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这时候码这么妙的原创出来,把本来会堕落在意见版的口水升华为笔会的义理,真是佩服之至! “伪”这个词的用法似乎不能归入逻辑,至少不能与“a与非a”这样的逻辑讨论等量齐观。比如,说“伪君子”说的似乎是“伪真君子”,“伪产品”可理解为“伪真产品”,如此等等。也就是说,在“伪”这个词的使用中,它是直接奔“真”去的,由此,它的涵义范围就随“真”的认识而浮动。比如当我们说“君子”时,通常语义里就已经默认了是指“真”君子,这是源于我们多少有一点本质的观点,也就是对“君子”这一用词的语义范围有一个本质观念。因此,说“伪**”时,就不必再说“伪真**”,“伪**”这一用法本身有一个前提,即何为“真**”,即“**”的本质为何。 那么就容易理解了,“真**”究竟意指了什么,确实就与“**”是什么以及在我们用语中的惯常用法有关了。比如与“伪劣产品”相对的“真产品”,指的无疑是品牌,即“伪”是伪在“品牌”,而不是“产品”。与“伪夫妻”相对的“真夫妻”指的是“法定的夫妻关系”,“伪军”之“伪”指向的是“中国军队编制”,而不是“军队”。同理,“伪君子”相对的“真君子”,指的是一种道德标准,“伪”是伪在其道德是否表里如一上。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菜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首先,中国传统的“君子”道德本来就更注重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这与孔子的礼教思想有关,也就是君子的道德要求本来就是从外而内,而非“从内而外”的。当然这话在论证地讲,就要扯远了。 其次,道德本身是缺乏统一标准的,而当它被置于舆论中,往往也只有外部评判标准了。真相本来就难以掌握了,何况一个人内心的道德真相呢?以外部表现之道德约束来要求大家遵守,这就成为真正可以时时监督的硬标准了。 其三,如果是在论坛上,谁是“真君子”判断起来恐怕就更难了,可以肯定,涉及这种道德评判,即使有公论,但涉及当事人,几乎没几人不喜欢认为自己才是“君子”,即使不称“君子”,也是指向道德的本质,即自己才是占着公义和“理”的一方,不然还论个什么劲呢?论坛上外部道德标准能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当然最重要就是:不出粗口,不口出恶语,不人身攻击了。这难道不是一条硬标准? 菜农说:“大义凛然的伪君子也好,真君子也好,不见脏字空气新鲜,我宁可和他们在一起也大义凛然一番,也不愿意在脏字不离口的人身边呆一秒钟。”我引用这句话同样作为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