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我的电车情节——跨世纪上海电车史话

发信人: dedtiga (UltraDed=>Daigo), 信区: Traffic_Info
标  题: 我的电车情节(1)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1月30日01:19:47 星期二)

 随便说说我的电车情节。

1岁:
据说那时候是没有记忆的。所以那件事情是我爸告诉我的。1987年生日和爸爸一起坐6路去
和平公园,坐最后一排,路上6路一个很急的刹车, 我没被抱紧,一下子滚了出去,从后
门滚到前门,撞到扶手上,下巴流血不止 正好6路停新华医院,驾驶员直接开过去,一个
卖票员阿姨陪着我们去新华医院处理伤口。现在一摸,下巴上的伤疤还在。

4岁:
爸爸在曹家渡上班,我又不肯上幼儿园。他只得把我带到厂里去。     那天正值盛夏。他
下班后带我去曹家渡百货商店,买了一双黄色的拖鞋,上面粘着足球的图案。我很喜欢,
就换下凉鞋穿上了。回家要挤13路电车,虽然是终点站,但是人特别多。我记得那天下午
13路又脱班了,一辆车开过来无数人扒住车门疯抢。我爸抱着我在人群中好不容易挤上去
,我帮他抓住门口扶手……突然被麻了一下——有电!脚抽了一下,新买的拖鞋一
下子掉到车门外了。爸爸不得不抱着我下车去捡拖鞋,同时错过了这辆车,结果就是晚了
半个小时回家。

5岁:
我喜欢在家里养小鸡,虽然不干净,就是喜欢。我爸在江湾机场买了好几只小草鸡给我养
着玩.可是无奈我皮肤过敏,而且小鸡养了两个月,就要养成大鸡了。于是爸爸和我商量把
鸡送到我奶奶家去,让奶奶来养。那天也顺路坐15路去华山医院看病,一直是我拎着那
个装了鸡并盖了块布的竹篮,也不觉得重。至今记得15路上鸡在叫唤,以及我爸拉着我走在乌鲁木
齐路粉绿色围墙时的场景。

同样是5岁:
我向来都很害怕木头人——也就是百货店里的模特儿。尤其是他们的眼神……
静安寺和市百一店那里的木头人太多了……于是,与木头人直接联系的便是颇有历史的18
路。因为就停在市百一店门口。去百货商店时常就是在老北站换18路。虽然我很怕木头人
,但是父母总会带我去卖玩具的地方看看。还记得曾经买过一个挺好玩的手扯的转盘(不
知道叫什么名字)。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仍然保存着这个玩具的残骸。而坐18路的时候,
也总会想到木头人。

6岁:
江湾体育场成了我对上海足球队热中的起始。我喜欢在那里看球员们训练。炎炎夏日,我
常和一位大哥哥坐59去看他们训练,然后在他的带领下坐9路公交车去虹口游泳池——那里
的虹口体育场是上海队的主场——当然,主要是去泡澡的。其实复旦游泳池去得更多,因
为便宜且实惠。当时的邯郸路,只有9路和118两辆车,而真正贯穿邯郸路的,只有9路而已
。喜欢那种泡完澡在9路上爽爽的感觉。

7岁:
哈哈镜成了我的唯一娱乐项目。当时做梦都想去看哈哈镜。而且一放假就喜欢去。
尤其是寒假,人好多啊。歪曲的人影和拥挤的17路都是美好的回忆。冬天17路那么拥挤,
坐在里面暖暖的。虽然很堵,但是时间过起来总是快。照完哈哈镜的我总能在妈妈身边睡
着。

我的电车情节(2)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1月30日23:36:03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仍然是7岁:
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我相信报应。这也注定了我一生信佛的本质。
小时候家住杨浦,上海的三大古寺离家最近的也就玉佛寺了。于是19路成了去烧香拜
佛的最佳线路。记得那里逢到初一月半便香客盈门,有许多人在门外买红烛锡箔。而巧
的是,19路仿佛就是给上海香客们特设的烧香线路,从庙门到庙门。古朴的电车辫子使
百年电车和千年古寺相得益彰。至今仍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年初一时下海庙人头攒动,爆
竹声响的影子——也很容易就想到玉佛寺门口16路和19路两部电车缓缓驶过的样子。从
曹家渡到玉佛寺,路不算长,但也就16路直达。也很喜欢坐16路经过老爸工作的地方,
当时心里在想,16路大约是普陀淞北地区唯一的电车了吧。呵呵,看来16路还挑起了普
陀淞北地区的大梁。

8岁:
夏天,少年宫又有活动了。通常会去周家嘴路上坐22路到少年宫去玩。当时有两辆站牌
几乎一样的22路,名字都一样,只是一汽一电。通常我不会上橙色的22路汽车,而会上
同样橙色的22路电车。不光是因为两车走向不一样,而是因为坐22路电车更有感觉。通
常我这一站上去只有腰子上的香蕉座了,但是坐上去还是很爽的——看着地板上的转盘
转啊转,听着电车起步,刹车的声音,回头看看乌七抹黑的油布在那里晃啊晃,真是开
心。三站路常常会走很久,但是还是很享受,以至于让我觉得少年宫没有坐车好玩。

