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真实民国影像

镜头下的真实民国影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非常珍贵的镜头!
是啊,我也觉得珍贵,这些景象只能在书中感觉,现实中几乎连余音也感觉不到了。
看上去都苦兮兮的。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彩色是怎么回事?
彩色是怎么回事?
瓜秧葫芦秧 发表于 2010-9-6 22:01
不知道,是不是上滴色?好象又不对。
看上去都苦兮兮的。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0-9-6 21:55
与润土同时期的人,应该就是这么个苦。
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

    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

    1888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陈丹青看了水笺先生发的照片还会胡说什么“民国范儿”吗
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 ...
JACK 发表于 2010-9-7 09:06
长知识。
再发一组现代的:渐行渐远的民俗生活(估计都是摄于湖南某县城),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孩子们身上背着更小的孩子玩耍,那时的大人只忙生计,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
俺是灭绝师太
照片里的中国人,服装实在太缺乏美感了,看了让人讨厌!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想起了三毛流浪记
我是光,是爱,是生命的喜悦。
12楼的照片强悍。
10# JACK


陈丹青说的“民国”,当然是这些照片以外的,比如每个月400银圆的“民国”,其他某些人的“民国”,则是舞厅和官邸里的“民国”。
本帖最后由 扶桑 于 2010-9-11 22:51 编辑

14# 心中有刀


有刀律师应该欣赏的是百乐门里的交际花们。
12楼里的怎么还有冰箱彩电的?这个貌似不是那个时代了吧。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12楼里的怎么还有冰箱彩电的?这个貌似不是那个时代了吧。
网事情缘 发表于 2010-9-11 22:08
12楼是现代的照片,作者摄于湖南洪江,本来每张照片都有文字说明的,第二天去翻网页时却找不到了,只好把先天收藏的照片发了了事。
12楼照片有真实的力量,很能打动人。
21楼的意思难道是说1楼的照片是假的?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9-11 23:01 编辑

22# 扶桑

你想太多了。

你不觉得12楼照片比日常所见唯美或抽象的风景照们更反映我们所处世界么?

照片的光影对比强烈。选择人物或场景虽则艰辛,或努力工作或颓废,但都表现出近乎赤裸粗粝,毫无矫饰的生命力。

真实的力量,是无法比拟的。
12楼是现代的照片,作者摄于湖南洪江,本来每张照片都有文字说明的,第二天去翻网页时却找不到了,只好把先天收藏的照片发了了事。
水笺 发表于 2010-9-11 22:20
我滴明白了。

两组照片对照,如果不是物器有些变化还真狠难区分两个不同时代。特别那张女人梳头的,样子还很民国呢。所以,民国的范儿也没什么错。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12楼照片有真实的力量,很能打动人。
ironland 发表于 2010-9-11 22:45
我很想说说这张照片,很早的时候我就听人说过有一种冬天取暖用的木桶很深,中间放燃烧的木炭,人爬进去坐着,非常暖和,一般给年长的和孩子享用,我也年纪一把了,没有看过是什么样的木桶子。那天在网上看到这张照片,并有说明这个小女孩就是歪在这样的木桶内睡着了,有点恍恍然地惊了一下,它原来还在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同时代的日本人。

干农活的老人


捡柴火的女孩


村姑


抽烟休息


渔民


放风筝


做鱼糕


教孙女纺蚕


庙会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谢谢克明兄,日本同时期的照片果真喜气了很多。再发一组太来天国时期的片片。
本帖最后由 水笺 于 2010-9-17 21:44 编辑

