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的地平线》1969年在京上映,男主角叫做乌拉恩,印象最深的是上班之前和妻儿告别的戏和都拉斯港口的灯火............塞利姆.布鲁嘎是《海岸风雷》中反派主角大哥,他在酒馆里捡拾被人掉地下的钱,把情报局的头子看到,被踩住了手,“塞利姆先生你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了”,这句带着奸笑和鄙夷味道的台词成了那时候,北京学生的口头禅。
呵呵,俺把两部电影搅在一起了,
"塞利姆.布鲁嘎"这个名子确实给观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不少人用他来给别人起外号。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
《广阔的地平线》说的是港口一艘浮吊的故事,有位叫塞利姆.布鲁嘎的印象很深,
每每大冬天洗完冷水澡都会说一句他的 ...
拯唯冬 发表于 2014-7-16 15:05
对对,逛过的地平线。后来七个人抬来了第八个是铜像。
阿尓巴尼亚"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艺术团访华演出,男中音是个小矮个的胖子,
用中文演唱毛主席语录歌"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他发音不准
我们读成挨们。以后集体唱语录歌时领头起音都会"挨们应当相信群众,一、二、三唱",
后来给军代表撸了一顿。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海岸风雷》中反派主角大哥,他在酒馆里捡拾被人掉地下的钱,把情报局的头子看到,被踩住了手,“塞利姆先生你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了”,这句带着奸笑和鄙夷味道的台词成了那时候,北京学生的口头禅。 ...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7-16 17:19
完了,这部电影没看。
李兄,犀利还记得那美丽的姑娘叫米拉。
还真别说《宁死不屈》公演了以后,原来称为专门演奏资产阶级靡靡之音的吉他解禁了,
很多小青年都学弹吉他乐器厂也生产吉他,我也花了20块大洋买了一把。
在大街上骑一辆13 ...
拯唯冬 发表于 2014-7-16 02:37
很多小青年都学弹吉他乐器厂也生产吉他,我也花了20块大洋买了一把。
在大街上骑一辆13型永久牌锰钢涨闸自行车身后载个抱着一把吉他的女孩,绝对是一
道亮丽的风景线。

啧啧,羡慕死了。

我攒了点钱,这是后来读高中时,我说我要买把吉他。街上的孩子坐在门前弹它,一整条巷子那个阳光的下午都摇晃起来,过去过来的俊男靓女,都点起脚尖走步。我于是说我要买把吉他,我有钱,那时50块钱不到,广东木棉的吉他。我那可恶的爹说,好啊!我一喜。接下来下班据说,你买回来我就砸了他。

狗日的爹的(我那爷爷土改就死了,骂了没影响,还说,在地下笑呵呵地说,孙子,妈的好),你...你害老子班花也没泡成!!!!

至今丝丝遗憾,犹如大海的哭泣。呜..................
小崔多年以后以《电影传奇》的名义把饰演米拉的阿尔巴尼亚女星库麦请到了摄影机前,很可惜,小崔这自以为是的北京纯二中青年设计了些极淡的问题,把本来很有深度很有历史感的访谈搞得平淡如水,惨不忍睹,不说也罢了 ...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7-16 03:19
接吻,拥抱,爱情,恋人,吉他,眼睛,胸部,特写,化妆,布拉吉,亲爱的,革命,生命,死亡,刑场,歌声......

谢谢您说这个。我想起了《多瑙河之波》,如此夜深独坐船舷地缠绵,如彼波卷发髻,高耸如云~
不久市面上出现了两种无需凭票证供应的进口商品,
来自阿尔巴尼亚一毛八包的香烟,十五块钱件的混纺布衫衣。
这些商品都是中国无偿援建阿尔巴尼亚工厂生产的,他又卖回给中国。
阿尔巴尼亚用粤语读很绕口,因此老 ...
拯唯冬 发表于 2014-7-16 04:05
阿尔巴尼亚一毛八包的香烟

嗯,在教室后山上和在老师厕所里叭叭抽过,便宜但极不上口。
你们哥俩...我都快急出痱子了 ...
晓梦 发表于 2014-7-16 06:21
我都快急出痱子了...

