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俊卿:生命与读书

我曾进行过无数次正面和反面的推理和假设,却从没有找到一条现代人可以不读书的理由。我总以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传统人和现代人之间的界限并不像许多学者考虑的那样复杂,其实很简单,就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读书不再是现代主体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和生活的添加剂,而是现代主体的本质性生存方式。常常,我们怎么读书,我们就怎么生存。
    我们这一代曾经历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恐怖岁月的人,对于读书曾有过刻骨铭心的感受和痛楚。当我们在恢复高考,步入大学殿堂之时,读书成了我们生存中最神圣的事情,成了我们永远纠缠不清的命运。那是一代青年人在经历了可怕的知识的荒漠、文化的荒原、精神的迷惘之后;在经历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接的原始关联对年轻的心灵的磨打和拷问之后;在童年的梦想已经破灭、青春理想的天空已经被遮蔽,几近绝望之时,突然带着狂喜的心和生命的渴望步入知识的殿堂——那永远的生命绿洲。
    或许是我们民族特有的经验式的传统文化模式和从小学到大学死记硬背、机械灌输的应式教育模式破坏了孩子们的读书“味觉”,把读书变成一种强制性的背书“苦役”。或许是消费社会中实惠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功名利禄等现实关怀和喧闹的、平面化的大众文化剥夺了我们生存中的最后一点宁静,使非功利的读书不再可能。当这种状况蔓延到整个民族的生存境遇中,无疑是一种可悲的现实。而当我们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们”甚至可以“不读书”地完成学业时,其悲哀就真的渗透到民族生存的骨髓里了。
    所以,每当人们谈论转型期俄罗斯的经济匮乏和效率低下时,我却常常为俄罗斯地铁上、公共汽车上无处不在的读书身影和街头那些顶着凛冽寒风守护着油画和粘贴画的人们所感动,我从中看到了希望!而当人们为我们民族终于摆脱贫困和匮乏、处处莺歌燕舞、尽情享用物质生活而骄傲和沾沾自喜时,我却为发现了人们心灵上的空洞和浮萍而恐惧和颤栗。因为,丰裕的物质绿洲毕竟无法建立在精神的荒漠上!
    其实,传授现成的知识并不是读书的主要内涵和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给定的知识都注定是不完备的。惟有内在的人文素养可以成为人生的重要动力。真正的读书是非功利的,因而是自主的和愉快的;读书是人生的一种欢跃的前行,是精神的陶冶,是文化的启蒙,是唤醒生命、善待他人的人文践行,是感恩造化、沐浴神圣的心灵历程。
    读书是我的命运。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童年能够用拼音读童话和故事时的喜悦,记得上小学读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时的沉迷,记得读帕斯卡尔《思想录》中关于人作为“能思想的苇草”既脆弱又伟大的断言时心灵的震撼,记得读《圣经》感受异样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时的惊奇。读书之于我,有如我们沐浴在晨曦中注视着点缀在清新的、静谧的、温馨的自然之中的袅袅人烟;有如我们伫立在夕阳下伴着在暮天上织锦的晚云和在溪水中流金的残日排遣着总也不能释怀的尘世情丝;有如我们长跪在万籁俱静的黑夜中仰视着满天星斗遥想着造物的奇迹与伟大。
    读书让我们的生命充满着感动和人文情怀。圣·艾克须佩里的《小王子》曾使我落泪。那个率真的、善良的、孤单的、忧伤的小王子,时时渴望着遥远星球上自己的玫瑰,在难过和孤寂中不断移动着椅子,一天看44次忧伤的夕阳。这个“全世界最伤心的童话”告诉成人们,情感和责任常常是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读书是一条充盈着意义的生存之路,是生存中不可或缺的圣地和精神圆点。我常想,如果有一天我对读书厌倦了,如果有一天,无论什么书都无法使我激动,那我一定变成了行尸走肉。有先哲说,我们走在生活的旅途上,会遇到许多“人生开关”,当我们轻轻按动,便可能把我们带入光明或黑暗的人生境地。我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能够守护这心中的圣地和精神的圆点,即使我们在茫茫旷野上,也会万水千山,一路跋涉,朝着光明奔去!
衣俊卿:“《小王子》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我为什么要给学生推荐这本书呢?我把它理解成励志的书,它培养你的道德情怀、情操,带有一点古典主义教育,现在这些太少了。很多人对《小王子》感兴趣,因为那个小王子的责任感、爱心、关怀,让你永远不会忘记。”2012年10月25日
常艳: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


    他第一个短信来时,我正在读《小王子》,这是他最喜欢的小说。我正好读到“一只狐狸”那一节,这些句子让我瞬间感动了。
    “是你为你的玫瑰付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才使她变得这么重要。”狐狸说。
    ……狐狸继续说,“但是你不能忘记。对你驯服过的一切,你要永远负责,你要对你的玫瑰负责……”
    隐隐约约明白一点他为什么喜欢这个童话了。今天读第一遍,改天再读,还会有新的感触。
<生命与读书>写得蛮好,认知和感觉也入木三分,只是他认为的“永远的生命绿洲”和光明不知道他指的啥。
孔老二曰:食色者,性也。
呜,自插双目,不待这么毁「小王子」的。

喵的,我怎么就没记住这厮是谁啊。该死的编译局。。。
我知道什么?
这事儿整的!衣局长看人走眼吧。
金衣其外
败絮其中

丛凤辉,全球华人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全球华人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衣霄翔)




