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民国之死 / 岁月如戈

【转载】民国之死 / 岁月如戈
2009-10-10 19:06 | 阅读(1627) | 标签: 时事观点
| 字号: 打印文章
--------------关于内战爆发及外国干涉的猜想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部苦难的历史,但是这种苦难21世纪的人未必能体会,不知什么原因,并不遥远的民国历史反而非常扑朔迷离、漏洞百出。有人将历史比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们所知道的,只是他们应该知道的。然而一切都不可能天衣无缝,偶尔总会有些离经叛道的历史浮出水面,给人以猜想的机会。本作者在此郑重声明:以下内容,纯属猜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1945年8月,历经8年的艰苦抗战,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平重建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期望,日本投降仅几天,蒋中正便致电毛泽东,邀其到重庆谈判,共商和平建国大计,却遭到毛的断然拒绝。之后蒋再次邀请,又碰了一鼻子灰。后来还是苏联看不下去了,它判定中共实力仍处于弱势,现在开战胜算很小,还可能把苏联拖下水,还不如和平谈判,以保住现有的地盘和利益。而苏联也可趁机向中国政府施压,夺取外蒙,于是斯大林向毛施压,几乎是命令毛一定要去重庆,毛被迫前往谈判,于是才有了《挥手之间》和《双十协定》。
协议签订后,老蒋认为大局已定,可以实施和平建国方略了,他的第一步就是裁军,这一事件我们所学历史书上并无记载,我也从不知晓。直到去年,无意间知道抗战胜利后南京发生过高级将领的“哭陵”事件,让我颇为疑惑,国民党的陵当然是中山陵,既然是事件就肯定不是普通吊唁,没事到中山陵去哭当然是表达对现领导蒋中正的不满,什么事会让将领集体不满呢?莫非是裁军?抱着这个疑问,我到网上搜索(除了我的判断力,我能依靠的只有网络而已),果然找到了裁军的线索,当然也看到有人称蒋裁军是为了整军备战,目的还是为了打内战对于这种极品脑壳,我也唯有五体投地而已。
根据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一书的说法,当时和平协定在国内多数地方还是被遵守了的,但最终因东北的战事而被打破,为什么偏偏是东北呢?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让我们再回到斯大林当初的判断:经过8年的发展,共军实力大为增强,有数据称到45年9月,共军有128万正规军和268万民兵,但同国军相比,在人数和装备上仍处劣势,这时如果爆发全面内战,共军胜算很小。应该说斯大林的判断还是很正确的,但是在东北就不一样了,抗战胜利后,苏联占领东北并将其交给共方,并将关东军的武备支援了共军,据苏联档案,提供了步枪70万枝、机枪14000挺、炮4000门、坦克600辆、飞机860架,汽车2500辆,弹药库679座,最重要的是:共军获得了关东军的兵工厂,这就让共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军事供给,战争物资充裕,后来甚至通过苏占大连支援了山东共军。共方在东北的势力急剧膨胀,形成了对国军的局部优势。所以从战略上不难判断:如果内战从中国其他地方发动,对 国方更有利;而内战如果从东北发动,对共方更有利。
但是还有和平协议呢?如果公然撕毁和平协议,不仅会造成道义上的被动,而且由于共军在东北之外的其他地方不占优势,有可能造成得到东北而失去其他根据地的后果,于是在一定时期内将战事控制在东北就成为毛的难题,毛很容易的解决了此貌似不可能的问题,如果人们注意细节,便会发现共军在东北变幻了许多个名称,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雪白血红》称这是斗争的需要,于是又让人产生了不好的联想:国军刚到东北,便遭到了某军的袭击,国军便喊话:“我们不是有和平协议吗?”对方回答:“你不识字啊!我们哪里是共军,我们的旗号明明写的是某军啊”!“晕死!那就打吧!”打了一阵子,某军不支,便对国军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和平相处,不是更好吗”?“那好,我们再签个停战协议吧!”于是国军不再追击,转身回城睡觉。可没睡几天安稳觉,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喊:“里面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赶快放下武器出来投降。”国军一看,“咦!你不是那天和我们签停战协议的人吗?怎么…..”“住口,和你签停战协议的是某军,某军已经不存在了。看清楚,我是代表井军和你们说话.”“没办法,那就打吧!”双方又你来我往打了一阵,井军不小心把腰闪到了,于是说:“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停战吧!”“…….也好吧,我们再签个和平协议,不准耍赖哈!”国军又高高兴兴的回去睡觉了。几天后的一个清晨,睡眼惺忪的国军又听到熟悉的大喇叭:“里面的人听着,我们是土军,你们已经被包围了…….”当时国军便精神崩溃了一大半………
到1946年底,老蒋终于厌倦了这种游戏,下令国军进攻所有共统区,这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全面内战”。但这时和一年前已经不同了,在这一年里,共军在东北建立了以哈尔滨为中心的稳固基地,华北、华东共军也发展和巩固了他们的地盘。收编伪军、招收失地农民让他们日益壮大,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的国际援助让他们实力大增,这些援助来自何方呢?
