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三年大饥荒期间山东某县医院工作所见

三年大饥荒期间山东某县医院工作所见
发信站:
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版面:历史学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08426


三年大饥荒期间山东某县医院工作所见

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54年毕业于某大学医学院。三年大饥荒期间我在某县医院工作,亲身经历和目睹了当时的惨状,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都极为少见,今后也不可能再见到了。因此我有义务和责任将这段历史如实地记录下来,帮助那些怀念过去的人回忆一下过去的苦难,也帮助那些经常借古非今的年轻的一代真正了解一下过去,让他们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

一、当时县医院的状况

我是59年从某医学院附属医院下放到该县医院的,当时的县医院共有员工20余人,医生8人,4名护士,只有我一人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也是全县唯一的大学生,其余医生中3人中专毕业,其余均未受到正规培训。全院只有一个病房,病房医生只有我一人,24小时值班,另有护士3人循环值班管理20多名病人。其余的医生均在门诊工作每个科室1—2名,各科医生均在门诊处理完病人后转入病房治疗。当时的病房条件极为简陋,两间土房中有两个土炕,每个炕上可容纳5—6位病人,另有两间土房中放有8张单人木床,窗户是纸糊的,晚上只有几盏煤油灯发散着微弱的光亮。

县医院几乎没有消毒隔离概念,传染性病人和普通病人住在同一房间,甚至睡在同一床上,传染病根本无法隔离。当地许多人人对传染病的概念也十分模糊,这导致了59年伤寒爆发性流行。注射针头是一针到底,就是不换针头,用一根针头和一支针管不经过消毒给所有的病人进行注射。我当时坚持要至少要每位病人换一个针头,可我们病房中的那位姓王的男护士长却说,一个针头需要一毛钱,我们不能浪费。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中,我的这种要求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作祟,毛病多,王护士长的做法则被认为是革命的表现。另外,我要隔离传染病人的请求也被无情地否定了。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在当时的环境中,我很难再坚持必要的医疗制度了。在这方面我唯一一次没遭到彻底失败的是,我坚持腰椎穿刺时要戴无菌手套,这理所当然地遭到王护士长的拒绝,官司打到院长那里,院长说要照顾知识分子的情绪,给他一副手套吧。我感到很迷茫,我的正当要求竟然成了要照顾我的情绪。王护士长带着情绪给我找来了一副无菌手套,一下子扔到了地下。要知道当时病房是土地面,又很脏,无菌手套全被污染了。无奈,我捡起地下的手套,用酒精消毒后继续我的“无菌”操作。顺便说一句,王护士长不是坏人,可能是他的无知和革命冲昏了头脑,便有了这些愚蠢的行为。这位王护士长以后继续在医院工作,可能也知道应该遵守这些制度了,但他是否会因为当年的野蛮和愚蠢给那么多的病人造成那么多的伤害而有所悔悟,我不得而知。至于有多少病人因医源性感染而患病,我也不清楚。

住院的病人基本是当地的农民,多数有着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他们常年不洗澡,身上有厚厚的一层灰,如同鱼鳞状,似乎是能一片片地揭下来,头上、身上长满了虱子,用扫竹一扫就是一大堆。各种病人发出并混杂成一种令人作呕的气味,经过很长时间我才逐渐适应。

当时药品缺乏,仅有葡萄糖、葡萄糖盐水、青链霉素和其他几种抗生素,这些药品也不能满足供应。

二、59年伤寒大流行

农村的病种季节性很强,主要是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较多,占住院病人的一半以上,以流脑和细菌性痢疾为多,其他疾病如胃溃疡穿孔、阑尾炎、冠心病、高血压和部分产妇等病人,由饥饿引起的营养不良性疾病相对较少。

据了解多数家庭中可能有一些没有被发现藏起来的粮食,还能暂时维持这一年的生存。导致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是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和公共食堂,造成粮食大量浪费。因此有必要58年大跃进的情况。

三、58年大跃进

60年家中的粮食几乎全部吃光了,只能靠树叶、树皮和草根维持生命,很快树叶、树皮和草根也全部被吃光了,人们开始用花生壳磨成粉,制成馒头,用来充饥,观音土也成为抢手的食品,饥荒遍地蔓延。医院的病人也主要是因营养不良而引起的浮肿、肝炎、肾炎等疾病,这类疾病占住院病人的90%左右。

饥饿的病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病人主要表现为浮肿,是营养不良所引起的低蛋白血症所致,临床诊断为浮肿病,占70%,另一类病人主要表现为消瘦,主要是长期慢性消耗所致,临床诊断为消瘦病,占30%左右。如果诊断营养不良,则被视为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轻则被定为右派或右倾,重则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甚至有被杀的可能。而你的家人则会被定为反革命家属,株连九族。