一次情殇,半生摧残




丛凤辉




    在大学三年级的暑假期间,我为了摆脱失恋和丧父的痛苦折磨,参加到大学生旅游热的队伍中。我用四十天的时间,游历了中国东半边十五个城市、几十个名胜古迹和著名风景区,结交了许多新朋友,我认为:读万卷书,就要行万里路,才能真正长见识。
    在北京旅游时,我经朋友介绍,结识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七七级的一位高才生,当时没见面,回校后才开始通信恋爱。这位高才生比我小三岁,一米七八的个头,宽肩长腿,虽是东北人,却长得很俊秀,是属于斯文、腼腆的那一类。
    高才生先毕业半年,他因边疆户口而分配回黑龙江省,差点要被分回中苏边境的小县城。幸亏他的“优秀毕业生”证,使他被留在了省城大学任教。很快,他凭本事考上了省教委主办的出国英语培训班。
    我本来已通过朋友关系给自己弄到一个国家人事部工作的指标,但却由于已同高才生订婚而被迫接受学校的安排——自己到哈尔滨找工作。我想到这就是“有失必有得”,我失去了自己想要的北京的好工作,但却得到了和未婚夫在一起生活的好处,于是我便半是情愿、半是不情愿地来到了冰城。
    当时,高才生所在的省重点大学哲学系、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都表示愿意接收我工作,我选择了后者。从此,一切重新开始了。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没有人了解我的过去曾经多麽辉煌、多麽灿烂。
    我的不幸正是从这个错误的选择开始的。这是一九八二年八月。
    所长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大才子,温文尔雅,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一个英俊可爱的儿子。他一开始就把我安排在资料室,把同时进所里的另两个男生都分配在研究室里。这让她愤愤不平,认为是重男轻女。所长又总是把自己写的文章交给我抄写,他可能以为我会受宠若惊,其实我最痛恨领导的这种过份的“宠爱”,我讨厌重踏我上大学前工作单位领导过于“宠爱”我,以致于总被人说三道四的覆辙,怕再被别人说三道四,我也不愿意浪费自己的研究时间去“为他人做嫁衣裳”。但我不便表现出这些不满,只好忍着。
    九月七日,我和高才生登记结婚了,但没地方住,直到十月二十二日才在大学里借到一间教师集体宿舍,才正式举办结婚典礼,才正式结婚圆房。
    大概由于生活不习惯,加上冬天太冷受不了,我的妊宸反应非常严重,几乎每隔十三分钟就吐一次,根本无法上班。于是,所长便说后悔要了我,还派人要求我必须得去上班,我被迫上班后,又被所长批评教育一番,有几个会看风使舵的人也跟着把我教育一番。
    我回到家中向丈夫诉说委屈,却没想到这个比自己小三岁的男人不但不会心疼我、不会安慰我,反而跑到我的单位去找几个领导了解情况后,回来又埋怨我。气得我打了丈夫一巴掌。
    后来,为了能让丈夫专心学习,我提前两个月请假回到汕头市娘家,生儿子时,正是丈夫准备参加出国考试的时候,儿子满月时,我为了节省钱,也为了不让丈夫受南方大热天的罪,我自己抱着儿子千里迢迢,经过两次中转,才回到哈尔滨。一路有多辛苦,只有我自己才知道。
    本来应该休产假半年的,但又赶上整党运动,我才休了四个月假,就被所长叫回去参加整党。整党会上,所长说要批判我,一些拍马屁者也拿我当靶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气得我反戈一击,把所长的种种不公道、不正确的做法一一举示出来,由此开始了一些早就对所长有意见的人顺势而把所长批了一通。形势急转弯,变成了批所长的会。很快,院党委组织部派人来向我了解情况,我如实反映,不过是为自己鸣冤叫屈,并无整所长之意。没想到,他们居然问我认为谁当所长较好,我于是说某研究室主任比较正直、也有魄力。又一个没想到,在我调到丈夫所在的大学后,居然所长被撤职了,而那个室主任当上所长了。
    丈夫是个胆小鬼,怕我在所里不会再有好前途了,马上把我调进大学哲学系哲学教研室。系主任让我自己联系到北大进修。刚好丈夫要出国留学了,夫妻双双把儿子送到边境县城公公婆婆家里托养,然后一起到了北京。我把丈夫送上飞往东欧的飞机后,开始了进修学习。期间,我要报名参加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入学考试,我工作所在的省大学拗不过我,只好同意我考代培生。
    就在我快要参加考试之时,那个新上任的所长通知我回哈尔滨参加整党的党员登记工作,以便可尽快地把我的组织关系转到大学。我开始求情考试后才回去办理登记事宜,新所长不同意,一定要我马上回去。我于是把自己如何向院党委组织部推荐他当所长之事说出来,马上见效,新所长同意我考完试才回去。
    考完试,我回到所里办理登记手续和调转关系手续,居然顺利得很。然后,我便急匆匆地回婆婆家看儿子,儿子不认识我了,我一抱儿子,儿子就哭。我伤心得下决心上研究生时,要带儿子到北京上幼儿园,我要亲自把儿子抚养成人。
    当我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北大哲学系的研究生时,我工作所在的省大学教学部竟然发电报给北大哲学系办公室,说没有钱培养我,叫北大哲学系别录取我。原来当时我报名时教学部在道理上拗不过我,早就想好用这一步来阻止我上学,目的是想以此留下正在东欧留学的高才生我的丈夫。这种把女人当作男人的附属品的做法,让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东北人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有多严重,这对于处处表现得比男人优秀的才女来说,是一个极不公正的沉重打击,由此可想象到前途会是如何的暗淡。正当我决定立即辞职回南方找工作时,北大的两个导师来告诉她,只要找个能出钱的单位,就照样录取我,并为我给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的副主任教授写了一封介绍信。
    “忽如一夜春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仅一周时间,清华大学就从系里到校党委都开会通过了出资培养我的决定。妈妈特地从汕头赶来助阵,又随我一起回哈尔滨请求上学。省里的大学从系里到校党委都不同意放我走。就在副校长严厉地批评我“作为共产党员、人民教师,怎能这样不服从组织决定”时,我没被吓倒,我早就有思想准备,要顶住一切责难,不哭也不闹,一定要以理力争成功,否则辞职回南方,以表明我坚决反抗重男轻女、男女不平等待遇的决心。我母亲却忍不住掉泪了,想到女儿在东北生活不习惯,还要忍受许多单位和家庭中的男女不平等待遇,还要受如此委屈而不能如愿上学,当母亲的比女儿还要难过。
    母亲当时穿这一身海军制服,一副革命老干部、老干部夫人的样子,没想到,妈妈的眼泪成全了我,副校长突然变得不知所措,马上说:“明天开会研究,请等消息!”
    第二天下午,终于盼到了好消息。很快,又是一周内便办完了全部离校手续。单纯的我没有想到这背后隐藏着更恶劣的阴谋。
