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从名篇朗读说到二周文风

从名篇朗读说到二周文风
 作者:余 斌

 
    鲍斯威尔《约翰生传》中说到一桩轶事:约翰生教过一学生,名叫加雷克,没等老师名满天下,已自靠演戏成名了。某日名演员演戏,约翰生去捧场,戏散后师生一起宵夜,约翰生煞风景地挑了很多加雷克念台词的毛病,且说道:“演员们最喜欢扯开嗓子狂啸,根本不顾重音或强调语。”加雷克不悦而且不服,约翰生便从《圣经》中挑出一段,据说加雷克错,约翰生则念对了,后者洋洋得意。

    我不知道对错的标准,当然也无需我们来判断,不过约翰生所说的那种毛病好多演员的确有。记得系里有位老先生去世,搞了个追思会,有位话剧出身的名演员参加,最后朗诵一段,算是压轴。中气十足的男中音,头一句念出来,端的声震屋瓦,会场不大,所有的人都给震了。但说老实话,也就是听个响。

    约翰生在台词上跟人顶真,显然不是他在吐气发声上能给人什么指导,作为写作为生的文人,所恃者全在文理脉络的把握。文字和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似乎不可一概而论,若是诗,写作时声音理当是“在场”的,除非只是把大白话分行写。文章另当别论,但大凡文字讲究语感好的作家,写作时多半声音也并未“缺席”,虽然表面上是无声的。文章的节奏、语势常常就从这只有自己方能听到的声音里来。

    反过来,悬想某位作家的文章可以怎么读,倒也可以对其文风揣摸一二。越是独特的作家,似乎越难于找到与之相应的声音形式。在我想来,新文学作家中,鲁迅肯定是最难读好的作家之一。他的一些名篇,我在各种场合下听过或照本宣科,或“声情并茂”的声音版本,从学校教师的领读课文,到“文革”时期常可听到的高音喇叭里高八度声音的朗读,到电台名篇赏析里著名播音员的,都觉得不对(当然是在鲁迅作品读多了之后)。打个通俗的比方,就像足球实况与韩乔生的解说那样南辕北辙。虽然理想的读法,我也说不出来。我想这个责任应该由他老人家自己负:除了内容理解方面的困难之外,还因为他的文章有一种特殊的节奏,特殊的语感。他有他自己的节拍,尤其是,自己的休止符。不是别人没有,是他来得特别。也听过朱自清、冰心等人文章的名篇朗读,就不像听鲁迅文章那样觉得不对。在这方面,同样难得要领的,是周作人的文章。

    周氏兄弟文风上的反差,很多高人已说过了。读起来(准确地说是读出来)这样的感觉同样强烈。二人文章在节奏“声调”上也是各趋一途,并且是各臻其极。若谓鲁迅的文章是掷地作金石声,那周作人就是润物细无声。鲁迅的文章沉郁顿挫,读来是最有顿宕感的,这与他的喜好尼采警句式风格,遣词造句求其峭拔、警策有绝大关系,或者竟是一体两面。其语句直如自铁砧上锻打出来,火星四迸,叮当有声。当然还有“魏晋风骨”,《唐宋传奇集·序例》中末尾有一句题记:“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当时即有人叫绝,此属特例,鲁迅通常做的是语体文,但他确是把文言文的某些节奏,包括骈体文的特点,化入到白话文之中。那些参差的句式,有时简直就要视作鲁迅式骈散互济的长短句。

    周作人与鲁迅的追求恰好相反,对平和冲淡的钟情令他很是排斥警句。警句在鲁迅作品中俯拾即是,周作人文章中则难得一见。他显然是有意为之,五十年代初,他看张爱玲的《十八春》,对一个极平淡的句子大加赞赏,对另一在他看来有警句意味的句子则有微词,而张这时风格上已不复《传奇》时代的秾丽了,足见他警惕性之高。相应的则是他的文章没有顿挫,不见抑扬,凡可能产生起伏顿宕处,他大体上总是令其消弥于无形。有可能造成语气顿挫的标点符号,如问号、惊叹号、破折号,他基本上是不用的,排比或带有骈体意味的句式更是没有,意在抹除文章中一切戏剧化的表情。

    要举例,实在是太多了,一时也不知何者更典型,正好在读鲁迅的《死》,里面有那著名的遗嘱,就把周作人的遗嘱也找来。关于生死二人一样看得很透,写来却是两种调子。全引太长,只引两句,是说后事的处理——

