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商业娱乐电影大行其道的时代,制片商极力追求利润,追求票房高上座率的欲望随着电影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自然变得更加强烈,其后果就是他们越来越把投资卖座电影作为赚取利润击败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 把一个间谍变成观众崇拜的偶像,把既古老神秘,又血腥残酷的间谍活动变成大众所喜闻乐见而又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这在一般人看来的确并非易事,但007电影却出人意料的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显而易见的深层次成功或许才是007系列电影在50年内能够常胜不败,并继续拍摄下去的原始驱动力,当然它也是007系列电影不断翻新花样,推陈出新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作为曾经7次出演詹姆斯.邦德的第三代007罗杰.摩尔在看过最新一代,也就是第六代007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所出演的007系列之《皇家赌场》、《量子危机》两片之后,曾对丹尼尔.克雷格的表演做过点评,称丹尼尔.克雷格“他给007带了许多新鲜元素,可以说他重塑了007”。 客观的讲,罗杰.摩尔这番评价也许很到位,因为无论从正与反那个方面来讲,丹尼尔.克雷格所扮演的007都颠覆了传统的英国军情六处007号情报员在一般影迷心中的固有形象,而将一个与众不同的詹姆斯.邦德重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在一些喜爱皮尔斯.布鲁斯南的影迷看来,皮尔斯.布鲁斯南才是詹姆斯. 邦德的最佳演绎者,丹尼尔.克雷格其实与伊恩.弗莱明原著中所刻画的那个外貌出众,风度翩翩,气质优雅,且总是彬彬有礼的传统英国绅士形象大相径庭,是一个除了身体结实之外其它就甚麽也对不上号的强壮男人,尽管一个健美先生式的007或许并不令人反感,尽管一个特种兵式的詹姆斯.邦德或许更接近于普通人所认同的特工英雄形象,但这种改变所导致的后果就是,至少对女性而言,詹姆斯.邦德不能再被视为一个理想的大众情人,电影中女性对詹姆斯.邦德一见倾心并愿意为他付出的情节设计变得不再那麽有说服力,多少让人感到了些许败笔的遗憾,而且电影中摒弃了以往007那种传统的“优雅的暴力”而代之以较多的死打硬拼的动作戏,则在很大程度上让詹姆斯.邦德雷同于一般美国惊险大片中男主角的基本条框,虽然硬汉的形象让詹姆斯. 邦德更贴近于一个现实版的“美国式英雄”,虽然这种改变让部分看腻了老版007电影的观众体会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新鲜,但不可否认是,克雷格版的007彻底失去了007的创造者(同样是情报人员出身)伊恩.弗莱明笔下所描述的那些个性特质,这也就无怪乎一些观众戏称丹尼尔.克雷格所扮演的詹姆斯.邦德为“民工007”,甚至把他与英国MI6的老对手,前苏联克格勃特务划等号了。 但就《量子危机》这部片子本身而言,它仍然不失为一部出色的特工电影,笔者认为,它的闪光之处就在于它很好的继承了它的前传《皇家赌场》的写实风格,巧妙的把某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有机的融入了影片,在伸张正义,鞭挞丑恶同时,自然的歌颂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使得电影在猛然放弃了以往007电影赖以拉高票房的那些招牌元素的同时,依然能够贴近观众的内心,赢得它应该获得的掌声与喝彩。
照电影情节的描述,影片之所以被冠名为《量子危机》,应该是指电影中007所面对的邪恶势力所制定的一个名曰“量子计划”具体方案,影片所描述的,就是围绕这个方案,敌对双方展开的一系列明争暗斗。
但实际上,相比较于以往007电影中邦德与MI6同事和老盟友美国中情局密切配合的良好关系,邦德与他们之间在《量子危机》一片中却出乎意料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一向对他信任有加的女上司M夫人,纵观全片,邦德一直在一边克服着这种危机,一面与对手较技,因此,这种危机对邦德的影响可以被认为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或许它才是片名真正的指针。