从女囚犯到大沽炮战:中国社会的心酸老照片



太平天国实行一夫多妻制。在杨秀清答复美国人的一份外事文书中公开承认:“兄弟聘娶妻妾,婚姻天定,多少听天。”天王洪秀全拥有的妻妾则有准确的数字:金田起义后不久15人,一年后至永安,据突围时被俘的天德王洪大泉口供:“洪秀全耽于女色,有36个女人。”后来有所减少,到1864年天京沦陷幼天王洪福瑱被俘后的口供中说:“我现年16岁,老天王是我父亲。我88个母后,我是第二个赖氏所生,我九岁时就给我四个妻子。”这里天王的88个后妃已超过了历代封建帝王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后妃的人数了。   
洪秀全还为他的后妃规定了许多奇怪的清规戒律,都要严格遵行。如禁止女子抬头看他,“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点罪万千。”“看主单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一个大胆看眼上,怠慢尔王怠慢天。   
在《天父诗》里看不到洪秀全在初创拜上帝教时所倡导的“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只有对妇女的绝对权威和压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1860年9月,英法联军以护送公使赴京师换约为名,先后攻克大沽要塞和天津,向北京进逼。咸丰皇帝急遣钦差大臣载垣与英、法两国公使的代表在通州谈判议和。9月中旬,谈判破裂,清军将领僧格林沁乘机劫持参与谈判的英国代表巴夏礼等三十九名英、法外交官和军人,押往北京。随后形势急转直下,张家湾、巴里桥等通向北京的要隘先后沦陷,咸丰仓皇逃往热河,守卫圆明园的清军也纷纷溃散。10月6日,这个皇家夏宫落入了联军之手。10月13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守卫安定门的清军在联军大炮的威胁之下不战而降,整个城楼落入了联军之手。当时城里只有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奕言斤在收拾残局。北京城头阴云密布,屠城的威胁随时可能会变为现实。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1900年6月,京师的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总理衙门的途中遇害,在京的外国人全都退入被清军和义和团重重包围的英国公使馆,急切地盼望从天津出发的八国联军前来解围。至于北京这样高大厚实的城墙、城门后来是怎么被八国联军攻破的,以及守城的十万清军又是如何抵抗敌人的,中文史料大多语焉不详,且前后矛盾。相比之下,西方史料对此却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在此我们不妨借鉴英国作者傅勒铭的《北京围困记》(1959)中对攻城全过程的叙述来简要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从天津出发时,八国联军的总兵力约在两万人左右,其中日军约一万人,俄军四千人,英军三千人,美军两千人,法军八百人,德军一百人,奥军与意军加起来不到一百人。由于德、奥、意的大部队尚未到达,加上法军在前往北京的路途上消耗人数过半,所以谁先攻进北京城,实际上成了日、俄、英、美这四国之间的角逐目标。 照约定,这四国军队成四列纵队于8月13日开拔到了北京城东面约三英里处安营扎寨,准备在第二天同时向守城的清军发起攻击。最靠北的俄军被指派攻打东直门,作为第二纵队的日军沿大路攻打正前方的齐化门(朝阳门),而美军和英军则分别攻打东便门和沙窝门(广渠门)。谁知俄军根本就没打算遵守竞赛规则,趁着13日半夜的暴风骤雨,抢先向离英国公使馆最近的东便门发起了猛烈攻击。原来俄军的先头部队在曾在天津小站帮助袁世凯训练过新军骑兵的挪威人曼德的带领下对北京东面的这几个城门都进行了试探性的侦察。他们由此得出结论:东便门的守军兵力不足,是一个防守的薄弱环节和通往英国公使馆的捷径。俄军司令李尼维奇于是派出了一个营的步兵和半个连的炮兵,由俄军参谋长瓦西里耶夫斯基率领,前去为大部队探路。俄军趁天黑雨急,摸过了护城河上的桥,消灭了东便门外的清军哨兵。然后架起两门大炮,在城门上轰开了一个洞口。瓦西里耶夫斯基和曼德首先率领俄军尖刀班穿过洞口进入瓮城,但在那儿遭到密集的火力阻击,伤亡惨重,无法向前推进。但在天亮之前仍留在城门之外的那部分俄军设法从边门强攻了进来,终于占据了整个城楼,并一直坚持到了14日早上十点俄军大部队的到来。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拉锯式的阵地攻坚战和巷战。瓦西里耶夫斯基在战斗中受了重伤,而为俄军拉炮的马匹也全都被打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