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444
- 帖子
- 422
- 精华
- 14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9-12-19
访问个人博客
|
沙发
发表于 2012-7-22 12:28
| 只看该作者
一 朝后看与向前冲
孔子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知道自己这辈子在干什么。
他是怀揣着政治理想的人,理想是啥,老人家也直说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代太伟大了,我特想追随那个时代的脚步。
西周盛世什么样?按老人家自己的解释,主要是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君怎样才叫像个君呢?他要像爸爸。臣怎样才叫像个臣呢?他要像儿子。
说“像”,其实也不大准确,因为很多时候,确实就是爸爸是君主,儿子是臣工。按照周代的封建宗法制度,大致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算贵族,爸爸当天子,嫡长子留着即位,其余儿子们去当诸侯;爸爸当诸侯,嫡长子即位,其余儿子们去当大夫;爸爸当大夫,嫡长子即位,儿子们去当士;爸爸是士,嫡长子即位,其余儿子就失去贵族身份,只算庶人了。
爸爸管儿子,但爷爷通常管不到孙子。儿子对爸爸称“臣”,但孙子对爷爷只叫“陪臣”(诸侯的大夫对天子,士对诸侯,都是陪臣),不从爷爷那里获得权利同样也不用承担义务。这样的好处是,即使连续几代人都非常能生,孙子、重孙子太多,爷爷认不全也没关系,他认得自己的儿子就可以了。
这个体系下,爸爸的权威要保证,但同时爸爸应该是慈爱的;儿子的孝顺要强调,但同时这孝顺是发自内心的。虽然有点把父子关系理想化,但大体也算有人类的天性做基础,很自然。
当然,平等是不存在的。但权威通常不会是极权,服从通常也不至于是盲从。不平等但是有对等,分等级但是很和谐。
平心说,这个体系设计得确实是挺高明的。一两千年后的欧洲人,也推行封建,就搞不出这么既主体突出,又兼顾公平的制度。他们一会儿让国王的儿子们平分王国,结果好容易建立的统一政权立马四分五裂;一会儿又滑到另外一个极端,搞长子继承通吃,其他儿子什么也没有,结果催生了一大批血统高贵但一文不名的光蛋贵族,没事就捉对厮杀劫掠教会欺负劳动人民,构成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当然,正因为原来的社会体制极端不靠谱,他们才勇于开拓四出征伐终于在公元1500以后杀出生天彻底改变了小小寰球,但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总之,四海之内的君臣子民,过着温情脉脉的大家庭似的生活,这是孔子的理想天下。
但是,孔子实践自己政治理想的努力很失败。据庄子略带夸张的说法,孔子在鲁国两次被放逐,在卫国混得不敢见人,在宋国他背靠的大树要被砍,在商周没出路,在陈蔡被包围,谁想杀他不算犯罪,谁想侮辱他只管自便。
他做得比较成功的,是办教育。
孔子招生,号称“有教无类”,学生大多数是苦孩子。比如他的头号得意弟子颜回,根本是穷死的;比如他的跟班兼保镖子路,当年头戴鸡毛冠,身挂野猪牙,看着就是个流氓;比如他有的学生对怎么干农活很感兴趣(如樊迟),有的确实在干农活(如曾参);还有的一看名字就是知道是干工商业的出身(如漆雕开),有的还是劳改犯(如公冶长)。
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人称六艺。这些内容,今天听起来像摆设,西周时代,却是实实在在的贵族技能。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谓治国的本事,关键也就是懂得怎样祭祀和打仗。祭祀要相应的仪式(礼)和音乐(乐)来配合,打仗要会射箭(射)和驾车(御),而不论是祭祀还是打仗,都需要能读能写相关的文件(书),并且算清相关账目(数)。
孔老师教学生的时候,这些技能有的还是社会迫切需要的,比如怎么算数和写字,永远是必须的基础课;有些则有点日薄西山,比如各国君主和贵族越来越不爱讲老礼儿,比如车战成本太高限制太多,正在渐渐为步兵团队所取代。
但即使教的是过时的,也有很大的“去魅”作用。原来苦孩子对贵族玩弄的这套礼乐射御只能仰望,觉得好神秘好牛叉的样子,现在自己也会了,立马会觉得就这么回事嘛,有啥子了不起?
等这些能耐都学会了,则虽然按出身他们应该是弟弟、儿子、孙子,老师也教导他们应该做弟弟、儿子、孙子,但是他们怎么会还甘心做弟弟、儿子、孙子?
更糟糕的是,孔老师还周游列国。
要君臣之间能父子之情,最简单的办法是君臣就是父子。要君臣就是父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子说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当时,社会发展交通进步各地区之间人口流动加速,本来就是大趋势。你孔老师作为公认的思想和道德楷模,带头过这种在路上的生活(简称带路党),显然大大加速了这个进程。
于是,各国的臣工也就有了越来越多跟君主没啥血缘关系的外国人。你孔圣人一边鼓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边搞得君不父,臣不子,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你这是要闹哪样啊?
后来墨家骂孔子,一条被大书特书的罪状,就是孔子“劝下乱上,教臣杀君”,虽然他列举的几个案例大体不靠谱,但从实际影响上说,这个判断未必不合理。
不得不说,孔老师确乎是给自己拧了个扭头朝后看,迈步向前冲的造型。
对这种自相矛盾,当然有不同的理解。
捧孔老师的,自然说老圣人心里明白得很,他这是托古改制,故意的。
不爽孔老师的,则批判他没逻辑,是思维不清爽的文科脑残。啥叫自打耳光,孔老师这样的带路党,就叫自打耳光。
老师到底是想向前还是冲后?儒家弟子们也搞不明白。因为众所周知,孔老师还讲究因材施教,一个简单的具体问题,跟不同学生讲的都不一样。他又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话通常不说透,你不明白,他就算了。至于老师的核心价值观(人性、天道之类),子贡这样的入室大弟子,都没机会听,——颜回师兄倒是或许听过,却又“不幸短命死矣”,总之,是失了传。
这种混涵不清的复杂性,短期看来是坏处,孔子一死儒家就分裂了;长远看来则是好处,因为不管持什么主张,祖师爷都可以认到孔子这里。直到今天,找他认祖归宗的,仍不罕见。
当然反过来,也就是持任何主张的人,都可能拿孔子痛骂,把他当自己的对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