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必读书目(梁启超,胡适,阿德勒,铅笔社,王余光,王怡,汉译全目,读书方法)

本帖最后由 jianmin 于 2014-3-18 13:59 编辑

梁启超《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几个必读书目
    (王清营注:
第一个梁启超的,
第二个是书目北大王余光的,为综合类的,包括中外,
第三个是西方的,哈佛阿德勒的,
第四个是铅笔经济社的,
第五个是商务汉译学术名著总目,
第六个是王怡的自由主义书目。
第七个是胡适的。大致照顾了中西,古今,既有传统文化,又有西学,主要是自由主义,既有法律,政治,历史,哲学,文学,也有经济学。同时,除了商务外,皆是较大众化的必读书目,可指导门径,引起兴趣,但同时又是一时各时代之精华。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电话:18620823133,微信:wdd820301,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交流学习。)


      (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别有在"的青年学生开列,在其 1923 年应《清华周刊》记者之请编拟、列书约160 种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基础上 加以精简,列"真正之最低限度"必读书26 项)笑独行按:既体恤青年学子与有志于向"中国学人"看齐的普通读书人之客观困难与实际需求,又体现历史学者之严谨与改革家之理想,尤其还有《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的各书读法可备参考,为而不恃,匠心独具,极见大师风范与功底。关于该书目开列缘由及其重要性,梁启超先生如是说:《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所列五项书"倘能依法读之,则国学根柢略立,可以为将来大成之基矣。惟青年学生校课既繁,所治专门别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读",故"再为拟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必读书。而此间所列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报...... 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为便于同好鉴读以及后学品赏该书目所列必读书,在下特不辞劳苦,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的各书读法移植于此,并勉力以个人读国学书心得加以补注。
      1.四书 《论语》为二千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 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但其中有随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最善。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最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在清儒诸经新疏中为最佳本,但文颇繁,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 时,则取供参考。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乃戴氏一家哲学,并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精辟,学者终需一读,最好是于读《孟子》时并读之,既知戴学纲领,亦可以助读《孟子》之兴味。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 其法以治他书。右两书(笑独行按:即《孟子字义疏证》与《论语通释》)篇页皆甚少,易读。陈沣《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疏,最为精切,其书不过二三十页,宜一读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2.易经 此书为孔子以前之哲学书,孔子为之注解,虽奥衍难究,然总须一读。吾希望学者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钞出,随时省览。后世说《易》者言人人殊,为修养有益起见,则程颐之《程氏易传》差可读。说《易》最近真者,吾独推焦循,其的著《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皆称精诣,学者如欲深通此经,可取读之,否则可以不必。
     3.书经(笑独行按:通称《尚书》) 内中惟二十八篇是真,书宜精读,但其文佶屈赘牙,不能成诵亦无妨。余篇属晋人伪撰,一游览便足(真伪篇目,看启超所著《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日内当出版)。此书非看注释不能解,注释书以孙星衍之《尚书今古文注疏》为最好。
     4.诗经 希望学者能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其词。注释书,陈奂《诗毛氏传疏》最 善。
     5.礼记 此书战国及西汉之"儒家言"丛编,内中有极精纯者,亦有极破碎者,吾希望学者将《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熟读成诵,《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傅》、《祭义》、《祭法》、《乡饮酒义》诸篇,多游览数次, 且摘录其精要语。若欲看注解,可看《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孝经》之性质与《礼记》同,可当《礼记》 之一篇读。
     6.左传(笑独行按:全称《春秋左氏传》) 此两书(笑独行按:指《春秋左氏传》与《国语》)或本为一书,由西汉人析出,宜合读之。《左传》宜选出若干篇熟读成诵,于学文甚有益。 读《左传》宜参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可以得治学方法。
     7.老子 道家最精要之书,希望学者将此区区五千言熟读成诵。 注释书未有极当意者,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
     8.墨子 孔墨在先秦时,两圣并称,故此书非读不可,除《备城门》以下各篇外,余篇皆宜精读。注释书以孙诒让《墨子间诂》为最善,读《墨子》宜照读此本。《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有张惠言《墨子经说解》及梁启超《墨经》两书可参观, 但皆有未精惬处,《小取》篇有胡适新诂可参观。梁启超《墨子学案》属通释体裁,可参观助兴味,但其书为临时讲义,殊未精审。
     .庄子 内篇七篇及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 注释有郭庆藩之《庄子集释》差可。
      10.荀子 《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余亦须全部 游览。注释书王先谦《荀子注》(笑独行按:当为《荀子集解》)甚善。
11.韩非子 法家言之精华,须全部游览(其特别应精读之诸篇,因手边无原书,列举恐遗漏,他日补列)。注释书王先谦《韩非子集释》差可。 12.战国策 宜选出若干篇熟读,于学文有益。
13.史记(按:读法阙如,以《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只列《二十四史》、未将《史记》单列故。在下向以韩兆琦先生《史记选注集说》为选文精当,兹推荐其选注集说篇目如下:项羽本纪、越王勾践世家、陈涉世家、留侯世家、伯夷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商君列传、平原君列传、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屈原列传、刺客列传、李斯列传、淮阴侯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游侠列传、货殖列传。当然,韩先生的视角是文学的,不是历史的。)
14.汉书 【按:读法阙如,原因与《史记》同。兹摘录《二十四史》"摘读之法"如下,以供同好以及后学"摘读"此书目所列"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时参考--】其书皆大史学家一手著连,体例精严,且时代近古,向来学人诵习者众,在学界之势力与六经诸子埒,吾辈为常识计,非一读不可。吾常希望学者将此四史之列传,全体游览一过,仍摘出若干篇稍为熟读,以资学文之助,因四史中佳文最多也(若欲吾举其目亦可,但手边无原书,当以异日)。四史之外,则《明史》共认为官修书中之最佳者,且时代最近,亦宜稍为详读。二曰就事分类而摘读志。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则读《平准书》、《食货志》;欲研究音乐,则读《乐书》、《乐志》;欲研究兵制,则读《兵志》;欲研究学术史,则读《艺文志》、《经籍志》,附以《儒林传》;欲研究宗教史,则读《北魏书?释老志》(可惜他史无之)。每研究一门,则通各史此门之志而读之,且与《文献通考》之此门合读。当其读时,必往往发现许多资料散见于各传者,随即跟踪调查其传以读之,如此引申触类,渐渐便能成为经济史、宗教史......等等之长编,将来荟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三曰就人分类而摘读传。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全史各传既不能遍读(且亦不必),则宜择伟大人物之传读之,每史亦不过二三十篇耳。此外又可就其所欲研究者而择读,如欲研究学术史,则读《儒林传》及其他学者之专传;欲研究文学史,则读《文苑传》及其他文学家之专传。用此法读去,恐之 患其少,不患其多矣。又各史之《外国传》、《蛮夷传》、《土司传》等,包含种族史及社会学之原料最多,极有趣, 吾深望学者一读之。
15.后汉书 【按:读法参考《汉书》下摘录之《二十四史》"摘读之法"。推荐上海古籍版《后汉书》(精 装全三册)。】
16.三国志 【按:读法参考《汉书》下摘录之《二十四史》"摘读之法"。】
17.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此(按:此处指《资治通鉴》,依梁启超先生之见,不读《资治通鉴》而读《通鉴纪事本末》亦可,总之此二书必得有一书过目方可交代过去)为编年政治史最有价值之作品,虽卷帙稍繁,总希望学者能全部精读一过。若苦干燥无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干门类,标治摘记作将来著述资料(吾少时曾用此法,虽无成书,然增长兴味不少)。王船山《读通鉴论》,批评眼光,颇异俗流,读通鉴时取以并读,亦助兴之一法。
18.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按:此三书亦《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作为正续《资治通鉴》替代书、以"九种纪事本末"之名提及者,故读法阙如。清毕沅著《续资治通鉴》,梁启超先生以为"价值远在司马原著之下,自无待言",特未见"更优者,姑以备数耳",言下颇有嫌弃之意,而作为其替代书,依在下之见,若非于宋、元、明史情有独钟,则此三书亦不妨一并判处死刑。)
19.楚辞 屈、宋作宜熟读,能成诵最佳,其余可不读。注释书,朱熹《楚辞集注》较可。
20.文选(笑独行按:又称《昭明文选》) 择读。
21.李太白全集【按:读法阙如,以《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但止于列举"宜读"各大家诗文集故。以下《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同此。依在下之见,若非出于特别喜好,则此五家诗文集均当"择读",甚至以梁启超先生推荐之王安石选《唐百家诗选》与曾国藩编《经史百家杂钞》代此五家诗集与韩柳文集亦无不可。当然,最精审的中型唐诗选本首推清 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选诗1900 余首,其次为闻一多先生《唐诗一千首》,前者有中华书局版与岳麓书社版,后者有东方版。】
22.杜工部集
23.韩昌黎集
24.柳河东集
25.白香山集
26.词曲集数种 随所好选读。 (按:网上所传该书目多遗漏此项书,以原书目未将已含读法之此项书与以上25 项并列故。原书目将此项书单列,谓"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兹摘录《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所列宋人词集与元明清人曲本如下,以供同好以及后学参择--)《清真词》(周美成)【笑独行按:当署为周邦彦】《醉翁琴趣》(欧阳修)《东坡乐府》(苏轼)《屯田集》【笑独行按:通称《乐章集》】(柳永)《淮海词》(秦观)《樵歌》(朱敦儒)《稼轩词》(辛弃疾)《后村词》(刘克庄)《石道人歌曲》(姜夔)《碧山词》(王沂孙)《梦窗词》(吴 文英) 以上宋人词集《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 以上元明清人曲本【按:有兴趣进一步掌握国学书研读法者可参看附录二《治国学杂话》(文/梁启超)。】
编注:梁启超(18731929),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作家。近代文体革新首倡者。年轻时师从今文经学大师康有为,师徒力主变法维新,时称"康梁""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自1922 年起曾在清华学校兼职授课,1925 1927 年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学贯中西,专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尤其长于史学。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饮冰室诗话》等。
王清营/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本帖最后由 jianmin 于 2014-3-18 13:58 编辑

几个必读书目
    (王清营注:
第一个梁启超的,
第二个是书目北大王余光的,为综合类的,包括中外,
第三个是西方的,哈佛阿德勒的,
第四个是铅笔经济社的,
第五个是商务汉译学术名著总目,
第六个是王怡的自由主义书目。
第七个是胡适的。大致照顾了中西,古今,既有传统文化,又有西学,主要是自由主义,既有法律,政治,历史,哲学,文学,也有经济学。同时,除了商务外,皆是较大众化的必读书目,可指导门径,引起兴趣,但同时又是一时各时代之精华。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电话:18620823133,微信:wdd820301,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交流学习。)
     喜欢逛书店,又怕逛书店。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去大书店,或图书馆,看到满架满架书,很多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或感觉应该读的,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不知从哪本读起,就会心生惶恐,有一种挺压抑的感觉。从文汇报上看到一个资料,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2002—2003中国出版业状况及预测》报告显示,我国2002年共出版图书17.89万种。此前人类社会出过多少种书?没查到资料,我想一定是个非常可怕的数字。想读尽天下书,看是不可能了最近偶然看到一本关于读书的书,很有书海指南的味道,书名叫《名著的选择》,北大王余光教授的著作。书中推荐了“最低限度的必读书”75种,“必读书”99种,“应读书”126种,加起来一共三百种,是在对古今中外80种“推荐书(比如“影响世界进程的100本书”)作了大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提出的。“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等等这些提法是否科学暂且存疑,这个推荐书目的确很有参考价值。对照了一下,我是“最低限度的必读书”没读全,别处两个层次读的更少。看来连“最低限度”都够不上,惭愧呵,惶可终日   。我想8000的读书人多,肯定有DX对这个最低限度“不在话下”的 ,不妨说说看。 附,最低限度的必读书75种(有些书版本很旧,估计王教授对新版本的质量有些看法):
1、《诗经》,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诗经选》,余冠英选注;
2、《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汉译本,共11卷,朱生豪等译;
3、《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4、《庄子》,中华书局1982年版,曹础基《庄子浅注》;
5、《老子》,朱谦之《老子校释》本;
6、《论语》,中华书局1980年版,杨伯峻《论语译注》;
7、《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6年版;
8、《韩非子》,中华书局1962年版,陈奇猷《韩非子集释补》;
9、《孟子》,中华书局1960年版,杨伯峻《孟子译注》;
10、《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朱熹《楚辞集注》本;
11、《左传》,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12、《荀子》,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梁启雄《荀子简释》;
13、《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点校本;
14、《对话录》(含理想国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朱光潜译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商务印书馆,1986年郭斌、张竹明译有《理想国》等;
15、《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6、《周易》,中华书局1981年版,李镜池《周易通义》;
17、《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汉译本,傅东华译,
《奥德修纪》: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汉译本,杨宪益译;
18、《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9、《礼记》,《十三经注疏》本;
20、《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水浒传》,3册,100回;
21、《孙子兵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排本;
22、《物种起源》,三联书店1950年汉译本,周建人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重印;
23、《战争与和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88年汉译本,刘辽逸译,全4册;
24、《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汉译本,张万里译;
25、《墨子》,中华书局1986年版,孙诒让《墨子闲诂》点校本;
26、《尚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王世舜《尚书译注》;
27、《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28、《文选》(《昭明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29、《春秋》,《十三经注疏》本;
30、《杜工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杜甫诗选》,冯至等编注;
31、《红与黑》,上海译文出版社汉译本,罗玉群译;
32、《论衡》,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刘盼遂《论衡集释》;
33、《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张慧剑校注;
34、《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35、《草叶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汉译本,上下两册,楚图南、李野光译;
36、《神曲》,作家出版社1958年汉译本,杨周翰译;
37、《世说新语》,四部丛刊本;
38、《堂吉诃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汉译本,杨绛译;
39、《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
40、《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单行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41、《浮士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0年汉译本,郭沫若译;
42、《昌黎先生集》,《四库全书》中录南宋魏仲举所撰《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集》;
43、《李太白集》,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44、《六祖坛经》(略称《坛经》),中华书局1983年版,郭朋《坛经校释》;
45、《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汉译本,何兆武译;
46、《四书集注》,中华书局《四书章句集注》标点本;
47、《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版;
48、《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汉译本,李健吾译;
49、《悲惨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汉译本,李丹译;
50、《高老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汉译本,傅雷译;
51、《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点校本;
52、《玩偶之家》,收入《易卜生文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潘家洵译;
53、《安娜•卡列尼娜》,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汉译本,草婴译;
54、《白鲸》,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汉译本,曹庸译;
55、《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5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汉译本,梅益译;
57、《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郭大力、王亚南译,译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58、《简•爱》,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汉译修订出版,李霁野译;
59、《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汉译本,潘汉典译;
60、《鲁滨逊漂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汉译本,方原译;
61、《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62年,胡道静《梦溪笔谈》整理本;
62、《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缩印本;
63、《文心雕龙》,齐鲁书社1988年版,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
64、《传习录》,商务印书馆1927年,叶绍钧点注本;
65、《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汉计本,蓝公武译,1996年再版;
66、《大卫•科波菲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汉译本,董秋斯译;
67、《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65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校;
68、《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据《四部备要》本排印的校点本;
69、《聊斋专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本;
70、《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汉译本,张雁深译;
71、《随笔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蒙田随笔》汉译本,梁宗岱、黄建华译;
72、《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84年版;
73、《陶渊明集》,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唐涌先《陶渊明诗文选注》;
7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燕瑾校注;
75、《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005-01-08 20:04 补充如下]
69、《聊斋志异》
[2005-01-26 00:42 补充如下]》》》
*补记*
一、“11、《左传》,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其中《左传》版本出处可能有误,待查实。
二、80种“推荐书目”(中国推荐书目54种,外国推荐书目26种)统计结果如下(只列网友关心部分):
《诗经》(33次)
《莎士比亚全集》、《史记》、《庄子》(30次)
《老子》,《论语》(29次)
《圣经》(27次)
《韩非子》、《孟子》(25次) ……
《左传》(23次)……
《春秋》(15次)……
《四书集注》(13次) ……
这是看到并感兴趣的另一份书单,出自《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委会主席、美国哲学家M•J•阿德勒之手,不分文理,称作“西方重要文化书目”。除了部分文史哲类的,绝大部分没读过,也从没想过去读。不过如果有机会,翻一翻,了解一大致,也还是很有趣的事。
1.荷马(公元前9世纪?),《伊利亚特》,《奥德修纪》
2.《旧约全书》
3.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456),悲剧
4.索福克勒斯(约公元495—406),悲剧
5.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历史》(波斯战争)
6.欧里庇得斯(约公元前484—425),*悲剧(尤其是《美狄亚》、《希波吕托斯》、《酒神的伴侣》)
7.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400),《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8.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377?),医学著作
9.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8—380),喜剧(尤其是《云》、《鸟》、《蛙》)
10.柏拉图(约公元前427—347),《对话录》(尤其是《理想国》、《会饮篇》、《斐多篇》、《美诺篇》、《申辩篇》、《费德洛篇》、《普罗泰戈拉篇》、《高尔吉亚篇》、《智者篇》、《泰阿泰德篇》)
11.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作品(尤其是《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论灵魂》、《尼各可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诗学》)
12.伊壁鸠鲁(约公元前341—270),《给希罗多德的信》,《给孟奴欧可的信》
13.欧几里得(活动期:约公元前300),《几何原本》
14.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212),作品(尤其是《论平面的平衡或平面的重心》、《论浮体》、《沙粒的计算》)
15.阿波罗尼奥斯(活动期:公元前240),《圆锥曲线》
16.西塞罗(公元前106—43),作品(尤其是《论演说》、《论友谊》、《论古老的时代》)
17.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5—55),《物性论》
18.维吉尔(公元前70—19),作品
19.贺拉斯(公元前65—8),作品(尤其是《诗艺》)
20.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罗马史》
21.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7),作品(尤其是《变形记》)
22.普卢塔克(约45—120),《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道德论丛》
23.塔西佗(约55—117),《历史》,《编年史》,《阿格里科拉传》,《日耳曼地方志》
24.尼科马科斯(杰拉什的)(活动期:约100),《算术引论》
25.爱比克泰德(约60—120),《谈话录》,《手册》
26.托勒密(约100—178;活动期:127—151),《天文学大成》
27.卢奇安(约120—约190),作品(尤其是《撰写历史的方法》、《真实的历史》、《出卖教义》)
28.奥勒留(121—180),《沉思集》
29.加伦(约130—200),《论自然官能》
30.《新约全书》
31.普罗提诺(205—207),《九章集》
32.奥古斯丁(354—430),作品(尤其是《论教师》、*《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
33.《罗兰之歌》(12世纪?)
34.《尼伯龙根之歌》(13世纪?)
35.《伯恩特•尼尔传奇》
36.阿奎那(约1225—1274),《神学大全》
37.但丁(1265—1321),作品(尤其是《新生》、《帝制论》、*《神曲》)
38.乔叟(约1340—1400),作品(尤其是《特罗勒斯与克丽西德》、《坎特伯雷故事集》)
39.达•芬奇(1452—1519),《笔记》
40.马基雅维利(1469—1527),《君主论》,《论蒂托•李维的最初十年》
41.伊拉斯谟(约1469—1536),《愚人颂》
42.哥白尼(1473—1534),《天体运行论》
43.莫尔(1478—1535),《乌托邦》
44.路德(1483—1546),《三篇论文》,《席间闲谈》
45.拉伯雷(约1495—1553),《巨人传》
46.加尔文(1509—1564),《基督教原理》
47.蒙田(1533—1592),《散文集》
48.吉伯特(1540—1603),《论磁石和磁体》
49.塞万提斯(1547—1616),《堂吉诃德》
50.斯宾塞(约1552—1599),《结婚曲》,《仙后》
51.培根(1561—1626),《随笔》,《学术的进步》,《新工具》,《新大西岛》
52.莎士比亚(1564—1616),作品
53.伽利略(1564—1642),《星体使者》,《两种新科学的对话》
54.开普勒(1571—1630),《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宇宙和谐论》
55.哈维(1578—1657),《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论血液循环》,《论动物的生殖》
56.霍布斯(1588—1679),《利维坦》
57.笛卡儿(1596—1650),《思想的指导规则》,《方法论》,《几何》,《形而上学的沉思》
58.弥尔顿(1608—1674),作品(尤其是《论出版自由》、《失乐园》、《力士参孙》)
59.莫里哀(1622—1673),喜剧(尤其是《吝啬鬼》、《太太学堂》、《厌世者》、《伪君子》)
60.帕斯卡(1623—1662),《致外省人的信》,《思想录》,《科学论文集》
61.惠根斯(1629—1695),《论光》
62.斯宾诺莎(1632—1677),《伦理学》
63.洛克(1632—1704),《论宽容的信札》,《政府论》下篇,《人类理解论》,《关于教育的一些看法》
64.拉辛(1639—1699),悲剧(尤其是《安德罗玛克》、《费德拉》)
65.牛顿(1642—1727),《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66.莱布尼茨(1646—1716),《形而上学论》,《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
67.笛福(1660—1731),《鲁宾逊漂流记》
68.斯威夫特(1667—1745),《一个澡盆的故事》,《布商的书信》,《格利佛游记》,《一个小小的建议》
69.康格里夫(1670—1729),《如此世道》
70.巴克莱(1685—1753),《人类知识原理》
71.蒲柏(1688—1744),《批评论》,《夺发记》,《人论》
72.孟德斯鸠(1689—1755),《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73.伏尔泰(1694—1778),《英国书简》,《老实人》,《哲学词典》
74.菲尔丁(1707—1754),《约瑟•安德鲁斯》,《汤姆•琼斯》
75.约翰逊(1709—1784),《人生希望多空幻》,《词典》,《拉塞拉斯王子传》,《诗人传》
76.休谟(1711—1776),《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论道德与政治》
77.卢梭(1712—1778),《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政治经济论》,《爱弥尔》,《社会契约论》
78.斯特恩(1713—1768),《项狄传》,《感伤的旅行》
79.亚当.斯密(1723—1790),《道德情操论》,《国富论》
80.康德(1724—1804),《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实践理性批判》,《权利的科学》,《判断力批判》,《永久和平论》
81.吉本(1737—1794),《罗马帝国衰亡史》,《自传》
82.鲍斯韦尔(1740—1795),日记(尤其是《伦敦日记》),《约翰逊传》
83.拉瓦锡(1743—1794),《化学元素》
84.杰伊(1745—1829),麦迪逊(1751—1863),汗密尔顿(1755—1804),《联邦党人文集》(需要一起阅读的还有《联邦文集》、《美国宪法》以及《独立宣言》)
85.边沁(1748—1832),《道德和立法原则导论》,《虚构理论》
86.歌德(1749—1832),《浮士德》,《诗与真》
87.傅里叶(1768—1830),《热的解析理论》
88.黑格尔(1770—1831),《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讲演录》
89.华兹华斯(1770—1850),诗歌(尤其是《抒情歌谣集》、露茜组诗、十四行诗、《序曲》)
90.柯尔律治(1772—1834),诗歌(尤其是《忽必烈汗》、《古舟子咏》、《文学传记》)
91.奥斯丁(1775—1817),《傲慢与偏见》,《爱玛》
92.克劳塞维茨(1780—1831),《战争论》
93.司汤达(1783—1842),《红与黑》,《巴马修道院》,《论爱》
94.拜伦(1788─1824),《唐璜》
95.叔本华(1788—1860),《悲观论》
96.法拉第(1791—1867),《蜡烛的化学史》,《电学实验研究》
97.赖尔(1797—1875),《地质学原理》
98.孔德(1798—1857),《实证哲学》
99.巴尔扎克(1799—1850),《高老头》,《欧也尼•葛朗台》
100.爱默生(1803—1882),《代表人物》,《论文集》,《日记》
101.霍桑(1804—1864),《红字》
102.德托克维尔(1805─1859),《美国的民主》
103.约翰•穆勒(1806—1873),《逻辑体系》,《论自由》,《代议制政府》,《功利主义》,《论妇女的屈从》,《自传》
104.达尔文(1809—1882),《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自传》
105.狄更斯(1812—1870),作品(尤其是《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
106.贝尔纳(1813—1878),《实验医学研究导言》
107.梭罗(1817—1862),《论公民的不服从》,《沃尔登湖》
108.马克思(1818—1883),《资本论》(需要一起阅读的还有《共产党宣言》)
109.艾略特(1819—1880),《亚当•比德》,《米德尔马奇》
110.梅尔维尔(1819—1891),《白鲸》,《毕利.伯德》
111.陀思妥耶夫斯基(1812—1881),《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
112.福楼拜(1821—1880),《包法利夫人》,《三个故事》
113.易卜生(1828—1906),剧本(尤其是《海达•加布勒》、《玩偶之家》、《野鸭》)
114.托尔斯泰(1828—1910),《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什么是艺术?》,《二十三个故事》
115.马克•吐温(1835─1910),《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神秘的陌生人》
116.威廉•詹姆斯(1842—1910),《心理学原理》,《宗教经验的类型》,《实用主义》,《论彻底经验主义》
117.亨利•詹姆斯(1843—1916),《美国人》,《大使》
118.尼采(1844—1900),《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道德体系说》,《权力意志》
119.彭加勒(1854—1912),《科学与假设》,《科学与方法》
120.弗洛伊德(1856—1939),《梦的解释》,《精神分析引论》,《文明及其不满》,《精神分析引论续篇》
121.萧伯纳(1856—1950),剧本及序言(尤其是《人与超人》、《巴巴拉少校》、《恺撒与克莉奥佩特拉》、《皮格马利翁》、《圣女贞德》)
122.普朗克(1858—1947),《量子论的起源和发展》,《科学往何处去?》,《科学的自传》
123.伯格森(1859—1941),《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创造进化论》,《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
124.杜威(1859—1952),《我们怎样思维》,《民主与教育》,《经验与自然》,《逻辑:探索的理论》
125.怀特海(1861—1947),《数学原理》,《科学与近代世界》,《教育的目的及其它论文》,《观念的历险》
126.桑塔亚那(1863—1952),《理性生活》,《怀疑论与动物式信仰》,《人物与地点》
127.列宁(1870—1924),《国家与革命》
128.普鲁斯特(1871—1922),《追忆似水年华》
129.罗素(1872—1970),《哲学问题》,《精神分析》,《对意义与真理的探讨》,《人类知识:它的范围和界限》
130.托马斯•曼(1875—1955),《魔山》,《约瑟和他的兄弟们》
131.爱因斯坦(1879—1955),《相对论的意义》,《理论物理学方法论》,《物理学的发展》
132.乔伊斯(1882—1941),《都柏林人》中的“死者”,《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尤利西斯》
133.马利旦(1882—1973),《艺术与经院哲学》,《知识密度》,《人的权利和自然法则》,《真正的人道主义》
134.卡夫卡(1883—1924),《审判》,《城堡》
135.汤因比(1889—1975),《历史研究》,《处在实验中的文明》
136.萨特(1905—1980),《恶心》,《没有出口》,《存在与虚无》
137.索尔仁尼琴(1918—),《第一圈》,《癌病房

王清营/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本帖最后由 jianmin 于 2014-3-18 10:12 编辑

