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复旦高材生创办“热爱家园” 四处找经费做公益被称“高级乞丐”
发布者:新闻人 时间:2011-05-16 13:53:28 来源:解放牛网 新闻晚报
“热爱家园”的全体成员在2008年时的合影 □晚报记者 祝玲 报道
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的刘永龙,如果不从事现在的事业,或许和他的同学一样
,成为收入颇丰的律师。但是,因为选择了公益,选择了志愿者,他非但收入微薄,
还常常向老同学“打秋风”。
同学们都开玩笑地称呼他“高级乞丐”,而刘永龙说,只要对方愿意投资公益,
他客串下“乞丐”又何妨?
闲谈中聊出一生的事业
闸北区火车头体育场二楼 “热爱家园”青年志愿者协会,并不宽敞的办公室内
放满了一台台电脑,电脑前居民们正专心地学习,这正是协会组织的“城市社区学习
”项目,至今免费服务对象已逾千人。
作为协会秘书长的刘永龙,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 11年前,他还是一名在校
学生,他和7个同学在国定路旁边的一个饭馆里吃饭、谈天,这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希望能一起做点事。从这一天开始,8个年轻人成立了一个团队,这应该算是“热爱
家园”具有里程碑的一个日子。
2000年9月10日,“热爱家园”第一次以团队的形式提供志愿服务。刘永龙记得
,在斜土路第三小学教室里,复旦大学98届的学生和刘希贵老师一起给社区老人开了
次讲座,解答了一些法律问题,同时有十几个人在鲁班路的路边向路人提供法律咨询
。
2个月后,“热爱家园”第一次在社区法律援助点值班。每周日下午2:00到4:
00,在平民村居委会的办公室固定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
还有“社区环保项目”、“城市社区学习中心项目”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助学项
目”等多个项目。
聚餐成“打秋风”好时机
要做项目需要资金,钱从哪里来?“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开始小的项目可以
自掏腰包,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必定需要援助了。”刘永龙说,拉赞助真的很难。刚
开始时,往往10个策划案中有1个企业愿意赞助就已经很好了。
刘永龙从未放弃,甚至经常将同学们也拉进来。作为复旦大学法学院高材生,刘
永龙很欣慰有许多同学,这些同学有的已是大律师,有的在世界500强工作。一次,
在大学同学聚餐时,刘永龙突然拿出一个项目书,要同学认领贫困学生,一个同学一
口气认领了9份,其他同学也纷纷解囊。
一些同学开玩笑地称刘永龙为“高级乞丐”,他也并不生气。只要愿意投资公益
,“乞丐”这个称呼,他也乐于接受。
志愿者不是免费劳动力
“我们的所有项目都是免费面向社会的。 ”刘永龙很自豪,“热爱家园”的“
城市社区学习中心”还入选了全国首届“社会公益示范工程”前50名,并当选“十佳
示范项目”。
项目多了,必须要有全职的工作人员,现在协会有8个人,好几个人都是拿1500
元的最低工资,而往往租房就要1000元,基本上是无偿劳动,加之租借办公场地的房
租也要好几千元。这些都是必要的开支。
刘永龙说,当以公益的名义开展活动时,一些企业就认为他们应该是免费劳动力
,除了公益开支,很难接受其他开支。比如,一次,他们做公益活动为每个志愿者准
备了15元的盒饭,这个也写进项目支出,但企业很不开心,觉得钱不应该用在志愿者
身上。
如果您也想加入 “热爱家园”,可登录 www.community.org.cn报名,或者前往
上海市共和新路955号205室,咨询电话56987910、56633338。
讨论:志愿者能否拿工资?
如今,不少人认为志愿者不应该跟金钱挂钩,个别活动组委会也将志愿者当成了
免费劳动力。对此问题,市民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大家一起参与讨论。您有什么
看法和建议可通过邮箱和微博与本报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