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效民:浦薛凤买地盖房与1948年通货膨胀

浦薛凤何许人也?居然会在兵荒马乱的1948年买地盖房!这大概是许多读者看到本文标题的第一个疑问。
    浦薛凤,1900年生于江苏常熟一个书香世家。据说他自幼聪明好学,很早就能赋诗吟咏,因此在家乡有“神童”之誉。1914年他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因成绩优异,直接插班进入中等科二年级就读。1921年他留学美国,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和翰墨林大学士学位。学成回国后,他曾在东陆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任教。抗日战争中,他应政府征召弃学从政,担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1944年,他以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身份赴美国参加顿巴登橡园会议。第二年又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制宪大会。抗战胜利后,他出任善后救济总署副署长、行政院副秘书长等重要职务,同时还兼任中央大学教授。由于他一直从事政治学研究,并主张学以致用,因此能够在政学两界长袖善舞,颇有成就。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政治家和政治学家,却好像在经济方面是个外行,在理财置业方面也书生气十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到了1948年,他还要在南京买地盖房,其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
    浦薛凤此举原本是夫人的主意。多少年来,由于战乱频仍、居无定所,蒲夫人特别希望能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好不容易熬到抗战胜利,丈夫又身居高位,心想这下子总可以安居乐业了吧?因此从1946年返回南京以后,夫妻二人便到处寻找合适地段,准备买地盖房。不久,他们和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在兰家庄附近看中一块地皮,于是两家分别出资500美金将它买下。随后,他们请建筑师设计图纸,并与建筑商签订合同,开始动工兴建。
    为了盖这座小洋房,浦薛凤一共花掉52亿多元(法币)。其中除了上述500美金之外,还包括以下几项开支:1、初次设计,一共需要35亿元;2、增添下房两间,需追加6.2亿;3、水电包工费用,共计8亿元费用;4、炉灶装置费,大约0.61亿;5、电灯吊灯等电器设备,一共0.32亿;6、家俱沙发等费用,需要2.43亿。
    浦薛凤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钱呢?他解释说:抗战后期,他在美国任职一年多,省吃俭用节余7000多美金。如果按照1948年6月10日的官方汇率1美元可以兑换160余万元法币的话,他等于拥有112亿元法币。但是官方汇率并不能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据浦薛凤5月25日的日记记载:“物价飞腾,米每担逾二千万。美钞黑市已达每美金一元可换法币四百万元!即袁大头银币一元值二百六十万。黄金价格上涨高溯,闻上海一两黄金已达二亿六千万元法币,真属骇人。各地如无锡,已有抢米风潮,隐忧曷极!”由此可见,浦薛凤手中的美金还是相当管用,相比之下法币已经到了即将崩溃的地步。
    法币是国民政府于1935年为了统一币制,并将市面上流通的银元收回国有而发行的一种货币。发行初期,一元法币可以换一块银元。1937年,法币总发行量为14亿元左右。但是在抗日战争中,为了筹集军费,法币发行量一再攀升;到抗战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量高达5000亿元。不幸的是,抗战结束后整个国家又陷入大规模内战,因此在1947年,法币发行量达到16万亿元以上;到了1948年,法币发行量激增至660万亿元,等于是1937年的470000倍。在这种情况下,物价自然是急剧飙升,比抗日战争以前上涨了3500万倍。无奈之下,政府企图以金圆卷取代法币。但这时候的国民党政权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已经回天乏术,因此金圆卷的推出进一步加剧了恶性通货膨胀,同时也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对于通货膨胀,浦薛凤在美国留学时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纸币一落千丈。在这种情况下,存钱的人自然会沦为赤贫,存货的人则可能发财致富。其中有兄弟二人,哥哥非常有钱却生活节俭,在银行有大笔存款,弟弟挥霍无度且嗜酒如命。没想到通货膨胀一来,哥哥由百万富翁变成了穷光蛋;弟弟却靠变卖那些没有扔掉的空酒瓶,过上了舒适的生活。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通货膨胀的时代,实物比现金更重要。因此,通货膨胀是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
    需要补充的是,就在房子盖好以后,浦薛凤被任命为台湾省政府副秘书长。于是他还没住进新居,便飞往台湾上任。从此,他再也没有回过大陆。1997年,浦薛凤在美国去世,享年97岁。
那房子后来怎么样?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俺也想盖个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