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2226
- 帖子
- 6753
- 精华
- 10
- 性别
- 男
- 来自
- 上海
- 注册时间
- 2008-4-12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2 13:3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历史课怎么了
http://www.xfgjls.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642我们的历史课怎么了发布: 2010-11-30 11:52 | 作者: 杨东晓 | 查看: 257次
《看历史》主笔┃杨东晓
黄安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从事美国史、世界现代史教学和研究。中国高考历史命题人之一。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美国《美国历史杂志》中国特约编辑。自1994年起开始关注中国历史教材的改革问题。
■ 我们的历史教育怎么了?
看历史:您年轻时接受的历史教育是怎样的?
黄安年:我1954年进入北师大历史系学习,一开始是以苏联的标准划分历史界线,包括苏联的模式,观点。中苏分歧以后,就以阶级斗争为纲,改革开放后开始实事求是。
尤其是在我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世界现代史,如果以苏联标准,就是以“十月革命”开始为界标,但是我们现在实事求是地考察近代世界的变革,它应该是从20世纪初开始。
这个问题在意识形态划线的时候,主管者认为这不是学术问题,是政治问题,是不能讨论的。这就不得不影响我们的教学。后来这一划分在我们大学已经改了,但是在中学历史教材,依然是以“十月革命”来划分。
看历史:大学教材中这一划分是什么时候修改的?
黄安年:大学教材在改革开放以后就改了,我讲课的时候就已经实事求是地讲了,但当时我们的课本是60年代的统编教材,教学思路就是国别+意识形态线索+历史阶段,讲授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两大体系斗争的历史。跟我们课堂上讲的和研究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看历史:作为大学教师,你为什么会从1990年代初去关注中学历史教材的问题?
黄安年:我是师范大学的历史教师,师范大学一个重要目标就要培养高质量的中学教师。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了现行中学教材知识点是陈旧的、史学结构是陈旧的、史观也是陈旧的。
比如,世界现代史,现在是用全球视野的框架、整体史学,要讲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思想文化发展,而不是意识形态划分了。但学生们接受的,还是陈旧的知识和史学结构。这个感受很强烈。
此外,我参加了高考命题,感受到中学历史教材中知识点错误百出。这怎么办?你就不能考这个错的知识点了。高考要按照人教社出的教材来考,但他规定的教材又错了。凡是他错的,我们就不出,这样一来,出题局限就很大。我们就只能考对的一部分,考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所以从90年代开始,出题就转向了,以前是知识型为主,后来是知识兼顾史学分析的能力,考学生对史事、观点结合的能力,都是考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原来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是由人教社来编写,但出版社并不是请社会上的专家结合出版社的编辑来编写,而是由自己的编写组来编。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不很好地吸收社会上的新的史学成果和观点,怎么能编写好呢?但是,他们认为大学的东西是研究性的、有不同观点的。他们是稳定性的,但是稳定性长时间不变,就成了保守了。
看历史:你感受到这些以后,也向人教社提出来了,他们是什么时候让大学老师参与进来的。
黄安年:当时他们要修改大纲,征求过我和一些老师的看法,但并没有接受我们的意见。我们也看出没有指望通过这个一个行政系统进行修改了。1994年,我们就诉诸学术理论,发了一些文章,即便这样,也没有引起他们注意。1999年时,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7、8、9三期,发了《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130条质疑引发的思考》。
当时中学老师积极响应,人教社就很不满意,请专家写反批评的文章,还给我扣政治帽子。即使这样,这场争论还在继续下去。就在这期间,中共中央发了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积极推行高考制度改革”的要求,这需要大学教师、中学老师、教材出版部门携手并肩,并主张教材编写多元化。
我基本看法就是多元化,运动员和裁判员不能一身二任。这种机制防碍了知识、观点的和结构更新,阻碍了教学改革。
这个机制荒唐到什么程度,从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对教材提意见是不允许的,必须通过系统反映上去,谁要是对教材有意见,好像是对国家有意见。提意见要逐层向上反映,不能公开提。
多元化包括编写人员要多元,优秀的大学老师、中学老师,有经验、有责任的编辑人员,社会上一些关注历史教育的学者。还有有媒体监督、网络监督,以防止权力过于集中。
《看历史》:历史教育改革的现状怎样?现在阻力来自什么地方?
