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原创首发][工作稿]因缘际会,游方僧遭逢乱世咸鱼翻身

古代皇帝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无所不用其极。秦汉时期,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之说盛行,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信仰。东汉光武帝更是半信半疑中利用谶纬加强和神话皇权,东汉时代迷信思想弥漫,皇帝对此深信不疑说明所谓圣主不过你我一般都是肉眼凡胎,最多算是跟风赶流行。朱元璋也玩神道设教这套鬼把戏,洪武年间,民间流传着许多神异故事,以为朱元璋是真命天子。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是:天上有二十八宿,轮流下凡作人间君主。朱元璋出生的那一年,天上的娄宿不见了,直到朱元璋死的那年,娄宿复明。民间盛传洪武帝是娄宿下凡。当时因质量差而在市面上流通不多的洪武钱被乡下人当作避邪的神符,给孩子们佩在身上。

朱元璋不是神仙转世,当时人谢缙在《上万言书》中已经指出:

“陛下天资至高,合于道微,神道诞妄,臣知陛下洞瞩之矣。然不免所谓神道设教者,臣谓必不然也。一统之舆图已定矣,一时之人心已服矣,一切之奸雄已摄矣,天无变灾,民无患害,圣躬康宁,圣子圣孙,继继绳绳,所谓得真符者矣。何必兴师以取宝为名,谕众以神仙为征应者哉!”

朱元璋不能改变自己破落户的家庭成分,又担心士绅们看不起他,就编了许多神叨叨鬼话,给自己脸上贴金。奈何明代谶纬一套早就没有市场,才有了直肠子大臣谢缙上面的那一番话。事实上朱皇帝再怎么往自己身上贴金,也改不了其出身卑贱的事实,若是赶上以“无产”为荣的时代还好,偏偏古代社会不认这一套。

[决定改变命运:乞儿和尚三思后行加入红巾军]

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是早早立下改变天下的鸿鹄大志,如同项羽看到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仪仗队,慷慨激昂地说:“我一定会取代他”,或者如刘邦那样流着口水说:“大丈夫就该那么活着。”东汉光武帝初到长安时,“豪气万丈”地说:“做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执金吾不过是三品的武官,阴丽华却是南阳出名的大美女。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如果生活在太平世道,可能会在安徽凤阳老家耕地读书,能不能混上一官半职还很难说。

朱元璋小名重八,生在凤阳县孤庄村,父亲朱五四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地少人多,日子过得紧巴巴。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受严重的旱灾、蝗灾和瘟疫。别说朱大叔这样的普通人家,就连很多大户人家也逃到外地去谋生了。这一年里,朱家老爹、大儿子重四、女主人陈二娘、接连死去。小儿子重八眼睁睁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一点办法也没有。手头没有一贯钞,一钱银子,没钱抓药请大夫治病,也没钱买棺木装殓。重八和二哥求来一片坟地,一面哭一面抬着尸首准备安葬。忽然间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天一下子暗了下来,小兄弟两个顾不了许多,放下尸体,跑到树下,害怕得发抖。约摸一顿饭的工夫,雨过天晴,两兄弟走到刚才停放尸体的地方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坡土松,一阵山洪把坡上的土冲下来,恰好掩埋了尸首。三十五年后,朱元璋的皇陵碑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殽浆!”

家里穷得活不下去,重八的亲戚日子也都过得紧巴巴,天大地大,竟无投奔之处。寡嫂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儿时的玩伴、后来成为得力助手的周德兴、汤和都外出谋生去了,家里只剩自己和二哥俩人,在家乡闲混半年,邻居汪大娘提起当年重八父亲在皇觉寺许愿将重八许给高彬法师当徒弟的事,说与其在家里饿死,不如到皇觉寺当和尚去。重八离开家乡,投奔到皇觉寺,剔了头发,穿了件旧僧衣,便过起了和尚生涯。整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算是暂时安定下来。安定日子过了刚刚五十天,皇觉寺日子米缸见底,也闹起饥荒来,只得裁员。重八是新来的小沙弥,不幸被列入第一批裁员名单。没奈何,他只好靠着这身和尚行头:一顶破帽、一个木鱼、一个瓦钵和一个小包袱硬着头皮,离开家乡,云游四方,从庙里的杂役行童变成化缘的游方僧。用社会上的话说,游方就是叫化。