哈哈,这形象,就是高一班上的那个粗辫子的大圆脸团支部书记她嘛。表面上跟着楼上楼下,乃是往男生厕所追,帮助你写入团申请书,说要谈心,乃至守在厕所门口管天管地管撒尿,管纪律,管思想,管政治生命,其实是青春期大姑娘家的好奇。

梦班长不要扭扭捏捏,过来,给你抽一支阿尔巴尼亚烟......

(不准爆粗!)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烟盒没印象了。
为了欢迎阿尔巴尼亚各类代表团,我们那时排练了《中阿友谊之歌》,作词好像是王力,作曲好像是李劫夫,气势不小,万人大合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之间的革命战斗的友谊,经历过疾风暴雨的考验...........
阿方立即谱写了一首《阿中友谊之歌》,我们发了中阿文对照刻印版的歌片:北京地拉那,中国阿尔巴尼亚,英雄的城市,伟大的国家,中阿人民并肩战斗,团结在马列主义旗帜下,万岁!毛泽东,万岁!恩维尔.霍查,万岁!光荣坚强的党,万岁!北京,地拉那!
我们来到你们伟大祖国
我们是同志和友人
出发从地拉那来时
带来了我们整个的心
这世界是我们的
生活不断更新
世界上任何敌人
不能胜过我们
世界上任何敌人
不能胜过我们
请楼上告诉我,北京地拉那的作词作曲是谁?谢谢!
本帖最后由 李梓铭 于 2014-7-16 20:30 编辑

《海岸风雷》是第一部在国内上映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我记得好像不是1967年就是1968年,就人物形象和电影艺术水平来看,可以说是比较好的一部片子,其他阿尔巴尼亚影片鲜有超过它的。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创作人员包括演员和导演等,基本上是在捷克,匈牙利留学的,因此,他们的作品有着很重的东欧影片的痕迹,虽然,他们也学习一下西方的抒情画面,台词有时写的像诗歌味道。尽管离着意大利,希腊两个电影国家很近,但意识形态原因,如同隔绝。
《多瑙河之波》是文革期间,第一部在国内上映的罗马尼亚影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一个传统的三角故事,一个船长和他的女人,还有一个地下党员的男人。安娜的金发,高耸的胸部,迷人的蓝眼睛,姣好的身材的确看呆了不少国人,以致影片中的船长临终的对地下党员托马嘱托:安娜是个好姑娘,你要好好照顾她.......也在学生中风靡一时。
佩服,老旧的东西,娓娓道来,还这么清晰。
为了欢迎阿尔巴尼亚各类代表团,我们那时排练了《中阿友谊之歌》,作词好像是王力,作曲好像是李劫夫,气势不小,万人大合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之间的革命 ...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7-16 18:51
霍查到我们武汉来过,总理陪同,肖像立在蛇山上,过长江大桥就是为了让他看那巨幅彩像,全城全道夹道欢迎啊~我那时没去,我干什么去了?我干什么去了呢。。。。
笛兄:
以前人民币最大面额是十元,
当年武汉人称十元一张的纸币叫"马脑壳"不知道对否?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武汉人称雪糕,北京人称冰棍,上海人称棒冰,广东人称雪条
为了一根雪条往往节省了早餐钱,放学了在学校门口花四分钱买一根红豆牛奶雪条,
作梦都常常想起。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本帖最后由 李梓铭 于 2014-7-17 00:36 编辑

