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鹏:赵洪祝的海洋牌

2011年的3月,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2007年的3月25日,60岁的赵洪祝出任浙江省委书记。时间恰好四年,按照大学的说法,正好是一个本科周期。而这次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算是将赵洪祝四年浙江主政最终布子海洋经济推到了前台。
    在这四年间,金融危机给赵洪祝主政的浙江上了一次很大的眼药水。浙江的经济以轻工业化、出口型经济为主,这样自然就更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浙江出口1330亿美元,同比下降13.8%,当年浙江的GDP增速只实现了8.9%。在2009年一季度浙江的GDP增速竟然跌到3.4%这个很难想象的低位。而在整个十一五期间,浙江的GDP的增速也只有11.8%,尽管高过全国的11.2%,但考虑到全国各省的GDP增速普遍都高于全国的数据,再参考其他省份的GDP增速,这四年在全国相对处于中下增速。和15%以上高速的内蒙、天津、重庆比有差距,和13.5%以上中速的湖南、湖北、广西也有差距。同样也低于同处沿海的江苏的13.5%、山东的13.1%和广东的12%,仅高于上海的11.1%。
    但看GDP增速既要看数字更要看质量,浙江11.8%的十一五期间的GDP增速,数字不算高但数字背后的含金量还是足够。因为在赵洪祝主政浙江的期间,在继承习近平的“八八战略”的同时,提出了一个“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浙江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的推动下,一方面浙江进一步做强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通过创业的方式让这两个轮子推动着富民目标的实现。在2010年,浙江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7359元和11303元,既是全国除北京、上海外排第一,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其最好的嘉兴城乡收入差距系数已经进入1.9:1,而浙江整个省是2.44:1,远低于全国的3.44:1。另一个方面,在创新强省的推动下,浙江的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8%,仅次于江苏排名全国第二。这直接推动了浙江从“十一五”初期的万元GDP能耗从0.9标吨煤降到0.72标吨煤,成为全国排第三低位的省份,远低于全国的1.05标吨煤。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浙江经济在这四年间是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当然对于浙江而言,既要谈GDP还要谈GNP。如果从GNP的角度来说,考虑到浙江光在苏北的资金有6000亿,考虑到浙江在2010年境外投资中方投资额达33.5亿美元,境外投资的机构数和投资额均居全国第一。如果真计算GNP,浙江与广东、江苏、山东的差距可能不会那么大,对比河南、河北的优势也不会那么小。这就是为何在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上,常把浙江与广东、江苏、山东列为第一阵营的原因,尽管浙江的GDP比他们差距最小也在1万亿以上。
    事实上,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中国区域发展实现从东部地区“一马当先”向各区域协同并进转变。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2008年以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面超过东部地区的增长水平。这是有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作为先发展起来的沿海地区最需要已经不是经济增长速度了,而是要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尤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民生的幸福指数方面。也就意味着,沿海发达地区必须作为先行军,承担着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进行探路的作用。
    可以说,在赵洪祝主政浙江的四年期间,恰逢浙江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探路的时期。既然是探路,那么就意味着挑战必然是巨大的。在这种探路过程中,进程必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方面产业升级的过程不是一个简短的过程,例如浙江的传统纺织业要想一下子全部淘汰必然是不现实的。这背后有着巨大的路径依赖和巨大的投资锁定,也有着对科技突破的瓶颈。另一方面在浙江要强调质量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如果不保持一定的速度,那么就可能失去追求质量的基础。毕竟浙江还是一个人均GDP只有7000美元的省份,离全球人均GDP平均的8500美元还有差距。也就是说浙江在全国是发达地区,但在全世界的眼光来看,还处于即将进入中等发达地区的阶段。所以浙江还必须加快发展,更早的实现现代化。当然,探路也意味着将面临各种不确定性。金融危机这样的黑天鹅现象对浙江的冲击就是其一。这些不确定性的东西注定浙江需要不断的摸索,在这种摸索过程中,浙江肯定要付出学费,当然也可能会影响到浙江的发展速度。
    所以对于赵洪祝而言,如何在探路和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和大平台,如何找到一个新的发展载体来对冲探路的各种潜在风险,就成为其在浙江执政期间需要思考的大课题。可以说对于赵洪祝在浙江的四年,前1年主要是忙于熟悉浙江情况并制定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属于谋局。中间2年主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属于救急。后面1年应该说开始布子了,而赵洪祝布的子就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见证了赵洪祝布子的阶段性成果。
    赵洪祝之所以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其布子,是有着多重要素的合力决定。首先,浙江省陆域面积狭小,只有10万多平方公里,而且是“七山两水一分田”,可以说目前经济发展这个阶段,陆地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饱和,空间有限。而浙江的海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6696公里海岸线;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海岸线长506公里,占全国的三成多,海岛数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如果将浙江的发展从陆地转向海洋,那么就给了浙江一个更大的发展舞台。
