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杰恒:纳粹战犯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众多的法西斯人物、战争罪犯中,戈培尔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因为他既不是侵略战争的直接策划者、组织者,也不是战场上直接指挥攻城掠地、杀伐屠掳的军人,而是一个纯粹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一个堂堂的德国的哲学博士。那么,作为纳粹德国宣传部部长,他是何以成为法西斯的主要战犯的呢?
  戈培尔全称保罗·约瑟夫·戈培尔(1897-1945),其父是一家纺织厂的工头,母亲是一位铁匠的女儿,也算是工人阶级出身了。戈培尔7岁时因患上骨脊髓炎,致使左腿比右腿短一截,走起路来有点瘸。而且,与一般德国青年男子长得高大健壮不同,戈培尔长得十分瘦小。因此,他不可能像当时的许多德国青年那样,通过从军来实现人生的梦想。于是,他转而刻苦学习文化。凭借天主教的资助,他先后读完小学、中学,并开始漫长的读大学生涯。戈培尔读的大学之多,可谓世所罕见。他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和海德尔堡大学等八所大学。要知道,这都是德国的著名高等学府。戈培尔在这些名校中广泛涉猎了各种知识,专修了哲学、历史、文学和艺术,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在他仅仅24岁那一年,他获得了海德尔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走出大学校门的戈培尔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文笔锋利,他一心想成为像歌德、席勒那样的大作家,拼命创作小说、剧本。但他的小说没有人给发表,他的剧本也没有人给排演。正当他陷入苦闷迷茫的时候,1922年6月,在慕尼黑王冠马戏场,他听到了希特勒的讲演,惊叹不已:“现在我找到了应该走的道路——这是一个命令!”从此,戈培尔开始信奉纳粹主义,并于当年加入了纳粹党。
  戈培尔纳粹思想狂热,为宣传其信奉的“理想”,他经常在各种场所向公众发表演说,而且慷慨激昂,很有感染力和煽动力。渐渐地,他得到纳粹上层和希特勒的赏识。1926年10月,希特勒任命他为柏林的纳粹党区领袖。1929年,又任命他掌管纳粹党的宣传机构,使其爬上纳粹的高级领导层。
  此后几年,戈培尔为使希特勒竞选上台执政,可谓费尽心机,不遗余力。他调动了纳粹党宣传机构的全部人马,进行了德国历史上空前的宣传运动,散发宣传小册子,贴大字招贴,举行无数次的大会,等等,使尽了所有手段。戈培尔更是亲自出马,到处演说,日程排得满满的。戈培尔的狂热宣传,对希特勒的最终上台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后,立即任命他为国民教育部长和宣传部长。
  希特勒建立的独裁专制的法西斯统治,与历史上的所有独裁统治一样,必然要使纳粹党一党专政合法化,使德国只能听到一种声音,只能有一个政党,并强制人民的意识与纳粹的思想保持一致,为纳粹国家服务。这样,他必须将思想文化阵地完全控制在纳粹党手中,以此对德国人民实行精神控制。而这一切的完成,都是由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来操纵的。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起源于欧洲的文明,是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准则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公民权利。正是这些自由奠定了欧洲繁荣强盛的基础,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试想,如果没有出版自由,像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等批判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国家、号召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著作,何以能在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下出版、发行、传播,又怎么能诞生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而德国,曾经是欧洲出版自由最早的国家。早在1543年,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因受教会的限制,在欧洲许多国家都被拒绝出版,最终,是在德国,首次出版了这一划时代的伟大著作,开辟了人类科学史的新纪元。现在,纳粹党要使这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德国消失。他们开始了对这一伟大文明的清算。
