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煮酒论史』 [近代风云]波浪式地向前推进发展——初盘四野的独立师团

本老夫子

翻开四野军史书,经常是毛泽东的这段话跳入眼帘:“林、高:出师顺利,甚慰。东北在你们的领导之下,改革了土地,发动了群众,建设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在全国各区中,就经济论你们占第一位,就军力论你们已占第二位(山东为第一位)。”毛作这番评价是47年的5月下旬,东北共军夏季攻势即将开始的时候。这时期“四野”(当时还不这样叫,故所谓之)的阵容大致是:北满主力三个纵队,五个独立师;南满主力二个纵队,三个独立师,及一李红光支队(师级);西满属二个保安旅,一个独立师;东满最可怜,仅有一个吉林独立师。军区一级武装是以独立团为基干建制,共有四十三个团。主力和地方两相合计,兵力达到约卅八万人(尚包括一些炮兵、骑兵)。此时冀察热辽那块尚不计及,就是这个兵力,达到了毛说的全国第二的水平。再看翻过年的48年4月,此时,东野北满(东、西满已归并)部队属1、2、6、7、10、12六个纵队,独立6、7、8、9、10、11六个师;南满部队属3、4、5三个纵队,独立1、2、3、4、5五个师;冀察热辽区属8、9、11三个纵队,冀察热辽4、5、6、7、8五个独立师及一个骑兵师。再加上东野炮纵,内蒙几个骑兵师及各省级军区二期组建、整训的八十多个独立团,“四野”的总兵力达到了九十八万众,远远超出了此期军力已降为全国第二位的华东。可这时候,辽沈决战还没开打呢。
  
  一年的时光,在“国军”起义、投诚、俘虏并不多的情况下,“四野”部队发展如此迅速,有两个大的原因。一是冀察热辽军区的划入,给东野带来了一支近十万人的板块。二是各大、省军区独立师、团的大力组建、整训,以及当中批次划拨于扩容、扩建东野新、老主力纵队。由上可见,这一块份量要大得多,仅计新增人数,几乎就给“四野”扩大了五十万众的规模。介于本文题目,下面主要讨论四野几个时期中独立师、团的建设情况,其中,虽然冀察热辽部队归入东野时间稍晚,但为脉络清楚起见,亦较早一并提及该分支为好。
  
  “四野”独立师这一建制的成批颁号是在东北局46年的《七七决议》下达之后开始的,此时已任东北共区一把手的林彪始有职权按他的思路来构建主力部队。他把当时分散于东、西、南、北满的各区共军归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45秋从山东、华中挺进东北的原属115师部队的八路军主力,如山东军区的1、2、3、7师,新四军的第3师等;第二种是同年秋受关内各兄弟战略区派遣,来参与创建东北新区的旅(支队)、团级队伍,这批部队原本在各地不算主力,赴满前兵员亦没配够,人数约在一千至三千不等。比较典型的有陕甘宁359旅南下2支队(三千人),冀鲁豫21团(千余人),晋绥32团(八百人)等。第三种就是45年胜利后最先进入东北并获得极大发展的几支共党先遣武装,这其中有李运昌、曾克林的冀热辽军区出关部队,周保中的东、北满老抗联旧部,以及从山东先期渡海入满的万毅挺进军。不过到林彪真正掌握军权的这个46年秋天,这三部合起来人马曾达到十来万的共产“新奉军”掀起的扩军高潮已落尽,正进入几个“跌停板”后的一段低迷徘徊期。林彪是很尊崇实践和一切取决于条件之原则的,因此在46年的8、9、10这三个月,他把第一类主力部队先后组成了东北共军1、2、6纵队,加上年初在南满改编的3、4纵队,这就形成了能完全用于机动作战的野战军。在纵队单位组编完成稍后,他又将第二类不大充实或坚强的部队合编成六个统一序号的独立师。这样,从46年10月起到47年年初,“四野”首批独立师番号先后出来。以东总直属359旅改编独立1师,以华中新四军的二个“架子团”扩编独立2师,以太行、冀鲁豫军区先遣队扩建的吉黑纵队编为独立3师,以西满保安1、2旅(两旅含冀热辽15团,新四军3师特2团,延安教导2团,晋绥32团等“老关西”)各改为独立4、5师,以新四军3师特务1、3团扩编成独立6师。对于第三类遭受了较大挫折的当地新、扩建部队,林彪采取了分类指导的方法,如原属李运昌的冀热辽21、23旅早前已编入南满3纵,遂嘱肖华、程世才等红军将领多加训练督促(后来则让韩先楚直接统率);亦属李部的冀热辽19旅则与山东7师合编6纵17师,既充实主力又得到锻炼。万毅老7纵官兵素质很好,但战术呆板,即令其直接编进1纵作为第3师,由1、2师老八路们时常垂范。吉林周保中部保安团垮得最凶(他扩军时仍沿用抗联当初的“大呼隆”收编模式),但亦不必再挫其信心,故在47年2月告其以抗联两旅各一团与冀鲁豫21团会合,先组成一支吉林(东满)军区独立师,为日后在东满再建该种师团积累操作经验。