浮肿病人主要表现为全身水肿,面无血色,象一只吹得很大的气球。这些病人很脏,皮肤上结着一层厚厚的灰痂,很难看清皮肤的本色。皮肤极为脆弱,一旦皮肤破损,便很难愈合,顺着破损处不停的向外渗出一些组织液,然而这些伤口却很少感染。这种病人死亡前先大量排尿,水肿迅速消退,就像一只撒了气的气球,迅速地消瘦下去,很快便死亡了,很难再救过来。

皮肤脆弱的程度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一次我看到护士给一位浑身很脏病人做治疗,没有消毒就输液,我很生气,指责护士为什么不消毒,护士告诉我没法消毒,我不相信,护士按照我的要求做了,用酒精棉球轻轻地擦拭着病人的皮肤,让我感到吃惊的是,随着灰尘的脱落病人的皮肤也一起脱落下来,血管直接暴露出来,我根本分不清哪些是灰,哪些是皮肤。病人的血管很脆,护士很小心的将针头插入血管内,以免将血管弄破。血管下面就是骨骼,几乎见不到其它组织。

许多病人衰减的连翻身的力气都没有了,甚至连吃饭的力气也没有。记得有一个病人非常衰弱,每天捧着发的不够分量的小馒头怎么吃也吃不完,只见他嘴不停地在啃、牙在断断续续地爵,满嘴里都是馒头,可是很难将馒头咽下去,因为他连下咽的力气也没有了,这个人极度消瘦。像这种病人采用现在最好的医疗条件也无法挽救他的生命,他必死无疑。

饥饿过度的病人面部毫无表情,没有力气说话,呼吸也很弱。如果病人睁着眼可以通过病人的眼球的是否活动来判断病人存活与否;病人闭着眼睛时,则从表面上无法判断病人是死是活,只能靠病人的心跳和脉搏来判断。有一次两位护士因病人的死亡时间发生争执,夜班护士讲病人是她交班之后死亡的,白班护士说她接班时病人已经死亡。因为当时病人很多床位很少,所以每张单人床一般住着两位病人,盖一床被。为了核实病人的死亡时间,便询问死者的同床病人,这位病人竟然也不知道同床的病友是什么时间死的。

为了明确病人的死亡原因,我征求家属的同意,对病人进行尸体解剖。解剖发现,病人的腹壁很薄,以前所学的人的腹壁有八层结构在这里根本找不到,只能见到一层皮中间夹杂着依稀可见的肌肉组织。腹壁如腐尸一样,毫无弹性,一撕就破,如同撕一块破布;胃肠道各层结构也全部消失,整个胃壁和肠壁的厚度仅有一层牛皮纸厚,肠系带和大网膜的结构依稀可见,但脂肪踪影全无;心脏也已经部分萎缩;肌肉也极度萎缩,小腿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几乎融合到一起,两块肌肉总厚度为1厘米左右,这样萎缩的肌肉不可能支持他身体的重量。死亡原因很明确,长期营养不良,慢性消耗,全身衰竭而亡。

从那次事件之后,护士们学会了一种新的死亡判断方法:推一下病人,如果病人能眨一下眼,表示病人还活着,否则则可能已经死亡。

因饥饿而死的病人死亡时的症状与现在因病而死的病人是不同的,没有呼吸衰竭时所表现的深大呼吸,也没有循环衰竭时的心率加速,也没有任何挣扎的迹象,只是心率由正常而逐渐减慢,再减慢,逐渐到心脏完全停止跳动;病人的呼吸本来就很微弱,也是逐渐停止的,病人死亡的时候往往是非常平静的。

病人的粮食供应和我们一样,每天13小两(折合现在的8两),每月24斤,这是上级的规定。毛泽东主席说“每月24斤粮食我都吃不了”,当时我很不理解,我们每月吃30斤粮食还饿得要死,主席怎么会24斤粮食吃不了呢?现在我理解了,而且每月15斤粮食也吃不完。每月24斤粮食的规定是否与毛泽东的话有关,我不得而知。病人的饮食安排是,早饭一碗稀饭(1小两)和一个小馒头或者一个窝窝头(4小两),午饭是一个小馒头或者一个窝窝头(4小两),晚饭也是一个小馒头或者一个窝窝头(4小两),基本没有蔬菜。

病人对伙食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多数病人认为伙食不够,吃不饱。记得有一位病人跪在我的面前,要求我想想办法增加一些伙食,我对他讲,我自己也吃不饱、也有浮肿,如果我有办法我还会挨饿吗?还有一位病人自称是伙夫出身,说馒头的份量绝对不足。为此我多次找到伙房交涉,得到的答复是这是按照上级规定执行的。4年后即1964年当地发大水,所有的物品均被浸泡湿了,其中总务科拿出了两千多斤节余的粮票晒干,之中是否有当年结余的粮食我不得而知。但也有例外,有一位病人拿着自己的一个小馒头,到市场上卖了2元5角钱,这些钱比他一年的工钱还多。以后他又多次去卖自己的口粮,导致他经常低血糖昏迷。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怎一个惨字了得!

史诗般壮烈.

