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美女论道之于丹

 

    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的易中天被媒体誉为比“超女”还火的学术明星。如今,真正的“超女”诞生了,这就是正在《百家讲坛》讲《庄子》的于丹。今年国庆期间,于丹在《百家讲坛》连续7天解读《论语》心得,即网罗了大批粉丝。一个女人,要具有怎样的魅力与能力才能够在中国如此成功地讲解国学?她的成长、她的经历、她的做人哲学,又和《论语》《庄子》有着怎样的渊源?她又是怎样在生活中诠释“女人”的定义……
    一部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还能在2500多年后叩动我们的心弦吗?这个疑问被一个叫“于丹”的女士解答了。11月12日,她的讲稿《于丹<论语>心得》被中华书局整理成书开印60万册。比之前创下单行本起印数国内最高记录的易中天多5万册,比青春偶像韩寒多10万册。在很短的时间内,其讲座内容被网友以音频、视频文件的方式疯狂下载。热心的粉丝更给了于丹“美女学者”、“女易中天”、“电视学者”等诸多称号。
  百家讲坛之于丹来了
  众所周知,“百家讲坛”自从开办以来,已经推出了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比如,王蒙、刘心武、阎崇年、易中天等。之前“百家讲坛”的主讲大部分是一些“老头”,41岁的于丹一亮相,便让观众眼前一亮,这位穿正装的学者,给男性学者“统治”“百家讲坛”的局面带来一抹亮色,一身靓丽套裙的于丹用女性的细腻和个性诠释经典,清风扑面。一向傲气,“俗事”缠身,二十多天未写博客的易中天也为此“破例”开博,写道:“于丹真棒!看了“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不禁拍案叫绝!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
  半部《论语》可治天下,《论语》岂是寻常人讲得?朱熹讲孔子把自己讲成“朱子”。很多人想象中,《论语》需要某位当代儒学大师来讲,满头银发,气宇轩昂,授业解惑,条分缕析。现在,居然出来个年轻“美眉”讲《论语》,她的形象、口才都像当红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却在那儿对深奥的学术话题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中国古老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大道理,她居然信手拈外国奇闻轶事来诠释。
  形容学术“超女”于丹,用“一夜蹿红”再合适不过了。她的走红过程,仅仅用了7天时间。但她的主讲也引来不少争议,比如她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一句中的“小人”,解释为小孩子。此言一出,世间哗然,她推翻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小人”的定义,有人推崇,更有不少学者站出来公开批判。
  与易中天、阎崇年等人主要讲历史、秘史不同,于丹注重从《论语》中探讨人生哲理、处世之道,从而找到《论语》与现代人、现实世界的联系,从典籍之中找到与现实结合点。一位观众觉得,于丹与易中天不同的是,“或许听了易中天,我们就不想看《三国演义》《三国志》了,可能只会买一本《品三国》。可是听了于丹,估计大家都会想买一本《论语》在家里珍藏,想重新认识一下孔子学说的强大魅力。”有人说,于丹比易中天红火的原因在于她做到了古为今用,让广大的受众在了解古老之《论语》精髓的同时,学到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更有人形象比如说,观看完了《品三国》以后,就像是喝了一杯白开水一样,很解渴。而观看完了《于丹<论语>心得》之后,仿佛是喝了一杯清茶,余味无穷,越咂摸觉得越有味道。
  “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在电视上采用的是与大学里截然不同的方式。她曾表示,自己的学养可能做不到去解读《论语》内涵,只能去做它外部的延伸,也就是心得。仔细的观众会发现“于丹心语”的独特之处:说是讲《论语》,真正谈《论语》的字数不超过四分之一,别致的外国小故事占最长篇幅。孔老夫子的话是观点,外国小故事是例证,“于丹心语”是结论。孔夫子的话引用准确,解释到位;外国小故事叙述简明、精彩有趣;“于丹心语”精炼鲜明、推心置腹。这样的讲法很像美国畅销书《心灵鸡汤》。这讲座既可以引起观众的盎然兴趣,又可以变成一部随笔类畅销书!
  历来关于《论语》的研究太多了,比如台湾有一个被称为“麻辣教授”的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他是用现代观念把《论语》20章的每一句每一个字详解。但于丹讲《论语》并没有逐章解读,总题目叫“心得”,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讲,除第一讲是总括,其他六讲其实跳脱了《论语》的篇章,而自成六个角度。
  于丹表示,“我是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进入《论语》,又以感性的方式,并且借助我熟悉的传播学的东西,把它给转变成了当今的故事。”于丹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可,在于她把《论语》看成“简单真理”,在与观众交流时没有距离感。“我相信所有最简单的真理,都不是从外在灌输的,而是从内心唤醒的。所谓简单真理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你有时候会发现,听一首流行歌曲,一句歌词会怦然入心,就是你某个时刻的感受。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对《论语》的感受传递出去。”对于有人认为经典《论语》被她这么通俗平民化地一讲,会把经典弄得似是而非的指责。于丹认为她讲的孔子的言辞是真实的,但言辞之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的心得延伸一定有着他自己的色彩,“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不希望强加于人”。