 46年10月中自卫战争打响后(由于停战令的缘故东北自卫战争晚爆发四个月),林彪组建头批独立师配合主力作战并锻炼使之成熟的想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这时的国民党发动的是全面进攻,东西南北战场同时施压,加之东北地区辽阔广袤(对步兵移动不利),铁路网线纵横交错,北宁路、南满路、中长路、沈吉线、四洮线、海辑线等互相连结,四通八达。一方面对控制了战区铁路线的“国军”极为便利,其行动完全可以做到朝发夕至,一师扯动调防足可抵得关内二、三师的使用;另一方面这些铁路(由于苏联的关系,尚不能组织关内那种“扒路军”)又将共军根据地切割、分隔得支离破碎,使其部队的集散、运动均不能迅速达成。因此,初期共军的应战还只能采取分区抗击,总体配合的战略方针。亦因于此,47年4月,上述六个独立师中,独4、5、6师三支很快就进行了一次番号改动,变成了西满独立1、2、3师,行动亦主要限于嫩江、辽北、热河几省区。南满自编的独1、2、3师亦没出过远门,本区战斗任务一直繁忙,故只能在辽宁、安东一带配合3、4纵队保卫临江。这样,真正能按林彪的愿望随主力出击练战的独立师团就只剩下北满的独立1、2、3师了。尽管如此,既讲求实际又坚定执著的林彪对自己判准的事物却毫不放松,在47年春西满三个师“限区”行动后不久,他就在北满再编成了新独立4师(以胶东北海独1团为其骨干);5月,又将松江哈西分区部队集中,成立了由东总指挥的西满独4师;7月,再改成直属独立5师。这样,当战争打到夏季攻势结束之时,东总直接统率助战的独立师还是保证到了五个,而且都程度不一地担任过“三下四保”战役和夏季攻势作战中诸如焦家岭、城子街、德惠、靠山屯、公主岭、怀德、昌图、大黑林子以及四平攻坚那些著名战斗的打尖、牵制、阻援和助攻任务。就这样,在逐步胜利的战场形势下,四野部队的发展很快就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照林彪的话表达就是:把东北客观条件形成的两个拳头打人的南北分兵状况,改为形成一个大拳头为主的集中作战。林的这个新想法在刚过去的夏季攻势中已见到初步的效果。

夏季攻势中,北满三个纵队伤亡重大(各种损失共达二万三千人),急需恢复军力;南满两个纵队兵力一直不足(每纵一万五千人不到,尚不及同期的中野纵队),亦需提高战力水平。此外,林彪关于坚定不移地集中主力,打大歼灭仗的思想日益成熟,现正酝酿一场更大的秋季攻势,而该攻势需要成立更多的野战纵队(新建7、8、9、10纵的方案已考虑成熟)。这三个情况的统一部署,首要一条都急需后备兵员的大量补入及可靠的来源保证。经过两年的战争实践,东北共党高层对己方兵源的认识是高度统一的,即以招收翻身农民为主,包括俘虏成分的其它补充方式为辅。这不单是力图保证部队的阶级属性和政治素质,也避免了在战争形势有变时大量俘虏逃亡给部队造成的严重后果(东北“国军”情况特殊,军事素质好的俘虏还多来自关内)。因应于这种认识的征兵机制,46年以来东北的做法都是:各省区党委将其下属县大队、独立营成建制地抽调补充纵队,纵队再将各营、连分配划入每个师、团。除此之外,林、高于46年秋在北满的每个师中增设了补充团建制,作为富余新兵的训练、调配单位(这个办法与傅作义每师设一补训师的做法相近,但傅部补训师择地驻扎,不随主力行动)。因此小结以上各点,可说东野主力部队的后备兵员保证还是较为稳定、连续和有序的。但是面临更大的战争规模,要组建成批的野战纵队,打出大进攻的战场形势,原有的一整套征兵(四野自称“贩兵”)、扩建和整训方法和经验就不能与之适应了。需要新的思路是必然的,可具体怎么做才有效呢?林彪在思考。
  
