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可能是一位优秀博客[转帖]

 

    今年3月3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正式对外公开蒋介石1918年至1931年的日记。这是“蒋介石日记原本”的首次公开,吸引了世界各地研究蒋介石的学者的目光。从日记开放首日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教授就在胡佛研究所开始研究,除该所工作人员,他是第一位去看蒋介石日记的历史学家。从这一天开始,蒋介石日记正式于胡佛研究所档案馆内对外公开。有学者指出,这些日记不能完全看作是个人的东西,学者们都倾向于将蒋介石日记在内地存放。蒋介石的孙媳蒋方智怡也曾经表达过类似看法。这份日记于去年年底,由蒋介石的孙媳蒋方智怡交给胡佛研究所暂时保管,据称合同签订的暂存时间为五十年。

    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他于3月23日同社科院近代史所另外一名研究员杨天石一同飞赴美国去阅读了这些对外开放的蒋介石日记。据悉,这些公开的蒋介石日记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日记。

    今年年初,当媒体报出两蒋日记由蒋家后人交给美国胡佛研究所暂存的消息之后,愕然一片。但对于张海鹏来说,这个消息并不突然。早在去年,他就听说蒋方智怡在和胡佛研究所商谈暂存日记一事。但消息非常有限,双方商谈的内容、商谈结果都进行得相当秘密。

    大约在今年2月底左右,日记暂存情况初露眉目,美国的媒体率先报道了蒋介石、蒋经国的日记由胡佛研究所档案馆正式暂存。同时蒋家人还授权胡佛研究所档案馆将部分蒋介石日记对公众开放。

    此次“赴美”的蒋介石日记,包括蒋介石从1917年至1973年去世前两年的所有日记(残缺1924年日记),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蒋介石日记手稿。除此之外,蒋经国从1937年到1979年的日记也同时“赴美”。如此重要的日记,为什么蒋方智怡选择了胡佛研究所?两蒋日记为什么在此时远赴大洋彼岸?

    张海鹏表示,这个疑问目前事件双方都不愿意透露。他只是了解到,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员郭岱君在促成两蒋日记赴美事情上,起到了桥梁性的重要作用。而郭岱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这一问题“还未到公开的时候”。

    “她(蒋方智怡)说过这些东西应该是放在内地比较好。”张海鹏告诉记者,蒋方智怡曾经这样表达过自己对日记存放的看法。“这些日记不能完全看作是个人的东西。”张海鹏解释道。

    对外公开的蒋介石日记只是所有日记中的一部分,即1917年至1931年14年间的日记(缺1924年日记)。张海鹏表示,1917年的蒋介石日记非常简单,只是一些大事纪要。而从1918年到1931年的日记基本上是每年一本,日记用毛笔书写,每天一篇,日记篇幅不长,每篇大约五六百字。

    由于日记所经历的时间较长,部分日记的保存现状并不太好,因此胡佛研究所将日记原件进行了缩微胶片处理。对外开放的日记则是用缩微胶片印刷的复印本,而非日记原件。张海鹏了解到,日记原稿被锁放在档案馆内,两把钥匙保存在档案馆的馆长和另一位馆内的研究员手中,只有当两把钥匙同时出现,才能开启。而到档案馆阅读日记复印件的人不得对日记进行拍照、复印。只能用档案馆内提供的纸张抄录日记,也不允许将笔记本电脑带入档案馆,将日记抄录到电脑中。

    张海鹏表示,首批公开的日记只至1931年,胡佛研究所档案馆会根据此次公开日记的效果,考虑是否继续公开1932年至1945年或1949年的日记。而1949年之后的日记应该不会对外开放,蒋经国的日记也不可能对外开放。

    在公开的日记中,惟独缺少1924年的日记,有人猜测这些日记可能遗留在南京。但张海鹏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表示,根据杨天石的研究,杨认为这些日记不可能在南京,而是应该全部毁掉了。“因为1924年是蒋介石非常左倾的一年,在当年的日记中可能会有很多他的左倾言论,而蒋介石本人可能不愿意让人看到他的这些言论,所以可能后来把1924年的日记毁掉了。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日记单单缺少1924年的。”张海鹏说。他表示这只是一种猜想,事实是怎样的目前还是一个谜。

    据悉,在公开的日记中,按照一般对私人日记的处理,蒋介石日记中一些涉及个人隐私、在世的他人的一些信息也被胡佛研究所做了相应的处理。张海鹏告诉记者,在他们阅读日记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日记中的一些字、词句或者段落被黑色的字条贴住。他猜想这些被贴住的内容可能就是涉及隐私的内容,“这些被拿掉的内容其实特别少。”有消息称,这些被拿掉的内容,蒋家后人表示有可能在三十年以后对外公开。