  周作人:“吾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随便埋却。”

    鲁迅:“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这文章写得妙,杂花生树,左右逢源。更妙的是,作者天生一双读书眼,有此慧眼,书页到处,即是洞天。

文章入题的妙,但理尚未说开,恰恰难在此处,如何导引有心人共鸣,且能曲径通幽,共渡桃源?才是功夫。

1,演员对台词的表演,有扩声的效果要求,不同于朗读的均匀。

2,英文是拼音文字,“能指”直接通达声效;而汉字有象形意味,“所指”更为广义。

3,警句与俗话(市民口语),有不同的节奏、声韵,与口感。

4,在“半白半文”的新文化创造时代,鲁迅比周作人在文风上更多创新意识,造字的效果多难入口。

但是,鲁迅的文风却自有风骨定型,迄今仍有好事者仿制成风。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

海上兄到底在说些啥,到底想说些啥,通常我是没能力看明白的,这一帖虽难得地有所明晰,但要真正看清,谈何容易。

比如它的1,提到了扩声要求,我就不清楚是指运用胸腔共鸣、假嗓之类肉声手段,还是指借助麦克风;如是指后者,他显然连约翰逊博士是哪个时代的人都不清楚。如是指前者,那么,他显然连文章“所指”都没看明白。作者强调的是如何理解原文,所谓扩声,只是为了让声音更好地传达到观众耳朵里,但与理解原文是没有矛盾的,无论你是在小客厅里朗读还是在大舞台上朗读,你都必须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味。作者感兴趣的正是这个,作者讲的是文学,不是舞台效果。也许海上兄凑巧对舞台略有所闻,但也不能盲目往这上面套的。

2同样可笑。汉字的象形意味,只是指汉字肇始之初的事,汉字经累次演化简化,象形意味早已缩减至无了。比如,你看到我写这个“象”字,还有能力想到一头大象吗?海上兄喜欢用蜻蜒点水的文字写一些玄远幽邈的事,目的似乎不是告诉别人什么,而是暗示自己懂得些什么。至于他是否真懂,那真是天晓得。

3的问题不是可笑,而是无聊。如此浅显的道理,有必要被郑重其事地写进“3”里去吗?

4可能牵涉到一些有意味的问题,但我怀疑你并不知道该话题的份量,只是逞勇而为。至于“造字效果”这类标志性的海上式不知所云,也等于揭露了你对该话题的无知。不信,你且试着用非“放射性笔法”(这有点为难你,我承认),说说文风创新意识与“造字效果”的内在关系。

围棋中有一种俗称“妖刀”的诡异战法,但使唤妖刀的前提是,棋士在别处使的都是堂堂正正的正招,惟其如此,那手妖刀方见横空出世之效。海上兄则反之,他只有妖刀,不见正招。结论在我看来就很简单,那根本不是“妖刀”,只是胡闹。

哈哈,难得看泽雄兄如此较真,真性情也。

海上兄也太过弄虚,有点不太好玩,嘿嘿。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谢谢网事情缘兄的批评,日后争取认真些,更认真些,再认真些。

不过,和海上兄讨论,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主要原因是,他没有明确的观点,或者,他不喜欢展示观点,而是性喜飘移游走。讨论必须是围绕观点进行的,没有观点,难免成为无米之炊。

我希望他能多少展示一些观点,而不是莫明所指的“海上式Ps”。——这可能吗?祈祷吧。

古代人读书思考累的荒凉,有时候,偶感大发,得一字,得一句,觉得来自不易,赶紧拿个手抄本记下,名为:札记。后来名盛成了大师的,也多有感叹。

传说猪革亮先生的妙计,也是三言两语的小字条,锦囊包裹后,令收藏者限时限刻的启用。

糨糊“周郎”却有另一雅兴,凡是读书文章(帖子),必求宏论正典。逐字逐句,借用“形格词典”详释考据。。。遂成笑料![em01][em01]

据说,这就是“三国志”为何成就“三国演义”的道理。

ps:聊到“妖刀”,有机会敷衍一篇手谈故事来搞笑吧。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
以下是引用海上笑笑生在2006-9-21 13:42:00的发言:

古代人读书思考累的荒凉,有时候,偶感大发,得一字,得一句,觉得来自不易,赶紧拿个手抄本记下,名为:札记。后来名盛成了大师的,也多有感叹。

传说猪革亮先生的妙计,也是三言两语的小字条,锦囊包裹后,令收藏者限时限刻的启用。

糨糊“周郎”却有另一雅兴,凡是读书文章(帖子),必求宏论正典。逐字逐句,借用“形格词典”详释考据。。。遂成笑料![em01][em01]

据说,这就是“三国志”为何成就“三国演义”的道理。

ps:聊到“妖刀”,有机会敷衍一篇手谈故事来搞笑吧。

呵呵,果然,就这么点玩意,不知所云,口气冲天。拜托哪位,告诉我海上兄哪些文字,可以勉强够得上一种观点的轮廓?我是瞧不出来的。

玩弄文字游戏,非高手莫办,而一个连“传说”“据说”这类家常语言都无法准确使用的人,却偏偏还要摆弄文字,让人怎生是好!

我回复海上兄,只是表明一个态度,省得他四处说别人是小圈子,然后再到网友意见栏发帖并“ps”。我本人冒险搭理了一下,结论是,没法对话。还是那句话,不知道他说些什么,只看见他在说。所谓说,也就是嘴唇在动的意思。

 

吃肉的感觉,品茗的感觉,听戏的感觉,看书的感觉,各有其妙。

吃肉,大约讲究的是舌尖咂摸后,口鼻是否有肉香在缭绕,胃肠是不知香臭的,所以妙处是在“前头”,实惠落在“后面”。

品茗,不仅要讲究前头的功夫,入肚后温润的感觉似乎同样重要,做不得减法,否则全无雅致的余韵可品了。

听戏,可是另一层功夫了。一边眼观六路,一边还要耳听八方,形体与声音彼此叫着劲儿,并以各自的能耐传达着情感,戏瘾也就在听与看之间。

看书,特别是看文学类的,自然还有一层念的甚至是唱的韵律和趣味在里面,这其实与人们情感起伏相呼应,好像也省略不得。

上述的绝妙之处,俺可是都想尝一尝、品一品、听一听、看一看,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海上兄欲以锦囊立言,此意甚好,锦囊虽短,也算妙计,但以海上兄四道锦囊,只怕一旦展开,卧龙先生见了未必得意。

泽雄兄所言肯綮,只是海上兄飘的太远,离堤万里,眼神就不太好使了。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9-21 13:59:00的发言:

我回复海上兄,只是表明一个态度,省得他四处说别人是小圈子,然后再到网友意见栏发帖并“ps”。我本人冒险搭理了一下,结论是,没法对话。还是那句话,不知道他说些什么,只看见他在说。所谓说,也就是嘴唇在动的意思。

 

给周兄修正一点常识:

“小圈子”,是一种聚众现象,没有什么让人惊讶的。

但“小家子气”,是让人鄙视的。

俺说真名网是“小圈子”文化,不是贬义。但是,俺鄙视真名网的“小家子气”,是确实的。

小家子气之所以低劣,会让“大智慧”诞生“小聪明”。。。周兄很容易“以身示范”。 [em08]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

海上兄不容易,说了些意思明确、指向清楚的话,我愉快地发现,你11楼的帖子我完全看懂了。

所谓看懂,也就是说,你终于提供了一点具备可掐性的文字。我知道该从哪儿和你讨论了。

““小圈子”,是一种聚众现象,没有什么让人惊讶的。 ”——不错,但“小圈子”本身具有贬义性,是吗?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使用具有贬义指向的词,应该有最起码的慎重,你有异议吗?

“但“小家子气”,是让人鄙视的。”——这话正确得让人无精打采。如果说它有什么“可鄙”之处的话,在于它没来由地暗示:别人好像都特别热衷于“小家子气”似的。海上兄连这点道理都明白不过来吗?像抢注域名那样把一个明显的美德揽在自己怀里,本身就是一种“小家子气”。说得准确些,这叫窃取精神上的不义之财。希望你对此表现得不要太过狂热。

“俺说真名网是“小圈子”文化,不是贬义。但是,俺鄙视真名网的“小家子气”,是确实的。”——真名网不是抽象的,大量的真名网友我都不认识,离开了网友的帖子,也就不存在真名网。在为真名网注入何种“气”方面,你海上笑笑生在“人气权重”上并不天然地低于别人,包括版主。真名网具有什么气,没有人可以决定它,但大家可以共同推动它,而且,方式还应该是多元的。如果你想借此机会证明全真名网只有你一个人鄙视“小家子气”,在我看来,再没有比这种证明更“小家子气”的了。以你我为例,我和你的身份全无区别,都只是真名网的一个普通网友。但是,如果你非要产生某种受迫害、受排挤幻想,我可救不了你。我看到的是,真名网论坛入口上端的公告内容,就来自对你的合理建议的采纳。这难道说明了别人的“小家子气”?