首先当然是苏联。经过多年的经营,东北已经成为日本维系战争的重要后勤基地,拥有雄厚的军工基础,日本在中国战场所用弹药,80%来自东北,可见东北对战争的重要性。苏联占领东北,让老蒋颇为担心,因为雅尔塔体系并未明确东北的地位,老蒋担心苏联借机吞并东北,而苏联便以此要挟国民政府承认蒙古独立。作为交换条件,苏联同意将东北交还国民政府,并约束中共,不支持其打内战。但老蒋显然被摆了一道,国军尚在路上,苏联便忽然宣布撤军。老蒋无奈,只好派些个接收人员,飞往东北办移交手续。礼成,苏联人一晃就不见了,接收人员正准备进市政府办公,忽然听到一声炮响,杀出一彪人马,口中称道:“此山是我开,此树是……对不起,说错了,应该是:我们是东北人民自卫军,我们只知道枪杆子,不知道国民政府。”然后将接收人员一脚踢了出来。就这样,东北解放了,中共获得了地盘、装备、人员、军火库、军工厂,有了同政府叫板的实力。即使在内战全面爆发之后,国军在西北、华北、华东一度都占优势,但最后因东北的崩溃而全线崩溃。而苏联负责办理移交的人便是米高扬,其报告中说得很清楚,而苏联历史档案都已解密,有心人可以去查一查。
其次是日本,这一点似乎不可思议,日本已经投降了,它怎么支持中共?办法是人想的,日本投降后,其军队也向所在地的盟军投降,国民政府当他们是瘟神,很积极的把他们遣返日本,而向苏联投降的那60万关东军呢?他们什么时候回的日本?如果有人告诉这些被俘的日本军人:他们可以再次拿枪战斗,打他们讨厌的中国政府军,而且名称从侵略者改为解放者,我想不少人会动心吧。1954年周恩来总理有段谈话:“1945年8月15日以后,日本军队放下了武器。在那一天以前,我们打了15年的仗,可是一旦放下武器,日本人就跟中国人友好起来,中国人也把日本人当作朋友,并没有记仇。最大的、最生动的一件事,就发生在东北。当时有许多日军放下武器之后,并没有回国,而是和一部分日本侨民一道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的在医院当医生、护士,有的在工厂当工程师,有的在学校当教员。大多数的日本朋友,工作很好,帮助了我们,我们很感谢他们。这是友谊,可以说是真正的友谊。这就是我们友好的种子。”这段历史鲜被提及,但总有不少个体的回忆无法抹杀,以至于前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亮剑》中也有隐晦表现。而在1982年,经日籍老四野多年的不懈申请,中共方面向他们补发了当年回国时被扣留的军功章,处联系不上和病故的,有1560名日本战友重获勋章,有人据此推断加入四野的关东军至少3万以上。02年,日本NHK还为此做了一部专题片《被留用的日本人》。
还需要提一下一直不声不响的朝鲜。二战之后,美苏分治朝鲜半岛,流亡中国的大韩民国政府回到汉城,而苏联也在平壤建立了金日成政权。直到现在,我没看到任何称朝鲜曾介入中国内战的说法和证据,甚至在网络上也是如此,最大胆的猜想不过是:在南满的共军处境艰难时,退入朝鲜休整和补充。但不久前无意发现这样一个信息:49年,中国内战大局已定,有N个军(也有说N个师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朝鲜,集体转制成为朝鲜人民军。我对这样的信息本不在意,认为是对金一即将发动的内战,中国同志的一种秘密支援手段。但仔细一想,感觉不对。金一发动内战,得到了斯大林的批准和支持,事先似乎并未与中国同志通气。况且,如果如果中国派兵参加朝鲜内战,如因被俘而泄露,那是无法辩解的,将会对中共政权产生不利的国际影响,以至于中共从未正式参加朝鲜战争,后来进入朝鲜参展的100多万军队,不过是非政府的“志愿军“罢了。那么,在49年双方交接的军队是什么人呢?难道第一个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竟然不是咱们的志愿军。
最后必须要谈谈美国。一直以来,“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似乎是天经地义无须探讨了。为此46年关门、为抗战而设立的中美合作所都被史书强制运行到了50年。事实是美国对中共的态度非常暧昧。
