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报网络版 熊丙奇 “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要读大学!不读大学也可以成才的!”这是很多教育专家对学生的建议。可是,这种不读大学的成才建议,在现实中,行得通吗? 回答十分肯定———我眼前就收集到众多用人单位的招聘启事,几乎清一色要求应聘者要具有本科学历,其中有超过40%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对于这样的应聘条件,我们能对孩子说,你不读大学也可以成才吗?他到哪里去成才?谁给他成才的机会呢? 把学历与用工紧密结合,把其作为必备的前提条件,这正是我国培养人才面临的“死结”,也从根本上影响我们对学习的态度。 这种结合,导致“学习成才”成为被推崇的单一的模式。用人单位十分强调对聘用人才的学历要求,并把学历的高低,作为划分人才层次的标准。这种要求,势必对大学发展“学历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推动作用。 这种结合,将学习的功利性放大到“极致”。有人对我说,大学学习就是要“功利”,现实也让他们不得不功利 ———当前的教育开支让他们必须功利,否则一些家庭靠背债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靠什么来收回回报?社会对人才的选择让他们必须功利,有多少用人单位不是标榜自己具有“现代人力资源理念”注重人本身的能力和素质,却大行以身份为标准录取人才之道呢? 这种结合,将把“读书无用”催生为现代社会新病。如果读书是为了一纸文凭,再加上读书很昂贵,那么,当付出昂贵的代价去读书,却获取不到一纸大学文凭时,“读书无用”自然就成为一些家庭在衡量教育投入产出后得到的一个判断了。教育对人本身素质的提高,教育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这些关于教育性质的描述,而难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 我从来不反对学业发展要与职业发展紧密结合,但是我反对社会如此将学历与用工挂钩。只有更多的社会用人单位放弃招聘录用的学历硬性条件要求,将学历与用工脱钩,才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成才模式,创造更大的成才空间,而教育,才能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能力来源、素质来源,成为一个人完善自我的终身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