所以,如果要以身示范,请从自己开始。光嘴上说鄙视“小家子气”,是可笑的。用你的行动展示点大家子气,才能真正服人。你在真名网注册并发帖,你就是一位真名网友,展示你自身的大家子气,也就是同时让真名网增添大家气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1 15:39:29编辑过]

海上先生,您啥时候贴您那四角俱全、我注六经式、惊天地、泣鬼神的论文,以便我辈观瞻?俺等了好久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网络是教化的极好场所,是大启人智地方,有各方面的大家进行沟通,交流,简直是一种天然的公益教育,我实受益不少,大家不要轻言离开才好,就象夫妻,可以打闹生气,但不要轻言离婚。

是俺贴在“建议”版块上的,转贴过来,继续建议,嘿嘿:

还是宽容些好吧。

既是论坛,你来我往也是常态。海上兄自视甚高,本乃善事,只是太过罢了,所谓过犹不及也。偶然的意气尚且可爱,经常意气,未免可恼,既犯众颜,又拆招乏术,依网事之见,不妨低眉信手,未必就是失败。

至于各位版主们,也不妨在现代性的大路上传一回统:留一条恕道于海上兄吧。

如何?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以下是引用杜雅萍在2006-9-21 16:01:00的发言:
海上先生,您啥时候贴您那四角俱全、我注六经式、惊天地、泣鬼神的论文,以便我辈观瞻?俺等了好久哟。

豁豁,有女士远方呼唤。。。俺一阵头皮发麻,赶紧来瞧瞧,出了啥事体?

平平女士,请心安勿躁,那个“冤曲”唱的久远,俺都淡忘了。

想来,还是那个硕士论文的典故吧?您都博士后了,还牵挂什么呢?

本来,好说好量的,俺瞧您的钻石论文,从大题目到小节标题,堂堂正正。但内容一看,文不对题之“妙”,让人抓狂。

不敢直接点明破绽,只能随口留言,暗示一下。如果论文之主,有纳人之言的气量,留个什么msn的,自然随波逐流,说说学术学理的奥秘要点。。。可惜,版砖砸下,俺吓得择路逃亡,语无伦次,莫怪莫怪。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

小儿科和网事情缘兄拳拳之心可感,不过海上兄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俺是非常佩服的。

我一直觉得,泡坛子,离不开游戏精神,这一点,海上兄不是不够,而是过分。我有时倒想,假如海上兄能够少一点玩世不恭,说不定俺立刻就得忙着刮目了。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9-21 15:37:00的发言:

海上兄不容易,说了些意思明确、指向清楚的话,我愉快地发现,你11楼的帖子我完全看懂了。

所谓看懂,也就是说,你终于提供了一点具备可掐性的文字。我知道该从哪儿和你讨论了。

““小圈子”,是一种聚众现象,没有什么让人惊讶的。 ”——不错,但“小圈子”本身具有贬义性,是吗?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使用具有贬义指向的词,应该有最起码的慎重,你有异议吗?

“但“小家子气”,是让人鄙视的。”——这话正确得让人无精打采。如果说它有什么“可鄙”之处的话,在于它没来由地暗示:别人好像都特别热衷于“小家子气”似的。海上兄连这点道理都明白不过来吗?像抢注域名那样把一个明显的美德揽在自己怀里,本身就是一种“小家子气”。说得准确些,这叫窃取精神上的不义之财。希望你对此表现得不要太过狂热。

“俺说真名网是“小圈子”文化,不是贬义。但是,俺鄙视真名网的“小家子气”,是确实的。”——真名网不是抽象的,大量的真名网友我都不认识,离开了网友的帖子,也就不存在真名网。在为真名网注入何种“气”方面,你海上笑笑生在“人气权重”上并不天然地低于别人,包括版主。真名网具有什么气,没有人可以决定它,但大家可以共同推动它,而且,方式还应该是多元的。如果你想借此机会证明全真名网只有你一个人鄙视“小家子气”,在我看来,再没有比这种证明更“小家子气”的了。以你我为例,我和你的身份全无区别,都只是真名网的一个普通网友。但是,如果你非要产生某种受迫害、受排挤幻想,我可救不了你。我看到的是,真名网论坛入口上端的公告内容,就来自对你的合理建议的采纳。这难道说明了别人的“小家子气”?