    婆婆把儿子带到哈尔滨,加上正在省城上中专的小姑子,我们五个人到照相馆照了几张很开心的相片。妈妈和婆婆走后,我自己便开始收拾行李,带着刚满两周岁的儿子到北京上学了。
    在北大进修的时候,也有些年轻的进修教师向我献殷勤,我都不为所动。没想到带着儿子上学的我,仍然逃不出男生们的追求。有同班的未婚男生追求,也有中文系、经济系的研究生追求,甚至还有本科生小男孩的追求。
    在一次天赐良机中,我失身于班里唯一比她大一岁的师兄。从此,我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爱恋中。为了摆脱这种不正常的爱恋,我曾多次向丈夫要求利用暑假出国探亲,但丈夫却以要节省时间、节省资金为由一再拒绝我的请求,绝望之下,我告诉丈夫真相,希望丈夫能同意我的要求。没想到丈夫不但不能理解我的痛苦和用心,反而和两个女留学生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游遍了整个欧洲各国,时间和钱省到哪里去了?我感觉到丈夫是一个只顾自己享乐,不能与我同甘共苦的书呆子。绝望之下,我任由婚外恋情自由发展。当我为师兄介绍了一位清华大学的女研究生后,逐渐地,我发现了师兄的许多毛病,发现了师兄是在利用自己对他的爱恋,想达到某些目的,在受到师兄伤害的情况下,我亲自拆散了他们,从此不再信他。而师兄也曾收到过我丈夫寄来的要挟信,从此没再打扰我。
    师兄是一个敦厚的东北美男子,也是班里最具才气的学者,由于他比我大一岁,我能感受到许多小丈夫所不具备的疼爱。那是一段最刻骨铭心的恋情。师兄毕业后与邮电学院的一个女硕士结婚生子,后离婚,来找过已离婚的我。可惜我当时并不知道他已离婚,把他当成来寻求婚外恋的花花公子而不搭理他,错过了一生中最爱我的男人。几年前,他因出差飞机失事去世了,我至今感到有些愧疚,冥冥之中好像他在天上看着她、等着她。
    与师兄的恋情一直在秘密中,并无任何谣传。反而是我在一次生病住校医院时,同时住院的另一位小我一岁的才子男生在半夜想得到我而被拒绝,被值班护士看到我们两人从一间病房走出来后,便向北大哲学系领导打小报告,但没人来找我调查此事真相,也没人为此批评过我。只是有诽闻传到清华社科系领导那,系副主任教授只是暗示性地说了我两句话。不过,这件无中生有的事一直被北大哲学系和清华社科系的领导当作真事。
    一九八七年春节期间,丈夫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近三十岁的英俊博士风度翩翩,好像成熟了许多,魅力无穷,而且在国外学会了性生活技巧,使我真正感受到了婚姻生活的幸福,由此我才真正迷恋起自己的丈夫了。
    头半年中,丈夫并未计较过我与师兄的事,因为他自己在国外也并未闲着。但由于清华社科系领导考虑别让省城大学说名牌大学挖他们墙角,让我丈夫按省大学的要求先工作两年后才可调进清华大学。这正中省大学的计策:他们以此计来拖延时间,并向博士承诺“只要能长期留下来,便可破格迅速提拔到领导岗位上”,他们考虑到博士的妻子是南方人,当初又是那麽坚决地要求离开东北,不可能会心甘情愿地调回来工作,于是,他们便想法引导博士离婚,只有离婚并娶当地的女子为妻,才能证明他愿扎根东北。他们以此来报复他们曾经拗不过的我,这是善良的才女预想不到的人间阴谋与尘世的险恶。
    年轻的博士权衡利弊,认为到北京后人才济济,不易出人头地,又不甘心让妻子放弃北京户口回来共同奋斗,他想把妻子留在北京作为后路,待日后好有人为他进京发展办理手续。
    正好,头几年曾因异化理论被中央批判过的著名教授,因已被开除党籍,剩下只有当博导这一最高学者地位可追求。可是,要想在他有生之年当上博导,只有留下这个可以破格提拔的博士,因为国家教委规定:必须有三个同专业的教授才可成立博士点。此时只有两个马哲史教授,若要等那些留校的学士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人慢慢提到教授职称时,此著名教授早该退休了。于是,他把此想法和前景告诉年轻的、急于向上爬的博士,并承诺把自己的女硕士生介绍给博士,以解除博士的后顾之忧,想得多周到。于是,两个人便一拍即合,从此狼狈为奸,演绎了一场损人利己的好戏。
    这时,因儿子被他带回东北后,自己带不了,又被他送回边境县城。半年后,我坚决要把儿子带回北京。但此时北大的全托班解散了,只好去清华上幼儿园。结果是体检时验血要等三天后结果出来没病才可入园全托。这三天,儿子暂住在我的研究生宿舍里(我是在北大上课,在清华住宿)。由于学校有规定:学生宿舍不许住任何亲戚朋友。同宿舍的小女生的母亲曾来住了十天,我不仅没出卖她,还经常陪她母亲聊天。但此时,小女生反而到学校房产科告我的状。当科长来叫我把孩子送走时,我因生小女生没良心的气而态度不好,于是又被科长告到社科系主任那里。
    系主任不让我辩解,勒令我立即把儿子送回东北。委屈使我痛苦得嚎啕大哭。当我把儿子送回东北后,要求丈夫别再把儿子送回边境县城。年轻的博士开始对我不满,因他觉得带孩子应是女人的事。
    我回到学校,社科系副主任便埋怨我不争气,说:“主任说你不像个老师。你别那麽骄傲!我们要你是为了要你爱人。”这句话严重地伤了我的自尊心,我不愿意当丈夫的附属品,便主动要求调走,让我丈夫调来。副主任同意我马上回东北与丈夫商量解决此事。
    没想到,此事作为离婚的导火线,促使正在犹豫不决的博士马上认为时机到了。他说:“对我没用的我就不要!”我说:“你一定要留在这里的话,我可以回来”。他说:“你要回来,我也不爱你,我就天天不回家,冷落你,看你怎麽办?”
    博士把我当作向上爬的工具,他一边秘密地与名教授的女学生——平民家庭出生、长相普通的女硕士谈恋爱,一边不断地哄骗我:先是骗我假离婚,等他过几年混好了才调到北京复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逼我写下“先找对象后离婚”的协议书,以便把罪责推倒我身上;协议书写下后,我说根本找不到对象;最后他又以冷落我的办法,逼自尊心很强的我自己说离婚。
    八八年的暑假,当我被逼得赌气地说出一句“离婚”时,博士便抓住不放,一定要我真离婚。但同时,博士为了去延吉开会,以便和新恋人在一起而哄骗我,要我在家里带孩子,等他开会回来才让我回北京上学。博士说的是“也许我回来后就想通了,不离婚了”。他给我一线希望,才能安心去与情人会面。但他开会回来后,则坚决要离婚。
    我为了不影响他的前途,办离婚手续时,还主动把离婚责任往自己身上套,这正中他的计谋。他完全利用我的善良来达到自己卑鄙的目的。
    我受不了离婚成真的现实,在半个月内回来撤诉,碰巧婆婆在家,她为此伤心地哭了。博士才恶狠狠地说:“看在母亲的份上!”然后两人一起去撤回离婚手续,他又说:“以后我到北京去起诉离婚,不给你撤诉的机会”。此后,我坚持了两年,力争挽回婚姻危机,得到的却是更加冷漠、更加无情。
    最后促使正式离婚的事,是我到了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国际人才交流》杂志社当编辑的试用期内,人事处长要她选择:要麽等丈夫调来北京后才可要我,要麽等我离婚后才能要我。以此打发我走。单纯的我并不懂其中的真正意图,丈夫不肯调来北京工作,为了能尽快转正,我只好通知丈夫来京起诉离婚。