2009年09月23日 21:26 铅笔经济研究社


网上偶得,不知何方高人所编。有知之者,请告知。我们重新编排了分类。
入门读物
亨利•赫茲利特:《一课经济学》Henry Hazlitt: Economics in One Lesson
一部具有非常高可读性的介绍经济思考的读物,全书的焦点聚集在对“已察觉的与未察觉的”(经济现象)的关键洞察上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Free to Choose by Milton Friedman and Rose Friedman
由两位强烈捍卫个人自由的学者写成的一部关于个人自由以及经济自由的强有力的说明。
查尔斯•穆雷:《追求幸福和好政府》In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Good Government by Charles Murray
《脱离实际:美国1950-1980年的社会政策》(《Losing Ground: American Social Policy, 1950-1980》)的作者,以前一直在批评国家机构(statist institutions),现在则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展示一个自由社会的形态上(the Form of a free society)。
大卫•鲍兹:《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物》Libertarianism: A Primer by David Boaz
以权利为基础的放任自由主义思想(rights-based libertarian thinking)的入门读物。(该书由铅笔社组织出版,译者为本社理事陈青蓝)
大卫•鲍兹编辑:《古典自由主义读本》The Libertarian Reader by David Boaz
在《古典自由主义的读本》一书中,David Boaz把大量构筑了放任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性作家以及他们的著作收集在了一起。这些思想家毫无保留地说出了使精神、道德、和经济生活充分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自由。对于所有独立思想者来说, 这部独一无二的汇集了各种资源的书籍(sourcebook)将会在未来若干年中作为是一部经典参考书的象征,并且提醒了我们古典自由主义是最古老的、最令人尊敬的美国传统的当中的一种。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by Friedrich Hayek
哈耶克考察了经济上的国家主义(economic statism)与自由的关系,并总结出两者之间是不相容的。哈耶克在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 by Milton Friedman
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关于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competitive capitalism)适当作用,经济活动的组织通过私人企业在一个自由市场上运行的看法,并且把这两者都作为是达成经济自由以及实现政治自由的一个必要条件的装置。
古典著作
约翰•洛克:《政府论》(两篇)的第二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政府论》下篇)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 (or An Essay Concerning Civil Government) by John Locke
关于个人权利、正常所需的财产(justly acquired property)和有限政府的经典陈述。
约翰•洛克:《一封关于宽容的信》(大陆译本翻译为《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A Letter Concerning Toleration by John Locke
洛克,流放在荷兰的英国人,在1685年给他的荷兰朋友Philip von Limborch写了这封信,在信中他呼吁终结对那些怀 有非正统宗教信仰信徒的压迫。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洛克回到了英国,但这些信件在没他同意的情况下被出版了。信件遭到了激进人士的批评。洛克以拉丁语写了该信,由William Popple翻译成了英文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论自由》On Liberty by John Stuart Mill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詹姆士?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 by Alexander Hamilton, John Jay and James Madison
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麦迪逊以“Publius”的名义写了这部书,敦促了美国宪法的批准,用托马斯•杰斐逊的话来讲,“曾经写过的关于政府原则的注解式著作中最好的一部。”
托马斯•潘恩:《人的权利》The Rights of Man by Thomas Paine
一部捍卫个人权利、在暴政面前坚持每个人的自由的经典论述。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by Adam Smith
密的第一部著作,在他心目中甚至把它视为是生平最为重要的作品,概述了能够使人更具道德的适当的品行(proper conduct)、建制(institutions)、情感(sentiments)
亚当•斯密:《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 by Adam Smith
改变世界的经济学经典之作。斯密展示了分工、市场交换,以及由自发秩序形成的“伟大社会”的价值。有趣的是,这本书在1776年出版,而在同年,签署了独立宣言。
大卫•休谟:《人性论》A Treatise on Human Nature by David Hume
大卫•休谟企图全方位地把哲学放到一项新的、对人类本性做实际观察这一基础之上,这部著作可以说西方哲学史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这部专题论文首次解释了我们是如何形成因果、外部存在、以及个人认同这些概念的,还说明了我们如何由这类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中创造了强制性的但却不能证实的信仰在。(how we create compelling but unverifiable beliefs in the entities represented by these concepts.)
大卫•休谟:《道德、政治和文学论文集》Essays: Moral, Political and Literary by David Hume
这个版本包含了三十九篇杂文,构成了1777年在他生后出版的《在几个主题上的杂文和论文》的第I卷。还包括了休谟出于各种原因撤回或未出版的十篇杂文。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篇在他所处的宗教气氛下被视为非常富有争议。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之基础》Groundwork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by Immanuel Kant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Leviathan by Thomas Hobbes
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Social Statics by Herbert Spencer
本雅明•贡斯当:《贡斯当政治著作选》Benjamin Constant: Political Writings by Benjamin Constant
奥地利学派
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 by Carl Menger
门格尔的经典之作不仅革命般的改变了价值、价格和边际效用理论,它还被作为基础教科书为好几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学生与学者使用,包括米瑟斯和哈耶克。
米瑟斯:《人的行为》Human Action by Ludwig von Mises
最伟大的奥地利经济学家之一的代表作;starts with first principles and proceeds to such topics as the price system, monetary economics, business cycles, and economic calculation
米瑟斯:《自由主义》(该书的大陆译本题目为《自由与繁荣的国度》)Liberalism by Ludwig von Mises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错误》The Fatal Conceit: The Errors of Socialism by Friedrich Hayek
一部优秀的介绍本世纪社会思想家当中超群绝伦的一位思想家的著作,这部作品跨越了经济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以及更多有争议且非常有趣的领域。
哈耶克编辑:《资本主义和历史学家》Capitalism and the Historians
哈耶克编辑的重要论文集,破除了关于工业革命的许多神话。
哈耶克:《法律、立法和自由》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by Friedrich Hayek
这卷书代表了哈耶克那全面性的关于法律与自由的三部分研究的第一部分。规则与秩序所构成的框架对当前盛行的正义理论以及对于一部确保个人自由的宪法就应该满足这种情形进行关键分析(a critical analysis)是必须的。
哈耶克:《自由宪章》Constitution of Liberty by Friedrich Hayek
陆邓正来先生翻译为《自由秩序原理》、台湾周德伟先生翻译为《自由宪章》
在这部经典作品中,哈耶克再次陈述了在西方文明的成长中,已经经过引导的、并且必须继续引导的关于自由的理念。哈耶克的这部书,于1960年出版,敦促我们在今日的政治意识形态争斗中澄清我们的信仰
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对于理性滥用的研究》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Studies in the Abuse of Reason by Friedrich Hayek
穆瑞•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The Ethics of Liberty by Murray Rothbard
新制度主义
罗纳德•科斯:《企业、市场与法?》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by Ronald Coase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讨会论文合集,譬如“公司的本质”这部分内容,把交易成本的概念引进了经济学,而“社会成本的问题”这一部分内容,强调了作用于经济系统的法律的效果。
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新制度经济学的原则》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 Principles of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by Thrainn Eggertsson
一部优秀的关于新制度经济学概论的著作。埃格特森提出了对于这研究的一种统一的方法,集合了(对于该项研究)各类贡献者的工作并且强调了与那项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调查的共同的原则。理论讨论由经验主义的研究处理整体制度和经济体系完成。
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by Douglass North
诺斯解释了制度结构影响经济绩效的方式, 并特别强调了在制度发展的过程中交易、生产成本的角色奥利弗•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by Oliver Williamson是一部关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经典之作。政治哲学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 by John Rawls
罗尔斯写道“各个人都拥有一种不可侵犯性,那种不可侵犯性建立在即使整体上是福利社会也无法忽略的正义之上。”
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Political Liberalism by John Rawls
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by Robert Nozick帮助发动了近期政治哲学复兴的著作。一部深获好评的作品,特别是书里对作为“边际约束”的权利进行分析的部分
以赛亚•伯林:《自由四论》Four Essays on Liberty by Isaiah Berlin
希勒尔•斯坦纳:《关于权利的一篇论文》An Essay on Rights by Hillel Steiner
这部书论及了一个永恒的问题:什么是正义?通常的回答都把焦点落在诸如公平、中立这类理念上。希勒尔•斯坦纳离开了这种理路:他通过对于权利本质的探索来寻求解答这个问题。
简•纳维森(Jan Narveson):《放任自由主义的理念》The Libertarian Idea by Jan Narveson简•纳维森在此书中论辩说自然权利理论建立在(理论)根基不稳定的基础上Narveson发展了一种建基在社会契约传统之上的容易使人理解的对于放任自由主义进行捍卫的理论。
不分类著作
Antaine Louis Claude Destutt de Tracy:《对孟德斯鸠法的精神的注解与评论》
A Commentary and Review of Montesquieu’s Spirit of Laws by Antaine Louis Claude Destutt de Tracy
伊莎贝尔•帕特森:《机器之神》The God of the Machine by Isabel Paterson
伊莎贝尔•帕特森:《国家行动的限度》The Limits of State Action by Isabel Paterson  Lysander Spooner and George Smith:《阅读Lysander Spooner》
The Lysander Spooner Reader by Lysander Spooner and George Smith
诺曼•巴利:《论古典自由主义与放任自由主义》On Classical Liberalism and Libertarianism by Norman Barry。一部包括了当代人物的非常有用的关于自由主义的综述。
伯纳德•贝林:《美国革命的思想渊源》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by Bernard Bailyn
贝林展示了美国革命思想的来源,把注意力侧重在钱恰得和戈顿(《卡图来信》的作者)的放任自由主义的理念上
Bramstead and Melhuish:《西方的自由主义:从洛克到克罗齐的历史文献》
Western Liberalism: A in Documents from Locke to Croce by E. K. Bramstead and K. J. Melhuish。是一部对于自由思想起源的有价值的选集;包括了法语、德语以及意大利语版本
大卫•弗里德曼:《自由的机制:关于激进资本主义的指南》
The Machinery of Freedom: A Guide to Radical Capitalism by David Friedman一部以清楚、有趣的功利主义的方式对无政府资本主义进行捍卫的著作
大卫•弗里德曼:《价格理论》Price Theory by David Friedman
理查德•艾普斯坦:《一个自由社会的原则:个体自由与公益之间的和解》
Principles for a Free Society: Reconciling Individual Liberty With the Common Good by Richard Epstein。理查德•艾普斯坦,美国的一位卓越的法学家,开始解释政府权力的用途以及限制的权威的整套原则。
理查德•艾普斯坦:《征敛:财产权和耸峙领土权之权力》Takings: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Right of Eminent Domain by Richard Epstein
“一部审慎的以权利为导向来解释美国宪法中征用条款的著作。是一部在政治哲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著作。”
安•兰德:《资本主义:不为人知的理想》Capitalism: The Unknown Ideal by Ayn Rand。安•兰德、纳森尼尔•布兰登(被喻为「自尊心运动之父」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伦•格林斯潘(美国联邦储蓄委员会主席)、罗伯特•赫森的论文合集,语辞强烈的对于资本主义的伦理做了辩驳,责难了通常对于市场的错误理解。
詹姆士•布坎南、戈登•图洛克:《同意的计算》The Calculus of Consent by James Buchanan and Gordon Tullock。主要根据现代经济学和博奕论的方法,研究了影响民主制度的政策制定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公共选择经济学的基础教材。
Ronald Hamowy:《苏格兰启蒙运动与自发秩序理论》The Scottish Enlightenment and the Theory of Spontaneous Order by Ronald Hamowy
一部对于包括亚当•弗格森、伯纳德•曼德维尔、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在内的苏格兰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关于科学进展形成了我们对于社会秩序的理解这样一种理论,做了非常有价值的概论。
迈克尔•波兰尼:《自由的逻辑》The Logic of Liberty by Michael Polyani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观察了自动自发的以及“非计划的”科学的成长、一位着名的科学家看科学自发和“无计划的”成长和刻画了在其他社会秩序中对于自由的以及自动自发的发展的推断。一部关于社会理论的经典之作。
诺伯格(瑞典智库Timbro企业研究所的研究员):《捍卫全球资本主义》
In Defense of Global Capitalism by Johan Norberg
罗伯特•希格斯:《危机与利维坦:美国政府增长中的有争议的片段》
Crisis and Leviathan: Critical Episodes in the Growth of American Government by Robert Higgs。一位广受人尊敬的经济史家展示了美国政府(的规模)是如何在二十世纪急速增长。包括了关于国家(规模)增长的各类理论的有用介绍;介绍战争的政治经济学那部分章节的内容尤其有价值。
亚历山大•拉斯特罗:《自由和控制权:对于文明的一种历史性批评》
Freedom and Domination: A Historical Critique of Civilization by Alexander Rustow
由一位著名的德国古典自由派、希特勒的反对者对文化所进行的广泛批评。对于研究自由的历史来说,本书是一部非常
优秀的入门文本。
内森•罗森堡和小伯泽尔(两人均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西方致富之路: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演变》。How the West Grew Rich by Nathan Rosenberg and L. E. Birdzell
展示了自由以及劳工、资本以及理念上的自由流动(free movement)在使大量人口脱离贫困方面的作用。
哈罗德•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Law and Revolu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Legal Tradition by Harold Berman
这部详尽的历史性的作品对于包括法治(the rule of law.)概念在内的西方法律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解。伯尔曼展示了在具有重叠性的司法权与法源(sources of law)彼此之间的竞争(例如,都市法、封建法、教会法规、庄园 法、民间法、商法和皇家法)导致了自由在西方的出现。
布鲁斯•L•本森(独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佛罗里达州立大学DeVoeMoore经济学教授):《法律的事业:没有国家的正义》The Enterprise of Law: Justice Without the State by Bruce Benson
保罗•约翰逊:《现代: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世界》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 by Paul Johnson
20世纪国家及其破坏力作用上升的历史
艾尔伯特•杰伊•诺克:《我们的敌人,国家》。Our Enemy, the State by Albert Jay Nock
查尔斯•穆雷:《追求幸福以及好政府》In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Good Government by Charles Murray
穆雷在曼哈顿政策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the Manhattan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以及《脱离实际:美国1950-1980年的社会政策》一书的作者,发动了一场不懈地非焦点地关于杰斐逊式民主制度是否很好地使用于当前的美国社会的争论。
洛伦•洛马斯基:《人、权利与道德社群》Persons, Rights, and the Moral Community by Loren Lomasky
洛马斯基的作品位于当前伦理理论、政治学理论争端的中心位置:权利以及个体与社群之间联系的状况。洛马斯基建立在对作为“事业追求者”(“project pursuers”)的人的理解上,表达了一种自由的、个人主义的权利理论。对于学
习伦理哲学、政治哲学、社会理论以及政治学的学生,高度推荐此书。
兰迪•伯纳特(波士顿大学法学教授):《自由的结构》Structure of Liberty by Randy Barnett。什么是反对许可的(as opposed to license)自由,以及为什么它如此重要?从哲学、经济学、政治理论,和法学中得出了观察,兰迪•伯纳特反省了认为自由是解决之道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自然”权利的背景以及“法治”程序,通过这种方式把自由从许可中区别出来(distinguish liberty from license)
戴维•施密茨:《政府的局限:关于公共品论据的论文》The Limits of Government: An Essay on the Public Goods Argument by David Schmidtz
一部优秀的针对政府介入公共品所持依据的批评,论证了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公共品仍然能得到供应。
约翰•基恩:《民主和公民社会》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 by John Keane
罗伯特•普特南(哈佛大学政治学家,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使民主运转起来》Making Democracy Work by Robert Putnam
戴维德•哥西尔(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哲学教授):《协议道德》Morals by Agreement by David Gauthier。迈克尔•奥克肖特:《论人类品行》On Human Conduct by Michael Oakeshott
戴维•施密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和罗伯特•古丁(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社会福利和个人责任》
Social Welfare and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by David Schmidtz and Robert Goodin
伯纳德•德•茹弗内尔:《再分配的伦理》The Ethics of Redistribution by Bertrand De Jouvenel。
Tristam Engelhardt:《生物伦理学的基础》
The Foundations of Bioethics by H. Tristam Engelhardt
尔穆特•舍克(奥地利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嫉妒》Envy by Helmut Schoeck/舍克在把嫉妒视作是一种产生社会冲突的力量这一理论上,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广泛的社会学研究。
詹姆士•布坎南:《自由的限度》The Limits of Liberty by James Buchanan
约瑟夫•拉兹(英国本世纪最伟大的法哲学家):《自由的道德》The Morality of Freedom by Joseph Raz
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期的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 by Samuel Huntington
诺曼•巴里:《关于现代政治理论的介绍》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Political Theory by Norman Barry
诺曼•巴里全面介绍了当代政治理论,包括对当前的自由派、保守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的哲学背景做了系统性覆盖。
乔纳森•劳赫(美国著名的杂志评论家):《政府的终结》
Government’s End by Jonathan Rauch
戴维•施密茨:《政府的局限:关于公共品论据的论文》The Limits of Government: An Essay on the Public Goods Argument by David Schmidtz
戴维•施密茨:《国家行为的局限》The Limits of State Action by David Schmidtz
安东尼•德•雅赛:《国家》The State by Anthony de Jasay
显示了国家根源于征服以及使冲突永存
罗伯特•尼斯比特:《权威的没落》The Twilight of Authority by Robert Nisbet
富有名望的社会学家希望找到使国家中的“权威”(自发形成的)来取代社会权威(强制形成的)的形式。(the  replacement of forms of social authority by the “authority” of the state.)反省了国家统治主义所造成的原子化作用(the atomizing effects)以及军国主义、集体主义造成的衰弱作用(the debilitating effects)。
Rose Laub Coser:《捍卫现代性》In Defense of Modernity by Rose Laub Coser


王清营/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本帖最后由 jianmin 于 2014-3-18 10:13 编辑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书目(2012)


211 + 114 + 130 + 109 + 10 = 574
一、哲学类(红色)
(一)1981年起
1-001 形而上学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吴寿彭
1-002 忏悔录 古罗马 奥古斯丁 周士良
1-003 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 法 伽森狄 庞景仁
1-004 伦理学 荷兰 斯宾诺莎 贺麟
1-005 人类理解论 英 洛克 关文运
1-006 人类理智研究 英 休谟 关文运
1-007 人是机器 法 拉•梅特里 顾寿观 王太庆
1-008 狄德罗哲学选集 法 狄德罗 江天骥 陈修斋 王太庆
1-009 袖珍神学 法 保尔•霍尔巴赫 单志澄
1-010 先验唯心论体系 德 谢林 梁志学 石泉
1-011 精神现象学 德 黑格尔 贺麟 王玖兴
1-012 逻辑学 德 黑格尔 杨一之
1-013 哲学史讲演录 德 黑格尔 贺麟 王太庆
1-014 美学 德 黑格尔 朱光潜
1-015 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俄 赫尔岑 李原
1-016 物种起源 英 达尔文 周建人 叶笃庄 方宗熙
1-017 实用主义 美 威廉•詹姆士 陈羽纶 孙瑞禾
1-018 善的研究 日 西田几多郎 何倩
1-019 西方哲学史 英 罗素 何兆武 李约瑟 马元德
(二)1982年起
1-020 物理学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张竹明
1-021 物性论 古罗马 卢克莱修 方书春
1-022 人性论 英 休谟 关文运 郑之骧
1-023 人类理智新论 德 莱布尼茨 陈修斋
1-024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德 康德 庞景仁
1-025 法哲学原理 德 黑格尔 范扬 张企泰
1-026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德 叔本华 石冲白
1-027 文明论概略 日 福泽谕吉 北京编译社
1-028 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 日 中江兆民 吴藻溪
1-029 实验心理学史 美 E•G•波林 高觉敷
1-030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 美 加德纳•墨菲约瑟夫•柯瓦奇 王景和
(三)1985年起
1-031 巴曼尼得斯篇 古希腊 柏拉图 陈康
1-032 论原因、本原与太一 意 布鲁诺 汤侠声
1-033 健全的思想 法 霍尔巴赫 王荫庭
1-034 判断力批判 德 康德 宗白华 韦卓民
1-035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德 费希特 梁志学 沈真
1-036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 德 费尔巴哈 涂纪亮
1-037 基督教的本质 德 费尔巴哈 荣震华
1-038 我的哲学的发展 英 罗素 温锡增
1-039 论灵魂 阿拉伯 伊本•西那 王太庆
1-040 劝学篇 日 福泽谕吉 群力 东尔
1-041 原始思维 法 列维•布留尔 丁由
1-042 躯体的智慧 美 坎农 范岳年 魏友仁
1-043 发生认识论原理 瑞士 皮亚杰 王宪钿 胡世襄
1-044 艺术的起源 德 格罗塞 蔡慕晖
1-045 逻辑哲学论 奥 维特根斯坦 贺绍甲
(四)1986年起
1-046 理想国 古希腊 柏拉图 郭斌和 张竹明
1-047 回忆苏格拉底 古希腊 色诺芬 吴永泉
1-048 范畴篇解释篇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方书春
1-049 新工具 英 培根 许宝骙
1-050 培根论说文集 英 培根 水天同
1-051 第一哲学沉思集——反驳和答辩 法 笛卡尔 庞景仁
1-052 思想录 法 帕斯卡尔 何兆武
1-053 知性改进论 荷兰 斯宾诺莎 贺麟
1-054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德 费希特 王玖兴
1-055 小逻辑 德 黑格尔 贺麟
1-056 自然哲学 德 黑格尔 梁志学 薛华
1-057 人类的由来 英 达尔文 潘光旦 胡寿文
1-058 感觉的分析 奥 马赫 洪谦 唐钺
1-059 美学史 英 鲍桑葵 张今
1-060 精神分析引论 奥 弗洛伊德 高觉敷
1-061 基督何许人也——基督抹煞论 日 幸德秋水 马采
1-062 科学的社会功能 英 J.D.贝尔纳 陈体芳 张今
(五)1989年起
1-063 论有学识的无知 德 库萨的尼古拉 尹大贻 朱新民
1-064 野性的思维 法 列维-斯特劳斯 李幼蒸
1-065 哲学史教程 德 文德尔班 罗达仁
1-066 科学与近代世界 英 怀特海 何钦
1-067 人类的知识 英 罗素 张金言
1-068 科学与假设 法 彭加勒 叶蕴理
1-069 哲学的改造 美 杜威 许崇清
1-070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奥 弗洛伊德 高觉敷
1-071 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 波兰 塔尔斯基 周礼全 吴允曾 晏成书
1-072 自然宗教对话录 英 休谟 陈修斋 曹棉之
1-073 基督教并不神秘 英 托兰德 张继安 吴云贵
1-074 自然哲学 德 莫里茨•石里克 陈维杭
1-075 人有人的用处 美 维纳 陈步
1-076 科学史 英 丹皮尔 李珩 张今
1-077 时间与自由意志 法 柏格森 吴士栋
(六)1991年起
1-078 笛卡尔哲学原理 荷兰 斯宾诺莎 王荫庭 洪汉鼎
1-079 哲学辞典 法 伏尔泰 王燕生
1-080 人类知识起源论 法 孔狄亚克 洪洁求 洪丕柱
1-081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德 康德 何兆武
1-082 苏鲁支语录 德 尼采 徐梵澄
1-083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德 李凯尔特 涂纪亮
1-084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英 沃尔夫 周昌忠 苗以顺
1-085 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英 沃尔夫 周昌忠
1-086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波兰 卢卡西维茨 李真 李先焜
1-087 科学哲学的兴起 德 H.赖欣巴哈 伯尼
(七)1996年起
1-088 天象论宇宙论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吴寿彭
1-089 灵魂论及其他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吴寿彭
1-090 斯宾诺莎书信集 荷兰 斯宾诺莎 洪汉鼎
1-091 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 德 莱布尼茨 陈修斋
1-092 纯粹理性批判 德 康德 蓝公武
1-093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法 克洛德•贝尔纳 夏康农 管光东 郭庆全
1-094 最后的沉思 法 彭加勒 李醒民 范岱年
1-095 纯粹现象学通论 德 胡塞尔 李幼蒸
1-096 释梦 奥 弗洛伊德 孙名之
1-097 性心理学 英 霭理士 潘光旦
1-098 人生的亲证 印度 泰戈尔 宫静 章坚
1-099 佛教逻辑 俄 舍尔巴茨基 宋立道 舒晓炜
1-100 神圣人生论 印度 室利•阿罗频多 徐梵澄
1-101 逻辑与知识 英 伯特兰•罗素 苑莉均
1-102 哲学研究 奥 维特根斯坦 李步楼 陈维杭
1-103 形而上学导论 德 海德格尔 熊伟 王庆节
1-104 结构主义 瑞士 皮亚杰 倪连生 王琳
(八)1999年起
1-105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 古希腊 柏拉图 严群
1-106 诗学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陈中梅
1-107 新系统及其说明 德 莱布尼茨 陈修斋
1-108 泛神论要义 英 约翰•托兰德 陈启伟
1-109 自然的体系 法 霍尔巴赫 管士滨
1-110 道德情操论 英 亚当•斯密 蒋自强 钦北愚 朱钟棣 沈凯璋
1-111 实践理性批判 德 康德 韩水法
1-112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德 叔本华 任立 孟庆时
1-113 数理哲学导论 英 罗素 晏成书
1-114 尼耳斯•玻尔哲学文选 丹麦 N•玻尔 戈革
1-115 历史与阶级意识 匈 卢卡奇 杜章智 任立 燕宏远
1-116 面向思的事情 德 海德格尔 陈小文 孙周兴
1-117 多元的宇宙 美 威廉•詹姆士 吴棠
1-118 物理学和哲学 德 W•海森伯 范岱年
(九)2001年起
1-119 谈谈方法 法 笛卡尔 王太庆
1-120 道德原则研究 英 休谟 曾晓平
1-121 算术基础 德 G•弗雷格 王路 王炳文
1-122 欧洲科学的危机 德 胡塞尔 王炳文
1-123 路标 德 海德格尔 孙周兴
1-124 心的概念 英 吉尔伯特•赖尔 徐大建
1-125 计算机与人脑 美 约•冯•诺意曼 甘子玉
1-126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美 金•默顿 范岱年
1-127 卡布斯教诲录 波斯 昂苏尔•玛阿里 张晖
1-128 圣教论 印度 乔荼波陀 巫白慧
1-129 薄伽梵歌论 印度 室利•阿罗频多 徐梵澄
1-130 尼各马可伦理学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廖申白
1-131 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 古罗马 西塞罗 徐奕春
1-132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英 牛顿 赵振江
1-133 宗教经验之种种 美 威廉•詹姆士 唐钺
1-134 权力意志 德 尼采 孙周兴
1-135 拓扑心理学原理 德 库尔特•勒温 高觉敷
1-136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德 海德格尔 孙周兴
1-137 科学社会学 美 R.K.默顿 鲁旭东 林聚任
1-138 哲学和自然之镜 美 理查德•罗蒂 李幼蒸
1-139 偶像的黄昏 德 尼采 李超杰
1-140 宗教与科学 英 罗素 徐奕春 林国夫
1-141 普通认识论 德 石里克 李步楼
1-142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 德 埃克哈特 荣震华
1-143 论原因、本原与太一 意 布鲁诺 汤侠声
1-144 诠释学Ⅰ、Ⅱ:真理与方法 德 伽达默尔 洪汉鼎
1-145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德 胡塞尔 倪梁康
1-146 保卫马克思 法 路易•阿尔都塞 顾良
1-147 耶稣传 德 施特劳斯 吴永泉
1-148 尼采 德 海德格尔 孙周兴
1-149 宗教的本质 德 费尔巴哈 王太庆
1-150 动物志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吴寿彭
1-151 动物四篇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吴寿彭
1-152 感觉与可感物 英 J.L.奥斯汀 陈嘉映
1-153 行为的结构 法 庞蒂 杨大春 张尧均
1-154 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 荷兰 斯宾诺莎 顾寿观
1-155 科学的价值 法 彭加勒 李醒民
1-156 耶稣传 法 勒南 梁工
1-157 逻辑大全 英 奥卡姆 王路
1-158 自我的超越性 法 萨特 杜晓珍
1-159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 英 罗素 段德智 张传有
1-160 阿维斯塔 伊朗 贾利尔•杜斯特哈赫选编 元文琪
1-161 薄伽梵歌 古印度 毗耶娑 黄宝生
1-162 给塞伦娜的信 英 托兰德 陈启伟
1-163 人类知识原理 英 乔治•贝克莱 关文运
1-164 逻辑学讲义 德 康德 许景行
1-165 伦理学体系 德 费希特 梁志学 李理
1-166 认识与谬误 奥 马赫 李醒民
1-167 科学与方法 法 彭加勒 李醒民
1-168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俄 普列汉诺夫 王荫庭
1-169 第一哲学 德 胡塞尔 王炳文
1-170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德 胡塞尔 倪梁康
1-171 物理学理论的目的与结构 法 皮埃尔•迪昂 李醒民
1-172 思维方式 美 怀特海 刘放桐
1-173 心的分析 英 罗素 贾可春
1-174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 德 舍勒 倪梁康
1-175 爱因斯坦文集  美 爱因斯坦 许良英
1-176 事实、虚构和预测 美 纳尔逊•古德曼 刘华杰
1-177 数学、科学和认识论 匈 拉卡托斯 林夏水
1-178 声音与现象 法 德里达 杜小真
1-179 裴洞篇 古希腊 柏拉图
1-180 会饮篇 古希腊 柏拉图
1-181 神学论文集哲学的慰藉 古罗马 波爱修斯
1-182 精神的婚恋 比 J.V.吕斯布鲁克
1-183 道德形上学探本 德 康德
1-184 宇宙体系论 法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
1-185 论宇宙的体系 英 伊萨克•牛顿
1-186 自然哲学概论 德 F.W.奥斯特瓦尔德
1-187 过程与实在 英 怀特海
1-188 德国的科学 法 皮埃尔•迪昂
1-189 美学原理 意 克罗齐
1-190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 英 罗素
1-191 认识的途径 美 威廉•佩珀雷尔•蒙塔古
1-192 新实在论 美 霍尔特
1-193 如何以言行事 英 J.L.奥斯汀
1-194 神学与哲学 德 潘能伯格
1-195 奥义书
1-196 智者
1-197 论神性
1-198 论《创世纪》
1-199 护教篇
1-200 论原罪与恩典
1-201 神秘神学
1-202 示教千则
1-203 论隐秘的上帝
1-204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1-205 哲学片段
1-206 悲剧的诞生
1-207 科学的规范
1-208 科学-神学论战史 美 安德鲁•迪克森•怀特
1-209 伦理学 德 怀特
1-210 意义与真理的探究
1-211 真理、意义与方法 美 戴维森 牟博
二、历史•地理类(黄色)
(一)1981年起
2-001 塔西佗《编年史》 古罗马 塔西佗 王以铸 崔妙因
2-002 法兰克人史 法兰克 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 寿纪瑜 戚国淦
2-003 法国革命史 法 米涅 北京编译社 郑福熙
2-004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瑞士 雅各布•布克哈特 何新 马香雪
2-005 古代社会 美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杨东莼 马雍 马巨
2-006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美 R•哈特向 黎樵
(二)1982年起
2-007 高卢战记 古罗马 凯撒 任炳湘
2-008 佛罗伦萨史 意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著 李活
2-009 路易十四时代 法 伏尔泰 吴模信 沈怀洁 梁守锵
2-010 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 德 威廉•戚美尔曼 北京编译社
(三)1985年起
2-011 希罗多德历史 古希腊 希罗多德 王以铸
2-012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古希腊 修昔底德 谢德风
2-013 长征记 古希腊 色诺芬 崔金戎
2-014 亚历山大远征记 古希腊 阿里安 李活
2-015 罗马史 古罗马 阿庇安 谢德风
2-016 塔西佗历史 古罗马 塔西佗 王以铸 崔妙因
2-017 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 古罗马 塔西佗 马雍 傅正元
2-018 查理大帝传 法兰克 圣高尔修道院僧侣艾因哈德 戚国淦
2-019 克拉维的东使记 土耳其 奥玛•李查 杨兆钧
2-020 拿破仑时代 法 乔治•勒费弗尔 河北师大翻译组 端木正
2-021 摩奴法典 古印度 迭朗善 译 马香雪
(四)1986年起
2-022 内战记 古罗马 凯撒 任炳湘 王士俊
2-023 史集 波斯 拉施特 余大钧 周建奇
2-024 一六四〇年英国革命史 法 基佐 伍光建
2-025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意 贝奈戴托•克罗齐 傅仁敢
2-026 古代的地理学 苏 波德纳尔斯基 梁昭锡
2-027 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德 阿•魏根纳 张翼翼
2-028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德 阿尔弗雷德•赫特纳 王兰生 张翼翼
(五)1989年起
2-029 新科学 意 维柯 朱光潜
2-030 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 英 G••古奇 耿淡如 卢继祖
2-031 新史学 美 詹姆斯•鲁滨孙 齐思和
2-032 地理学思想史 美 普雷斯顿•詹姆斯 李旭旦
(六)1991年起
2-033 工作与时日神谱 古希腊 赫西俄德 张竹明
2-034 西印度毁灭述略 西班牙 巴托洛海•德拉斯•卡萨斯 孙家堃
2-035 英吉利教会史 英 比德 陈维振 周清民
2-036 征服新西班牙信史 西班牙 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 林光 江禾
2-037 气候与生命 苏 П•C•贝尔格 王勋 吕军
2-038 理论地理学 美 威廉•邦奇 石高玉 石高俊
(七)1995-96年
2-039 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 古罗马 撒路斯提乌斯 王以铸 崔妙因
2-040 罗马十二帝王传 古罗马 苏维托尼乌斯 张竹明 王乃新 蒋平
2-041 罗马帝国衰亡史 英 爱德华•吉本 黄宜思 黄雨石
2-042 秘鲁征服史 美 普雷斯科特著 周叶谦 刘慈忠 吴兰芳
2-043 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 托克维尔 冯棠译 桂裕芳 张芝联
2-044 宪章运动史 英 R•G•甘米奇 苏公隽 张自谋
2-045 历史著作史 美 J•W•汤普森 谢德风 李活
2-046 蒙古帝国史 法 雷纳•格鲁塞 龚钺 翁独健
2-047 历史的观念 英 柯林武德 何兆武 张文杰
2-048 地理学的性质 美 理查德•哈特向 叶光庭
2-049 地理学中的解释 英 大卫•哈维 高泳源 刘立华 蔡运龙
(八)1999-2001年
2-050 巴布尔回忆录 印度 巴布尔 王治来
2-051 印卡王室述评 秘鲁 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 白凤森 杨衍永
2-052 风俗论 法 伏尔泰 梁守锵
2-053 法国文明史 法 基佐 沅芷 伊信
2-054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英 理查德•亨利•托尼
2-055 草原帝国 法 勒内•格鲁塞 蓝琪 项英杰
2-056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英 E••汤普逊
2-057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法 费尔南•布罗代尔 唐家龙 曾培耿 吴模信
2-058 人文地理学问题 法 阿•德芒戎 葛以德
(九)2002年
2-059 世界征服者史 伊朗 志费尼 何高济
2-060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 () 寿纪瑜
2-061 西方的兴起 美 威廉•H.麦克尼尔
2-062 中世纪的城市 比利时 亨利•皮雷纳 陈国梁
2-063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 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 赵军利
2-064 历史是什么? 英 E.H.卡尔 陈恒
2-065 希腊史 英 N.G.L.哈蒙德
(十)2003年
2-066 封建社会 法 马克•布洛赫 张绪山
2-067 中世纪之秋 荷 约翰•赫伊津加
2-068 古代城邦 法 古朗治
2-069 俄国史教程 俄 瓦•奥•克柳切夫斯基 张草纫
2-070 蒙塔尤 法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 许明龙
2-071 往年纪事 俄 拉夫连季 朱寰
2-072 欧洲文明史 法 基佐 程洪逵
2-073 宗教改革史 英 托马斯•林塞 孔祥民
(十一)2009年
2-074 战争史 拜占庭 普洛科皮乌斯 王以铸 崔妙因
2-075 三十年战争史 德 弗里德里希•席勒 沈国琴
2-076 琉璃宫史 缅甸 蒙悦逝多林寺大法师 李谋
2-077 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 英 托马斯•卡莱尔 周祖达
2-078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 美 查尔斯•A.比尔德 何希齐
2-079 思想自由史 英 J.B.伯里 周颖如
2-080 法国革命史 法 马迪厄 杨人楩
2-081 美国文明的兴起 美 查尔斯•A.比尔德 玛丽•R.比尔德 徐亚芬
2-082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 美 理查德•霍夫斯塔特 崔永禄
2-08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 英 E.H.卡尔 徐蓝
2-084 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 英 劳伦斯•斯通 刁筱华
2-085 圣路易 法 雅克•勒高夫 许明龙
2-086 明日的田园城市 英 埃比尼泽•霍华德 金经元
2-087 历史的地理枢纽 英 哈•麦金德 林尔蔚
2-088 工业区位论 德 阿尔弗雷德•韦伯 李刚剑
2-089 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 德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 常正文 王兴中
2-090 区位和土地利用 美 威廉•阿朗索 梁进社 李平 王大伟
2-091 比较城市化 美 布赖恩•贝利 顾朝林
2-092 哥特史 拜占庭 约达尼斯 罗三洋
2-093 法国革命史 法 勒费弗尔 顾良 孟湄 张慧君
2-094 十六世纪的无信仰问题
2-095 莱茵河
2-096 经济空间秩序 德 奥古斯特•勒施 王守礼
2-097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 英 约翰斯顿 蔡运龙 江涛
2-098 地理学与地理学家 英 约翰斯顿 唐晓峰
2-099 劫余录 法 阿伯拉尔
2-100 治国策 波斯 尼扎姆•莫尔克
2-101 论李维罗马史 意 马基雅维里
2-102 多桑蒙古史 瑞典 多桑
2-103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德 瓦尔特•本雅明
2-104 历史的辉格解释 英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2-105 古代世界的政治 英 芬利
2-106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 澳 瑞德
2-107 马可波罗行纪
2-108 法国大革命讲稿
2-109 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 德 普列汉诺夫
2-110 西域考古记
2-111 德国的浩劫 德 迈内克
2-112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
2-113 中世纪史学史
2-114 革命节日
三、政治•法律•社会类(绿色)
(一)1981年起
3-001 政治学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吴寿彭
3-002 大洋国 英 詹姆士•哈林顿 何新
3-003 政府论 英 洛克 叶启芳 瞿菊农
3-004 马布利选集 法 马布利 何清新
3-005 爱弥尔 法 卢梭 李平沤
3-006 拿破仑法典 法 () 李浩培 吴传颐 孙鸣岗
3-007 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 英 约翰•勃雷 袁贤能
3-008 劳动组织 法 路易•勃朗 何钦
(二)1982年起
3-009 乌托邦 英 托马斯•莫尔 戴镏龄
3-010 太阳城 意 康帕内拉 陈大维 黎思复
3-011 温斯坦莱文集 英 温斯坦莱 任国栋
3-012 傅立叶选集 法 傅立叶 赵俊欣
3-013 政治正义论 英 威廉•葛德文 何慕李 关在汉
3-014 伊加利亚旅行记 法 埃蒂耶纳•卡贝 李雄飞
3-015 祖国在危急中 法 奥•布朗基 顾良
3-016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德 威廉•魏特林 孙则明
3-017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 意 托马斯•阿奎那 马清槐
3-018 为英国人民声辩 英 约翰•弥尔顿 何宁
3-019 神学政治论 荷兰 斯宾诺莎 温锡增
3-020 论法的精神 法 孟德斯鸠 张雁深
3-021 社会契约论 法 卢梭 何兆武
3-022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法 卢梭 李常山
3-023 雪莱政治文选 英 雪莱 杨熙龄
3-024 拿破仑文选 法 拿破仑 陈太先 胡平
3-025 战争论 德 克劳塞维茨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3-026 论自由 英 约翰•密尔 程崇华
3-027 潘恩选集 英 托马斯•潘恩 马清槐
3-028 联邦党人文集 美 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 程逢如
3-029 什么是所有权 法 蒲鲁东 孙署冰
(三)1985年起
3-030 遗书 法 让•梅叶 陈太先 睦茂
3-031 自然法典 法 摩莱里 黄建华 姜亚洲
3-032 圣西门选集 法 圣西门 王燕生 董果良
3-033 欧文选集 英 欧文 柯象峰 何光来 秦果显
3-034 公有法典 法 泰•德萨米 黄建华 姜亚洲
3-035 人类幸福论 英 约翰•格雷 张草纫
3-036 皮佑选集 法 皮佑 陈太先
3-037 回顾 美 爱德华•贝拉米
3-038 社会主义神髓 日 幸德秋水 马采
3-039 笛福文选 () 笛福 徐式谷
3-040 罗马盛衰原因论 法 孟德斯鸠 婉玲
3-041 古代法 英 梅因 沈景一
3-042 代议制政府 英 J•S•密尔 汪瑄
3-043 互助论 俄 克鲁泡特金 李平沤
(四)1986年起
3-044 论世界帝国 意 但丁•阿利盖里 朱虹
3-045 君主论 意 尼利洛•马基雅维里 潘汉典
3-046 利维坦 英 霍布斯 黎思复 黎廷弼 杨昌裕
3-047 塞瓦兰人的历史 法 德尼•维拉斯 黄建华 姜亚洲
3-048 忏悔录 法 卢梭 黎星
3-049 革命法制和审判 法 罗伯斯庇尔 赵涵舆
3-050 圣西门学说释义 法 巴扎尔安凡丹 王永江 黄鸿森
3-051 格雷文集 英 约翰•格雷 陈太先 睦竹松
3-052 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 德 威廉•魏特林 胡文建 顾家庆
3-053 社会命运 法 维克多•孔西得朗 李平沤
3-054 乌有乡消息 英 威廉•莫里斯 黄嘉德
3-055 民族主义 印度 泰戈尔 谭仁侠
3-056 保守主义 英 休•塞西尔 杜汝楫 马清槐
3-057 人口问题 英 亚•莫•卡尔•桑德斯 宁嘉风 楠木
(五)1989年起
3-058 法学总论 罗马 查士丁尼 张企泰
3-059 为平等而密谋 法 菲•邦纳罗蒂 陈叔平 端木美
3-060 论出版自由 英 约翰•弥尔顿 吴之椿
3-061 布朗基文选 法 布朗基 皇甫庆莲 许渊冲
3-062 面包与自由 俄 克鲁泡特金 巴金
3-063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德 麦克斯•施蒂纳 金海民
3-064 奥本海国际法 英 劳特派特 王铁崖陈体强
(六)1991年起
3-065 基督城 德 约翰•凡•安德里亚 黄宗汉
3-066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 德 康德 沈叔平
3-067 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 法 西耶斯 冯棠
3-068 论平等 法 皮埃尔•勒鲁 王允道
3-069 论美国的民主 法 托克维尔 董果良
3-070 人文类型 英 雷蒙德•弗思 费孝通
(七)1996年起
3-071 论宗教宽容 英 洛克 吴云贵
3-072 政府片论 英 边沁 沈叔平
3-073 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 英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约翰•斯图尔特•穆勒 王蓁 汪溪
3-074 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 英 鲍桑葵 汪淑钧
3-075 俄国社会思想史 俄 戈•瓦•普列汉诺夫 孙静工 郭从周
3-076 政治中的人性 英 格雷厄姆•沃拉斯 朱曾汶
3-077 自由主义 英 霍布豪斯 朱曾汶
(八)1999年起
3-078 雅典政制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日知 力野
3-079 自然政治论 法 霍尔巴赫 陈太先 眭茂
3-080 论实证精神 法 奥古斯特•孔德 黄建华
3-081 社会静力学 英 赫伯特•斯宾塞 张雄武
3-082 海军战略 美 艾•塞•马汉 蔡鸿翰 田常言
3-083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法 E•迪尔凯姆 狄玉明
3-084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美 哈罗德•D•拉斯韦尔 杨昌裕
3-085 儒教与道教 德 马克斯•韦伯 王容芬
(九)2001年起
3-086 国家篇法律篇 古罗马 西塞罗 沈叔平 苏力
3-087 法国革命论 英 柏克 何兆武 许振洲 彭刚
3-088 自杀论 法 埃米尔•迪尔凯姆 冯韵文
3-089 形而上学的国家论 英 霍布豪斯 汪淑钧
3-090 司法过程的性质 美 本杰明•卡多佐 苏力
3-091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德 卡尔•曼海姆 黎鸣
3-092 论公民 英 霍布斯
3-093 自然法权基础 德 费希特 梁志学
3-094 普通法 美 霍姆斯
3-095 法律的道德性 美 富勒 郑戈
3-096 菊与刀 美 鲁思•本尼迪克特 吕万和
3-097 街角社会 美 威廉•富特•怀特 黄育馥
3-098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英 边沁 时殷弘
3-099 人类婚姻史 芬兰 E.A.韦斯特马克 李彬
3-100 马基雅维里主义 德 弗里德里希•迈内克 时殷弘
2010年
3-101 波斯人信札 法 孟德斯鸠 梁守锵
3-102 休谟政治论文选 英 休谟 张若衡
3-103 新爱洛漪丝 法 卢梭 伊信
3-104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德 费希特 梁志学
3-105 托克维尔回忆录 法 托克维尔 董果良
3-106 贫困的哲学 法 蒲鲁东 余叔通
3-107 英国宪法 英 沃尔特•白芝浩 夏彥才
3-108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法 爱弥尔•涂尔干 渠东
3-109 原始分类 法 爱弥尔•涂尔干 马塞尔•莫斯 汲喆
3-110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 英 E.E.埃文斯-普里查德 覃俐俐
3-111 人和公民的自然法义务 德 普芬道夫 鞠成伟
3-112 杰斐逊选集 美 杰斐逊 朱曾汶
3-113 林肯选集 美 林肯 朱曾汶
3-114 普通法的诉讼形式 英 梅特兰 王云霞
3-115 萨摩亚人的成年 美 米德 周晓虹 李姚军 刘婧
3-116 日本官僚制研究 日 辻清明 王仲涛
3-117 兵法简述 古罗马 韦格蒂乌斯
3-118 新大西岛 英 弗•培根
3-119 建设自由共和国的简易方法 英 约翰•弥尔顿
3-120 论财产 英 葛德文
3-121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现代宪法史论 德 格奥尔格•耶里内克
3-122 金枝 英 弗雷泽
3-123 公法的变迁 法 狄骥
3-124 社会科学方法论 德 马克斯•韦伯
3-125 巴黎公社公报集〔第一、二集)
3-126 过渡礼仪 法 范热内普
3-127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 奥 阿尔弗雷德•舒茨
3-128 图腾制度 法 列维-斯特劳
3-129 法律与宗教 美 伯尔曼
3-130 中国家族法原理 日 滋贺秀三
四、经济(蓝色)
(一)1981年起
4-001 经济论雅典的收入 古希腊 色诺芬 张伯健 陆大年
4-002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英 托马斯•孟 袁南宇
4-003 配第经济著作选集 陈冬野 马清槐 周锦如
4-004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英 亚当•斯密 郭大力 王亚南
4-005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彼罗•斯拉法主编 郭大力 王亚南
4-006 魁奈经济著作选集
4-007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 法 杜阁 南开大学济学说史教研组
4-008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瑞士 西斯蒙第 何钦
4-009 政治经济学原理 英 约•雷•麦克库洛赫 郭家麟
4-010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德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陈万煦 蔡受百
4-011 资本实证论 奥 庞巴维克 陈端
4-012 财富的分配 美 克拉克 陈福生 陈振骅
4-013 有闲阶级论 美 凡勃伦 蔡受百
4-014 制度经济学 美 康芒斯 于树生
4-015 经济学原理 英 马歇尔 朱志泰 陈良璧
4-016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英 凯恩斯 徐毓楠 高鸿业
4-017 经济学 美 萨缪尔森 高鸿业
(二)1983年起
4-018 论农业 古罗马 M•T•瓦罗 王家绶
4-019 贸易论 英 托马斯•孟•巴尔本诺思 顾为群
4-020 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 英 约翰•洛克 徐式谷
4-021 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 英 坎南 陈福生 陈振铧
4-022 政治经济学概论 法 萨伊 陈福生 陈振骅
4-023 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五大原理 德 卡•洛贝尔图斯 斯竹 陈慧
4-024 自然价值 奥 弗•冯•维塞尔 陈国庆
4-025 利息与价格 瑞典 魏克赛尔 蔡受百 程伯撝
4-026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 瑞典 林达尔 陈福生 陈振骅
4-027 货币均衡论 瑞典 米尔达尔 钟淦恩
4-028 现代经济学导论 英 琼•罗宾逊 陈彪如
4-029 价值与资本 英 希克斯 薛蕃康
4-030 投入产出经济学 美 沃西里•里昂惕夫 崔书香
(三)1985年起
4-031 布阿吉尔贝尔选集 伍纯武 梁守锵
4-032 休谟经济论文选 陈玮
4-033 论财富的分配 英 乔治•拉姆赛 李任初 张友仁
4-034 俄国工人阶级状况 俄 思•弗列罗夫斯基瓦•瓦•别尔维 陈瑞铭
4-035 穆勒政治经济学概述 俄 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 季陶达 季云
4-036 政治经济学理论 英 斯坦利•杰文斯 郭大力
4-037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美 汤普逊 耿淡如