所以,如果要以身示范,请从自己开始。光嘴上说鄙视“小家子气”,是可笑的。用你的行动展示点大家子气,才能真正服人。你在真名网注册并发帖,你就是一位真名网友,展示你自身的大家子气,也就是同时让真名网增添大家气象。


难得周兄费言,唠叨一些“看懂”的文字上口。

只是,俺担心的,恰恰是所谓“看懂”的文字,本来就藏着一些不易看懂的“妖术”,这正是“大家之言”,如何喷烟吐雾的气度与密笈。

好在,俺用“常识”来入眼,自然“小家子气”破“大家之言”,有了简明的招数。

“真名网”究竟是什么东东?

真的是,众网友一概天赋智慧,看清“抽象”与“具象”的奥秘了吗?

既然,俺鄙视真名网,是否是一个与抽象风车作战的古典骑士的花眼呢?

周兄的“大家之言”,是否出现了一个常识下的破绽?

让俺们来尝试点破一些怪异的现象吧:

1,论坛是由程序构造的,程序的设计却是对照了现实的秩序,这就是产生了真名网论坛的管理规则,也产生了管理员靡下的管理团队(包括版主及嘉宾等级)。

所以,俺鄙视“真名网”,这句话的含意很简单,就是鄙视目前真名网的管理操作行为,与管理者队伍的能力(包括一些人品)。虽然,不能说鄙视全部,但局部现象已经足够让俺鄙视了。

2,所谓“小家子气”,就是附生在“小圈子”现象中的恶劣成份。

文人之间情同意合,相映成趣,产生了小圈子文化现象,是一种常识。

但小圈子中若有恶意张扬的“小家子气”,则是另一种恶心现象。

例举如下:

1)牵涉到自家利益,便声张“正义”;牵涉到别人关系,便“王顾左右”。

2)用功利观来取舍“建议”。前提也是用功利观来投机性质地分别网友的“敌我”假想界限。

3)版主可以放任擅权自主,为恶不咎。对网友却按照敌友嫌疑作不同程度的“审核”或帖子处罚。

由此,可以推断,“小家子气”的实质利益,就是宠爱与维护“小团体”的自身利益,而不顾公德、公信的原则来判断是非。(假如有天下网友成为共识的“公德”、“公信”存在的话。)

补充一下:

真名网公告对俺的合理化建议的选用,也只是一种功利观至上的选择性证明。

因为其他的“建议”帖子,多有打入18层地狱的款待。

这也是一种选择性失明的案例。

用真名讲真话。。。我怀疑 用马甲玩丑话。。。我理解 用真名说慌话。。。我见证 以真理的名义。。。我祈祷
以下是引用周泽雄在2006-9-21 16:29:00的发言:

小儿科和网事情缘兄拳拳之心可感,不过海上兄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俺是非常佩服的。

我一直觉得,泡坛子,离不开游戏精神,这一点,海上兄不是不够,而是过分。我有时倒想,假如海上兄能够少一点玩世不恭,说不定俺立刻就得忙着刮目了。

嘻嘻,回泽雄兄:俺只是觉得海上兄无厘头式的高明有些晃眼。其实海上兄在“建议”里的那段关于网络技术的建议还是蛮有建设性滴,只是笔锋一转,就豁了边,看海上兄疲于招架,俺都帮他累,他累,俺也累,嘻嘻。倒在石榴裙下,还能做回风流鬼,倒在没头没脑的口水里,俺就要为海上兄说声“可惜”了。本来大家都是素昧,对着显示器翻眼,那样子……嘿嘿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海上兄,抱歉,我决定不再回复了,因为你所说的内容,已经与主帖完全没关系了。海上兄如果实在骨梗在喉,不吐不快,麻烦你继续去网友意见栏发帖吧。看来,你目前的情绪,的确适合在那里发帖。我希望你不要因为自己的看法(哪怕全是高见),就把真名网的所有坛子全都理解成网友意见栏。