    丈夫看我有好结果了,又不想马上离婚了,但又不便改口。只好说:“你要孩子,我就不离婚,我也永远不爱你!”他想只要拽住儿子,我就不愿离婚了,或者即使离婚了,等我混好了,就会为了儿子而想办法把他调进北京。我看出他的卑鄙目的,干脆就同意儿子判给他,想以此教训他一下,等自己混好了,等他后悔了,才与他复婚。到目前为止,我单纯得一点都不知道丈夫正脚踩两只船,正做着两种准备。我的坚决使他只好和我一起到法院去办离婚手续。
    等我回到杂志社时,人事处长却告诉我不要我了。我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原来社会如此复杂,没想到两年多力挽婚姻危机的努力会在现实需要面前变得如此软弱无力、不堪一击。那个女处长怎麽如此恶毒?我马上回东北,要与丈夫复婚。丈夫决不可能如我想象的那样善良,不可能等我找到工作后才离婚,因为,只有在我不顺之时离婚,他才会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是毫无遗憾的,相反,如果我有好的工作和前景的话,他才舍不得离婚,他还要利用我向上爬呢!
    于是,丈夫又哄骗我,要我先回北京,然后他到北京来办复婚手续。如不哄骗,他怕我会把事情闹大,而影响他正在评教授职称,正在谈恋爱。离婚后的短短三个月时间里,我回东北三次,三次都被哄骗走,每次当我回到北京,就收到他的信,说不可能复婚,叫我不要幻想。第三次,我给社科系领导留下遗书:“因太痛苦,要不回儿子就自杀!”然后又回东北去要儿子。东北的大学领导收到清华社科系领导的信后,来家里了解情况,我为了保住他的名声而没把他如何恶劣的行为说出去。致使东北的大学领导没把问题看得有多严重。他也勉强地答应复婚,说好等我春节回来办复婚手续。
    结果,春节时,虽然两人都开好复婚证明。但都不急于去办理。我想等到感情恢复了才去办理。恰恰迎合了博士的心意,一念之差便改变了命运。
    此后,每到寒暑假,博士就骗我要出差到北京,叫我别回东北,他怕被领导和新恋人以为他和我还藕断丝连而还有可能复婚,这将会影响他的晋升。但同时,他到北京后,先买了回程车票,然后继续像夫妻一样住在我的宿舍,与我过夫妻生活,还问我帮他联系的工作怎麽样?我回答他:“北大的港澳中心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领导都要见你,可是你都买了回程票。”就这样不了了之。那时的博士稀少,给他找工作很容易。但他却选择留在东北。也许他是对的,因为他的确很快就如愿以偿地爬到了校长的地位,但未免太自私残忍——以牺牲妻儿的根本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私利。事实上,他如果放弃东北而到北京的话,也可能现在的地位还要高些,而且能够保住全家人的根本利益。我始终为他的短视、自私、残忍而遗憾。
    自从我于八八年七月研究生毕业后,领导为了惩罚我的叛逆个性,故意不给我安排工作,还扣我的工资。到九零年六月我离婚后,除了那个杂志社,我没再出去找工作,而是申请考博士研究生。但每次考完试,几次导师要我,招生办的独身男人总是说收到匿名信,不是说我生活作风不好,就是说我思想不好,因此没有录取我。我始终搞不清谁写的匿名信。这个招生办的独身男人后来还追求我,我根本看不上他,就是不答应,于是我又被告知收到匿名信。甚至有一个和我一起考试的男生在追求我的同时,还散布“导师要丛凤辉是因为她漂亮”。由于我为儿子的事顶撞过系领导,还几次写信给系领导,批评领导主观武断,所以当招生办来向领导了解我的情况时,自然没有好结果。此外,每当我开始复习考试时,丈夫就总是来信说离婚,不给我专心复习的机会。我本来认为:丈夫如果真要离婚,理应等我考上博士生后才提离婚,才是人道的、善良的。但最终我才明白,丈夫就是不想看到我成为博士,一方面不愿意我超过他而看不起他,另方面怕我有机会嫁给比他强的博士,因为当时我报考的学校确实有条件不比他差的博士生正在追求我,他知道是我当年在省社科院时的同事、长的很帅。
    自己善良的人,首先总是善良地替别人着想,也会以为别人和自己一样善良。
    我这大半辈子所有的坎坷、不幸、悲伤,都源于我的才貌。人们习惯才女不美,美女不会读书。离婚后,我继续考博士生,有的导师认为独身美女是非多,有的导师认为独身美女不可能做好研究工作,有时明明成绩不错,可是导师宁可空缺名额也不招我。我始终不明白这背后到底有没有人搞鬼。我也不明白,为什麽系领导既然要赶我走,又为什麽要破坏我上博士生的机会。
    如果我是一个男硕士,就不会有这些遭遇;如果我有丈夫,可能导师们会要我,正如离婚前那样;如果我长的不是这样令男人们神魂颠倒,也许我早就是博士了。有个博士告诉我:“你没离婚时,我们可嫉妒你老公了。现在不嫉妒他了。”
    到九一年底,一位香港的朋友给我办了赴港旅游的手续,并代我交了旅游费。当我请领导盖章时,领导要求我马上调走,否则就不给我盖章。情急之下,我来不及找到接受单位,只好把档案调到人才中心,才得到领导的盖章。但还要等半年才能赴港旅游。
    没想到,学校房管科立即派人来逼我搬走,并让我把行李先寄存在仓库里。我无家可归,只好又回到东北,想住上半年后,恢复了夫妻感情后,好办复婚手续。
    博士为了赶走我,故意住到办公室而不回家,又把儿子放到别人家。正当我绝望得想自杀又还不甘心死的时候,博士带来四个哥们,坐下来劝我走,甚至说出一些很刻毒的话,逼得我当下决定就死在这些没良知的人面前,让他们承担刻毒后果的责任,我扯下了带在脖子上丈夫回国后送给我的金项链吞下了。
    当我活过来后,我已看到博士巴不得我死、却又不愿承担害我死的责任的可恶样子。“死都不怕了,还怕什麽?”于是,我决定从此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都要咬牙活下去,要为儿子、妈妈、老师、同学、朋友们,为所有爱自己的人活下去!
    想到自己还没有找到工作,还想考博士研究生,带着儿子不方便,我决定忍痛把儿子留给他,等自己混好了才回来重新要回儿子。
    没想到一个离了婚的独身女人生存有多艰难,因为我对这个属于男人的世界还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从小优越惯了的我,自信自己能很快地走出困境。却没想到这个困境足足走了十多年,儿子都上大学了,也没有走出困境,要回儿子。我和儿子每周通一次电话,每年暑假儿子来北京住几天。幸亏儿子一直很听我的话,很懂事,也很会孝敬我,这使我感到很安慰、很幸福,也很满足。
    在这个属于男人的世界里,离婚对女人来说,真的是“一次情殇,半生摧残”。精神上的极端痛苦伴随我整整十年时间。直到十年后,我遇到一个令我非常疼爱的、比我小十一岁的、很英俊少帅的、未婚的军旅歌唱家,我才真正地走出了情殇,走出了痛苦不堪的生活。虽然,我和这个小弟弟没有成亲,但我非常感谢上帝给了一个能使我享受到短暂幸福的男人而帮我走出了情殇。
    从此后,我能够非常平静地独自生活、学习、工作。现在,我已经习惯了独身的自由生活,习惯了独来独往、自立自强的在海里漂泊、闯荡。我仍然像少女一样地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耐心地等待着我心中的白马王子来到身边的那一天。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远眺云海 于 2013-1-28 15:17 编辑