依然是8岁:
姑妈和姑父挤在临青路的破房子里,把单位的房子给表哥结婚用了。虽然住在那么狭窄
的空间,但是他们还是很欢迎我去玩——我也很乐意——因为我喜欢吃他们做的菜——
因此我成了那里的常客。话说,那里还有给许多人留下美好回忆的天真照相馆。当我坐
在8路电车上,往往会浮想起饭菜的香味和天真照相馆当时热闹的场景。
而8路,也是我少有的一上车就有位子的电车线——因为,我常在终点站上车。

我的电车情节(3)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1月31日23:35:05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前几天说到8岁了。现在我突然想换一种叙事方式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模糊了。

我9岁的时候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坐了隧道五线。能同1995这个年代联系起来的,除了
上海申花提前夺冠和他们输了足协杯令我失声痛哭外,还有的就是上海浦东冲假成功了
。自然,浦东也就成了我很关注的地方了。

那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去我爸爸的朋友的妈妈家看望一下她老人家。记得那次去,曲
折地倒了很多路,来到卢湾,然后坐上了隧道五线电车——那辆电车我觉得真的是特立
独行的电车了。和其他的电车有着很大的区别——虽然起速踩电门,刹车的声音都是完
全一样,可是感觉尤其不同。

当隧道五线穿梭在那拥挤的延安路隧道时,我觉得太神奇了。原来电车也能够在隧道中
行驶。以前坐过隧道二线、三线,都没有这种感觉,只是觉得黑暗冗长无比。可是坐在
电车里穿行这一遭,也算是人生一大经典了。

车来到浦东,又是一番七弯八绕,向南向南再向南,来到了终点站——梅园新村。原以
为浦东的公交架空线就是电线,没想到那真的是能派上用场的。那个夏日的晚上,感觉
真的只能用神奇来描述。(那时候实际的终点站是南泉新村吗?)

以后的日子里,当我坐在212路或者17、26路上和隧道五线交汇时,心里真的是有那么一
种激动——她不同于寻常的车型、能够闪闪发亮的线名标号,都是当时我认为公交里最
最突出的特征。

可惜,10岁那年隧道五线被拆除了——不得不说那是一种遗憾。一种尝试的遗憾、一种
失去的遗憾。不过能够乘坐过传说中的隧道五线,也可以说是此生无憾了。

我的电车情节(4):6路与智力大冲浪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2月01日00:07:45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大家都还知道小眼睛程雷吗?
他是我比较少有的看着他事业一步步成长的主持人(仅有两个,还有一个是豆豆)。

在他刚主持街头福星没几年的时候,有一次出过这样一个问题:
观众朋友们,街头福星又和大家见面了。大家出门一定得坐公交车吧?比如我们电视台
门口就有20路啊37路啊什么的。那么大家知道全上海公交线路中数字最小的是哪一路公
交车吗?本期的街头福星就要让大家猜一下这个问题。

问题刚提完,我脱口而出:
6路

还可能有其它路线么?不可能的。
听到有些街头福星们回答11路啊12路啊什么的,我只能苦笑——唉,为什么我这辈子都
撞不到程雷呢?

广告后,答案揭晓。
程雷站在6路敦化路单向站,背后停着一辆蓝色涂装的6路巨龙车:
观众朋友们,上海数字最小的公交车就是——喏,我身后的这辆——
他闪身让开,蓝色电车露出了她的数字线路名:
——6路公交车。观众朋友们,你,猜对了吗?

蓝色电车缓缓驶出站台。

的确,10余年来,6路一直稳坐电车乃至公交车数字最小的第一把交椅上;
而自6路开通的20年来,几乎没有一辆电车能够像6路这样稳定中求升地度过相对平安的
日子。在经过头几年的动荡后,6路终于成为了少数几条能够站稳脚跟的电车线路。
21年的风风雨雨,对一条年轻的线路来说是一份经历,更是一份回忆。

如今 智力大冲浪 节目已不再,当时的各位也都作鸟兽散各奔东西了。
据说6路已经受到了8号线的挑战,面临被拆除的危险。
我也十分惊讶
一条并不穿流于闹市的电车,怎会同样被列为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呢?
不管后果如何,我希望陪我长大的6路能度过难关,成为真正意义上电车的传承。

我的电车情节(5):游走在西藏中路的电车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2月01日22:42:30 星期四), 站内信件

以前的西藏中路虽然窄,可是绿树成荫。是上海的一条标准林荫大道。
路的西侧,是一排漂亮的宣传栏,音乐书店,皮鞋城--还有上海最漂亮的黄浦区少年宫
。许多店面都是当时上海赫赫有名的。18路就是游走在这样一条漂亮的商业大道中的电
车。我记得90年代末时的18路电车车型是比较先进的,当许多电车还是巨龙车的时候,1
8路已经开始了单机电车时代(20路单机电车那个破啊,哪能和18路相提并论)。每每看
到18路电车行驶在西藏中路上的时候,都有一种非常羡慕的感情。记得当时西藏中路还
很时兴糖炒栗子,所以栗子的香味通常会让我联系到18路。

17路和23路也曾经行驶在西藏中路上。17路的车和18路车一模一样,活脱一个模子里刻
出来的;再加上数字线路电子屏在白天基本看不出来,所以常认错。而23路就相对破一
些了,很大陆化的巨龙车,不能给人造成任何视觉上的冲击。

记得当初是少年宫最先拆掉的。为了城市交通优化么。可以理解。反正到了后来,西侧
的那些商铺完全拆光--音乐书店、轻松皮鞋城什么的都没有了,树什么的也都没了。乱成
一片。好在东边卖糖炒栗子和另一个上海皮鞋厂的门市还在。可惜都快了……

记得2002年西藏中路在搞建设的时候,我在福州路人民广场等18路,路面凹凸不平。而
那天正好下雨,车辆月台下面好大一个坑,积了一潭水。是时,一辆18路进站,欻的一
下把水潭里的水都溅到了等车乘客身上,直接弄得我身上一坨脏水。那时候坐18路的感觉
,就和这西藏中路的感觉一样:又脏又乱又难受--被改造成什么样子了?!