黄安年:现在我看史学中有了以前并不重视那些方面,对于宗教史,家庭史,妇女史等。这都是改善。
不过现在的阻力,不是比过去减少了,还更增加了。
它不光涉及到一些教材编写和采购渠道的利益共同体,还有涉及到现职的历史老师,他们的适应性以及待遇挂钩问题。现在的机制处在改革当中,待遇量化机制是和高考率有关系。
如果教材变动过大的话,他不太能适应。这部分人强烈要求稳定,最好教材不要改革,这种稳定因素恰恰影响了教学改革和教材改革,
这种想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式发展了,现在两个课堂,一个是书本,一个是网络课堂,有时学生比教师水平还高。如果教师不充电,那么教学改革是难以成功的。《看历史》2010年11月刊
■ 他山之石
《看历史》:西方国家在历史教学怎样跟上时代步伐的?
黄安年:以美国为例,没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材,他们有个指导性的教学大纲,不是指令性的,没有考试大纲。主讲教师可以指定一些教材,要求学生自己去看。美国7年级就有历史课了,现在出国学生低龄化,中学生就到美国去,感到美国的历史课本很深。
《看历史》:这种教学法像我们大学教学法,圈定阅读书目、答案是开放性的。
黄安年:这样一来,人文学科的学生就不太适应。大量相当于国民历史教育似的教科书。并不是每个学校读同样的书。教师也会圈原典,让学生自己去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是很开放的。考的题目也很广泛,有时就是你对这本书的看法。
尤其是克林顿、奥巴马认为美国教育落后了,开始加强教育以来,要求各个学校都搞网络教学。一个班十几个人,三十几个人,可以联网到国外进行历史教学、网络交流和对话。
美国的孩子如果认真的话,显然他们的历史水平要高于我们的考试成绩。
但应试教育他们赶不上中国。有些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孩子,暑假回到中国。到新东方学GRE,回去应试就很灵。但是中外孩子真正进了大学,能力高下立辨。
《看历史》:美国是两党执政,历史教育上有没有受到党派力量的影响。
黄安年:基本上没有。关于某一个历史事件的观点会不同,比如罗斯福新政,共和党偏重赞扬胡佛自由放任的政策,民主党偏重罗斯福的政府干预。从现在我们客观评价,罗斯福的干预是对的。比如2008年经济危机,就要干预,而不能像小布什那样自由放任了。
这个东西在历史学界学派有反应,看你用哪种教材,这个教材是新自由主义的,还是保守主义的。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标准答案,所谓标准答案就是看你怎么理解、有何看法、有什么新意。史实不会有改变,你有独到的见解就行,只要是言之成理的。
《看历史》:台湾在历史教学上有什么改革?
黄安年:台湾历史教学中意识形态很明显,民进党执政时期是“去中国化”。国民党上台后“去中国化”减少了,但意识形态并没变化,延续的还是跟美国结盟时的影响。但他们的课本很重视中华优秀文化,古代史教材很好。
《看历史》:无论是国民历史教育,还是学校历史教材,如何将世界史与本国史贯通起来传授,既把握全史,又能注意到对各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客观评价?
黄安年:文明不是冲突的,是交流的、相互尊重的、多元发展的,是强调多样性、强调个性的,尊重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特点。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美国强调个人主义为指导,这两个都要尊重。一定要一个国家服从另一个国家,这个世界怎么和谐呢?这个潮流是时代性的,这个趋势不会有变化。
《看历史》:钱穆说过历史“将为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任也”,历史的国民教育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黄安年:历史不能预测未来,但是历史能给未来提供经验和镜鉴。如要把历史如实地、规律性地研究了,对将来会的影响。从历史的发展中看出轨迹,但未来有启示作用。未来是否这样发展那难说,因为未来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它决定于各种因素的角力。
■本文来自《看历史》2010年11月刊
《看历史》杂志 邮发代号:【62-313】
《看历史》杂志 订刊电话:028-86621481
《看历史》杂志 北京编辑部电话:010-62416553
TAG: 历史课 |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