6# ironland

铁姐姐,说别人的时候,请怀有慈悲。。。。自己站在道德或正义的制高点上指责别人的时候,想想人无完人吧。

把私人领域和公共生活分开,是一个基本的评判人的标准。我以为!谢谢您!!
常艳博士为什么拿到了钱还是要爆光?
  ——读《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的一点思考
  2013-01-26

  昨晚,怀着更多是好奇的心情,拜读了最近在网上沸沸扬扬的那篇导致中共中央编译局人事大地震的奇文——《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言情录其实并没有有的人所说的那么精彩,那么寓意深涵。文字平淡,语句苦涩,情节单调,缺乏场景,主角内心感受略带些神经质。不要说同好莱坞大片相差的不是一两个层次,相比国内的畅销书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并没有太大的文学上的可读性。有的网友“本应是一个畅销书作家,去研究马列,下场如此不堪,可惜了”的看法,我并不认同。

  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常艳女士是一位知性、略带点浪漫色彩、有追求的知识女性。为了离开临汾那个远离一线地区,也许不太发达的地方,希望能够到曾经读博(中国人民大学)的皇城根脚下去发展自己的事业。
  为了实现这个心中的梦想,她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是抱有尽管开始并不太坚决的献身精神的。你看,在她的文章中说道,“每一次他们都亲吻,很深的那一种”。任何一个成年人,任何一个有点生活阅历的读者都知道,一个女人要同一个并不是她合法的床上运动伙伴进行这类最高境界的投入,意味着什么。老衣不明白,或者是虽早已明白但很不珍惜。
  从常对衣的认识过程来看,大致经历了耳熟仰视,惴惴不安,主动联络,投怀送抱,百思难解,不愿相信,最后确认(系其推测否)自己不过是局坐众多玩偶中一分子,并且看不到第一次开房时商议中的承诺时,女博士才在多次反复的痛苦挣扎中,开价100万逼迫对方作出选择。

  从一开始衣就没有认真过。
  这不是指在情感方面,两人彼此都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作者不是说,“如果我们之间是感情,我会更加珍惜,甘愿为‘奴’,爱着守着。如果我们之间是潜规则,那我也认了,该我做的都会做,遵守游戏规则”。而是在常进站后,涉及在京户籍,在局编制,在编译局的事业发展,以及两人关系的相处状态上。
  事实上对这件事,衣局长来就没有用过什么心。在老衣的一亩三分地里,真的要想办这些事,对一个副部级还是个事情?可见其的确是用情不专的。
  被衣俊卿视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事实上的性伴侣,这是才常艳心中最大的痛!由痛生怨,因怨起恨,爱怜、仇恨、报复的情感三部曲,最终演绎完毕,大家一起爆光,一起完蛋。孽缘否?