  为了将那些“异端邪说”彻底从德国人民的头脑里清除出去,为了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确定的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的价值观念彻底打入冷宫,戈培尔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焚书运动。1933年5月10日晚上,成千上万的学生高举火炬,在柏林的各条大街上游行,并最终汇集到柏林大学对面的广场周围。那里已经堆积了无数记载着人类文明的成果的书籍。然后,学生们纷纷将火炬抛向书堆。顿时,书籍燃烧起来,烈焰腾空,照亮夜晚。人们一边欢呼,一边继续往火里扔书。学生们称这些书籍“对我们的前途起着破坏作用”。以此开端,德国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开始焚书。戈培尔热情地赞许学生们的举动,在纸灰飘洒中发表演说。他鼓动说:“德国人民的灵魂可以再度表现出来。在这火光下,不仅一个旧时代结束了,这火光还照亮了新时代。”
  同时,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对出版、报刊、广播和电影也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建立起纳粹党领导下的统一的艺术家组织——德国文化协会,其目的是消灭所有跟纳粹党的思想相对立的传播媒介。各协会的会员都必须是热心于国社党事业的人,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从事活动,作品的出版或上演必须经过纳粹宣传部的审查和许可。而由纳粹党制定的法律规定,第三帝国的编辑们必须在政治上和纳粹党保持一致,种族上必须是“清白”的雅利安人。于是,许多不愿为纳粹服务的编辑记者遭到清除,许多不能与纳粹保持一种声音的报刊被停办。余下的报纸和编辑们,要由戈培尔和他领导的宣传部发指令:什么新闻可发,什么新闻不能发,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对首都以外的报刊,则用电报或信件发出宣传指令,告诉他们应该发何种新闻,否则,或撤总编辑或立即停刊。
  戈培尔尤其重视广播,认为广播是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宣传工具,它传递信息迅速,辐射范围广,影响大。因此,必须牢牢掌控德国的广播事业。戈培尔通过宣传部的宣传司和纳粹创立的国家广播协会,控制、垄断了德国的广播公司。从此,这家广播公司充斥着法西斯的一家声音和侵略战争的鼓噪。属于私人的电影公司,也必须在纳粹的宣传部和德国电影协会控制下,每部影片都要严格审查,符合纳粹的思想了,才会被允许上映。总之,纳粹的传媒千篇一律,千人一腔,千部一调,反复无穷,充斥着德国人的眼睛、耳朵和他们的每一根大脑神经。渐渐的,德国人的灵魂深处浸满法西斯的毒液,这与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的大肆宣传反复灌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的精心操纵下,整个德国的舆论处于疯狂的法西斯文化思想氛围中。本来应该向公众传播事实、宣传真理和正义的新闻媒介,竟成为散布谎言、欺骗公众、制造谬论、蛊惑战争的工具。其导向就是对德国人民进行精神控制,使他们都成为法西斯战争的狂热支持者、拥护者、直接参与者。在德国即将对波兰发动侵略战争前,纳粹德国的报纸、广播大肆鼓噪的中心是:波兰扰乱了欧洲和平,波兰以武装入侵威胁德国。《柏林日报》的大字标题警告:“当心波兰!”《领袖日报》的标题:“华沙扬言将轰炸但泽——极端疯狂的波兰人发动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挑衅!”众所周知,波兰既无侵略的意图,也没有侵略德国的实力,这完全是在为德国侵略波兰制造欺骗世人的借口。而在德国进攻波兰前夕,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在报纸上策划的欺骗宣传攻势则达到高峰。“波兰军队推进到德国边境!”“波兰全境处于战争狂热中!”等惊人的头条特大通栏标题出现在德国各大报纸上,给公众造成波兰即将进攻德国的强烈心理预期。
