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5516
- 帖子
- 1098
- 精华
- 1
- 注册时间
- 2010-11-15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1:38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找到值得一看的好书?
来自: 留香吟 2013-12-14 14:34:33 如何找到值得一看的好书?
读书有两种,一种是寻找喜欢看的书,一种是寻找值得看的书。我觉得这两件事都不容易,尤其是在今天因为互联网的到来,而信息大爆炸的时候。
所以,如何获得这两种书,就成为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阅读难题。但幸好,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热心于提供指引的人,他们会把自己的找书心得分享给你。我很为互联网上、知乎上有这样的热心人而感到慰藉。他们是真正知道从分享中获得乐趣的人。
约翰•杜尔(风险投资基金KPCB创始人)年轻的时候说的一段话,"我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我拥有的知识都是我的导师教给我的,此生我无以回报,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的所学去教授给其他人。"就是说的这种诲人不倦的作者吧。
下面这些文字里提到的找书办法,我是深以为然的,所以分享在这里。
最后补充一个问题,我觉得,在国内读书鉴赏界有一个空白,就是对网络小说的评介。在起点这类平台上,网友的投票是绝对靠不住的,每每,为了找到一本符合自己口味的书,而不得不作小白鼠,去试读N本烂书。
问:如何找到好书,有很么技巧或者建议?
回答一:
我有一个很狡猾的主意:
找个自己喜欢的作者,然后从他的书里挖他喜欢提到的人。
比如,我第一次知道卡尔维诺、奥威尔、马尔库塞、杜拉斯这些名字,是我小时候读王小波时看到的。
比如,我第一次知道胡安 鲁尔福、科塔萨尔,都是打马尔克斯那儿知道的。
我第一次知道菲茨杰拉德、钱德勒和卡佛,是从村上春树那儿。
我知道有些作者特别慷慨,会把自己的宝库敞开。你去读中国诸家《文论》、《诗话》里被夸的名字——随便举些,比如《诚斋诗话》、《随园诗话》、《人间词话》,里面提到的任一位的名字,其诗其词都值得读。
然后,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哈罗德 布鲁姆这些人,写点小散文都喜欢提大堆名字,你按着作者找,一逮一个准。
好作者被人民推拥,更好的作者被好作者推拥,远远一看,好比论文引用率一样。书商、腰封、出版社可能是骗子,但大师不会。所以找到一个好作者,可以顺藤摸瓜揪出一大串来。大师们的眼光普遍低不到哪去。如果你怕太偏门晦涩,那就按着自己喜欢的作者书里去翻,找他喜欢的作者,一定有大收获。比如,你喜欢王小波,那他喜欢的卡尔维诺和莫迪阿诺,一定合你口味;你喜欢汪曾祺,那他推崇的林斤澜、他师父沈从文,一定让你爱不释手。
剩下就是善用无微不至、无所不能的GOOGLE了。(作家,张家玮)
回答二:
读书么,当然要顺藤摸瓜
和张佳玮的看法近似。打小儿我就有这个经验。
最初,我读一本书,会注意作者是谁,如果书写得好,我会继续看这个作者的书。记得我第一次注意作者的名字是小学4年级,“四人帮”还在呢,75年。那年我读了雪克的小说《战斗的青春》,这和我前面跟着奶奶读的革命小说不同,里面写到了爱情,女主角很美,男主角也让人神往,虽然我才10岁。我不仅记住了作者的名字(觉得名字很独特,雪和克怎么组合在一起,还好听好看),还翻看了版权页,查看出版社和定价,难道那时起我就有了日后当编辑的迹象........