    在1923年的日记中,蒋介石记录了自己受孙中山委托前往苏联访问。在访问期间,蒋介石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书,比如《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经济学说等。而在1925年和1926年的日记中可以看到,蒋介石虽然在忙于两次东征,带领黄埔军校的学生军和陈炯明打仗,但他也在忙中抽空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同时,在国共两党的合作中,孙中山还邀请苏联的顾问帮助蒋介石。张海鹏表示,从这些日记都可以看出,蒋介石在最初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并不是排斥的。

    “这种转变应该是发生在1927年。从日记中可以看出,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以后,蒋介石就在日记中有骂共产党的语言。在此后的日记中也再看不到他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张海鹏说。

    专家认为,这些日记正好可以提供给学者研究蒋介石思想如何转变,如何从对共产党有好感到后来反共。除此之外,张海鹏还透露,在日记中可以看到,蒋介石其实最初势力很小,职位也不高。他和汪精卫之间有非常大的矛盾。而且日记中还反映出蒋介石是一个权力欲特别强的人。

    蒋介石从1915年开始到1972年,57年从未间断写日记。这在政治领导人中非常少见。
  
    杨教授从蒋介石的日记中还总结了蒋性格上的五大毛病,杨教授说:“蒋介石在思想性格上有许多毛病,但是,又不断自我反省。每日、每周、每月都有反省记录。”

    杨教授说,少年时代的蒋介石非常淘气,青年时代的蒋介石则是上海洋场的浮浪子弟、招妓、搞“三陪”(陪酒、陪打牌、陪宿)。

    杨教授说:蒋介石性格上的五大坏毛病是:好色、多疑、暴躁、任性、孤僻。蒋对这些毛病都有反省。杨教授举例说,比如他在街上看到了美女,当天的日记中就会出现这样的话:“见艳心动,记大过一次。”

    蒋介石还是一个非常任性的人。孙中山派给他的任务,说不干就不干。比如孙中山想在福建建立革命根据地,派蒋介石去,没过几天,他就撂了挑子。访苏之后,蒋介石在船上写了游俄报告,本应马上到广州汇报工作,他却回到老家,后经孙中山和廖仲恺催促才到广州复命。

    杨教授说:蒋介石不懂现代民主是怎么回事。孙中山曾认为西方的“三权分立”还存在缺陷,因此创立五权宪法,即行政、司法、立法、监察、考试五种权力各自独立。孙中山对之非常满意,称其为世界上破天荒的政治体制,可以解决西方政治的很多缺点。但蒋介石却在日记中说,“五权”上面必须由总统制管着,不然就会权力分散。杨教授说:只有权力集中,没有民主,没有制衡和监督,那当然是专制和独裁了。

    蒋介石曾做过一件非常符合孙中山的心意的事,那就是在辛亥革命后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杨教授说:“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和陶成章就有很大的矛盾;革命后,矛盾更厉害。孙光明磊落,不会主张派人去暗杀陶,但除掉陶,符合孙的愿望。”蒋介石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把陶成章杀掉,这件事我没有向孙先生汇报过,孙先生也没有和我谈起过,但是,我想这件事符合孙先生的愿望。这是他后来信任我的重要原因。”这确实是蒋介石的内心独白。

    我们一直认为,蒋介石的对日不抵抗政策始于“九·一八”事件,但张学良生前多次声称“不抵抗政策”是他自己的决定,而不是蒋介石的命令,这样,蒋介石是否主张过“不抵抗政策”就成历史疑案。此次杨教授看蒋介石的日记时发现,早在1928年,蒋介石就有过不抵抗的决定。当时,蒋介石率兵北伐,抵达山东,日本人出兵占领济南,制造“五·三”惨案,开枪射击中国人民,残杀中国外交官蔡公时等17人,想给蒋介石下马威,不想让蒋北伐。5月10日,南京国民党两个重要人物到山东与蒋开会,研究对日态度,到底是打还是不打。蒋介石的日记中写到:“决定不抵抗主义。”后来也就因此有了北伐军绕道继续北上的行动。这篇日记确凿地证明,蒋介石的不抵抗并非从“九·一八”开始,早在3年前的1928年就已经有了这种决定。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北伐,是打倒张作霖;和日本人打,北伐就无法进行了。”杨教授说:当时怎样处理才正确?需要深入研究:“这段日记解决了疑案,又提出了新问题。”

