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5406
- 帖子
- 2841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10-9-27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8 09:57
| 只看该作者
【转载】错位 / 王小平
错位 / 王小平
2012-12-17 23:18 | 阅读(71) | 标签: 读书看电影
|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文章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后,谈莫言先生的文章,观点已经很多,如果有心人来嵬集,未必不可以编成一部《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专题资料集。比如在本部落,就有很多向来喜爱的作者,奉献了各自高明的见解,无论是捧杀还是棒喝,都令我受教不浅。自己也曾作两篇文字,转介过何清涟,曹长青,刘水,林培瑞等诸位先生的相关文章,意犹未尽,这里想接着暮春先生的《演说背后的——莫言》,谈一点额外的感想。
首先我要说,此作的文本分析,丝丝入扣,功夫深湛,可为范本了。
回到我们讨论的主旨,其实看莫言,还是门里门外的问题。站的位置不同,标准不同,结果自然完全两样。
国内主流意见,维护莫言者声势浩大,问题在哪里呢?就是从政治上,是以局内人立场站在门里看,而从文学上却又脱离了文学的传统和现代范式,一意从门外看。门里门外,横跨着一站,自然里外不是,混乱不堪。
就政治的莫言来说,用现实的标准来看,当然觉得莫言其人其文都不错,即便不跟官方步调,至少像他这样的国内,体制内犬儒知识分子,虽然不至于做到作协副主席高官,实在一抓一大批。私心想来,既“法”不责众,况且为他辩解便等于自己脱身。支持言论审查,说点绕来绕去两面都讨好都不得罪的玄谈,或曰故事,然后继续心安理得做自己的体制内吹鼓手,甚至连沉默也做不到,如同对镜自揽,当然要维护。
就文学的莫言来说,则以为他揭示了共和国的诸多历史阴暗面,所以值得鼓励。其实从诺贝尔文学奖追求“理想主义”的主旨来看,从苏联,南斯拉夫,德国等共产国家或前共产国家的获奖者所树立的人道主义理想和文学审美境界来看,从其直抵要害的批判性来看,这样的辩解恐怕经不起推敲。即便就国内的当代作家而言,揭露共产极权之恶之害的,同样不乏其人,只不过多数都在监狱里,或是被迫流亡海外。如林培瑞先生所见:
“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新的白话文,受了西方文法影响以后, 比较简单、干瘪。因此许多较好的作家都喜欢用点方言写小说,三十代年最优秀 的作家,像沈从文(湘西方言)、老舍(京腔)、吴组缃(安徽土话),都可以算是有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准(据说沈从文和老舍也曾经被考虑过)。 莫言比他们差太多了。80年代以后掌握了‘乡土对话’方言的作家,比如贾平凹,高晓声,王朔,都在这方面比莫言强得多。要是问谁绕开了共产党时期的“翻译体”语言的话,那钟阿城或格非比他强得多。要是问写小说的技巧,那白先勇与金雪飞(哈金)强得多。要是说作家的气节和视野的宽阔,那郑义和廖亦武比莫言强得多。”
由此看来,若要求真正负责任的,有格调的评价态度,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即看政治的莫言,要站在门外看,以一个现代公民和知识人的要求来衡之,而非在中共官场学界极端功利计较之下,混出个模样来的人格分裂,首鼠两端的伪君子典范;而看文学的莫言,则应当站在门内看,从东西方文学殿堂的历史渊源,精神气质,文学语言,结构逸志等作真正专业而苛刻的考察。而从政治与文学这两方面来看,用现代的批判眼光来看,今天的莫言先生都是不合格的。
这一点意思,曾在《三重门》里有一番申说:
“莫言先生的体制内身份及其言行,和他的作品的批判意识是分割开来的,是分裂的,甚至是对立的,这昭示出他的身份,人格上的分裂和内在矛盾。这种内在张力所撕裂出来的言行不一,即一方面依附和享受体制的种种好处,一面有限度有分寸的腹诽之,在体制内官员和知识分子中,有着广泛的代表性。我们批评莫言先生的首鼠两端,正是为了曲折的批判这种专制之下的广泛的社会异化。
批评莫言其人其文,之所以有其必要而且事实上蔚为大观,并非如有的朋友所见,皆因所有的批评者“内心太阴了”。事实上,莫言在获奖前后的诸多言行,他那些只骂贪官不骂皇帝的,批判意识其实很有限的作品自身既有可批判之处,也因为他成为了这个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的代言人。对他的批评与警醒,其实也是对更多和他有类似处境及精神困境的人与组织的批评和警醒。我们对他提出在本国来说,比“绝不忏悔”的余秋雨更高一点的要求,看似苛刻,其实在其他任何正常的民主国家里,却不过是对一个现代知识人来说再正常,再起码不过的要求。
简单说,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和要求莫言,决定了我们能够达到的理想高度。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取法乎下,则只有穷斯滥矣。为了不永远困在酱缸里继续自欺欺人,继续互相吹捧混日子,继续做一条或一团快乐无忧的蛆虫,我们理应对今天为世界瞩目的莫言先生,提出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相侔的文学创作和作家操守上的要求。”
对莫言先生其人其文的批评已经很多,前几日转介的德国之声对林培瑞先生的访谈,算是一家之言。还有长期定居瑞典的茉莉女士的《瑞典文学院背叛诺贝尔——从颁奖莫言看文学奖的异化》,在颁奖当日,她就在典礼的门外散发此作,以俾各方了解真实的中国声音。当然,还有部落里许多朋友的精彩文章,可以和暮春先生此文及《文学——在审美中让我们特别》,《中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等文论对照着看。
平心而言,我们这些批评者多数不认识莫言先生本人,只通过其作品和言行来认识他,谈不到任何私仇龃龉。而且即便是持批评的立场,也和针对吾党这个真正的为恶之首不同,对这位体制内作家,始终是有节制而抱以相当的同情与理解的。我们所致力的,是将官方塑造和利用的莫言偶像的倒掉,可是却始终对莫言先生本人寄以厚望。我衷心希望今天的他能够站在诺贝尔获得者这样相对超然的地位和身份上,有所选择,勇于进退,揭露更多的丑陋,阐扬更多的美好;能够比普通人做得更多一点。我想,这是无论审美的古老文学或追求公义的现代政治,都希望企及的人间理想,也是习惯了背负重负,聪明而无奈的把自己长期分裂开来的莫言先生内心善意的期盼。
说点题外话,我们奉行牛虻的使命,批判某个人物,某些事件,某种势力,并非是为了占据道德高地,或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学识修养多么高妙,实在是出自本心,善尽一点言责。不平则鸣,为自己,为这个时代树立稍微高远一点的理想典范,总好过湼淄不辨,混然一体。
转发自 一五一十 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