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2168
- 帖子
- 1649
- 精华
- 20
- 性别
- 男
- 来自
- 浙北
- 注册时间
- 2008-3-4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3-4-5 15:53
| 只看该作者
小城文友“两个半”
本帖最后由 酱香老范 于 2013-4-8 05:47 编辑
虽然定位于“小县城业余作文爱好者”,但文章之事,俺努力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接沪融杭”。连对文学不感兴趣的犬子,也知道“老爸是‘雄狮’”(杭州赵健雄、上海周泽雄的粉丝)。其实,俺更是大号“青丝”——陈丹青之粉丝。私忖:就非虚构类写作而言,整个中国作家协会捆在一起,不及陈画家的一根脚趾头粗。由于忙着“接沪融杭”,对本市县的文学写作、作协动态,我两眼一抹黑,没调查也就没发言权。小县城小,我的朋友圈子也小,而文友圈子更小。算来算去,颇可一说的小城文友,两个半而已。
一
“首席”非大S莫属,也就是《酱香杂记》中《万丈水色浮一人》里的S君。此老兄和我相交三十多年,彼此知根知底。倘在“文革”,可仿“毛泽东思想‘揭老底’战斗队”,写一篇《大S和我——不得不说的故事》。他屡经宦海风波、商界打拚、情(婚恋)场折腾、牌桌煎熬,在人生历练上,几近“千年的狐狸”。在其眼里,俺这种人生经历单纯、平顺得形同本名(“一直”)的小老弟,简直是除了“识得几个字”,啥也不懂的“小屁孩”。真的是不服不行。别的不说,就说离了两婚,结了三次婚这点,吾兄就堪称“争优创先”,贯彻落实“可持续”婚恋发展观之楷模也。
大S最令我服贴的是其作文心态。虽然他私下和文学(文章)“相好”多年,但从不把写作视为业余之“正业”,更不在乎发表、出版之类的俗务。作文于他,不过是打牌输钱后,囊中一时无后续“活动经费”,才偶一为之的自我消遣。古人说“穷而后工”,信然!大S的好文章多出于打牌输钱之后,一如太史公遭宫刑,方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地作协颇有“礼贤”之心,换届时请大S担任协会顾问。而大S的作品,除散见于“燕谈”、“碧海银沙”几个网络论坛,纸质版的好象只流布于当地文联、作协的报刊。以作品之“放样”而略尽顾问之“顾”,就好比中央出台廉洁自律之N条规定,从最高领导自身做起,这很好!
大S早先用笔名“方言”(谐“方也施”),网上以“去意无边”为马甲。2010年,他以本名发表悼亡友之长文《哭梁健》,遂有识者奔走相告:“安吉文坛冉冉升起了一颗新星!”今春,我给其研究生毕业已踏上社会的“千金”回短信:“父爱如山硕士解,令尊文章范叔羡。”
前些年,大S写过几篇揭官场内幕的短篇小说,因“本事”多和当地人事有关,故只在铁杆朋友中私秘传播,一如当年《少女之心》。其对人心世态的洞察、对官场“潜规则”的谙熟、对为官者矛盾乃至分裂人格的刻画,尤其是对人性之幽暗的烛照,可和山东籍诺奖得主有的一拼。
近年他有一搭、没一搭地摆弄杂感、随谈,识见老辣,锋芒暗藏,文笔自洽,如“老大娘光屁股坐在青石板上——有板有眼”。倘若“政治上正确”一点,杂文类报刊当以目录中标题加黑加粗而隆重推出。只是“政治上不正确”或“欠正确”,是大S身上的牛皮癣。要从其文章中感受“正能量”,就好比要台湾娱乐界的“大小S”,学央视李瑞英那样难。