  爱庄子甚于孔子
  为何选择《论语》来打头炮?于丹说,这与当下现代人的心灵困惑有关联。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更加多元,人们的内心更加困惑,需要一个内心的简单准则。现代社会将不是忽略经典,而是放大经典。现代人的环境起伏、人生际遇比孔子时代更多变化,因此更需要内心准则。“《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是现代人的一种内心呼唤,有相当大的需求量。虽然我很钦佩中华书局的勇气,首印60万册,但我相信,那不是对于我个人的信任,而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信任。”
  2006年12月,于丹潜心准备的共21讲的《庄子》也已经录制完毕,将于元旦在“百家讲坛”与观众见面。于丹说,“孔子负责八小时之内,教我们敬业;庄子负责八小时之外,教我们静心。实际上,我对庄子的热爱甚于孔子。”
  “百家讲坛”让于丹为更多的人所知,那么,这使得她的生活有所改变吗?于丹的回答是《庄子·逍遥游》里的一段话:“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意思是全世界的人都在夸你,鼓励你再往前走一步,你内心也不再往前走了;当全世界都责难你时,你内心可以不更多地沮丧。“这是我内心的定力,我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该干嘛干嘛,仍然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仍然讲课、研究媒体,仍然陪我女儿玩。”
  尽管易中天在给于丹新书的序言中说“灰色的孔子”,而据于丹透露,先秦诸子在她心目中都是没有颜色的,“他们于我只有温度,我用自己的感受去体验他们的存在。”而像后来的陶渊明、李白等才是有色彩的,“他们表现出的更多是个人的或隐逸或狂放。”
  游弋于当代影视与传统经典之间
  当一位美女气定神闲地站在那里讲解儒家传统经典《论语》的时候,你会觉得她是一位古典文史哲的学者;当她在全国多家电视台讲解影视传媒的时候,你一定认为她是一位熟悉当代传媒的传媒人,当我们把这两个图像叠加到一起后,才发现这个人就是于丹。
  于丹非常懂得电视规律,“百家讲坛”今年在节目中两次插播广告,讲过多次的教授也一时难以适应,初出茅庐的于丹却把演讲和广告契合无间。因为除了国学研究者、传播者的身份外,于丹其实具有另一个更重要的身份——传媒学者。她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她先后为《正大综艺》《东方时空》《今日说法》和《新闻调查》等栏目担任撰稿人和策划。
    “我把我的工作分为生命和生存两个层面。在生命层面,我希望古典的思想,让我心中有个简单原则,让我知道执守什么;在生存层面,我希望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于是才在博士阶段做起了影视传媒研究。”
  于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饱读诗学,3岁时,于丹就听父亲讲《聊斋志异》,妈妈怕吓着孩子,直怨她爸爸。她4岁即开始读《论语》。到了5岁半时,她已经把《红楼梦》看完了。上大学时,于丹本科读的是中文系,硕士时的研究方向又是先秦两汉,到了博士时才改为影视学。“先秦诸子对我来讲,神游物外,都是我的朋友。他们不再是我讲课的时候才能想起来的人,应该说他们无所不在。你不必去背他们的文章,这些文章已经铭心刻骨。我到“百家讲坛”的时候,这些经典都只是一种流露,而不是表达。”因此,对于由幕后策划人走向台前,于丹否认这是一种转折和跳跃。“因为我十几年来在课堂上一直在讲古典文学和影视传播,讲《论语》和《庄子》是我的本行。当然给学生上课讲究学术性,而在电视上讲的是我心得体会,讲究生动、易懂。”
  于丹认为,把传媒研究做好,是她的第一要务,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不务正业”。说到底,于丹还是一名老师,于丹说她永远不会由于各种原因而误课,哪怕是出国都不会误课。在她眼里,一个老师误课就像一个人不孝顺父母却为人民服务一样。教师,这是于丹最重要的本事,是她永远不能放弃的东西。于丹认为,传媒研究和做好一名老师,这两项对于她来说是不分主次的,而文化传播则要次之。在电视上传播国学、传播文化,她会竭尽所能地把课备好,把课讲好,但是走下荧屏,她还是一个传媒研究学者、一名老师。
  采访前,单位的同事就对我说,于丹太能说了,可能根本不用提问,她就会滔滔不绝地讲。说实话,那天采访于丹既轻松又有点累,轻松的是她给我的感觉一点不做作,想到哪说到哪毫无顾忌;有点累是因为她的思维很跳跃,而且话说得非常简捷,如果不能心领神会,很难继续话题。不过好在她回答问题很凝练没一句废话,从讲台到讲坛的她已经下意识地既讲又演,从语言到声调从表情到语速,把握得恰到好处,听起来很舒服很入耳。
  记者问于丹:“中国出名的女人多是影视明星,现在你也是明星了,什么感觉?”于丹哈哈大笑说没感觉,她还是她,顶多售书时多签几个名,走出书店恐怕能想起她的不多。“难道一点成就感没有?”于丹想了想挺认真地说:“我干什么不是冲着成就去的,我在意过程,过程就是给予和满足。”访谈的最后,于丹说:“我讲传媒、做教育、讲文化,它们殊途同归,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有更多的幸福感”。看来,于丹的“幸福感”还要延续……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于某"美"吗?大家是有意放低自己的审美标准还是根本不会审美?
下午俺也在怀疑自己的眼睛:美女何在?

