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梦魂牵绕华西坝

来源: 凡繁 于 2013-11-24 08:47:58

序言
感恩节来临之际,送上父亲的文章,祝父老乡亲们节日快乐!

华西坝的发源可追溯到上一世纪初。自从鸦片战争导致中国门户开放之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传教士先后进入中国,带来西方的宗教、文化、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其足迹从中国沿海各地逐渐深入西部腹地。成都是天府之国的首府,对西南各省有较强的影响,所以引起教会的重视。1905年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的五个基督教会(英国公谊会、圣公会;美国浸礼会、美以美会;加拿大英美会),联合发起开办华西协合大学,于1910年成立,包括理学院、文学院、医学院,但没有工学院。其中医学院有一个强大的附属医院,称为华西医院。


华西协合大学及华西医院的选址经过一段考察被定位在南门外锦江之滨一片空旷的土地,原为沉睡千年的“中园”,荒坟残垣与农田交织。起初购到120亩,经强取豪夺,到1930年增购到近1000亩。

上世纪初的成都南门锦江风景(水车辘辘)




遥望初建的华西坝



沟渠纵横,柳树成行



设蓝图由著名英国建筑师Fred Rowntree设计。他于1912年来华,遍游大江南北,考察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到校后审度地势,精心设计,创立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体。经过30年建设,先后建成事务所,图书馆及博物馆,广益、明德、华美、华英、育德诸学舍,教育学院,生物楼,赫斐院,礼拜堂,钟楼,医学院,教学医院等20余幢,还有学生宿舍10余所,教职员住宅153所。楼房设计多采用大屋顶,圆形立柱,西式台阶拱门,红门黑砖、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成为华西校园的标志和定位座标。

校园老校门在西端,锦江河畔,具牌楼式样,英文标志为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 A.D.1910以后建三座红色黉门,一座在大学路,近新南门;一座在小天竺路;一座是华西医院出口,面对电信路,近老南门。


华西大学老校门



重建的老校门



校园完全按花园设计,干道四通八达,垂柳夹道,两侧有清溪潺潺流过。干道、溪流和灌木丛将庞大的校园划分成一个个小区,每个区域都有绿茸茸的草坪覆盖,围绕着一座座花园别墅,那是校长和外籍教师的家庭居所。花园中种植奇花异草,四季常开,其中有法国茉莉,夏日芬芳。中轴线从南到北由湖泊和行道构成,上架拱桥几座沟通,湖泊终端耸立钟楼一座,其声远播,在成都回响。钟楼旁是一个偌大的荷花池,周围种植松、竹和桂林,成为华西校园的核心景观。
   
华西大学曾赫赫有名。它在中国西部独树一帜。它的建筑风格影响了许多中国沿海的学校,特别是教会学校和医院。许多年后,我在上海发现,上海的第一医学院、第二医学院的主要建筑风格与华西大学神似。华西大学主要由美、英基督教会和信徒捐资兴建。首任校长(1913-1946年)Joseph Beech曾十五次回美国,募集资金达100万美元,其中美国铝业大亨
Charles M. Hall捐资50美元。主体建筑都有人捐助,其中事务所(怀德堂)1915年由美国纽约罗恩甫为纪念白槐氏所捐;懋德堂(图书馆及博物馆)为美国赖孟德氏捐建并提供藏书,图书馆又得到哈佛燕京学舍基金和其他中外文化机关及个人资助;万德门由美国万德门夫妇捐建,1920年落成;赫斐院(合德堂)系加拿大英美会为纪念最早到中国西南传教的赫斐氏所建,1920年建成;生物楼(嘉德堂)由美国夏威夷热尔顿兄弟捐建,1924年竣工;钟楼由纽约柯里斯捐资修建于1926年;教育学院由英国嘉伯氏捐建,1928年竣工;化学楼(苏道璞纪念堂),为纪念已故来华化学家C.M.Stubbs由华西大学、内迁来蓉的金陵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资兴建,1941年建成。华西医院曾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捐献。

当年华西校园鸟瞰







30年代的事务所与懋德堂(图书馆),万德门,赫斐院


钟楼



20年代的广益大学舍



20年代的华西协合高中教学楼



30年代的华美学舍



30年代的女生大院



借助这些美仑美奂的建筑,华西坝在
30年代就形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八景:钟楼映月、鸳鸯小桥、三台点兵、对牛弹琴、孤岛天堂、柳塘压雪、后坝洋坟、青春小岛。其中对牛弹琴的说法最为有趣。在女生大院附近有琴房,竹林中不时传出优雅的钢琴声,而附近,良种的荷兰奶牛正在悠闲地吃草。调皮的学生才创意出“对牛弹琴”的典故。