(四)1986年起
4-038 农业志 古罗马 M••加图 马香雪 王阁森
4-039 论货币和贸易 英 约翰•罗 朱泱
4-040 商业性质概论 爱尔兰 理查德•坎蒂隆 余永定 徐寿冠
4-041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三卷论货币问题 英 李嘉图 寿勉成
4-042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 英 威廉•汤普逊 何慕李
4-043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德 约翰•冯•杜能 吴衡康 谢钟准
4-044 政治经济学大纲 英 西尼尔 蔡受百
4-045 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 德 威廉•罗雪尔 朱绍文
4-046 货币、信用与商业 英 马歇尔 叶元龙 郭家麟
4-047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 美 M•罗斯托夫采夫 马雍 厉以宁
4-048 现代英国经济史 英 克拉潘 姚曾廙
4-049 货币论 英 凯恩斯 何瑞英

(五)1989年起
4-050 政治经济学原理 俄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 赵维良 桂力生 王涌泉
4-051 纯粹经济学要义 法 莱昂•瓦尔拉斯 蔡受百
4-052 政治经济学研究 瑞士 西斯蒙第 胡尧步 李直 李玉民
4-053 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 美 富兰克林 刘学黎

(六)1991年起
4-054 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 英 伊丽莎白•拉蒙德编 马清槐
4-055 货币万能 英 雅各布•范德林特 王兆基
4-056 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 英 约翰•巴顿 薛蕃康
4-057 政治经济学原理 英 约翰•穆勒 赵荣潜 桑炳彦 朱泱 胡企林
4-058 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法 保尔•芒图 陈希秦 杨人楩 吴绪
4-059 经济发展理论 美 约瑟夫•熊彼特 何畏 易家详
4-060 用商品生产商品 英 斯拉法 巫宝三
4-061 法国农村史 法 马克•布洛赫 余中先
(七)1996年起
4-062 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 英 约瑟夫•马西 胡企林
4-063 通货原理研究 英 托马斯•图克 张胜纪 朱泱
4-064 人口原理 英 马尔萨斯 朱泱 胡企林 朱和中
4-065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美 詹姆斯•W•汤普逊 徐家玲
4-066 经济分析史 美 约瑟夫•熊彼特 朱泱 孙鸿敝 李宏 陈锡龄
(八)1999年起
4-067 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 法 奥古斯丹•古诺 陈尚霖
4-068 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 英 理查德•琼斯 于树生
4-069 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近发展的研究 德 鲁道夫•希法亭 福民 王辅民
4-070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美 约瑟夫•熊彼特 吴良健
4-071 经济史理论 英 约翰•希克斯 厉以平
4-072 民主财政论 美 詹姆斯•M•布坎南 穆怀朋 朱泱
4-073 经济增长理论 英 阿瑟•刘易斯 周师铭 沈丙杰 沈伯根
4-074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美 道格拉斯•C•诺思 厉以平
(九)2001年起
4-075 经济和谐论
4-076 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 德 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 陈秀山 王辅民
4-077 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 英 莱•罗宾斯 朱泱
4-078 资本主义发展论 美 保罗•斯威齐 陈观烈 秦亚男
4-079 贫困与饥荒 印度 阿马蒂亚•森 王宇
4-080 家庭论 美 贝克尔 王献生 王宇
4-08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美 奥利弗•E.威廉姆森 段毅才
4-082 人类行为
4-083 资本主义与自由 美 米尔顿•弗里德曼 张瑞玉
4-084 食利者政治经济学 俄 尼•布哈林 郭连成
4-085 福利经济学 美 庇古 朱泱
4-086 改造传统农业 美 西奥多•W.舒尔茨 梁小民
4-087 自由的限度
4-088 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 美 约翰•R. 康芒斯 寿勉成
4-089 各国的经济增长 美 西蒙•库兹涅茨
4-090 企业的性质 美 维廉姆森 姚海鑫 邢源源
4-091 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 美 弗兰克•J.奈特 安佳
4-092 资本与利息 奥 庞巴维克 何崑曾
4-093 经济学(第十九版) 美 萨缪尔森 萧琛
4-094 早期经济思想 美 门罗 蔡受百
4-095 进步与贫困 美 乔治 吴良健 王翼龙
4-096 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论文精选 美 乔治•阿克洛夫 谢康 乌家培
4-097 国民经济学基础 德 瓦尔特•欧肯 左大培
4-098 施蒂格勒论文精粹 美 勒布 穆尔 吴珠华
4-099 政治经济学要义 英 詹姆斯•穆勒 吴良健
4-100 利息理论 美 欧文•费雪
4-101 倾销 美 雅各布•瓦伊纳
4-102 动态经济学 英 罗伊•哈罗德
4-103 经济学展望 英 约翰•希克斯
4-104 经济学的三个世界 美 劳埃德•雷诺兹
4-105 福利经济及国家理论 美 鲍莫尔
4-106 增长、短缺与效率 匈 亚诺什•科尔奈
4-107 新左派政治经济学 瑞典 阿萨•林德贝克
4-108 民主与资本主义 美 塞缪尔•鲍尔斯 赫伯特•金蒂斯
4-109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 英 杰弗•霍奇森
五、语言学(棕色)
5-001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德 威廉•冯•洪堡特 姚小平
5-002 语言论 美 布龙菲尔德 袁家骅 赵世开 甘世福
5-003 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高名凯 岑麟祥 叶蜚声
5-004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 美 爱德华•萨丕尔 陆卓元 陆志韦
5-005 论语言的起源 德 J.G.赫尔德 姚小平
5-006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 瑞典 高本汉 聂鸿飞
5-007 普遍唯理语法 法 安托尼•阿尔诺 张学斌 柳利
5-008 语法哲学 丹 叶斯柏森 何勇
5-009 比较语音学概要 法 保尔•巴西
5-010 语言学概论 英 L.R.帕默尔

王清营/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王怡的自由主义书目
思哲和其他一些朋友请我开列一个关于自由主义的比较系统的书单。本人才疏学浅,阅读有限,但为着与大家交流,以及为了对更年轻的朋友有所裨益。根据我自己的阅读和藏书情况,大致列出国内从80年代至今比较重要的关于自由主义的出版物。至于是否收录在我这个书单上的标准,自然带着我个人对于自由主义的偏好和理解。尤其强调一点,因为我的阅读和学科视野所限,我的开列除开比较狭义上的自由主义著作外,比较偏向于民主宪政制度,即政治学和法学的著作,而偏向经济学的著作较少。并且为了不使书单开得过长,作为自由主义更广阔背景的思想史、历史和社会学的著作我基本上予以了舍弃。  希望各位朋友能够跟贴添加,使这个书单可以名副其实的成为一个关于自由主义的较系统的介绍。  
我的开列大致以我阅读和购买的时间为序,但为便于大家查找,属于一种丛书的、或者一个作者的则尽量放在一起。[商务印书馆汉译学术名著丛书]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和贡当斯是法国思想家中难得的两个在思想气质上偏向 英美思想的人,这本书是整个近代文明中基础性的学术著作。  
2、卢梭《社会契约论》  
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尽管卢梭的思想近来多被指责为法国激进主义的源头,但正如有人指出,我们与欧陆思想之间的差距,其实远远大于欧陆与英美之间的思想差距。这两本书无论如何也是基础性的。  
4、洛克《政府论》  
5、洛克《论宗教宽容》:作为英式启蒙的代表人物,现在洛克比卢梭自然更受关注。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之间路数的差异,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奢侈的差异。  
6、梅因《古代法》:在这本书中梅因提出了一个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著名公式:从身份到契约。这是从法律角度对现代自由主义的最佳诠释。  
7、霍布斯《利维坦》:一个非自由主义的国家,就是一只巨大的怪兽。  
8、密尔《代议制政府》  
9、密尔《论自由》:绝对的经典著作。  
10、《拿破仑法典》:即1804年法国民法典。民法及其基本价值取向在本质上就是自由主义的法律体现。拿破仑法典是一个辉煌的起点。  
11、亚当斯密《国富论》  
12、亚当斯密《论法律、警察、军事、岁入》:经济自由主义的鼻祖。  
1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4、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对美国民主和法国革命的经典论述。  
15、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最早的完整表述。  
16、边沁《政府片论》:功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早期大师  
17、《联邦党人文集》:非看不可的自由主义政治实践文献。  
18、《潘恩选集》:我对潘恩的了解最初来源于朱学勤先生的文集《风声、雨声、读书声》。  
19、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20、边沁《道德与立法理论导论》2000年  
21、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版、四川人民版:不用说了。  
22、韦伯《论经济和社会中的法律》大百科版  
23、弗洛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对于法西斯下社会心理的分析,是我把他看作对自由主义的一种反面认识。  
2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人民版  
25、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重庆人民版: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是什么促使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而一个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社会绝对是与自由主义为敌的。这是西马站在左倾立场对于自由主义的早期挑战。  
26、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21世纪文库"(中社科2000年《历史主义的贫困》)  
27、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社科2000年"西方现代思想译丛":对于乌托邦思想最彻底的清算来自波普尔和哈耶克,这本书无愧于自由主义巨作。  
28、罗尔斯《正义论》中社科"外国伦理学丛书":虽然这本书以"正义"这样的宏伟叙事作为立论的基础,是对于经验主义的英美传统的某种背叛,所以罗尔斯本人被称为是自由左派,导致了诺齐克的思想反击。但按照哈耶克的理解,罗尔斯与他的差别其实只是叙事修辞上的。  
29、罗尔斯《万民法》  
30、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自由右派对于《正义论》形而上倾向的坚决回应。著名的"自愿为奴的"质问就出于此书。  
31、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诺贝尔经济学奖丛书"1991  
32、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社科"现代西方学术译丛"  
33、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同上。  
34、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宪政译丛"  
35、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大百科"外国法律文库"  
36、霍伊《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三联新知文库:对哈耶克政治学思想的最好入门读物。  
37、里夫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译文"当代学术思潮译丛"1987:我之所以将这本曾经轰动一时的通俗学术著作列入,因为这种新的世界观是对历史目的论和乌托邦思想最好的解构。  
38、房龙《宽容》:胡适曾说,"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这本书是关于一个自由主义者基本的思想秉性的最好的通俗读物。  
39、伯尔曼《法律与革命》大百科"外国法律文库":梁治平先生曾经非常推崇这本书,如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样,他指出了现代法治文化与基督教之间的渊源。  
40、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大百科"外国法律文库":著名的自由主义法学家。  
41、庞德《普通法的精神》法律版:对英国法律价值观的简要分析和总体把握。  
42、巴顿卡特《大众传播法概要》中社科1997"美国法学精选":对言论与新闻自由的法律把握。  
43、诺思《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从产权与制度学派的角度讲述经济史。  
44、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1999年再版  利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林出版社:自由主义最终要体现为一个现代的宪政和法治秩序。  
45、罗斯托《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商务馆:一本对自由主义经济体制如何形成的简要通俗的描述。  
46、布坎南《赤字中的民主》北京经济学出版社"诺贝尔经济学奖丛书"1991  
47、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1989  
48、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  
49、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产权与制度学派的经典文集。  
50、科斯等《企业的经济性质》同上2001年  
51、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馆。  
52、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馆[三联宪政译丛1999-2000]  
53、艾尔斯特《宪政与民主》  
54、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也是企图从宗教中寻找宪政的形上支持。  
55、汤普森《宪法的政治理论》  
56、詹宁斯《法与宪法》  
57、维尔《宪法与分权》  
58、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  
59、罗森塔尔《宪政与权利》[中社科现代西方思想译丛]  
60、雅赛《重申自由主义》  
61、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2、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  
63、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  
64、《知识、自由与秩序》:一部关于哈耶克思想的论文集[上海三联公共译丛]  
65、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66、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以《联邦党人文集》为基础对联邦制的解释。  
67、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贵州人民  
68、肯尼斯《权力的分析》  
69、伯恩斯《民治政府》中社科:迄今为止对美国民主宪政制度的最全面的介绍。  
70、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1998年"新世纪学术丛书"  
71、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商务  
72、里夫斯《美国民主的再考察》商务馆:一本在一百年后希望成为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续篇的著作。  
73、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版"21世纪文库"1988  
74、斯宾塞《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同上1999年再版。  
75、巴特摩尔《平等还是精英》辽教万象  
76、卡西尔《国家的神话》华夏1999年再版。  
77、卢克斯《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广电版1993:健康的、不被误解的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前提。  
78、科恩《论民主》商务1988  
79、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社科文献1999:对英美新自由主义与欧陆莱茵模式深刻分歧的论述。虽然作者偏向于离他不远的莱茵。   
80、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社科文献  
81、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15-20世纪》社科文献  
82、马斯泰罗内《当代欧洲政治思想》社科文献  
83、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三联版1999  
84、达尔《论民主》商务1999年"民主译丛"  
85、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当代学术思潮译丛"1987年  
86、柏克《法国革命论》商务馆: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极端经典。  
87、柏克《自由与传统》商务馆2001年"公共译丛"  
88、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版,2000年再版了全译本。  
89、赫费《政治的正义性》上海人民  
90、《民主与民主化》商务馆"民主译丛"刘军宁主编  
91、布莱顿《理解民主--经济的与政治的视角》学林版2000年"欧洲思想系列"  
92、《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版2001"思想译丛":对伯林两种自由观点的回应文集。[译林出版社"人文与社会译丛"]  
93、阿克顿《自由史论》2001:重点对于英美式的自由民主道路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94、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2001:也是针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有力回应。  
95、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2000年:据说对正义论进行了修正,带着向新自由主义回归的倾向,尚未读。[上海人民"东方编译所译丛"]  
96、巴利《古典自由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  
97、西瑟《自由民主与政治学》[吉林版"人文译丛"]  
98、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从公元前508年到1999年人类民主历程的简要描述。  
99、伯里《思想自由史》:也是一本简要的小册子。可作入门读物。  
100、《变动中的民主》:一本较新的论文集。  
101、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较为系统的欧洲政治自由主义的全貌。  
102、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这套译丛的整体特点就是对自由主义理论与历史的简明阐述。这本也是,但文字可读性较差。  
103、何怀宏主编《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收录了从柏拉图到梭罗,到甘地、马丁路德金,到罗尔斯、德沃尔金、阿伦特等人论述公民不服从的篇章。绝对经典,文笔优美,是这套书中可读性最强的。适合出门时揣在口袋里。[商务馆"公共译丛"]  
104、贡当斯《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105、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那句名言都已经耳熟能详了。[苏人版"现代政治译丛"]  
106、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2001:不局限于英美,对于威尼斯和荷兰的论述窃以为最有价值。  
107、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2001:论及正义的程序性,在我看来就是自由主义的立场。国内的推荐几本:  
108、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上海三联2000年  
109、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三联  
110、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社科1999年再版  
111、林达的三本通俗读物《总统是靠不住的》《历史深处的忧虑》《我也有一个梦想》三联  
112、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113、朱学勤《风声雨声读书声》三联  
114、刘军宁《保守主义》中社科  
115、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三联  
116、李强《自由主义》中社科  
117、《顾准文集》贵州人民1995年  
118、吴玉章《论自由主义权利观》公安版  
119、《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上海远东版1991:对于中国的自由主主义而言,两代自由主义者的心路历程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三联的公共论丛]  
120、《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  
121、《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  
122、《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  
123、《自由与社群》  
124、《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  
125、《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  
王怡/2001-10-23于包家巷

王清营/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本帖最后由 jianmin 于 2014-3-18 10:13 编辑

.胡适开列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书目答问/张之洞
九种《纪事本末》
老子/老子
墨子闲诂/孙诒让
元曲选一百种/臧懋循
缀白裘/玩花主人
西游记/吴承恩
淮南鸿烈集解/刘安
中国人名大辞典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
四书韩非子/韩非
周礼
佛遗教经/迦叶摩腾、竺法兰等译阿弥陀经
宋元学案/黄宗羲
王临川集/王安石
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
章实斋年谱/胡适
新学伪经考/康有为
诗集传
左传/左丘明
乐府诗集/郭茂倩
宋诗钞/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论衡/王充
法华经/鸠摩罗什译
坛经/惠能
明儒学案/黄宗羲
朱子年谱/王懋竑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崔东壁遗书/崔述
文选/萧统
全唐诗/彭定求等
宋六十家词/毛晋
宋元戏曲考/王国维
水浒传/施耐庵
儒林外史/吴敬梓
红楼梦/曹雪芹
荀子集注

王清营/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王余光论阅读与书目
  阅读风气的形成是一个时期政治、学术的综合体现。一方面,我们说阅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因而,这一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另一

方面,阅读又是历史传统的延续与继承,因而,一些结晶着人类智慧的经典名著却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一直成为人们阅读的对象。可以这样说,一部阅读史,正是在这种变迁与永恒的矛盾中展开的。
  一、推荐书目在中国
  不少读书人都认为:图书典籍浩如烟海,在阅读时会遇到图书的选择与鉴别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往往通过书目,来了解图书典籍的状况,明晓读书的门径。
  在我国,推荐书目应传统官学、家塾、书院与科举制度的需要,很早就发展起来了,早在唐代,推荐书目就很受青年士子们的欢迎。到了元代初年,学者程端礼(1271~1345)把朱熹以来在书院、私塾教育中所创造的经验加以总结和发展,写成《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三卷。读书据朱熹读书法,即“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冰,切已体察,著紧用力”六条,加以发挥,提出了具体的读书计划和读书内容。明末陆世仪在他的《思辨录》中,曾为青少年开列了一个阅读书目。清朝康熙年间,由李颙口授,门人李士瑸手录的《读书次第》,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指导读书治学的书目。此后,龙启瑞于道光年间撰《经籍举要》,为学子开列经史子集四部典籍要目,以程朱理学为宗旨,推崇考据和桐城古文。光绪初年,张之洞因诸生“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相问,根据当时情况,挑选两千二百余种图书,编成《书目答问》一书,以指示诸生治学门径。此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问世后很有影响。
  以上书目在科举时代都发生过广泛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科举的废弃和知识的更新,这些书目的影响和作用愈来愈小。
  二、传统经典阅读的变迁
  在20世纪,传统经典是否还具有生命力,是否还能拥有广泛的读者?这一问题在20世纪初就已被提出。随着科举与清王朝的结束,传统典籍与知识分子就越来越疏远了。有些知识分子甚至说要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应该说,传统典籍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在20世纪,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但这不等于说,传统典籍就已失去了生命力。
  五四运动前后,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和白话文的推行,青年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已不把传统经典作为主要读物了。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当时一些中小学生仍然阅读大量的传统经典。如1905年出生的姚名达,中学时代曾习读过《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书。同年出生的蔡尚思,在中学时代阅读过先秦诸子、韩文、《史记》、《庄子》等书。1907年出生的严北溟,在17岁前读过先秦诸子、《十三经注疏》、《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昭明文选》等书。先师张舜徽先生,1911年生,7岁时学习王氏《文字蒙求》、段注《说文解字》等一系列小学书籍,随后习读《四书》、《五经》等。(上述材料参见王余光、徐雁主编《中国读书大辞典》相关辞条,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周一良先生在《毕竟是书生》中,回忆他在1930年上大学前于家塾中习读的都是传统经典:《孝经》、《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古文辞类纂》、《史记》、《韩非子》、《尚书》、《周易》、《说文解字》等。这些人都有很好的国学根柢,这也决定了他们日后的研究路向。这一代学人之后,中国学人,在中小学阶段,就极少有人受过传统经典的系统训练了。
  当时,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之外,学生们常常受到家庭或社会的影响,有较多的机会阅读传统经典。社会上一些知名学者也向中学生推荐传统经典。
  1920年,胡适曾开列一份《中学国学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从《诗经》、《论语》,到《史记》、《汉书》,从陶渊明、李白,到欧阳修、马致远,皆入其选。1924年章太炎在《华国月刊》第二期第二册上发表《中学国文书目》,收录39种古籍。他认为“凡习国文,贵在知本达用,发越志趣,空理不足矜,浮文不足尚也。中学诸生,年在成童之上,记诵之力方强,博学笃志,将以此始。若导以佻奇,则终身无就”。章氏推荐的传统经典,大多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如《诗毛传郑笺》、《春秋左传杜解》、《二程遗书》、《颜氏学记》、《清服制图》等,另附有“总参考书”,如录有《读史方舆纪要》、《乾隆府厅州县志》等。
  让中小学生阅读众多传统经典,特别是读那些专深的古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1949年以后,中小学生除阅读少量古诗文外,都是通过改编、绘图本或白话本等形式,间接了解传统经典的内容。
  三、推荐经典之争(1):胡适与梁启超
  胡适(1891~1962),著名学者。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尝试集》等。
  1920年,胡适开列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以备中学生阅读。1923年,胡适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胡适的书目,有几点值得注意:
  (1)不收“小学”方面的书。胡适在书目的序言中认为:音韵训诂之学,只可以作学者的工具,而不是初学的门径。
  (2)不收前四史与《资治通鉴》等书。这一点,颇受时人与后人的非议。
  (3)收录古典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从国学的角度看,这些书不受学者重视。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年轻时从师康有为,师徒力主变法维新,时称“康梁”。梁启超“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晚年讲学于清华学校等,曾任北平图书馆馆长。长于史学,颇多建树。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
  1923年梁启超也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当时,梁启超就胡适的书目写过一篇《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的文章,梁启超说:“我最诧异的,胡君为什么把史部书一概屏绝。一张书目名字叫做《国学最低限度》,里头有什么《三侠五义》、《九命奇冤》,却没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岂非笑话。”梁启超认为,史部书是国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应不收。
  30年后的1953年,北京图书馆开列了一个《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选书20种。这个书目是经过郭沫若、俞平伯、何其芳等人审订过的。既然称为“古代重要著作”,那么如《周易》、《论语》等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一本未选,这是很令人困惑不解的。
  四、推荐经典之争(2):中与西
  1925年,在孙伏园主持的《京报副刊》上,发出“青年必读书十部”的征求启示,当时有70余位学者作家应征。其中鲁迅认为,看中国书让人脱离人生,“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一观点在《京报副刊》上发表后,引起很大争议,并遭到很多人的批评。
  推荐书目的推荐者受偏见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
  1945年,英国作家奚普(HaraceShipp),不加时间地域与主题的限制,只就“最重要的书”,选出十本“震撼世界的书”,这里没有中国人的书。
  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在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中,开展评选《人类有史以来的二十本最佳书》,这里也没有中国人的书。
  美国图书馆学家唐斯(RobertB.Downs)曾写过一本《改变世界的书》,书中选择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叶出版的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其后他又写了一本《自1492年以来塑造现代文明的111种杰出名著提要》。这两本书都没有收录中国人的著作。在后一本书的《导言》里,作者虽然承认东方的经典,“其中有许多书同样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些书还是被“略去了”。
  另一位美国专栏作家费迪曼(CliftonFadiman)曾出版《一生的读书计划》,向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推荐了100部名著,这100部名著也都是欧美人的著作。作者在该书的《前言》里坦陈:“我所读过的东方典籍,并不能在我心中燃起火焰。这也许是因为世界观的限制所致。我曾试读紫式部(日本《源氏物语》的作者)、《可兰经》、《一千零一夜》、《圣薄伽梵歌》、《奥义书》以及其他十余种东方古典,都不能获得乐趣。因此,老实说,我无法论述这些典籍。”就我们所知,汉籍很早就在东南亚流传并发生广泛影响。17世纪以来汉籍被译介到欧美逐渐增多,在文学、哲学、思想等多方面都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这些中国典籍仍然被上述推荐者所忽略,这确实是“世界观的限制所致”。也就是说,这些推荐者是深受“欧美中心论”的影响的。
  可以说,中国人不能不读本国的书,况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优秀的著作,这些著作并不比西方的逊色,我们能从中获得很多社会的经验与生活的乐趣,并能成为我们内在精神不断成长的泉源。
  五、推荐经典之争(3):人文知识与科学精神
  1986年,由C•莫里•迪瓦恩等编、美国哈泼—罗出版社出版《最有影响的书》。该书原名为《哈佛大学有影响的书籍指南》(TheHavardGuidetoInfluentialBooks),在书中,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113名教授现身说法,介绍了对他们的思想、事业和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书。这些教授来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专业,在美国及国际上均有一定的声誉。他们的推荐和介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各行各业的读者均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但有一位教授例外,他没有提供书目。他是哈佛大学物理学的教授,叫谢尔登•格拉肖,是得过诺贝尔奖的,他拒绝开书目。他拒绝的原因是,我喜欢的并不一定是学生喜欢的,我喜欢的你们又看不懂。因为他搞的是高深物理学方面的研究。然后这个教授大发牢骚,他觉得文科的教授喜欢给学生开推荐书目,而且嘲笑理工科的人没文化,就懂得一点技术。这非常不公平。他说:“科学家常常被视为缺乏文化修养的白痴,既不能写,又不愿读。被他们狭窄的专业范围束缚了手脚,活该进入人文主义者蔑视对象的候选人之列。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曾博览群书,可以与历史学家、读写批评家及其他任何人不分伯仲。另一方面,人文主义者常常(尽管不是始终)在科学上和数学上一窍不通,并以此为荣。我们的谈话必须转向他们关心的东西,而不是我们关心的东西。我们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我们被他们的无知逼到了他们的知识领域里较量才智。”(引自C•莫里•迪瓦恩等编《最有影响的书》中译本第79页,唐润华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人文知识与科学精神在推荐书目中不能得到适当均衡的体现。
  六、推荐经典之争(4):元典书目与影响书目
  “元典”的概念源自冯天瑜先生的《中国元典精神》。元典可指那些最能代表文化精神的经典。“影响书目”,徐雁认为“是人们以图书文献对人类历史生活进退的影响作用程度而有目的地遴选出的图书文献目录”。
  1982年,蔡尚思在他的《中国文化基础书目》(《中国文化史要论》第7章,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的基础上提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40种书,分文学、史学、哲学思想和科学四个方面。该书目刊载于《书林》1982年第5期上。未料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如施蛰存、胡道静等,他们先后在《书林》上发表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本身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没有一个标准。但这一问题的讨论有助于人们对中国经典的认识。
  此后,受国外“影响书目”的影响,由王余光主编的《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1989年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民族各方面产生过深远影响的30本书(另附3本),它侧重于从书籍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深入而系统地剖析了它们对读者在思想深处的巨大作用。该书的写成,正值“五四”运动七十周年,而此时也正是文化问题讨论极为激烈之际。正如若谷在评论该书时所说:
  中国文化,当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历经辉煌显赫或萧条冷寂的里程后,到本世纪80年代,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繁荣活跃期。一时间,中国文化、民族传统成为学术界的中心课题,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性的“文化热”。《影响中国历史的30本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作者参与文化讨论的一份献辞。值得提出的是,当“文化热”的主旋律,随着开放时代西方文化学说的大量引进,而对本土文化表现出责难多于公允评判、唾弃先于深入认识的倾向时,本书的这些年轻作者们,则努力从历史的理性和民族的良知出发,来分析、思考、评述问题,因而在书中表现出了比较成熟、理智和公允的态度。(引自若谷:《书在历史的进程中》、《武汉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
  1993年,韩国建国大学韩仁熙博士与高丽大学李东哲博士合作将《影响中国历史的30本书》译成韩文,由汉城知永社出版。1994年由台湾洪叶文化有限公司出版了繁体字本。
  《影响中国历史的30本书》出版后,仿作或相关书籍颇有层出不穷之势,据统计,1990至2000年间,国内出版关于影响书目的书籍有20多种,这也反映了读书界、出版界对“文献典籍与文明进程”这一论题的热心讨论与关注。
  七、其他名人推荐书目
  五四运动以后,传统经典逐步退出了中小学生阅读的领域。对大学生或一般读者来说,传统经典仍然是他们阅读的重要读物,不少学者也很热心向他们开列推荐书目。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如下诸家。1、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朱自清(1898~1948),文学家、学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1931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大陆。回国后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文艺论集《诗言志辨》等。
  本书初版于1942年,开列了十余部经典,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以求能启发读者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其中辞赋、诗、文三篇因作品繁多,只叙其源流。2、钱穆的推荐书目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史学家。193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执教,1949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迁居台北。著有《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等。
  1946年,钱穆在昆明给文史研究班学生开列了《文史书目举要》。1970年,钱穆在台北为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开设“中国史学名著”课程,并出版《中国史学名著》(台北三民书局1973年),该书推荐史学名著26种。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惠能)、近思录(朱熹,吕祖谦辑)、传习录(王守仁)。3、张舜徽的推荐书目
  张舜徽(1911~1992),著名学者,湖南沅江人,先后在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说文解字约注》、《中国文献学》等。
  1947年,张舜徽在兰州大学受学生之请,开列《初学求书简目》(见《旧学辑存》,齐鲁书社1988年版),认为“读书以识字为先,学文以多读为本。必于二者深造有得,而后可以理解群书”。十年之后,张舜徽在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讲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并出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一书,文革后,作者对该书进行了修订,更名为《中国古代史籍要籍举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
  在上述基础上,1983年,张舜徽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分古史、编年、纪传、纪事本末、实录、制度史、学术史、传记、地理方志、杂史、史评史论、史考、金石甲骨考证、历史研究法、笔记、类书丛书、文编、书目、表谱、索引辞典等类,收历代史学名著约200余种。
  1990年,张舜徽出版《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提到阅读汉代著述的纲要,他说:“余平生诱诲新进及所以自励,恒谓读汉人书,必须精熟数种以为之纲。一曰《太史公记》,二曰《淮南王书》,三曰《汉书艺文志》,四曰王充《论衡》,五曰许慎《说文》。”
  八、结语:让我们接近客观
  也许,任何一部推荐书目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推荐者的主观性和偶然性。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
  有鉴于此,王余光等人于20世纪末,收集了80种中外经典推荐书目(中国的推荐书目54种,外国的推荐书目26种),运用了计量的方法,对这80种书目所推荐的书进行统计,以各书被推荐次数的多少为序,列出四份目录:《中国名著排行榜》、《外国名著排行榜》、《中国推荐者眼中的外国名著》、《外国推荐者眼中的外国名著》。这些书目不带有编者的主观性和偶然性。因而,它在推荐名著方面,应该说更加公允、准确与客观。在此基础上,王余光主编《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一书,1999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依据上述排行榜,在中国著作中,排名第一是《诗经》,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外国著作中排名第一。这两种作品都是用韵文写成的,看来韵文更受人们的欢迎。当然,仅仅是韵文还不够,这要看它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不是真正优秀的。
  就被推荐的中国著作而言,排在前十名的是:
  诗经
  史记
  庄子
  老子
  论语
  孟子
  韩非子
  楚辞
  左传
  荀子
  这十种书都是公元前的著作,最晚成书的《史记》距今也有2000余年了。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读书人的一种珍古典重基础的心理。长期以来,中国学人强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上这些著作,真正是中国学术之源。同时,正如韩国学者韩仁熙、李东哲所说,这些“古典名著,都反映出古代生活与文明,并历代而下,不断被加入新的阐释和理解,其影响一直延伸到今天,而许多求知活动所涉及的领域正是依靠这些阐释和理解建构起来的”(《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韩文本译后记,汉城:知永社1993年)。这些书之所以被推崇,它们也有别于那些畅销书。时下出版界总乐于追求浅易、有趣与可读性强的读物,并不注重书的深度与可能产生的影响度。相反,这些被推荐的书内容艰深,也谈不上有趣,但其思想、内容或概念被广泛传播,不少人是通过“二渠道”(如介绍性书籍、译本、媒体或课堂)去了解它们而非阅读原书的。因而,这些书在现时代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就被推荐的外国著作来看,排在前十名的是:
  莎士比亚作品
  圣经
  对话录(柏拉图)
  荷马史诗
  物种起源(达尔文)
  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温)
  红与黑(司汤达)
  草叶集(惠特曼)
  神曲(但丁)
  以上十种除《物种起源》外,都可以被看成是文学作品。
  阅读,是一项很个性化的话动,尊重读者的个性化选择十分必要。但这并不否定,阅读是一种社会现象,带有倾向性。而推荐书目就体现了这种倾向性。因而,一部客观的推荐书目本来就是不存在的。