  常女士本人也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这里主要说的是其心理上的问题。很自闭,很敏感,少交流,自视甚高,孤傲自闭,还带有明显神经质倾向。从她只因博士后站工作人员的一句话,就让快递将其全部行李搬回山西;没有实现第一次开房时的承诺(拟议也许更准确),就通过短信向衣开出“见面-30万-60万”的条件;遭遇到一场“研讨会”上的不愉快,马上递上退站申请;因办公桌问题,就诀意决裂。
  这些都反映出,这位接受过“最高层次高等教育”的女博士,的确存在心理发育不良,心智极不成熟的一面。其实,在社会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又何止你一个人呢?你这点痛苦,在底层的许多人看来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了。当然,不同层次的人的生命追求是截然不同的,有着太大的差异,精神方面的痛苦也许难解脱得多。
  还有网友评论说,“她的人格,是马克思主义与台湾情爱作家琼瑶的奇特混合”,是真的吗?

  现在回到话题的本身上来:为什么拿到了钱,常艳还是要爆光?
  这是常艳博士对现在学术界中存在的阻碍有志为士发展(那怕是有限发展)的现实环境和体制最强烈的抗议!
  在本应神圣高洁、冰清玉洁的学术领域的象牙塔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这样的俗气低劣,甚至不堪入目的一面!“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乞今还没有正解,这恐怕不能不是其中最大的障碍为一。
  人才是振兴国家的百年大计,这样一个任人为亲,小圈子纵横的状态,能够使真正有创意,真正有作为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吗?

  这是常艳女士寻找自我尊严的最强劲的一声呐喊!
  她是咽不下这口气的。她在文中写道,我可以不美丽,不漂亮,但我是不可复制的(大意)。尽管常女士同衣局子开了房,甚至在那个人人皆知,需要特别呵护的“好日子”里都献身了,还不只一次。
  但是,对任何人来说尊严始终都是存在的,尽管他可能作过没有任何尊严的事情。衣俊卿最大的错误就发生在这里!
  不应该这样对待一个在你面前曾经弱不禁风的小女人。你是不是有点仗势欺人了? 是不是作官过久了,对之早已习以为常,不再把人当人看颐指气使了?
  你看官逼民反了吧。现在,常艳是身败名裂了,但你付出的代价是不是更大一些?看来多作一些深刻的反省,是有好处的,尤其在这个痛定思痛的特殊日子里。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对每一个人都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件事?
  难道我们认定,真的是到了荣国府只剩下一对石狮子是干净的地步了?我想,我们还是应该相信我们的党,相信执政党内健康力量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君不见重庆市的雷政富,不是在“不雅视频”爆光后60来个小时就被免职了吗?君不见被网友戏称为“房叔”的广州市番禺区原区城管综合执法分局局长兼政委蔡彬,从“被曝光”到被“双规”,仅间隔14天。郑州“房妹”她爹,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原房管局局长翟振锋,从去年26号“被博客”到这位前局住进拘留所,也仅18天?这不是已经显示出新一届最高领导反腐败的坚定决心,开始在基层落实了。
  改变需要一个过程的,更需要每一个国民的积极参与,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

  做一个温和的改革派,有点浪漫色彩的改良主义者也是不错的。改革在中国是不可以走极端的,否则只会事与愿违。君不见王安石变法中的9条措施,究竟有几条给百姓带来了实际好处?

  同时,我们也呼吁,应该改变对待“不同声音”的看法和态度。多一点理解,也一些宽容,对民间的“杂音”、“噪音”和不同的看法,如果当局者能设身处地换个角度,从网民生活现状及新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就会多一分的沟通,少一些忧虑。只要不狂躁分裂国家,不谋求改变国家的根本制度就好!
  让大家同心协力把我们自己的国家建设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 李小娟