比较高级的芙蓉姐姐?

[em01]

所谓高级就是策划要周密得多,关系要上层得多,炒作动员的资源要多得多,说起大话来气要粗得多-------

[em01][em01]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非常恶俗的标题,现在动辄美女,美女一词严重贬值;人家好端端一个讲学的,硬要凑美女.

何况,于丹的风格非常中性.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于丹的风格非常中性.”——这句话很中肯!

我是这样理解称于丹为“美女”的。首先,于丹的皮肤在中国人中算是白的,无论脸形还是身材,都长得大大方方,不丑;更重要的是,她的演讲不拖泥带水,语速适中,讲演效果奇好。不丑当然不能等于美。但世事皆有比较。没有比较便不能言说一切。若是按有些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标准,于丹当然不够美女资格;若是让20岁的俊小伙选美女,自然也不大可能选到于丹的头上去。但是,于丹不过40余岁,不能算老。尤其让她站在易中天面前,站在刘心武站在阎崇年等一大群上过百家讲坛的老男人面前,称其为美女,实不为过。

顺便说两句我对于丹的意见。她是博士毕业。像她这样一个完全称得上知识分子的人物,站在央视百家讲坛面对全国亿万观众和听众,却不去通过讲解论语宣扬如何才能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不讲现代民主自由,不讲公民应该去争自己的权利,不讲公民可以集会可以示威游行。因此,像她这样讲下去,我们依旧是只能做顺民,做奴隶,甚至做奴才。这怎么能行。而这也正是政府和一些麻木者喜欢于丹之故。此外,大家都知道,孔子的骨子里就是要维护君君臣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等封建专制那一套。这是他的局限性,我们不好苛求,但我们在讲到他时不能不带着批判的态度。现在于丹可好,非但不是带着批判的态度,反而很欣赏。当然,于丹避开了讲孔子骨子里的那些东西。但这正如我们现在面对一个人,如果知道他的骨子里是反对改革开放,反对民主自由,反对社会发展,那么即使此人不无优点长处,我们也没必要去竭力宣扬这种人的优点长处,弄得好像此人可以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似的。就像曾有人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说改革开放后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总之还不如毛泽东时代。我当即作文,题为《不能以否定改革开放的心态来怀念毛泽东时代》。

现在于丹来大肆宣扬孔子和论语,与这种人在思维上不无相似之处。

  其实我也知道,我们读经也好,尊孔也罢,依然是时势使然。什么时势?政府要构建他们所想像的一个“和谐社会”,于是就认为只有读经只有尊孔。殊不知,这样的闹剧,历史上也不知演了多少回。所以,我敢与人打赌:十年以后,甚至不要十年,这一场闹剧,就会落下帷幔,戏终人散。不信,那就骑驴看唱本……

基本同意楼上的看法。尤其同意对她宣讲倾向的评价。当我看到于丹正经地讲述《论语》,好象感觉在上中国大学的德育课:听起来悦耳,看起来很美。我唾弃。唾弃的不是她具体解释的之乎者也,而是她选择讲解的内容。