    蒋介石曾是孙中山联共政策的支持者。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说过两句非常有名的话:“没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民党不是真正的国民党”,“没有共产主义的三民主义是假的三民主义”。但是,蒋介石又认为,三民主义是救中国的唯一主义,中国革命必须由中国国民党领导,只能有一个司令部。他说:国民党是大党,共产党是小党,小党要作牺牲,跨党的共产党员都要脱离共产党,参加国民党。抗战初期,蒋介石还提出,国共两党都取消,合成一个大党。后来,蒋介石的这些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为“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不允许三民主义之外的其他主义存在,也不允许国民党以外的其他党存在,逐渐成为法西斯主义。

    蒋介石早年对苏联非常向往。早在1919年,蒋介石就萌生了赴俄考察的愿望。当年1月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近年拟学习俄语,预备赴俄考察一番,将来做些事业。”此后,他经常研究俄国形势,注意俄国革命的消息,把俄国革命看成是“一个新纪元”,并且还说过“如果有人攻击俄国革命,必与之力争;如有人攻击共产党,必竭力为之辩护。”

    1923年蒋介石终于圆了访苏梦,作为孙逸仙代表团的团长到苏联进行访问。此次访苏,蒋介石对苏联的印象有很满意的地方,对苏联的领导人也有赞扬的一面,并且还称加里宁非常慈祥,像一个中国的老农。但是,蒋介石回国后的第二年就严厉指责苏联。杨教授介绍说,其原因就是蒙古问题。蒋介石访苏的主要目的是想在蒙古的库伦(现乌兰巴托)建立国民党的军事基地。

    当时的北京正受直系军阀的统治,推翻直系军阀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广州出发北上,路途遥远而艰辛。这就是北伐;而另一条路线则是从库伦出发南伐,途中只要经过河北的张家口等地就可以杀入北京。杨教授说,蒋介石当然希望选择后者。但是,苏联拒绝了蒋介石的要求。蒋介石显然对此非常不满。他在日记中说:“求人不如求己”,“各国都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什么朋友啊、盟友啊,都靠不住。”苏联拒绝国民党在库伦建立军事基地是促使蒋介石对苏联失望、反感的重要起点。

    蒋介石此次访苏,还看出苏联的一些毛病。杨教授从日记中发现了几句以前没有看到过的话:“苏俄是少数人种当国,排斥异己,我很替苏俄担忧。”据杨教授分析,这很有可能是在批评斯大林,因为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不是俄罗斯族。不过,杨教授强调,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蒋介石回国后,曾向孙中山进言,不同意联俄,受到孙中山的批评。孙说:你顾虑过头了。

    据了解,蒋介石的日记除保有原件外,还有其老师毛思成等人根据蒋介石日记手稿所作的抄录。“这些抄录的日记分别保存在内地和台湾。”张海鹏说,这些摘抄的日记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而是按照日记内容分成了不同的类别,相当于日记类抄。“这些日记类抄和日记原稿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日记类抄作过一些修改和润色。”

    此外,内地保存的日记抄录为根据1919年至1926年的日记编成的《蒋介石类抄》,而台湾保有的则为1926年和1943年的日记摘抄。而1943年之后的日记只保有原稿一份,而这些原稿则都暂存于胡佛研究所。

    这些日记的公开有怎样的价值?张海鹏认为,这些原始的蒋介石日记对于研究蒋介石本人的思想发展有一定意义。“在中国近代这个发生巨变的年代里,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一代领导人,他内心成长和思想的变化是近代史研究的一个方面。而这些日记正好给予了我们研究的一个资料。”

    宋美龄说,她1922年在孙中山家第一次见到蒋介石时就被对方迷住了,“他远比我二姐夫(指孙中山)英俊”。两人一见钟情,当即互换了电话号码,其后便开始鸿雁传书,感情与日俱增。曾是宋美龄秘书的张紫葛近日写了一本名为《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的书,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情。关于蒋宋联姻,宋美龄初时拒绝、宋霭龄积极包办、蒋介石为联美而婚等传说几乎已成定论。但张紫葛在书中却批驳了这些说法。他写道,当宋美龄听到自己的一位得力助手也相信这些传闻时,曾用指头敲着桌子说:“我的朋友,我简直没想到你也相信这些编造出来的谎言。”

    蒋介石向孙中山吐露了对宋美龄的爱慕之情,并想请宋庆龄帮忙,“孙文表赞同,而孙夫人(即宋庆龄)则极力反对”。大姐宋霭龄初时也曾附和母亲一道反对这桩婚事,但后来被宋美龄说服,“这桩婚事自始至终都是我自己做主,与阿姐何干?至于蒋介石和我结婚是为了走英美路线,那更是天大的笑话……”

