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威廉王子婚后将租乡间小屋 没豪车没管家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白金汉宫4月29日宣布,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威廉王子为剑桥公爵,封凯特为剑桥公爵夫人。两人的封号在婚礼结束后立即生效。

  另外,威廉还获得斯特拉森伯爵以及卡里克弗格斯男爵的封号。

  与威廉结婚后,凯特获封为剑桥公爵夫人,同时还可被称为斯特拉森伯爵夫人和卡里克弗格斯男爵夫人。按规定,凯特可以被称为威尔士威廉王妃,但因为她没有王室血统,所以不能被称为凯瑟琳(她的本名)王妃或凯特王妃。不过,人们或许更愿意称她为王妃。

  作为一名王子,小时候的威廉习惯了奢华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个爱奢华的小王子是否已经改变?他和凯特婚后会过怎样的生活?

  婚后住所:租住乡间小屋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威廉王子婚后会和王妃凯特住在威尔士皇家空军基地附近的乡间小屋。这套乡间小屋是威廉在空军基地学习飞行时租下的。租金约为每月750英镑或1217英镑。婚后王子和王妃将在这里住上几年,并且,不会雇佣管家打理事务。去年4月份,威廉王子和空军签订了一份担任搜救飞行员的三年期协议。因此,王妃不得不住在威尔士陪伴自己的爱人。

  凯特的车:美女不配豪车

  是美洲虎?还是劳斯莱斯?凯特似乎对自己的座驾不是非常在意,对豪车也没有太大兴趣。据称,凯特现在开的车是威廉王子在2007年买给她的一辆奥迪A3,价格约为2.38万英镑。在这之前,凯特一直开着一辆旧的大众高尔夫。说起奥迪,英国王室似乎非常钟情,威廉王子的弟弟哈里王子的座驾也是奥迪。

  出行工具:不爱坐头等舱

  据英国《每日讯报》报道,2009年威廉王子和凯特一家从伦敦飞往日内瓦滑雪度假时,曾强烈要求坐经济舱而不坐头等舱。一位资深大臣透露说:“威廉王子不喜欢在头等舱里人们围着他侍候他的感觉,他觉得这样一点都不轻松,他不喜欢小题大做。”

  另外,在今年新西兰地震(专题)后,威廉王子代表英国女王出访时,他也主动提出要坐经济舱去探望灾民。

  衣服开销:王妃靓装不贵

  自从戴上了准王妃的光环后,凯特的穿着打扮已经变成了时尚的潮流,她的裙子、外套、靴子、帽子等都成了女性模仿的对象。在几个月前,她穿了一件价值为550英镑的裙子。可能很多人觉得价格已经不菲,但是对于一位准王妃来说,已经是很节约了。凯特的生活一直比较节俭,在几年前25岁生日的时候,她给自己买的礼物只是一条价值65英镑的裙子。

  威廉薪水:能雇得起管家

  通常人们对薪水的问题都比较关注。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威廉王子在英国空军服务的年薪约为37170英镑,但是,对于一名王子而言,这些钱可能只是他全部收入的冰山一角。

  据英国王室官方发言人透露,“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空军服务的收入、戴安娜王妃去世后的托管基金以及父亲查尔斯王储的收入”,至于总数有多少,我们无从知道,不过,这些钱肯定足够请得起一名管家。
我蛮好奇的,如果把威廉王子的名字换成国内某位官二代,会在网民中产生什么效果.

我相信咱天朝肯定也有这么勤俭持家的官二代滴
本帖最后由 ee 于 2011-5-1 04:22 编辑

“婚后王子和王妃将在这里住上几年,并且,不会雇佣管家打理事务……”

作秀!
作秀?
我喜欢这样的秀。

因为,秀是表述,是宣言,是播种机,忘了,老毛还说过什么。
岳母周末要来视察。我清晨起来开始搞卫生,搞得满头大汗,满脸灰黑。岳母告诉过我只花多少钱一个钟就可以请个清洁工干这活。我还不至于老到这个地步。其实问题不是多少钱的问题。是观念。那些麻省社区的邻人,有老板蓝领富人穷人,车子有小毛病,前院栏杆要刷油,门前积雪要铲,都喜欢亲力亲为,以我能干为荣。我微笑回应岳母善意。入乡随俗嘛。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
对王子而言,想要的东西随时可以获得,现在用什么并不重要。
本帖最后由 shen 于 2011-5-1 09:21 编辑

英王室只是大英帝后的最后一抹夕阳,象征大英帝国最后一丝面子,最后一点虚荣。
观点:为威廉王子大婚干杯

BRET STEPHENS



由于我们要的超过世界所能给的,因此,为弥补世界的缺憾,我们要求制造一些东西。

这是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在其1962年的经典大作《影像》(The Image)中的话。也是从这部书里,我们知道了“伪事件”一词,还知道了目前有关名人的标准定义──“因出名而出名的人”。关于本周五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和凯特•米德尔顿(Kate Middleton)大婚这件事,刻薄的人曾说,这是最大的名人伪事件,是政治无能和道德缺失的温莎王朝(House of Windsor)编造的一则童话故事,这件事的意义不仅与它所引发的全球关注完全不成比例,还严重分散了大家对各种问题的注意力,而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