她到我们这里签名售书时,群众欢迎的场面比欢迎易中天的强大多了。说明什么?说明中国老百姓喜欢自欺欺人的道德宣教。;并且喜欢宣教者是长得正人君子的华丽面孔。

而,关于于丹美不美。最上几楼的看法很落伍。审美是多元的,没有所谓黄金分割线那样愚蠢的标准。只要一个人长得没有明显生理缺陷,那么只有他与别人不同的特点而已。你喜欢这样的特点,你不喜欢这样的特点。所以,之于于丹,一个五官端正的人,只有你喜欢不喜欢这个类型的,而不能笼统说她不美。

[em0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4 12:38:21编辑过]

正经人说不正经话,不正经的喜欢说正经话——正经秀快乐

基本同意楼上第一段的观点。

美的标准确实各有差异,但要公开称某人为“美女”,这个差异就变得非常非常地不重要了。由于长得很有特点,芙蓉姐姐也会被某些个别人认为长得美,但所有的“美女芙蓉姐姐又有新动作”的标题里面的“美女”二字都是讽刺,这跟“多元”没啥关系。

猎奇?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2-14 13:41:00的发言:美的标准确实各有差异,但要公开称某人为“美女”,这个差异就变得非常非常地不重要了。由于长得很有特点,芙蓉姐姐也会被某些个别人认为长得美,但所有的“美女芙蓉姐姐又有新动作”的标题里面的“美女”二字都是讽刺,这跟“多元”没啥关系。

我不喜欢芙蓉姐姐的长相,但我尊重她表现自己的权利。我对有关她的帖子连打开的兴趣也没有。你,既然有兴趣打开。说明什么呢,有点猎奇,有点被诱惑?

审美,也可以不从形态而从观念审美的。有各种各样的时尚观念堆积起来的芙蓉姐姐概念,比如:开放、自我、大胆、挑逗、迎合……,也能够赢得一些受众的赏识,他们从她的身上看到的也许正是自己想做又不敢做也不能做的东西,这是一个“爱秀”(I show  )的时代,你用什么方式去秀,你喜欢别人用什么方式去秀,这也是美学概念。

如此说来,喜欢芙蓉姐姐的人不能都是“讽刺”型的。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么。有的人眼里的芙蓉姐姐,就是美女。这是人家爱的权利。

[em07]
正经人说不正经话,不正经的喜欢说正经话——正经秀快乐
以下是引用正经秀在2007-2-14 22:1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2-14 13:41:00的发言:美的标准确实各有差异,但要公开称某人为“美女”,这个差异就变得非常非常地不重要了。由于长得很有特点,芙蓉姐姐也会被某些个别人认为长得美,但所有的“美女芙蓉姐姐又有新动作”的标题里面的“美女”二字都是讽刺,这跟“多元”没啥关系。

我不喜欢芙蓉姐姐的长相,但我尊重她表现自己的权利。我对有关她的帖子连打开的兴趣也没有。你,既然有兴趣打开。说明什么呢,有点猎奇,有点被诱惑?

审美,也可以不从形态而从观念审美的。有各种各样的时尚观念堆积起来的芙蓉姐姐概念,比如:开放、自我、大胆、挑逗、迎合……,也能够赢得一些受众的赏识,他们从她的身上看到的也许正是自己想做又不敢做也不能做的东西,这是一个“爱秀”(I show  )的时代,你用什么方式去秀,你喜欢别人用什么方式去秀,这也是美学概念。

如此说来,喜欢芙蓉姐姐的人不能都是“讽刺”型的。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么。有的人眼里的芙蓉姐姐,就是美女。这是人家爱的权利。

[em07]

弄这么长一篇宏论,跟“美女”有关系吗?还“观念”哪“审美”呀的,就算“猎奇”了,有“兴趣”了,能证明她和她是“美女”?

大姐呀,要批驳别人,得盯着人家的观点,是不?

盯着的不是观点,难道是人家?

以下是引用童志刚在2007-2-15 12:33:00的发言:弄这么长一篇宏论,跟“美女”有关系吗?还“观念”哪“审美”呀的,就算“猎奇”了,有“兴趣”了,能证明她和她是“美女”? 大姐呀,要批驳别人,得盯着人家的观点,是不?

你说她美不美,我说的意思是,芙蓉姐姐不仅是单单作为一个具体形象出现的,也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的。那么,我从“观念”谈审美,不可以吗?