  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不仅牢牢控制着全国的舆论工具,而且他们自己还在各种场合亲自出马,大造舆论,以愚弄德国人民。尤其是戈培尔的演说,更是煽动性极强的恶风毒雨,散发在德国社会空气中。应该承认,戈培尔还是很有才华的,但他的才华完全用作贯彻纳粹思想上了,用作深刻领会希特勒的旨意上了。他似乎具有将一切事情都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天赋,而这正是纳粹德国所需要的。1943年2月18日,戈培尔在柏林体育馆发表《论“总体战”》演说,是他试图以纳粹思想俘获本国人民和欺骗世界公众、用纳粹政治来补充军事侵略的狂热尝试的一个典型版本。
    戈培尔的所谓“总体战”,无非是戈培尔通过他个人狂热的说教、鼓噪、煽动,全面宣传纳粹的政治思想和希特勒的领袖旨意。他把演说词的锋芒既针对国内公众,要求人民停止高级娱乐活动,一切服从纳粹的军事胜利等;又针对国外的反纳粹势力,他特别警告西方,宣称整个欧洲的危险来自“东方”,企图分裂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戈培尔不仅演说“总体战”时唱高调,演说后,也立即身体力行,付诸行动。他通过宣传部下令关闭了柏林的豪华饭店和高级娱乐场所。他自己还为“总体战”行动树立榜样。如,不再使用宽敞、阔气的大客厅接待客人,而是使用小房间。这一切,加上会后在全国各处反复放映讲演的纪录片,宣传媒介的大肆报道等,使戈培尔的“总体战”演说成为纳粹德国最成功的群众大会,也是在公众中影响最大、反应最强烈的一场活动。这是戈培尔最典型的表演,是他和他的宣传部的典型策划。也是纳粹狂热、煽动、欺骗的代表作。当然,同样是他们垂死挣扎的一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管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门如何欺骗、鼓噪地宣传,但他们逆历史进步潮流而动的行为,终究是要破产的。伴随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的不断壮大,势不可挡,德国人民也在觉醒,纷纷开始怀疑、反抗纳粹的独裁专制思想和统治。这一切,彻底敲响了希特勒及其纳粹德国的丧钟,也使戈培尔走上穷途末路。然而,这个纳粹运动的宣传家,顽固的法西斯狂热分子,却不思悔罪,决定与希特勒一样自杀身亡,以逃脱正义的审判,并幻想有朝一日法西斯死灰复燃,他好流芳百世。临死前,他在地下室的小房间里写下遗言,标题云:《元首政治遗嘱的附录》,其中写到他对元首的“忠诚”和选择:“元首已经命令我离开柏林……我一生中还是第一次必须坚决拒绝服从元首的命令……在最危急的时刻抛弃元首……世人将把我看做是一个可耻的卖国贼和下贱的无赖……因此我相信我正在为德国人民的前途做一件最好的事情。在今后艰苦的岁月里,树立榜样比活着更重要。”
  戈培尔在残忍地毒死了他的六个孩子后,让勤务兵朝他和他的美丽妻子的后脑开了两枪,然后,他的副官等人遵照其遗嘱,把四桶汽油浇在他们的尸体上点燃。其死亡的方式也追随希特勒,好使他和主子共同在烈火中升天,并幻想能得到“永生”。
  伴随着希特勒、戈培尔的尸体在熊熊烈火中灰飞烟灭,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灭亡了。戈培尔的纳粹宣传部也寿终正寝了。在一片片被战火烧焦的土地上,德国人民从法西斯的精神控制中走出来,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人权宪章》等法律文件,逐步建立起一个政治民主国家。马丁·路德倡导的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的价值观重新得到普遍尊重和认可。自由的德国在思想文化方面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都繁荣起来,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当然,近些年来,在德国、在欧洲,极右势力、光头党等具有法西斯主义思想倾向的组织,又有所抬头。排外、仇恨犹太人和外籍人的事件时有发生。然而,德国以及欧洲各国的传播媒介、政治团体和广大普通人民,保持了对这股势力的高度警惕与强烈批评、抵制、打击。法国的极右翼势力的代表勒朋,在总统大选中,就受到各阶层、各种族选民的联合抵制,最终惨败出局。2000年,奥地利的极右翼政党的领袖海德上台,出任政府总理,欧洲联盟立即对奥进行制裁,使奥地利在欧洲备受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