重八离开皇觉寺,不知何去何从,听人说汪南往西一带年景较好,就一径望南,先到合肥,接着到固始、信阳、汝州、陈州、鹿邑、亳州,到颖州。这一路受尽风霜之苦,尝尽人情冷暖,了解民间疾苦,也丰富了社会阅历。过了三年多“身如蓬涿风,心似滚沸汤”的生活,重八踏上回乡的旅途。此时的淮西大地上,靠明教聚集起来的反元红巾军势力原来越大。重八已经不是那个只为混口饭吃的农村青年,回到皇觉寺后,他开始留心结交朋友、物色有志气、有胆量的人物,并时刻关注城里的最新动态。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木儿沉湎酒色,朝政全由宰相伯颜把持。伯颜贪污舞弊,子侄都作了大官。他仇视汉人,反对蒙古人读汉人书,至正元年,破天荒取消科举考试。至元三年,天下汹汹,四处都有因活不下去而造反的义军。伯颜不从自身找原因,竟说造反的全是汉人,在朝廷做官的,必须表明立场。怎么表明?汉官必须提出诛补造反汉人的办法。接着提出更为荒唐的主张:杀掉张、王、刘、李、赵五姓的汉南人,他异想天开地认为,这五姓人数最多,汉南人杀了大半,自然造不了反。其后伯颜自家窝里反,他的侄子脱脱嫌伯父挡了自己升官的路途,施计逼死伯颜。脱脱上台,并未改变伯颜的行政方针。人祸总是伴着天灾。至正三年五月,黄河决口,洪水暴涨,平地水深两长。脱脱决议动工治理黄河,征发各路民夫戍军。韩山童听说后,叫人四处散布谣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然后找人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偷偷埋在皇陵冈工地,因被克扣工钱的河工挖到石人,便当作上天的启示,韩山童聚集了三千人,起兵反元。两淮、江东西的百姓迅速响应,很快队伍发展到几万人。当时民间流传这样一首《醉太平》小令: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二十五岁那年,重八已经投奔红巾军的朋友汤和,从濠州托人捎来一封信,催他也来入伍。重八犹犹豫豫,一时拿不定主意,打卦占卜,下不了决心。直到元军放火烧了皇觉寺,他才参加红巾军。

二十六年后,他写回忆录是,写道:

柱(皇觉寺)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收不去,号令彰彰。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旁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智者相商,乃告知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默祷以阴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祥,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

    朱元璋喜欢弄神弄鬼,假借将自己的决心归功于神佛的启示,无非是想证明自己的行动是受命于天的。如果他没有和汤和等人暗中联系,又怎么能搭上红巾军这条线呢?

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重八投郭子兴部下为兵。这个决定改变了重八个人的命运,某种意义上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左右逢源:朱元璋靠实干和手腕混成大元帅]

别看朱皇帝后来残忍好杀,刚加入红巾军时,他的人缘是有口皆碑。身边的人都夸他小心勤慎、敢作敢为。他打仗时身先士卒,得到战利品,不管贵贱,悉数献给元帅。元帅称赏,有推说功劳是大伙的。几个月后,郭子兴就把他当作心腹体己,不时和他商量事情,更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他。重八平白作了元帅东床快婿,有了身份,就不能再混叫上不了台面的小名,于是起了一个官名叫元璋,字国瑞。从此军中人都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讨了一房体面的老婆,这成为其人生的一大契机。

