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半醉汉 于 2010-10-24 20:41 编辑
家国沧桑一百年
历史纪实第一部
作者:甄远东 陈平
前言
谨以此书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年。
历史的脚步有时候走得真快,俯仰之间,辛亥革命居然已经过去了九十九年,竟然离我们有一个世纪之遥远!
现在,许多人不知道辛亥革命是怎么回事,也不愿了解辛亥革命。现实社会离辛亥革命太遥远,使人们觉得了解不了解辛亥革命,跟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关系,也没什么实际意义。而笔者以为,了解辛亥革命,乃至了解辛亥革命前后这一百多年的历史真实,意义十分重大。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为推翻清朝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国民革命。一般指的是自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革命军武昌起义,至一九一二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段时间的革命事件。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清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戊戌政变后,到革命党推翻满清统治前所有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社会人心,唤醒了国民的民主意识。对民族解放运动产生重要影响,对中国宪政与法治,以及民主运动的发展,功莫大焉。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有史以来最辉煌,也最幼稚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政权——中华民国。传统的“打天下、坐天下”家天下观念被历史抛弃,被人民否定。国家者,人民所有也。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在他领导下进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而且他还创立了以民为本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保护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人们了解公民不仅享有选举权,尚有罢免权,而且负有参与政治体制的责任。而这些权利,应在法律和体制上得到保护。这些政治纲领,现在依然对我们有指导意义。尽管辛亥革命也是暴力革命,但“三民主义”的民主理念实质,却不容置疑。
从辛亥革命到现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除了岁月的自然尘封而被淡化外,尚有很多人为的回避与掩盖。甚至有许多历史,遭到刻意的封闭和歪曲。有许多发生在这百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由于历史上众多原因,而鲜为人知。
对没有亲历的时代,未能经历的事件,笔者亦不敢妄议。谨依据福州人陈天锡、陈仲经二位先生遗留的大量文字,加以解读诠释和筛选,我们参照有关历史文件、文献与公论,将这一百年间有关国事和陈天锡、陈仲经二位先生的一些家事串联成书,以求客观真实地再现那些如烟往事。
福建福州藤山塔亭人陈自新,谱名开猷,字焕皋。生於道光二十三年,卒於光绪三十年(一九零四年)。陈焕皋是清光绪丙子进士,任广东东安县令,后任湖南麻阳、溆浦、善化县令。为官清正,致力维新。著有《迎晖阁文钞》四卷、《卧琴诗草》一卷。陈焕皋有八个儿子,俱都出类拔萃。尤以老二陈天听、老六陈天锡、老七陈仲经出色。
陈天听自少博览群书,以天下为己任。中日甲午战败,清廷割让台湾,天听深感痛心。清光绪三十年(一九零四年)赴日本留学法政。光绪三十三年(一九零七年)毕业,于四月十九日乘日本“博爱丸”船回国,愤国事蹈海自尽以醒国人。民国肇建,陈天听被国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陈天锡、陈仲经二位先生在辛亥革命后投身国民革命,分别担任过林森、戴季陶、孔祥熙、宋子文诸位先生的秘书,后去台湾。陈天锡先生在考试院首席参事位置上退休,一九七五年四月八日逝世,安葬於台北阳明山公墓。陈仲经先生在台湾于一九五二年六月从考选部代理常务次长职务上卸任,受聘为考选部顾问。一九七四年一月十七日逝世,安葬於台北阳明山公墓。
陈仲经先生的儿子陈正青,一九一七年十二月生于湖南长沙,幼年在福州读书,大学毕业后在一九三六年参加革命赴延安。任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戏剧队队长、鲁迅艺术文学院研究员、嫩江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东北画报》社摄影科长、新闻总署摄影局副处长、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等职,为新中国新闻摄影奠基人之一,摄影作品《开国大典》被载入史册。陈正青的夫人何慧一九三七年参加革命赴延安,任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歌咏队长、新华社摄影部国际组组长。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七日,陈正青、何慧夫妻二人,在文革中被迫害,双双含冤去世。 陈天锡、陈仲经二位先生家学深厚,著作丰富,治学严谨。遗留著述有回忆录、论文、散文、游记、书信、诗词、对联、祭文、家谱、公务文牍等等,包罗万象。这些文字记录,年代久远贯穿,内容丰富详实,具有极高史料价值,是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由于年代太久,加之一些历史原因,陈天锡、陈仲经二位先生的文字著述,惜少有人知。
陈氏一家三代人的命运与国运息息相通,家史和国史一脉相承,前后年代贯穿百年。他们的命运,在普遍中有特殊,在偶然里有必然。他们的经历,折射、连带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启人感悟,发人深省。理智、平和、真实地把这一切写出来,是我们的愿望和责任。
此书如能对读者有所裨益,则笔者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