  当此东北形势即将发生重大变革之际,47年5月,在苏联治病十个月的罗荣桓回到东北了。林、罗是5月下旬见面的,谈得十分投机。之前,东北共党的“三驾马车”运转得很出色,陈云带领南满终于走出困境,根据地已延伸到南满铁路沿线;高岗的军队后勤、地方经济亦抓得十分红火,办成了最值得高兴的两件大事。一、东北二期土改(砍“树”挖宝阶段)比较顺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二、在北满四省,吉林珲春,辽东的辑安和大连等城建成了一批军工厂,共军能成批量生产弹药了!林彪更不用说,与“国军”较量两年后,现在的战场形势是攻防易手……然而,前线战事仍繁,军政不可偏废,林亟需一位好的火线搭班政委。在罗应允就任之后,5月23日林彪给毛泽东去了一电:“毛主席:昨日已见到罗荣桓同志,我主张他在前方同我一起工作,他也同意。后方仍由高岗同志主持,特告。”

罗到岗不日即了解到林彪当前的“重点”(林是重点主义者)和心事。这是一个很精明的政委,近一年的休养丝毫没消磨他见事的能力,故经一番调研、思考后,罗很快切入了核心议题。他提出在东北军区一级组建二线兵团的新思路,具体办法是:该二线兵团驻地和日常管理由南、北满,冀察热辽三个军区负责(北满由东总代行),下级单位设为独立团,每团定额二千五百人;新兵接收后直接进团驻地,训练其掌握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四大技术,教会其“三三制”战斗队型和基本战术地形的利用,然后根据前方的需要适时按量补入各主力纵队或者组成新的军区独立师。罗在随后的东北军区动员会上又进行了布置,要求各区尽快完成二线兵团第一期组建计划,即征收新兵十万,编成四十个独立团。会后罗亲自主抓了北满四省的首批独立团组建工作。到9月底,东北军区二线兵团的建设即初见成果,共编成四十八个独立团,其中北满工作最力,编成了其中的四十个团。林彪对政委的工作思路和成效均十分欣赏,二线独立团的建立实际上正延续了他一段时间以来,以地方武装组建独立师,再以独立师升级成野战纵队的“三级跳”建军思想,并且尚有所突破、创造,因为老主力这块的复原、补充难题也一并可由这种独立团的调用来有机解决,这个家当的好!
  
  有了坚强和实在的后备兵力支持,林彪下决心扩建主力纵队了。47年秋季攻势开始前的8-9月,东北一下子就成立了7、8、9、10四个纵队。具体是,以原西满独立1、2、3师组成7纵,以冀察热辽独立13、16、18旅组成8纵,以冀察热辽独立9、10、11旅组成9纵,再以东总直属独立1、3师加东满独立师成立了10纵。冀察热辽纵队的组建后面专辟一段涉及,现稍加检视一二黑土地这边7、10纵的编排。7纵整支为西满部队,先前一段曾以邓华纵队的名义出征,刚参加过四平血战,获取了经验教益,现在搞起正规化,顺理成章。10纵开编时就有些奇怪,不使独1、2、3师顺序编成,从中落下2师,却将东满独立师拉来配齐,林彪这是个啥思维?仔细一想豁然明白,独立2师比它“前兄后弟”那1、3师还显强劲(温玉成亦算一好将),现在东总直属营里还剩独4、独5两小乙,这次不进入军级番号,显然是历练不够,尚需继续培训(林的标准严啊)。可培训总得有师傅传帮带,好,就看上此独2师,交它一个担子并不轻巧,好戏朝后演绎。其实10纵编建亦见同样思维,指望独1、3师俩好好帮衬帮衬吉林“老汉”(嘻,老抗联嘛)。可不料东满就此一省,自然把精华全放其中(在山野能做1纵政委的赖传珠,在这儿就屈尊首轮师长),又并进了好些好冲动的朝鲜人。所以后来一实践大战,得,30师的表演好几次就猛超28、29师二师傅,这倒是颇出林彪之意外。