    蒋介石解密日记:宋美龄在婚后曾经不幸流产。

    说起宋美龄,不得不提到她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从小接受西式教育的她,已经成为近代的传奇女性之一,而她和蒋介石的婚姻,更曾被视为有政治目的,因为两人婚后一直没有生育。但是在蒋介石已经解密的日记摘本上,却记载了“夫人小产,病益甚”这段话,透露出宋美龄曾经流产的内幕,蒋介石也曾经在日记中表示,希望上天能让妻子生儿育女,弥补人生的不足。

    蒋介石和宋美龄两人的婚姻也许一开始有政治考虑,不过蒋介石对宋美龄的欣赏也可以从日记中的一段叙述“才华德容、恋恋难忘”得到证实。虽然两人的感情是在婚后开始培养的,但在公开场合,都不难看到两人亲密扶持的景象。

    宋美龄一生都非常重视身材和容貌的保养,到了晚年更是精心呵护,这在士林官邸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很可惜宋美龄患有皮肤过敏症这一顽疾,所以,有时仅仅因吃了一点海鲜或沾了一些花粉,就会旧疾复发,非常难受,也很影响她的美观。因此,手下人服侍她时,方方面面都必须小心翼翼。宋美龄曾到白宫做客,由于她的皮肤过敏,每天都要换几次床单,可不知内情的白宫侍从们对宋美龄这一习惯却是抱怨不已。

    宋美龄在她百岁的生命中,几乎每天都要化妆,而且一向不假手他人,没化好妆、梳好头,她是绝对不会下楼或是出门见其他人的,不过最主要的原因是宋美龄大概不太希望别人见到她的庐山真面目,据说即使是蒋介石也很少见到卸下妆的宋美龄。

    对于容貌上的先天不足和日渐衰老,宋美龄只有依赖化妆品来弥补和遮盖,但是对体重她不用这么费心,她一生都控制得格外好。她的侍从说,由于她对自己身材的保养格外重视,几乎每天都会用磅秤称自己的体重,只要稍微发觉自己的体重重了些,她的菜单马上随之更改,立刻改吃一些青菜沙拉,不吃任何荤的食物。假如体重恢复到她的标准以内的话,她有时会吃一块牛排。据侍从们讲,宋美龄有一样非常喜欢吃的东西,就是爱吃有骨头的食物,也不吃肉多的部分,单单喜欢啃骨头,比如鸡翅膀、鸡爪子之类的东西。是不是这类食品吃了不会使人发胖,就无从考证了。而且早年,她为了控制体重,曾经常吸烟。蒋介石是不喜欢闻到烟味的,更不允许人们在他面前吸烟。所以,宋美龄为了尊重夫君,就在自己书房里边抽。这个为身材而抽烟的习惯大概只维持了几年。也许,宋美龄觉得这个方法有些舍本逐末,就放弃了。

    宋美龄花了大气力来保持身材,自然对服饰也十分地讲究。但她最喜欢的衣服式样大概应算是旗袍了。据士林官邸的侍从们介绍,宋美龄超大型衣橱里的旗袍堪称世界之最。宋美龄有一个超级勤奋的裁缝师。这个裁缝师叫张瑞香。早在大陆时期,张瑞香就跟着宋美龄走南闯北,寸步不离。士林官邸内务科的人都清楚,除了过年那天休息一天之外,一年364天,张瑞香几乎每天都在不停地为宋美龄制作旗袍,而且他只为宋美龄一个人做。由于一些大大小小的官太太们投宋美龄所好,送礼之中多半有衣料,长年不断的绫罗绸缎,足够张瑞香一年忙到头的。凭他一个熟练的裁缝师,大约每两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每做好一件,他就喜滋滋地把新旗袍捧到宋美龄面前邀功请赏。可是在侍从们的眼里,宋美龄的旗袍穿来穿去,总是那么几套,从来没有太大的更换,令手下人不解:不知道是宋美龄不喜欢穿新衣服,还是她只喜欢用纯欣赏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几乎每件新旗袍做好之后,宋美龄都只是大略地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橱里妥善保管,从没见她再穿过一遍。这大概只有用“旗袍癖”来解释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蒋介石的日记不是翻案的惟一证据,日记是他个人所作,难保不自塑.
赶紧出版了大家来看看,这样摘要介绍也不知道作了什么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