王清营/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书

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社在百万读者中开展评选“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书”的活动,结果有二十种书名列前茅。其书目依次为:
唐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
鲁滨逊漂流记/(英国)笛福
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
德伯家的苔丝/(英国)哈代
悲惨世界/(法国)雨果
包法利夫人/(法国)福楼拜
约翰•克利斯朵夫/(法国)罗曼•罗兰
西线无战事/(德国)雷马克
白鲸/(美国)麦尔维尔
格利佛游记/斯威夫特 哈克
贝利•芬历险记/(美国)马克•吐温
浮士德/(德国)歌德
仲夏夜之梦/(英国)莎士比亚
奥德赛/(古希腊)荷马
希腊史/布利
罗马帝国之衰亡/吉本
圣经
培根论文集/(英国)培根
进化论/达尔文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本书
是:《君主论》《天体运行论》《物种起源》《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心血运动论》《相对论和空间问题》《论法的精神》《国富论》《战争论》《精神分析论》
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
唐斯,是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伊利诺大学图书馆馆长。他曾写过一本书,名为《改变世界的书》。书中介绍了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现将这16本书向读书爱好者们推荐。
1.《君主论》 作者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意大利 )
2.《常识》 作者 托马斯.潘恩(英国)
3.《国富论》作者 亚当.斯密(英国)
4.《人口论》作者 托马斯.马尔萨斯(英国)
5.《不服从论》作者 亨利.大卫.索罗(美国)
6.《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 斯托夫人(美国)
7.《资本论》 作者 卡尔.马克思 (德国)
8.《海军战略论》作者 阿弗雷德.马汉(美国)
9.《地缘政治论》作者 哈尔福德.麦金德(英国)
10.《我的奋斗》作者 阿道夫.希特勒(德国)
11.《天体运行论》作者 尼古拉.哥白尼(波兰)
12.《血液循环论》作者 威廉.哈维(英国)
13.《数学原理》作者 伊萨克.牛顿(英国)
14.《物种起源》作者 查理.达尔文(英国)
15.《梦的解析》作者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
16.《相对论》 作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
一生的读书计划
前言
古代
荷马
《伊利亚特》、《奥德赛》
荷马
《奥德赛》
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24)
《史记》
塔西陀(公元前460-前400)
《伯罗奔尼撒战史》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
《选集》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伦理学》、《政治学》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
《奥瑞斯忒亚》
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前406)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安提戈涅》
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4-前406)
《阿尔刻提斯》、《美狄亚》、《希波吕托斯》、《特洛伊妇女》、《伊莱克屈拉》、《巴凯伊》
鲁克雷提阿斯(公元前96-前55)
《论万象的本质》
维吉尔(公元前70-前19)
《埃涅阿斯纪》
奥勒留(121-180)
《沉思录》
中世纪
奥古斯丁(354-430)
《忏悔录》
但丁(1265-1321)
《神曲》
乔叟(1340-1400)
《坎特伯雷故事集》
戏剧
莎士比亚(1564-1616)
《全集》
莫里哀(1622-1673)
《戏剧选集》
歌德(1749-1833)
《浮土德》
易卜生(1828-1906)
《戏剧选》
萧伯纳(1856-1950)
《戏剧选与序文》
小说
班扬(1628-1688)
《天路历程》
笛福(1660-1731)
《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1667-1745)
《格列佛游记》、《贫民救济法案》
史特恩(1713-1768)
《特雷斯特安・薛迪》
菲尔丁(1707-1754)
《弃儿汤姆・琼斯史》
简・奥斯丁(1775-1817)
《傲慢与偏见》、《爱玛》
爱弥丽・勃朗特(1818-1848)
《呼啸山庄》
狄更斯(1812-1870)
《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荒屋》、《大遗产》、《艰难时代》、
《我们共同的朋友》、《小德利特》中的一部或一部以上。
萨克雷(1811-1863)
《名利场》
乔治・爱略特(1819-1880)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刘易斯・卡洛尔(1832-1898)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托玛斯・哈代(1840-1928)
《卡斯特桥市长》
康拉德(1857-1924)
《诺斯特罗莫》
劳伦斯(1885-1930)
《儿子与情人》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
《尤利西斯》
托马斯・曼(1875-1955)
《魔山》
拉伯雷(1494-1553)
《巨人传》
伏尔泰(1694-1778)
《老实人》及其他
司汤达(1783-1842)
《红与黑》
巴尔扎克(1799-1850)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福楼拜(1821-1880)
《包法利夫人》
晋鲁斯特(1871-1922)
《追忆似水年华》
爱伦・坡(1809-1849)
短篇小说及其他
霍桑(1804-1864)
《红字》、《短篇小说集》
麦尔维尔(1819-1891)
《白鲸》
马克・吐温(1835-1910)
《哈克・芬历险记》
亨利・詹姆斯( 1943-1916)
《使节》
塞万提斯(1547-1616)
《堂吉诃德》
果戈理(1809-1852)
《死魂灵》
屠格涅夫(1818-1883)
《父与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
托尔斯泰(1828-1910)
《战争与和平》

弥尔顿(1608-1674)
《失乐园》、《利西达》、《基督降生的早晨》、《十四行诗》、《言论自由》等
威廉・布雷克(1757-1827)
《选集》
华兹华斯(1770-1850)
《序曲》、《抒情民谣集》、《短诗选集》
柯勒律治(1772-1834)
《老水手谣》、《克利斯塔贝》、《忽必烈汗》、《文学评传》、《莎士
比亚论》
叶慈(1865-1939)
《诗全集》、《戏剧集》、《自传》
惠特曼(1819-1892)
《诗集》、《民主主义展望》、《草叶集》(初版1855)序、《回顾旅程》
历史、传记、自传
托雷维利安(1876-1962)
《英国史》
卢梭(1712-1778)
《忏悔录》
包斯威尔(1740-1795)
《约翰生传》
亨利・亚当斯(1838-1918)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
现代作家
弗洛斯特(1874-1963)
《诗全集》
福克纳(1897-1962)
《喧哗与躁动》、《弥留之际》
海明威(1899-1961)
《短篇小说集》
毛姆(1874-1965)
《人性的枷锁》
佛斯特(1879-1970)
《印度之旅》
艾略特(1888-1965)
《诗全集》、《诗剧》
阿道斯・赫胥黎(1894-1963)
《美妙的新世界》、《评论集



80 种推荐书目简介
[转载]我有才,我读书-------名人推荐的80种书目
胡适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胡适(1891~1962),早年留学美国,1917 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 年病逝于台湾。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尝试集》等。  
1920 年,胡适开列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 种,以备中学生阅读。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2.胡适开列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1923 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 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3.梁启超开列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年轻时从师康有为,师徒力主变法维新,时称“康梁”。梁启超“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晚年讲学于清华学校等,曾任北平图书馆馆长。长于史学,颇多建树。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  1923 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 种。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4.1924 年章太炎开列的《中学国文书目》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号太炎。著名经学大师、思想家,毕生注重和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著有《訄书》等。  1924 年,章太炎在《华国月刊》上发表《中学国文书目》,列书39 种,他认为“凡习国文,贵在知本达用,发越志趣,空想不足矜,浮文不足尚也。中学诸生,年在成童以上,记诵之力方强,博学笃志,将从此始。若导以佻奇,则终身无就。”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5.“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  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也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校。编著有《古史辨》、《尚书通检》等。  1925 年顾颉刚开列了一个包含有14 种书的“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的目录。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6.汪辟疆开列的国学纲领书汪辟疆(1887~1966),中国现代文学史家、目录学家。著有《目录学研究》等。  1926 年,汪辟疆列举了国学基本书135 种,其中“纲领之部”30 种,认为这30 种书是了解群籍、阅读经传诸子、考论学术流别及经书、史书、文学书、哲学书之纲领。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7.鲁迅开列的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文学家。1902 年留学日本,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 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先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校。作品以《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著名。  1930 年,鲁迅为许世瑛开列了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列书12 种。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8.大学中文系学生应选读的20 种书抗战期间,汪辟疆又提出大学中文系学生应选读20 种书。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9.国学名著200 种王燕钧,王一平编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年10 月。  本书开列的图书取自5 位国学家的8 种国学书目,这200 部名著(主要是民国以前的古籍名著)既包括中国历史上一些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及学者的代表作,也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门类、各种体裁的主要经典。编者将这些国学名著分工具书与语言文字、思想与哲学、历史与地理、文学、自然科学等5 类向读者推荐。  5 位国学家是梁启超、胡适、汪辟疆、蔡尚思和屈万里。  
10.钱穆开列的《文史书目举要》钱穆(1895~1990),史学家。1930 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执教,1949 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 年迁居台北。著有《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等。  钱穆在西南联大给他的研究生曾开列了一个《文史书目举要》。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11.《一个最低限度的国民书目》之中国历史及文化部分胡秋原编。胡秋原,评论家,出生于湖北黄陂。1949 年迁居台湾。著有《民族文化论》、《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等。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民书目》载于1941 年3 月《读书通讯》第22 期。  该书目以中学以上程度的读者为标准,着重于一般常识性的知识,而外国好书无中译本者及当时报刊、小册子和论文未及收录。该书目共分六个部分:关于抗战建国及中日问题,关于日寇及其侵略政策,关于本国历史及文化,关于西洋历史及文化,关于一般科学知识,关于一般社会科学理论。  本次统计只计其中“中国历史及文化部分”的书目。  
12.十部中国国文源头书书目汪辟疆在1942年为中央大学国文系学生开列了一个包含10种图书的“最切要”的“源头书”,并间或予以评注,颇多精要。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13.经典常谈朱自清,北京:三联书店,1980 年9 月重印。  朱自清(1898~1948),文学家、学者。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5 年到清华大学任教。1931 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大陆。回国后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文艺论集《诗言志辨》等。  本书初版于1942 年,开列了十三篇经典,以求能启发读者的兴趣,引他  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其中辞赋、诗、文三篇因作品繁多,只叙其源流。这三篇不参与统计。  
14.《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1953 年10 月,北京图书馆编印《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选书20 种,分文史和科学两方面。这个目录是经过郭沫若、俞平伯、何其芳等人审订过的。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15.《古籍导读》屈万里(1907~1979),现代学者,精甲骨文和版本目录学。曾任职于山东省立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9 年以后赴台,曾任大学教授和图书馆馆长等职。著有《殷墟文字用编考释》、《图书版本要略》等。  1964 年,屈万里在台湾开明书店出版《古籍导读》一书,书中列四部书38 种。  
16.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1978 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 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17.胡道静增补《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胡道静,著名学者。著有《梦溪笔谈校证》等。  1981 年,胡道静增补《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10 种。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18.《中国历代经典宝库》(青少年版)  1981 年,由高上秦总编辑的这套书在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出版,选收《诗经》等45 种图书。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19.中国文学古籍选介魏凯等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 年12 月。  本书是一部介绍我国古代文学著名典籍的普及读物。它对我国先秦至清代历朝170 部重要文学名著作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和介绍。  
20.朱光潜喜爱的中外图书朱光潜(1897~1986),著名学者。早年赴英法留学,获法国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著有《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等,译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21.影响梁实秋的8 本书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生于北京。1923 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入哈佛大学研读英美文学批评。1926 年回国执教,1949 年东渡台湾。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40 卷,著有《雅舍小品》等。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22.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7 辑,商务印书馆编。这套丛书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各流派学说、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以及其他门类具有广泛   影响的著作。从1982 年起分辑刊行,现已出齐7 辑,共计300 种380 册。  
23.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40 种书蔡尚思,历史学家。早年曾就读于孔教大学研究科、北京大学研究所。  毕业后先后在东吴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教。著有《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文化史要论》等。  1982 年,蔡尚思在他的《中国文化基础书目》(《中国文化史要论》第7 章,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的基础上提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40 种书,分文学、史学、哲学思想和科学四个方面。  载《书林》1982 年第5 期。  
24.《中外文学书目答问》上下两册,季羡林主编,乔默,江溶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4 月。  季羡林(1911~),梵文学家、翻译家,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著有《罗摩衍那初探》,译有《沙恭达罗》、《罗摩衍那》等。  《中外文学书目答目》是一本为初学者指点自学门径,辅导青年文学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中外古今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著作的普及读物。本书推荐了266 种参考书目,大多为世界名著或重要作家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中国古典文学部分106 种,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35 种,文学理论部分25 种,西方文学部分53 种,东方文学部分20 种,俄苏文学部分27 种。  推荐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岳凤麟(北京大学教授)  杨周翰(北京大学教授)褚斌杰(北京大学教授)  李赋宁(北京大学教授)倪其心(北京大学教授)  郭麟阁(北京大学教授)赵齐平(北京大学教授)  赵萝蕤(北京大学教授)孙玉石(北京大学教授)  陈占元(北京大学教授)张钟(北京大学教授)  李明滨(北京大学教授)张少康(北京大学教授)  
25.影响端木蕻良最大的4 本书端木蕻良,作家。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等。他在1987 年10 月23 日的《北京日报》读书版上谈对其“影响最大的书”,列书4 种。  
26.影响吴小如最大的5 本书吴小如,北京大学教授,曾译有《巴尔扎克传》,著有《中国小说讲话及其它》、《古典小说漫稿》等。他在《北京日报》(1987 年11 月20 日)  读书版谈到有5 本书对他影响最大。  
27.影响巫昌祯最大的3 本书巫昌祯,婚姻法学家。著有《婚姻法论》、《家庭社会学》等。巫昌祯曾谈到有3 本书对其影响最大。(见《北京日报》1987 年11 月6 日读书版)  
28.影响翁偶虹最大的书翁偶虹,戏曲史专家。作品有剧本《将相和》、《翁偶虹戏曲论文集》等。他曾于1988 年5 月16 日在《北京日报》读书版上撰文,谈对其“影响最大的书”。  
29.影响庞朴最大的3 本书庞朴,哲学家,著有《公孙龙子研究》、《帛书五行篇研究》等。他在《北京日报》(1988 年1 月8 日)读书版谈到有3 本书对他影响最大。  
30.影响刘绍棠最大的3 本书刘绍棠,作家,著有《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等。他曾谈到有3本书对他影响最大。(见《北京日报》1988 年4 月1 日读书版)  
31.江西大学生1988 年喜爱的10 种书1988 年,对江西省27 所高校学生的一次广泛的读书调查表明:《红楼梦》等10 种书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32.影响严耕望最大的5 本书严耕望,中国中古史研究的知名学者。1930 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1934 年起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50 年代以后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执教。著有《唐仆尚丞郎表》、《治史答问》等。  台北《书目季刊》23 卷第1 期(1989 年)发表了严耕望《影响我一生最深的5 本书》。  
33.《文汇读书周报》1990 年读者最喜欢的9 本书1990 年岁末,上海《文汇读书周报》编辑部就1990 年“究竟哪本书最能打动读者”的议题发起征文。对来稿进行统计,有9 本书名列榜首。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34.影响台湾40 年的40 本书台湾《中国时报》“开卷专刊”在1990 年举办了“我们都是看这些书长大的——票选40 年来影响我们最深的书籍”的评选活动,《汪洋中的一条船》等位居前40 名。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35.影响中国历史的30 本书王余光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年1 月。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民族各方面产生过深远影响的30 本书(另附3 本),它侧重于从书籍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深入而系统地剖析了它们对读者在思想深处的巨大作用。本书1993 年由(韩国)韩仁熙、李东哲译为韩文,汉城:知永社出版。1994 年台湾洪叶文化有限公司出版了繁体字本。  
36.10 本容易启发悟性的书刘梦溪推荐。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该目载于《中国图书评论》1990 年第4 期“名家推荐”栏。  
37.引导舒芜窥见学术门径的10 本书舒芜,本名方管,安徽桐城人,作家。著有《挂剑集》、《说梦录》、《书与现实》等。舒芜曾自述有10 本书使他得以“窥见中国学术和文学的门径,以及欧洲艺术和文学的初步知识。”  载《中国读书评论》1991 年第1 期。  
38.主修国文科系的师范生应读的古书李国良(台北师范专科学校教授)向主修国文科系的师范生推荐应读的古书。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39.影响历史进程的100 本书苏浙生编著,上海:文汇出版社,1992 年10 月。  入选的100 本书“主要是那些对人类追求真理有永恒贡献的巨著,是那些对历史重大事件或多数人的思想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伟著。”  
40.影响中国的100 本书张秀平,王晓明主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4 月。  本书列举和评价了100 本书,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包含哲学、历史学、科学技术、医学、地理学、军事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  
41.《中国读书大辞典》之中国古典名著导读《中国读书大辞典》,王余光,徐雁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 月。  这是第一部以读书为主题的百科型工具书,旨在弘扬传统书香精神,引导当代读书风气。该辞典在180 万字的篇幅里,依“名人读书录”等10 个方面,分成21 个部类,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读书名著和读书杂志、读书理论和方法、导引书目和书评书话、名人书斋生活及其读书精论,并包含有近600 部精选的名著导读,凡三千余个词条。  《中国读书大辞典》在“中国古典名著导读”部分推荐了名著200 种。  
42.《中国读书大辞典》之中国近现代名著导读《中国读书大辞典》在“中国近现代名著导读”部分推荐了171 部名著。  
43.《中国读书大辞典》之汉译世界名著导读《中国读书大辞典》在“汉译世界名著导读”部分推荐了201 部名著。  
44.200 部世界名著展评杨政编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年7 月。  作者挑选的这张书单,主要是文、史、哲等社会科学著作。包括童话•神话•寓言、奇幻•冒险、诗歌、历史•人物传记、科学著作、小说、戏剧、哲学和其他等9 类,涵盖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是一笔巨大的人类精神财富。  
45.世界100 名著排行榜胡艳红等编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年1 月。  本书编者“依据一定的标准”(未说明是什么标准),将古今中外名著作了个排行,并对这100 部曾对人类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和重大作用的名著进行了介绍。至于排行的标准,正如《编后记》中写道的,“它仅仅代表编著此套丛书的诸君(也许能代表绝大多数读者)的观点”。  
46.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姜洪海主编。大连:大连出版社,1994 年1 月。  本书是为当代青少年跨进文学世界导游而作,它的作者是多年从事中学教育的教师和社会教育工作者。本书收录200 余部作品,分为中国文学部分和外国文学部分,为每篇“经典”都安排了两方面的内容:“精节略述”和“作品评析”。  本次统计只收录了该书的“外国文学部分”书目。  
47.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100 种译作邹振环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年1 月。  本书通过选入的100 种译作展示了译本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和西书中译发展的大致脉络。  
48.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 本书《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 本书》,由贺立华,汤顺文主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年12 月出版。  本书介绍的33 部典籍,“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乃至世界的文明,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的大文化”。  
49.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王余光,宁浩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  本书在选目过程中多方征求了一些学者的意见,更为重要的是,它以中国自唐以来历代著名的推荐书目以主要依据,从历代经典中遴选出“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特色,并对民族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200 本书,包括哲学、思想、宗教、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科技、军事等方面的著作,并将这200部名著放在中华文明进程的不同时期来评价。作者将中华文明的进程划分为文明的初始与华夏文明的形成、华夏文明的变异与中部地域文明的成长等8个时期。本书从图书这个角度展示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从而使读者对民族文化精神有进一步的认识。  
50.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本书是国内高校第一部综合性的名著导读类教材,由武汉大学近40名教  授推荐撰稿,共推荐了古今中外名著100部。  主要推荐者:杨祖陶(武汉大学教授)陈美兰(武汉大学教授)  陆耀东(武汉大学教授)龙泉明(武汉大学教授)  易竹贤(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武汉大学教授)  郭齐勇(武汉大学教授)陈勇(武汉大学教授)  邓晓芒(武汉大学教授)梅荣政(武汉大学教授)  陈家宽(武汉大学教授)王余光(武汉大学教授)  孙党伯(武汉大学教授)  
51.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  张岂之,徐葆耕主编。清华大学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编印,1997年9月。  本书参考了清华大学校内外专家的意见,提出了供清华大学本科生试用的80种书目,其中含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四类,每类20种。  
52.《青年必读书手册》推荐的首选书《青年必读书手册》,方洲主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年11  月。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1首选书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部分的经典著作2常备书若干职业与行业的入门书、工具书(本次统计不计入)  3必读书若干学科与门类的经典著作4候选书(本次统计不计入)  首选书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首选书三部分。  
53.《青年必读书手册》推荐的必读书《青年必读书手册》在“青年必读书推荐”部分,向读者推荐了“处世与修养”等16个学科或类别的130部书。  
54.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本书是为北大百年校庆献礼而作,出版于1998 年。包括推荐应读书目 30种,推荐选读书目 30 种。这个书目由北京大学校内外50 多位著名教授推荐,他们是:   丁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辛(北京大学教授)  丰子义(北京大学教授)吴良镛(清华大学教授)  王太庆(北京大学教授)何九盈(北京大学教授)  王永兴(北京大学教授)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守常(北京大学教授)何芳川(北京大学教授)  王岳川(北京大学教授)余敦康(中国科学院砰究员)  王思斌(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北京大学教授)  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岱年(北京大学教授)  邓广铭(北京大学教授)陈启伟(北京大学教授)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北京大学教授)  石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  叶朗(北京大学教授)金克木(北京大学教授)  乐黛云(北京大学教授)周一良(北京大学教授)  朱伯翦(北京大学教授)周民强(北京大学教授)  朱德生(北京大学教授)周辅成(北京大学教授)  任继愈(北京图书馆馆长)庞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宝煦(北京大学教授)  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赵家祥(北京大学教授)  孙小礼(北京大学教授)赵敦华(北京大学教授)  阴法鲁(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北京大学教授)  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费振纲(北京大学教授)  李家浩(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北京大学教授)  李慎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  唐有祺(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北京大学教授)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  黄楠森(北京大学教授)裘锡圭(北京大学教授)  宿白(北京大学教授)戴逸(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55.人类有史以来的20 本最佳书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社在百万读者中开展评选“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书”的活动,结果有二十种书名列前茅。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56.哈佛大学113 位教授推荐最有影响的书(美)C•莫里•迪瓦恩等编;唐润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年10月。  《最有影响的书》它由美国哈泼—罗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原名为《哈佛大学有影响的书籍指南》(The Harvard Guide to Influential Books)。在这本书中,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113名教授现身说法,介绍了对他们的思想、事业和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书。这些教授来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专业,在美国及国际上均有一定的声誉。他们的推荐和介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各行各业的读者均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这113位推荐者是:  丹尼尔•阿伦(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詹姆斯•阿克曼(哈佛大学教授)  詹姆斯•阿德尔斯坦(哈佛大学教授)   威廉•阿尔弗雷德(哈佛大学教授)  格雷厄姆•T•阿利森(哈佛大学教授)  肯尼思•安德鲁斯(哈佛大学教授)  克拉丽莎•阿特金森(哈佛大学教授)  伯纳德•贝林(哈佛大学教授)  沃尔特•杰克逊•贝特(哈佛大学教授)  丹尼尔•贝尔(哈佛大学教授)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哈佛大学教授)  威廉•博瑟特(哈佛大学教授)  艾伦•布林克利(哈佛大学副教授)  罗伯特•布鲁斯坦(哈佛大学教授)  康斯坦斯•H•布坎南(哈佛大学教授)  珍妮•S•查尔(哈佛大学教授)  黑尔•钱皮恩(哈佛大学教授)  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哈佛大学教授)  玛丽•V•查特菲尔德(哈佛大学教授)  C•罗兰•克里斯坦森(哈佛大学教授)  罗伯特•科尔斯(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威廉斯•科林斯第三(哈佛大学图书馆员)  理查德•N•库珀(哈佛大学教授)  克莱尔•多尔顿(哈佛大学副教授)  丹特•德拉—泰尔扎(哈佛大学教授)  保罗•M•多蒂(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T•邓洛普(哈佛大学教授)  黛安娜•埃克(哈佛大学教授)  克里斯托弗•埃德利(哈佛大学教授)  阿奇•C•埃普斯(哈佛大学学生督导)  迈伦•菲尔林(哈佛大学教授)  富兰克林•福特(哈佛大学教授)  霍华德•弗雷泽(哈佛大学教授)  伊曼纽尔•A•弗里德曼(哈佛大学教授)  杰拉尔德•E•弗鲁克(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卡尼•加文(哈佛大学犹太人博物馆副馆长)  谢尔登•格拉肖(哈佛大学教授)  内森•格莱泽(哈佛大学教授)  斯蒂芬•J•古尔德(哈佛大学教授)  奥列格•格拉巴(哈佛大学教授)  帕特里夏•阿尔布杰格•格雷厄姆(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格林(哈佛大学教授)  肯尼思•W•哈斯金斯(哈佛大学高级讲师)  休•赫克罗(哈佛大学教授)  理查德•赫伦斯坦(哈佛大学教授)   霍华德•希亚特(哈佛大学教授)  詹姆斯•霍奇森(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弗朗西丝•洛布图书馆馆长)  斯坦利•霍夫曼(哈佛大学教授)  杰拉尔德•霍尔顿(哈佛大学教授)  马蒂娜•霍纳(哈佛大学副教授)  哈罗德•豪第二(哈佛大学高级讲师)  杰罗姆•卡根(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高(哈佛大学教授)  戈登•D•考夫曼(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V•凯莱赫(哈佛大学教授)  邓肯•肯尼迪(哈佛大学教授)  弗朗西丝•凯佩尔(哈佛大学高级讲师)  温思罗普•诺尔顿(哈佛大学教授)  马丁•A•林斯基(哈佛大学讲师)  戴维•M•利文斯顿(哈佛大学教授)  乔治•C•洛奇(哈佛大学教授)  艾伯特•洛德(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E•麦克(哈佛大学教授)  小哈维•C•曼斯菲尔德(哈佛大学教授)  欧内斯特•R•梅(哈佛大学教授)  科林•麦卡德尔(哈佛大学副教授)  托马斯•K•麦克劳(哈佛大学教授)  伊丽莎白•麦金西(哈佛大学副教授)  玛格丽特•R•迈尔斯(哈佛大学教授)  D. 奎因•米尔斯(哈佛大学教授)  马撒•米诺(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D•蒙哥马利(哈佛大学教授)  马克•穆尔(哈佛大学教授)  理查德•E•诺伊施塔特(哈佛大学教授)  理查德•R•尼布尔(哈佛大学教授)  罗伯特•诺齐克(哈佛大学教授)  小约瑟夫•S•奈(哈佛大学教授)  劳里•D•奥林(哈佛大学教授)  理查德•D•帕克(哈佛大学教授)  奥兰多•帕特森(哈佛大学教授)  雷金纳德•费尔普斯(哈佛大学教授)  理查德•派普斯(哈佛大学教授)  威拉德•V•奎因(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霍华德•赖法(哈佛大学教授)  罗伯特•B•赖克(哈佛大学教授)  戴维•里斯曼(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马克•罗伯茨(哈佛大学教授)   杰弗里•萨克斯(哈佛大学教授)  摩西•萨夫迪(哈佛大学教授)  迈克尔•J•桑德尔(哈佛大学副教授)  托马斯•C•谢林(哈佛大学教授)  布鲁斯•斯科特(哈佛大学教授)  伊沃尔•谢夫琴科(哈佛大学教授)  朱迪思•施克拉(哈佛大学教授)  B•F•斯金纳(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安妮•惠斯顿•斯珀恩(哈佛大学副教授)  泽弗•斯图尔特(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R•斯蒂尔戈(哈佛大学教授)  塞缪尔•索恩(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C•彼得•蒂默(哈佛大学教授)  海伦•温德勒(哈佛大学教授)  西德尼•维巴(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  阿维斯•C•维达尔(哈佛大学副教授)  埃兹拉•F•沃格尔(哈佛大学教授)  路易斯•沃斯格切恩(哈佛大学教授)  劳埃德•温雷布(哈佛大学教授)  弗雷德•R•惠普尔(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戈登•R•威利(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爱德华•O•威尔逊(哈佛大学教授)  詹姆斯•Q•威尔逊(哈佛大学教授)  亚伯拉罕•扎莱兹尼克(哈佛大学教授)  
57.世界最伟大的30 份文献美国麦克劳—希尔公司出版了一部名为《世界伟大文献汇编》的书,费特利克•凯尔主编,选收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文献30种。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58.塑造现代文明的111 本书(美)唐斯(RobertB.Downs)著;金文英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唐斯博士,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学会主席、伊利诺大学图书馆馆长。本书原名《自1492年以来塑造现代文明的111种杰出名著提要》,译者将该书介绍到我国时,将希特勒《我的奋斗》从正文移作附录,中译本便更名为《塑造现代文明的110本书》。  本书鉴别和分析了过去500年间,塑造现代文明的经典力作,并对这些巨著的广泛影响和学术价值作了清晰的展示和公允的评价,从而使文史哲精品尽收眼底,数理化佳作皆在箧中。  
59.震撼世界的10 本书1945 年英国作家奚普(Harace Shipp)不加时间、地点和主题的限制,只就世界历史范围最重要的书选出10本,被称为“震撼世界的书”。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60.一生的读书计划(美国)费迪曼(C.Fadiman)著,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6月。  费迪曼,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和报人。他曾应《吉斯周刊》之邀,为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推荐了一份大规模的读书计划,从1959年4月12 日起在该刊连载。后来作者对其进行了修改和增补,出版单行本。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有趣而又有价值的阅读世界名著的工具书。费迪曼采取与读者对话的简单形式,介绍生动活泼,诱导读者自己去挖掘知识的宝藏。  
61.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62.改变世界的16本书唐斯(Robet B.Downs)著。1986 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节译本,译名为《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缨军编译)。作者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叶这段时期内甄选了16本对人类历史、经济、文化、政治和科学的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持久、广泛影响的书籍,旨在“向人们显示书籍所蕴藏的巨大力量”。  
63.影响美国文化的12本书1929 年,美国文学评论家、作家考利(M.Cowl ey,1898~?)同史密斯(B.Smith)在其合著的《改变我们心灵的书》中,公布了一批当时美国名人推选的书目,共有134本书被提名,《梦的解析》等12本书得票最多,是“对于当代美国精神影响最为重大的书籍”。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64.影响美国特性最大的10本书《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乔纳森•雅德利是“普利策评论奖”获得者之一,他曾经在美国历史学会会刊《美国传统》上撰文公布其推选的10本对美国特性影响最大的书。雅德利甄选的原则是:(1)对美国文化、社会及家庭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微妙而迷人的美国特性的形成产生巨大作用;(2)是美国人写的;(3)不选小人书、教科书、宗教书籍以及词典。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65.改变美国的25本书唐斯(Robert B.Downs)著。选出《常识》(潘恩)等25本“在美国历史上直接间接曾发生重大影响的书籍”。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66. 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 本书美国柯恩(Henning Cohen)编。柯恩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曾任广播电台新闻报导主持人。本书编选了从布雷德福《普利茅斯历史》到肯尼迪《勇者画像》的32部著作。这些作品包括的范围很广,有文学、语言、历史、传记、科学、政治、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和音乐等。编者认为这32部著作“在立国精神的表现上,代表国家创造方面的成就上,历史过程方面的变化的指示上,都有代表性的资格”。  这个书单是按出版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每一部入选作品,由一位学者撰文进行介绍和评论。这些论文最初是为美国之音对外广播之用,后来结集出版,便是这本“landmarks of American Writing”。朱立民等将它译为中文时,译作《美国划时代作品评论集》(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5月出版)。  
67.卡尔•桑德堡喜爱的书卡尔•桑德堡(Carl Sandburg 1878~1967),又译桑德伯格,美国诗   人、历史学家、小说家,《林肯传》的作者。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68.斯金娜喜爱的书斯金娜(Cornelia Otis Skinner,1901~1979),美国女演员兼作家。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69.影响列夫•托尔斯泰的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  1891年,托尔斯泰应俄国圣彼得堡一家出版社之邀,按其成长历程开出了这份书单,他在评价这些书对自己的影响时,都写下了“影响极大”、“影响巨大”、“非常巨大”、“巨大”和“极大”之类的赞语。  
70.阿岛士•赫胥黎喜爱的书阿岛士•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英国文学家,著有《针锋相对》、《猿与本质》等。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1.托马斯•曼喜爱的书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作家,1929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作者。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2.克卢蒂喜爱的书克卢蒂(Stuart Cloete,1897~1976),南非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车轮滚滚》、《支离破碎的荣誉》,传记《非洲人物肖像》等。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3.诺曼•科温(Norman Corwin)喜爱的书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4.托玛斯•克雷文(Thomas Craven)喜爱的书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5.卡尔•加摩(Carl Carmer)喜爱的书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6.海明威开列的文学书目海明威,美国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的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海明威为青年女作家丽莲•洛斯开列了旨在“提高艺术水平”的书目。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7.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10部杰出的文学作品由美国《时代》周刊1990年第1期评出。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8.书与你毛姆著。毛姆(William S.Maugham,1874~1965),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著有《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等。在《书与你》这本小册子中毛姆为你(指那些业余有闲暇的成年人)介绍了他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包括英国文学、欧洲大陆文学和美国文学三个部分。  见于《阅读的艺术》:68~110 页。(英)毛姆等著,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6月。  
79.世界名著便览(日)长谷川国雄编,日本自由国民社1978 年7 月出版;天津编译中心  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年9 月。  日版原名《世界古典名著总解说》,是日本组织大量学者为1000 万读者  编纂的《古典名著总解说》丛书中的一册,在此之前,已出版《日本古典名  著总解说》和《中国古典名著总解说》。所以这本书不包括日本和中国部分。本书评述了世界上有关政治、经济、法学、文学等方面著作291 部,涉  及人文科学大部分领域,上起公元前,下迄本世纪80 年代,以17 世纪至现  代为主。所选录的都是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在学术思想的开创和流派的建立  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历史上有它自己  位置的名著。  推荐者:城冢登(东京大学教授)市川达人(东京理科大学讲师)栗田充治(东京大学教师)湏藤自由儿(东京大学大学院)日野文人(东京大学大学院)大庭健(东京大学大学院)富田容甫(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小川晃一(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谷隆一郎(日本法政大学讲师)佐藤康邦(东京大学教师)星野勉(东京大学大学院)佐藤晃(日本文艺评论家)宫崎犀一(东京女子大学教授)和田重司(日本中央大学教授)藤田胜次郎(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吉泽芳树(日本专修大学教授)上野格(日本成城大学教授)久场嬉子(东京学艺大学副教授)绪方俊雄(日本中央大学副教授)饭田裕康(日本庆应义熟大学教授)鹤田满彦(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浅野荣一(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村松安子(东京女子大学副教授)斋藤义介(日本高崎经济大学讲师)村田稔(日本中央大学教授)饭田晶夫(日本国学院枙木短大讲师)清水嘉治(日本关东学院大学教授)长尾龙一(东京大学副教授)佐佐木毅(东京大学教授)堀部政男(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尾崎重义(东京大学教授)  上原行雄(日本一桥大学副教授)  笹仓秀夫(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副教授)藤田勇(东京大学教授)生松敬三(日本中央大学教授)小仓志祥(东京大学教授)小妻精(日本成蹊大学教授)吉泽传三郎(东京都立大学教授)龟尾利夫(日本弘前大学教授)水田元(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渡边二郎(东京大学教授)市仓宏祐(日本专修大学教授)大川瑞穗(日本专修大学副教授)高币秀和(东京大学大学院)福田睦子(日本兽医畜产大学讲师)新畑耕作(东京理科大学讲师)松田幸子(日本信州大学讲师)藤枝澪子(日本社会评论家)工藤喜作(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铃木慎一(日本早稻田大学副教授)三浦一郎(日本上智大学教授)长谷川博隆(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矶见辰典(日本上智大学教授)出崎澄男(日本白百合女子大学讲师)堀越考一(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秀村欣二(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泷田毅(日本湘南白百合高校教谕)山上正太郎(日本电气通讯大学教授)长泽和俊(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高间直道(东京医科大学教授)平田次三郎(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水田圭子(日本文教大学讲师) 花本金吾(日本早稻田大学副教授)  石井清司(日本文艺评论家)  田中裕(日本中央大学副教授)  
80.中国古代典籍导读(英国)鲁惟一(LOEWE,M.)主编;李学勤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7 年12 月出版(当代汉学家论著译丛之一)。  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汉学家鲁惟一博士主编的《中国古代典籍导读》,是1993 年由古代中国研究会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东亚研究所出版的,在西方已经甚为风行。本书原来旨在为英语读者指点门径,书中比较详尽地论述了中国汉末以前成书的各种典籍,并介绍西方及日本研究这些典籍的成果,对中国读者也会有很大的裨益。
王清营/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的全文及笺注

