴血奋战,没有926日程继贤团全团官兵的壮烈牺牲,没有这些战斗对平型关正面战场的侧翼配合,就不可能有平型关大捷。总之,平型关大捷的确是全民族抗战取得的一次辉煌战果。诚如作者所说,平型关战役整个过程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

 
战争时期是特殊时期,对历史的描述不可能不受到战争环境条件的制约,这本可以理解。但战役已结束近70年,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层面来总结历史,用更全面、更理性的观点来看待历史。
杨奎松:歼敌数百,平型关战斗真相
http://history.news.163.com/09/0506/16/58L4LVH900011247.html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