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006
- 帖子
- 918
- 精华
- 2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5-2-13
访问个人博客
|
5楼
发表于 2014-3-22 0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vid 于 2014-3-22 01:07 编辑
节奏与灵魂
我到达新德里的第二天,主办方就安排了观看印度舞蹈。说到印度的音乐和舞蹈,我不由想到《少年派》的音乐。印度音乐里那种古老、悠远、让人回到人类初始的天籁般旋律几乎是第一时间能够辨认出来的。印度人喜欢唱歌,不仅是在电影里。那天大家都在宾馆的lobby里等大巴去会议中心,几个印度女同事就唱起了印度歌。我问起电影《流浪者》,我告诉他们这可是当年在中国红极一时,家喻户晓的电影。印度朋友们不知所云。我描述了一下故事,然后反复用中文说“拉兹”,他们的记忆里还是联系不上,我干脆给他们哼起了《拉兹之歌》,几个老一代的印度人突然恍然大悟:“Raj Kapoor”(拉吉 卡浦尔),他们说出了导演和主演的名字。这部电影原名“Awaara”,是1951年拍的黑白片,文革后拿出来放,轰动一时,其程度,不下于后来的《多瑙河之波》,《追捕》,《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印度人是特别富于表情的。你看他们的身体语言,尤其是夸张的摆头动作,表示同意和认可。舞蹈无非是生命形态的形式化表现。晚上安排的是印度古典舞蹈的一种,Kathak,意思是“说故事”。舞蹈由一位或多位舞者在一个乐队的伴奏下完成不同的“故事”片段,而所谓故事,是用身体语言来叙述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舞蹈形态体现民族精神面貌。Kathak的节奏明快,激越;主要运用的是手和脚的表现力,其表意性类似中国戏曲。奔放与灵巧交替,舒缓与突然发力构成张力。看似踢踏舞,其实和《大河之舞》的爱尔兰的华丽不同,保留了个人的诠释。严格的舞蹈训练与自由的即兴发挥,个人的技艺炫耀和心灵表达的结合,是另一种属于从技艺到人格内在的修炼。舞者动中有静,有些一招一式,尤其是手的传神,脸的亮相,会让人想起京剧中的表演,但又有印度文化的独特神韵,这是一种通过修炼所得的自由挥洒的境界。
Kathak伴奏乐器除了传统的类似胡琴、琵琶的印度民族弦乐器,主要依靠打击乐,鼓手的鼓点是舞蹈的极其重要的灵魂。舞者随鼓点起舞,脚腕的响铃在蹬踏中声声入耳。舞蹈间隙,乐手穿插的吟唱魂牵梦绕,时而有“少年派”漂流大海的宇宙苍茫,时而让人联想龚琳娜的“神曲”莫非始于印度歌舞的灵感。舞者在与乐队的互动中完成一段表演,在上一段和下一段的间隙,有乐队的华彩间奏,舞者则会走到舞台侧面的伴奏席擦汗或喝水,这种“非正式”的表演方式和中国喜欢把演员的辛苦完全遮掩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中国人要面子,喜欢示人光鲜一面,为了赢得一个赞,砸百把亿银子也在所不惜。不好的东西藏着掖着,批评不得。印度人没那么矫情,该干嘛干嘛。能够在贫穷中活得自在从容,可能人的灵性也在发挥作用。
在我眼里,印度人对超自然神性的膜拜,在他们的诗歌,艺术,宗教,甚至民俗里顽强存在(否则大象和水牛日子不会那么好过),相比之下,中国人总体上显得智慧有余,灵性不足,除了强烈的功名利禄、生老病死的世俗关怀(烧香拜佛的主要意图),对非实用、超世俗的东西兴趣不大(如佛教中的无我)。我心目中的印度人,更富有灵性。不说泰戈尔,奥修这些大师的灵性生活,就说性,人家也玩得比中国高级,如“谭崔”(tantra),用意识的控制让性升华为全身心投入的极乐体验。在这方面,印度人自古就是中国人的老师。而当今中国大众话语中的“性”,要么“劈腿”,要么“打炮”,俗不可耐。中国人对性的态度,感觉还停留在《金瓶梅》的市井文化时代。
骄傲与卑微
