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中国既无淑女也无绅士——从靳羽西说起

石述思


   知道靳羽西是在22年前看CCTV的《世界各地》节目时。那时我只有17岁,由于听多了字正腔圆的乏味播音腔,便被羽西一种肯定通不过今天主持人普通话考试的、但亲切自然的语态所感染。在一定程度上说,靳羽西不仅推开了中国人看世界的第一扇窗子,也是推动西方重新发现中国的先行者之一。

   但靳羽西并非仅仅肩负沟通中西的使命,她还有效地推动了一项美丽事业的启程——让占中国人口将近一半的女人们漂亮起来。这被外界评价为“用一支口红改变了中国的形象”。
   岁月无情。我都到了奔四的年龄,终于在名人堂录制现场见到了传说中的羽西——她老了,但优雅依旧。

   今天,中国都市年轻一代已经全面自觉地与全球时尚界接轨,拥有着最新款的服饰、最流行的手机、最酷的娱乐方式,靳羽西当年那支风靡中国的口红也成了上一代人尘封的记忆。但羽西依旧热情似火、信心满怀,在美丽计划大获全胜之后决定开启一项新的中国工程——魅力计划,即塑造中国淑女和中国绅士。尽管很欣赏羽西的优雅,但我还是认为她这个计划很难成功。因为在现阶段中国,尚不具备产生淑女和绅士的土壤。

我们的前辈留下这样一句名言:三代产生一个贵族。必须承认,没有起码的物质条件,淑女绅士是长不大的。别忘了旧社会的一个专有术语是“卖儿卖女”,而当时先富起来的人都史称“土豪劣绅”。从1978年推动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市场经济残酷的大浪淘沙,中国幸存的首代富人开始完成财富的传承,有使命感的将进行二次创业,塑造真正意义的跨国公司;没出息的将完成从爆发户到纨绔子弟、败家子的转型,这两类人都不具备当绅士的基本前提——有钱且有时间、有品味地享受生活。前者有钱但根本没时间品味生活,后者会因为纨绔而最终没格调。那一批出身平民、带着夹生西方文化回国的假洋鬼子本来有点希望,但多数除了会炫耀夹杂英文的中文和假装爱吃西餐、喜欢到巴黎约会女友外,最终没混成中国绅士,倒成了中西两不沾的异类。更别指望以小白领为主体的所谓中产阶层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们主要的任务还是奋斗,透支自己去养房养车养老婆。

   在未来若干年,身处转型社会的中国女人,要么会成为与世界PK的女强人,要么会成为支撑男人的小妇人,当然,剩女队伍和二奶队伍也会适度发展。您说哪支队伍能成为幽雅、时尚、有格调、有品位的淑女?我觉得随着物化价值观的进一步深入人心,中国最多能呈现日本东京地铁上经常发生的一幕:绝大多数身着名牌时装的职业女性手挎LV包包挤成一团——她们都自称淑女。

我们这一代依旧注定是付出和奠基的一代,也许会有当淑女绅士的愿望,但缺少当淑女绅士的能力。因为这不是靠神奇化妆术、名牌奢侈品、高超整容术能实现的,它需要良好的家学、修养,高尚的品格和丰硕的学识。而这些都需要时间慢慢累积,无法速成。

   羽西说:“不论绅士还是淑女都应该尊重他人,有爱心,诚实,不欺骗、伤害别人,从这点来讲,绅士、淑女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她说,“标准不是我定的,是世界公认的东西。”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羽西提出的这些基本要求哪项不是这个充满繁华盛景社会的短板?难怪当有人问在她心目中够得上“淑女”的中国女性是谁时,她会答很少,如果非要说出一个名字,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但她还会解释说她不是中国籍。

面对既无淑女也无绅士的尴尬现实,靳羽西女士的结局有二:一是抓住了庞大的都市公众需求,成为当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时尚教母;一是成为普及修养、格调和情趣的悲壮先烈。我对她成为前者的态度较悲观,毕竟,改革开放30年可以创造出全球瞩目的物质奇迹,但缺失的人文则需要更漫长的滋养才能孕育,这个过程还交织着东西方价值的剧烈碰撞和融合。
我不期待自己能活着看到中国淑女和绅士大批涌现,但我会因结识了他们的爷爷和奶奶而欣慰。不过,我祈祷羽西能长命百岁,看到自己计划成功的那一天。
莫名其妙的文章。
羽西说:“不论绅士还是淑女都应该尊重他人,有爱心,诚实,不欺骗、伤害别人,从这点来讲,绅士、淑女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她说,“标准不是我定的,是世界公认的东西。
靳羽西胞妹,借助家姐当时的名气,从台湾买了不少二手化纤机器转卖大陆,她赚的流油,二手机器问题多多,找卖家却不知影踪。姊说的和妹做的大不一样啊,看来靳家姑奶奶也不都是淑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