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帆:“洋挂职”是另一种公费旅游

“挂职”本来是一种特有的中国现象,为其它国家所无,不过最近出台的“洋挂职”还真能锻炼国人乃至世人的想象力。据《北京晨报》2010年11月23日报道,“北京东城区拟派干部赴美国政府部门挂职。”东城区的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大人才工程”,其中一项是“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计划分批选送“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和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挂职。“洋挂职”将作为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投入资金至少5000万元。事实上,“洋挂职”此前就已存在,只不过主要目的地限于韩国,期限半年;今后东城区打算增加去美国挂职“锻炼”的机会,期限增加到一年。
  在我看来,“洋挂职”就和干部短期出国“考察”等“三公”消费一样,纯粹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而且“挂职”时间越长,浪费得越厉害。我真不知道已经去过韩国的三名东城区干部是如何“挂职锻炼”的。如果没猜错的话,他们都不懂韩语,而且不值得为了“挂职”一年半载而专门学一门外语,即便想学在短时间内也学不好。连语言都不通,跑到异国他乡呆上几个月,能学到什么回来呢?即使这几名干部会点英语,大多数韩国人的英语水平就不行;我和他们的大学教授沟通起来都很困难,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官员或普通公务员就更不用说了。也许能找个韩语翻译,但是那样不仅增加成本,而且也不足以克服语言障碍。关键是别人国家根本就没有“挂职”这一说,一般政府或企业部门也都比较精简,根本没有冗员陪着咱们这些“洋挂职”们;或更准确地说,这些人本身就成了别人的“冗员”。他们跑去“挂职”究竟能帮别人做什么?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名堂?
  当然,干部也因人而异,不能排除个别干部利用出国考察或“挂职”的机会学到一点真本领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是得不到任何保证的。和学生出国学习或教师出国进修不同,干部出国的收获很难受到任何标准的检验。出国学习要读学位,自己必须学到真本事才能毕业。出国进修的效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但教师到国外大学进修毕竟是很“对口”的;这么多年的对外交流应该说效果也不错,我确实亲眼看到许多进修教师起早贪黑、勤奋苦学,回来一般也都有论文或专著作为访学成果。“洋挂职”的“验收”能要求什么标志性成果呢?至多是一篇讲述个人体会的报告,真正学到的经验属于很难外在化的“内功”,因而这些人学没学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也就不得而知了;说不定,随着“洋挂职”的普及化,网上随便就能搜到一篇泱泱大洒、有声有色的“挂职报告”。既然无法检验“洋挂职”的真实收获,那么就无法防止它对于大多数干部来说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公费旅游。
  这种方式的公费旅游要比短期考察更从容潇洒,在长达一年的“挂职”期间可以“考察”很多景点,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样“地大物博”的国家。况且这些国家都比较“人性化”:既然“挂职”长达一年,一般都允许携带妻儿老小,一家人在大西洋彼岸其乐融融、美轮美奂、何乐不为!甚至为一些贪官铺垫出国潜逃之路,也未可知。从数额上看,东城区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假定5000万在五年内花完,每年1000万,那么东城区会选拔多少人“洋挂职”呢?大概不会太多吧,一个区级政府哪来那么多的“优秀人才”?假定每年选拔十来位,每个人身上的花费就达到近百万。和为期十来天的出国“考察”就轻松花费好几万相比,这个预算似乎也不算奢侈;不过和一个年花费不超过二十万的“穷酸”访问学者相比,“洋挂职”可是阔绰多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洋挂职”机会必然是众多官员或公务员竞逐的美差。
  至于选谁去,固然只有“优秀人才”才有资格;问题是“优秀人才”也是由领导选出来的,除了英语水平之外主观随意性很大,真正愿意做事的则完全未必被选中。我不反对私营企业选人出国学习管理,因为老板花的是自己的钱,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东城区花的则是纳税人的钱,而不是领导自己的钱。在一个唯上不唯下的体制中,地方领导有什么必要选择真才实学之士呢?难道是期望他们学成回国后改变自己如鱼得水的体制吗?乱花别人的钱,自己不但不会心疼,而且乐得享受,就和美国、韩国这些接受“洋挂职”的国家花人民币一样;别人会替自己的纳税人节俭,但是没有义务替中国纳税人省钱。这些国家经常为中国学者提供访问经费,但是可别指望它们会为“挂职”这类莫名其妙的“中国发明”买单;假如它们哪天真的钱没处去,以至要为中国“洋挂职”买单,那我举双手赞成。
  关键在于,我们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那就是好像什么都是一个“学习”的问题,官员素质也不例外;素质不够高是因为没学好,出国深造就能提高。其实对比中国和美国的政府办公楼就知道,我们的设备及其运用能力绝不比他们差;他们有的我们有了,他们没有的我们也有。我们的官员之所以素质不高,固然是因为学习得不够,但不是因为他们学不来,更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真学。如果体制是自下而上的,地方官员真正对人民负责,真正愿意为人民办实事,这点经验有什么学不会的呢?一定要花5000万“洋挂职”才能学到手吗?为什么韩国官员没有去美国“挂职锻炼”,就发明了自己的“新村运动”呢?我们那么多的村干部去韩国“学习”新农村建设,又学来了些什么?在一个不想学的体制下,别说花5000万,就是把全部财政收入用来“洋挂职”,也不可能提升哪个党政人才的“素质”。
“挂职”本来是一种特有的中国现象,为其它国家所无,不过最近出台的“洋挂职”还真能锻炼国人乃至世人的想象力。据《北京晨报》2010年11月23日报道,“北京东城区拟派干部赴美国政府部门挂职。”东城区的十二五规划 ...
亚平 发表于 2010-12-24 12:17
我2001年遇到过一个多年前混到美国去的大连人,在美国做厨师多年,英语也不会说。2002年后听说他改行当导游了,专门接待大陆官员考察团,收入比当厨师好多了。

现在又搞出洋挂职,给在美的华人又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公务员花钱的招数真是出乎我们的想像能力。
现在又搞出洋挂职,给在美的华人又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公务员花钱的招数真是出乎我们的想像能力。 ...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0-12-24 13:04
不是现在才搞出来的,搞了许多年了,比如说在江苏,从十几年前就已开始派遣官员赴美挂职了。
去美国政府挂职的干部,最大的体会是,美国那一套可千万学不得,一旦学了,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岂不是要大大缩水。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