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为金庸一辩(旧帖)

再为金庸一辩

竟然有人不喜欢金庸,这是令大部分“金迷”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事情还远不止于此,金庸不仅有人不喜欢,还有人坚决反对。据说写小说已经引不起轰动(是江河日下还是江郎才尽?)的王朔前些日子靠“妄说”(我在电脑里输入拼音“王朔”的时候,出来的却是“妄说”,我觉得这个词的设计很有预见性,十分到位)金庸又轰动了一把,金迷们闻言大怒,在网上掀起了批判“妄说”者的高潮,我倒想劝劝各位金迷,王朔乃是“过把瘾就死”的主儿,你跟他认真就等于是着了他的道儿了,最好是“千万别把他当人”,那他就老实了。我更愿意跟那些实在的人们谈点“学问”。当年,金庸曾经被几位好事的青年学者推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位列排行榜第四,旋即引发激烈争论;此事尚未了结,北京大学又来凑热闹,正经八北地把金庸聘为教授,结果招来“拒绝金庸”的愤怒的吼声;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即使如此也还是有人偏要顶风上,久副盛名的浙江大学最近又给金庸先生送去一张“人文学院院长”的帖子,果不其然地就听到了一声声严厉的质疑——有位名叫陈捷的先生写了篇文章《说给金庸听》(发在《文学自由谈》),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也算是从那个禁锢的时代过来的人,所以对现在“百家争鸣”的自由深有感触也心有感慨,人们思想活跃、多元发展的证明之一,就是即便面对的只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也有能力有兴趣把观点弄得天差地别,争论不休。关于金庸就是一例。

排行榜的事儿就不说了,因为那本来就是拿出来给大家争论的,古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即便屈原、李白、曹雪芹再世,相信也没人拿得到全票,所以哪怕金庸只排第一百位也会有人出来骂娘,绝对合情合理。金庸当教授的事儿也不说了,因为虽然有人强烈呼吁“拒绝”,但好像应者寥寥,金庸一场演讲,北大的头号教室被挤得密不透风,据说盛况空前且可能绝后,看来金先生的教授职位也稳如泰山,不用外人操心。值得一说的,倒是最近金庸又升“官”了这件事,因为它涉及的仍然是一个“综合治理”的问题。

不过,继续往下说之前,先得坦白一下,本人也是个“金迷”,而且一有机会就帮金先生说话(写过《金庸:畅销的意义》、《且慢拒绝金庸》,还在大学开过“金庸与武侠”的讲座),但从没拿过金庸先生的“卢布”,说话一靠理智,二凭情趣,如此而已。有此坦白在先,免得别人以为我假装客观。

关于浙大礼聘金庸的原因,陈捷先生除了知道一是名人效应二是老乡情怀之外,对其他不甚了了,这方面我倒可以透露一点:关键是金庸的学问。不了解金庸的人(陈先生应该算一个,金庸写过《碧血剑》,但没写过什么《碧血寒光剑》,陈先生如果是因为读了这类“水货”的伪托之作而对金先生有所误解的话——陈先生自称“只看过金先生两本书”——实在是两个人都冤枉得很;陈先生跟那个翻过一套“七卷本”《天龙八部》就开始妄说的王朔犯的是同样的错误),以为金庸不过是个流行小说作家而已,或者看到金庸的名字上了香港“富豪排行榜”,就以为他只是个会赚钱的商人而已。这当然也不错,但不能“而已”,因为金庸还是一个学问家,是一个令不少学问家都心怀敬意的学问家,读一读他的近千篇《明报》“社评”,了解一下他的明史、清史研究,体会一番他的小说中的渊博知识,你应该服气,金先生无论当教授还是做院长,都肯定是实至名归。其实就算是仅仅为了名人效应,浙大也有理由选择金庸,本人不才,算不得典型事例,但相信会有不少人跟我有同样的想法:如果能够再有一次上大学的机会,我一定第一志愿选择浙大(当然分数得够),不是为了那里的秀水青山,只为了能当面领略金庸先生的学问风采。