开男女平等之先风,华西大学于
1924年秋季即开始招收女生,率先在中国西部实行男女合校。这一惊人之举曾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随着岁月的流逝,女生们面对的异样目光才渐渐褪去。女生们住在一个独立的女儿国——女生大院,由来自美国的老修女Alice Brethorst小姐管理。该建筑群包括五座二层楼房,于1924-1932年间建成,坐落在图书馆近旁。那是男生们心仪的地方,在黄昏或周末,可以看到手捧花束在那里等待的男生。


女生们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她们虽爱打扮,但学科技、拿学位,巾帼不让须眉。运动场、演艺会常见她们的丽影。
一位家政系女生的玉照,她出现在1948年全国运动会上,吸引了许多爱慕的目光。


健美的女生参加
1948年第七届运动会(上海江湾体育场)




在校庆纪念日,师生们在事务所前举行仪式。两个U形的人阵,内圈为盛装的中西籍教师,外圈为着中装的大学和附属中学学生。两个“U”代表Union University之意。

U”的典礼



华西大学的先进科技、医学教育,当年在中国领先,并得到国际认可。从1922年起,毕业生就可同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文、理学士或医、牙博士的证书,并在国外享有与该校毕业生同等的待遇。


华西大学校园星罗棋布的花园别墅里住着外籍教师,大多来自美、英、加三国的基督教会。他们并非平庸之辈,在各自国内学有所成,不少人既是传教士,又是教育工作者,传播先进科技的先驱;既是医生,又是科学研究者。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对中华古文明充满了景仰爱好。其中一些人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来到华西坝,有的家庭二三代都服务于华西,有的甚至奉献了毕生的精力。请看,在菊


李哲士一家摄于1924



花盛开的时候,李哲士一家在屋前草坪上拍了一张合家欢。虽在异国他乡,他们却在这里度过了最幸福的日子。七十多年后,照片中的洋小孩早做了祖父。当他们回来寻找故居时,老屋已不在了。


在那个年代的确有许多外国人把成都当成赚了钱就走的过场,但的确也有人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像李哲士这样几代人都生活在华西坝的传教士还有很多。当这些洋人回国时,已在华西从事教育和医疗数十年。对待华西,他们眷恋尤深,每当校庆,总有人归来,关心母校的发展。




华西坝在几十年中培养了大批医生、护士、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文化在那里得到发展,又从那里普及开来。我们看到1913年成都就有了仁济医院,以后四川各地州县也有了教会医院和附属学校。华西牙科是中国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华西药学最早开启了对中药(和川药)的研究,是西方对中医从歧视到研究的启蒙者。医药不但使四川和西南大大受益,而且对中国医药的进步有很大的影响。它的牙科特别著名,它的众多毕业生是中国内地医疗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和开拓者。




我实际认识华西坝的秀丽景色是在
1950年以后。由于要到大学路上的高琦中学上学,我和九姐每天早晨从金陵路出发,走过协合高中,穿过两道高墙形成

大学路黉门



的一条甬道之后进入华西前坝,豁然开朗,一片美好校园展现眼前。沿灌木和清溪相伴的干道向东
,在钟楼前的家政系楼前走过,向北沿湖而行。两侧是物理系楼和化学系楼,再经过图书馆,最后出黉门到高琦中学。中午下课沿原路返回。在家吃中饭后再度上学,下课后又返回,每天这样四次穿过华西大学校园。如此一年,对它的美丽细节感触良深。

原懋德堂(华西大学图书馆,现展览馆)



原万德门(1960年移建)




原物理楼




我有时在上学的路上对面迎来一、二名解放军,就举手向他们行少年先锋队队礼,他们笑而作答。那时心情好生舒畅。

原事务所




外籍教师居所(现外事接待处)




绿树丛中,波光粼粼的湖畔,钟楼婷婷玉立。它高百尺,远远望去,青砖、黑瓦、红墙、飞檐、拱门浑然一体,透出古朴而优雅的气度。早期的钟楼顶部为尖形亭台,侧畔是一弯碧绿的流水,名曰泮池,明鉴照人。
50年代初期经改建,钟楼更具灵气。在春天,那碧水倒映中的钟楼,分外妩媚雅致;在夏日,荷花丛中望去,钟楼显得格外的清爽;到秋天,伴着斜阳余辉,那银杏的黄叶又和钟楼配成天然的图画;而冬天,在松、竹的掩映下,钟楼则显现出它的肃穆和庄重……。

从南远望钟楼



钟楼丽影





每天与高高的钟楼相伴,回响的钟声提醒我们上学不要迟到。春天来了,燕子穿梭飞翔,发出唧唧的叫声。吐绿的柳枝在潺潺的清溪上荡漾。四月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轻烟蔓延草坪,满眼翠绿。五月,一种开白色花簇的爬藤蔷薇开放,香飘七里,故名七里香,是最好的庄园装饰植物,我们金陵路有,华西大学校园别墅中很多,甚至华西坝乡下,直到青春岛都有。接着是百花盛开,校园处处春意浓郁。六月,一种彩色豌豆花在华英高职的花园里开放,我采折一束带回家,插在按植物老师所教办法用电灯泡自制的花瓶里,让我的小房间香气弥漫。炎炎夏日,沿途柳树上知了叫声响亮,但荷花开放,钟楼一带水景仍然清幽,特别让人心旷神怡。