余英时著 沈广达 注
    读书方法因人而异、因目的而异、因学科而异、因书而异……所以读书方法是很不容易写的题目。而且一提到“读书方法”,好像便给人一种印象,以为读书有一定的方法,只要依之而行,便可读通一切的书。这是会发生误导作用的。《开卷》专刊以“我的读书方法”辟为专栏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作法。因为读书方法确是每个人都不一样。
    但是我在构思这篇短文时,还是不免踌躇,因为我从来没有系统地考虑过:我这几十年究竟是用哪些方法来读书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似乎变换过很多次的读书方法,这和我自己的思想变迁以及时代思潮的影响都有关系。但是所谓“方法的变换”并不是有了新的方法便抛弃了旧的方法,而是方法增多了,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研读对象上可以交互为用。我以前提出过:“史无定法”的观念,我现在也可以扩大为“读书无定法”。不过这样说对于青年读者似乎毫无用处。如果详细而具体地讲,那便非写一部很长的“读书自传”不可。
    我另外也感到一个困难:我究竟对谁说“读书方法”呢?我现在姑且假定我的读书是有志于研究中国文史之学的青年朋友,和四十年前的我差不多,即正想走上独立治学的路,但是还没有完全决定选择哪一种专门。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3),我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问的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径。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4),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5),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6),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7);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辨证》的《序录》中说(8):“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9),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致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Great Books)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近来虽稍松弛,但仍有人提倡精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之类的作品(10)。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11),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是属于“必读”的一类?这些问题我们可请教师友,也可以从现代人的著作中找到线索。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给我们的特殊便利。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12)
    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什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是邓实在1904年说的话)(13),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官,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14),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罗尔斯(John Rawls)(15)曾有一段关于如何读书的自白,颇足发人深省。他说:“我读前人的著作,如休谟或康德(16),有一个视为当然的假定,即这些作者比我聪明得多。如果不然,我又何必浪费自己和学生的时间去研读他们的著作呢?如果我偶然在他们的论证中见到了一点错误,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他们自己一定早已见到了这个错误,并且处理过了。他们在哪里见到并处理了这点错误呢?这是我必须继续寻找的;但所寻找的必须是他们自己的解答,而不是我的解答。因此我往往发现:有时是由于历史的限制,我的问题在他们的时代根本不能发生;有时则是由于我忽略了或未曾读到他们别的著作。总而言之,他们的著作中决没有简单的一般错误,也没有关系重大的错误。”这番自白充分表现了西方学人读书的“虚心”和“谦逊”。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17)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标准)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否则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便不可能了),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化旧成新。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
    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
    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你们千万不要误信有些浅人的话,以为“本意”是找不到的,理由在此无法详说。)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18)。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诂的基础知识(19),是看不懂古书的。西方书也是一样。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
    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美国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社会,不变点新花样、新产品,便没有销路。学术界受此影响,因此也往往在旧东西上动点手脚,当作新创造品来推销,尤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然。不过大体而言,美国学术界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新推销术所动。今年5月底,我到哈佛大学参加了一次审查中国现代史长期聘任的专案会议。其中有一位候选者首先被历史系除名,不加考虑。因为据听过演讲的教授报告,这位候选者在一小时之内用了一百二十次以上“discourse”这个流行名词(20)。哈佛历史系的人断定这位学人太过浅薄,是不能指导研究生作切实的文献研究的。我听了这番话,感触很深,觉得西方史学界毕竟还有严格的水准。他们还是要求研究生平平实实地去读书的。
    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相传的读书传统,一直到30年代都保持未变。据我所知,日本汉学界大致也还维持着这一朴实的作风。我在美国三十多年中,曾看见了无数次所谓“新思潮”的兴起和衰灭,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我希望中国知识界至少有少数“读书种子”,能维持着认真读中国书的传统,彻底克服殖民地的心理。至于大多数人将为时代风气席卷而去,大概已是无可奈何的事。
    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21),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1)本文作于1991年;选自余英时先生的文集《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2004年版)(亦见于作者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的《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的《论士衡史》)。陈学超主编、西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与西北大学汉学研究所编的《国际汉学论坛》卷一(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前有英文摘要:“The best way to read Chinese books:reading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 but not a hasty to interpret with a western idea is introduced.Its pleasant result is discussed.”本文先叙述写作的缘由及困难,再从专精与博览、虚心与谦逊、中学与西学、真正的读书精神四个视角,结合古人及作者自身读书治学的体验,给“正想走上独立治学的路,但是还没有完全决定选择哪一种专门”的“有志于研究中国文史之学的青年朋友”阅读中国书籍指示门径,精辟通达,真切恳挚。文笔腴厚,文脉清晰,在当今学人论学之作中洵属上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引《朱子语类》中的话与通行版本有个别字句上的差异,不知是余先生所据版本与通行版本不同,抑或手民之误。
    (2)余英时(1930—):原籍安徽潜山,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英文)、《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现代儒学论》等数十种中英文著作。
    (3)朱子语类:南宋黎靖德所编的语录体著作,是理学家朱熹与其弟子讲学、问答的分类汇编。《总论为学之方》一卷:指卷八《学二》。《读书法》两卷:指卷十《学四》《读书法上》和卷十一《学五》《读书法下》。
    (4)诠释学:通译为“解释学”。“解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源自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信使——赫尔墨斯(Hermes)。原是一门诠释《圣经》的学问,后来推演为诠释一切文本的方法论层面或哲学层面的学问, 可以说是对解释的解释。
    (5)戴震(1723—1777):字慎修,一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举乡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喜读书,精训诂。著有《孟子字义疏证》、《屈原赋注》等二十余种。
    (6)十三经: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的经典。
    (7)疏:注释的注释。
    (8)余嘉锡(1883—1955):目录学家。字季豫,湖南常德人。以读书、授课、治学为业。著有《目录学发微》、《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笺疏》、《宋江三十六人考实》等。《四库提要辨证》是余嘉锡最负盛名的学术专著,此书系统考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乖错违失,是阅读、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必备、必参的现代名著。
    (9)董遇(生卒年不详):三国魏经学家。字季直,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对《老子》、《左传》尤有研究。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语出《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 见:同“现”,显现,显露。
    (10)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有“西方思想之父”之誉。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40岁在雅典建立学园,授徒讲学。《理想国》:柏拉图的代表作,壮年写就。此书以对话的形式,集中阐述柏氏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思想,其核心是他理想的政治制度。  
    (11)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旧时用以称颂读书人的志向。语本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语出清人曾燠《尔雅图重刊影宋本叙》:“一物不知,儒者之耻;遇事能名,可为大夫。”
    (12)这段话出自《朱子语类》卷十九《论语一》《语孟纲要》。捱(āi)来捱去:亦作“厓来厓去”或“挨来挨去”。此指用心地反复阅读,以推求原意。捱:同“挨”,靠近,依靠。
    (13)“尊西人”两句:出自邓实发表于《政艺通报》甲辰(即1904年)第3号《国学保存论》一文。邓实(1877—?):近代报人、国粹学派的代表、知名学者。字秋枚,广东顺德人。1902年与黄节等人在上海创办《政艺通报》,1905年与刘师培在上海创办《国粹学报》,辛亥革命后致力于收藏鉴赏古今名人字画。1912年与缪荃孙合编《古学汇刊》。在:三联书店版的《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作“克”,当是形近而误。
    (14)鲁迅这句话不详何出。余英时先生引用时,加了引号,当有所本。“少读中国书”,是鲁迅的一贯思想;而“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之说,却不见于16卷本《鲁迅全集》。1925年2月鲁迅在《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一文中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华盖集》)1926年10月14日上午鲁迅在厦门大学周会上演讲三十分钟,事后他写信给许广平:“这里的校长是尊孔的,上星期日,他们请我到周会演说,我仍说我的‘少读中国书’主义,并且说学生应该做‘好事之徒’。”(《两地书(五六)》)此次演讲的纪要载23日《厦大周刊》第160期,题为《鲁迅先生演讲》。
    (15)罗尔斯(John Rawls,1921—2002):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学家、新自然法学派的杰出代表。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康乃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著有《正义理论》(A Theory of Justice)、《万民法》(The Law of Peoples)等。
    (16)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苏格兰哲学家, 现代科学哲学的真正始祖。著有《人性论》和《人类理解研究》等。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主要著有“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17)这段话出自《朱子语类》卷十一《学五》《读书法下》。浑沦:宇宙形成前万物形质混合不分明的状态。《列子•天瑞》:“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叫之不闻,循之不得。” 那里:哪里。合:同“盒”。抉(jué)开:揭开,打开。底:同“的”。
    (18)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形容人善于读书。语出《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19)训诂:解释古文字义。这里当指以解释古文字义为研究对象的训诂学。
    (20)discourse:演讲,论述,话语。
    (21)“旧书”两句: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原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惇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失解:参加贡举考试未中。子:原指安惇,此泛指“中国知识界”的少数“读书种子”。
王清营/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朱子读书法”六条
        1、 循序渐进。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有三层涵义:一是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有小极大。他指出:“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序而不可躐等”,“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二是指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说:“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三是指读具体的书方面,要按照首位篇章的顺序,“未明于前,务求于后”。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推进。
    2、 熟读精思。朱熹指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处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背得烂熟。所谓精思,即是反复寻译文义。为此,朱熹强调:“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3、 虚心涵泳。读书必须以虔诚虚心的态度去领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不能有半点的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就是以客观的态度,还古书的本来面目,并不执着旧见,不好高务奇,穿凿立异。
    4、 切己体察。所谓切己体察就是读书时,使书中道理与自己经验或生活结合起来,以书中道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落实到提高自身修养上来。就是“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
    5、着紧用力。就是以刚毅勇猛的精神去读书,以坚持到底而不懈怠的精神去读书。
    6、 居敬持志。此为读书的“致精之本”。读书的关键在于学者的志向和良好的心态。居敬,就是兢兢业业,诚心诚意,严肃认真与精神专一的态度。持志,就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坚定志向。“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梁启超为学法
学要十五则
学者每苦于无门径。四库之书,浩如烟海,从何处读起耶?古人经学,必首《诗》、《书》,证之《论语》、《礼《荀子》皆然。然自伪古文既行,今文传注,率经阙失。鲁齐韩,书之欧阳二夏侯,荡劫尤甚,微言散坠,索解甚难。惟《春秋公羊》、《榖梁》二传,岿然独存,圣人经世之大法后王之制度,具在于是。其礼制无一不与群经相通,故言经学,必以《春秋》为本。
《春秋》之义,《公》、《榖》并传。然《榖梁》注劣,故甚暗曶;《公羊》注善,故义益光大。又加以董子《繁露》明更多,故言《春秋》,尤以《公羊》为。
读《公羊》可分义礼例三者求之:如元年春王正月条下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工而后言正月,天正月也类,所谓义也。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子以贵,母以子贵之类,所谓礼也。公何以不言即位之类,据常例书,即位为问,所谓例也。余可类推。然凡一礼一制,必有大义存焉,例者亦反复以明其义而已。然则义并可该礼与例也,故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何邵公《解诂》,本胡毋生条例,皆公羊先师口说也细读。《春秋繁露》反复引申,以明《公羊》之义,皆春秋家最善之书。学者初读《公羊》,不知其中蹊径,可先读刘礼部《公羊释例》,卒业后,深究何注《繁露》两书,日读十叶,月而《春秋》毕通矣。
经学繁重,莫甚于礼制。礼制之轇轕,由于之纷争。伪古文有意诬经,颠倒礼说,务与今文相反。如今文言祭天在郊,祭地在社,而古文谓祭天南郊,祭地北郊。今文言天子娶十二女,而古文谓天子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之类。两说聚讼,何以能通?既辨今古分真伪,则了如列眉矣。如是则通礼学甚易,既通礼学,于治经斯过半矣
欲分真伪辨今古,则莫如读《新学伪经考》,其近儒攻伪经之书可并读。
既读辨伪诸书,能分今古,则可以从事礼学,《王制》《春秋》,条条相通,为今文《礼》一大宗。《五经异义》述古文《礼》之异说,划若鸿沟,最易畅晓。惟许郑皆古文家不能择善而从,学者胸有成竹,不必徇其说也。《白虎通书皆今文,礼极可信据。既读此二书,复细玩二《戴记》,以求制礼之本,以合之于《春秋》之义,则礼学成矣。
古人通经,皆以致用,故曰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又曰其大体玩经文。然则经学之以明义为重明矣。国朝自顾亭林、阎百诗以后,学者多务碎义,戴东原、阮云台承流,益畅斯风,斤斤辨洁,愈出愈歧,置经义于不问,而务求之于字句之间。于是《皇清经解》之书汗牛充栋,学者尽数十寒暑,疲力于此,尚无一心得,所谓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也。康先生铲除无用之学,独标大义,故用日少而蓄德多,循其次第之序以治经,一月可通《春秋》,半载可通礼学,度天下便易之事,无有过此者矣。学者亦何借此一月半载之力而不从事乎!即以应试获科而论,一月半载之功,已可以《春秋》、三礼专门之学试有司,亦是大快事也。治经之外,厥惟读史。康先生教人读史,仿苏文忠公八面受敌之法,分为六事:一曰政,典章制度之文是也。二曰事,治乱兴亡之迹是也。三曰人,为贤为恶可法戒者是也。四曰文,或骈或散可诵习者是也。五曰经义《史记》、《汉书》最多,而他史亦有。六曰史裁,《史记五代史》最详,而他史略及。学者可分此六事求之。上四门是陆桴亭语,下两门乃康先生所定。  
大史公最通经学,最尊孔子,其所编世家、列传,悉有深意。是编不徒作史读,并可作周秦学案读。《汉书》全本于歆之续《史记》;其中多伪古文家言,宜分别观之。《后汉》节最盛,风俗最美,读之令人有向上之志。其文字无《史》《汉》之朴拙,亦无《齐》、《梁》之藻缛,庄雅明丽,亦最易学,故读史当先《后汉书》
孔子之后,诸子并起,欲悉其源流,知其家数,宜读《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论六家要指一段,《汉书•艺文志》中九流一门,《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然后以次读诸子。
学问之道,未知门径者以为甚难,其实则易易耳,所难者莫如立身。学者不求义理之学以植其根抵,虽读尽古今书,只益其为小人之具而已,所谓藉寇兵而賚盗粮不可不警惧也。入学之始,必惟义理是务,读象山、上蔡学案以扬其志气,读《后汉•儒林党锢传》、东林学案以厉其名节,熟读《孟子惊动其神明。大本既立,然后读语类及群学案以养之。凡读义理之书,总以自己心得能切实受用为主。既有受用之处,则拳拳服膺,勿使偶失,已足自治其身,不必以贪多为贵也。
子羽能知四国之为,孔子称之。《春秋》之作,先求百二国宝书,以今方古,何独不然?方今海禁大开,地球万国,犹比邻也。家居而不知比邻之事,则人笑之,学者而不知外国之事,何以异是。王仲任曰:“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今日中国积弱,见侮小夷,皆由风气不开,学人故见自封,是以及此。然则言经世有用者,不可不知所务也。
读西书,先读《万国史记》以知其沿革,次读《瀛略》以审其形势,读《列国岁计政要》以知其富强之原,读《西国近事汇编》以知其近日之局。至于格致各艺,自有专门,此为初学说法,不琐及矣。
读书莫要于笔记,朱子谓当如老吏断狱,一字不放过。学者几读书,必每句深求其故,以自出议论为主。久之触发自多,见地自进,始能贯串群书,自成条理。经学、子学尤要。无笔记则必不经心,不经心则虽读犹不读而已。黄勉斋云“真实心地,刻苦功夫”,学者而不能刻苦者,必其未尝真实者也。
以上诸学,皆缺一不可,骤视似甚繁难,然理学专求切己受用,无事贪多,则未尝繁也。经学专求大义,删除琐碎,一月半载已通,何繁之有?史学大半在证经,亦经学也。其余者则缓求之耳。子学通其流派,知其宗旨,专读先秦诸家,亦不过数书耳。西学所举数种,为书不过二十本,亦未为多也。遵此行之,不出三年,即当卒业,已可卓然成为通儒学者。稍一优游,则此三年已成白驹过隙,亦何苦而不激其志气以务求成就乎?朱子曰:“惟志不立,天下无可为之事。”是在学者。
二、最初应读之书
既于群学言其简要易入之道,但所读之书篇第先后,尚虑学者未知所择,故更综而录之如下。其所论列,专以便适新学为主,间有抽绎全文,倒乱原次,割裂谫陋,可笑已甚。通察其用意,谅不见晒也。
1、经学书
先读刘申受《公羊释例》《皇清经解》中有此书。《中先读三鲁例、次通三统例、张三世例、阙疑例、名例、建始例、讳例。
次读《公羊传》及何君注 康先生有批本,何君最要徐疏可略。
次读《春秋繁露》先读俞序篇,次正贯篇,十指篇,次楚庄王篇,玉杯、竹林、玉英精华篇,次三代改制质文篇,王道篇。
次读《礼记•王制篇》因其制度与《公羊》相通,读秋》时即当读之,余篇俟从事礼学时再读。
次读《榖梁传》范注、杨疏皆不必读。
以上《春秋》学
次读《新学伪经考》先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次《汉书》河间献王鲁恭王传辨伪,次汉儒愤攻伪经考,次《汉书•艺文志》辨伪,次《史记》经说足证歆伪考,次《汉书•儒林传》辨伪
次刘申受《左氏春秋考证》《皇清经解》
次读邵位西《礼经通论》《经解续篇》
次读魏默深《诗古徽》《经解续篇》,先读开卷数篇
以上辨伪经
次读《礼记》先《王制》,次《礼器》、《郊特牲》,次《儒行》,次《檀弓》,次《礼运》、《中庸》,次以原序读诸篇。
次读《大戴礼记》
次读《五经异义》《皇清经解》陈氏辑本,此书言今古文礼制之异。学者但从其异处观之,许、郑之多从古文;陈氏之和合今古皆谬说,不必为所惑。
次读《白虎通》专言今文礼制,其中亦间有古文数条;则贾逵、班固所为也,然究为今文礼之宗。
以上礼学
次群经
2、史学书
先读《史记•儒林传次《汉书•儒林传》
次《汉书•艺文志》
次《史记•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此为孔子学案。
次《后汉书•儒林传次《后汉书•党锢传》
次《史记•老于韩非列传》、《游侠列传》、《刺客列《日者列传》、《龟筴列传》此为周秦诸子学案。老子、韩非氏之学,游侠、刺客为墨氏之学,日者、龟筴为阴阳家之学,其余尚有十三家,见于《孟子荀卿列传》
次《史记•太史公自序》其中言《春秋》最精。论六旨,亦为诸子学案。
以上皆言学派(《党锢传》激扬名节,不在此数)
次《后汉书》《后汉书》择其列传先读之,余可缓读。中武臣之传,亦可缓读。史以读志为最要,然当俟专求掌故时始读,故亦从缓。
次群史

3、子学书
先读《庄子•天下篇》
次《荀子•非十二子篇》
次《韩非于•显学篇》
次《墨子•非儒篇》、《公孟篇》周末墨学最盛,专与为难,必观其相攻之言,然后知孔学之颠扑不破。
以上皆论家法
次《孟子》读《孟子》可分养心、厉节、经世、尊孔、论五门求之。
次《荀子》读《荀子》可分辨性劝学(荀言性本恶,故贵学以变化之)、崇礼、经国、尊师法、辟异学数门求之。
次《管子》《管子》多存旧制,伪周礼所本。
次《墨子》墨氏一家之学。
次《老子》老氏一家之学
次《庄子》《庄子》本孔学,但往而不返,间道于老耳。
次《列子》《列子》本后人摭拾老庄为之,然精论甚多。
次《吕氏春秋》、《淮南子》二书皆杂家,《淮南》则多近于道家。然二书言诸子学术行事甚多,亦极要,宜于老墨二书卒业后,即读之。
次群子

4、理学书
先读《象山学案》(宋元)
次《上蔡学案》(宋元)
次《东林学案》(明儒)
次《姚江学案》(明儒)
次《泰州学案》(明儒)
次《江右三门学案》(明儒)
次《浙中王门学案》(明儒)
次《白沙学案》(明儒)
次《伊川学案》(宋元)
次《横渠学案》(宋元)
次《濂溪学案》(宋元)
次《明道学案》(宋元)
次《百源学案》(宋元)
次《东莱学案》(宋元)
次《南轩学案》(宋元)
次《艮斋》、《止斋》、《龙川》、《水心学案》(宋元)朱子之学,《宋元学案》所编甚陋,宜读《语类》。
《朱子语类》,先读《总论•为学之方卷》
次《论力行卷》
次《论读书卷》
次《论知卷》
次《训门人卷》
次《自述卷》
次《论治道卷》
次《论本朝卷》
5、西学书
《万国史记》
《瀛环志略》
《列国岁计政要》
《格致须知》
《西国近事汇编》
《谈天》
《地学浅识》

三、读书次第表
学者每日不必专读一书,康先生之教,特标专精、涉猎二条,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今将各门之书,胪列其次第,略仿朝经暮史,昼子夜集之法,按月而为之表,有志者可依此从事焉。(表略)
王清营/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本帖最后由 jianmin 于 2014-3-18 13:52 编辑

总论为学之方 (朱子)