在朱元璋的生命中,妻子马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虽然是郭子兴的养女,却不过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孤女,即便如此,当时她的地位比朱元璋要高。马氏没有上过学,长得也不漂亮,却是一个帮夫的贤妇。郭子兴性格暴躁,忌才护短。用得着人的时候,对人千好万好,危机一过,便开始横挑鼻子竖挑眼。朱元璋的亲信一个接一个被调走,还派了另外的心腹监视他。马夫人对郭子兴的家庭环境了如指掌,她拿出私房钱巴结郭子兴得宠的小老婆,求她在郭子兴面前替朱元璋说说好话。一度和州被围,她鼓励将士,抚慰眷属,稳定后方。陈友谅大军围困应天时,成立的官民人心惶惶,有的要逃难,有的私藏财宝粮食,她不慌不忙,拿出自己的体己,犒劳有功将士。

做了皇后以后,她常常苦劝朱元璋少开杀戒。皇子的师傅李希颜脾气古怪,不讲究教学方法,常常体罚诸位小王子。皇子不比乡下小儿,娇贵无比。一次,李师傅把朱元璋疼爱的小王额角打伤。小王跑到父亲那里告状,朱元璋特别生气,眼见就要处置这位师傅。一般人家不过解雇而已,皇家师傅,得罪了皇帝,满门抄斩都有可能。马皇后在一旁劝解:“师傅拿圣人的道理管教小孩,怎能生气呢?”朱元璋才释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红五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死,年五十一。病时怕连累医生,不肯服药。马皇后死后,朱元璋的脾气更加乖张暴戾。

话说朱元璋在军中地位稳固后,便开始暗自培植自己的势力。少年伙伴和乡里徐达、周德兴、郭兴、郭英、张龙、张温、张兴、顾时、陈德、王志、唐胜宗、吴良、吴祯、费聚、唐铎、陆仲亨、郑遇春、曹振、张翼、丁德行、孙兴祖、陈桓、孙恪、谢成、李新、何福、邵荣、耿君用、耿炳文父子、李梦庚、郁新、郭景祥、胡泉、詹永亨等人,都来投奔他。比朱元璋先来的汤和对这位小同乡也格外尊重。汤和、徐达、周德兴、邵荣等人都是勇猛善战的将才。这些人以后一直跟着朱元璋,冲锋陷阵,出生入死,成为朱元璋部下基本队伍。这些淮西老乡死在疆场的尚能获得英勇的赞誉,侥幸活到明初,做了开国功臣,便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钉肉中刺。开国第一功臣徐达,洪武十八年生背疽,忌吃蒸鹅,病重时,朱元璋特赐蒸鹅,不吃,就是欺君罔上,不但自己难于活命,家人也会受到连累;吃吧,明明是致命毒药。徐达心中百感交集,脸上老泪纵横。他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蒸鹅,跪地谢恩后,当着使臣面吃下,不多日就死了。洪武十九年,朱元璋透出口风,说不愿意诸将长久带兵。汤和听说,主动交出兵权,借口是自己年纪大了,打算衣锦还乡,回家养老。朱元璋大喜,赏给他大笔钱,准许汤和告老还乡。这些都是后话,在创业初期,朱元璋对这帮老哥们那还是相当不错的。

手下有了将,还需要有谋士。定远人冯国用、冯国胜兄弟带着自己的小股武装投奔朱元璋,朱元璋见冯国用深沉有计谋,冯国胜骠勇多智略,极力拉拢,认作心腹。朱元璋问以功敌方向,冯国用献计说建康(今南京)形势险要,是“龙蟠虎踞”之地,乃历代帝王建都的地方。要想成大事,必须走出濠州一隅,先取下建康作根据地,以后逐步发展,扩大地盘。不谈子女玉帛,多做好事,争取民心,做到这些,建功立业不是难事。朱元璋心心念念就是建立大业,听了这番话,任用他为幕府参谋。