家里订阅了不少文学刊物,有《小说月报》,有《小说选刊》,也有各种大型文学杂志,《当代》、《十月》什么的,我发现自己从小就喜欢看评论。家里还有《红楼梦学刊》,我也翻来读,读到俞平伯的文章,大喜,原来几个“春”的名字藏着“原应叹息”啊!我是因为先看了红学刊,发现里面的字谜好玩,然后找出家里的《红楼梦》来看的,说实话,那时根本不明就里,真的对《红楼梦》入迷,是30岁以后的事儿了。
当时,看文学报刊,尤其是读小说,记住了好些作家的名字。我有几次记忆深刻的触动。第一次是读理由的小说《青衫湿》(中学),第二次是读汪曾祺的《大淖记事》(中学),第三次是读叶兆言的《艳歌》(大学)和梁晓声的《从复旦到北大》,第四次是苏童的《妻妾成群》和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工作之后)。后来,这些作家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当代作家的作品,我都找来读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跨世纪文丛”全集我都有,也都读了很多遍。
中学和大学阶段,受家里订阅的《外国文学》影响,大量阅读了美国、法国和英国文学作品,甚至一些日本文学作品,记得当时把能找到的井上靖的书都找来读了。比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英国文学和法国文学(以至于后来喜欢英剧、英国电影和法国电影)。家里其实还有大量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套作品,可我因为烦恼很长的人名,读得最少,这是我现在要慢慢补的课。
大学时代,一本《傅雷家书》陪伴我5年,这是一本很好的青年成长修养书,也是读书人一本很好的“地图”或“索引”。原本中学时代就读完了几乎傅雷翻译的所有法国小说:巴尔扎克系列,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和《约翰克里斯多夫》,所以读《傅雷家书》不觉得陌生。由《傅雷家书》,我萌生了多方面的求知兴趣,我简要列一下——
1.文学。我以前只喜欢李白,看不懂杜甫,但看到傅雷的儿子傅聪吟哦杜甫的诗“每日江头尽醉归”,我也就开始读杜甫了。
2.戏剧。傅雷很赞常香玉的唱腔,我也就真的喜欢上了豫剧,况且大伯也爱唱,至今,豫剧的名段随时我也来个三五段。//傅雷很称赞盖叫天的艺术,日后我终于在孔夫子网上买到了盖叫天的自传《粉墨春秋》,还复印了一本送给杨葵。
3.古典音乐和钢琴、声乐。这对我是极大的影响,我从大学开始正式爱好古典音乐,以前只是喜欢听音乐小品,这是家人没有的爱好。大学五年,我一直坚持收听调频音乐台的古典音乐,工作后也没间断。这纯粹是受傅雷的影响。钢琴的影响,则在我有了孩子后显现出来,现在不仅孩子在学钢琴,我也在学。而且我也开始学习声乐,这是因为傅雷在家书中提到了林俊卿的声乐教学,大学毕业后不久我就买了林俊卿写的练声方面的书,但真正开始进行声乐练习,是这两年的事儿。
4.绘画和建筑艺术。这两样家里也没有人给我影响,也完全是受傅雷的影响,他欣赏林风眠和黄宾虹,我就去找他们的画册看,当年买不起,只能在书店看。傅雷写的《西方美术名作二十讲》也是我大学几年反复阅读的书,并买了当时买得起的一些油画名作小册子反复欣赏。那时候成都几乎没什么画展可以看,可惜。现在我还没有正式培养起看画展的习惯,但已经开始有这方面的需求了。
当时还有本书对我大学几年的影响都很大,是《德拉克洛瓦日记》,这是一个画家的日记,他在日记中点评了很多当时的艺术家,不仅仅是画家,也包括乔治桑这样的小说家和肖邦这样的音乐家,他的日记生动记录了19世纪法国文化艺术界的一个个侧影。也让我后来爱上了读书信和日记这样的体裁。
大学时代,开始读三毛。至今也不能忘记拿到她的头两本书《送你一匹马》和《撒哈拉沙漠》后,点着蜡烛通宵读完的情景。
读三毛,有两大收获:第一,调整了爱情观,觉得不妨找个比自己小的男朋友,且对方死心塌地,还要帅。事后的经历验证了这个爱情观。男朋友是我同班同学,是本年级年龄最小且最帅的男生。毕业20年后同学们在成都相聚,发现我们俩是本年级硕果仅存的一对。
第二,三毛是个读书狂,读书品位不俗因此也是个极佳的阅读过滤器。她推崇的作家都比她写得好。受她的影响,日后我读了这些人的书:
1.白先勇以及台大《现代文学》班底的那些作家如欧阳子等人的书,当然还是白先勇的书对我影响更大。三毛的美术老师是白先勇家的好友。这一幕,她在《送你一匹马》中描写得让人神往。
2.沈君山。沈君山的《浮生三记》和《浮生再记》是我此生读到的最美的文字之一,排前三是没问题的。