很显然,陈捷先生对武侠小说的误解是相当深的,这种误解加诸金庸的作品,当然也是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其实,正如所谓的“严肃文学”也有好坏之分一样,武侠小说同样存在高下之别;金庸作品受到如此广泛推崇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无论在意趣上还是表达意趣的方式上,都与传统武侠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陈捷先生及其志同道合者们喜欢这样发问:“那些痴男怨女、惩恶扬善、各路武功、各派教帮之类究竟提高人们哪一方面的涵养呢?”再次听到这个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传统问句,使我不禁十分不敬地怀疑:陈捷先生读书吗?如果读书,那么就我所见,迄今为止《武侠小说史》和《武侠小说辞典》出版不下十种,关于金庸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专著更多达数十种,可以说每一种都曾详尽具体地回答过这些问题。陈捷先生如果读书(就是说真的想通过读书弄明白那些他不了解而又确实希望了解的事情),那么他应该是说不出上面和下面这样一些话来的:“金先生的小说应该怎样定位,很少有人做过这方面的讨论,大概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人想过做什么真正的科学的讨论,可见也就是文化快餐之类的东西了。”结论下得多么简洁明了,可惜又是一件天大的冤案,港台的“‘金学’研究丛书”已经出了几十部,作者包括陈世骧、倪匡、三毛这样的国际知名学者和作家;国内的“金学”研究起步虽晚,成果却极其丰硕,冯其庸、严家炎等学者均有专论问世,更有青年学者如陈墨短短数年已有二百余万字的“金学”研究著作出版,影响之广泛,大、中学生亦有所闻。陈捷先生谈金庸,而且谈得很动感情,却既不知金庸的小说早已“定位”,更不知“金学”研究早已如火如荼,怎不令人惊诧?

陈捷先生还特别把“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拿出来与金庸作比,称赞郑先生为儿童们“做了一件好事”,言外之意是,金庸即使干的不是坏事,起码也不是什么好事,这真可以让我们为金庸先生一哭了。当然,这个比较有点歪打正着的正确,因为金庸的作品也是“童话”(华罗庚称之为“成人的童话”),若以“纯洁健康”和“美妙有趣机智的故事”作为表扬的理由,那么金庸的作品绝对是胜任有余的。陈捷先生的问题跟四年前写《拒绝金庸》的鄢烈山犯的错误一样,都是想当然,先入为主,第一眼看到一个“武”字,第二眼看到一个“侠”字,第三眼也就不用看了,因为摆在面前的只能是说重点儿叫“精神鸦片”,说轻点儿也是“意义消极”。其实,说到“纯洁”,郭襄、小龙女、令狐冲都称得上是真爱的典型、纯洁的化身;说到“健康”,郭靖、萧峰更是人中龙凤,不仅仅是身体,还有他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高尚人格;说到“美妙”,金庸笔下各异其趣的江南、大漠、西域,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爱情,其美其妙又岂是三两个字所能概括?说到“有趣机智”,更是金庸作品的基本特征,段誉、老顽童、韦小宝其人其事,无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所谓左餐下酒可也,怡情益智亦可也。

我是一个忠诚的“金迷”,但不是一个愚忠的“金迷”,我能理解不读金庸甚至反对金庸的人,但同时我也希望那些不读金庸甚至反对金庸的朋友,不要把读金庸的人当成血腥的迷恋者,当成吸毒的隐君子,当成弱智,你只消作个最一般的推理:金庸作品获得政治家如邓小平、廖承志,学者如冯其庸、严家炎,科学家如华罗庚,老百姓如童志刚等等等等如此广泛的喜爱,总会有些什么道理吧?至少至少,你要给金庸“定罪”,首先得认真调查研究、收集好人证物证,总不能因为武侠小说家族里有人犯有“前科”,就非得把金先生拉出来陪斩吧?
(大约写于1999年底)
言之有理!在中国许多事情就是让一些左撇子给搞砸了!都到什么年代了,门旁左道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同意童版,批评一个作家,至少也要对他有一定的了解才好下笔

对童版关于金庸著作的分析没有异议,虽然本人并非金迷。但对评论家们对王朔作品评价的态度、先不说观点,极不赞同。因为根本就没有见过哪位评论家说:我非常认真地读过王朔的作品了,至少读过若干部,然后在起码是读过的基础上进行一点分析,哪怕这样的分析既不客观也不准确。没有。基本都用轻佻的、不屑一顾的口气尖酸刻薄地一笔带过了事。但请童先生别误解,绝对不是说您,因为您的文章目的并非将金庸和王朔作比较研究和分析。只是提到王朔的江郎才尽。即便王朔江郎才尽,也不是否定他过去作品的理由。

我是关心和喜爱王朔作品的,也关心对王朔作品的评论。我的阅读面可能狭窄有限,但就我看到的对王朔的评价,除了没有分量的尖酸外,绝没有到位的批评,非常不负责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 23:16:18编辑过]

