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北京名人故居拆迁十年不完全记录

上世纪80年代,辜鸿铭的寓所变成了王府井旅馆;1991年,李鸿章祠堂成为东城区档案局;1998年,明代严嵩的别墅被拆。之后的十年,名人故居依然未得到北京这个城市的尊重,拆迁一直处于进行时。
  1999年,为了展宽广渠门大街,曹雪芹故居“蒜市口十七间半”数天之内成了一片颓垣败瓦。有评论认为,“十七间半”的外墙在扩展后的广渠门大街人行道上,人行道完全可以绕行,保留“十七间半”对扩宽道路并无影响。后传出消息,曹雪芹故居在离原址不远处重建。
  2000年10月26日,位于美术馆后街22号的赵紫宸故居被拆,赵紫宸为知名的基督教领袖。这座10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曾被中国最权威的文物、文化专家侯仁之、吴良镛、罗哲文、郑孝燮、舒乙等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有巨大价值”,但最终仍未避免厄运。
  2002年,位于宣武区棉花头条1号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林白水故居被推土机铲平。一位在现场的大妈说:“除了挂了一块牌子以外,根本看不出是文保单位。”林白水为民国时期著名报人,1926年被军阀张宗昌杀害。
  2003年,梅兰芳的故居“无量大人胡同5号”(后来的红星胡同5号)虽被列为文物,但仍然被拆除。无量大人胡同5号曾是民间外交场所,“几年间造访的国际友人多达六七千人,包括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夫妇,英、美、意、西、日等国驻华使节,文艺界、教育界、政界、实业界的知名人士等等”。《梅兰芳珍藏老别册》曾提及,宅内“亭台楼阁、山石曲廊、院宇深深、景色别致、陈设典雅”。
  2003年,察院胡同23号,著名诗词学者叶嘉莹家族私宅被推土机铲平,叶家的四合院已有200多年历史。胡同保卫者华新民曾致信叶嘉莹,描述拆迁时的场景:“那张着大口的锋利的铲斗,把一堵堵的墙抓起来,又摔到地上。还有高大的红门,被撞飞到半空。还有邻院那棵粗壮的核桃树,喀嚓喀嚓地响着,撅折了。只半天的工夫,那里就只剩下一地的碎砖。”
  2003年年底,东城区贡院头条2号,法学家钱端升的私宅被拆除。
  2004年,东城区西裱褙胡同31号戏剧理论家齐如山的故居被拆。除了对北京有特殊意义的于谦祠外,西裱褙胡同的建筑大部分被拆除,其中包括西裱褙胡同36号的何其芳故居。
  2004年11月,砖塔胡同95号张恨水故居被拆,成为高楼的施工现场。张恨水1955年搬入该处居住,直至去世。
  2005年,孟端胡同 45号清代果郡王府被连夜“迁建”,这座王府曾被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称作四合院的“上上品”。拆迁后,这里成为北京金融街的开发项目用地。孟端胡同拆迁后,开发商承诺将45号院迁建到历代帝王庙东边的一个工厂里。
  2005年6月16日,西城区赵登禹路北端东侧的八道湾后院共9间周作人的住房被拆除。同年8月8日至10日,八道湾西侧鲁迅写《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时的三间书房在三天之内被拆除。
  2005年,北京东堂子胡同 51号,沈从文曾经寓居的原历史博物馆宿舍院被拆,沈从文曾在此处完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该院为二进四合院,有起脊瓦房26间,建筑面积为459平方米,院内空地面积为350平方米。
  2006年,前民国总理唐绍仪故居麻线胡同3号院被拆,该院名为“意园”。被拆时,3号院墙上的“北京市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的牌子被一张报纸遮盖住,其后,这块牌子竟被从墙上撬了下来。麻线胡同3号院建筑风格独特,有中西合璧之风。据《北京地名典》记载,“宅内有太湖石砌门洞,两边大青石条有对联,为乾隆御笔,是圆明园遗物”。
  2007年,北京宣南古城区的名人故居在拆建中大量消亡。平坦胡同内,京剧“后四大须生”奚啸伯的故居被拆除一空;后兵马街北侧,京剧“四小名旦”张君秋的故居被夷为平地。此外,荀慧生故居、明代谢枋得祠等先后被拆迁。
  2007年11月,米市胡同64号泾县会馆被打上了“拆”字,这里曾是五四时期叱咤风云的《每周评论》编辑部旧址,胡适和陈独秀等人常在此地。
  2009年7月,位于北京老城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由于相关管理部门的失职而遭破坏,距废墟仅一步之遥。后在新华社记者王军等人的呼吁下,梁林故居残余部分得以保留。“梁林”因保护老北京而闻名,却未曾料到死后故居竟险遭拆除。与其一墙之隔的金岳霖故居也险遭破坏。

唉,一声叹息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好像叶先生在《镜中人影》中讲道,她常常梦中回到故居,已看得清老屋的窗格子了,但总在院外徘徊,进不了家门。我自己也曾有过类似梦境,眼看着老家山墙了,眼看着门前大树了,但总是在隔河这岸梦游,怎么也过不了河,踏不上通往院子的小路。叶先生讲完自己的梦境,最后淡淡地说,她的家已被拆了。
粥稀后坐,床窄先卧,耳聩爱高声,眼昏宜字大。
从拆北京古城墙到拆北京名人故居,60年了,骨子里还是一样,没有半点进步.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仁者一直非常关注北京的名人故居的保护问题。我以为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名人故居是非常独特韵味的人文北京的载体之一,如何保护和开发北京名人故居资源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是一个值得政府关注的大问题。
一般的规律是先全拆了,觉得有卖点的,将来找个地方再建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