再后来,2003年。逢我人生的最低点。恰好那年18路被拆掉了,17和23路也分别绕过
西藏中路了--而西藏中路也终于。。。。变成了摩登大道了--心情很复杂。我宁可看到
窄窄的林荫道,也不太希望看到西藏中路被这坨钢筋水泥的玩意包围。确实,这西藏中
路已经开始逐渐不适合我这种年龄的人去乱逛了。

很久的以前坐地铁从 花生街 出来,猛抬头,居然发现天桥都被拆了:好家伙,这回政
府真的下决心造就一个超现代主义的上海了。
果然,早先的18路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我的电车情节(6):电台滑稽王小毛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2月03日09:50:56 星期六), 站内信件

这几天我就说说26路吧。关于26路的故事太多了,一下子都讲不完。今天就挑个有趣点
的说说吧。

如今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都对这样一个节目耳熟能详,那就是上海电台戏文频率的《滑
稽王小毛》节目。这个节目自1987年5月17日创办至今常盛不衰。而26路曾经也做过一次
“明星”登上了这个节目。

大约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上海公交行业出了一个全国劳动模范。那就是26路的
售票员XXX(sorry,我忘了您叫什么了)。当时的《滑稽王小毛》节目正在做劳动模范
专场(应该是在逸夫舞台现场表演吧),这位服务明星当之无愧地上了舞台。

她的服务是在当时的公交行业中独树一帜的,给乘客们准备了方便钩、方便袋、晕车药
、坐垫等等很贴心的服务。可能这在当今公交行业已经是习以为常(我认为当今公交仍
然没有如此贴心的服务),但是在90年的时候那绝对是一个服务亮点了。那位劳动模
范还勤学专业服务知识以及26路沿线历史知识。可以说,上了她当班的车,乘客们可以
真正体会到这条从海关到徐家汇的上海风景线路的内质。

我还记得当时那个小品的几个搞笑片段。
一个是一为新疆兄弟上了26路,售票员王小毛问他从哪上,到哪下。他含糊地说了一大
段,大家都听成了:从叽里咕噜到乌龟摸田螺。无奈之下,王小毛只能问坐在车厢后面
的师傅,才明白原来那位新疆兄弟说的是金陵东路到乌鲁木齐路(这个谐音给了我ro y
g biv谐音的灵感)
 
还有一个是途中上了一位宁波乘客,说是要去佛装路。这时大家都傻眼了,从来没听说
过这条路。直到售票员王小毛询问了师傅以后,才搞清楚佛装路是现在的哪条路。至于
这条路究竟是什么,留给大家考虑吧。

还有一个巨搞笑的场景。一个崇明爷叔拎了两串崇明乌小蟹去见丈母娘。半路上乌小蟹
都爬掉了,把他急的凹去话伊……结果,全车的人帮他找蟹——最后发现,逃掉的某只
乌小蟹竟然在绍兴人脱掉的鞋子里…………

其实小品本身也就是搞笑,但是还是很深入地刻画了一位电车售票员优秀的品质。
我记得那几年,在电台节目里26路的出现频次是最高的——不光是《滑稽王小毛》,还
有《刑警803》(刘刚和沈溪靠26路车票来破案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说,26路电车就
是上海的唯一窗口线路,她所经过的黄金地带几乎囊括了上海所能够炫耀的资本。因此
,26路能够如此多地上广播文艺节目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的电车情节(7): 方向——海关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2月03日22:37:15 星期六), 站内信件

接着侃侃26路。

说来惭愧。我小的时候虽然经常去华山路,却常常只去北端的那小头,剩下的大头直到
上初中的时候才去过。因此,小的时候对徐家汇的“庙门”孤陋寡闻了。

真正让童年的我认识到徐家汇的只有两部电车,那就是15和26路。15路让我很郁闷,很
多次坐都是去看病的。。。而且路上很堵,让人觉得上下不通气。

所以如果真的要去徐家汇的话,还是得到海关坐26路电车。因为走的是淮海路,虽然号
称是第二大商圈,但是不会比北京路堵。

可惜。
在26路能到徐家汇的时候,徐家汇还没有开发;而在徐家汇开始开发的时候,26路缩了
。她缩到了徐家汇的背面。当徐家汇不再只是有那栋“标志”性建筑物建国宾馆的时候
,当太平洋、东方商厦拔地而起的时候,26路一侧的终点站已经缩到太平洋后面的小路
上了。似乎徐家汇初露的锋芒丝毫照射不到26路的“新”终点站。

同时,26路也退出了淮海中路商圈;本以为是临时的,没想到最后还是没能回来(当中
可能小回了几次)。

不过还好,她的标志性终点站海关当时还没有改。当很多电车因为外滩的原因纷纷缩线
的时候,26路仍然能够坚持到海关。所以我还是比较崇拜这条线路的。毕竟上海的满目
繁华不及万国建筑群之一隅。。。

可惜,1994年26路还是一路南向了,撤离了海关,来到新开河了。。。。非常可惜,没
能监守住。仔细想想也是还好:毕竟还落了个经过“中山东X路”的走向。不算太快。。
。。。

电车终归是亏损的。那年,海关没了,还弄了个国买126的名字。。。。。。。。有没有
搞错?!电车还来个三位数的?话说虽然现在易达寻呼台的广告还在武进路那里屹立不
倒,可是就凭拷机这气势,又能撑几年呢?