这种信任危机在影片一开始就展露在了观众的面前,邦德为了查出敲诈勒索并杀害与他互生情愫却又突然背叛他的英国财政部女职员维斯帕.林德的幕后主使,将他捕获的嫌疑人秘密押解到远离英国的意大利锡耶纳与上司M夫人一同盘问。
但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跟随M夫人八年的贴身保镖米丘突然背叛了自己的上司并仓皇出逃,把邦德的调查方向引向了一个叫苏莱特的人,通过调查这个人,邦德找到了害死维斯帕的最大嫌疑人-----格林环球公司CEO多米尼克.格林。
正当邦德踌躇满志的准备顺藤摸瓜,对格林展开全面调查的时候,他却意想不到的遇到了接踵而至的麻烦。
原来,多米尼克.格林有着很广泛的人脉关系,能量很大,他用金钱和利益交换铺路,不仅让美国中央情报局为他大开方便之门,甚至还走通了英国首相身边的红人顾问的关系,让英国政府也愿意与他敞开做生意。
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影片借助英国外交部长之口,将这种关系表露的很清楚:“格林是个恶棍,如果我们拒绝和恶棍做生意,那就没有合作的对象,全世界的原油所剩无几,有的国家都准备退出了,还有的国家在瓜分剩余的油,对还是错都已经无关大局,关键在于我们必须行动。”
这番露骨的表白,出自于堂堂英国外交部长之口,陈述的对象是本国情报机关MI6的主管,邦德的直接上司M夫人,这一切再清楚不过的表明,与格林合作是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既定的外交政策,所以,如果邦德继续调查格林,那就是他与他自己为之效力的英国政府来作对了!
这种前所未有的困境,使得邦德在调查格林的过程中举步维艰,更要命的是,他与他的上司M夫人也发生的误会,M夫人鉴于邦德在调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明显挑战她个人权威的桀骜不驯,下令取消他的信用卡,监控他的护照,彻底限制他的活动。
但硬汉邦德却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尽管被切断经济来源的后果是他寸步难行,但不屈不挠的个性依然驱使他不顾一切的摆脱M夫人的束缚单独展开调查,他到意大利找到了在黑山的皇家赌场与他配合但现已退休的MI6线人马西斯,说服他参加自己的调查行动,并提供金钱资助,一起前往玻利维亚。
面对邦德的强硬,英国外交部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指派英国驻玻利维亚大使馆女职员费尔兹拦截前往玻利维亚调查的邦德,并将其送回英国。
然而,邦德却成功的说服了这位女职员为己所用,让自己摆脱了来自本国政府的干扰,继续展开调查。
但格林也是个狠毒的角色,当他发现自己通过运作和英国政府的人脉关系已经无法阻止邦德行动的时候,便大开杀戒,接连杀害了协助邦德的MI6线人马西斯和英国驻玻利维亚大使馆女职员费尔兹。
千钧一发之际,邦德“该出手时就出手”,他通过CIA的朋友菲利克斯.莱特获得格林将在沙漠中进行交易的情报之后,在渴望复仇的玻利维亚女子卡美的协助之下,出其不意的发动奇袭,一举擒获了格林并消灭了与他交易的麦杰诺等人,彻底了粉碎了格林的阴谋,也重新赢得了上司M夫人的信任。
从整部影片的情节发展来看,邦德的表现并没有脱离传统的美国惊险大片的一贯模式---作为男主角的他注定要在电影中上演一幕“孤胆英雄”式的精彩戏剧,不过,相对于《皇家赌场》中他落入恐怖分子与数学天才拉切福的圈套靠着维斯帕的搭救才幸存下来的狼狈不堪,《量子危机》中的他总算是依靠自己过人的信心和毅力过五关斩六将挽回了颜面,证明了自己不愧拥有英国军情六处007的特工编号。
但正如笔者前面所指出的那样,《量子危机》的最大闪光点并不在于电影情节本身,而在于巧妙的把某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有机的融入了影片,相比较于以往007影片那个每每挽救世界的“超人英雄”, 《量子危机》中的詹姆斯.邦德像极了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平凡人。
作为一个特工人员,邦德在伊恩.弗莱明笔下被定格为罗宾汉式的“独行侠”,他的工作就是执行上司赋予的任务,尽管他智勇双全,但作为一名执行特殊使命的国家情报工作人员,他也仅仅是MI6所培养并使用的众多情报员中比较优秀的一个人,而不是掌握行政管理权的领导干部,换言之,詹姆斯.邦德根本不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比起中国人所熟悉的戴笠、李士群等人当然无法相提并论。