大S在文章上修得“正果”,除了扎实的文字基本功和良好的语感外,得益于三条。一是作文于他是一种精神上的搔痒,且有痒才搔。二是丰富而驳杂(间或惨淡)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心路历程。三是读史。这家伙从不读畅销书,而精熟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手上已不止一过矣。文学才情算个鸟,史识最金贵!我视大S为一囫囵的“文友”,他肯定会嘲笑这是自作多情。
《有感于梁叔修志》乃大S首发于“燕谈”的杂感。写到“故乡的街坊梁叔,写了一本小溪口村志……我答应出一千块钱。虽然我出手很小气,但梁叔依然表示感谢。他还说书中记载了我的父亲,并明确职务为‘小溪口蔬菜商店’经理”。交代了草根父亲和蔬菜商店的真实关系后,大S说:“问题是父亲的‘经理’,似乎和我许诺出一千块钱有关。这让我感觉不那么舒服。倘若梁叔的书真的能出版,他又执意要让我父‘当经理’,我恐怕要考虑:追加赞助一千块钱,让他把我父亲这个职务免了。”如此拿钱说事,显然比俺标榜的“酱香”更有风味。而在心存悲悯方面,正值壮年的大S,也许还有提升或拓展空间。
另外,“书似明月窥望玩,文如厨师煎煮炖。”而大S为文喜欢一颗树上吊死,只解“清炖”一种烹调法。某年,他为在本县开发“世界竹贸城”的浙南老板,起草了参加县政协中秋茶话会的发言稿。会上,我亲见那老板撇开稿纸,说起他聘请的大S,掌管征地拆迁工作,进展相当缓慢(潜台词是说你们这地方多钉子户)。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此乃天经地义。莫非大S和老板串通一气,在县领导面前自演苦肉计,以期改善吾乡投资环境。估计事后老板给了他精神损失费。
二
“两个半”中的第二个是以“竹乡老陆”、“不惑文青”自称的陆霖先生。2011年陆兄出版了“一本中老年文学爱好者作文集”(作者自况)——《四菜一汤》(西泠印社出版社)。大S善解人意,很快写了一篇《文如其人、君子之风》的书评,对其人其文多有搔到痒处的褒评。虽然和陆兄的交往,我比大S来得早、来得多,但有“方言”在台前说话,俺就几无置喙的余地,要说也只能说“普通话”了。
陆兄长我两岁,系“末代知青”。其祖上乃晚清及民国时期湖州大名鼎鼎的陆氏家族。“皕宋楼”主人,官至福建盐运使,清季“四大藏书家”之一的陆心源(1834~1894),是其先祖。父母是本地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如此书香传家且家教有方,陆兄之人品、文品,不“纯良”也难。
某年我在给陆兄的贺卡上“打油”:
后台喝彩‘托’有方,才情如税征无边。
尚忆当年旧棉袄,能品酱香细微间。
家有顽童苦习文,青春好动想扣篮。
小城幸有老陆在,更盼佳构再入眼。
他在县里强力部门任职,把国税文化建设得“走在全省前列”。有《穿着棉袄考大学》文,忆1977年高考事。曾为《酱香杂记》作书评。其公子当下正待高考。老陆曾向儿子说及“文革”期间自己读中学时,学工、学农的经历,不乏“嘉年华”式的体验。而如今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小陆公子,很羡慕他老爸当年无忧无虑的青葱岁月。遂问:“‘文革’什么时候再来一次?”