退出徐家汇,退出海关,改了名字——26路可能由此彻底成了一条闹中取幽的电车:在
如此繁华的大上海,能走出那么条清净的路线来,往北一分不行,往南一分也不行,实
在是难为她了!

时值今日,我坐26路在庙门下的时候,仍然会不自觉地想起当年在海关坐26路的情景。
上海的百年沧桑,可能就融合在这条路线中了。虽然现在的26路不再方向海关,然而她
可能正在向那么一条文化线路靠拢了。

只希望政府不要在束缚26路的空间,不要让她再次面临无可奈何选择路线的窘境。如果
一条线路的历史是靠改线和缩线日志给充满的话,那么城市的交通事业发展也可以说是
失败了。

我的电车情节(8):臭水河边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2月04日23:40:32 星期天), 站内信件

记得我很久很久以前写过周家嘴路。
这条路说白了也就是电车必争之地。我的印象中暂时还想不出有什么路比这条路上开
行电车更多了。

我所指的“臭水河”就是指那条“虹口港”。很搞笑的是,海宁路没拓宽时,还有一条
路就叫“鸭绿江路”——而横跨这条臭水河的桥就叫“鸭绿江(路)桥”。搞笑啊?!

话题再扯远点,其实虹口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沙虹浜)和虹口区的得名有关,这条臭
河上发生过不少的故事,也有着不少的名桥。不过,这和电车的关系已经不太大了,略
过吧。

跨越(询:kuayue)此河的电车倒是挺多。从小到大开始大约着数数:6 9(沙虹浜上游
支流沙泾浦)13 14 17 18(沙虹上游支流俞泾浦)19 21(同18)22 25 27 28。说那条
路是电车必争之地,倒不如说此河是电车必跨之地比较确切。而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两
辆电车甚至以此河为终点站!(6路和25路;其中6路终点站可以参考现854的终
点站)——都是经历过N年没改过的站。所以当年一谈到6路或者25路(25路的终点站离河
边也就一个转角的距离)不得不想到终点站的恶臭。那味,就是和苏州河一个模子里刻
出来的。

所以当年对6路调度室的人很崇拜,闻这味道竟然还能悠然自得地吃午饭。。。好吧。那
是一种定力。。。。。
不过,尽管后来跨越这条臭水河的公交车是多了,但是电车是少了:9 18 21 27相继消
失(你不觉得奇怪么?都是3的倍数,死得很惨)。水倒也逐渐变清了,至少是不臭了。
不过水是不臭了,6路和25路却“知趣”地各自搬掉了终点站。也对,那个时候电车事业
是短暂复苏了一段。

不过还是不知道怎么地喜欢那股墨汁浓汤。毕竟,那个时候电车多啊。那个时候只要是
这条河上通公交车的桥,这些公交车中就能有电车路线。至少还留了个回忆在脑海里。
可是现在不同了。南面那几座桥勉强有电车通过,北面的电车就完全匿迹了。

河是清了,但是河上的景物变了:平房变高档住宅;老工厂被新高层取代;架空线杆被
一根一根拆掉……不知道如何才能使河流的倒影中再次出现那所谓的“蜘蛛网”了。

我的电车情节(9):虬江之龙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2月10日23:35:08 星期六), 站内信件

虬江,可称为上海第三母亲河。悠久的历史熠熠生辉;曾经堪比吴淞江的流域跨度更是
雄居沪上第三。作为吴淞江的旧道,虬江曾经横跨上海宝山(今杨浦)、江湾、虹口、
闸北、普陀、长宁、上海县境,北与沙虹交流,成就江湾新貌;南及松江古道,见证百
年沧桑。

时过境迁,随着百年沧桑的沥滤,虬江自上海开埠后便开始了她的衰退之路。如今的
虬江,已从初始盘踞于上海的蛟龙变成了如今仅剩机床厂到江湾一小段的沟渠。

曾经的上海,也有着这样一部行使于虬江流域的电车。那就是3路。在江湾,3路与虬江
隔路相望,但始终伴随于虬江之南;而在北站地区,虽然虬江已然被填平,但3路却仍行
驶于虬江老道,秉承虬江一脉。可谓于虬江以及她的源头吴凇江形影不离,最终抵达吴
淞江畔的中山公园。

可惜好景不长,3路很快便犹如虬江当年那般被截断填平,仅仅留下五角场到虹口公园一
带的行程,算是给1914年便缩短的虬江以一定的延伸吧——最终,3路还是没有能够坚持
下来。