3.胡金铨、张彻、林怀民,这三位,前两位是搞电影的,日后我读到了写他们和他们写的书。林怀民是云门舞集的创始人,多年后我读到了林怀民的书《高处眼亮》,对舞蹈萌发了极大的兴趣,坚持练习舞蹈数年,至今兴趣越来越浓。且爱上了现代舞。并因此关注金星和她的现代舞团。也读了金星的自传。
由此出发,我对海峡那边的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琼瑶全集都看了,看完就送人了,琼瑶对我的影响实在不多,唯一的一点影响是喜欢了一阵子纳兰性德的词。另外,琼瑶还教会我懂得什么是肤浅的创作,什么是老套路。
工作后我订阅了《海峡》杂志和《台港文学选刊》,我知道了廖辉英,知道了亦舒,知道了倪匡,这都在他们的单行本进入大陆之前。
后来,我和台湾技术作者打交道,他们看我对台湾作家如数家珍,感到惊奇,我告诉他们,这都是三毛起的头。
说了半天,想讲的无非是:对于读书这件赏心乐事,若不能顺藤摸瓜,就会失去很多阅读的乐趣。
89年夏天之后,心情相当郁闷,某天我开始跟着一帮人和一个师傅练习太极拳。我干啥事儿都是要么不干,要么就兴师动众。于是,捧回一堆太极拳拳理的书来读,这一下,打开我的八卦之门,什么风水、佛儒道、老庄孔子、孙子墨子....来吧,来吧,都来吧,奇门遁甲与圣经共舞,中医与楞严华严经齐飞.....那三年,我每天花五六个小时练拳,一个花拳绣腿的女子,被凭此赚钱的师傅说成了一个传奇,我就知道严新他们是怎么回事了。我还参加了在贵阳举办的“国际气功大会”,见到了此生见到过的最多的奇形怪状的人。那三年,也是我读乱七八糟书到了顶峰的时段。自然也想不到日后的某天,会和蒋涛一起,在台北陪着他到处转旧书市场,买吴氏太极拳传人写的书。
三年练拳过去,八卦掌没练成,八卦心也往回收了,我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卷把卷把全都送给了拳友们,不再跟着师傅练习,彻底打消了练出一身高强内家拳的妄想,复归读我的文学书。
那是1992年,我开始读张爱玲。12岁时,我就在家翻到了张爱玲的《金锁记》和钱钟书的《围城》,那时咱完全没有韩少的早慧,读不懂(不过韩少似乎12岁也没读过我当时喜欢的傅译《巴尔扎克》)。到了27岁才开始喜欢张爱玲。这一下就又打开了狂读现代文学作品的门,梁实秋,林语堂、钱钟书、沈从文.....一个个读过去。
读了梁实秋沈从文的书,就开始喜欢读民俗方面的书,凡是写老北京的小说和读物,我都收集,买了不少。后来发现民俗文学也成了自己的爱好。
最麻烦的就是时间总是不够,因为顺藤摸出的瓜太多了,比如我现在的阅读爱好有——
0.所有和企业创办与经营相关的书。
1.历史
包括:战争史,尤其是二战史。// 民国史,对民国时期的教育、科学、文化、政治、农业、工业,几乎一切都感兴趣,欧美现当代教育史、科学史、工业史。
2.心理学:
3.经济学
4.社会学
5.建筑与美术及设计
6.儿童教育/儿童文学
7.音乐
8.网站设计与交互/产品
每一类阅读,我都会给自己找一个好的过滤器(推荐人),要说怎么找过滤器,方法之一就是上面讲的,先找到一个在这个领域里经典的作者和书,然后顺藤摸瓜。再就是运用自己的思考去发现靠谱的过滤器,比如杨早这样的。这样就总能读到真正的好书而少浪费时间。
上面讲了那么多,形散神散,算不得有条理的How to do建议,我还是尝试着来总结一下:
什么样的书或人才能成为你“想找到好书”的“地图”、“索引”或“过滤器”
1.自己写出或翻译了不少好书的人。比如张佳玮提到的卡尔维诺,我提到的傅雷。
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卡尔维诺和傅雷,都是巨匠,都饱读诗书,且涉猎都广,所以他们产出质量高,且量丰。跟着巨匠走,犹如沙漠中跟着北斗星走一样,方向不会错。如果你喜欢他们,那他们读啥,你跟着读啥,总归无大错。
我心目中,这样的巨匠还有:胡适,比如胡适先生写的《丁文江传》,你怎么能不找来读一读呢?进而怎么会不设法找来丁文江自己的书《少数人的责任》来读呢?胡适很欣赏的杜威,那也得找来读啊,比如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人的问题》、《民主主义与教育》。
比如,梁启超,梁启超这样的大师推崇的人,比如蒋百里,你怎么能不找来读一读呢,读了才知道,蒋百里写的《国防论》才是最早提出“持久战”思想的,而不是老毛。才知道蒋百里是百科全书一样的文武双全之士,才知道钱学森娶的是蒋百里的美丽女儿。才痛惜丁文江和蒋百里这样的全才,受困于当时落后的医疗,走得都太早了。
比如,何炳棣这样的国史大家,余英时这样的思想史大家,他们的书里提到的人和书,我都会自己做索引记录下来,日后有计划地阅读。最近读《战争和革命中的西南联大》,里面提到联大总务长郑天挺,我就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何炳棣也提到他,很是推崇,我就买了三联出版的《郑天挺学记》来读。也想买郑天挺写的《清史简述》,已经加入豆瓣购书单,只是现在不急。