我为出版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李小娟



记者:王玉梅 通讯员:李宏弢



    在黑龙江出版界,提起李小娟,熟悉她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狂”人——一个为了理想、为了事业而疯狂追求的人。她的“狂”也因而达到了极致:对于她钟爱的出版事业,她一做就是25年,并且乐此不疲、从不厌倦。她的“狂”也使她获得了一系列荣誉: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二批领军人才、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印象之一:因热爱而执著
    1986年,李小娟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毕业。那时,正值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好时期,她的专业足以让她在政府机关落足,可系里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的一席话,却让她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出版事业。这一进,就是二十几年且从未出门。原来,李小娟大学时学习优秀,打下了深厚的哲学功底。这位老师非常欣赏她,就告诉她《求是学刊》缺少一位哲学编辑,而她很适合这份工作。带着“freshman”的书卷气和青涩,外表看起来非常沉静也喜欢安静的她想都没想就接受了这份“安静”的工作。可二十几年的工作却逆证了她并不“安静”。
    这份不安静源自于她对出版的热爱,源于她的执著。从大学毕业到《求是学刊》工作后,从一名普通的哲学编辑到副主编,再到执行主编;从一个本科毕业生到全国知名的期刊人,李小娟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同事,而她却执著地坚守在这方文字堆砌的天地中,并享受着这份快乐。
    “我自知成不了哲学家,但我愿我所主持的哲学栏目能成为未来中国哲学家的摇篮。”从担任哲学编辑时起,这句话便被李小娟奉为圭臬。在她看来,编辑工作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也并非常理所说的“为他人作嫁衣”,这份工作体现了编辑者的“意识”,这种意识表现在工作中就是编辑的主体意识、开放的办刊意识、超前的学术选题策划意识。她的执著使她的“意识”得以酣畅淋漓地彰显:率先在全国学术期刊界开辟“文化哲学研究”专栏,引领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的不断前行;率先在期刊界开辟“海外来稿”专栏,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纵深发展;“文化哲学”系列栏目被教育部列入“名栏建设”工程;《求是学刊》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性大学学报跻身于全国综合类社科期刊的前20名……
    也正是因为这份执著,她又走进了图书出版领域。2007年,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挂牌,李小娟被任命为总编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成立之初恰逢中国出版体制改革,因而它是黑龙江省第一家正式注册为企业的出版单位。尽管都是出版行业,但图书出版与期刊出版毕竟不同。图书出版既要考虑社会效益更要考虑经济效益。许多人都为李小娟捏把汗。而李小娟,凭着她对出版事业的深深的爱,凭借着她的执著追求的劲头,很快,她便对图书出版从策划选题到审稿、从编排到装帧设计、从市场开发到图书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谙熟于心并拿捏到位。她深信:只要信念执著,终会有回报。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成立3年有余,李小娟从2007年起任出版社总编辑,到2009年3月主持全面工作,再到2009年5月兼任出版社社长。这期间,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势如破竹,捷报频传:至今出版图书400多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等四套丛书入选了“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成功入选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一大批优秀图书获得各种立项达十几项之多。黑龙江大学出版社荣获首届黑龙江省政府出版奖“先进出版单位奖”,两种图书获得三项国家级图书大奖……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成为出版业的一匹“黑马”,这一现象被业界称为“黑大现象”。
    “我喜欢出版工作,为了她,我会用心践行,用生命浇铸”,谈及职业选择,李小娟坚毅、执著地说。
    印象之二:追求完美而精益求精
    李小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在大家心中早已成为共识。对于出版工作而言,完美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追求。对于李小娟而言,完美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完美表现在工作中就是认真与精益求精。无论是做期刊,还是做图书,她都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因为她坚信细节决定成败。每一本图书、每一期杂志,在她眼中,都是灵动的、活的“精灵”。作为期刊执行主编,她对稿件的高质量要求,审稿把关环节敏锐的洞察力,严格细致的审读,所提意见每每能切中稿件要害,让每一位编辑折服。从期刊的封面设计,到正文内容的挑选、字句斟酌、标点符号,再到期刊的正常出版,每个流程她都要求做到尽善尽美,不希望留下瑕疵和遗憾。而在图书出版这一新领域,李小娟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叹的是,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建社伊始,李小娟硬是凭着一股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劲,带领几位从未有过编书经历的新编辑,对书稿内容认真审读、严格把关、细致加工、精心编校,与此同时,装帧设计力求精美,印刷装订层层把关,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这一整合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军人物顶尖成果的大型图书出版项目,并因此荣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也正是凭着这种尽善尽美的追求,李小娟带领出版社同仁克服了重重困难,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佳绩。“李老师对出版艺术般的追求,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去恪守”;“认真、认真、再认真,已经成为老师在各位同仁心中刻下的职业箴言”,她的同事们如是说。
    “我不认为追求完美有什么不好,反而这会让我在工作中更关注下一个目标,让我的每一个作品都尽量减少遗憾。当手里捧着一个经你精心雕琢而成的作品时,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妙”,李小娟脸上笑容洋溢。看得出,她真的很享受这种完美带给她的快乐。
    印象之三:有激情才能成就事业
    出版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就像你无法预知作家下一部作品是什么一样。而当他的新作问世,我们眼前为之一亮时,这种推陈出新的喜悦自不待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出版工作充满了期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对李小娟而言,这力便是激情,对出版事业的激情;这力便是期待,对“下一部作品”的期待;这力便是创造,对出版的再创造。2007年,李小娟加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对于这个在常人眼里还是“新生儿”、发展还是未知数的地方,到处都是挑战。许多人都劝她说,在学术期刊界做得那么好,没有必要去面对一个全新的挑战。对此,李小娟不以为然。凭借她的激情,凭着她的勇于尝试、创新的精神,李小娟对学校任命她为出版社总编辑一职,没作任何推脱,毅然挑起了重担。在出版社,她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释放:确立了“书香北疆 文化天下”的社训;借助黑龙江大学哲学学科、俄语学科和满语研究上的优势以及黑龙江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利用地域优势打造特色品牌”的出版定位,一套套学术精品势如破竹般闪现在读者眼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西方著名法哲学家丛书》、《微观政治哲学研究丛书》、《俄罗斯哲学研究丛书》、《中国当代俄语名家学书文库》、《满文档案整理集成》、《东北流人文库》、《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黑龙江与俄罗斯文化关系丛书》、《抗战时期黑土作家丛书》、新版《萧红全集》、《黑龙江文化精品书》……担任社长以来,李小娟积极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任社长以后,黑龙江大学出版社与东北网联合成立了黑龙江省首家数字出版基地,搭建“百读书坊”数字出版平台,为推动黑龙江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身先士卒;她积极践行人文情怀,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她的激情更化成一种动力,鼓舞着每一位员工自省自励做好工作。“她看起来总是那么有激情,有种春风拂面的感觉,和大家一起做运动,一起改稿子,一起加班。你会感觉,她时刻就在你身边,让你无形中觉得一件事必须去做好,不能懈怠”;“她的激情在我看来更是一种雄才大略。她总是面带着微笑,举重若轻地处理各种事情,让人感觉有一种很强大的气场在围绕着她,在这个气场的氛围里,我们感觉到的是一种不能不让你加倍努力的气息,一种无形推动你前进的动力,催促着你执著于自己的事业”。
    她的激情还体现在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上,她让每一位员工都体会到家的温暖,黑龙江大学出版社也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尤其是担任社长以来,专门设置了一间职工活动室,里面有各种体育器材供大家进行体育锻炼;每天都让职工坚持做广播体操;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大家播放各种电影、视频、录像、社内大型活动专题片,以及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等。出版社的每一次大型活动,李小娟都积极参加,并总能为办好每次活动贡献许多新点子,让员工感觉每次活动都那么与众不同。出版社每一位员工无论家中遇到什么大事小情,李小娟都能够亲自前往慰问,个别同事为母亲住院筹集钱款,李小娟率先急同事所急,慷慨解囊给予援助……全体同仁在这个大家庭里尽情地享受着情同手足的幸福,而由此缔造了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激发了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同仁的工作力、执行力和创造力,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因此而取得了令同行瞩目的成绩。
    印象之四:爱社胜过爱家
    对于每一位职员来说,爱岗敬业是其职业本分,在这方面,李小娟显得格外突出。她的信条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出个名堂。她说,出版社是个新生的集体,一切都要从头来做,从头开始。这就好比一个新生儿,需要你全身心地爱她、呵护她。她爱社胜过爱家,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疯狂”。
    对出版社,她是全情投入。在她看来,出版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事业,这不仅体现在上班、在工作上,也涵盖了休息、假日的时间,而且还体现在茶余饭后、平常交往的每一个细节。从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成立至今的3年多时间,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出版社度过的。她经常加班到深夜。在她的时间表里,已经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学校放寒假,出版社也放年假,整个出版社楼里除了门卫,就只有她一人出入。正如她的一位同事所说的:她把大多数时间都留给了自己的同事,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却把心中的愧疚留给了家人。
    “我想我们的出版事业应该具有一种感召力,应该以它特有的魅力引领人类文明。我们作为出版人,如果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创造出优秀的文化资源,用图书感染读者、服务读者、影响读者,从而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个体的自我提升,搭建通往现代化的桥梁,让文化精神行走天下。我想,我们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李小娟激动地说。
    这就是李小娟,一个为出版而疯狂的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衣俊卿艳福不浅,他前妻丛凤辉年轻时候真是漂亮。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衣霄翔是谁?
本帖最后由 亚平 于 2013-1-28 16:02 编辑
衣霄翔是谁?
水笺 发表于 2013-1-28 15:57
衣、丛的爱情结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衣、丛的爱情结晶。