1940年秋,新四军歼灭国军韩德勤部1.2万人,这是该部队在8年抗战中最著名的一战,虽然我找不到它打击日军的任何像样的战例,却在打击政府军时声名鹊起。当然八路也好不到哪里去,苏联驻中国首席顾问崔可夫称,40年9月百团大战后,“中国共产党人基本上结束了对日战争。”而美国反而对中共抱有希望,黄桥战役后,军事委员会命令新四军北移,而老毛则指示新四军不予理会,老蒋于是宣布新四军为叛军,派兵进剿,也就是皖南事变。这时罗斯福特使居里告诫蒋介石:“在我看来,这所谓的共产党与国民党相同点多于相异点。我们希望双方能消除歧见,更密切的合作,以利于对日本作战的共同目标。”随着亲共得史迪威到任及美国军事观察团入驻延安,共美关系进入了蜜月期,美方观察组给美国政府的报告充满了对中共的赞誉,而共方也发表了大量吹捧美国的文章,最著名的就是43年7月4日《新华日报》发表的《民主颂》。被崔可夫称40年就结束对日作战的共军在美国眼里却成了抗战的希望,史迪威甚至计划亲赴延安,商议美国援助装备五个中共师的问题。40年代的美国,就像当时的“民主人士”一样,把延安看做中国的明灯。虽然他们后来的体会,也同那些“民主人士”一样。
抗战胜利后,马歇尔来到中国,主导国共的和谈,希望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或许对于弱者的天然同情,或许出于构建两党政治的需要,他制定的整军方案明显偏向中共。根据其方案,中共可以拥有将来国家军队三分之一的军力,并包括海空军。此方案让蒋难以接受,经过讨价还价,中共的军力比例定为五分之一,并最终获得各方签字认可。毛毫不掩饰对马的感激,他于46年2月9日对美联社记者称:“马歇尔特使促成中国停止内战,推进团结、和平与民主,其功殊不可没。”4天后的2月13日,某军进攻秀水河的国军,歼灭5个营,老马似乎没有注意到,于3月4日抵达延安,受到热烈欢迎,毛更是高呼:“中美合作万岁,国共合作万岁,全国人民合作万岁!”
却说老蒋在东北被双重戏耍,当然不会甘心,且东北之军虽人人都知是共军,但他们为了让自己不受和平协议约束,自己都不承认自己是谁,老蒋也就认为不用客气,调集精锐进击。暴发户一时抵挡不住,国军连克沈阳、四平、长春,兵锋直指哈尔滨,眼看东北即日可定,老蒋却下令停止攻击(有人认为这是老蒋内战中的最大失误,是内战的转折点),因为这时马歇尔代表美国向蒋施加了强大压力,要求蒋停战,以维系马歇尔创造的和平。蒋不敢违逆,只好下令停止攻击,听从美国建议,与某军签订和平协议。自然,当某军重整旗鼓并成功羽化为土军时,该和平协议当然就成了废纸,撕毁和平协议的人披上了马甲,仍然显得很伟大、光荣、正确。
当最终老蒋“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全面内战”后,美国政府在马歇尔的建议下对华实施军事禁运,表面是用这种办法来挽救和平,实际上表明美国政府已经抛弃了国民政府。1949年,南京陷落,国民政府迁往广州,出现了个很奇异的现象:苏联大使随国民政府南下,而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却留了下来,迎接解放,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据说美国制定了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准备对新生的人民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帮助中国重建并将中国留在自由世界框架内。这种想法现在看来匪夷所思,但如果经常看当时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看到中共对民主自由的不懈赞美,对专制独裁的严厉抨击,人们也许就不会笑话美国佬太幼稚了。当然,司徒雷登等到的是一篇有名的逐客令。天下大势已定,美国和“民主自由”一样,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当美国人在朝鲜损兵折将、在越南狼狈撤退时,不知道有没有对当初的行为感到懊恼。
民国在大陆一共38年,其中国民政府21年,虽然曾创造黄金十年的辉煌,却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度日,外有日俄的蚕食进攻,内有中共、军阀、土匪的困扰,当然也有自身的腐败与软弱,终告倾覆。最重要的原因是未能解决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给了中共广泛的操作空间。在当时的内外环境之下,解决民生当然很难(中共和平执政60年,目前仍是国富民穷),却并未不可能,这是民国的教训。任何政权,只要能做到实现民生、保障民权、实行民主,那它还有什么不稳之忧呢?

转发自 1510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