近期,老陆在博客上连载回忆自己“上山下乡”经历的小散文,语多轻松,事多诙谐,弄得俺感叹“余生也晚”,和陆家小子共鸣不已,当年“插队落户”之好事,咱咋没轮上……呵呵,当下率领我等草民实现“中国梦”者,也是“知青”出身。
“古驿风情陆兄能解,故鄣旧事范某略知。”这是我某年给陆兄写的贺卡。2008年,县政协主持拍摄六集电视系列片《话说县城》。其中三、四两集《古驿风情》、《古驿新貌》,由从小生长在递铺的陆霖撰稿。老陆将新老递铺之变迁,通过具体而微的事例娓娓道来,文情并茂,且“政治上相当成熟” 。不愧为县作协散文创委会副主任。
陆兄为文,笔端常带感情,温润而良善,常“直抵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记事真切而鲜活。性情健全又健康,属“明亮熟男”也。立场虽多平民取向,但骨子里不乏高贵气质。就像人民币百元真钞上,必有明的暗的伟人神圣头像一样,陆氏文章也必有或明或暗的文化含金量。每当捧读老陆大作,俺这种“平生爱小钱”的教书匠,如手持百元大钞,习惯朝着阳光,欣赏暗含的头像而满心欢喜,从无发现有一张假币。
新浪上“竹乡老陆”的博客(他也曾在燕谈潜水,偶以“竹乡老陆”冒泡),图文并茂,佳作迭出,引得粉丝如云,好评如潮。俺等俗人,看了分外眼红。在《文章似水》中一文,我曾自叹:“酱香老范姓中徒有‘三点水’,至今不解‘水’风情。吾乡博客名流竹乡老陆,本名中有一‘霖’字,文章不得‘水霖霖’之助,恐怕也难。”而本地“非文学”女青年对《酱香杂记》一言以蔽之:“范老师的文章写得很流畅……”说这话的单身女,体线真流畅。
三
至于“两个半”中的“半”,乃“欢场达人”弯刀老王也。此君多奇才、歪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乡下读中学时,就有化学科普文章,和叶永烈并肩现身于报刊。后来高考历时一个“五年计划”,读了个财经大专(如王小弟日后成了郎咸平式的人物,此事迹倒可被于丹们用作励志材料)。他大学毕业后一度为党打算盘,拨子如飞。业余自诩为“党外党史专家”,搞定“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半个”是谁。其实,他更像老毛说的“我党需要几个头瓜戴皮帽,会打算盘”的那种理财精英。由此,充其量只能算是半个(或“小半个”)文友。而就是这“小半个”,老王也肯定不屑。写文章能挣啥钱。“范老您辛辛苦苦爬几天格子,不如我小使‘鹰抓功’,随便摸几副小牌……”
彼此交往二十多年,从不谈文学,只谈风月和朋友圈中的糗事,间或聊党史秘辛或伟人不堪入目之一面。弯刀老王历来和本地“文化界”浑身不大界,对乡镇“幼教”事业倒一度关爱有加。他擅长给女生看手相、脚相、臀相、骨相乃至肚脐相……且得出的结论,如老舍写台词之自我期许:“说着上口、听着顺耳、容易记住,不忍心忘掉。”经过“保先”教育,他“整改”了。业余“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彩票上来。由盲目相信“桃花运”而改信“偏财运”。去年我给他写的贺卡是:“福彩带头王大哥,精研排列与组合。为多阅人筹春资,大奖小奖得几何?”
弯刀老王在新浪开有同名博客,其签名档是“很黄、很暴力”,然其博客本身很不“可持续”。但偶有出手,必不同凡响;或“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果说写作之事,于本人是“懂么不懂,抱牢乱耸”,于大S是“有痒才搔”,于竹乡老陆是业余之正当爱好,那么,于弯刀纯属“寻开心”。“文章且须放荡。”能以游戏心作游戏文,前“戏”后“戏”,都能“戏”得高潮迭起,吾乡唯弯刀也!
几年前王小弟有“调侃老友”系列,其中写朋友圈中“老大”的奇文——《哇塞!老W清华深造了》,那是真“像长了翅膀似地”不胫而走……至于调侃本人的《既要捏脸,又要摸屁股?》,我读了直感弯型“钝”刀,割肉凶狠。配图生猛的《“花酒”乱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深得施明德关于中年男人“三不主义”之精髓。文末引台湾民进党系女“立委”王淑慧所言:“男人要偷吃,也要会擦嘴!”不知这可是老王的经验之谈,还是教训之言?
有老大哥谆谆告诫小王:男人带着“枪”,四处“跑来跑去”的,偶有野外实弹射击,权当收复钓鱼岛的“军演”。关键是要把“枪埠头”带回家。小王听了诺诺……昨晚,我从丁玲名文《三八节有感》中学到一形容女子的好词:“红胖”,在语感上直觉比“白嫩”更有味道。然此中微言大义,还得请教阅人甚多的弯刀。
俺“屁股上画眉毛——装大脸孔”,对兄弟们评头论足,浑充解人,其实是为了颠覆“文章是自己的好”之妄念。走笔至此,顿悟“两个半”的文章为啥好。原不乏婚变之经历(内情大相径庭)。主流中国现代文学史排位前三的“鲁郭茅”,大体近之。大S有经典语录:“结婚是发展生产力,离婚是解放生产力。”如此看来,我等要“解放‘文章力’”也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