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361
- 帖子
- 8839
- 精华
- 14
- 性别
- 女
- 注册时间
- 2007-5-31
访问个人博客
|
30楼
发表于 2010-9-17 21:46
| 只看该作者
1900年6月,京师的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总理衙门的途中遇害,在京的外国人全都退入被清军和义和团重重包围的英国公使馆,急切地盼望从天津出发的八国联军前来解围。至于北京这样高大厚实的城墙、城门后来是怎么被八国联军攻破的,以及守城的十万清军又是如何抵抗敌人的,中文史料大多语焉不详,且前后矛盾。相比之下,西方史料对此却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在此我们不妨借鉴英国作者傅勒铭的《北京围困记》(1959)中对攻城全过程的叙述来简要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从天津出发时,八国联军的总兵力约在两万人左右,其中日军约一万人,俄军四千人,英军三千人,美军两千人,法军八百人,德军一百人,奥军与意军加起来不到一百人。由于德、奥、意的大部队尚未到达,加上法军在前往北京的路途上消耗人数过半,所以谁先攻进北京城,实际上成了日、俄、英、美这四国之间的角逐目标。 照约定,这四国军队成四列纵队于8月13日开拔到了北京城东面约三英里处安营扎寨,准备在第二天同时向守城的清军发起攻击。最靠北的俄军被指派攻打东直门,作为第二纵队的日军沿大路攻打正前方的齐化门(朝阳门),而美军和英军则分别攻打东便门和沙窝门(广渠门)。谁知俄军根本就没打算遵守竞赛规则,趁着13日半夜的暴风骤雨,抢先向离英国公使馆最近的东便门发起了猛烈攻击。原来俄军的先头部队在曾在天津小站帮助袁世凯训练过新军骑兵的挪威人曼德的带领下对北京东面的这几个城门都进行了试探性的侦察。他们由此得出结论:东便门的守军兵力不足,是一个防守的薄弱环节和通往英国公使馆的捷径。俄军司令李尼维奇于是派出了一个营的步兵和半个连的炮兵,由俄军参谋长瓦西里耶夫斯基率领,前去为大部队探路。俄军趁天黑雨急,摸过了护城河上的桥,消灭了东便门外的清军哨兵。然后架起两门大炮,在城门上轰开了一个洞口。瓦西里耶夫斯基和曼德首先率领俄军尖刀班穿过洞口进入瓮城,但在那儿遭到密集的火力阻击,伤亡惨重,无法向前推进。但在天亮之前仍留在城门之外的那部分俄军设法从边门强攻了进来,终于占据了整个城楼,并一直坚持到了14日早上十点俄军大部队的到来。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拉锯式的阵地攻坚战和巷战。瓦西里耶夫斯基在战斗中受了重伤,而为俄军拉炮的马匹也全都被打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