比如,杨早,他从大学时代到现在,写了七八百万字的文章,出书十多本,阅读面极广,连一条微博的文字都不随便写,都能读出味道来。这样的人,他不轻易推荐什么书和电影,但凡他推荐的,都是好书,甚至包括童书。认识他之后,我少读了不少二流书(包括小说),大大节省了时间。跟着他读书,我对社会学和制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读《清代地方政府》(瞿同祖),开始读张仲礼的《中国绅士研究》,开始读费孝通,开始读韦伯。我给孩子买《丁丁历险记》和《玛法达》,因为杨早说这是他每年都会看一遍的童书。也许杨早现在还不能以“巨匠”相称,但我认为他已经是和世界一流人文学者相比也毫不逊色的人物。我连他的博文论文《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也买来读了,很耐读,虽然销量很小。
2. 出版社的靠谱编辑出版人
一个好编辑,若不爱读书,很难想象他/她能在万绿丛中发现一点红。好编辑是好星探,他一定会以书会友,发现那同样爱读书的好作者。
所以,跟着爱读书的编辑读书,有可能也能节约时间。
但是,有些很好的出版人,他们都不仅出版了很多好书,自己更是酷爱读书,还写了关于出版的书。这里我推荐几个出版人写的书,他们在书里都提到了不少好作者。
1)沈昌文,三联的老出版人 他的《最后的晚餐》/《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都值得爱书人一读。
2)钟叔河,岳麓书社的前总编。钟叔河的文字我非常喜欢,认为韵味胜过沈昌文,他应该是旧学底子很好。他的《青灯集》、《念楼学短》等小册子都很好看,也读到不少掌故,看到不少好书的踪影。
至于国外出版人的书,我最推崇的就是贝纳特写的《我与兰登书屋》,他在里面把我喜欢的作家几乎一网打尽,对他们的故事如数家珍。译笔非常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这套丛书中最好看的一本。
3. 好的出版社,以及出版社出版的好丛书/好豆列
这一点,已经有朋友整理出很好的建议,我就不赘述了。我只推荐两个我喜欢的系列。我喜欢的系列太多了,恕时间有限,以后慢慢在豆瓣上建豆列推荐吧。
1)上海译文翻译的世界名著系列,比如王科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真是翻译的好啊,不可错过),祝庆英翻译的《简爱》。
2)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的邀请》、《健康的邀请》、《社会学的邀请》系列,都是外版书,翻译得很好。
我心目中国内的好出版社有:
三联/上海人民/上海美术/中央编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4家出版社是让我买书后悔最少的出版社,所以我列出来。
(周筠)
回答三:
作为一个工科生,我想说一下我的方法。
在这里我主要说一下,怎样寻找经典的教材、参考书。比如钢结构方面的,随意去图书馆拿起一本钢结构的教材,作者是谁不重要,直接翻到参考文献一页,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类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是这个领域的比较出彩的教材,在这个“粗放经营”的教育年代,那几本经典的教材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比如钢结构教材的参考文献后面一般都会有《浙江大学,夏志斌》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陈绍藩》的书,这种经典的书籍一般不会像某些“赝品”段时间内反复的再版,经典的教材都是几年一次再版。如果在求经典,那就看经典书籍的参考文献,一般外国的教材较多了。
学校里举办专题会议的时候,嘉宾如果不是按字母或姓氏笔画排序的,那前几个都是有来头的,留意他们的名字,再深挖看看他的老师是谁,同门是谁,白头发的院士还都是有分量的的,不像现在的极个别比较鸡血。
对国外教材,一般出版在10版以上的,经典的概率非常大。
顺藤摸瓜,从来不怕迷失,追求经典,拒绝粗制滥造的次品。
我个人喜欢,看书之前,先看“人”。(肖为) |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