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经济转型可能导致GDP增速下降 必须走这一步

叶静宇



    11月20日,当了近十年上海市长的韩正,从俞正声手里接过上海市委书记的“接力棒”。
    从2003年2月至今,韩正作为上海“大管家”,亲历了这座城市的高速发展、转型拐点、平稳慢增的不同时期。
    实际上,1954年在上海出生的韩正,自1975年12月参加工作以来,就没有离开过上海的工作岗位,对于上海的特点、优势、问题和挑战,可能没有人比他更加了解。
    时下,一直强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韩正,改任为上海市委书记,亦可见中央对上海转型的坚定决心。韩正也表示,将努力为上海这座光荣的城市、为上海人民的福祉尽心尽力履职,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上海通”韩正
    韩正祖籍浙江慈溪,1954年4月生于上海,是个地道的“上海通”。
    履历显示,1975年韩正最先从上海徐汇一家起重安装队的仓库管理员做起,后任上海大中华橡胶厂党委书记、副厂长,并长期在上海化工系统和共青团系统任职,37岁时出任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
    1992年,韩正担任卢湾区区长,其间在华东师范大学完成国际关系与世界经济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课程,并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5年,韩正担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两年后跻身市委常委,成为副省级官员;一年后担任上海副市长,经受历练。
    2002年,时任上海市长陈良宇改任市委书记,2003年初,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当时尚不满49岁的韩正高票当选为新一届上海市长,从而成为上海50多年来最年轻的市长。
    2006年9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因震惊中外的上海社保案而被免职并立案调查,韩正代理上海市委书记。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上海政界普遍认为,韩正临危受命,实现了平稳过渡,而且政府作风更加务实。
    随着陈良宇案逐渐尘埃落定,2007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被任命为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继续担任市长。
    此后,韩正又先后与习近平、俞正声两位市委书记“搭班子”。在其任期内,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
    转型是必须的
    在韩正的十年市长之路上,上海也经历了从高速发展到转型升级的时代转变。
    从数据上看,2008年是上海经济增长的一个“拐点”。1992年至2007年,上海经济连续保持16年的两位数增长,但到2008年,上海GDP增长率为9.7%,17年来首次跌入个位数。随后,2009年GDP增幅为8.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为1992年来的历史最低,在2010年稍有回弹后,2011年GDP增速继续放缓至8.2%,处于全国垫底水平。
    上海GDP增速下滑的背后,实质是经济转型之痛。
    在2008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上海受到严重影响。但韩正曾表示,上海的问题不仅仅是金融危机带来的问题,外患之外,更有内忧。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对此的解释是,归根到底是因为上海的增长条件变了,曾经大量土地闲置等待开发,曾经大量劳动力涌入供给丰裕,是支撑上海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条件,这种增长条件对于增速比较缓慢的经济体而言,增长条件的变化也比较缓慢,而上海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增长条件的变化也会比较剧烈,随之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求也会更加急迫。
    韩正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上海的土地、资源、环境,都不允许延续过去的增长模式。
    实际上,上海从2008年之前就决定走一条超越GDP增速的发展新路。
    这条新路最主要的表现在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提出,要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制造业要向高端发展;另一方面,要逐步将一般制造业转移出去。
    工业的“腾挪”从2003年左右开始,包括上海纺织在内的一批国企和更多的民营制造企业,开始向江苏、安徽、浙江等周边省市转移,有些以“飞地”的形式,在上海以外的地方开辟了新的上海企业产业园。近几年,上海最大的工业企业宝钢也逐渐将产能向内陆省市转移。
    发展现代服务业,降低投资,再加上转移一般制造业,就可能导致GDP的增速下降。韩正认为,这是上海必须走出的一步。
    改革攻击战
    转型的路充满风险与挑战。如何深化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认识,克服意识形态和官僚主义的阻力,甚至如何协调与中央的行动,都是微妙而复杂的问题。
    例如,上海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有企业改革。作为老工业基地,上海的国有企业特别强,经营性国有资产比例也很高。在全国,除了央企,上海的地方国有资产在全国省级行政区域里是最大的。
    韩正在谈及国企改革时曾表示,改革的方向,一定是开放性、市场化的重组。除了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和政府必须要承担的基础设施外,都要加快推进市场化。
    在今年上海“两会”上,韩正再次重申,上海要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对于上海而言,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在于,如果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私营企业的总量又不够,经济活力也就迸发不出来。但国企改革往往在体制、人事、市场化上都存在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上海的国企改革尽管推进了多年,依然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尽管在外界看来,上海是中国最有希望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但是,在过去十年间,如何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活力,却是上海市政府最忧心的问题之一。
    上海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认为,上海的创新环境并不理想,高成本和体制的制约,使一些新兴产业和企业几乎得不到“试错”的余地,上海的人才引进后继乏力。在过去几年间,包括俞正声和韩正在内的上海党政领导班子已经意识到,居住、教育和医疗保障等问题,正在逐渐使上海的人才优势消失。
    这也使得上海面临着更为深刻的来自于社会转型的挑战。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必将对法治环境、政府廉能、舆论公开、民主决策、人才吸纳、企业创新、多元文化、社会宽容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面对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的迅速多元化,原有的社会管理方式越来越桎梏着上海的社会活力。
    韩正亦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说,上海经济转型的枢纽在于政府转型,上海要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因为相对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等,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高端服务业,其核心是人的创造性的智慧劳动,这使得它对制度、文化、法治环境等的要求更甚于对基础设施、税收优惠的要求。
    在韩正看来,上海的社会活力还不够,而社会活力正是要依靠改革。政府要尽可能使用公共财政去购买公共服务。如果大量的社会组织发育起来,去从事社会活动,完成社会职能,社会就活跃起来了。
古人逝矣,旧日南窗何处是。莫负青春,即是升平寄傲人。
韩正: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新华网上海11月27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韩正26日主持召开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部署贯彻落实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精神。韩正指出,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这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任务,也是上海的责任。要把各项改革放在全国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先行先试必须试出成果、试出成效。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要更加注重“三个公平”、正确处理“三种利益”。努力打造更加公开、透明、法治的政府,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会议传达了全国综合配套试点工作座谈会的精神,并就下一阶段上海的改革工作进行部署。
    韩正指出,要牢牢把握“浦东能突破、全市能推广、全国能借鉴”的原则,继续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点带面推进全市改革工作。要在中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的支持下,积极争取各行各业改革的先行先试,扎扎实实试出成果、试出成效,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作出应有贡献。韩正指出,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落实在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该强化的必须强化、该弱化的必须弱化,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韩正强调,上海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利益调整。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利益;正确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要努力打造“两高一少”的政府,更加公开、透明、法治的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改革先行先试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突破瓶颈、开拓创新。全市要形成合力,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古人逝矣,旧日南窗何处是。莫负青春,即是升平寄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