攻下滁州,朱元璋得到比滁州更为重要的谋士——李善长。李善长是滁州当地有头有脸的士绅,读书有智谋,眼光也很深远。朱元璋一见,便觉投机。朱元璋试探地问他:“现在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我也是没办法,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太平日子。”李善长何等聪明,顺着朱元璋的话茬,说:“您要学汉高祖,别看他是平民出身,为人有气量,看得远,也看得宽,善于用人,也不乱杀人,五年工夫,便平定了天下。现当今,元朝不得人心,上下不和,已经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如果您能做汉高祖,天下很快就太平了。”李善长这话说到朱元璋的心坎上,他连声叫好,马上将李善长任命为掌书记(机要秘书),拉着他语重心长地说:“如今天下,群雄四起,要打好仗,最要紧的是要有运筹帷幄的参谋。我听各地的探子说群雄中长官文书和作参谋的幕僚,总是在上官跟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爱说左右将军的坏话,搞得团队关系紧张,将士施展不了才能,自然非失败不可。将士垮了,剩主帅光杆司令,非灭亡不可。如今你做了这个位子,我希望先生不要学那些幕僚的坏样子,能够起到好作用。”这次谈话后,朱元璋留心以刘邦为榜样,李善长也兢兢业业,沟通各方面的关系,互通有无。提拔有功能干的将吏,处分不称职的将吏,使得不下人尽其才,各安其事。李善长是淮西人,他乡土观念特别中,因此淮西集团成为朱元璋成事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建国后权力斗争的风暴中心。

朱元璋心计深重,经常担心手下的大将有异心,为了监视各路将军,他将自己收养的义子派到前线将领身边。元末,军中流行收养义子的风气。带兵的将领要培养心腹干部,就把勇猛的帅小伙儿留在身边,不但打仗时肯拚死命,在紧要关头,还能用来监视手下。朱元璋有二十几个义子,一来显示他仁义,能够照顾战死部下的遗孤;二来可以监视前线的大将,给自己做眼线。至正十八年大将胡大海与朱元璋义子李文忠闹意见,官司打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派人告诫李文忠说:“你是我的义子,胡大海是我的心腹。你在胡大海身边就好像我在一般。你应该真心待胡大海,节制以守之,使我所图之易成。”其中关键就在“节制以守之,使我所图之易成”一句,李文忠是代表朱元璋来检视胡大海,并有节制之权。这一个例子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猜疑心有多重,也说明朱元璋驾驭将士的策略。

除了义子监军外,朱元璋还规定将士家眷必须留在后方。这样将士顾念家属安全,自然不敢投敌以至反叛。不过物极必反,骁将邵荣因为长年征战,不能和家人团聚,恨透了朱元璋,乃至动了杀念,自然未能成功。此外,朱元璋还格外堤防将官和读书人往来。规定:“所克城池,令将官守之,勿令儒者在左右议论古今,止设一吏,管办文书,有差失,罪独坐吏。”凡是元朝的官吏和儒士,都要由他自己选用,不合作者死。不许将官擅用儒生。

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得病不治身死。军中形成三派实力: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郭子兴妻弟张天佑和朱元璋。一时群龙无首,外敌当前,便推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郭天叙年轻,没有军事经验;张天佑空有匹夫之勇,逢事无决断。朱元璋虽然地位最低,但他身边有大批勇猛善战的战将和自己的军队,属于他治下的军队占郭子兴军事力量的很大比重。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一直处心积虑,要自立门户,身边又有李善长、冯国勇等谋士,因此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变成了事实上的主帅。同年九月,诈降朱元璋的陈埜先送给他一份大礼。陈埜先设宴请张天佑、郭天叙舅甥吃酒,正喝得起劲时,出来几个彪形大汉,上来就擒住张、郭二人,送给元军统帅福寿,福寿拿了二人,即使杀了。

朱元璋名正言顺的接收张、郭二人的旧部,成了名实一致的大元帅。郭子兴的三儿子天爵,在朱元璋底下做官,自然是没兵没权,小伙子也是作死,不晓得此时已经不是父亲郭子兴当家作主了,常发牢骚。恰好被时刻准备抓他小辫的朱元璋知道,找了个理由将其处死。这样,朱元璋完成了将郭子兴的部队转到自己名下的工程,便要准备像他同乡刘邦那样,问鼎天下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