    其次,目前全球的海洋经济是个巨大的蛋糕,目前规模已经达到3万亿美元之巨。而在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3.8万亿元,占到GDP近一成。而根据200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海洋经济目标是到2010年达到5%以上。最新的《规划》把这个目标又进一步提高了,到2020年将占GDP的20%以上,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还会更高。浙江在有这种海洋优势资源下,海洋经济却是GDP大省浙江的“短板”。2010年,浙江只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500亿元人民币,只占GDP比重约13%。而同为海洋资源大省的广东海洋生产总值是8000亿,山东7000亿。这种数量的距离,高于浙江与这两个省的GDP上的差距。也低于国家新规划中的20%的目标。但差距就是潜力,既然有更好的海洋资源,只要浙江全力投入,其在海洋经济上的增速必然会超过广东与山东,成为一支重要的浙江经济驱动力量。
    再次,海洋经济主体之一就是临港工业。对于浙江这个工业经济结构中轻工业比例过重,重化工业不足的省份而言。在新阶段需要临港工业的重化工业来给自己的发展增添力量。在目前的形势下,当年因为是资源小省的浙江不宜发展重化工业的情况不存在了。因为中国资源整体趋于紧张,必须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石油等各种资源。而这种大趋势的转变,意味着谁有着更好的港口,更好的经济腹地就可以成为重化工业的选择之地。浙江既有经济规模又有优良的港口,必然会成为临港大重化工业新的青睐之地。石化、船舶、钢铁、汽车等项目的巨额投资也会伴随这种趋势落户浙江。而这种项目的进入,必然会将浙江的经济骨架打得更强大,GDP的增速和总量就有了保障。也必然会给浙江在经济转型探路过程中提供强大的支撑。
    最后,浙江改革开放来尽管经济发展很快,但从国家政策支持层面一直没有得到太大的支持,更多的是靠民间的力量在推动浙江的发展。最近几年,不说内陆地区各种国家层面的试验区、规划区,单纯就沿海地区除开浙江,几乎是人手一个。比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广东珠三角地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等等。作为海洋资源丰富的浙江省确没有列入,在国家层面的规划频出的情况下,尽管价值在削弱,但对于没有地区就是一种比较劣势。而浙江优质的海洋资源拉出来要成为国家战略,自然从国家和各地区都没有办法拒绝。自然浙江和赵洪祝会这样顺势而为的推动。
    这几重要素集合,在加上习近平提出的“八八战略”中,就曾经在第六条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赵洪祝和浙江必然会在浙江探路过程中,布子于海洋经济。所以我们可以看见,伴随着国务院批准《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规划》,浙江已经提出了到2015年力争海洋生产总值达7200亿元人民币,占浙江省GDP的1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到2020年争取将海洋生产总值改写为1.2万亿元人民币,成为海洋经济强省。
    当然目标需要环节来落实。为此,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区;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围绕这些大平台,浙江省还将依托宁波—舟山港的吞吐能力和深水岸线资源,以大宗战略物资储运为重点,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同时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浙江整体产业层次。重点放在海洋装备制造业包括石化成套设备、潮汐能设备、海水淡化设备、核电设备、港口机械等,此外还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利用业和海洋勘探开发业形成规模,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如果不出现特别大的变化,浙江海洋经济这种增长速度自然是远超过浙江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GDP年均增长8%的目标。有了海洋经济这个大棋子高增速做底,浙江完全可以更加自如的、更加大胆的进行各种产业转型升级的探路试验。换言之,浙江的海洋经济既是浙江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探路的定海神针。今年64岁的赵洪祝,不出意外会在明年离开浙江,他布下的浙江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这个棋子,必定会给浙江带来深远的影响。
    评论:继续“双创”助力浙江海洋经济
    赵洪祝和浙江四年磨一剑,最终布子于发展海洋经济,这是下了一步比较务实而有效的棋,而且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目标可期。但在未来浙江如何更好的发展海洋经济,还是可以有更多的思考。从笔者对浙江区域经济的了解而言,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完全可以和浙江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进行有机的结合。
    海洋经济其实是一种科技要求非常高的经济,不论是海洋装备业还是海洋生物医药创业,背后都需要更好的科技力量支撑。既然浙江提出了创新强省的战略,自然就会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目前浙江的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是1.8%,仅落后于江苏,而在十二五期间浙江和江苏的目标都瞄准了2.5%。如果能够做到,浙江的科技创新力量必定会进一步加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配合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将重点有选择性的集中到海洋经济领域中去。而即使在海洋经济领域中也必须进一步聚焦,争取在未来5年之间力争在其中几个重点领域实现实质性突破。
    当然创新也不单纯只指科技,也包括体制机制创新。海洋经济有一些特殊的属性,迥异于陆域经济。一些在陆域经济不能尝试的新机制,可以把海洋经济当作试验田。比如在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中,就可以尝试海域使用权及流转改革,探索完善岸线有偿使用制度,开展农业用海转为建设用海等改革试点。
    “创业富民”同样可以融入到浙江发展海洋经济中来的。一方面浙江通过创业富民可以累积出更多的民间资本,另一方面还必须认识到民间资本通过资本运作也是一种创业。而在浙江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必然会从浙江经济以往“小、低、散”的现状走向“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的运作路径。而在这个过程中,民间资本分散力量估计很难进入,必须通过抱团的方式进入。而在这种抱团过程中,就要学会创新金融工具,采用PE、VC等各种方式来汇集这些分散的民间资本。当然,从政策上也必须给这种抱团的巨额资金进入浙江海洋经济建设建立公平的环境和通道。从而实现浙江资金大省对接浙江海洋经济大发展的良性格局。
    浙江的可贵之处就是务实,所以在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这个大棋子布局后,战略层面无需做太大的改变,继续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即可,只需要在战术层面做些调整,更好的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助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