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大苗兄,1、关于民主、宪政的区别,关于你在上面回帖中对民主的一系列阐释,我是清楚的,但我为什么要把民主和政党政治捆绑在一起进行讨论,原因我已经说过了,我认为,在中国当下,一党制下,民主也罢,宪政也罢,绝无实现可能。脱离竞争性政党体制而谈民主,我觉得缺乏现实针对性。2、蒋经国从未将郝柏村式的旧军人列为接班对象,他的选择对象,要么是李登辉,要么就是俞国华、李焕,而即便是俞国华、李焕,还包括蒋经国早年任用的一批技术官僚,也都是留美的知识精英,他们和李登辉之间的矛盾,更多体现在权力之争上,未见得在理念上有多大差异。3、我所谓的“政治运作”,不是某一个领导人个人对未来的设计,而是参与博弈的各政治集团通过权力角逐所达成的结果。至于蒋经国个人,他对终结一党专政是有心理准备的,民进党于1986年9月28日成立,成立的地方是台湾的圆山大饭店(相当于在大陆的钓鱼台国宾馆成立一个异议组织),其过程受到了国民党、蒋经国的全盘监控,蒋的隐忍不发、并在其后不久公开宣布开放党禁,在这一点上,蒋还是相当了不起的。
转型前的台湾,和大陆的当下相比,在政治环境、民主的生长空间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台湾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一批本土精英当选为县市长和省议会议员了,比如高玉树、余登发、黄顺兴、吴三连、李万居、郭国基、李源栈、郭雨新、许世贤等人,在当时的台湾省议会,有所谓的党外人士“五龙一凤”之说,民进党的第三、四届主席黄信介,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先后当选为台北市议员和增补立委。返观大陆,一直到当下,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当上县、区级人大代表的,仍屈指可数,而且各地正在设法封杀独立候选人的竞选之路。


李登辉接替蒋经国出任台最高领导人,是有一定偶然性的,在蒋经国去世前几年,台湾的权力格局是很清晰的,蒋之下,沈昌焕主持总统府事务,俞国华主行政,李焕主党务,郝柏村掌军,李登辉虽贵为副总统,实际权力却有限。蒋任期未满仓促离世,按照宪法规定,自然由李登辉接任总统一职。李后来的巩固权力之路,虽可说是手法老道,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利用了高层人物的私心私欲,合纵连横,分而击之,先是利用借口逼退了与俞国华先后担任过蒋介石秘书、同为“官邸派”代表的沈昌焕,然后以行政院长为诱饵、联手李焕逼俞国华辞职,再以相同的招数联手郝柏村逼退李焕,之后又与时任民进党主席的许信良联手修宪,将总统对行政院长的提名权修改为可以直接任命,等于是把作为行政首长的行政院长降格为总统的办事员,而作为当时反对党最高领导人的许信良,竟然肯配合执政党领袖扩充总统权力,是因为许自认为今后也有机会当选总统,他希望等他当上总统后,也能拥有不受立院制约的直接任命阁揆的权力,他哪想得到以他党外运动元老、民进党两届主席的身份,会在党内初选中败给小字辈阿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