请移步。

如果我不尾随而至,希望你不会见怪。个人习惯,我不喜欢去那儿。——只是个人习惯而已。


顺便再说一句,俺在别的地方也看见对真名的微词,意思和海上兄所言类似。俺不知就里,但想于真名而言,应该做的更好些的。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以下是引用网事情缘在2006-9-21 17:14:00的发言:
顺便再说一句,俺在别的地方也看见对真名的微词,意思和海上兄所言类似。俺不知就里,但想于真名而言,应该做的更好些的。

既然如此,我再说说个人看法。

说真名有小圈子,由来已久。实不相瞒,我对小圈子的痛恨,不在各位之下,包括不在海上兄之下。

但小圈子有两种,其一是自然形成的,这不独真名是这样,任何地方,人一旦相处久了,自然会依照某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流程,形成某种小圈子。这是可以视为规律的正常现象,我们谁也奈何它不得。我们反感的,不是自然形成的小圈子,而是那种画地为界、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意识。我完全不能代表任何人说话,但我过去毕竟做过真名网的管理员,与其他网友相比,关于管理层方面的事,可能略多一些发言权。我敢说的是,并没有一种有意识的倾向,觉得真名网应该是一种小圈子。

真名网之所以频频给人造成此种印象,肯定事出有因,但那个“因”,与论坛管理层的引导无关,也没有哪位版主有此念头。相反,真名网一直致力于成为一个公共论坛,真名网没有天生的大佬,反过来,谁都可以做真名网的大佬。论坛其实是非常公正的,真名网上的网友大多见识不凡,他们可不是势利鬼,何况,论坛也无利可图。版主在论坛上的工作近乎透明,时刻处于网友的监督之下。版主,在通常意义上,他可能比普通网友更关注论坛前途,因而他也完全知道,划地自牢,斤斤于小圈子的营求,不说别的,首先就是一种愚蠢。理论上讲,没有一个具有常识的版主会满足于经营小圈子,如果有,把他视为例外,无疑更好。

反过来,那些在坛子上相处久了的版主或网友,难免会表现得稍稍热络些。这虽是人之常情,但看在一位初来乍到的网友眼里,说不定就会觉得触目和不快。个人觉得,说真名网有小圈子,十成中有七八成,来自错觉。真名网不乏这样的例子,让一些初来乍到的网友顿生宾至如归之感。

我理解的论坛,就是开放的,开放不是一个阶段,而是一种常态。开放也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强调包容,提倡多元。论坛没有天生的主人,所以,论坛要求网友的,应该也不是一种客人意识。

个人看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1 17:44:13编辑过]

版主移个帖锁个帖也要听网友指手划脚半天,这版主可真够窝囊了。

如果海上自己的论坛随便进行个什么管理,就要听一堆网友指派来指派去,恐怕自己就得先吐血吧。

权就是用来管理的,能管理后再和你谈管理的理由,那已经够可以的了。难不成要每次管理前先发投票帖给出一二三选项等大家民主投票通过了再执行不成?

不过嘛,试想想文人墨客武仗不方便打,打打嘴仗也才热闹,海上兄要再闹闹也无妨,不然这每天的帖子量可得下降点,味道也少一样啊,

[em01][em01][em01]

回泽雄兄:

完全同意泽雄兄意见。“人情”原本常态,于我“人情大国”更是常态之常态,比如,我十年前读泽雄兄一则短文《我们为什么写书》,至今念念不忘,于是,对“周泽雄”三字倍感亲切,而网事游历“真名”也正是在网上查找泽雄兄近著,这才有幸走进,并且喜欢这方风水。

且说海上兄之争端,于文字角度,网事不很赞成海上兄之文风,至于别处所阅“微言”,当然也是一面之词,网事不知就里,并无匡正之意,从毛领袖之教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真名毕竟也是网络,亦算得“公共平台”,在此,高头讲章与唾液齐飞并不算如何的意外,而于“中国特色的网络”而言,只要不触及所谓“敏感词”和论坛一般规则,皆当以宽宏为上。

在我特色中国,诸事不易,操持真名之艰辛自然可以想见,以真名境界,只期待做的更好!

