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黛猩红涴战袍——湖北仙桃方言谈片之三

      眉黛猩红涴战袍——湖北仙桃方言谈片之三
陈寅恪曾经“以诗证史”,我来一个“以雅证俗”,借此认识仙桃方言里的一些古奥的词汇。

1、涴
先来看鲁迅1932年为郁达夫写的一首诗:
           无题
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涴战袍。
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
这首诗在第二句的理解上历来众说纷纭。这里结合周振甫的注释,这样理解: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儿女情长,以至于染污了自己的战袍。全诗用屈原典故,暗讽当时文化围剿之盛。
涴,念wo(第四声),据《汉语大词典普及本》(后不注明者均据此):“污染;弄脏。②浸渍,染上。”杜甫《虢国夫人》中有诗句:“却嫌脂粉涴颜色。”这里也是“污染,弄脏”之意。
“涴”这个字在微软字库里也是没有的(上面是搜索鲁迅诗句才找到的),其古奥罕用也就可想而知。然而,这个字在我们仙桃方言里恰恰保留着:涴沾(后一个字读如赞)。具体用法:这件白衣服容易逗涴沾(容易弄脏)。

2、宁馨、宁馨儿
宁馨:“如此”、“这样”之意。晋宋时俗语。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几人雄猛得宁馨。”
宁馨儿:晋宋时俗语,犹言这样的孩子。《晋书·王衍传》“何物老媪,生宁馨儿!”后用为对孩子的美称,犹言好孩子。张谓诗:“家无阿堵物,门有宁馨儿。”

“宁馨儿”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使用,但书面语色彩十分浓厚,如:“民主和科学是五四运动产下的两个宁馨儿。”

在仙桃方言里,一般使用“宁馨(读第三声)”,但用法和意义均和上面注释有所不同:词性为形容词,词义为“美好,整洁,干净”。如:“这个娃长得好宁馨。”“这间房子收拾得好宁馨。”

3、巅
巅:①山顶。②头部。③泛指物体的顶端。陶渊明《归园田居》:“鸡鸣桑树巅。”
在现代汉语里,“巅”的用法和意义比较单一,只能依附在其他词的前面或后面,如“山颠”“巅峰”。第三个意义则基本消失。
在仙桃方言里,则还保留有第三个意义和用法,而且和陶渊明的诗句十分相近:“一只小鸟歇在树巅子上。”
4、尤拔
《辞海》:尤:“特异的;突出的。”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仙桃彭场镇(原属沙湖镇)有个村(也是一个辐射周边10里的自然集镇),名为尤拔村。关于这个村名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有说是因为这个村里有一个姓尤的考取了拔贡(生员即秀才之一种)的。这里聊备一说,即:从这里选拔优秀的人才。

5、菜蕻子
蕻:hong(第四声),菜苔,某些蔬菜中心抽出的长茎。梅尧臣《志来上人寄示酴醾花并压砖茶有感》:“宣城北寺来上人,独有一丛盘嫩蕻。”
现代汉语一般说菜苔,也有另一种菜名为雪里蕻(第二声)的。现代作家有一位名为端木蕻良(不知道是读第二声还是第四声),写有长篇小说《曹雪芹》。
仙桃方言里,把菜苔称作“菜蕻子”。
6、箸篓子
箸:zhu(第四声),筷子。《荀子·解蔽》:“从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
在仙桃方言里,把装筷子的篓子叫箸篓子。
7、昆腔昆板
昆腔昆板:昆曲的重要特点就是唱腔舒缓,动作雍容。台湾作家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红遍华语地区,在巴黎也获好评。
仙桃方言里形容做事慢条斯理。如:“你这样昆腔昆板,作业什么时候才能做完?”
8、麻胡
麻胡:传说中人名。以残暴著称,民间用以恐吓小儿。《太平广记》卷二六七引唐张zhuo (上族下鸟)《朝野佥载》“后赵石勒将麻胡者,太原胡人也,植性xiao(左九右虎)险鸩毒。有儿啼,母辄恐之‘麻胡来’,啼声绝。”后比喻吃孩子的恶魔。
在仙桃方言里,一般说成“麻胡(读第三声)子”、“麻猫胡子”,用法和意义与以上所举完全相同。
9、羌
羌:句首助词。屈原《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
仙桃人说话需要时间思考的时候,往往喜欢用“羌”这个字作缓冲。或者是完全作为句首助词,没有任何意义。

10、入声字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入声字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已经消失。因此在说到古代汉语的声韵的时候,很多人对古入声字不知其所以然。
仙桃方言里还保留有古入声字。最为典型的是,“楼”和“六”的读音有着细微的区别。当然,普通话里的“六”是读去声,韵母为iu。
仙桃方言的调值如下:
阴平为55,有时略有上升趋势;
阳平为23,有时也为13;
上声为31,由中降至低,没有上扬的趋势,普通话则为213,有上扬的趋势;
去声为53,由高降至中;
入声为24,有时也为23,与阳平相同。(以上引自《沔阳县志》)
如果你不是仙桃人,你可能就无法体会阳平和入声的区别,也就弄不懂古代汉语读音中的古入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