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

《红楼梦》有一回目是: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请问,应该怎么断句?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俺是灭绝师太
是否可以这样: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是否可以这样: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泉水 发表于 2012-4-2 21:44
也行吧!反正都是这意思。
俺是灭绝师太
**

    诉肺腑/活宝玉心迷,含耻辱/死金钏情烈
**

    诉肺腑/活宝玉心迷,含耻辱/死金钏情烈
ys1937 发表于 2012-4-2 22:00
哪能随便瞎改呢?
俺是灭绝师太
哪能随便瞎改呢?
金秋 发表于 2012-4-2 22:05
灭绝师太沉不住气鸟。。。

句读功夫还是老于师傅的强。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感觉金秋断句更有道理。“死”与“活”是硬嵌进去的,因为金钏的确死了,宝玉并不是因此而活,这都是章回小说不可避免的硬对。
**

    诉肺腑/活宝玉心迷,含耻辱/死金钏情烈
ys1937 发表于 2012-4-2 22:00
分明是老于前辈的断句更有逻辑,突出人物主体,这在小说表现力的展现上是加分的。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本帖最后由 李小苗 于 2012-4-3 00:22 编辑

MS倒装是中国诗文中惯用的修辞手法。
改顺之后,诗意及表达的张力荡然无存了。当然,理解时可按顺的来。
边走边看
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苏东坡“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皆此类也。
边走边看
分明是老于前辈的断句更有逻辑,突出人物主体,这在小说表现力的展现上是加分的。
psyzjs 发表于 2012-4-2 23:11
“活”固然是为了对应后面的“死”,但,“死”分明是“情烈”之后的事
本帖最后由 ys1937 于 2012-4-3 20:35 编辑

**

    嘿嘿,别争别争,阿拉是瞎说滴。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不过,宝公子不是因为诉肺腑才活的,所以不能写成诉肺腑宝玉心迷活。
    这样,死金钏似可理解为“死了的金钏儿”,同样,活宝玉就是“活着的宝玉”了。
    对联要讲工整,因此,不可死读,要“活学活用”滴。   
    有请“师太”、“泉水”指点“二四”(两位各来“一、二”)。
本帖最后由 泉水 于 2012-4-3 22:04 编辑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宝玉向黛玉告白,诉肺腑,说得忘情,心迷,以致将袭人误以为是黛玉,“活”可能只是为了和“死”字对偶;金钏被王夫人辱骂赶出,性情刚烈,不堪忍辱,所以投井而死。
——1937网友,不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本帖最后由 ys1937 于 2012-4-3 22:24 编辑

**

    回帖主:
    “活”应该是为了与“死”对偶才放上的。
    不过,这里的“活”与“死”似乎不能当“动词”用,而是“活着的”、“死了的”的意思——对偶了,也可以讲得通了。
    文言译白话,直译会很拗口也不太容易通顺的。你这样意译就通顺了。
    解放初期,大译苏联和俄罗斯小说,有些就是直译,像“我吃饭,如果肚子饿了”类似的译文都出现过,这和直译文言文类似。

    像楼上那样翻译,意思是对的,也通顺的,但缺点是“活”字全虚了。
    如果改译成“活着的宝玉向黛玉告白,诉肺腑,说得忘情,心迷,以致将袭人误以为是黛玉;死了的金钏是被王夫人辱骂赶出,性情刚烈,不堪忍辱,所以投井。”或许更符合对子的原意。
楼上的先生,译得有道理,多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