在这种前提下,邦德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必须服务于英国的国家利益,尽管这种不计伦理道德与国际法的行为准则让邦德的所作所为在电影荣光的背后现实中其实显得并不那麽光彩,但作为一个英国公民,他在宣誓效忠英国女王加入MI6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别无选择,他的生死荣辱都已经紧紧的与国家利益捆绑在了一起,或者也可以表述为无条件服从于管理国家并行使职权官僚的长官意志。
而现在,他作为一个小人物,却猛然发现他想要去做的事竟然与他所效命的这个政府的利益背道而驰;猛然发现过去对自己高度信任的女上司会对自己下狠手限制自己的行动,让自己处于寸步难行的困境;猛然发现自己的对手格林竟然与首相的顾问关系密切,连自己这个王牌情报员事先都无从知晓!
影片中并没有刻意的去探索邦德面对这种对与错的抉择时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而是直接的选择邦德与马西斯的对白中讨论关于维斯帕的事情的这一场景来表达了邦德的情感世界,邦德显然无法忘却这个虽然最后背叛了他但却和他有过一夜风流并搭救他性命还最终为他而死的女人,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同样也感染了马西斯,使得曾被邦德怀疑而深陷囹圄的他毅然选择承担起责任,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甘冒风险和邦德一起远赴遥远的玻利维亚调查格林,最终同样为邦德而死!
令人感慨的是,好男人马西斯在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维斯帕对邦德的好处,他不顾自己生命将逝,也没有去抱怨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反而大度的劝说邦德:“维斯帕,她把所有都给了你,原谅她吧,也原谅你自己!”
笔者不能不承认,相对于伊恩.弗莱明笔下那个只会砰砰开枪,砰砰亲嘴,花花公子气十足的007相比,《量子危机》中的邦德不失为一个冷静沉稳而又有血有肉的热血男儿,他不再去看重冷冰冰的国家利益,服从教条的长官意志,他的所作所为没有超过一个平常人的简单追求----承担一个男人应负的责任,为自己所爱的女人去讨还一个应有的公道。
或许正是种有意无意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才会让马西斯、费尔兹小姐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为情感这一人类古老的遗传基因所折服,心甘情愿的为邦德效力,最终为之献身。才会让菲利克斯这个美国中情局特工有意透露情报给英国军情六处的同行兼战友邦德,最终粉碎格林的阴谋。
虽然这种笔者在前面就提到的理想主义色彩,放到现实的世界中或许让人不那么容易接受------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任何人都得面对的现实,但电影中格林、麦杰诺等人恃强凌弱的卑鄙与野蛮则更容易激起普通观众对电影中作为正方的邦德等人的人道和人文主义的关怀与共鸣,而某种程度上以维权分子身份出现在电影中的邦德和复仇女卡美的行动则能够被一向推崇天赋人权的共同价值观的西方观众所接受,转而去憎恨打着环保招牌掠夺资源侵犯他国公民权益的为富不仁的大亨格林与无恶不作土匪气十足并出卖国家利益的将军麦杰诺(电影中M夫人目睹费尔兹小姐遇害,转而暗助邦德脱困这一情节把这种是非观反映的很清楚),因此,电影中一场沙漠激战邦德力挫凶顽的结果与其说是真实反映了双方实力的对比,倒不如说是寄托了西方观众捍卫价值观与信仰的正当诉求。
在笔者看来,这无疑也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自然讴歌,当然是值得报以掌声与喝彩的,更何况维斯帕、马西斯、费尔兹小姐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成就了邦德这一成功,他(她)们以自己的一腔热血捍卫帮助邦德艰难的捍卫了正义,用中国人的话来说,自然是重于泰山而非轻于鸿毛,他们的牺牲是的的确确的死得其所。
格林和麦杰诺等人的结局自然根本不值得同情,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这类人会从这个世界上从此消失,事实上“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一直是西方政治家们所恪守的外交信条,在这种前提下,外交政策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僵化道德教条,而是一种灵活务实的谋利工具,它并不会因为人类情感因素的存在变得富有人情味,有这样的土壤温床存在,格林和麦杰诺们自然也会继续存在下去,所以《量子危机》中所夹杂的理想主义情节也只能被视为理想主义来对待。