淞沪铁路的建设、复旦大学本部的向北突进和财经学院正式入驻国定路使得虬江的长度
再次无奈地被缩短。幸而虬江的上游,再度诞生了一部电车——9路,延续了虬江的活力

我不知道虬江的原貌,3路电车更是和我无缘。然而9路却是我认识虬江的第一步。59路
把我从虬江的黄浦江河口带到她的起点,江湾五角场;而9路则能将我对虬江的想象通
过电车线延伸到虹口多伦路。走马塘、沙泾,9路像当年的虬江一样一一穿过。或许没有
一个人能够知道虬江的具体走向如何,但是我还是可以依稀通过9路去猜测虬江是如何插
入市中心而成为吴凇江的一部分的。

虽然9路最终的命运和3路一样,没有能够将目前这条五角场镇的中心河流发扬光大,可
是没有关系。毕竟我已经感受过其中的一部电车了。10几年前的记忆已经能让人留下非
常深刻的印象了。当如今的我走过国定路某网吧,走过国定路桥并看到被腰斩的虬江时
,我总会对自己说,这条河曾经也是和直插上海心脏的河流。

我的电车情节(10):电视机商店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2月11日20:18:49 星期天), 站内信件

电视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媒体播放器,以其音画的直观影响力得到广大老百姓的青睐。8
0年代末的时候,电视机引领着家庭新四大件的潮流,揭开了广大人民生活崭新的一页。

和电视机有关的电车,不用我说大家也都应该知道。那就是8路、9路、13路、16路、18
路、20路、21路、27路。前四者和电视机有关,是因为她们曾经走过上海赫赫有名的电
视机黑白显象管厂——上海灯泡厂(8路和9路是在上海灯泡厂三厂附近行驶,而13和16
路则是直接经过位于武宁路1号的上海灯泡厂本部)。而后面四者则是和上海当年稀缺的
电视机商店密切挂钩(20和27经过南京路上的上海电视机商店;而18路和21路则经过四
川北路的电器商店)。

在80年代末那样的大环境下,计划经济正向着市场经济进行转变。当电视机也从当年那
高贵得必须凭票购买的身价跌落到高贵但能用票子购买的地位时,上海的电视机供应便
迎来了一波瓶颈。

记得当时的电视机商店非常热门。南京路上的电视机商店从开门到打烊,都是人挤人,
脚碰脚的——词汇永远是那几个:黑白、彩色、抛平、直角平面(超平和纯平乃是90年
代末的新生词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南京路交通运输业的大爆发——当时跑在
南京路上的公共交通车本身就不多,买电视机的人赶过来,当然是大大地增加了客流了
。于是20路、27路上,经常能看到两三个人把电视机硬挤进那本就不宽的车门——而售
票员看到他们,往往也会比较不客气地说一声:往中间跑,放这里把门都堵住了!还好
,当时的电视机也没多大,放在地上还能当的“座位”爽一把。我总是在想,电视机商
店可能就是当时最有名的商店了吧——绝对赛过杏花楼。

而四川北路的那个可能人更多。或者,简直不能用多来形容。因为不光是电视,四喇叭
什么的也都是在那里卖的——或许四喇叭更平民化一点吧。用趋之若骛来说并不夸张。
因此,每个跨上18路、21路甚至是14路的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我只知道我家买电视是1988年,那年我两岁。是我爸和我舅舅一起去四川北路背回来的
。虽然从电车站到四川北路有一定距离,但是他们还是怕在车上把电视机挤坏了,所以
买完电视就生生地走掉了这一站路,来到6路的终点站——呵呵,终点站上车也不挤。或
许这也不是典型的挤公交去买电视的范例,但也足以反映当时电车上满是赶去买电视机
的人的盛况。

我现在也知道,这样买电视的高潮大约10年一次。因为老电视机大多都在那段时间退役
了。上一次买电视机的高潮,可能已经和我两岁时完全不同了——上海电视机商店已经
不复存在、上海灯泡厂早已倒闭。而这个时候,上海的家电商场、家电城有如雨后春笋
般冒出来——而且大打价格战:纯平电视大幅度跳水。电视,已然成为了人们手中的玩
物。。。。

人们买完电视机,已经不再像当年一样两三个帮手挤电车把电车扛回去了——家电城有
那么一种免费送货的竞争手段。或许,电车和电视的关系已经只剩移动电视这么一点了
吧。

不知道人们不在挤电车买电视和上海电车的萎缩有什么联系,或许只是巧合。

我的电车情节(11):2004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2月13日11:11:4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说实话,我觉得2003年和2004年对于我来说都不怎么顺利。这两年的基调一直挺悲凉的.
有两件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生在2004年,一件是我奶奶病逝;还有一件就是高考.

我出生于杨浦区中心医院——一座在上海妇婴保健方面享有盛名的特色医院。
而我奶奶的生命也终于这家医院。不知道这是不是天意,总之对我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嘲讽

从2004年年初开始,奶奶本就非常糟糕的身体状况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每况愈下。1月卧床
不起,紧接着意识也开始完全模糊了。随后便是频繁地入院出院以及一道道下达到家属的
病危通知书。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一直在我空闲的时候坐25路电车不断地做循环往
复的运动。

杨中心门口的公交车不算多,但是全都是电车。或许只有这个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吧。25路的电车是2002年新换的。即使是普通车车内也附设有移动电视。每次坐25路去杨
中心以及从杨中心回来,似乎也都是晴天。以前的我只知道25路无论在什么时候车型都是
走在上海电车的前列的,不过从那个时候起,我还慢慢悟出了25路重获新生的迹象——大
连路隧道的建设完成,轨道交通4号线的大兵推进,都给25路作为轨道交通与居民小区的
桥梁起了推进作用。当时真是觉得,没有任何一条电车线路能像25路这样欣欣向荣了——
25路的客流量可能只能在电车中排中下游,但是当时的我能够预感到25路会在不久的将来
提升自己的运能。