另附小文一则,以博泽雄兄并真名兄弟姐妹一哂。

 

?(1996年5月)

 

 

    有人说“依附于书籍上的神性,如今已被斑驳得不成样子了”那么依附于读书人身上的灵性与虔诚呢?他们的神圣感、使命感在现代商业文化的诱惑下早已堕落得粉身碎骨,却依然要端出副“读书人”的派头。

    曾读过周泽雄《我们为什么写书》一文,他尖锐地抨击了当今知识界普遍存在的轻浮与功利,一年后,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却被人改头换面、堂而皇之地以《为什么出书》为题“重新”发表了一番,真是对良知无情的嘲讽,文化的队伍有这样的高级(抑或低级)庸俎真令人惊讶的五体投地。

    当知识进化成技术和人文的时候,前者却将人物化成一种同样可以操作的工具,就是这种工具掩饰住了人文精神的光泽并将其驱赶到逼仄的胡同进行一番技术化的改造——从此,读书不再是神圣而高尚的事业,只是一帮伪读书人任意图解、用以粉饰思想苍白与精神空虚的迷彩服,是在社会交往中讨价还价的筹码。

    然而,我们究竟为什么还要读书?

    读书,决不是在已有的古训中寻找生命的庇护,在人类文明艰难的行程中以求全身而退;读书,决不是把自己的思想蜷缩于历史的教条中,在强权的阴影下亦步亦趋;读书,也决不是为了迎合现实的平庸做精心的媚俗准备,以期在不久的某个幕后交易中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不幸的是,读书人的庄严与庄重却在文化商业化的浊流中消解得无影无踪,使文化变成一种可以在地摊上随意兜售、贩卖、可以随行就市的劣质商品,甚至还作出惨兮兮的可怜状以便待价而沽,只为卖出个更好的价钱。由这样的读书人晋级而成的写书人,哪里需要什么独立的人格、圆融的智慧,不过的一曲接着一曲的市侩主义大合唱!是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作者呢,还是有什么样的作者就有什么样的读者?无论怎样,实在是一副互相恭维尔后又互相诓骗、互相攻讦的滑稽样。他们共同伪造出了一个蔚为大观的文化市场。

    不可否认,文明的进程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知识,在这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文化画卷上我们已不太容易作出如哥白尼式的、如康德式的、如1789年法国式的革命,然而,我们仅此便以为理解了这些革命全部本质与意义,从此把书本及其文化及其全部人类文明看作放在计算器里便可轻松解读的公式,把读书人造化成“向钱看、齐步走”的当代俗物,这又岂止是知识界的悲剧。

    解读历史,或许这是个太高的要求,那么我们不妨追问一下自己,在滚滚而来的商业大潮面前我们是否因功利而失贞,是否还保留了一些读书人的独立、淡泊与尊严?尽管已不必再将读书的目的终极化,一定要去承担怎样的使命,但如果我们还真的读书的话,至少总还该有些真诚与诚实、至少总还该有些情调与境界吧。我们的读书人呵,何时才能揪下这条庸人的辫子,何时才能做到独善其身而不是招摇过市——真的,别再玩什么糟蹋什么了。

    想起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呼唤,我们这些鲁迅的子孙面对业已沉沦的读书人是否要大喝一声:救救自己?!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网事情缘先生把自己的原创文章埋藏在回贴里,俺差一点点就看不到了。强烈建议网先生发主贴。[em23]

谢谢网事情缘兄。是啊,只要不滥用,人情味会让人世变得温暖,让人生值得一过。

等你接受了梅茗版主的建议,把大帖作为主帖来发以后,我再来说说读后感。至于俺那篇小文,即使略有寸光,我总还嫌它写得不够味,所以一直没敢发到真名上来。一晃十年了,也可以学着某些老家伙的口吻,装模作样地称它们为“少作”了。也许,有兴致的话,我会琢磨着写一篇《我们如何对待少作》,呵呵。

《我们如何对待少作》!期待中......希望周兄的兴致早一点来.您的《文坛疯人院》已让小生等的发疯了。

谢谢苏扬兄。“我们如何对待少作”也许可以一写(但意思好像不大,尤其,“我们”这个词太大,不适合这个题目,还得再想想),至于《文坛疯人院》,当初信笔胡诌,不宜视为一种承诺的,我恐怕就不必履约了吧?请苏扬兄万毋再等,否则,等成一个戈多,俺可不承担责任。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