这种冷酷的现实导演借助中情局特工菲利克斯的口表达的很清楚:“这国家每周都更换政府,麦杰诺不一定比下一任坏,我可以告诉你,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菲利克斯的这番话,在电影当中被邦德指斥为玩世不恭,因为这在邦德看来,这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正如他所说的,格林“正在把这个国家榨干”。为了捍卫正义,因此必须立即阻止他。
邦德不顾自己被本国政府视为叛变的危险,不顾自己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情报员身份,面对巨大的风险,战胜自我,勇敢的承担起捍卫正义的责任,反而凸显出他内心的坚毅与强悍,这份素养,这或许是他最终能够取胜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任何一个普通人走向成功的最根本的要素。
今年是007电影诞生50周年的纪念,作为世界电影之林的一棵常青树,007电影在5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修成今天这样骄人的“正果”------007系列电影总计创造了将近50亿美元的票房,全世界有总共将近50亿人次看过007系列电影,(这仅仅是电影院粗略的票房统计,还不包括从其他途径观看它的观众)在世界范围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007詹姆斯.邦德这个虚构人物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世界范围内不同肤色、不同人种的观众中拥有了很多喜爱他的影迷,最终演变成了西方流行文化元素中一个经典的符号,这恐怕是创造他的作者伊恩.弗莱明在创作之初所始料不及的!(由此也可见西方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霸权,像中国这样有几千年历史泱泱大国就制作不出这样的产生巨大影响的电影)
有批评者认为,007电影纯属冷战的恐龙,言下之意,007电影是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峙情况下为服务于西方冷战的需要而在文化领域的相应心理反映,是美国服务于自己的国家利益,将自己的价值观及对外政策向全世界输出传播的一个有效载体,它的每一部电影无不是建立在宣扬这种观点的基础之上的,而这恰恰是它在冷战或者后冷战时代能够继续存在下去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在冷战结束,世界向多级世界转型,全球一体化越来越加深,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面临越来越深重的资源危机的今天,对于这世界的大多数国家来说,虽然他们的意识形态与西方一致,虽然他们或许并不愿意有意与西方为敌,但它们显然也无法认同于这世界被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来主宰,西方世界把自身的发达与富裕建立在掠夺他国资源,干涉他国内政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之上,因而有意无无意的与西方的矛盾冲突日渐激烈,原本对西方并无恶感且受过良好教育的沙特阿拉伯富家子弟本拉登,转而愤然创立基地组织专门从事对付西方的恐怖活动,或许可以被认为正是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演变为赤裸裸的冲突的产物。
对此,西方世界的有识之士当然也有所醒悟和认识反思,笔者以为,《量子危机》中邦德不顾国家利益的“反戈一击”,转而与卡美这样的弱势群体一员联手对付格林以及麦杰诺等人为代表的黑恶势力,为民除害的“义举”,或许正反映了他们对西方的自私自利在世界上不得人心,最终将为此付出代价的恶果这一不良前景的担忧心理,而这,也许正是一向总是以挽救世界挽救人类捍卫国家利益的面目出现的王牌间谍007詹姆斯.邦德,在第二十二部007电影《量子危机》中变身为一个“叛逆”的“反潮流”英雄的真正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