58337
亚平 发表于 2013-1-28 16:00
噢,谢谢!爱不爱的人,有结晶的,都。可喜可贺的事。
现在感觉自己是不幸之中万幸的那个人,也都。


丛凤辉:

“衣俊卿只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因此悲观失望,不要丧失斗志,利用人生低谷阶段好好反思,好好思考问题,调查研究国情,将可以出品真正接地气的理论成果!天生奇才必有用!有朝一日定能够重返重要岗位施展才华,为人民、国家、共产党奉献余生智慧和力量!”

“衣俊卿是一个天才理论家!他是一个有瑕疵的玉璞!他有缺点,也有软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一直在追求完美人生完美人格,但是由于仕途太顺利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经过摔打,经过洗礼,他会真正成熟、坚强、坚定!他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好高级干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可怜之人不愉快很正常。
58338

丛凤辉:

“衣俊卿只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因此悲观失望,不要丧失斗志,利用人生低谷阶段好好反思,好好思考问题,调查研究国情,将可以出品真正接地气的理论成果!天生奇才必有用!有朝一日定能够重返重 ...
亚平 发表于 2013-1-28 16:26
很擅抖,不销魂。~~~
李小娟是衣的现任妻子么?从主贴的文章上看,衣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才子,总觉得这样爱读书的人坏不到哪儿去的。不能因为他的私生活被爆了光就说他是衣冠禽兽,这对他也不公平好像,因为不是每个人的私生活都曝了光。
俺是灭绝师太
李小娟是衣的现任妻子么?。
金秋 发表于 2013-1-28 19:41
目前还是现任吧。
衣性欲甚强,性能力一般,连施国英说的“马马虎虎”都够不上,肯定属于“糟透了”一类,国英以为呢?另外,衣的所谓“魅力”,只对不谙世事的无知少女具杀伤力,对金秋、国英这样的老江湖,起不了任何作用。
本帖最后由 施国英 于 2013-1-29 11:45 编辑
衣性欲甚强,性能力一般,连施国英说的“马马虎虎”都够不上,肯定属于“糟透了”一类,国英以为呢?另外,衣的所谓“魅力”,只对不谙世事的无知少女具杀伤力,对金秋、国英这样的老江湖,起不了任何作用。
亚平 发表于 2013-1-29 08:52
呵呵,亚平又拉我趟浑水。
衣床上功夫应该不错吧,前妻曰“一九八七年春节期间,丈夫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近三十岁的英俊博士风度翩翩,好像成熟了许多,魅力无穷,而且在国外学会了性生活技巧,使我真正感受到了婚姻生活的幸福,由此我才真正迷恋起自己的丈夫了。”常艳好像也提到过和衣做爱有高潮之类。
通常,来自女性伴侣的评价比较可靠,那些动不动自夸自己如何如何的男人,倒很可能属于糟糕之类,因为骨子里比较自卑的男人往往最爱吹牛。

我鄙视衣和他的私生活关系不大,我最讨厌野心勃勃,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以权谋私或以权谋色,在我看来还不如嫖客有道德。
丛凤辉,全球华人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全球华人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衣霄翔)

-----------------------------
全球华人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这个组织有点像候跃文小品里的世界,国际,跨国类的名片,从人事结构看又觉得是一个家庭小作坊。
因为骨子里比较自卑的男人往往最爱吹牛。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3-1-29 09:40
哈哈,燕谈上爱吹牛的男人也颇有几个,自以为留过洋见过世面、有机会接触高层领导人的,常以“睥睨天下的口吻”发言,但一不小心,皮袍下的“小”就露出来了。
衣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是公权人物  是需要受到公众的监督的  即使是平民百姓  还不是时常是会要受到周围人的指指点点的  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的  坊间的家长里短  蜚短流长容易  而最该议论和监督的官员和权力的生活却都是高高在上  难以触及
哈哈,燕谈上爱吹牛的男人也颇有几个,自以为留过洋见过世面、有机会接触高层领导人的,常以“睥睨天下的口吻”发言,但一不小心,皮袍下的“小”就露出来了。
亚平 发表于 2013-1-29 10:03
哈哈,高层领导人根本不会拿正眼瞧这种人,提供复述服务的临时工,拿小时工资干活而已。
衣性欲甚强,性能力一般,连施国英说的“马马虎虎”都够不上,肯定属于“糟透了”一类,国英以为呢?另外,衣的所谓“魅力”,只对不谙世事的无知少女具杀伤力,对金秋、国英这样的老江湖,起不了任何作用。
亚平 发表于 2013-1-29 08:52
你怎么知道?对我来说,爱读书的男人都有魅力。
俺是灭绝师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