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6938
- 帖子
- 2139
- 精华
- 7
- 性别
- 女
- 来自
-
- 注册时间
- 2011-9-17
访问个人博客
|
64楼
发表于 2012-2-6 12:42
| 只看该作者
[quote 通常,这类质疑确实只涉及“优劣”,但在韩寒个案里,“寻找代笔证据”恰恰是韩寒本人向他人公示的内容。在他悬赏之后,普通的文学批评法则已经部分让位于一个特定的游戏规则及合同要约了。好比说,当我同意阿吕寻找我的代笔证据之后,无论阿吕找到的证据多么有杀伤力,我都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资格指责阿吕动机不纯的人了。这是韩寒事件的特殊性,我以为,侠义道的规矩也是要讲的,出尔反尔的做法是不应受到鼓励的。
文学研究上的科学方法,与科学实验中的科学方法,性质有所不同。文学研究上的科学方法,有些可以一击即中,但更多的只是推导出一种可能。之前你提到乾嘉学派的做法,他们在鉴别某本书是否伪书时,若能在某本书中找到绝不可能在书成之年出现的语词事物,则单凭一例即可予以推翻。但有时,他们又得考虑书籍在传抄过程中后人的增删,这时,就得考虑更多的选项,以期扩大或消除疑点。
再以韩寒的《求医》为例,现在质疑者认为,《求医》中出现的种种情境,与求医者当时所见存在时代落差。质疑者罗列的都是存在反常的地方,但打算为韩寒辩护者也可以换个角度看,其中是否仍有符合那个时代描述的内容?如果找到的所有证据都指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指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场景一个都没有,别人当然就有权怀疑了。毕竟,韩寒写的不是小说,而是自己的看病纪实。
周泽雄 发表于 2012-2-6 11:27 [/quote]
泽版:
俺从来支持方周子质疑任何人的权利,俺也不认为韩寒遭遇质疑后的连串反应都做得很得体。这些没有分歧的地方,俺就不再向您讨教了。
俺的疑问,仅涉及方周子的手法。
如你所说,“文学研究上的科学方法,有些可以一击即中,但更多的只是推导出一种可能。”那,“一击即中”是否只是一种运气?(买大小还有一半对的机会呢),而“更多的只是推导出一种可能”的方法,如何可以仅凭此就做出绝对的事实判断呢?
具体到方氏分析韩寒的〈求医〉,正是俺最不认同的地方。如何可以仅凭一己之见,就断言一个他不熟悉的地方,在某个年代应该是怎么样或不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他认为是七八十年代,有的网友又举证说九十年代乃至今天,在某些地方还是能看到文中相似场景。这样的众说纷纭,正好说明方氏的手法是不足以支持他作出事实判断的,只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战。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人,怎么也要实地调查一下,找到当年的图片、资料、过来人证言吧?连最基本的举证都做得不扎实。方氏这种偷懒、过于自信和武断,实在有违科学人的操守。
总结一句,俺要质疑的,正是方氏以科学打假斗士的身份,而行不“科学”的手段。这种作派,对于严肃的讨论,应该是有害的。当然,如果强调方氏有其胡乱出牌的权利,俺就无话可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