再和拯老互相“托儿”一下,........
拯老说到了吉他,北方吉他开始还有不少红棉牌子的,但是来自南方的红棉吉他在北方一年,就容易干裂,于是修补吉他也是个行当了,怎么修?无非是用胶水粘,高级一点的用细的腻子刮平,再补漆,即便如此也会有影响吉他的音质。北方后来的吉他大都是幸福,鹦鹉和星海牌子的,厂家都在北方板子略厚些,音质也浑厚些了。
那时候北京城市生活水准是15.5元,农村是8.5元,一把吉他最低也要22元左右,怎办?还有更低廉的乐器可以选择,一是快乐琴,大约4元左右,有十几个键,左手按键,右手用拨片弹拨,据说日本人带进中国的,一般只能弹奏C调,音色比较单调。二是口琴,口琴好的十几元,低廉的四五元,大家都很熟悉了,三是笛子,笛子最低的几毛钱一只,好的十几元。很多学生都是笛子,口琴的爱好者,谁还记得快乐琴呢?
1956年8月,阿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霍查率党代表团参加中共八大。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代表团。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这些事情很专业别说吉他,为什么广东造的钢琴,小提琴,高级红木家俱一过长江就不行。
同样都是进口的木料,慢慢聊不着急。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文革斯间阿尔巴尼亚的谢胡去了武汉那是俞文斌最风光的日子.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谢谢。再一次证明记忆不牢靠。我在53楼的话应该纠正为,霍查在吹笛记事后根本没访问过中国,更没去过武汉。
晓梦 发表于 2014-7-17 01:44
\
.............................................................................................
陈伯达保释以后说过了一句话:"人老了记忆并不一定准确而且往往会护短,希望你不要将我所讲的................。"
(大概的意思无出处)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快乐琴的老图,我小时候曾经用这个乐器弹奏过,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等国歌曲,乐曲,生活在北方的朋友对它还有印象吗?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你牛。
真不知道是什么琴,要研究它也就是打倒"四人帮"以后的产品。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
本帖最后由 李梓铭 于 2014-7-17 03:08 编辑

再和拯老唱和一下,关于广东的木制品在北方的适应问题.......
吉他的琴箱是有弧度的,一般用中硬度的杂木,单板最好,合成版次之,一把吉他不同部位不同木质,一般多用白松和红松,做琴箱,更硬的玫瑰木,乌木等属于高级选择项,老桃木,核桃木因花纹漂亮也是选择项之一。可是广东等南方地区,潮湿多雨,树木生长很快,成材率高,在木质处理上一般也是简单烘干即可,上线开材了,成品也因为气候原因,一般不会变形,相反松木的油脂还能吸附一些潮气。北方则干燥寒冷,树木生长期长,出材慢,价格会高于南方的木材,北方做吉他的材料,水曲柳,红松木居多,桃木,核桃木固然花纹好看,但是木质很轻,琴箱轰鸣效果略差些。北方在烘干处理上也要比南方多几道工艺,除了自然风干外,还要石灰吸水分,高级的要用油浸法,水浸法,反复烘干才能开材。这可能是南方吉他在北方水土不服的原因吧!
说到红木家具更是如此,南方的工艺很好,雕花也很精细,但是过了长江,就是不行,一年后大都会出现裂纹,老办法用腻子刮平,注射胶水,细腻的无纺布贴上,再补漆等。原因可能和木材处理的工艺和气候有很大关系。像湿度更大地区印尼和非洲来的红木,在福建广东等地做出的家具,在北方更不适应。
老家伙们凑在一起真是有话可说。邹风不要禁我ID,说粗话是因为爱。
楼歪歪至此,扳回来也难啊,老家伙说古搂不住了,sorry........
中阿友好以前,阿有多穷?欧洲倒数第一,但比起俺们天朝的平均生活水准,特别是贫苦地区还是要好些,人民吃饭不成问题,人民精神生活尚可,老百姓对话剧,电影的热情很高,拍一部戏,一个电影有时一个城市或地区都是万人空巷,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阿才出品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直到上世纪90年代阿山区农民的主食还是玉米豆和杂豆煮牛奶,黑麦面包。
尽管如此,阿电影在文革时对中国观众来说,仍然是一扇打开的窗户,特别是《地下游击队》里的定格画面,《第八个是铜像》里的闪回手法,直到八十年代我们的影视才开始采用,阿影片里的某些台词,诸如:革命者也玩吉他吗?你们共产党人喜欢美的事物吗?我就是共产党人,我喜欢一切美的事物!我是一个革命者,我也是一个男人......等等。对观众心理的震撼,在那个年月里可想而知。
电脑键盘有点毛病输不进去,要甪QQ手写面板。
早早睡早早起早上起来读书凉快,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