这道体,饶本作“理”。浩浩无穷。 道体用虽极精微,圣贤之言则甚明白。 圣人之道,如饥食渴饮。 圣人之道,有高远处,有平实处。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由耳。道未尝息,而人自息之。非道亡也,幽厉不由也。
圣人教人,大概只是说孝弟忠信日用常行底话。人能就上面做将去,则心之放者自收,性之昏者自著。如心、性等字,到子思孟子方说得详。因说象山之学。 圣人教人有定本。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子对颜渊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皆是定本。 圣门日用工夫,甚觉浅近。然推之理,无有不包,无有不贯,及其充广,可与天地同其广大。故为圣,为贤,位天地,育万物,只此一理而已。 常人之学,多是偏於一理,主於一说,故不见四旁,以起争辨。圣人则中正和平,无所偏倚。 圣贤所说工夫,都只一般,只是一个“择善固执”。论语则说:“学而时习之”,孟子则说“明善诚身”,只是随他地头所说不同,下得字来,各自精细。其实工夫只是一般,须是尽知其所以不同,方知其所谓同也。
这个道理,各自有地头,不可只就一面说。在这里时是恁地说,在那里时又如彼说,其宾主彼此之势各自不同。 学者工夫,但患不得其要。若是寻究得这个道理,自然头头有个著落,贯通浃洽,各有条理。如或不然,则处处窒碍。学者常谈,多说持守未得其要,不知持守甚底。说扩充,说体验,说涵养,皆是拣好底言语做个说话,必有实得力处方可。所谓要於本领上理会者,盖缘如此。 为学须先立得个大腔当了,却旋去里面修治壁落教绵密。今人多是未曾知得个大规模,先去修治得一间半房,所以不济事。 识得道理原头,便是地盘。如人要起屋,须是先筑教基址坚牢,上面方可架屋。若自无好基址,空自今日买得多少木去起屋,少间只起在别人地上,自家身己自没顿放处。 须就源头看教大底道理透,阔开基,广开址。如要造百间屋,须著有百间屋基;要造十间屋,须著有十间屋基。缘这道理本同,甲有许多,乙也有许多,丙也有许多。 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得大底了,将来那里面小底自然通透。今人却是理会那大底不得,只去搜寻里面小小节目。
学问须是大进一番,方始有益。若能於一处大处攻得破,见那许多零碎,只是这一个道理,方是快活。然零碎底非是不当理会,但大处攻不破,纵零碎理会得些少, 终不快活。“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只缘他大处看得分晓。今且道他那大底是甚物事?天下只有一个道理,学只要理会得这一个道理。这里才通,则凡天理、人 欲、义利、公私、善恶之辨,莫不皆通。  
或问:“气质之偏,如何救得?”曰:“才说偏了,又著一个物事去救他偏,越见不平正了,越讨头不见。要紧只是看教大底道理分明,偏处自见得。如暗室求物, 把火来,便照见。若只管去摸索,费尽心力,只是摸索不见。若见得大底道理分明,有病痛处,也自会变移不自知,不消得费力。”
成己方能成物,成物在成己之中。须是如此推出,方能合义理。圣贤千言万语,教人且从近处做去。如洒扫大厅大廊,亦只是如洒扫小室模样;扫得小处净洁,大处 亦然。若有大处开拓不去,即是於小处便不曾尽心。学者贪高慕远,不肯从近处做去,如何理会得大头项底!而今也有不曾从里做得底,外面也做得好。此只是才 高,以智力胜将去。中庸说细处,只是谨独,谨言,谨行;大处是武王周公达孝,经纶天下,无不载。小者便是大者之验。须是要谨行,谨言,从细处做起,方能克 得如此大。又曰:“如今为学甚难,缘小学无人习得。如今却是从头起。古人於小学小事中,便皆存个大学大事底道理在。大学,只是推将开阔去。向来小时做底道 理存其中,正似一个坯素相似。”
学者做工夫,莫说道是要待一个顿段大项目工夫後方做得,即今逐些零碎积累将去。才等待大项目後方做,即今便蹉过了!学者只今便要做去,断以不疑,鬼神避之。“需者,事之贼也!”
“如今学问未识个入路,就他自做,倒不觉。惟既识得个入头,却事事须著理会。且道世上多多少少事!”江文卿云:“只先生一言一语,皆欲为一世法,所以须著如此。”曰:“不是说要为世法。既识得路头,许多事都自是合著如此,不如此不得。自是天理合下当然。”
若不见得入头处,紧也不可,慢也不得。若识得些路头,须是莫断了。若断了,便不成。待得再新整顿起来,费多少力!如鸡抱卵,看来抱得有甚暖气,只被他常常 恁地抱得成。若把汤去荡,便死了;若抱才住,便冷了。然而实是见得入头处,也自不解住了,自要做去,他自得些滋味了。如吃果子相似:未识滋味时,吃也得, 不消吃也得;到识滋味了,要住,自住不得。
“待文王而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豪杰质美,生下来便见这道理,何用费力。今人至於沉迷而不反,圣人为之屡言,方始肯来,已是下愚了。况又不知求之,则终於为禽兽而已!扒人为万物之灵,自是与物异。若迷其灵而昏之,则与禽兽何别?
学问是自家合做底。不知学问,则是欠阙了自家底;知学问,则方无所欠阙。今人把学问来做外面添底事看了。
圣贤只是做得人当为底事尽。今做到圣贤,止是恰好,又不是过外。
“凡人须以圣贤为己任。世人多以圣贤为高,而自视为卑,故不肯进。抑不知,使圣贤本自高,而己别是一样人,则早夜孜孜,别是分外事,不为亦可,为之亦可。 然圣贤禀性与常人一同。既与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圣贤为己任?自开辟以来,生多少人,求其尽己者,千万人中无一二,只是羁同枉过一世!诗曰: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今世学者,往往有物而不能有其则。中庸曰:‘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此数句乃是彻首彻尾。人性本善,只为嗜欲所迷, 利害所逐,一齐昏了。圣贤能尽其性,故耳极天下之聪,目极天下之明,为子极孝,为臣极其忠。”某问:“明性须以敬为先?”曰:“固是。但敬亦不可混沦说, 须是每事上检点。论其大要,只是不放过耳。大抵为己之学,於他人无一毫干预。圣贤千言万语,只是使人反其固有而复其性耳。”
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道将这些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此是真实道理。“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这些道理,更无走作,只是一个性善可至 尧舜,别没去处了。下文引成覸颜子公明仪所言,便见得人人皆可为也。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志不足以有为,此学者之大病。
世俗之学,所以与圣贤不同者,亦不难见。圣贤直是真个去做,说正心,直要心正;说诚意,直要意诚;修身齐家,皆非空言。今之学者说正心,但将正心吟咏一 晌;说诚意,又将诚意吟咏一晌;说修身,又将圣贤许多说修身处讽诵而已。或掇拾言语,缀缉时文。如此为学,却於自家身上有何交涉?这里须要著意理会。今之 朋友,固有乐闻圣贤之学,而终不能去世俗之陋者,无他,只是志不立尔。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
学者须是立志。今人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问:“人气力怯弱,於学有妨否?”曰:“为学在立志,不干气禀强弱事。” 又曰:“为学何用忧恼,但须令平易宽快去。”寓举圣门弟子,唯称颜子好学,其次方说及曾子,以此知事大难。曰:“固是如此。某看来亦有甚难,有甚易!只是 坚立著志,顺义理做去,他无跷欹也。”?
英雄之主所以有天下,只是立得志定,见得大利害。如今学者只是立得志定,讲究得义理分明。
立志要如饥渴之於饮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为学须是痛切恳恻做工夫,使饥忘食,渴忘饮,始得。 这个物事要得不难。如饥之欲食,渴之欲饮,如救火,如追亡,似此年岁间,看得透,活泼泼地在这里流转,方是。 学者做工夫,当忘寝食做一上,使得些入处,自後方滋味接续。浮啊沉沉,半上落下,不济得事。
“而今紧要且看圣人是如何,常人是如何,自家因甚便不似圣人,因甚便只是常人。就此理会得透,自可超凡入圣。 为学,须思所以超凡入圣。如何昨日为乡人,今日便为圣人!须是竦拔,方始有进!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 为学不进,只是不勇!
不可倚靠师友。 不要等待。
今人做工夫,不肯便下手,皆是要等待。如今日早间有事,午间无事,则午间便可下手,午间有事。晚间便可下手,却须要待明日。今月若尚有数日,必直待後月, 今年尚有数月,不做工夫,必曰,今年岁月无几,直须来年。如此,何缘长进!因康叔临问致知,先生曰:“如此说得,不济事。”
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
学者须是奈烦,奈辛苦。
必须端的自省,特达自肯,然後可以用力,莫如“下学而上达”也。
凡人便是生知之资,也须下困学、勉行底工夫,方得。盖道理缜密,去那里捉摸!若不下工夫,如何会了得!
今之学者,本是困知、勉行底资质,却要学他生知、安行底工夫。便是生知、安行底资质,亦用下困知、勉行工夫,况是困知、勉行底资质!
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底样工夫,如何得!
今人不肯做工夫。有先觉得难,後遂不肯做;有自知不可为,公然逊与他人。如退产相似,甘伏批退,自己不愿要。
“为学勿责无人为自家剖析出来,须是自家去里面讲究做工夫,要自见得。”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工夫要趱,期限要宽。
且理会去,未须计其得。
才计於得,则心便二,头便低了。至严立功程,宽著意思,久之,自当有味,不可求欲速之功。
自早至暮,无非是做工夫时节。
人多言为事所夺,有妨讲学,此为“不能使船嫌溪曲”者也。遇富贵,就富贵上做工夫;遇贫贱,就贫贱上做工夫。兵法一言甚佳:“因其势而利导之”也。人谓齐 人弱,田忌乃因其弱以取胜,今日三万灶,明日二万灶,後日一万灶。又如韩信特地送许多人安於死地,乃始得胜。学者若有丝毫气在,必须进力!除非无了此气, 只口不会说话,方可休也。因举浮屠语曰:“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工夫。若半上落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
又如大片石,须是和根拔。今只於石面上薄削,济甚事!作意向学,不十日五日又懒,孟子曰:“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宗杲云:“如载一车兵器,逐件取出来弄,弄了一件又弄一件,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只有寸铁,便可杀人!”
且如项羽救赵,既渡,沈船破釜,持三日粮,示士必死,无还心,故能破秦。若瞻前顾後,便做不成。 如居烧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可学为学极要求把篙处著力。到工夫要断绝处,又更增工夫,著力不放令倒,方是向进处。为学正如上水船,方平稳处,侭行不妨。及到滩脊急流之中,舟人来这上一篙,不可放缓。直须著力撑上,不一步不紧。放退一步,则此船不得上矣!
学者为学,譬如炼丹,须是将百十斤炭火锻一饷,方好用微微火养教成就。今人未曾将百十斤炭火去锻,便要将微火养将去,如何得会成!
今语学问,正如煮物相似,须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若一向只用微火,何由得熟?欲复自家元来之性,乃恁地悠悠,几时会做得?大要须先立头绪。头绪既立,然後有所持守。书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今日学者皆是养病。
譬如煎药:先猛火煎,教百沸大羁,直至涌坌出来,然後却可以慢火养之。 须磨砺精神去理会。天下事,非燕安<垂夬>豫之可得。 万事须是有精神,方做得。 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凡做事,须著精神。这个物事自是刚,有锋刃。如阳气发生,虽金石也透过! 人气须是刚,方做得事。如天地之气刚,故不论甚物事皆透过。人气之刚,其本相亦如此。若只遇著一重薄物事,便退转去,如何做得事!从周 (方子录云:“天地之气,虽至坚如金石,无所不透,故人之气亦至刚,盖其本相如此。
“学者识得个脉路正,便须刚决向前。若半青半黄,非惟无益。”因举酒云: “未尝见有衰底圣贤。”
学者不立,则一齐放倒了! 不带性气底人,为僧不成,做道不了。 因言,前辈也多是背处做几年,方成。 进取得失之念放轻,却将圣贤格言处研穷考究。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今日是这个人,明日也是这个人。 学者只是不为己,故日间此心安顿在义理上时少,安顿在闲事上时多,於义理却生,於闲事却熟。
今学者要紧且要分别个路头,要紧是为己为人之际。为己者直拔要理会这个物事,欲自家理会得;不是漫恁地理会,且恁地理会做好看,教人说道自家也曾理会来。这假饶理会得十分是当,也都不阙自身己事。要须先理会这个路头。若分别得了,方可理会文字。
学者须是为己。譬如吃饭,宁可逐些吃,令饱为是乎?宁可铺摊放门外,报人道我家有许多饭为是乎?近来学者,多是以自家合做底事报与人知。又言,此间学者多 好高,只是将义理略从肚里过,却翻出许多说话。旧见此间人做婚书,亦说天命人伦。男婚女嫁,自是常事。盖有厌卑近之意,故须将日用常行底事装荷起来。如此 者,只是不为己,不求益;只是好名,图好看。亦聊以自诳,如南越王黄屋左纛,聊以自娱尔。
近世讲学不著实,常有夸底意思。譬如有饭不将来自吃,只管铺摊在门前,要人知得我家里有饭。打叠得此意尽,方有进。 今人为学,多只是谩且恁地,不曾真实肯做。
今之学者,直与古异,今人只是强探向上去,古人则逐步步实做将去。 只是实去做工夫。议论多,转闹了。 每论诸家学,及己学,大指要下学著实。 为学须是切实为己,则安静笃实,承载得许多道理。若轻扬浅露,如何探讨得道理?纵使探讨得,说得去,也承载不住。
入道之门,是将自家身己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久之与己为一。而今入道理在这里,自家身在外面,全不曾相干涉。
或问为学。曰:“今人将作个大底事说,不切己了,全无益。一向去前人说中乘虚接渺,妄取许多枝蔓,只见远了,只见无益於己。圣贤千言万语,侭自多了。前辈 说得分晓了,如何不切己去理会!如今看文字,且要以前贤程先生等所解为主,看他所说如何,圣贤言语如何,将己来听命於他,切己思量体察,就日用常行中著衣 吃饭,事亲从兄,尽是问学。若是不切己,只是说话。今人只凭一己私意,瞥见些子说话,便立个主张,硬要去说,便要圣贤从我言语路头去,如何会有益。此其病 只是要说高说妙,将来做个好看底物事做弄。如人吃饭,方知滋味;如不曾吃,只要摊出在外面与人看,济人济己都不得。
或问:“为学如何做工夫?”曰:“不过是切己,便的当。此事自有大纲,亦有节目。常存大纲在我,至於节目之间,无非此理。体认省察,一毫不可放过。理明学 至,件件是自家物事,然亦须各有伦序。”问:“如何是伦序?”曰: “不是安排此一件为先,此一件为後,此一件为大,此一件为小。随人所为,先其易者,阙其难者,将来难者亦自可理会。且如读书:三礼春秋有制度之难明,本末 之难见,且放下未要理会,亦得。如书诗,直是不可不先理会。又如诗之名数,书之盘诰,恐难理会。且先读典谟之书,雅颂之诗,何尝一言一句不说道理,何尝深 潜谛玩,无有滋味,只是人不曾子细看。若子细看,里面有多少伦序,须是子细参研方得。此便是格物穷理。如遇事亦然,事中自有一个平平当当道理,只是人讨不 出,只随事羁将去,亦做得,却有掣肘不中节处。亦缘卤莽了,所以如此。圣贤言语,何曾误天下後世,人自学不至耳。”
佛家一向撤去许多事,只理会自身己;其教虽不是,其意思却是要自理会。所以他那下常有人,自家这下自无人。今世儒者,能守经者,理会讲解而已;看史传者, 计较利害而已。那人直是要理会身己,从自家身己做去。不理会自身己,说甚别人长短!明道曰:“不立己後,虽向好事,犹为化物。不得以天下万物挠己,己立 後,自能了当得天下万物。”只是从程先生後,不再传而已衰。所以某尝说自家这下无人。佛家有三门:曰教,曰律,曰禅。禅家不立文字,只直截要识心见性。律 本法甚严,毫发有罪。如云不许饮水,才饮水便有罪过。如今小院号为律院,乃不律之尤者也!教自有三项:曰天台教,曰慈恩教,曰延寿教。延寿教南方无传,有 些文字,无能通者。其学近禅,故禅家以此为得。天台教专理会讲解。慈恩教亦只是讲解。吾儒家若见得道理透,就自家身心上理会得本领,便自兼得禅底;讲说辨 讨,便自兼得教底;动由规矩,便自兼得律底。事事是自家合理会。颜渊问为邦。看他陋巷箪瓢如此,又却问为邦之事,只是合当理会,看得是合做底事。若理会得 入头,意思一齐都转;若不理会得入头,少间百事皆差错。若差了路头底亦多端:有才出门便错了路底,有行过三两条路了方差底,有略差了便转底,有一向差了煞 远,终於不转底。
不可只把做面前物事看了,须是向自身上体认教分明。如道家存想,有所谓龙虎,亦是就身上存想。
为学须是专一。吾儒惟专一於道理,则自有得。 既知道自家患在不专一,何不便专一去! 须是在己见得只是欠阙,他人见之却有长进,方可。 人白睚不得,要将圣贤道理扶持。 为学之道,须先存得这个道理,方可讲究事情。 今人口略依稀说过,不曾心晓。淳
发得早时不费力。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有资质中下者,不能尽了,却须节节用工。 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今之学者多好说得高,不喜平。殊不知这个只是合当做底事。 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 於显处平易处见得,则幽微底自在里许。 且於切近处加功。
著一些急不得。
学者须是直前做去,莫起计获之心。如今说底,恰似画卦影一般。吉凶未应时,一场鹘突,知他是如何。到应後,方始知元来是如此。 某適来,因澡浴得一说:大抵揩背,须从头徐徐用手,则力省,垢可去。若於此处揩,又於彼处揩,用力杂然,则终日劳而无功。学问亦如此,若一番理会不了,又作一番理会,终不济事。 学者须是熟。熟时,一唤便在目前;不熟时,须著旋思索。到思索得来,意思已不如初了。
道理生,便缚不住。 见,须是见得确定。 须是心广大似这个,方包裹得过,运动得行。
学者立得根脚阔,便好。 须是有头有尾,成个物事。 彻上彻下,无精粗本末,只是一理。 最怕粗看了,便易走入不好处去。 学问不只於一事一路上理会。 贯通,是无所不通。
“未有耳目狭而心广者。”其说甚好。 帖底谨细做去,所以能广。 大凡学者,无有径截一路可以教他了得;须是博洽,历涉多,方通。 不可涉其流便休。 天下更有大江大河,不可守个土窟子,谓水专在是。 学者若有本领,相次千枝万叶,都来凑著这里,看也须易晓,读也须易记。 大本不立,小辨不正。 刮落枝叶,栽培根本。 大根本流为小谤本。举前说。因先说:“钦夫学大本如此,则发处不能不受病。”
学问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 因论为学,曰:“愈细密,愈广大;愈谨确,愈高明。” 开阔中又著细密,宽缓中又著谨严。 如其窄狭,则当涵泳广大气象;颓惰,则当涵泳振作气象。
学者须养教气宇开阔弘毅。 常使截断严整之时多,胶胶扰扰之时少,方好。 只有一个界分,出则便不是。广义理难者便不是。 体认为病,自在即好。 须是玩味。 咬得破时,正好咀味。 若只是握得一个鹘仑底果子,不知里面是酸,是咸,是苦,是涩。须是与他嚼破,便见滋味。
易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语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学问之後,继以宽居。信道笃而又欲执德弘者,人 之为心不可促迫也。人心须令著得一善,又著一善,善之来无穷,而吾心受之有馀地,方好。若只著得一善,第二般来又未便容得,如此,无缘心广而道积也。 自家犹不能怏自家意,如何他人却能尽怏我意!要在虚心以从善。
“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圣人与理为一,是恰好。其他以心处这理,却是未熟,要将此心处理。 今人言道理,说要平易,不知到那平易处极难。被那旧习缠绕,如何便摆脱得去!譬如作文一般,那个新巧者易作,要平淡便难。然须还他新巧,然後造於平淡。又曰:“自高险处移下平易处,甚难。” 人之资质有偏,则有缝罅。做工夫处,盖就偏处做将去。若资质平底,则如死水然,终激作不起。谨愿底人,更添些无状,便是乡原。不可以为知得些子便了。
只闻“下学而上达”,不闻“上达而下学”。
今学者之於大道,其未及者虽是迟钝,却须终有到时。唯过之者,便不肯复回来耳。 或人性本好,不须矫揉。教人一用此,极害理。又有读书见义理,释书,义理不见,亦可虑。 学者议论工夫,当因其人而示以用工之实,不必费辞。使人知所適从,以入於坦易明白之域,可也。若泛为端绪,使人迫切而自求之,適恐资学者之病。
师友之功,但能示之於始而正之於终尔。若中间三十分工夫,自用吃力去做。既有以喻之於始,又自勉之於中,又其後得人商量是正之,则所益厚矣。不尔,则亦何补於事。
或论人之资质,或长於此而短於彼。曰:“只要长善救失。”或曰:“长善救失,不特教者当如此,人自为学亦当如此。”曰:“然。” 凡言诚实,都是合当做底事;不是说道诚实好了方去做,不诚实不好了方不做。自是合当诚实。
“言必忠信”,言自合著忠信,何待安排。有心去要恁地,便不是活,便不能久矣。若如此,便是剩了一个字在信见边自是著不得。如事亲必於孝,事长必於弟,孝 弟自是道理合当如此。何须安一个“必”字在心头,念念要恁地做。如此,便是辛苦,如何得会长久?又如集义久,然後浩然之气自生。若著一个意在这里等待气 生,便为害。今日集得许多,又等待气生,却是私意了。“必有事焉而勿正”,正,便是期必也。为学者须从穷理上做工夫。若物格、知至,则意自诚;意诚,则道 理合做底事自然行将去,自无下面许多病痛也。“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切须去了外慕之心!有一分心向里,得一分力;有两分心向里,得两分力。 须是要打叠得尽,方有进。 看得道理熟後,只除了这道理是真实法外,见世间万事,颠倒迷妄,耽嗜恋著,无一不是戏剧,真不堪著眼也。又答人书云:“世间万事,须臾变灭,皆不足置胸中,惟有穷理修身为究竟法耳。” 大凡人只合讲明道理而谨守之,以无愧於天之所与者。若乃身外荣辱休戚,当一切听命而已。 因说索面,曰:“今人於饮食动使之物,日极其精巧。到得义理,却不理会,渐渐昏蔽了都不知。”
王清营/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朱子语类•总论为学之方(1)

