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新华出版社以内部发行名义出版的《斯大林密闻》,可说迄今为止,暴露斯大林一生秘密最详尽,也最令人信服的著作。该书是在研究解读大量新解密的前苏联秘密档案基础上写成的。这些材料包括:斯大林个人、十月革命、苏共中央党务档案等。 作者以大量鲜见的史料记述了斯大林的活动、家庭、个人生活及许多亲密战友、亲属的命运。作者还挖掘了许多历史见证人的回忆录、日记和书信,并采访了至今健在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叙述反映了斯大林当政时期的社会气氛、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许许多多悲惨遭遇。 本书读来引人入胜,作者爱德华·拉津斯基不仅是史学家,而且是剧作家,他的剧作在俄罗斯上演率很高。他花二十五年创作的小说《末代沙皇》,畅销世界。 《密闻》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前苏联悲剧不能简单归之于斯大林的暴君和独裁者性格。与其说是斯大林缔造了苏联历史,还不如说是苏共在十月革命前后争夺、巩固政权的斗争中需要这样一位残暴的领袖。书中所述种种「故事」,发人深省。透过这些材料,我们在熟悉斯大林一生的过程中,也更理智更清醒地理解了苏共及苏联的历史。 俄国自彼得大帝起就力图改革,以摆脱落后困境。但彼得大帝的改革,类似中国清末船坚炮利的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俄国面貌,许多方面甚至加大了同西方的距离。受法国大革命雅各宾主义影响的俄国知识分子和某些贵族,因对政府失望,接受了民粹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主张只要目的崇高,可以不择手段;二是主张以暴力夺取政权;三是主张夺权后利用农奴服从成性的弱点,强迫他们走进新社会。有人甚至主张干脆消灭过于落后、不能走进新社会的农民。 列宁缔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将这三点全继承下来。唯一不同的是,列宁将民粹主义者个人式恐怖活动改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化集体化的恐怖活动。这是列宁吸取他哥哥教训的结果(列宁的哥哥是个民粹主义恐怖分子。因试图谋杀沙皇事败被处绞刑)。列宁不仅将恐怖活动组织化、扩大化,在继承民粹主义“只要目的崇高,可以不择手段”方面更是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他不仅不择手段地对付沙皇政府,也用来对付党内斗争。列宁定斯大林为其接班人,主要就因看重他在“不择手段”方面,对“列宁主义" 的心领神会。 列宁没看错。在党内原名“科巴”的斯大林,确实是个“钢铁般的人”(俄语斯大林原意)。任何有碍苏共“崇高目标”实现的人,他都无情消灭,哪怕这人是他的亲骨肉。 俄罗斯由知识分子领导的,旨在推进俄国现代化的政治运动,以民粹主义开始,演变到最后,却是有独立性的知识分子几乎全被消灭。这一过程值得深思。 斯大林对党内的大清洗,长期以来一直被归结为斯大林个人性格的残暴、刚愎自用、猜忌。但读了《密闻》后,使我看到,斯大林的个性只是加重了大清洗残暴的程度,而就极权制度的本质来说,经常性的大清洗,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海耶克在终结极权社会时说:“将社会利益归结为单一化目标,要求全社会为这单一目标作出牺牲,是极权社会的普遍特征。”(《通往奴役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是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的单一化目标。在一个原来落后的国家,要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苏联的方法就是无情掠夺工人农民。他们一方面开动宣传机器,煽动共产主义道德狂热,诱骗人民作奉献;另一方面以高压恐怖手段消灭反抗者,强迫所有人顺从这一目标。因此,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党内保持恐怖气氛,是保证全党象机器般运转的必须手段。不时的大清洗,既可以换下“松动的螺丝”,使党内保持恐怖气氛,又可以使顶替者成为拥护苏共的新生力量,为党的新一轮阶段性目标出力。因此,阶段性大清洗是极权体制将全社会利益归结为单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择手段的必然结局。 “只要目的正当,可以不择手段”这种机会主义的思想方法并没有随着苏共的垮台消失,在今天依然有市场。有些人,口头上鼓吹民主自由,所作所为却是不择手段,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原载《香港书评》98年创刊号,本文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