如果能认真地看过哪怕是一部王朔的作品,只要不是心存恶意或故意歪曲,相信都至少会承认:王朔作品至少是非常人性、非常温暖的,比如《我是你爸爸》。王朔的反叛绝不是简单的叫骂,那种骨子里的对传统假崇高的拒绝和调侃,稍微用了一点不同与以往的官腔式表达,而用了些并非北京土语、而是大院文化式的调侃,就没有人看得懂了。还有些自以为是的家伙,非说王朔小说是什么新京味。这样的评价说明,这个评论人既没看过旧京味,更没看过王朔作品,纯粹在信口开河。

谢谢哀鉴先生的客气。

王朔的作品也曾经是我喜欢的,《过把瘾就死》、《玩主》、《我是你爸爸》等都是那种能给人带来巨大阅读享受的小说,应该说,当代作家中有这种能力的人不多,或者说是极少。但王朔后来确实江郎才尽了,像《看上去很美》这样的作品就是证明,看上去不说很丑,也是不怎么好看的。另外,王朔对鲁迅和金庸的批判,很有些不讲道理,也不免让人对他生出一些恶感了。

看过金的小说的人,现在了不起了?

满大街的人都看过吧。

你觉得金好,金最好,是因为你已经好久没看别人的作品了。

现在的作者比牛毛可多,坏的不少,好的也很多。

叫嚣别人怎么样的人,很难知道自己已经落伍。

秋枫染我色,山岚同我名; 堂前梳碧柳,廊下采黄萍; 过江江涟漪,逢竹竹倾情; 翩翩无所迹,闲羡草狂形。
我看过王朔的一些作品,本来对他是谈不上好感,也谈不上恶感,但确实像童先生说的那样,因为他“对鲁迅和金庸的批判,很有些不讲道理,也不免让人对他生出一些恶感了。”

童兄:听说你也是铁杆德国球迷,这点咱俩一致。但对查良镛的小说看法上,就极不一致了。我看过他的不少东西,实在说无法叫好!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童老此文写的恳切,对金庸的回护之意,从对论敌的恭敬谦卑中,可见一斑。

游氓读者如我,如今已经过了为作品激动,对作者倾慕、以至于容不得对作者任何批评的无知岁月。换了过去,至少也会在心里将不喜欢金庸作品的人视为缺乏闲趣、情感古板的人。现在对于类似的批评,只会抱以十万分的理解与尊重,已不敢稍有不敬之想。

好作品很多,成功的作者也很多,从读者群、销量、关注度甚至毁誉的文字等等很多角度上来讲,金庸都算得上一个成功的作者。如果有更多的作者能够在他取胜的角度上超越他,那是我这种游氓读者的幸福,绝对让我真心的高兴。

不过有个怪事,金庸作品成功的这些角度,往往是越堪与比肩甚至超越的作品,所受到的批评也越尖锐,以至于让我很怀疑,这些个角度还算不算是作品成功的标志,而我对作品的评价准则与审美情趣,是不是已经太落后了。

索性落后与否已经无所谓,对于作品,乐趣毕竟在于阅读,无论是喜笑颜开、悲从中来,还是心悦诚服、皱眉拍案,都是乐在其中。只要是自己情绪的自然宣泄,都是真正快意。关起门来自己阅读,并偷着美,不意奢求与君共讨,与民同乐的快意情仇,真是天地造化。

雁过不留声 做人不做事,做事不做人

谢谢童先生6楼的回复。

《看上去很美》,王朔自己说,就是写给一部分读者看的。个人的喜好与否,其实无须讨论,就像是否喜欢金庸一样无须讨论。所以欣赏童先生和郭先生的态度:表明观点,但不强加于人;分析作品,但持论有据。

郭先生说得很有道理,真正的读者是关起门来阅读的,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

以下是引用王飘雪在2006-7-3 10:53:35的发言:

看过金的小说的人,现在了不起了?

满大街的人都看过吧。

你觉得金好,金最好,是因为你已经好久没看别人的作品了。

现在的作者比牛毛可多,坏的不少,好的也很多。

叫嚣别人怎么样的人,很难知道自己已经落伍。

没有觉得了不起,要不“满大街”都是“了不起”的人了,那根本不可能的嘛。

最近挺闲,光“别人”的长篇小说就看了近30部,其中有些还是名家新作,有些还得了这奖那奖的,除了一部《血色浪漫》外,基本都是垃圾,比较之下,还是“觉得金好”。

“好的也很多”,希望能推荐几部,大伙有福同享啊,能拉“落伍者”一把,也是一桩善举。

以下是引用伟哥在2006-7-3 13:33:06的发言:

童兄:听说你也是铁杆德国球迷,这点咱俩一致。但对查良镛的小说看法上,就极不一致了。我看过他的不少东西,实在说无法叫好!