总是如此地作往复运动,让我在心理上也有了一个交代。人到了这个时候,总是要去的。
捱得过这条坎估计下一道坎也近了。走了其实也是一种超脱。也就是这个时候,我顿悟了
。事实上,我也终于开始接受佛学中的某些道理了。

终于,在一次次的病危通知书中,奶奶还是给足了我面子,一次又一次捱了过来;最后在
2004年7月28日下午18:36去世。那天上午我还坐着25路去医院探视,医生还说她状况还算
是平稳的——连病危通知书都没有下过……然而,在我坐25路回去的时候,本来晴朗的天
空一下子阴霾了。或许这就是征兆吧。她走得很平静。我也很感谢她老人家对我的种种关
怀——我也一直认为她没有在6月前去世是天意,否则我必挂。

如今再看25路,仍然是一条闹中取幽的电车线——只是,在林荫道中行驶的电车当中搀杂
了不少貌似熊猫的大宇。这必然和虹口的四川路改造有关。但是我觉得25路不会倒下去。
我的预感通常是正确的。

我的电车情节(12):卢家湾随想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2月13日21:12:57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上海的发展既迅速又充满了极端色彩。尤其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口号提出后,
改造更是“日新月异”。似乎从这以后上海每天的阳光都是直直地射过来的,而失去了8
0年代照片的那种亮橙色调。

基调被确定以后,许多曾经闻名的区片名逐渐淡出上海地图。卢家湾就是其中之一。它
和与之隔江相望的后滩地区一起匿迹于上海的脚步声中。

说到卢家湾,大家第一想起的可能就是那破败不堪的贫民区。的确,这是旧时上海无数
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居住的地方,有着典型的社会底层色彩。邻近繁华和喧嚣,却又很无
奈地继续着苦难的生活——这就是卢家湾地区。曾经的记录片编辑室还曾记录过卢家湾
的一些黄浦江环卫工人的故事。

然而,曾经就有这么一辆电车从繁华直插卢家湾。那就是12路电车。她穿越了卢家湾、
淮海中路、金陵东路,直捣最大的客流吞吐码头——十六铺。

其实,市中心许多无轨电车的前身都是有轨电车。12路也不例外。不过我所知道的可能
比历史资料要少得多。所以我也不能无限地YY2路电车的庞大场景。
是什么机会让10余年前的我和12路结下不解之缘呢?其实很简单。我喜欢电车的感觉。
我经常乘坐的电车中,能换到12路的还不少。比如17、26等等。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
老电车,比如22、28等。奇怪,人小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很莫名的觉悟或者爱好。可能
我意识到12路已经不会再有生存空间了吧。

我并不是坐着电车瞎逛的那种类型的人,当年12路沿途经过或者可达的景色是十分秀丽
的:刨去卢家湾破落的现实,二医大校园、一大会址、曙光医院、复兴公园都是非常漂
亮的。而沿途还可以隐隐约约看到思南路的青砖绿瓦,我知道这里有周公馆和中山故居
什么的。自然是十分景仰。

不过,这些景色可能和12路的命运无关。真正关系到12路存亡的却是最现实的卢家湾地
区。那年,南北高架全面建设。卢家湾地区终于开始了大规模动迁之路,无数居民终于
盼来了离开棚户区的一天,来到了上海的西南;而12路在坚挺了一段时间后,终于还是
被拆除改成了汽车。

实际上,95年初的时候,南北高架已经初现端倪。而这时的12路仍然在坚持。可是,在
春暖花开的时候,12路也终于走到了尽头。架空线没了,辫子也随之消失。
所幸12路汽车兑现了通往浦东的承诺。把这条本来或许能跨越浦江的电车线路的新方向
继承了下来,并把西面终点站延伸到了船厂路:更加远离了卢家湾这块伤心的土地。

如今的隧道八线空调车还是走着12路拆线前的那条老路。继续着这条公共交通线的堵车
历史。我不知道某天电视台《新闻坊》主播面带一丝微笑地播报“巴士新新汽车服务公
司为改善隧道八线车况而将该线所有老车更新为XX标准的SWBXXXXXXXX”时心里是怎么想
的;我也已经忘记了某天在坐123路时,望见对面驶过一辆隧道八线老上海客车空调车时
是如何咬牙切齿的了。

发信人: dedtiga (小 子), 信区: Traffic_Info
标  题: 我的电车情节(13):泥城桥上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2月15日00:48:15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泥城桥位于西藏中路苏州河桥畔。史称“泥脚”。因清末中法军队在此冲突而发生的“
泥脚战役”得名(是英语“泥巴和脚”的直译,至于是不是“muddy feet”我已经不清
楚了,总之可能是因为洋人认为那里冲突的时候道路过于泥泞,脚上都是泥巴而得名)
。后改名泥城桥。