后建的图书馆



原赫斐院(牙科楼)



现今的成都美国海外留学中心




现今的华西医院行政楼



华西医院名牌


现今的华西临床医学院



这种亲近自然的享受后来唸华大附中时更加领略深刻。协高和华大的环境都是敞开的,可随处走动。每到临考,学校停课三天,让大家自由复习。于是同学们早晨拿一本英文书从后坝走到前坝,随处都是树荫,哪儿都是风景,没有人打扰,可以高声朗读。早饭后带上书包水壶,跑到钟楼下荷塘边去温习功课,一呆就是半天。闻着荷叶清香,看着眼前各色罂粟花(虞美人)摇摇曳曳,心中十分泰然,复习效果特别好。还有调皮的同学,傍晚悄悄钻过灌木,爬到华西的花园里,偷看法国茉莉丛中的男女接吻。协高的大操场给了男孩子们以无穷的动力,一有空就踢球,甚至课间十分钟也要来两下,于是造就了一支足球劲旅。那年月四川省选拔青年足球队,竟然被重庆南开中学和成都华大附中包干了,一半队员都是我的同班同学。华西坝给了我们无穷的快乐。

遗憾的是
1952年修人民南路,华西坝被从中剖开。从1954年起华大附中的大操场没有了,那些宿舍楼、教学楼也拆毁了。华西大学也损坏不少。新楼多了,但大草坪没有了、花园别墅也没有了,华西的优雅环境只剩下钟楼一隅。我们国家为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由此可见一斑。

每晚十时,华西坝钟楼敲响,华西大学广播电台播送的舒曼《小夜曲》美妙音乐传来,中学的寝室熄灯了,我们进入了梦乡。。。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好美,在成都?
好美,昨是而今非~,谢谢楼主


好美,在成都?
吹笛在湖北 发表于 2014-1-28 13:29
是成都的华西医科大学。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好美,昨是而今非~,谢谢楼主
歪弟 发表于 2014-1-29 00:21
当年的教会大学,一般都很美~听说,当年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都是如此。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我有个成都的老同事告诉我,他的母亲就是当年留美回来创办华西牙科专业的。国内目前牙科权威专家教授都是他老妈的学生的学生。
神经病人思维广,自费五毛立场稳
6# zoufeng_1234
华西的牙科确实是号称全国第一。抗战前就已经有这个说法了。据说老蒋当年需要补牙,不在上海和北京做,专门到华西来做的。华西是美国人创办的,和北京的协和算是同门,医疗水平都很高。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还有湖南长沙的湘雅   浙江温州的长庚医院
本帖最后由 晓寒 于 2014-2-25 12:25 编辑

ZT明恩溥——促成留美风气的宣教士(魏外扬)

几年前,国内有一家知名报纸,邀请学者、专家选出50位“对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外国人”。童话作家安徒生、肯德基炸鸡的创始人桑德斯、日本演员高仓健、美国职业篮球明星乔丹等人,都在候选名单上,可见选择的标准是相当多元的。

然而,在众多候选人如此激烈的竞争下,竟有4位来华宣教士上榜!他们是
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 1824-1901)、丁韪良(W. A. P. Martin, 1827-1916)、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 1845-1919),和明恩溥(Arthur H. Smith , 1845-1932)。该报对明恩溥的评语如下
美国公理会来华传教士。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下,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馀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随著时间的推移,明恩溥的明智和远见,愈加令人信服。

作为一个美国传教士,他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因而他知道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影响中国的未来。1906年,当他向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建议,将清王朝支付给美国的“庚子赔款”,用在中国兴学、资助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时,他大概已经意识到了实施这一计划所能具备的历史意义。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後改名为清华大学)的成立,为中国留学生赴美打开了大门,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从封闭的国度走向世界。他们中间涌现出众多优秀人才,归国後成为不同领域的精英。”

明恩溥的建议,不仅仅落实於教育方面,还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如今,在中国教育界和医学界,用庚子赔款办的清华大学和协和医院,仍是公认的佼佼者。

先冷落、後“狂译”

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於1845年出生於美国康乃狄克州的维农(Vernon)。这个至今居民不到3万人的小城,距离晚清幼童留学美国的重镇哈特福(Hartford)不远。

1867年,明恩溥从威斯康辛州的贝洛特学院(Beloit College)毕业。根据他的同班同学、後来在中国的宣教同工博恒理(HenryD. Porter)回忆,明恩溥爱开玩笑、非常风趣,而且擅长讲故事。这些特色,在他後来的著作中表现无遗。

