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雄兄:记得兮兮还说过一句“千万别说什么……”的话,我真不明白,你凭什么让别人“千万别……”。我只想提醒一句,在俄罗斯还没有被称为“前苏联”的时代,大量俄罗斯人也未必知道《古拉格群岛》,但是,它已经存在了。 --------------------------------------- 我说那句话,是防止逻辑上存在不可知论出现.既然提到《古拉格群岛》,我仅仅读到不到一半,所以,只能借助文学史资料了.泽兄上面的话,应该符合事实.因为《古拉格群岛》写于1973年,直到198*9年苏联文学刊物<新世纪>才发表了首批官方认可的《古拉格群岛》的摘录.对泽兄对该作品如此熟稔,我钦佩不已. 不过,我总结泽兄那段话的意思,能否得出结论:"在俄罗斯还没有被称为“前苏联”的时代,大量俄罗斯人也未必知道索尔任尼琴"?答案经我查资料是:否.索尔任尼琴1962年就以他在斯大林劳动营中的经历记叙了斯大林时代一座劳改营中的一天的生活.1964年他的小说受到公开批判,并于1969年被苏联作协开除.所以说,前苏联人对他应该不陌生.期间,他的<第一圈>(1968年)<癌症病房>(1969年)得以在国外出版并获得国际性声誉,197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上述他墙里开花墙外红的经历,至少应该可以佐证这样的推理:索尔任尼琴被大量前苏联人知道的概率在迅速增大.也就是说,大量前苏联人当然不知道《古拉格群岛》(因为1989年才能看到摘录),但应该不可能不知道作为有胆量的作家的索尔任尼琴.代表索尔任尼琴胆量和艺术成就的岂止仅仅是《古拉格群岛》!同样有胆量的<癌症病房>据说文学成就更高.小弟我边学习上面的资料,边的出这样的结论:索氏的胆量,早就开始,他的声誉,早就被公知. 其实,我内心多么希望,我的"千万别说~~"的判断纯属胡说八道,因为中国作家已经有鸿篇巨制,双胆洪天的人物出现,足以让我欣喜万分,宁可甩自己嘴巴子.但一般的推理告诉我: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在无论如何也比索尔任尼琴的劳改营时代要宽松的今天,我们知道一个类似索尔任尼琴的人物的时间周期绝对不会比他那时长,也就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哪怕是近30年来,我们不可能埋没掉一个类似索尔任尼琴的人物(我们公开批判的机会就是作家被公知的机会),也就是说,环境比索尔任尼琴好,却仍然没有出现类似索尔任尼琴的人物。何况,中国作家如高行健,哈金,虹影(他们人在国外应该不构成容易发表的理由),他们在国外也已经多少有影响,说明如果怪罪国内没有出版自由不能发表而被埋没的借口也没有多少说服力,因为作家可以选择海外出版(电子邮件投稿已经寻常,或者其他方式,至少作品想要发表,不是没有口子)。那技术层面的便利都解决了,为什么我们还迟迟看不到双胆都足以傲世的作品和作家呢?我痛苦地这样想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9 23:18:2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