泥城桥因地处要道,所以自从旧上海以来就一直是派系必争之地。当然,在新中国,这
个地区更是发挥了交通枢纽的作用。并且成了上海的又一个比较突出的商业区。

于是,这个地区也成了电车必争之地。15路,16路,18路,19路,21路都是经行这个地
区的首要电车。而14路、17路、25路则也在这个地区的范围之内。实际上,当时这个地
区几乎就没有公共汽车开行(64路可以勉强当作16路)——而是电车的一个十足的天下
。我查了一下20年前的走向并核对了本版的精华区,这几条电车线路当时的走向(鼎盛
时期)分别如下
15路:万体馆——北站      16路:东新路——杨家渡    17路:通北路——打浦桥
14路:打虎山路——老西门  25路:延安东路——军工路  19路:澳门路——提篮桥
18路:新肇周路——虹口公园 21路:中山公园——虹口公园
当然,这还不包括近在咫尺的27路、28路和20路(这三辆电车离泥城桥的距离和14、17
、25路相当)。

可见,即便在上海电车最鼎盛的时期(22部电车并存),泥城桥仍然占据了上海电车资
源的4/11!而新闸路北京西路北京东路西藏中路路口更是出现了5辆电车行驶线路交于一
点的宏伟场景——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吧?(我觉得上海电车的另一个奇迹便是郊区
也行驶电车:8路和9路)

这个地方对于许多像我们一样长在红旗下的上海市民的另一个重要意义便在于全市绝无
仅有的通宵商店——星火日夜商店。其实,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样一个场景:除夕夜星火
日夜虽然门庭冷落,但营业员仍在此静候新年到来的感动画面。许多人都选择在这里扯
布而不是绸布商店,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服务。

我还小的时候,妈妈经常带着我坐15路来此。使我也久仰其大名。而且“15路转角”这
个地方也在我心中之根。可以说:泥城桥是我第一批熟悉的区片之一,也是电车让我定
义了这个地方。

不过光阴总是如梭的。泥城桥地区的商业很快就萧条了。或许是竞争太多。
公共交通总是发展的,可是电车却是萎缩的
我永远都搞不懂为什么是这样
25路萎缩了,退出了;接着是16路,本来终点就在此——却莫名其妙地电改汽;
18路和21路后来也变成汽车。上海不是在拆他们的文化遗产么?
这同敲掉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有什么区别?

后来想想,城市发展,也许不需要文化了。
星火日夜的招牌改了,地方也从15路转角搬到了另一个15路转角——现在甚至连15路转
角都不是;这是15路与生具来的转角,然而现在就这样和15路擦肩而过了。

泥城桥现在能留给上海的还剩些什么呢?似乎连照片都没有保留吧。
没有历史,没有未来。所留下来的,只有那段光秃秃得没有任何内容的西藏中路桥。

发信人: dedtiga (小 子), 信区: Traffic_Info
标  题: 我的电车情节(14):别了,17路电车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2月15日22:42:45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来自上海的复旦学子们:
请你们仔细回想一下你们中学的上科版化学教材。请你们把书翻到碳这一章。在讲述石
墨的导电用途中,旁边margin的插图用的是什么?
你们或许已经想不出了——但是我仍然记忆深刻:是手绘的正在转弯的17路巨龙电车。

本想把经常坐的电车放到最后侃的。可是目前的情况是:可能以后再也见不到17路电车
了——上海近期很可能又少了一辆电车。

17路是我从小到大坐过最多的电车之一(其它从小坐到大的电车是6路、13路、15路、18
路、22路、26路)。既然是自打3岁(甚至是更早)坐到现在的电车,可以说,我经历了
17路近20年来的变迁。

往往一种交通工具使用得多了,回忆也变得琐碎。我们很难回到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上
来。那么,就从近几年的17路经历起头吧。

我从小住在上海的东北角,是后来才搬到上海西南角的。于是,要想从西南角辗转到东
北角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虽然有着上海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地铁,但是我一般不会选择。可能是出于景色的单调
和一种孤独感吧。若非有时间限制,我绝对是选择地面交通游哉闲逛的。

小的时候我经常使用6-13-15的组合去抵达华山医院;于是,这条路线便成了我的主打线
路。我可以选择徐闵线-15-6(时6路已经延伸到北站)。但是,我更加不会错过大世界
专车17路。因此,我也时常会坐徐闵线-43-17-6的线路。虽然多换一辆车,但是速度和
前者是不相上下的。尤其是后来,我在莘庄意外地发现了到徽宁路的沪南线(就是现在
的莘南线。大家恐怕是有印象的吧——第一辆使用夜光站牌的公共汽车)。这样一来,
我就可以直接换到17路电车了。当时的17路和现在的17路相比,起码有三大好处:1:线
路没有如此七弯八绕;2:仍然经过大世界、广场、福州路,可以饱览上海文化;3:车
型就是如今的17路普通车,(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批车是1999年上路的)非常之新。
所以,虽然徐闵线也是我钟爱的线路之一(91年始乘,经历了巨龙-大桥车-未知型号(
后来让给沪莘闵莘)-金陵四代客车以及从南丹路徐家汇(就是56终点处)到高安路的演
变),但是我还是果断地放弃上行徐闵线的想法,改为沪南-17-6的方案;回程则是6-15
-徐闵。当时还记得有一次跑古籍书店买那本胡云翼《宋词选》:明明可以坐地铁再加走
路的,但是我还是果断地选择沪南-17的线路。车费是一样的,时间多了许多——但我还
是这样做了。因为我觉得地铁配不上这本书。