1圣贤所说工夫,都只一般,只是一个择善固执。论语则说:学而时习之。孟子则说:明善诚身。只是随他地头所说不同,下得字来各自精细。(择善固执,只如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般)
2圣贤只是做得人当为底事尽。今做到圣贤,止是恰好,又不是过外。(正常即是伟大。)(圣人只是努力做一个正常人)
3为学不进,只是不勇!(颜回三月不违仁,其他日月至焉。)(此是逆水行舟的意思。)
4今人做工夫,不肯便下手,皆是要等待。如今日早间有事,午间无事,则午间便可下手,午间有事,晚间便可下手,却须要待明日。今月若尚有数日,必直待后月,今年尚有数月,不做工夫,必曰,今年岁月无几,直须来年。如此,何缘长进!(现在即是最好的时机,何待来日!)
5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6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作聪明底样工夫,如何得。(此语伯伟师再三言之。谓之笨工夫)(为学只如种地,只一茬一茬种过去,半点取巧不得)
朱子语类•总论为学之方(2)
1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谓求道力行)。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工夫。若半上落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求道问学如破釜沉舟相似,须有必死之心,方成正果。)
2宗杲云:如载一车兵器,逐件取出来弄,弄了一件又弄一件,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只有寸铁,便可杀人。(那一车兵器只是闲工夫。)
3为学极要求把篙处着力。到工夫要断绝处,又更增工夫,着力不放令倒,方是向进处。为学正如撑上水船,方平稳处,尽行不妨。及到滩脊急流之中,舟人来这上一篙,不可放缓。直须着力撑上,不得一步不紧。放退一步,则此船不得上矣。
4不带性气底人,为僧不成,做道不了。(伟大人物必有伟大个性)(伟大人物必有极可爱处,亦有极可恨处)
5学者须是为己,譬如吃饭,宁可逐些吃,令饱为是乎?宁可铺摊放门外,报人道我家有许多饭为是乎?近来学者,多是以自家合做底事报与人知。又言,此间学者多好高,只是将义理略从肚里过,却翻出许多说话。旧见此间人做婚书,亦说天命人伦。男婚女嫁,自是常事。盖有厌卑近之意,故须将日用用常行底事装荷起来。如此者,只是不为己,不求益,只是好名,图好看。亦聊以自诳,如南越王黄屋左纛,聊以自娱尔。(南越王赵佗在秦末汉初割据岭南,乘黄车左纛,称制,与皇帝侔)(后之学者多是装点门面之学,与自家身心了不相关)
朱子语类 总论为学之方(3)
1近世讲学不着实,常有夸底意思。譬如有饭不将来自吃,只管铺摊在门前,要人知得我家里有饭,打叠得此意尽,方有进。(学问不是装点门面)
2入道之门,是将自家身己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久之与己为一。而今入道理在这里,自家身在外面,全不曾相干涉。(今人常有将书上道理要求他人,自家却不能亲证力行)
3佛家一向撤去许多事,只理会自身己,其教虽不是,其意思却是要自理会。所以他那下常有人,自家这下自无人。(指佛教常有大德,儒家却无人才)今世儒者,能守经者,理会讲解而已;看史传者,计较利害而已。那人直是要理会身己,从自家身己做去,不理会自身己,说甚别人长短!(为学者切己力行,一切道理都在身心上落实,眼睛望着他人,自家身心必然落空)
4须是在己见得只是欠阙,他人见之却有长进,方可。(在自家欠缺处用功,则自然有进)
5今之学者多好说得高,不喜平。殊不知这个只是合当做底事。(指平处才是要力行处)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登高也只如蜗牛般一步一步往上爬,绝无一步登天之理)
王清营/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朱子读书法
上     读书乃学者第二事。方子      
读书已是第二义。
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
至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佐       学问,无贤愚,无小大,无贵贱,自是人合理会底事。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师友只是发明得。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著得力!谦       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甚分晓。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道问学” 是大事。要识得道理去做人。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杜元凯云:“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後为得也。”椿       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淳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节       做好将圣人书读,见得他意思如当面说话相似。贺孙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方子       开卷便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祖道       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从周       人看文字,只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僩       读书,须是看著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植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後当迎刃而解。学者所患,在於轻浮,不沉著痛快。方子       学者初看文字,只见得个浑沦物事。久久看作三两片,以至於十数片,方是长进。如庖丁解牛,目视无全牛,是也。人杰       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後有补。杞。      看文字,须逐字看得无去处。譬如前後门塞定,更去不得,方始是。从周       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头,此正读书时也。道夫       学者只知观书,都不知有四边,方始有味。┿       “学者读书,须是於无味处当致思焉。至於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因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为学之要,亦是如此。”贺孙       看文字,须大段著精彩看。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却;看注时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须这一段透了,方看後板。淳       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若只略略地看过,恐终久不能得脱离,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时举       人言读书当从容玩味,此乃自怠之一说。若是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可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若徜徉终日,谓之从容,却无做工夫处。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後以慢火养之,却不妨。人杰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       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夔孙       看文字,正如酷吏之用法深刻,都没人情,直要做到底。若只恁地等闲看过了,有甚滋味!大凡文字有未晓处,须下死工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 赐  看文字如捉贼,须知道盗发处,自一文以上赃罪情节,都要勘出。若只描摸个大纲,纵使知道此人是贼,却不知何处做贼。赐       看文字,当如高?我大艑,顺风张帆,一日千里,方得。如今只才离小佰,便著浅了,济甚事!文字不通如此看。僩       读书看义理,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责效。才责效,便有忧愁底意。只管如此,胸中便结聚一饼子不散。今且放置闲事,不要闲思量。只专心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淳       读书,放宽著心,道理自会出来。若忧愁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      读书,须是知贯通处,东边西边,都触著这关捩子,方得。只认下著头去做,莫要思前算後,自有至处。而今说已前不曾做得,又怕迟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个难,又怕性格迟钝,又怕记不起,都是闲说。只认下著头去做,莫问迟速,少间自有至处。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补填。莫要瞻前顾後,思量东西,少间担阁一生,不知年岁之老!僩       天下书侭多在。只恁地读,几时得了。须大段用著工夫,无一件是合少得底。而今只是那一般合看过底文字也未看,何况其他!僩       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 方子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覆玩味。时举       少看熟读,反覆体验,不必想像计获。只此三事,守之有常。夔孙       太凡看文字:少看熟读,一也;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覆体验,二也;埋头理会,不要求效,三也。三者,学者当守此。人杰       书宜少看,要极熟。小儿读书记得,大人多记不得者,只为小儿心专。一日授一百字,则只是一百字;二百字,则只是二百字。大人一日或看百板,不恁精专。人多看一分之十,今宜看十分之一。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淳       读书,只逐段逐些子细理会。小儿读书所以记得,是渠不识後面字,只专读一进耳。今人读书,只羁羁读去。假饶读得十遍,是读得十遍不曾理会得底书耳。 “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读书当如此。璘       读书,小作课程,大施功力。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於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子细,读诵教熟。如此,不会记性人自记得,无识性人亦理会得。若泛泛然念多,只是皆无益耳。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璘       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两边如此,方看得熟。直须看得古人意思出,方好。洽。      读书不要贪多。向见州郡纳税,数万钞总作一结。忽错其数,更无推寻处。其後有一某官乃立法,三二十钞作一结。观此,则读书之法可见。可学       “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馀。”正淳云:“欲将诸书循环看。”曰: “不可如此,须看得一书彻了,方再看一书。若杂然并进,却反为所困。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今举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       读书,只恁逐段子细看,积累去,则一生读多少书!若务贪多,则反不曾读得。又曰:“须是紧著工夫,不可悠悠,又不须忙。只常抖搜得此心醒,则看愈有力。”道夫       不可都要羁去,如人一日只吃得三碗饭,不可将十数日饭都一齐吃了。一日只看得几段,做得多少工夫,亦有限,不可羁去都要了。淳       读书,只看一个册子,每日只读一段,方始是自家底。若看此又看彼,虽从眼边过得一遍,终是不熟。履孙       今人读书,看未到这里,心已在後面;才看到这里,便欲舍去了。如此,只是不求自家晓解。须是徘徊顾恋,如不欲去,方会认得。至       某最不要人摘撮。看文字,须是逐一段、一句理会。贺孙       读书是格物一事。今且须逐段子细玩味,反来覆去,或一日,或两日,只看一段,则这一段便是我底。脚踏这一段了,又看第二段。如此逐旋捱去,捱得多後,却见头头道理都到。这工大须用行思坐想,或将已晓得者再三思省,却自有一个晓悟处出,不容安排也。书之句法义理,虽只是如此解说,但一次看,有一次见识。所以某书,一番看,有一番改。亦有已说定,一番看,一番见得稳当。愈加分晓。故某说读书不贵多,只贵熟尔。然用工亦须是勇做进前去,莫思退转,始得。大雅 读书,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看一段,须反覆看来看去,要十分烂熟,方见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爱去看别段,始得。人多是向前趱去,不曾向後反覆,只要去看明日未读底,不曾去?绎前日已读底。须玩味反覆,始得。用力深,便见意味长;意味长,便受用牢固。又曰:“不可信口依希略绰说过,须是心晓。”?       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後,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又云:“园夫灌园,善灌之夫,随其蔬果,株株而灌之。少间灌溉既足,则泥水相和,而物得其润,自然生长。不善灌者,忙急而治之,担一担之水,浇满园之蔬。人见其治园矣,而物未尝沾足也。”又云: “读书之道,用力愈多,收功愈远。先难而後获,先事而後得,皆是此理。”又云:“读书之法,须是用工去看。先一书费许多工夫,後则无许多矣。始初一书费十分工夫,後一书费八九分,後则费六七分,又後则费四五分矣。”卓       因说“进德居业”“进”字、“居”字曰:“今看文字未熟,所以鹘突,都只见成一片黑淬淬地。须是只管看来看去,认来认去。今日看了,明日又看;早上看了,晚间又看;饭前看了,饭後又看,久之,自见得开,一个字都有一个大缝罅。今常说见得,又岂是悬空见得!亦只是玩味之久,自见得。文字只是旧时文字,只是见得开,如织锦上用青丝,用红丝,用白丝。若见不得,只是一片皂布。”贺孙       读书须是专一。读这一句,且理会这一句;读这一章,且理会这一章。须是见得此一章彻了,方可看别章,未要思量别章别句。只是平心定气在这边看,亦不可用心思索太过,少间却损了精神。前辈云:“读书不可不敬。”敬便精专,不走了这心。      其始也,自谓百事能;其终也,一事不能!言人读书不专一,而贪多广阅之弊。僩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道夫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尔。然熟读精思既晓得後,又须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若以为止如此矣,则终不复有进也。      书须熟读。所谓书,只是一般。然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自不同也。履孙       为人自是为人,读书自是读书。凡人若读十遍不会,则读二十遍;又不会,则读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见到处。五十遍暝然不晓,便是气质不好。今人未尝读得十遍,便道不可晓。力行       李敬子说先生教人读书云:“既识得了,须更读百十遍,使与自家相乳入,便说得也响。今学者本文尚且未熟,如何会有益!”方子       读书不可记数,数足则止矣。寿昌       “诵数以贯之。”古人读书,亦必是记遍数,所以贯通也。又曰:“凡读书,且从一条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好看处,不妨一看,然非是要紧。”佐       温公答一学者书,说为学之法,举荀子四句云:“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以持养之。”荀子此说亦好。“诵数”云者,想是古人诵书亦记遍数。“贯”字训熟,如“习贯如自然”;又训“通”,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得思索。广       山谷与李几仲帖云:“不审诸经、诸史,何者最熟。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於一也。有馀力,然後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先生深喜之,以为有补於学者。若海       读书,理会一件,便要精这一件;看得不精,其他文字便亦都草草看了。一件看得精,其他亦易看。山谷帖说读书法甚好。淳       学者贪做工夫,便看得义理不精。读书须是子细,逐句逐字要见著落。若用工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大抵为学老少不同:年少精力有馀,须用无书不读,无不究竟其义。若年齿向晚,却须择要用功,读一书,便觉後来难得工夫再去理会;须沉潜玩索,究极至处,可也。盖天下义理只有一个是与非而已。是便是是,非便是非。既有著落,虽不再读,自然道理浃洽,省记不忘。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谟     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今即思量得,写在纸上底,也不济事,终非我有,只贵乎读。这个不知如何,自然心与气合,舒畅发越,自是记得牢。纵饶熟看过,心里思量过,也不如读。读来读去,少间晓不得底,自然晓得;已晓得者,越有滋味。若是读不熟,都没这般滋味。而今未说读得注,且只熟读正经,行住坐卧,心常在此,自然晓得。尝思之,读便是学。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卼臲不安。一似倩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後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老苏只取孟子论语韩子与诸圣人之书,安坐而读之者七八年,後来做出许多文字如此好。他资质固不可及,然亦须著如此读。只是他读时,便只要模写他言语,做文章。若移此心与这样资质去讲究义理。那里得来!是知书只贵熟读,别无方法。僩       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记不子细。又云:“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著心读。汉时诸儒以经相授者,只是暗诵,所以记得牢,故其所引书句,多有错字。如孟子所引诗书亦多错,以其无本,但记得耳。”僩       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皆有印本多了。如古人皆用竹简,除非大段有力底人方做得。若一介之士,如何置。所以後汉吴恢欲杀青以写汉书,其子吴佑谏曰:“此书若成,则载之车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王阳以衣囊徼名,正此谓也。” 如黄霸在狱中从夏侯胜受书,凡再逾冬而後传。盖古人无本,除非首尾熟背得方得。至於讲诵者,也是都背得,然後从师受学。如东坡作李氏山房藏书记,那时书犹自难得。晁以道尝欲得公、谷传,遍求无之,後得一本,方传写得。今人连写也自厌烦了,所以读书苟简。铢       讲论一篇书,须是理会得透。把这一篇书与自家羁作一片,方是。去了本子,都在心中,皆说得去,方好。敬仲       莫说道见得了便休。而今看一千遍,见得又别;看一万遍,看得又别。须是无这册子时,许多节目次第都恁地历历落落,在自家肚里,方好。方子       放下书册,都无书之意义在胸中。升卿       欧公言:“作文有三处思量:枕上,路上,厕上。”他只是做文字,尚如此,况求道乎!今人对著册子时,便思量;册子不在,心便不在,如此,济得甚事! 义刚       今之学者,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方子       看文字,於理会得了处更能看过,尤妙。过       看文字须子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须子细。每日可看三两段。不是於那疑处看,正须於那无疑处看,盖工夫都在那上也。广       圣人言语如千花,远望都见好。须端的真见好处,始得。须著力子细看。工夫只在子细看上,别无术。淳       圣人言语皆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不知怎生排得恁地齐整。今人只是心粗,不子细穷究。若子细穷究来,皆字字有著落。道夫       某自潭州来,其他尽不曾说得,只不住地说得一个教人子细读书。节       读书不精深,也只是不曾专一子细。伯羽       看文字有两般病:有一等性钝底人,向来未曾看,看得生,卒急看不出,固是病;又有一等敏锐底人,多不肯子细,易得有忽略之意,不可不戒。贺孙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若曰何必读书,自有个捷径法,便是误人底深坑也。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鼻,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广       观书初得味,即坐在此处,不复精研。故看义理,则汗漫而不别白;遇事接物,则颓然而无精神。扬   读书只要将理会得处,反覆又看。夔孙       今人读书,看未到这里,心已在後面;才看到这里,便欲舍去。如今,只是不求自家晓解。须是徘徊顾恋,如不欲舍去,方能体认得。又曰:“读书者譬如观此屋,若在外面见有此屋,便谓见了,即无缘识得。须是入去里面,逐一看过,是几多间架,几多窗?霝。看了一遍,又重重看过,一齐记得,方是。”讲筵亦云:“气象匆匆,常若有所迫逐。”方子       看书非止看一处便见道理。如服药相似,一服岂能得病便好!须服了又服,服多後,药力自行。道夫       读书著意玩味,方见得义理从文字中迸出。季札       读得通贯後,义理自出。方子       读书,须看他文势语脉。芝       看文字,要便有得。      看文字,若便以为晓得,则便住了。须是晓得後,更思量後面尚有也无。且如今有人把一篇文字来看,也未解尽知得他意,况於义理。前辈说得恁地,虽是易晓,但亦未解便得其意。须是看了又看,只管看,只管有。义刚       读者不可有欲了底心,才有此心,便心只在背後白纸处了,无益。扬       大抵学者只在是白纸无字处莫看,有一个字,便与他看一个。如此读书三年,无长进处,则如赵州和尚道:“截取老僧头去!”节       人读书,如人饮酒相似。若是爱饮酒人,一盏了,又要一盏吃。若不爱吃,勉强一盏便休。泳       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政如农功,如农之有畔。为学亦然。今之始学者不知此理,初时甚锐,渐渐懒去,终至都不理会了。此只是当初不立程限之故。广       “曾裘父诗话中载东坡教人读书小简,先生取以示学者,曰:“读书要当如是。”按:裘父诗话载东坡与王郎书云:“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馀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放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方子       “尹先生门人言尹先生读书云:‘耳顺心得,如诵己言。功夫到後,诵圣贤言语,都一似自己言语。’”良久,曰:“佛所谓心印是也。印第一个了,印第二个,只与第一个一般。又印第三个,只与第二个一般。惟尧舜孔颜方能如此。尧老,逊位与舜,教舜做。及舜做出来,只与尧一般,此所谓真同也。孟子曰: ‘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不是且恁地说。”广       读书须教首尾贯穿。若一番只草草看过,不济事。某记舅氏云:“当新经行时,有一先生教人极有条理。时既禁了史书,所读者止是荀扬老庄列子等书,他便将诸书划定次第。初入学,只看一书。读了,理会得都了,方看第二件。每件须要贯穿,从头到尾,皆有次第。既通了许多书,斯为必取科第之计:如刑名度数,也各理会得些;天文地理,也晓得些;五运六气,也晓得些;如素问等书,也略理会得。又如读得圣制经,便须於诸书都晓得些。圣制经者,乃是诸书节略本,是昭武一士人作,将去献梁师成,要賝官爵。及投进,累月不见消息。忽然一日,只见内降一书云:‘御制圣制经,令天下皆诵读。’方伯谟尚能记此士人姓名。”又云:“是时既禁史学,更无人敢读史。时奉使叔祖教授乡里,只就蒙求逐事开说本末,时人已相尊敬,谓能通古今。有一士人,以犯法被黥,在都中,因计会在梁师成手里直书院,与之打并书册甚整齐。师成喜之,因问其故,他以情告,遂与之补官,令常直书院。一日,传圣驾将幸师成家,师成遂令此人打并装叠书册。此人以经史次第排,极可观。师成来点检,见诸史亦列桌上,因大骇,急移下去,云:‘把这般文字将出来做甚么!’此非独不好此,想只怕人主取去,看见兴衰治乱之端耳。”贺孙       近日真个读书人少,也缘科举时文之弊也,才把书来读,便先立个意思,要讨新奇,都不理会他本意著实。才讨得新奇,便准拟作时文使,下梢弄得熟,只是这个将来使。虽是朝廷甚么大典礼,也胡乱信手捻合出来使,不知一撞百碎。前辈也是读书。某曾见大东莱吕居仁。之兄,他於六经三传皆通,亲手点注,并用小圈点。注所不足者,并将疏楷书,用朱点。无点画草。某只见他礼记如此,他经皆如此。诸吕从来富贵,虽有官,多是不赴铨,亦得安乐读书。他家这法度却是到伯恭打破了。自後既弄时文,少有肯如此读书者。贺孙       精神长者,博取之,所得多。精神短者,但以词义简易者涵养。      中年以後之人,读书不要多,只少少玩索,自见道理。      千载而下,读圣人之书,只看得他个影象,大概路脉如此。若边旁四畔,也未易理会得。焘  ◎读书法下  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於心,体之於身。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 道夫   读书穷理,当体之於身。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趂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   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常存。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其何可废!”盖卿   初学於敬不能无间断,只是才觉间断,便提起此心。只是觉处,便是接续。某要得人只就读书上体认义理。日间常读书,则此心不走作;或只去事物中羁,则此心易得汨没。知得如此,便就读书上体认义理,便可唤转来。贺孙   本心陷溺之久,义理浸灌未透,且宜读书穷理。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   须是存心与读书为一事,方得。方子   人心不在躯壳里,如何读得圣人之书。只是杜撰凿空说,元与他不相似。 僩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子细。故学者且於静处收拾教意思在里,然後虚心去看,则其义理未有不明者也。祖道   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馀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僩   学者读书,多缘心不在,故不见道理。圣贤言语本自分晓,只略略加意,自见得。若是专心,岂有不见!文蔚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伯羽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芝   读书有个法,只是刷刮净了那心後去看。若不晓得,又且放下;待他意思好时,又将来看。而今却说要虚心,心如何解虚得。而今正要将心在那上面。义刚   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如何却说个“仁在其中”?盖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则理自然在其中。今人却一边去看文字,一边去思量外事,只是枉费了工夫。不如放下了文字,待打叠教意思静了,却去看。祖道   学者观书多走作者,亦恐是根本上功夫未齐整,只是以纷扰杂乱心去看,不曾以湛然凝定心去看。不若先涵养本原,且将已熟底义理玩味,待其浃洽,然後去看书,便自知。只是如此。老苏自述其学为文处有云:“取迸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此是他於学文上功夫有见处,可取以喻今日读书,其功夫亦合如此。又曰:“看得一两段,却且放心胸宽闲,不可贪多。”又曰:“陆子静尝有旁人读书之说,亦可且如此。”   凡人看文字,初看时心尚要走作,道理尚见得未定,犹没奈他何。到看得定时,方入规矩,又只是在印板上面说相似,都不活。不活,则受用不得。须是玩味反覆,到得熟後,方始会活,方始会动,方有得受用处。若只恁生记去,这道理便死了。时举   不可终日思量文字,恐成硬将心去驰逐了。亦须空闲少顷,养精神,又来看。 淳   读书闲暇,且静坐,教他心平气定,见得道理渐次分晓。季札录云:“庶几心平气和,可以思索义理。”这个却是一身总会处。且如看大学“在明明德”一句,须常常提醒在这里。他日长进,亦只在这里。人只是一个心做本,须存得在这里,识得他条理脉络,自有贯通处。赐 季札录云:“问:‘伊川见人静坐,如何便叹其善学?’曰:‘这却是一个总要处。’”又云:“大学‘在明明德’ 一句,当常常提撕。能如此,便有进步处。盖其原自此发见。人只一心为本。存得此心,於事物方知有脉络贯通处。”   大凡读书,且要读,不可只管思。口中读,则心中闲,而义理自出。某之始学,亦如是尔,更无别法。节 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一作“体”。察。又云:“读一句书,须体察这一句,我将来甚处用得。”又云:“文字是底固当看,不是底也当看;精底固当看,粗底也当看。”震   读书须是虚心切己。虚心,方能得圣贤意;切己,则圣贤之言不为虚说。   看文字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少刻多错了。又曰:“虚心切己。虚心则见道理明;切己,自然体认得出。”时举   圣人言语,皆天理自然,本坦易明白在那里。只被人不虚心去看,只管外面捉摸。及看不得,便将自己身上一般意思说出,把做圣人意思。淳   圣贤言语,当虚心看,不可先自立说去撑拄,便喎斜了。不读书者,固不足论;读书者,病又如此。淳   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後又看一段。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後方可决断。泳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说,殊害事。盖既不得正理,又枉费心力。不若虚心静看,即涵养、究索之功,一举而两得之也。时举   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意看。必大   读书遇难处,且须虚心搜讨意思。有时有思绎底事,却去无思量处得。敬仲   问:“如先生所言,推求经义,将来到底还别有见处否?”曰:“若说如释氏之言有他心通,则无也。但只见得合如此尔。”再问:“所说‘寻求义理,仍须虚心观之’,不知如何是虚心?”曰:“须退一步思量。”次日,又问退一步思量之旨。曰:“从来不曾如此做工夫,後亦是难说。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後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得自家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须得退步者,不要自作意思,只虚此心将古人语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去。如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长进处。且如孟子说诗,要‘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逆者,等待之谓也。如前途等待一人,未来时且须耐心等待,将来自有来时候。他未来,其心急切,又要进前寻求,却不是‘以意逆志’,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牵率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中来,终无进益。”大雅   某尝见人云:“大凡心不公底人,读书不得。”今看来,是如此。如解说圣经,一向都不有自家身己,全然虚心,只把他道理自看其是非。恁地看文字,犹更自有牵於旧习,失点检处。全然把一己私意去看圣贤之书,如何看得出!贺孙   或问:“看文字为众说杂乱,如何?”曰:“且要虚心,逐一说看去,看得一说,却又看一说。看来看去,是非长短,皆自分明。譬如人欲知一个人是好人,是恶人,且随他去看。随来随去,见他言语动作,便自知他好恶。”又曰:“只要虚心。”又云:“濯去旧闻,以来新见。”   观书,当平心以观之。大抵看书不可穿凿,看从分明处,不可寻从隐僻处去。圣贤之言,多是与人说话。若是峣崎,却教当时人如何晓。节   观书,须静著心,宽著意思,沈潜反覆,将久自会晓得去。儒用   放宽心,以他说看他说。以物观物,无以己观物。道夫   以书观书,以物观物,不可先立己见。   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方   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须是晓然无疑,积日既久,当自有见。但恐用意不精,或贪多务广,或得少为足,则无由明耳。祖道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以手自指。推究。秦汉以後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来就身上推究,始得。淳   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於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得甚事!“何必读书,然後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古人亦须读书始得。但古人读书,将以求道。不然,读作何用?今人不去这上理会道理,皆以涉猎该博为能,所以有道学、俗学之别。因提案上药囊起,曰:“如合药,便要治病,终不成合在此看。如此,於病何补!文字浩瀚,难看,亦难记。将已晓得底体在身上,却是自家易晓易做底事。解经已是不得已,若只就注解上说,将来何济!如画那人一般,画底却识那人。别人不识,须因这画去求那人,始得。今便以画唤做那人,不得。 或问读书工夫。曰:“这事如今似难说。如世上一等人说道不须就书册上理会,此固是不得。然一向只就书册上理会,不曾体认著自家身己,也不济事。如说仁义礼智,曾认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须是著身己体认得。如读‘学而时习之’,自家曾如何学?自家曾如何习?‘不亦说乎’!曾见得如何是说?须恁地认,始得。若只逐段解过去,解得了便休,也不济事。如世上一等说话,谓不消得读书,不消理会,别自有个觉处,有个悟处,这个是不得。若只恁地读书,只恁地理会,又何益!”贺孙   学须做自家底看,便见切己。今人读书,只要科举用;已及第,则为杂文用;其高者,则为古文用,皆做外面看。淳   读书之法,有大本大原处,有大纲大目处,又有逐事上理会处,又其次则解释文义。雉   玩索、穷究,不可一废。升卿   或问读书未知统要。曰:“统要如何便会知得?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於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又有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著处,此皆非知学者。须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矣。”履孙   凡看文字,专看细密处,而遗却缓急之间者,固不可;专看缓急之间,而遗却细密者,亦不可。今日之看,所以为他日之用。须思量所以看者何为。非只是空就言语上理会得多而已也。譬如拭桌子,只拭中心,亦不可;但拭四弦,亦不可。须是切己用功,使将来自得之於心,则视言语诚如糟粕。然今不可便视为糟粕也,但当自期向到彼田地尔。方子   学者有所闻,须便行,始得。若得一书,须便读便思便行,岂可又安排停待而後下手!且如得一片纸,便来一片纸上道理行之,可也。履孙   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量其轻重耳。读书而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可学   真理会得底,便道真理会得;真理会不得底,便道真理会不得。真理会得底固不可忘,真理会不得底,须看那处有碍。须记那紧要处,常勿忘。所谓“智者利仁”,方其求时,心固在此;不求时,心亦在此。淳   学得此事了,不可自以为了,恐怠意生。如读得此书,须终身记之。寿昌   读书推类反求,固不害为切己,但却又添了一重事。不若且依文看,逐处各自见个道理。久之自然贯通,不须如此费力也。   学者理会文义,只是要先理会难底,遂至於易者亦不能晓。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後其节目。”所谓“攻瑕,则坚者瑕;攻坚,则瑕者坚”,不知道理好处又却多在平易处。璘   只看自家底。不是自家底,枉了思量。焘   凡读书,且须从一条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可观,不妨一看,然非是紧要。 方子   看书不由直路,只管枝蔓,便於本意不亲切。淳   看文字不可相妨,须各自逐一著地头看他指意。若牵窒著,则件件相碍矣。 端蒙   看文字,且逐条看。各是一事,不相牵合。   读书要周遍平正。夔孙   看文字不可落於偏僻,须是周匝。看得四通八达,无些窒碍,方有进益。又云:“某解语孟,训诂皆存。学者观书,不可只看紧要处,闲慢处要都周匝。今说‘求放心’,未问其他,只此便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方是读书,却说‘仁在其中’,盖此便是‘求放心’也。”人杰   看文字,且依本句,不要添字。那里元有缝罅,如合子相似。自家只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牵古人意来凑。且如“逆诈、亿不信” 与“先觉”之辨:逆诈,是那人不曾诈我,先去揣摩道,那人必是诈我;亿不信,是那人未有不信底意,便道那人必是不信;先觉,则分明见得那人已诈我,不信我。如高祖知人善任使,亦是分明见其才耳。   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著。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著一见,则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了。譬如一片净洁田地,若上面才安一物,便须有遮蔽了处。圣人七通八达,事事说到极致处。学者须是多读书,使互相发明,事事穷到极致处。所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直到这个田地,方是。语云:“执德不弘。”易云:“宽以居之。”圣人多说个广大宽洪之意,学者要须体之。广  看书,不可将自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如程先生解“直方大”,乃引孟子。虽是程先生言,毕竟迫切。节   看文字先有意见,恐只是私意。谓如粗厉者观书,必以勇果强毅为主;柔善者观书,必以慈祥宽厚为主,书中何所不有!人杰   凡读书。先须晓得他底言词了,然後看其说於理当否。当於理则是,背於理则非。今人多是心下先有一个意思了,却将他人说话来说自家底意思;其有不合者,则硬穿凿之使合。广   学者不可用己意迁就圣贤之言。德明   读书,如问人事一般。欲知彼事,须问彼人。今却不问其人,只以己意料度,谓必是如此。扬   看人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得是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方有见处。不然,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谦   大凡读书,不要般涉。但温寻旧底不妨,不可将新底来搀。道夫   文字不可硬说,但当习熟,渐渐分明。   凡看圣贤言语,不要迫得太紧。振   大凡看文字要急迫不得。有疑处,且渐渐思量。若一下便要理会得,也无此理。广   看文字,须是退步看,方可见得。若一向近前迫看,反为所遮蔽,转不见矣。 力行   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大概病在执著,不肯放下。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先有主张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方能辨其曲直。横渠云:“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此说甚当。若不濯去旧见,何处得新意来。今学者有二种病,一是主私意,一是旧有先入之说,虽欲摆脱,亦被他自来相寻。┿   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後清者出焉。 力行   到理会不得处,便当“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仍且只就本文看之。伯羽   某向时与朋友说读书,也教他去思索,求所疑。近方见得,读书只是且恁地虚心就上面熟读,久之自有所得,亦自有疑处。盖熟读後,自有窒碍,不通处是自然有疑,方好较量。今若先去寻个疑,便不得。又曰:“这般也有时候。旧日看论语,合下便有疑。盖自有一样事,被诸先生说成数样,所以便著疑。今却有集注了,且可傍本看教心熟。少间或有说不通处,自见得疑,只是今未可先去疑著。”贺孙   看文字,且自用工夫,先已切至,方可举所疑,与朋友讲论。假无朋友,久之自能自见得。盖蓄积多者忽然爆开,便自然通,此所谓“何天之衢亨”也。盖蓄极则通,须是蓄之极,则通。┿ 人杰录云:“读书须是先看一件了,然後再看一件。若是蓄积处多,忽然爆开来时,自然所得者大,易所谓‘何天之衢亨’,是也。”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道夫   问:“看理多有疑处。如百氏之言,或疑其为非,又疑其为是,当如何断之?” 曰:“不可强断,姑置之可也。”人杰   人之病,只知他人之说可疑,而不知己说之可疑。试以诘难他人者以自诘难,庶几自见得失。必大   因求讲学言论传之,答曰:“圣贤之言,明如日月。”又曰:“人有欲速之病。旧尝与一人读诗集,每略过题一行。不看题目,却成甚读诗也!又尝见龚实之轿中只著一册文字看,此其专静也。且云:‘寻常出外,轿中著三四册书,看一册厌,又看一册,此是甚功夫也!’”方   因佥出文字,偶失佥字,遂不能记,云:“旧有人老不识字,然隔年琐琐出入,皆心记口数之,既为写下,覆之无差。盖其人忠寔,又专一无他事,所以记得。今学者不能记,又往往只靠著笔墨文字,所以愈忘之也。”方   先生戏引禅语云:“一僧与人读碑,云:‘贤读著,总是字;某读著,总是禅。’沩山作一书戒僧家整齐。有一川僧最苴,读此书,云:‘似都是说我!’善财五十三处见善知识,问皆如一,云:‘我已发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如何行菩萨行,成菩萨道。’”  问读诸经之法。曰:“亦无法,只是虚心平读去。”淳 以下读诸经法。   学不可躐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一经通熟,他书亦易看。闳祖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说个当然之理。恐人不晓,又笔之於书。自书契以来,二典三谟伊尹武王箕子周公孔孟都只是如此,可谓尽矣。只就文字间求之,句句皆是。做得一分,便是一分工夫,非茫然不可测也,但患人不子细求索之耳。须要思量圣人之言是说个甚么,要将何用。若只读过便休,何必读!明作   读六经时,只如未有六经,只就自家身上讨道理,其理便易晓。敬仲   读书只就一直道理看,剖析自分晓,不必去偏曲处看。易有个阴阳,诗有个邪正,书有个治乱,皆是一直路迳,可见别无峣崎。?   人惟有私意,圣贤所以留千言万语,以扫涤人私意,使人人全得恻隐、羞恶之心。六经不作可也,里面著一点私意不得。节   许多道理,孔子恁地说一番,孟子恁地说一番,子思又恁地说一番,都恁地悬空挂在那里。自家须自去体认,始得。贺孙   为学须是先立大本。其初甚约,中间一节甚广大,到末梢又约。孟子曰: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故必先观论孟大学中庸,以考圣贤之意;读史,以考存亡治乱之迹;读诸子百家,以见其驳杂之病。其节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近日学者多喜从约,而不於博求之。不知不求於博,何以考验其约!如某人好约,今只做得一僧,了得一身。又有专於博上求之,而不反其约,今日考一制度,明日又考一制度,空於用处作工夫,其病又甚於约而不博者。要之,均是无益。可学   学者只是要熟,工夫纯一而已。读时熟,看时熟,玩味时熟。如孟子诗书,全在读时工夫。孟子每章说了,又自解了。盖他直要说得尽方住,其言一大片,故後来老苏亦拖他来做文章说。须熟读之,便得其味。今观诗,既未写得传,且除了小序而读之。亦不要将做好底看,亦不要将做恶底看,只认本文语意,亦须得八九。┿   人做功课若不专一,东看西看,则此心先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须是看论语,专只看论语;看孟子,专只看孟子。读这一章,更不看後章;读这一句,更不得看後句;这一字理会未得,更不得看下字。如此,则专一而功可成。若所看不一,泛滥无统,虽卒岁穷年,无有透彻之期。某旧时文字,只是守此拙法,以至於今。思之,只有此法,更无他法。僩   “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後将全章反覆?绎玩味。如未通透,却看前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须见得身分上有长进处,方为有益。如语孟二书,若便恁地读过,只一二日可了。若要将来做切己事玩味体察,一日多看得数段,或一两段耳。” 又云:“看讲解,不可专狥他说,不求是非,便道前贤言语皆的当。如遗书中语,岂无过当失实处,亦有说不及处。”又云:“初看时便先断以己意,前圣之说皆不可入。此正当今学者之病,不可不知。”?   人只读一书不得,谓其傍出多事。礼记左传最不可不读。扬   看经书与看史书不同:史是皮外物事,没紧要,可以札记问人。若是经书有疑,这个是切己病痛。如人负痛在身,欲斯须忘去而不可得。岂可比之看史,遇有疑则记之纸邪!僩   浩曰:“赵书记云:‘自有见後,只是看六经语孟,其他史书杂学皆不必看。’ 其说谓买金须问卖金人,杂卖店中那得金银。不必问也。”曰:“如此,即不见古今成败,便是荆公之学。书那有不可读者?只怕无许多心力读得。六经是三代以上之书,曾经圣人手,全是天理。三代以下文字有得失,然而天理却在这边自若也。要有主,觑得破,皆是学。”浩   向时有一截学者,贪多务得,要读周礼、诸史、本朝典故,一向尽要理会得许多没紧要底工夫,少刻身己都自恁地颠颠倒倒没顿放处。如吃物事相似:将甚么杂物事,不是时节,一顿都吃了,便被他撑肠拄肚,没奈何他。贺孙   看经传有不可晓处,且要旁通。待其浃洽,则当触类而可通矣。人杰   经旨要子细看上下文义。名数制度之类,略知之便得,不必大段深泥,以妨学问。   理明後,便读申韩书,亦有得。方子 以下杂论。   诸先生立言有差处,如横渠知言。当知其所以差处,不宜一切委之,所以自广其志,自进其知也。   读书理会道理,只是将勤苦捱将去,不解得不成。“文王犹勤,而况寡德乎!” 今世上有一般议论,成就後生懒惰。如云不敢轻议前辈,不敢妄立论之类,皆中怠惰者之意。前辈固不敢妄议,然论其行事之是非,何害?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将精义诸家说相比并,求其是,便自有合辨处。璘   因言读书法,曰:“且先读十数过,已得文义四五分;然後看解,又得三二分;又却读正文,又得一二分。向时不理会得孟子,以其章长故也。因如此读。元来他章虽长,意味却自首末相贯。”又问读书心多散乱。曰:“便是心难把捉处。知得此病者,亦早少了。向时举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说与直卿云:‘且如读十句书,上九句有心记得,心不走作,则是心在此九句内,是诚,是有其物,故终始得此九句用。若下一句心不在焉,便是不诚,便无物也。’” 明作,以下论看注解。   “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看正文了,却著深思熟读,便如己说,如此方是。今来学者一般是专要作文字用,一般是要说得新奇,人说得不如我说得较好,此学者之大病。譬如听人说话一般,且从他说尽,不可剿断他说,便以己意见抄说。若如此,全不见得他说是非,只说得自家底,终不济事。”久之,又曰:“须是将本文熟读,字字咀嚼教有味。若有理会不得处,深思之;又不得,然後却将注解看,方有意味。如人饥而後食,渴而後饮,方有味。不饥不渴而强饮食之,终无益也。”又曰:“某所集注论语,至於训诂皆子细者,盖要人字字与某著意看,字字思索到,莫要只作等闲看过了。” 又曰:“读书,第一莫要先立个意去看他底;莫要才领略些大意,不耐烦,便休了。”祖道   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一般,非为己之学也。曾见有人说诗,问他关雎篇,於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某因说与他道:“公而今说诗,只消这八字,更添‘思无邪’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诗了。其他三百篇,皆成渣滓矣!”因忆顷年见汪端明说:“沈元用问和靖:‘伊川易传何处是切要?’尹云:‘“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是切要处。’”後举似李先生,先生曰:“尹说固好。然须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说得此话。若学者未曾子细理会,便与他如此说,岂不误他!” 某闻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无实,不济事,自此读书益加详细云。此一段,系先生亲书示书堂学者。   凡人读书,若穷得到道理透处,心中也替他饶本作“替地”。快活。若有疑处,须是参诸家解熟看。看得有差互时,此一段终是不稳在心头,不要放过。 敬仲   凡看文字,诸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谓如甲说如此,且挦扯住甲,穷尽其词;乙说如此,且挦扯住乙,穷尽其词。两家之说既尽,又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学蒙   经之有解,所以通经。经既通,自无事於解,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今意思只滞在此,则何时得脱然会通也。且所贵乎简者,非谓欲语言之少也,乃在中与不中尔。若句句亲切,虽多何害。若不亲切,愈少愈不达矣!某尝说:“读书须细看得意思通融後,都不见注解,但见有正经几个字在,方好。” 大雅   句心。方子   看注解时,不可遗了紧要字。盖解中有极散缓者,有缓急之间者,有极紧要者。某下一字时,直是称轻等重,方敢写出!上言句心,即此意。方子 且寻句内意。方子   凡读书,须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著一字。如扬子:“於仁也柔,於义也刚。”到易中,又将刚来配仁,柔来配义。如论语:“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到中庸又谓:“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此等须是各随本文意看,便自不相碍。淳   问:“一般字,却有浅深轻重,如何看?”曰:“当看上下文。”节   读书,须从文义上寻,次则看注解。今人却於文义外寻索。盖卿   传注,惟古注不作文,却好看。只随经句分说,不离经意,最好。疏亦然。今人解书,且图要作文,又加辨说,百般生疑。故其文虽可读,而经意殊远。程子易传亦成作文,说了又说。故今人观者更不看本经,只读传,亦非所以使人思也。大雅 以下附论解经。   解经谓之解者,只要解释出来。将圣贤之语解开了,庶易读。泳   圣经字若个主人,解者犹若奴仆。今人不识主人,且因奴仆通名,方识得主人,毕竟不如经字也。泳   随文解义。方子   解经当如破的。方子   经书有不可解处,只得阙。若一向去解,便有不通而谬处。   今之谈经者,往往有四者之病:本卑也,而抗之使高;本浅也,而凿之使深;本近也,而推之使远;本明也,而必使至於晦,此今日谈经之大患也。盖卿   後世之解经者有三:(一)儒者之经;(一)文人之经,东坡陈少南辈是也;(一)禅者之经,张子韶辈是也。   解书,须先还他成句,次还他文义。添无紧要字却不妨,添重字不得。今人所添者,恰是重字。端蒙   圣贤说出来底言语,自有语脉,安顿得各有所在,岂似後人胡乱说了也!须玩索其旨,所以学不可以不讲。讲学固要大纲正,然其间子细处,亦不可以不讲。只缘当初讲得不子细,既不得圣贤之意,後来胡乱执得一说,便以为是,只胡乱解将去!┿ 必大录此下云:“古人似未尝理会文义。今观其说出底言语,不曾有一字用不当者。”   解经,若於旧说一向人情他,改三字不若改两字,改两字不若且改一字,至於甚不得已乃始改,这意思终为害。升卿   凡学者解书,切不可与他看本。看本,则心死在本子上。只教他恁地说,则他心便活,亦且不解失忘了。寿昌   “学者轻於著书,皆是气识浅薄,使作得如此,所谓‘圣虽学作兮,所贵者资;便儇皎厉兮,去道远而’!扒此理醲厚,非便儇皎厉不克负荷者所能当。子张谓‘执德不弘’,人多以宽大训‘弘’字,大无意味,如何接连得‘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文义相贯。盖‘弘’字有深沉重厚之意。横渠谓:‘义理,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所可得也。’此语最佳。”问:“集注解此,谓‘守所得而心不广,则德孤’,如何?”曰:“孤,只是孤单。所得只是这些道理,别无所有,故谓之德孤”谟 论著书。   编次文字,须作草簿,抄记项头。如此,则免得用心去记他。兵法有云: “车载糗粮兵仗,以养力也。”编次文字,用簿抄记,此亦养心之法。广 论编次文字。   今人读书未多,义理未至融会处,若便去看史书,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譬如作陂塘以溉田,须是陂塘中水已满,然後决之,则可以流注滋殖田中禾稼。若是陂塘中水方有一勺之多,遽决之以溉田,则非徒无益於田,而一勺之水亦复无有矣。读书既多,义理已融会,胸中尺度一一已分明,而不看史书,考治乱,理会制度典章,则是犹陂塘之水已满,而不决以溉田。若是读书未多,义理未有融会处,而汲汲焉以看史为先务,是犹决陂塘一勺之水以溉田也,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广 以下读史。   先看语孟中庸,更看一经,却看史,方易看。先读史记,史记与左传相包。次看左传,次看通鉴,有馀力则看全史。只是看史,不如今之看史有许多峣崎。看治乱如此,成败如此,“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知得次第。节   今人只为不曾读书,祇是读得粗书。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後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又有一般人都不曾读书,便言我已悟得道理,如此便是恻隐之心,如此便是羞恶之心,如此便是是非之心,浑是一个私意,如近时祧庙可见。杞。  问读史之法。曰:“先读史记及左氏,却看西汉东汉及三国志。次看通鉴。温公初作编年,起於威烈王;後又添至共和後,又作稽古录,始自上古。然共和以上之年,已不能推矣。独邵康节却推至尧元年,皇极经世书中可见。编年难得好者。前日周德华所寄来者亦不好。温公於本朝又作大事记。若欲看本朝事,当看长编。若精力不及,其次则当看国纪。国纪只有长编十分之二耳。”时举   史亦不可不看。看通鉴固好,然须看正史一部,却看通鉴。一代帝纪,更逐件大事立个纲目,其间节目疏之於下,恐可记得。人杰   饶宰问看通鉴。曰:“通鉴难看,不如看史记汉书。史记汉书事多贯穿,纪里也有,传里也有,表里也有,志里也有。通鉴是逐年事,逐年过了,更无讨头处。”道夫录云:“更无踪迹。”饶廷老曰:“通鉴历代具备。看得大概,且未免求速耳。”曰:“求速,却依旧不曾看得。须用大段有记性者,方可。且如东晋以後,有许多小柄夷狄姓名,头项最多。若是看正史後,却看通鉴,见他姓名,却便知得他是某国人。某旧读通鉴,亦是如此。且草草看正史一上,然後却来看他。”芝   问:“读通鉴与正史如何?”曰:“好且看正史,盖正史每一事关涉处多,只如高祖鸿门一事,本纪与张良灌婴诸传互载,又却意思详尽,读之使人心地懽洽,便记得起。通鉴则一处说便休,直是无法,有记性人方看得。”又问: “致堂管见,初得之甚喜。後见南轩集中云:‘病败不可言。’又以为专为桧设。岂有言天下之理而专为一人者!”曰:“侭有好处,但好恶不相掩尔。”曰: “只如头一章论三晋事,人多不以为然。自今观之,只是祖温公尔。”曰:“诚是祖。但如周王不分封,也无个出场。”道夫   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节   凡观书史,只有个是与不是。观其是,求其不是;观其不是,求其是,然後便见得义理。寿昌   史且如此看读去,待知首尾稍熟後,却下手理会。读书皆然。   读史有不可晓处,札出待去问人,便且读过。有时读别处,撞著有文义与此相关,便自晓得。义刚   问读史。曰:“只是以自家义理断之。大概自汉以来,只是私意,其间有偶合处尔。只如此看他,已得大概。范唐鉴亦是此法,然稍疏。更看得密如他,尤好。然得似他,亦得了。”端蒙   读史亦易见作史者意思,後面成败处,他都说得意思在前面了。如陈蕃杀宦者,但读前面,许多疏脱都可见了。“甘露”事亦然。贺孙   问芝:“史书记得熟否?苏丞相颂看史,都在手上轮得。他那资性直是会记。” 芝曰:“亦缘多忘。”曰:“正缘如此,也须大约记得某年有甚么事,某年有甚么事。才记不起,无缘会得浃洽。”芝云:“正缘是不浃洽。”曰:“合看两件。且看一件,若两件是四百字,且二百字,有何不可。”芝   人读史书,节目处须要背得,始得。如读汉书,高祖辞沛公处,义帝遣沛公入关处,韩信初说汉王处,与史赞过秦论之类,皆用背得,方是。若只是略绰看过,心下似有似无,济得甚事!读一件书,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令彻头彻尾,读教精熟,这说是如何,那说是如何,这说同处是如何,不同处是如何,安有不长进!而今人只办得十日读书,下著头不与闲事,管取便别。莫说十日,只读得一日,便有功验。人若办得十来年读书,世间甚书读不了!今公们自正月至腊月三十日,管取无一日专心致志在书上。”又云:“人做事,须是专一。且如张旭学草书,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若不是他专心致志,如何会悟!”   杨志之患读史无记性,须三五遍方记得,而後又忘了。曰:“只是一遍读时,须用功,作相别计,止此更不再读,便记得。有一士人,读周礼疏,读第一板讫,则焚了;读第二板,则又焚了;便作焚舟计。若初且草读一遍,准拟三四遍读,便记不牢。”又曰:“读书须是有精力。”至之曰:“亦须是聪明。”曰:“虽是聪明,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昔见延平说:‘罗先生解春秋也浅,不似胡文定。後来随人入广,在罗浮山住三两年,去那里心静,须看得较透。’淳录云: “那里静,必做得工夫有长进处。只是归来道死,不及叩之。”某初疑解春秋,干心静甚事,後来方晓。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义刚曰:“前辈也多是在背後处做几年,方成。”曰:“也有不恁地底。如明道自二十岁及第,一向出来做官,自恁地便好了。”义刚