到印度的第三天,印度各大报刊的头条新闻是47岁的印度裔软件高手Nadella 成为“微软”第三任CEO。早知道硅谷里聚集了大量印度人。在我家附近的“通用电器”全球研发中心,也有数百名印度人(当然还有数百名中国人)。在加尔各答,主办方安排我们几个英美专家住“印度科学促进学会”的招待所,这家研究所以一位物理学诺贝尔奖(1930)获得者Raman在这个单位工作而著名。历史上印度7人获得诺奖。除了泰戈尔和德蕾莎修女,其他都是科学领域。印度人在世界的骄人成就,有目共睹。 “虎妈”蔡美儿(耶鲁法律教授)和丈夫的新书中历数美国七大成功族裔,其中便有印度裔的份。从英国来的知名教授琼告诉我,印度人在英国的企业界和商业界有许多成功故事,但很少听说有中国人的。我想,这不完全是语言优势,可能融入程度不同吧。印度人和英国人打交道毕竟有两三百年了。他们更熟悉西方文化和制度。另外,和印度有过同事关系的中国邻居和朋友的普遍感觉是,印度人比中国人更善于推销自己。相对而言,中国文化过于内敛,中国人接触西方人时过分谦虚,反被欧美人认为是缺乏自信,一个不小的人格弱点。
除了用日本贷款和技术建设的地铁工程,我在新德里没有看到多少城市改造项目。新德里并没有许多高楼大厦。后来到了加尔各答,在去机场的路上,看到了那儿的开发区,规模也和张江高科那般气势如虹。印度向国外资本和跨国公司开放,没有多少年,辛格总理上台后的事情。陪同我的两个年轻人,苏迪普和奥诺,一边介绍,一边期待我的赞许,至少希望从我脸上看到羡慕的目光。无奈高楼大厦,建设工地我见得太多,跨国公司、五星级酒店之类我并不太在意。不过,我能理解印度年轻人的骄傲和虚荣,和中国年轻人一样,他们希望自己国家能强盛,有一种获得认可的期待。
来印度之前,就听说印度的贫困问题。亲眼看到了印度,坦白说,所见依然触目惊心。大量的居民楼像衣衫不整、裸露肮脏的女人,不忍多看。大片的城区如中国的城乡结合部,脏乱差极其严重,有些地方可以用满目苍夷来形容。印度没有中国的大片拆迁整改重建城市的社会主义优势。所以破乱的地方就让它破乱下去吧。据说德里的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城市里还有些绿化,但很多树都是蓬头垢面,积了一层灰。和我在中国内地看到的一样,感觉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比PM2.5颗粒大,让我想念美国东部的蓝天白云。这里工地并不多,为什么那么多灰?抑或是泥土风化的缘故?在穿越德里南区的车上,我总觉得新德里缺少了什么。慢慢地,在我脑子里清晰起来:是河流,我在寻找滋润大地的河流。诺大的城市,找不到河流,让我想起报纸上读到了缺水问题,有点像中国的北方。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加尔各答,是因为加尔各答有一条和黄浦江那样的母亲河。可是,加尔各答有同样的城市管理问题。我尤其发现这里的公交车,还有有轨电车,比新德里还要破旧,破旧到只剩了一层破铁皮,玻璃窗和车门都没了,还义无反顾地上路载客,如同一衣不蔽体的人在大街上晃悠,有碍观瞻。我问陪同个我的年轻印度朋友这车怎么这德性,他们也有些不好意思,说政府环保要求汽车升级换代,但公交公司为节省成本,只换了引擎。我暗里担心万一摔下个人来公交公司怎么赔得起。往轻里说,如果下大雨,车里人还不淋个透湿。转而一想,这都是被美国人惯坏了的杞人忧天。比起娇生惯养,大惊小怪的美国人,印度人永远有这份淡定。否则那么多穷人靠一天几十个卢比如何生存下去。
在加尔各答,每天有上百万人早晨坐小火车进城务工,晚上坐火车回家。难怪印度这些大城市管理起来困难。那么多的流动人口,那么多小贩和劳工在大城市混口饭吃。而且如果像中国那样建立城管系统,恐怕会面临诸多法律问题。比较起来中国政府强势,可以用行政手段整治城市,加上城乡二元体制,能有效控制城市管理问题。要不,北上广来个几十万流民弄块飞地拉帐篷过日子,不用多久,也能形成像印度大城市里那样的巨大贫民窟。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