1872年,明恩溥夫妇由美国公理会差派到中国北方。先是在天津,後来因为山东饥荒,被派往山东赈灾,就此长期留在山东农村生活。《中国人的性格》(ChineseCharacteristics)与《中国乡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两书,足以说明他与中国平民百姓有深度的交往,对中国庶民文化有透彻的体认。

《中国人的性格》英文原著,在1890年代已经风靡西方世界,但早期的中文译本却遭到冷落。鲁迅生前对此书极为重视,多次在文章中提及。1936年10月5日出版的《中流》半月刊上,他在自己文章的结尾处,语重心长地说

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即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性格》,编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14天之後,也就是10月19日凌晨,鲁迅病逝,此书译成中文便成了他最後的遗愿之一。

其实,早在1903年,上海的“作新社”,已将该书由日文版译出中文版,可惜鲜为人知。而且,译者已经预见其内容必然引起复杂的反应,因而在卷首弁言(即前言,编注)中,奉劝读者“不可挟自是之心以读;不可挟外人轻蔑我之心以读;不可挟外人不知我之心以读。”这种泰然坦然的心态,正是我们民族近百年来所欠缺的。

直到1990年代以後,这本旧作才出现众多中文译本,甚至到了“狂译”的地步,这也代表我们终於来到比较能够自省,也比较有自信的时代。

在《中国人的性格》中,明氏列举了26项特徵。众多中译本的译法不尽相同,以下为版本之一


1.保全面子。2.节俭持家。3.勤劳刻苦。4.讲究礼貌。5.漠视时间。6.漠视精确。7.易於误解。8.拐弯抹角。9.顺而不从。10.思绪含混。11.不紧不慢。12.轻视外族。13.缺乏公心。14.因循守旧。15.随遇而安。16.顽强生存。17.能忍且韧。18.知足常乐。19.孝悌为先。20.仁爱之心。21.缺乏同情。22.社会风波。23.株连守法。24.互相猜疑。25.缺乏诚信。26.多元信仰。

请读者不要忙著数算这26项特徵中,正面的、负面的各占占多少,因为明氏常在同一个标题下,提出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观点。

1900年庚子事变中,明恩溥夫妇也在北京使馆区遭受围困。脱险之後,他将亲身经历与见闻,写成《动乱中的中国》(Chinain Convulsion)一书。该书的第27章,收录了明氏的一篇讲章,那是解围後众人举行感恩礼拜,邀请明氏证道,他将得救的原因归纳为10点,证明都是出於上帝的保守。

改变从那时开始

20世纪的开头10年,北美青年热烈投身海外宣教运动,召开一次又一次的宣教大会,出版一本又一本的宣教书籍。明恩溥身为资深、勤於写作的宣教士,深受後辈的敬重。他在这期间所写的书,都列为宣教教育的重要教材。例如1907年出版的《中国的升起》(The Uplift of China),是为美国的青年宣教运动(YoungPeople’s Missionary Movement)而作。後来在英国加以修订後,又成为适合英国青年阅读的版本。

就在这海外宣教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明牧师的家庭却遭遇苦难。1906年,儿子Henry在美国不幸溺毙,带给他们无限的悲伤。在明氏母校贝洛特学院的特藏档案里,就保存有明氏夫妇在痛失爱子後,与亲友的一些通信。

然而也就在这一年,明恩溥为中国争取到一个机会,和一间学校。一个机会就是由美国退回部分的庚子赔款,用来资助中国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一间学校就是成立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起初名叫“清华学堂”,後来改为“清华大学”。

继1877年和1890年之後,1907年第3次全中国性的宣教大会,在上海举行。这次大会的主席,仍照往例,由一位英国籍和一位美国籍的宣教士共同担任,以示对这两大宣教母国的感谢与尊崇。明恩溥(美国公理会牧师),以及汲约翰(JohnC. Gibson,英国长老会牧师),获得推选,可见他们在中国教会界所受到的敬重。

20世纪初年,多少中国学子在庚款的资助下,前往美国学习,然後回到祖国服务!他们带动的留学美国的风气,至今未息。这些发展,多少要归功於明恩溥宣教士的先见之明。

在众多的庚款留美学生中,胡适是杰出者。他学成回国前,在日记上留下一句豪语,可以代表那一代留学生的心声
如今我们回来,你们请看分晓罢!”多年後,他又将这句话改为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请看,要换个样子了!

壮哉斯语!但是在我看来,当明恩溥和他们那一代跨海而来的宣教士们踏上中国土地时,改变就开始了!


作者为台湾中原大学退休讲师,多年从事中国教会历史研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最后一张图,好像现在是邮局了吧!
最后一张图是当年的清华学堂,现在做何用途就不知道了.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