王清营/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80 种推荐书目简介
[转载]我有才,我读书-------名人推荐的80种书目
胡适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胡适(1891~1962),早年留学美国,1917 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 年病逝于台湾。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尝试集》等。  
1920 年,胡适开列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 种,以备中学生阅读。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2.胡适开列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1923 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 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3.梁启超开列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年轻时从师康有为,师徒力主变法维新,时称“康梁”。梁启超“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晚年讲学于清华学校等,曾任北平图书馆馆长。长于史学,颇多建树。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  1923 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 种。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4.1924 年章太炎开列的《中学国文书目》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号太炎。著名经学大师、思想家,毕生注重和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著有《訄书》等。  1924 年,章太炎在《华国月刊》上发表《中学国文书目》,列书39 种,他认为“凡习国文,贵在知本达用,发越志趣,空想不足矜,浮文不足尚也。中学诸生,年在成童以上,记诵之力方强,博学笃志,将从此始。若导以佻奇,则终身无就。”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5.“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  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也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校。编著有《古史辨》、《尚书通检》等。  1925 年顾颉刚开列了一个包含有14 种书的“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的目录。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6.汪辟疆开列的国学纲领书汪辟疆(1887~1966),中国现代文学史家、目录学家。著有《目录学研究》等。  1926 年,汪辟疆列举了国学基本书135 种,其中“纲领之部”30 种,认为这30 种书是了解群籍、阅读经传诸子、考论学术流别及经书、史书、文学书、哲学书之纲领。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7.鲁迅开列的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文学家。1902 年留学日本,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 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先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校。作品以《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著名。  1930 年,鲁迅为许世瑛开列了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列书12 种。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8.大学中文系学生应选读的20 种书抗战期间,汪辟疆又提出大学中文系学生应选读20 种书。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9.国学名著200 种王燕钧,王一平编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年10 月。  本书开列的图书取自5 位国学家的8 种国学书目,这200 部名著(主要是民国以前的古籍名著)既包括中国历史上一些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及学者的代表作,也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门类、各种体裁的主要经典。编者将这些国学名著分工具书与语言文字、思想与哲学、历史与地理、文学、自然科学等5 类向读者推荐。  5 位国学家是梁启超、胡适、汪辟疆、蔡尚思和屈万里。  
10.钱穆开列的《文史书目举要》钱穆(1895~1990),史学家。1930 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执教,1949 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 年迁居台北。著有《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等。  钱穆在西南联大给他的研究生曾开列了一个《文史书目举要》。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11.《一个最低限度的国民书目》之中国历史及文化部分胡秋原编。胡秋原,评论家,出生于湖北黄陂。1949 年迁居台湾。著有《民族文化论》、《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等。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民书目》载于1941 年3 月《读书通讯》第22 期。  该书目以中学以上程度的读者为标准,着重于一般常识性的知识,而外国好书无中译本者及当时报刊、小册子和论文未及收录。该书目共分六个部分:关于抗战建国及中日问题,关于日寇及其侵略政策,关于本国历史及文化,关于西洋历史及文化,关于一般科学知识,关于一般社会科学理论。  本次统计只计其中“中国历史及文化部分”的书目。  
12.十部中国国文源头书书目汪辟疆在1942年为中央大学国文系学生开列了一个包含10种图书的“最切要”的“源头书”,并间或予以评注,颇多精要。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13.经典常谈朱自清,北京:三联书店,1980 年9 月重印。  朱自清(1898~1948),文学家、学者。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5 年到清华大学任教。1931 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大陆。回国后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文艺论集《诗言志辨》等。  本书初版于1942 年,开列了十三篇经典,以求能启发读者的兴趣,引他  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其中辞赋、诗、文三篇因作品繁多,只叙其源流。这三篇不参与统计。  
14.《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1953 年10 月,北京图书馆编印《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选书20 种,分文史和科学两方面。这个目录是经过郭沫若、俞平伯、何其芳等人审订过的。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15.《古籍导读》屈万里(1907~1979),现代学者,精甲骨文和版本目录学。曾任职于山东省立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9 年以后赴台,曾任大学教授和图书馆馆长等职。著有《殷墟文字用编考释》、《图书版本要略》等。  1964 年,屈万里在台湾开明书店出版《古籍导读》一书,书中列四部书38 种。  
16.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1978 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 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17.胡道静增补《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胡道静,著名学者。著有《梦溪笔谈校证》等。  1981 年,胡道静增补《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10 种。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18.《中国历代经典宝库》(青少年版)  1981 年,由高上秦总编辑的这套书在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出版,选收《诗经》等45 种图书。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19.中国文学古籍选介魏凯等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 年12 月。  本书是一部介绍我国古代文学著名典籍的普及读物。它对我国先秦至清代历朝170 部重要文学名著作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和介绍。  
20.朱光潜喜爱的中外图书朱光潜(1897~1986),著名学者。早年赴英法留学,获法国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著有《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等,译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21.影响梁实秋的8 本书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生于北京。1923 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入哈佛大学研读英美文学批评。1926 年回国执教,1949 年东渡台湾。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40 卷,著有《雅舍小品》等。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22.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7 辑,商务印书馆编。这套丛书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各流派学说、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以及其他门类具有广泛   影响的著作。从1982 年起分辑刊行,现已出齐7 辑,共计300 种380 册。  
23.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40 种书蔡尚思,历史学家。早年曾就读于孔教大学研究科、北京大学研究所。  毕业后先后在东吴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教。著有《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文化史要论》等。  1982 年,蔡尚思在他的《中国文化基础书目》(《中国文化史要论》第7 章,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的基础上提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40 种书,分文学、史学、哲学思想和科学四个方面。  载《书林》1982 年第5 期。  
24.《中外文学书目答问》上下两册,季羡林主编,乔默,江溶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4 月。  季羡林(1911~),梵文学家、翻译家,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著有《罗摩衍那初探》,译有《沙恭达罗》、《罗摩衍那》等。  《中外文学书目答目》是一本为初学者指点自学门径,辅导青年文学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中外古今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著作的普及读物。本书推荐了266 种参考书目,大多为世界名著或重要作家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中国古典文学部分106 种,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35 种,文学理论部分25 种,西方文学部分53 种,东方文学部分20 种,俄苏文学部分27 种。  推荐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岳凤麟(北京大学教授)  杨周翰(北京大学教授)褚斌杰(北京大学教授)  李赋宁(北京大学教授)倪其心(北京大学教授)  郭麟阁(北京大学教授)赵齐平(北京大学教授)  赵萝蕤(北京大学教授)孙玉石(北京大学教授)  陈占元(北京大学教授)张钟(北京大学教授)  李明滨(北京大学教授)张少康(北京大学教授)  
25.影响端木蕻良最大的4 本书端木蕻良,作家。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等。他在1987 年10 月23 日的《北京日报》读书版上谈对其“影响最大的书”,列书4 种。  
26.影响吴小如最大的5 本书吴小如,北京大学教授,曾译有《巴尔扎克传》,著有《中国小说讲话及其它》、《古典小说漫稿》等。他在《北京日报》(1987 年11 月20 日)  读书版谈到有5 本书对他影响最大。  
27.影响巫昌祯最大的3 本书巫昌祯,婚姻法学家。著有《婚姻法论》、《家庭社会学》等。巫昌祯曾谈到有3 本书对其影响最大。(见《北京日报》1987 年11 月6 日读书版)  
28.影响翁偶虹最大的书翁偶虹,戏曲史专家。作品有剧本《将相和》、《翁偶虹戏曲论文集》等。他曾于1988 年5 月16 日在《北京日报》读书版上撰文,谈对其“影响最大的书”。  
29.影响庞朴最大的3 本书庞朴,哲学家,著有《公孙龙子研究》、《帛书五行篇研究》等。他在《北京日报》(1988 年1 月8 日)读书版谈到有3 本书对他影响最大。  
30.影响刘绍棠最大的3 本书刘绍棠,作家,著有《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等。他曾谈到有3本书对他影响最大。(见《北京日报》1988 年4 月1 日读书版)  
31.江西大学生1988 年喜爱的10 种书1988 年,对江西省27 所高校学生的一次广泛的读书调查表明:《红楼梦》等10 种书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32.影响严耕望最大的5 本书严耕望,中国中古史研究的知名学者。1930 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1934 年起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50 年代以后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执教。著有《唐仆尚丞郎表》、《治史答问》等。  台北《书目季刊》23 卷第1 期(1989 年)发表了严耕望《影响我一生最深的5 本书》。  
33.《文汇读书周报》1990 年读者最喜欢的9 本书1990 年岁末,上海《文汇读书周报》编辑部就1990 年“究竟哪本书最能打动读者”的议题发起征文。对来稿进行统计,有9 本书名列榜首。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34.影响台湾40 年的40 本书台湾《中国时报》“开卷专刊”在1990 年举办了“我们都是看这些书长大的——票选40 年来影响我们最深的书籍”的评选活动,《汪洋中的一条船》等位居前40 名。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35.影响中国历史的30 本书王余光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年1 月。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民族各方面产生过深远影响的30 本书(另附3 本),它侧重于从书籍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深入而系统地剖析了它们对读者在思想深处的巨大作用。本书1993 年由(韩国)韩仁熙、李东哲译为韩文,汉城:知永社出版。1994 年台湾洪叶文化有限公司出版了繁体字本。  
36.10 本容易启发悟性的书刘梦溪推荐。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该目载于《中国图书评论》1990 年第4 期“名家推荐”栏。  
37.引导舒芜窥见学术门径的10 本书舒芜,本名方管,安徽桐城人,作家。著有《挂剑集》、《说梦录》、《书与现实》等。舒芜曾自述有10 本书使他得以“窥见中国学术和文学的门径,以及欧洲艺术和文学的初步知识。”  载《中国读书评论》1991 年第1 期。  
38.主修国文科系的师范生应读的古书李国良(台北师范专科学校教授)向主修国文科系的师范生推荐应读的古书。  见于《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  
39.影响历史进程的100 本书苏浙生编著,上海:文汇出版社,1992 年10 月。  入选的100 本书“主要是那些对人类追求真理有永恒贡献的巨著,是那些对历史重大事件或多数人的思想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伟著。”  
40.影响中国的100 本书张秀平,王晓明主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4 月。  本书列举和评价了100 本书,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包含哲学、历史学、科学技术、医学、地理学、军事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  
41.《中国读书大辞典》之中国古典名著导读《中国读书大辞典》,王余光,徐雁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 月。  这是第一部以读书为主题的百科型工具书,旨在弘扬传统书香精神,引导当代读书风气。该辞典在180 万字的篇幅里,依“名人读书录”等10 个方面,分成21 个部类,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读书名著和读书杂志、读书理论和方法、导引书目和书评书话、名人书斋生活及其读书精论,并包含有近600 部精选的名著导读,凡三千余个词条。  《中国读书大辞典》在“中国古典名著导读”部分推荐了名著200 种。  
42.《中国读书大辞典》之中国近现代名著导读《中国读书大辞典》在“中国近现代名著导读”部分推荐了171 部名著。  
43.《中国读书大辞典》之汉译世界名著导读《中国读书大辞典》在“汉译世界名著导读”部分推荐了201 部名著。  
44.200 部世界名著展评杨政编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年7 月。  作者挑选的这张书单,主要是文、史、哲等社会科学著作。包括童话•神话•寓言、奇幻•冒险、诗歌、历史•人物传记、科学著作、小说、戏剧、哲学和其他等9 类,涵盖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是一笔巨大的人类精神财富。  
45.世界100 名著排行榜胡艳红等编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年1 月。  本书编者“依据一定的标准”(未说明是什么标准),将古今中外名著作了个排行,并对这100 部曾对人类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和重大作用的名著进行了介绍。至于排行的标准,正如《编后记》中写道的,“它仅仅代表编著此套丛书的诸君(也许能代表绝大多数读者)的观点”。  
46.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姜洪海主编。大连:大连出版社,1994 年1 月。  本书是为当代青少年跨进文学世界导游而作,它的作者是多年从事中学教育的教师和社会教育工作者。本书收录200 余部作品,分为中国文学部分和外国文学部分,为每篇“经典”都安排了两方面的内容:“精节略述”和“作品评析”。  本次统计只收录了该书的“外国文学部分”书目。  
47.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100 种译作邹振环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年1 月。  本书通过选入的100 种译作展示了译本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和西书中译发展的大致脉络。  
48.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 本书《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 本书》,由贺立华,汤顺文主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年12 月出版。  本书介绍的33 部典籍,“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乃至世界的文明,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的大文化”。  
49.塑造中华文明的200 本书王余光,宁浩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  本书在选目过程中多方征求了一些学者的意见,更为重要的是,它以中国自唐以来历代著名的推荐书目以主要依据,从历代经典中遴选出“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特色,并对民族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200 本书,包括哲学、思想、宗教、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科技、军事等方面的著作,并将这200部名著放在中华文明进程的不同时期来评价。作者将中华文明的进程划分为文明的初始与华夏文明的形成、华夏文明的变异与中部地域文明的成长等8个时期。本书从图书这个角度展示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从而使读者对民族文化精神有进一步的认识。  
50.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本书是国内高校第一部综合性的名著导读类教材,由武汉大学近40名教  授推荐撰稿,共推荐了古今中外名著100部。  主要推荐者:杨祖陶(武汉大学教授)陈美兰(武汉大学教授)  陆耀东(武汉大学教授)龙泉明(武汉大学教授)  易竹贤(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武汉大学教授)  郭齐勇(武汉大学教授)陈勇(武汉大学教授)  邓晓芒(武汉大学教授)梅荣政(武汉大学教授)  陈家宽(武汉大学教授)王余光(武汉大学教授)  孙党伯(武汉大学教授)  
51.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  张岂之,徐葆耕主编。清华大学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编印,1997年9月。  本书参考了清华大学校内外专家的意见,提出了供清华大学本科生试用的80种书目,其中含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四类,每类20种。  
52.《青年必读书手册》推荐的首选书《青年必读书手册》,方洲主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年11  月。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1首选书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部分的经典著作2常备书若干职业与行业的入门书、工具书(本次统计不计入)  3必读书若干学科与门类的经典著作4候选书(本次统计不计入)  首选书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首选书三部分。  
53.《青年必读书手册》推荐的必读书《青年必读书手册》在“青年必读书推荐”部分,向读者推荐了“处世与修养”等16个学科或类别的130部书。  
54.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本书是为北大百年校庆献礼而作,出版于1998 年。包括推荐应读书目 30种,推荐选读书目 30 种。这个书目由北京大学校内外50 多位著名教授推荐,他们是:   丁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辛(北京大学教授)  丰子义(北京大学教授)吴良镛(清华大学教授)  王太庆(北京大学教授)何九盈(北京大学教授)  王永兴(北京大学教授)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守常(北京大学教授)何芳川(北京大学教授)  王岳川(北京大学教授)余敦康(中国科学院砰究员)  王思斌(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北京大学教授)  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岱年(北京大学教授)  邓广铭(北京大学教授)陈启伟(北京大学教授)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北京大学教授)  石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  叶朗(北京大学教授)金克木(北京大学教授)  乐黛云(北京大学教授)周一良(北京大学教授)  朱伯翦(北京大学教授)周民强(北京大学教授)  朱德生(北京大学教授)周辅成(北京大学教授)  任继愈(北京图书馆馆长)庞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宝煦(北京大学教授)  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赵家祥(北京大学教授)  孙小礼(北京大学教授)赵敦华(北京大学教授)  阴法鲁(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北京大学教授)  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费振纲(北京大学教授)  李家浩(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北京大学教授)  李慎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  唐有祺(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北京大学教授)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  黄楠森(北京大学教授)裘锡圭(北京大学教授)  宿白(北京大学教授)戴逸(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55.人类有史以来的20 本最佳书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社在百万读者中开展评选“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书”的活动,结果有二十种书名列前茅。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56.哈佛大学113 位教授推荐最有影响的书(美)C•莫里•迪瓦恩等编;唐润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年10月。  《最有影响的书》它由美国哈泼—罗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原名为《哈佛大学有影响的书籍指南》(The Harvard Guide to Influential Books)。在这本书中,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113名教授现身说法,介绍了对他们的思想、事业和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书。这些教授来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专业,在美国及国际上均有一定的声誉。他们的推荐和介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各行各业的读者均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这113位推荐者是:  丹尼尔•阿伦(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詹姆斯•阿克曼(哈佛大学教授)  詹姆斯•阿德尔斯坦(哈佛大学教授)   威廉•阿尔弗雷德(哈佛大学教授)  格雷厄姆•T•阿利森(哈佛大学教授)  肯尼思•安德鲁斯(哈佛大学教授)  克拉丽莎•阿特金森(哈佛大学教授)  伯纳德•贝林(哈佛大学教授)  沃尔特•杰克逊•贝特(哈佛大学教授)  丹尼尔•贝尔(哈佛大学教授)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哈佛大学教授)  威廉•博瑟特(哈佛大学教授)  艾伦•布林克利(哈佛大学副教授)  罗伯特•布鲁斯坦(哈佛大学教授)  康斯坦斯•H•布坎南(哈佛大学教授)  珍妮•S•查尔(哈佛大学教授)  黑尔•钱皮恩(哈佛大学教授)  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哈佛大学教授)  玛丽•V•查特菲尔德(哈佛大学教授)  C•罗兰•克里斯坦森(哈佛大学教授)  罗伯特•科尔斯(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威廉斯•科林斯第三(哈佛大学图书馆员)  理查德•N•库珀(哈佛大学教授)  克莱尔•多尔顿(哈佛大学副教授)  丹特•德拉—泰尔扎(哈佛大学教授)  保罗•M•多蒂(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T•邓洛普(哈佛大学教授)  黛安娜•埃克(哈佛大学教授)  克里斯托弗•埃德利(哈佛大学教授)  阿奇•C•埃普斯(哈佛大学学生督导)  迈伦•菲尔林(哈佛大学教授)  富兰克林•福特(哈佛大学教授)  霍华德•弗雷泽(哈佛大学教授)  伊曼纽尔•A•弗里德曼(哈佛大学教授)  杰拉尔德•E•弗鲁克(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卡尼•加文(哈佛大学犹太人博物馆副馆长)  谢尔登•格拉肖(哈佛大学教授)  内森•格莱泽(哈佛大学教授)  斯蒂芬•J•古尔德(哈佛大学教授)  奥列格•格拉巴(哈佛大学教授)  帕特里夏•阿尔布杰格•格雷厄姆(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格林(哈佛大学教授)  肯尼思•W•哈斯金斯(哈佛大学高级讲师)  休•赫克罗(哈佛大学教授)  理查德•赫伦斯坦(哈佛大学教授)   霍华德•希亚特(哈佛大学教授)  詹姆斯•霍奇森(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弗朗西丝•洛布图书馆馆长)  斯坦利•霍夫曼(哈佛大学教授)  杰拉尔德•霍尔顿(哈佛大学教授)  马蒂娜•霍纳(哈佛大学副教授)  哈罗德•豪第二(哈佛大学高级讲师)  杰罗姆•卡根(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高(哈佛大学教授)  戈登•D•考夫曼(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V•凯莱赫(哈佛大学教授)  邓肯•肯尼迪(哈佛大学教授)  弗朗西丝•凯佩尔(哈佛大学高级讲师)  温思罗普•诺尔顿(哈佛大学教授)  马丁•A•林斯基(哈佛大学讲师)  戴维•M•利文斯顿(哈佛大学教授)  乔治•C•洛奇(哈佛大学教授)  艾伯特•洛德(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E•麦克(哈佛大学教授)  小哈维•C•曼斯菲尔德(哈佛大学教授)  欧内斯特•R•梅(哈佛大学教授)  科林•麦卡德尔(哈佛大学副教授)  托马斯•K•麦克劳(哈佛大学教授)  伊丽莎白•麦金西(哈佛大学副教授)  玛格丽特•R•迈尔斯(哈佛大学教授)  D. 奎因•米尔斯(哈佛大学教授)  马撒•米诺(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D•蒙哥马利(哈佛大学教授)  马克•穆尔(哈佛大学教授)  理查德•E•诺伊施塔特(哈佛大学教授)  理查德•R•尼布尔(哈佛大学教授)  罗伯特•诺齐克(哈佛大学教授)  小约瑟夫•S•奈(哈佛大学教授)  劳里•D•奥林(哈佛大学教授)  理查德•D•帕克(哈佛大学教授)  奥兰多•帕特森(哈佛大学教授)  雷金纳德•费尔普斯(哈佛大学教授)  理查德•派普斯(哈佛大学教授)  威拉德•V•奎因(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霍华德•赖法(哈佛大学教授)  罗伯特•B•赖克(哈佛大学教授)  戴维•里斯曼(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马克•罗伯茨(哈佛大学教授)   杰弗里•萨克斯(哈佛大学教授)  摩西•萨夫迪(哈佛大学教授)  迈克尔•J•桑德尔(哈佛大学副教授)  托马斯•C•谢林(哈佛大学教授)  布鲁斯•斯科特(哈佛大学教授)  伊沃尔•谢夫琴科(哈佛大学教授)  朱迪思•施克拉(哈佛大学教授)  B•F•斯金纳(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安妮•惠斯顿•斯珀恩(哈佛大学副教授)  泽弗•斯图尔特(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R•斯蒂尔戈(哈佛大学教授)  塞缪尔•索恩(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C•彼得•蒂默(哈佛大学教授)  海伦•温德勒(哈佛大学教授)  西德尼•维巴(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  阿维斯•C•维达尔(哈佛大学副教授)  埃兹拉•F•沃格尔(哈佛大学教授)  路易斯•沃斯格切恩(哈佛大学教授)  劳埃德•温雷布(哈佛大学教授)  弗雷德•R•惠普尔(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戈登•R•威利(哈佛大学名誉教授)  爱德华•O•威尔逊(哈佛大学教授)  詹姆斯•Q•威尔逊(哈佛大学教授)  亚伯拉罕•扎莱兹尼克(哈佛大学教授)  
57.世界最伟大的30 份文献美国麦克劳—希尔公司出版了一部名为《世界伟大文献汇编》的书,费特利克•凯尔主编,选收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文献30种。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58.塑造现代文明的111 本书(美)唐斯(RobertB.Downs)著;金文英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唐斯博士,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学会主席、伊利诺大学图书馆馆长。本书原名《自1492年以来塑造现代文明的111种杰出名著提要》,译者将该书介绍到我国时,将希特勒《我的奋斗》从正文移作附录,中译本便更名为《塑造现代文明的110本书》。  本书鉴别和分析了过去500年间,塑造现代文明的经典力作,并对这些巨著的广泛影响和学术价值作了清晰的展示和公允的评价,从而使文史哲精品尽收眼底,数理化佳作皆在箧中。  
59.震撼世界的10 本书1945 年英国作家奚普(Harace Shipp)不加时间、地点和主题的限制,只就世界历史范围最重要的书选出10本,被称为“震撼世界的书”。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60.一生的读书计划(美国)费迪曼(C.Fadiman)著,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6月。  费迪曼,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和报人。他曾应《吉斯周刊》之邀,为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推荐了一份大规模的读书计划,从1959年4月12 日起在该刊连载。后来作者对其进行了修改和增补,出版单行本。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有趣而又有价值的阅读世界名著的工具书。费迪曼采取与读者对话的简单形式,介绍生动活泼,诱导读者自己去挖掘知识的宝藏。  
61.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62.改变世界的16本书唐斯(Robet B.Downs)著。1986 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节译本,译名为《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缨军编译)。作者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叶这段时期内甄选了16本对人类历史、经济、文化、政治和科学的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持久、广泛影响的书籍,旨在“向人们显示书籍所蕴藏的巨大力量”。  
63.影响美国文化的12本书1929 年,美国文学评论家、作家考利(M.Cowl ey,1898~?)同史密斯(B.Smith)在其合著的《改变我们心灵的书》中,公布了一批当时美国名人推选的书目,共有134本书被提名,《梦的解析》等12本书得票最多,是“对于当代美国精神影响最为重大的书籍”。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64.影响美国特性最大的10本书《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乔纳森•雅德利是“普利策评论奖”获得者之一,他曾经在美国历史学会会刊《美国传统》上撰文公布其推选的10本对美国特性影响最大的书。雅德利甄选的原则是:(1)对美国文化、社会及家庭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微妙而迷人的美国特性的形成产生巨大作用;(2)是美国人写的;(3)不选小人书、教科书、宗教书籍以及词典。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65.改变美国的25本书唐斯(Robert B.Downs)著。选出《常识》(潘恩)等25本“在美国历史上直接间接曾发生重大影响的书籍”。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66. 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 本书美国柯恩(Henning Cohen)编。柯恩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曾任广播电台新闻报导主持人。本书编选了从布雷德福《普利茅斯历史》到肯尼迪《勇者画像》的32部著作。这些作品包括的范围很广,有文学、语言、历史、传记、科学、政治、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和音乐等。编者认为这32部著作“在立国精神的表现上,代表国家创造方面的成就上,历史过程方面的变化的指示上,都有代表性的资格”。  这个书单是按出版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每一部入选作品,由一位学者撰文进行介绍和评论。这些论文最初是为美国之音对外广播之用,后来结集出版,便是这本“landmarks of American Writing”。朱立民等将它译为中文时,译作《美国划时代作品评论集》(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5月出版)。  
67.卡尔•桑德堡喜爱的书卡尔•桑德堡(Carl Sandburg 1878~1967),又译桑德伯格,美国诗   人、历史学家、小说家,《林肯传》的作者。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68.斯金娜喜爱的书斯金娜(Cornelia Otis Skinner,1901~1979),美国女演员兼作家。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69.影响列夫•托尔斯泰的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  1891年,托尔斯泰应俄国圣彼得堡一家出版社之邀,按其成长历程开出了这份书单,他在评价这些书对自己的影响时,都写下了“影响极大”、“影响巨大”、“非常巨大”、“巨大”和“极大”之类的赞语。  
70.阿岛士•赫胥黎喜爱的书阿岛士•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英国文学家,著有《针锋相对》、《猿与本质》等。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1.托马斯•曼喜爱的书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作家,1929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作者。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2.克卢蒂喜爱的书克卢蒂(Stuart Cloete,1897~1976),南非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车轮滚滚》、《支离破碎的荣誉》,传记《非洲人物肖像》等。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3.诺曼•科温(Norman Corwin)喜爱的书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4.托玛斯•克雷文(Thomas Craven)喜爱的书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5.卡尔•加摩(Carl Carmer)喜爱的书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6.海明威开列的文学书目海明威,美国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的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海明威为青年女作家丽莲•洛斯开列了旨在“提高艺术水平”的书目。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7.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10部杰出的文学作品由美国《时代》周刊1990年第1期评出。  见于《中国读书大辞典》。  
78.书与你毛姆著。毛姆(William S.Maugham,1874~1965),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著有《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等。在《书与你》这本小册子中毛姆为你(指那些业余有闲暇的成年人)介绍了他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包括英国文学、欧洲大陆文学和美国文学三个部分。  见于《阅读的艺术》:68~110 页。(英)毛姆等著,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6月。  
79.世界名著便览(日)长谷川国雄编,日本自由国民社1978 年7 月出版;天津编译中心  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年9 月。  日版原名《世界古典名著总解说》,是日本组织大量学者为1000 万读者  编纂的《古典名著总解说》丛书中的一册,在此之前,已出版《日本古典名  著总解说》和《中国古典名著总解说》。所以这本书不包括日本和中国部分。本书评述了世界上有关政治、经济、法学、文学等方面著作291 部,涉  及人文科学大部分领域,上起公元前,下迄本世纪80 年代,以17 世纪至现  代为主。所选录的都是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在学术思想的开创和流派的建立  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历史上有它自己  位置的名著。  推荐者:城冢登(东京大学教授)市川达人(东京理科大学讲师)栗田充治(东京大学教师)湏藤自由儿(东京大学大学院)日野文人(东京大学大学院)大庭健(东京大学大学院)富田容甫(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小川晃一(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谷隆一郎(日本法政大学讲师)佐藤康邦(东京大学教师)星野勉(东京大学大学院)佐藤晃(日本文艺评论家)宫崎犀一(东京女子大学教授)和田重司(日本中央大学教授)藤田胜次郎(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吉泽芳树(日本专修大学教授)上野格(日本成城大学教授)久场嬉子(东京学艺大学副教授)绪方俊雄(日本中央大学副教授)饭田裕康(日本庆应义熟大学教授)鹤田满彦(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浅野荣一(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村松安子(东京女子大学副教授)斋藤义介(日本高崎经济大学讲师)村田稔(日本中央大学教授)饭田晶夫(日本国学院枙木短大讲师)清水嘉治(日本关东学院大学教授)长尾龙一(东京大学副教授)佐佐木毅(东京大学教授)堀部政男(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尾崎重义(东京大学教授)  上原行雄(日本一桥大学副教授)  笹仓秀夫(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副教授)藤田勇(东京大学教授)生松敬三(日本中央大学教授)小仓志祥(东京大学教授)小妻精(日本成蹊大学教授)吉泽传三郎(东京都立大学教授)龟尾利夫(日本弘前大学教授)水田元(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渡边二郎(东京大学教授)市仓宏祐(日本专修大学教授)大川瑞穗(日本专修大学副教授)高币秀和(东京大学大学院)福田睦子(日本兽医畜产大学讲师)新畑耕作(东京理科大学讲师)松田幸子(日本信州大学讲师)藤枝澪子(日本社会评论家)工藤喜作(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铃木慎一(日本早稻田大学副教授)三浦一郎(日本上智大学教授)长谷川博隆(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矶见辰典(日本上智大学教授)出崎澄男(日本白百合女子大学讲师)堀越考一(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秀村欣二(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泷田毅(日本湘南白百合高校教谕)山上正太郎(日本电气通讯大学教授)长泽和俊(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高间直道(东京医科大学教授)平田次三郎(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水田圭子(日本文教大学讲师) 花本金吾(日本早稻田大学副教授)  石井清司(日本文艺评论家)  田中裕(日本中央大学副教授)  
80.中国古代典籍导读(英国)鲁惟一(LOEWE,M.)主编;李学勤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7 年12 月出版(当代汉学家论著译丛之一)。  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汉学家鲁惟一博士主编的《中国古代典籍导读》,是1993 年由古代中国研究会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东亚研究所出版的,在西方已经甚为风行。本书原来旨在为英语读者指点门径,书中比较详尽地论述了中国汉末以前成书的各种典籍,并介绍西方及日本研究这些典籍的成果,对中国读者也会有很大的裨益。
王清营/2014-03-17-14-25于广州珠江新城整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叔本华论读书

 一  
富翁阔佬在显露出他的愚昧无知时,常会格外令人鄙视。而穷人终日操劳,没有深思幽想的余闲,显出无知是不足为奇的。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富裕阶层中的粗俗愚蠢者醉生梦死,恣情享乐,像禽兽一样活着。如果他们善于利用自己的财富和时间的话,本来可以做出一些很有价值的事情。 
  二  
读书时,作者在代我们思想,我们不过在追循着他的思绪,好像一个习字的学生在依着先生的笔迹描划。我们自己的思维在读书时大部分停止了,因此会有轻松的感觉。但就在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了他人思绪驰骋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在读书的人,虽然可以借此宽松脑筋,却渐渐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时常骑马的人渐渐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读书太多反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稍有空闲就读书,这种做法比体力劳动更容易令人思维麻痹,因为我们在干体力活时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遐想,一条弹簧在久受外力的压迫之后会失去弹性,同样,我们的头脑如果经常处在他人的思想影响之下,也会失去自己的活力。又譬如食物能够滋养身体,但吃得过多,反使胃肠受累,损害健康;而我们的精神生活如果向外摄取过多,也是有害无益的。读书越多,使你的头脑就像一块重重叠叠书写的黑板,每一篇读过的东西能够留存的越少。读书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神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稍纵即逝。就像我们所摄入的食物只有五十分之一能够被身体吸收,精神食粮也只有小部分真正成为大脑的营养。
况且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见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三
  作家们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例如雄辩、豪放、华丽、优雅、简洁、纯朴、轻快、诙谐,精辟等等,并非阅读他们的作品就可以学到这些优点。但如果我们生来具有这方面的天赋,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迪。看到别人的榜样而善于学习运用,我们才能获得同样的才干。这样的读书,能引导我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写作的能力,但具有这方面的天赋是一个先决条件。否则我们在读书中除了学到一些陈词滥调,别无益处,只能成为浅薄的模仿者而已。
  四
  如同地层依次保存着古代的生物一样,图书馆的书架上也保存着历代的古书。后者与前者一样,在其当时,都是生气勃勃,大有作为的,现在则成为化石,死气沉沉,只有考古学家还有兴致玩赏。
  五
  据赫鲁多特斯说,色尔泽克斯在望着自己漫无边际的庞大军队时掉下了眼泪,因为他想到百年之后,这些人将荡然无存。如果想到堆积如山的流行图书在十年之后没有一本被人阅读,不也应该落几滴眼泪吗?
  六
  文艺界的情况与人世间相同:无论你向社会的哪一个角落望去,都会看到无数愚民像苍蝇似的攒动,追污逐垢,在文艺界中,也有无数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这些书原是为贪图金钱、企求官职而写作的,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现在的图书泛滥成灾,十分之九是以骗钱为目的,作者、评论家和出版商同流合污,朋比为奸。
  许多文人非常狡猾,不是引导读者追求高尚的趣味和修养,而是引诱他们以读新书为时髦,好在交际场中卖弄学识。诸如斯平德勒、布尔沃、尤金.休等人,都因善于投机而名噪一时。无论何时,都会出现很多这样的通俗作品,却使读者倒了霉,他们把阅读这些庸俗作家的最新著作当作自己的义务,而不去阅读古今中外为数不多的杰作--其中那些每天出版的通俗刊物尤为缺德,偷偷夺去了世人宝贵的光阴,使他们无暇顾及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
  因此,对于善于读书的人,决不滥读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是时下正享盛名,大受欢迎的书,如一年数版的政治、宗教小册子、小说、诗歌等,也切勿贸然拿来就读。要知道,为愚民而写作的人反而常会大受欢迎,不如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专心一致地阅读古今中外出类拔萃的名著,这些书才使人开卷有益。
  坏书是灵魂的毒药,读得越少越好,而好书则多多益善。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最新的出版物,而不读各个时代最杰出的作品,所以作家也就拘囿在流行思潮的小范围中,时代也就在自己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
  不读坏书,是读好书的一个条件:因为人生短促,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七
  一般人都喜欢读那些介绍或评论古今大思想家的书,却不去阅读原著,因为他们习惯于阅读新出版的东西,又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觉得现今庸人的浅薄平淡的语言比伟人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我很幸运,在童年时就读到了施莱格尔美妙的警句,并把它奉为圭臬:
   "你要常读古书,读古人的原著,
  今人对他们的论述没有多大意义。"
  平凡的人,好像都是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彼此多么相似。他们在同一个时期产生的思想几乎完全一样,而他们的意见又是同样的鄙俗。庸人所写的劣作,只要是新出版的,自会有愚蠢的人们爱读,而宁愿把大思想家的名著束之高阁。

  平凡的作品像苍蝇一样每天在繁衍,人们只因为它油墨未干而争先阅读,真是愚不可及的事情。这些无价值的东西在几年之后必然被淘汰,实际上它一出世就应该被遗弃,只能作为后人助谈的笑料。

  无论什么时代,都存在着互不相干的两种文艺,一种是真实的,另一种虚有其表。前者是由为科学或文学而生活的人所创造的不朽之作,他们的工作是严肃而深刻的,然而非常缓慢,欧洲在一个世纪中所产生的这样的作品不超过十部。另一种是靠科学或文学而谋生的人编造出来的,他们振笔疾书,在鼓噪颂扬声中每年有无数作品上市。可是数年之后,不免产生疑问:它们显赫的声誉如今安在它们本身又消失到哪里去了因此我们可以把前者称为不朽的文艺,而后者是应景之作。

  八

  买书后又能一丝不苟地阅读,是很好的;然而一般人往往买而不读,读而不精。

  要求读书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就像要求一个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储存在体内是一样的荒谬。人靠进食维持物质生活,又通过阅读过着精神生活。然而身体只吸收能够同化的食物,同样,读者也只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符合他的思想体系或生活目标的东西。当然,(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但只有很少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没有思想体系,就不能对事物作出明智的评价,他们读书也必然徒劳无益,毫无主见。)

  温习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的书都应该立即再读一遍。一方面因为再次阅读能使你更清楚地了解书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其结尾,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开端;另一方面,第二次阅读时你会有不同的心情,得到不同的印象,就像在不同的照明中观察同一件东西。

  作品是作者思想活动的精华,如果作者是一个伟人,那么他的作品能大致体现他的生活,并常常能比实际生活包含更丰富的内容。(二流作家的著作也可能是有益的,因为这也是他思想活动的精华,是他全部思维和研究的成果,我们也不妨阅读一些。)崇高的精神生活使我渐渐达到一种境界,不再从与他人的应酬交往中寻求乐趣,而几乎完全潜心于书本之中。

  没有别的事情能比阅读古人的名著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神上的乐趣,这样的书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令人愉快、清醒、高尚、刚强,仿佛清澈的泉水沁人心脾。这是由于古代语言的优美,还是因为伟人的品性使其作品经古常新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文艺界有两种历史:一种是政治的,另一种是文学和艺术的。前者是意志的历史,其内容是可怕的,无非是恐怖、受难、欺诈和杀戮等等。后者是睿智的历史,其内容是欢愉明快的,即使在描写人类的迷误时也令人神往。哲学是这种文艺的重要分支,又是其基础,它的影响广泛,但又是缓慢地产生作用。

  九

  我很希望有人来写一部悲剧性的文学史,揭示出许多国家对于自己民族的大文豪和大艺术家虽然无不引以为荣,但在他们活着时,却百般残害虐待他们;揭示出在所有国家和任何时代里,真和善对邪恶进行着不知疲倦的无休止的斗争;他要揭示出在艺术的各个领域里,除了少数幸运者,人类的英华巨擘几乎都得遭灾罹难,他们贫寒困苦,命乖运蹇,而荣华富贵则为庸碌鄙俗者所享有。他们就像《创世纪》中的以扫,以扫外出为父亲打猎时,雅各却穿了以扫的衣服,在家里接受父亲的祝福。然而人类的巨匠大师们不屈不挠,继续奋斗,终能完成其事业,光耀史册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我看到“必读”两个字,第一想法居然是不读会怎样~
不想当画师滴工程师不是好厨师~
随着时代的演进,必读书自然会逐渐浓缩。一千年后,人类读纸质书可能是一种奢侈的生活享受。
我看到“必读”两个字,第一想法居然是不读会怎样~
林夕依寒 发表于 2014-4-18 17:07
,大概会继续睡觉,吃饭。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本帖最后由 jianmin 于 2014-4-28 13:32 编辑
随着时代的演进,必读书自然会逐渐浓缩。一千年后,人类读纸质书可能是一种奢侈的生活享受。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4-19 03:35
我估计是十年后,甚至五年后,纸质书可能就变成是博物馆里的东西了。纸质书既不方便阅读,也不方便记笔记,利用复制,传播,研究,携带。更不用说,纸质实在太贵了,常用电子书都是免费的,一般也只有几元,几分钱。是纸质书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喜欢读书的人,都有一个大苦恼,就是搬家或出差带书,太重,并且总有一部分被自己心疼的舍弃。在家就是藏书,没处放,即使房间大,可是,取着也不方便。
     而且纸是用树木做的,太不环保了。
     总之,我能想到的纸质书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怀念,那就是去博物馆。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