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5401
- 帖子
- 1234
- 精华
- 0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10-9-25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20:35
| 只看该作者
心安之处是吾乡
心安之处是吾乡
22年前,父亲参与乡里吴姓家谱的修编。我才知道我们家世。
吴姓的始祖泰伯是周文王的伯父。因为太王看好周文王,3300多年前至孝的泰伯和三弟远遁当时草莽之地无锡,创立了句吴小国。
2002年,我到无锡公干,抽空拜谒了无锡东南30里的梅村泰伯庙。因为那里就是泰伯的安息之地。那里也有康熙和乾隆的题字。传说康熙之所以传位于雍正,也是因为看好乾隆啊。
2000多年前,我的祖辈因为躲避战乱,搬迁到徽州。
500多年前,徽州发大水,兄弟三人逃荒到苏北古镇赣榆。
学习古代文学史,知道吴敬梓曾经随任赣榆教谕的父亲在赣榆生活多年。儒林外史里的许多人物原型都在赣榆和南京。
父亲忙于家谱之事,母亲很不高兴。现在看来,母亲那时身体已经有病,而父亲却未曾察觉。我们做儿女的更是无知啊。
我那时忙于学习,拿了个英语专科,就想逃离故乡。当时就想到南方。不喜欢农村。对妈妈也是漠不关心。
以至于失去了母亲。
母亲去世后,我肩负家庭重任。弟弟刚上初二。父亲尚未退休。姐姐已经出嫁。哥哥在县城上班。做饭,家务,菜园,责任田累得我疲惫不堪。还是想跑路。那时我看好了昆山。现在想来,那里也是故乡啊。
可是不能跑啊,我的责任心强啊。留在家里,工作,劳动。一个人太累啊,就结婚。两个人相濡以沫,成了家,有了儿子。那时我还感觉不到儿子的重要,只是觉得太累了。父亲高兴啊,后继有人了。他说。传宗接代,在农村是天大的事情。我现在年近50,才明白这个道理。
后来弟弟大学毕业,分配在政府机关做公务员。10年前,农村教育开始凋零。为了儿子的教育,为了子孙万代,我拼命努力,费尽千辛万苦,从乡镇学校调动到县城学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陪读。儿子在县里最好的外国语学校就读。3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取县中,县里唯一的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奥赛班。又过了3年,儿子又以优异成绩考取7年制的医学院校。儿子今年大三。我愿意他毕业后留在省城的三甲医院。尽管那里的房价太高。尽管留在家乡,有诸多方便。
最近,网上在批评厦门大学的女博士。因为她不愿意下基层。死也不到基层。其实我挺理解她的。出身于农村的人恐怕也都会理解她的。
故乡在哪里?我最早的故乡在陕西。泰伯始祖漂流到江南为避祸。祖先逃难到徽州。为躲避水灾,流落到苏北。
而我希望,我的儿子毕业后留在南京。因为我希望我的子子孙孙,都能过上好的生活。这也是人之常情吧。
何处是故乡?心安之处是吾乡。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