这些人错了。当然,要说反对英国皇室,有一箩筐的事可以拿出来讲。这其中几乎没人能比希钦斯(Christopher Hitchens)说的更好,他有一天在网络杂志《Slate》一个专栏中写道:英国对其统治者的热爱采取的是一种要求普通人做牺牲这种可怕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平凡的人们注定要过那种矫揉造作、万分紧张生活,而当他们崩溃时,便会受到惩罚或羞辱。

也许是这样。尽管如此,仍应指出,皇室是最值得尊敬的一种英国传统,传统是身份的原动力,在无需诉诸武力的情况下,身份可产生社会凝聚力,而社会凝聚力是一个政体存活的必要条件。

如今,英国或许可以通过一个盛大、快乐的场合来重新确定,或说重新发现自己的身份。目前有三分之一的伦敦人是在国外出生的。仅过去20年就有300万人移民来到英国。《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记者伯恩斯(John Burns)报道说,这些移民中很多是回教徒,估计这些回教徒现在共有250万人,多个社区组织呼吁结束英国的君主制统治,或至少结束英格兰教会(Church of England)至高无上的地位,英格兰君主是该教会的最高首脑。

当英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按这种方式进行改革时,被外界赞以是对一个古老国家姗姗来迟的“重新加工”。不再高喊“统治吧,不列颠!”,而是说“酷不列颠”。实际上,这个口号意味着不列颠已经没什么不列颠的味道了,由于权力下放而融入了更多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元素,布鲁塞尔出台的法规又加深了欧洲化,宽松的移民政策和对多元化的急切政治诉求则带来了更为多元的文化。

这些做法似乎在一段时间内是奏效的。一个活力十足的经济体(这是显然不酷的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遗留下来的)意味着大多数人可能会找到工作并过上蒸蒸日上的生活。那时,钱花完了还可以再挣,生活没有受阶级的约束和自负所限。北爱尔兰迎来了和平年代,曾黯然失色的英国皇室因戴安娜(Lady Di)的悲剧和转瞬即逝的完美化身而再度受到世界的瞩目。

然而,即使那时也有种种痛苦的迹象。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伦敦《泰晤士报》(Times)做实习生,我还记得自己被那些用来指代英格兰北部“亚洲人”社区骚乱的拐弯抹角的说法所迷惑。直到读了库雷西(Hanif Kureishi)的短篇小说《我儿狂热》(My Son the Fanatic)后,我才意识到“亚洲人”指的是“穆斯林”,特别是指那些在英国出生的第二代回教徒,这些人坚信自己生活在一群无信仰的人当中。

《我儿狂热》是一部领先时代的作品,预示了英国后来出现的土生土长的伊斯兰恐怖主义,还提出了一些有关英国是什么或应当是什么等令人不安的问题。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在今年初的一次演讲中曾试着回答这个问题,他猛烈抨击了“一个被动式的宽容社会,这个社会对公民说,只要你守法就能不受打扰”。卡梅伦拥护的是“支持某些价值观并积极保护这些价值观的有力的自由主义”。这些价值观包括信仰自由、民主和权力平等,等等,简言之,就是现代西方国家所代表的一切。

卡梅伦的演讲只是个开始。但他在演讲中略去不提的问题是,在他的眼中英国到底独特在哪里?是不是说,英国应当仅是“国际社会”中另一个负责任的成员,且在某些情况下,是美国在这次或那次军事干预中的一个小伙伴而已?这个问题真让人沮丧。不太像是一个仍保留自己更大目标的一个国家。

那些讲述英国君主制的电影,不光是《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还包括《女王》(The Queen)和《布朗夫人》(Mrs. Brown)等,好像总能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在我看来,这是有原因的。而这原因不光是在于它们掀开了笼罩皇室特权的面纱,或说这些人物在电影中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等。这些电影主要是讲述了一些人物,他们受命履行繁琐的职责,从而体现出“国家身份”这个定义模糊但又能深刻感知到的概念,而他们也别无选择,无法放弃自身的职责。这些人不是名人,而是仆人。他们参加的“盛事”也不是“伪事件”。他们是维系英国和君主制之间的一道细线。

普通人可以了解那种感觉。伟大的国家用那些可以提供恰当典范的人来做君主。从这个意义上说,凯特和威廉值得我们的尊敬,甚至值得我们为他们举杯庆贺。
这个每日电讯报不会是中国人写的吧?
这可跟他豪华的婚礼不相称0
王子,这种东西还是世袭的东西,英国这个保守的国家,居然还保存下来了,革命不彻底,很奇怪,英国的贵族和王室搞出一些权利法案之类的东西,我们的贵族就搞不出,动不动农民起义,换掉王子重来,哦,我们是太子,不是王子,一帮官二代叫太子党。
参加交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英国没有了王室,大家都会很不习惯,尤其女孩们需要有王室作为学习优雅和良好教养的榜样。
俺滴网站:www.cocophoto.com.cn

ironland 发表于 2011-5-1 22:49
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