连这么秘密的事儿都听说,真那个地球村了。明天凌晨一起为德国队加油啊。

兄弟不喜欢金庸而能看过他的“不少东西”,老金的成功可见一斑了。

摘自《对话中的缺席者--从花剌子模到话语伦理学再到台湾问题》
1、花剌子模的缺席

在《射雕英雄传》三十七回里,郭靖入侵花剌子模都城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作为中文读者,我们是带着激越的、英雄崇拜式的眼光来看这场入侵。我们很难想起,我们的英雄郭靖是在入侵花剌子模;我们很难想起,我们的英雄正在参与屠杀花剌子模人民。
不只是读者很难想起,恐怕作为作者的金庸先生也是很难想起。作者在创造作品时一般都会(或者潜在地)预设可能的读者群体。无疑,《射雕英雄传》主要面对的是中文读者。所以,金庸先生无暇顾及花剌子模国人的感受。在《射雕英雄传》中,花剌子模国人成了缺席者。可以想象地到,如果那场大屠杀中丧生的撒马尔罕人看到《射雕英雄传》的三十七回,他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这种情形正如同我们面对某些日本人肆意篡改历史、歌颂军国主义者。坦率地说,我敬重金庸先生大义批判《英雄》“欺骗观众,不尊重生命,拍得很荒唐”,但我不敬重《射雕英雄传》第三十七回的作者。我以为金先生并没有反思彻底,自己也犯了类似问题,尽管可能是在较小的程度上。
为何花剌子模国人没有出席《射雕英雄传》第三十七回?
从创作学的角度讲,金先生在创作小说时,没有“以己心观花剌子模国人之心”,达不到曹雪芹“众生皆具于我”(周汝昌语)的创作境界。这也就限制了金氏武侠书的传播范围和经典程度。其次,《射雕英雄传》出版后,也少有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人一读。再次,当年受难的花剌子模国人已经死去,而他们的部分后辈已经淡忘了血迹。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想着力探讨的。在某种程度上,作者的创作,是一种与读者的对话。既然是对话,就牵涉到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

唐僧在过流沙河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楼主没收过卢布为金庸辩护,自有自己的道理。

文章基调一直是“没有看过他的作品,就没有发言权”,王朔也变了妄说,潜台词:不是金庸不该骂,而是你们不配骂。

这是我以上回复的原因。

冒犯之处,还请[em01]

秋枫染我色,山岚同我名; 堂前梳碧柳,廊下采黄萍; 过江江涟漪,逢竹竹倾情; 翩翩无所迹,闲羡草狂形。

字字非珠玑,也不容易

以下是引用王飘雪在2006-7-3 10:53:35的发言:

看过金的小说的人,现在了不起了?

满大街的人都看过吧。

你觉得金好,金最好,是因为你已经好久没看别人的作品了。

现在的作者比牛毛可多,坏的不少,好的也很多。

叫嚣别人怎么样的人,很难知道自己已经落伍。

飘兄这一番话,每一句都值得认真对待。

第1句,“看过金的小说的人,现在了不起了?”——不管谁说的,这话不错,当然也不能倒着来,没看过金庸小说的,过去、现在或将来就了不起了么?

第2句,“满大街的人都看过(金庸小说)吧”——不见得,大大地不见得。飘兄对中国的文盲率估计有偏差,对非文盲中打定主意不读或未来得及读金庸小说者的总数也估计不足。

第3句,“你觉得金好,金最好,是因为你已经好久没看别人的作品了”——不对,原因至少有两条:其一,如果除了某一个作家的作品,其余啥都不看,那就没法说最好不最好;其二,俺觉得金最好,恰恰是看了很多别人的作品,比较了之后得出的结论。

第4句,“现在的作者比牛毛可多,坏的不少,好的也很多”——这句话包含三层意思,前两层俺同意,现在作者的确比牛毛多(至少比一头牛身上的毛多),坏作者和坏作品也的确很多,但末了那句俺不同意,因为现在好作品比熊猫少。

第5句,“叫嚣别人怎么样的人,很难知道自己已经落伍”——这个不一定,有一种人叫文艺批评家,就一直叫嚣别人怎么样的,通常就不落伍,他们可能手低,但不乏眼高者。

[em05]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我就没看过金庸的小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5 13:16:01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猪头猪智慧在2006-7-5 13:14:10的发言:
我就没看过金庸的小说。

那你肯定没有上街。呵呵。[em07]

对王朔没太多好感,瓦解了很多符号和图腾,没见过有啥建设性的意见.不过感觉王挺真诚,挺理想化的.

对金和鲁的批评有些道理啊,金的小说很好,不过消极面挺大的说.

[em12][em12]
追思网事顶旧帖,玩。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