[em04]
正经人说不正经话,不正经的喜欢说正经话——正经秀快乐

俺要是说不可以吧,你又得批俺不尊重女权;俺要是说可以呢,俺又觉得那是昧着良心欺骗你。

所以,此事还是存异:你和主帖作者等认为芙蓉姐姐和于丹是美女;我和老木匠等认为她们都够不上美女的称号。这回行了不?

对美的评价标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从长像入手评价一个人是否美丽,有的是从其内在气质评价一个人是否美丽,有的则是从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评价。

论语讲完讲庄子

春节期间解读《庄子》的预告出现之后,便出现了“于丹阿姨不要再讲庄子”的声音。面对这样的声音,于丹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孔子负责八小时以内,庄子负责八小时以外”。

 

难道她不知道中国人:忙“八小时以内”的没时间听论语,忙“八小时以外”的也没时间听庄子?

[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9 21:15:15编辑过]

正经人说不正经话,不正经的喜欢说正经话——正经秀快乐

“孔子负责八小时以内,庄子负责八小时以外”。

就这俩人儿,全管了。悲耶喜耶?

以下是引用正经秀在2007-2-19 21:14:00的发言:

春节期间解读《庄子》的预告出现之后,便出现了“于丹阿姨不要再讲庄子”的声音。面对这样的声音,于丹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孔子负责八小时以内,庄子负责八小时以外”。 

这话,只是一种嘴皮子上的急智,故其欣赏价值,也停留在急智范围内,类似脑筋急转弯。

在孔子和庄子的思维里,是不存在八小时内外的,孔子和庄子的世界观,按时间来说,不允许被截断,它们都是完整的。

在于丹的表述里,似乎藏着这样一种实用思路:把孔子和庄子分别制成精神中成药,孔子丸在白天吞服,庄子丸专供夜用,结果,便流于赵本山嘴里的“白加黑”:“感冒,用白加黑呀。”

于丹美不美,看相对谁来说,但如果没有可参照的人物而说她美,则不敢恭维,故不愿苟同。

话说正题,不论是孔子,还是庄子,或是其有关论著,由于他们的思想是很深厚的,故他们的论著在他们特有的历史背景下有其特有的解读法,我认为要想将他们的思想或论著向大家解读,没有相当的功底是不可能的,就拿《论语》来说,解读它,首先应该精通文言文;其次,中国的几千年历史,尤其是他们论著产生的历史年代背景、社会状况,甚者一些观点形成的特定环境,都需要多年的研究成果支持;再次,结合当前的社会形象和问题,说出自己的观点,这还要求解读者有着相当的社会阅历及对社会问题研究的心得,最后,也是相当重要的,就是解读者要敢于说真话(比如袁伟时)。那么,在上述这些前提下来解读一些先贤的论著,则是有意义的,其解说词才有可读性。

遗憾的是,于丹的解说我看了几段即觉索然无味,为什么?我随便归纳:

1)文言文的每个字的涵义都是很丰富的,从文言文解读的角度来看,如果要解读得好,解读得彻底,必须对一些重要字、词要讲得透彻,要讲清楚通常有哪些解释,结合上下文和当时,应该是什么涵义。大家可以再回头看看就知道,于丹在这方面做得是不够的。

2)对某些字词,对照今天现社会是一种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是人的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特别是政府,从问题所在着手,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善。

3)我随便举个例子:在公交车上,每当车门一关,就有广播说“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后就是叫大家给老弱病残孕让坐,这后一句无疑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主动做的,可是,我的问题是:先贤们哪些文字体现了提倡“尊老爱幼”?历史上有哪些动人的故事说明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在国外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尊老爱幼”在国内国外强调的程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是怎样一种不一样法?如果在国外也同样有这种传统,为什么要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不说是人类的传统?既然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至少也有数百年,甚者上千年了吧,我们现今社会按说应该人人都象随地吐痰一样普及了,而且已经深入人心了,可为什么要强调呢?为什么要售票员敦促呢?再说“爱幼”,大家都知道的一句“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爱幼”呢还是摧残幼童呢?为了“孝子”就要“棍棒”吗?

还有,几千年前的先贤思想就真的达到顶峰了吗?他们的论述能涵盖我们今天的社会情况吗?不见得吧!我敢说,若是他们面对今天我们的社会,有些话是要改改表达的方式了。

看来,需要解读的问题有很多很多,如果要从这个角度了对照于丹的解说,恐怕于丹只是在给我们上文言文的语文课,最不能接受的是还掺杂着说教,也有套话,这样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以上观点是否妥当,请各位商榷!

谢谢!

祝大家新年进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1 16:03:3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