到48年1月底,新5军被歼,冬季攻势暂告一段落之时,东北野战军的番号正式颁布下来。趁此休整时机,北满第一批整训完毕的四十个独立团开始进入作战部队,其中廿五个团,六万二千人直接补进1、2、6、7、10纵及独2、4、5共计十八个师中,不仅弥补了战损,普遍建立了各师补充团,而且填平补齐历史“旧账”,第一次使北满一线师基本达到一万五千人的编制定额(一个纵队则达到五万众)。另十五个团则正向各省城集结,准备组成五个新的独立师(后来实际组建中,有先抽出分区现有基干团组编,再以独立团填上空岗的情况。如本批独10师,后头一批的独11、12师均如此编法),这一成规模的整军部署就是毛泽东此时几次矜口“林彪壮得厉害”的话题由来。南满补充情况要差些,辽东军区的首批独立团只整训出八个,虽然数量较少,但却全部用于补充3、4纵队现有的六个主力师。所以,现在南满两纵旗下各师兵员亦普遍达到了八千到一万人,仍属其建军史程上的首次突破。
  
  在接着往下捋东北二线兵团下一批次独立团的建设前,先将冀察热辽部队的情况介绍一下。冀察热辽军区是从47年4月后开始接受林彪的战役指导的,秋季攻势前的8月,又正式划归东北军区领导。在此期间,它这准大军区管辖冀东、热河和热辽三个二级军区,野战部队以独立旅为建制单位,具体由三个军区分别指挥。冀东军区老部队为其独立10、11旅,原属晋察冀第2野战军(45年底撤消),46年春回归地方改叫现在这番号。合并东北前的47年7月,冀东又成立了独立9旅,番号虽新,但团队资格不浅,均属于45年版的冀东11旅。热河军区原有冀热辽独13旅和独5旅,47年5月又组建了冀察热辽独立18旅。独13、5旅都不算冀热辽老山头,前者原是冀晋军区赵尔陆纵队,45年秋编入晋察冀2野,2野撤消后缩编留于冀热辽;后者更是47年初才从冀察军区调来。独18旅前身是热辽纵队27旅,它底下有一骨干称冀中31团,是晋察冀军区支援东北、热河的三个团队之一(另俩62、71团均在独13旅。唉,还都没抵满州)。为啥要专门一提?因为此可证明:晋察冀军区是老115师内援助东北表现最差的一分支(就看与冀鲁豫如何比,彼调出了1纵,没出关是因为时辰晚了,事属有缘无份),它“出血”的三个团都是45年8月冀中军区的地区队扩编(晋察冀的主力在冀晋、冀察区)。热辽军区指挥热辽独立16、17旅,这两支在晋2野时期都属黄永胜的热辽纵队,主力团队也都来自延安教2旅。冀察热辽并入东北时一线部队体量不大,约有四、五万人马,与南满相差不多。对此“加盟店面”,林彪亦采用了见效于东、北满抗联部队的那种分类指导法(故林部时称民主联军很合适),表现之一就是降低野战纵队的准入“门槛”。因此,在47年8月,将冀东的三个独立旅合成授予9纵番号,热河、热辽两区的独13、16、18旅整合授8纵番号,同时将剩下的独立17、5二旅分别改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1、2师。10、11月,再继以热辽、冀东地方现役团队组建了独立3、4师。这样,经整编后的冀察热辽主力阵容即与南满区部队当前的规模和建制几乎相等了。

对于二线兵团这一块,从47年8月罗荣桓开始部署到48年2月第一期独立团组建完成,东野总共成立了八十八个团。头批四十八个团编入主力的情况前已说清,此举引发了一线部队极大的反响和热情,故对组建、整训工作相对落后的南满、冀察热辽两区来说,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在参加秋、冬两季攻势的同时,两区领导都分出了精力,大抓了二线兵团的建设工作。这一加力突击还是富于成效的,故当48年2月,北满成立新一轮独立师(独6、7、8、9、10师,出自合江、松江、吉林等六省)时,南满辽宁、辽南二区亦各编成新独立1、2师,冀察热辽则接着原有的四个独立师再顺编本地(带“热”字号的)的独5、6、7、8师。此两家的新独立师多数为一期建成的另外四十个团(属第二批整训)所充所建,故其整训工作很多属于“加班赶工”速成性质,因此,军政素质较之北满的五个独立师要差。补入主力的情况亦相仿,以该批次独立团补充足额的部队,不论是稍老一些的8、9纵队(如前述,其原来“门槛”较低),还是此时尚以独立师编制作战的5、11、12纵前身,其能力、素质与老纵队们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
  