不过好景不长,17路很快开始了频繁改道的日子。撤出了为人耳熟能详的福州路;广场
;大世界相继退出(一开始是退一边,因为福州路改造,17路向打浦桥方向还是循原线
的,到后来。。。广场和大世界都没保住);很快,17路这条原本弯角不多的电车线变
的曲折起来——先是通北路方向改走人民路,后来又改换到走金陵东路转江西北路;而
后打浦桥方向走到人民路上。那两年站点变化非常频繁,而且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过后来17路有了暂时的兴盛——延伸到了卢浦大桥,也算是为12路还魂了——然而走
向越发曲折神秘。打浦桥以后的那段路,让人无法想象竟然是这么走的。

记得2005年的3月12日,我和我老爸扫墓归来,在隆昌路与亲戚分别。我突发奇想,对我
爸说:要不今天我们坐一下17路?他兴致也很高:好啊,那就坐吧。当时我爸已经将近1
0年没有坐过这条曾经他一直坐的路线了。迫于17路乘客巨多的压力,我们选择了145到
通北路终点站乘坐。
上车的时候,我对我爸说:现在的17路已经改了很多了,你都不认识了。他自然是不相
信了。结果在吴淞江以北的路段,17路中规中矩;过了吴淞江后,电车依然是按着老路
走到江西中路。我爸说:这不还是跟以前一样的吗?我笑着说:后面变化就大了。
果然,当电车不拐到福州路时,我爸就有些纳闷了——怎么不走福州路了呢?我反问他
:这几年你从人民广场地铁口出来看到过17路了么?他缄口。
当电车错过大世界后,他已经没什么话好说了——这早就不是以前的标志性17路了。
更让他觉得夸张的事情还在后面——17路怎么走城隍庙了?这部电车好象从来没走过这
里啊!呵呵。这就是现在的电车公共交通:在夹缝里求生存。

全程时间长得有些夸张,我坐得有些累了。不过中途让了个座,站着的感觉更不舒服。
在从打浦桥走到高安路坐徐闵线的时候,我爸对我说,走两站路都没有坐17路那么累过

是的,这条线路就是这么在夹缝中度过艰难岁月的。

回想以前的17路,拥挤不堪的铰接电车里似乎也没有过这么闷的空气。爸爸曾经对我说
,我小的时候他抱我坐17路一路上都没有人让座,只能把我放在卖票员的台子上再自己
喘两口气。对啊。我第一次17路的印象便是在打浦桥站有人钱包被偷,发现扒手后人人
喊打的景象。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记忆中的17路的经历——那是1990年2月。

果然,17路还是生存不下去了。
那么严重的脱班率;最后竟然连四川北路都没能保住!
现在的17路,连老17路的影子都没有了。

她现在的终点站,俨然一派破落。据说上海卷烟厂已经将之划为势力范围,准备把那一
带荡平了。江河日下的17路难道已经走到了尽头么?希望不是。
曾经我有这样一个念想:能够在17路电车上捉出一个扒手。
能实现么?

我的电车情节(15):立体交通之梦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2月21日22:24:2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上海目前仅存的十余部电车,穿越(或者跨越,询:kuayue)吴淞江的电车已经不多。
这几部电车分别是13、14、15、17、19路。其中仅13路是走长寿路桥完成一次不算彻底
的“跨越”(最终勉强到达静安区。。);而14、15、17、19路却惊人地相似——她们
都很无奈地选择了河南北路。

其实追溯历史,真正和河南北路相关的电车并不多:只有25路和14路是走河南北路桥的
;而号称走河南北路的14路电车,仅仅是打虎山路单向走河南北路!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完成跨越的电车是怎么走的:
15路:双向西藏北路桥;
16路:武宁路桥;
18路:双向西藏北路桥;
17路:双向四川北路桥;
19路:双向乌镇路桥(又是夹缝中求生存)
21路:双向四川北路桥;
22路:外白渡桥;
27路:外白渡桥;
28路:单向四川北路桥。

很明显,本和电车无多大瓜葛的河南北路桥能“收留”那么多电车纯粹是因为这些电车
被“赶”得“无路可走”了。

山穷水尽的局面已然摆在眼前。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不再有电车衔接吴凇江两岸了。
据说90年代末上海电车回光返照的时候业内曾经有人作出过让电车上高架的设想。
的确,以电车的硬件水平,上高架也未尝不可:高加速度、不必贴环保标志也受到大众
认可的环保功能。
但是,我必须承认:这只是个梦。高架上编织架空线是容易,可是相关部门不肯担待;
有些人还会以各种理由去阻挠:浪费交通资源,造成交通不畅,电车容易抛锚……
只是借口。

当初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我想肯定只是为了能借共和新路桥一用而已。你看,车况那
么差背后拖尾烟的253都上了,还有什么不可能?

当时面临着西藏中路改造的窘境以及某些桥梁电车密度过大而提出的建议就这样被枪毙
,是不是不太好呢?

是啊,电车上了高架确实会早成交通资源的浪费,所以电车不上高架,只是借高架的资
源一用——这是借道,上了就下——会浪费多少?

现在电车场都是双层立体的了,恐高架乎?
然而,这仍然是梦。

到目前为止,上海电车的“高”度仍然只有当年21路在东江湾路留下的“遗迹”而已。
那个,并不是所谓的“高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这个小朋友很有心!!!!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