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578
- 帖子
- 4210
- 精华
- 10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4-12-24
访问个人博客
|
314楼
发表于 2014-8-4 1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章星球 于 2014-8-4 10:34 编辑 402# 章星球
402# 章星球
你能否解释一下,“地球生物进化过程中存在未知智慧干预设计” 和神创论有何不同?
在我看来,既然是未知智慧,那就是不可证伪的无法纠错的。因为你不可能证伪比你智慧的东西,如同幼儿不可能证伪父母。而且未知智慧好不容易来地球一趟,不会只做干预生物进化这么一件事,肯定是把所有东西都干预一遍,然后按照他们的想法设计一番: 啥时候出现人,啥时候出现计算机,啥时候出现基因技术,啥时候出现互联网,统统都给咱们设计好了。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你无法绝对排除吧?我看着怎么和无法否认存在无所不能的上帝一个意思。晓梦 发表于 2014-8-4 01:31 所以我觉得晓梦兄虽然知识渊博,但还需要稍微补一补棋子兄说的某些基础知识,诸如共相、殊相,一般、特殊。
别人提一个观点,你不能像三苗一样,随便从国外就找到一个类似的就给套上。你要说差别,那不是一点,不能排除智慧设计的可能、和只能是智慧设计,你认为是表达的同一个意思吗?设计主体“神”和“未知智慧”能划等号吗?认为生物进化存在两条线索,“自然进化与智能干预设计相结合”能和唯设计论划等号吗?
我早在九几年就形成了自己对进化的一些猜想,绝对是在没有阅读到国外智能设计说的前提下自发做出了生物进化可能是自然进化与智能设计共同作用的结果的猜想(仅仅为猜想),但在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上,我认为自然进化是根本的原因,如果存在智能设计包括神的设计,也只能如中国的儒道理论一样,视为低等生物进化的结果。这就使中国的智能设计论和基督教的智能设计论产生根本的区别。希望晓梦能注意到这种区别。
我是1998年将上述观点写入了一本书,观点绝对不是来自网络(03年才学会上网),地处乡下,也读不到什么学术杂志。在那本书中,我展开了大胆的猜想(仅限于猜想),如推测地球及各大行星可能是不断远离太阳中心(2004年日本天文学家实验证明),进而以此假设为前提推测太阳系里下一个有希望孕育生命的星球可能不是火星而是金星,所以人类目前的太空计划主要针对火星只能是阶段性的,未来应该把更多的研究探测计划转向金星。推论木星的历史可能曾经处于小行星带内侧,进而进入小行星带最后转到小行星带之外,其巨大质量很大可能是处于小行星带时吸附所得。
在进化论方面,我提出不同于达尔文的假设,那就是进化的机制可能并不完全是“进化树”的形状,而是存在“进化流”的可能,就是说不一定都是像树一样从“一”而分枝为“多”,而可能在某个阶段是如涓涓细流从“支”合而为“干”,如微生物阶段。而要证明或证伪此说,我认为关键是看微生物的研究,如果我们能找到不同的微生物如细菌从不同的种类融合为新的种类,那“进化流”的基本假说就成立,否则就被证伪。前几年我认识了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杨雪博士,她为我提供资料提到,真核生物起源于古细菌与细菌的共生,并在三者之间发生过多次的基因交流即杂交,而不是达尔文曾经指出的,并广为人们接受的“树”。2004年6月18日期的美国《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一篇论文提到“生命并非以原始细胞开始。相反,生命伊始之际,至少存在3种简单的结构松散的细胞组织形式。它们在基因池中游泳,以共同的方式进化,通过共享彼此的进化发明而相互协助纳入3种截然不同的细胞类型”,作者Woese以这篇文章挑战了生物学家长期坚持的信仰。
上述的猜想或假设,虽然只是猜想和假设,但却是基于一定的思辨,拥有一定的逻辑基础,虽然不能称之“科学理论”,但却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一些方向和可能。比如我推测地球可能是远离太阳而不是如一般科学判断地球是在太阳引力下逐渐靠近太阳最终要堕落到上面去。如果中国的天文学家们也愿意这样猜想或假设一下,然后早点启动试验,或许发现地球在远离太阳的就不是日本学者了。
我那本书还设计了一种教育制度,称之为科段制,基本原理刚好和分层走班制相通(当然因为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差别),但在当时我身处乡下是看不到任何这方面信息来提供启发的,九十年代我相信论坛里大多数人都没有接触过分层走班制教育的信息,我和搞教育的人聊起,很多老师到现在还没听说过,所以我成为在深圳第一个呼吁普及分层走班制教育者。
晓梦的观点是各行术有专攻,因此外行不应该去思考各学科的问题。其实这是错误的,外行不能去直接干预或领导内行的工作,但却可以在知识上相互启发,外行往往基于兴趣而不是功利去思考,其思维又可能更具开拓性,当然缺点是太发散。但这样可以弥补一下庄子早在两千年前就预测到的“百家往而不返、道术将为天下裂”的遗憾。葛洪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之间如此,其实也可以用在学科之间,宽容吸纳外行观点,学问才能成其大。如果都像方舟子那种态度,肯定做不出多少有价值的原创性学问,最多当个科普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