  48年3月,各方面条件近于成熟,原直属独2、4、5师奉命组建12纵,辽东(南满)独1、2、3师组成5纵,冀察热辽独1、2、3师亦成立了11纵。3-4月,南、北满各再将原吉林、松江两军区的各一个朝鲜支队合编独立11师(后为首批援朝的164师),安东军区各直属团合编为独立3师,南满李红光支队扩编成独立4师(后为首批援朝的166师),“国军”暂58师(冬季攻势中于营口起义)改编为独立5师。亦是从该3月起,罗荣桓主持策划的二线兵团第二期独立团组建工作开始,此期计划目标是建成八十个团,廿十万人,年底整训完毕。相信东野最新组建的这批独立师以及现在要尽快提上正规化建设日程的炮兵、铁道纵队(前护路军)等专业部队就是以二期头一阶段(4月至7月)建成的那些独立团予以增强补实的。

 从48年2月起东总在关内外三区编成的上述近廿支独立师所经受的大战实践莫过于辽沈战役了,现在就简约清点一下各师在战役中所经历的主要战斗或者所处的战场位置,按时间顺序清理。3月下旬,东总直属独立6、7、8、9、10师参加了开辟长春外围战场的战斗;5月,一度配合1、6两个主力纵队的攻城试打;6月下旬,围困长春的大政方针确定,独立6、8、9、11师在6纵18师领率下组成围长东地区队,独7、10师受12纵指挥组成围长西地区队,这个任务一直干到10月19日长春解放,其间曾多次击退长春守军的突围试探。
  
  在辽沈战役揭幕后的10月,原在沈北一带配合主力机动的独立1、3、4师奉命北上,与刚成立的独立12、13、14师(48年9月后由辽北、安东等省组建)以及北满二线兵团的十四个独立团会集,在沈吉线以东,四(平)梅(河口)线以北连营数百里,形成纵深防线,完全消解了长春“国军”南逃的企图。
  
  转西看北宁线方向,9月12日,冀察热辽独立4、6、8师随11纵从冀东建昌营出发,突袭山海关得手,紧接着包围兴城、绥中,切断北宁路锦唐段交通线。10月上旬,独4、6师又跟随11纵直抵塔山,在塔山到虹螺岘一线配合4纵抗击锦西东进援敌,为主力攻克锦州尽了一臂之力。比之上面战事,军史中最为出名的还是设伏于辽南的独立2师,该部先是10月22日奉命离营口趋盘山堵路(盘山为锦营支线枢纽);接着25日又遵令北上台安阻敌;26日更在台安以北对廖兵团展开了一场虚张声势的进攻,打了对方一个惊慌懵懂;再后的辽西围歼战中,2师尾追退敌向北,居然也挤进主力才能判清楚的窝棚群体“混黑吃”。
  
  最后还应指出于上述各场中未曾见其现身的南满独5师,冀察热辽独5、7师的战位所在。辽沈战役打响之前一段,冀察热辽独立5、7二师均调拨随同华北2兵团行动。9月下旬对平承路上的密云、怀柔等县发动过攻势,月底又打向了平绥路北平至张家口交通段。战中,独7师尚单独攻下了宣化东面的赵川堡、崇礼城,算是给各支东北新编独立师的攻坚战开了回天,劈了回地。
  
  这些战斗均为战略配合关外主力决战,就是林彪决战前一直提醒军委的华北2、3兵团须发起打傅配合。值得记录一笔的是,热独5师之后没再回归冀东,华北军区在战前的8月就给它颁了一个华北独立1旅的最新番号,这事儿林、聂之间肯定早有商量。南满独5师在决战中没参加什么军事行动,总部只给它指派了驻守吉林市的警戒任务,于辽沈贡献最多能算后盾了围长东集团。本来该师对营口那些辽东城镇最为熟悉,对老上司52军亦有较深了解,放它与独2师搭档于辽南应该最见合理,可就因其“国军”出身,故共军上下觉得还是不冒这风险好,毕竟这回是两党两军的生死搏杀。唉,不必扯了,反正那时的中国人哪,都脱不开阶级斗争的观念。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看着看着,呼啸的枪炮声就在耳边响起,呐喊声、厮杀声阵阵。

不论谁输谁胜,都是中国人杀中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