“三年困难”时期的省委大院生活

文章提交者:蒙泰尼里神父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旗帜”派人士好说“毛时代没有腐败”,那好,今天在《老照片》杂志看到李南央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记录她在“三年困难”时期之后(按推算应该是1962年或1963年),在河南省委第二书记何伟家里的一些生活片断,现特地转载如下。好让大家看看,在重灾区河南省、在“信阳事件”的发生的那块土地上,管治者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与老百姓有着怎样的差距。
  (顺便推荐李南央的文章:《我有这样一个母亲》http://www.taosl.net/wcg/wlcp_lirui_pwf.htm

           《童年琐忆》

                   ——李南央        
           (原载《老照片》第五十三辑)

         ——省委大院    (原小标题)

   在1958年大跃进后的困难年代里,我也吃过一回香,喝过一回辣。

   那是我三年级的寒假,妈妈把我送到在河南任省委第二书记的何伟伯伯家。妈妈的许诺兑现的不多,这是少有的一次说话算话。

   当我上了去郑州的火车,才真的相信这次的寒假要在北京以外度过了,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何伟伯伯是妈妈的革命引路人,他在当中学国文教员时,引导正在做学生的我的妈妈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用何伟伯伯自己的话:“你妈妈是我最得意的学生。”解放后,何伟伯伯费了好大力气,找到了我妈妈,恢复了彼此间的联系。那年冬天,何伟伯伯的大儿子雪山哥哥和女儿何生姐姐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放假回家。雪山哥哥的女朋友华静姐姐也在,还有何伟伯伯的干女儿马宁姐姐,再加上一个叫大金的女孩子也天天住在那儿,真是热闹。我的玩伴儿主要是大金,雪山哥哥他们太大了,把我当成小小孩儿,偶尔逗我玩玩,我就十分高兴。

   何伟伯伯住的省委大院有前后两个院儿,前院是办公区,有解放军在大门外站岗。后院是宿舍区,门口还是有解放军站岗。不要说外人进不来,就是我这个住在里面的客人,自己也不能随便出入,出去再进来就成大问题了。跟何伟伯伯的住处相比,我们家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他住的是两层独立小楼,好大好大,地面是木板。我自己一人住了一间,这太让我满意了。吃饭的屋子就像个小食堂,一面墙是落地的玻璃窗。厨房也大极了,炒菜的灶是那种饭馆用的大土灶,好几个火眼儿,火又大又冲,有专门的厨师。对我来说,顿顿饭都是山珍海味。记得有一种鱼,下边铺着一层脆脆的干粉丝,上边的鱼煎得焦黄焦黄,被一种味道极鲜美的汁盖着,我后来再也没有吃过这种做法的鱼。早上每人一杯牛奶,配一个煎鸡蛋,对于在学校整整饿了一学期,即使回家也很少能吃到牛奶和鸡蛋的我,省委大院的生活就是天堂。我还几乎天天晚上跟马宁姐姐一起去看戏,不是京剧就是豫剧,我们总是坐在最好的位子上。记得剧院里总是冷清得很,没有几个观众,大概在肚子都填不饱的时候,人们是没有闲情逸致看戏的。往往看完戏回家时,何伟伯伯他们的麻将局还没有散呢。

   春节的那几天伙食更是好,顿顿好几个菜,主食花样也是好几种。大年初一,何伟伯伯带着我们去看黄河花园口。我第一次听说当年蒋介石以阻挡日寇为名,在花园口掘开了黄河,汹涌的黄河水没有挡住日本人,却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同胞流离失所。看到黄河静静地在两边的堤岸间流动,也许是我年岁太小,没有什么很激动的感情,只是觉得河边很冷。从黄河堤上下来,顺路去了堤边的一个村子。我们在前呼后拥下,进了一家农民的房子,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农民和农民的家舍。我觉得自己是在看电影,因为那房子和农民的穿着跟电影里演的解放前的乡下差不多。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省委的何书记,来看看你们,给你们拜个年。”那个老农民诚惶诚恐地伸出手来,何伟伯伯轻轻地握了握,在炕沿旁坐下和他拉家常。老农民屋里的其他人,像看稀罕物似的盯着马宁姐姐和我,弄得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好在何伟伯伯只坐了几分钟,就带我们离开了,也没有再去另外的农家。坐在车里,何伟伯伯严肃地对我们说:“看看农民的艰苦生活,看看你们一天到晚吃的什么喝的什么,应该惭愧啊!”我心里很不以为然:“那些吃喝都是你给我的,我在北京其实是吃不到的。这怎么能赖我呢?我干嘛要惭愧呢?”

   第二天早上再看到煎鸡蛋泡牛奶,我不知该吃还是不该吃。看到何伯伯一家人仍如往常一样地吃,我也就吃了。但心里的感觉怪怪的。

   回到北京,妈妈问我在河南过得怎样。我说:“过得好。何伟伯伯对我好,孙一瑾(何伯伯的爱人)阿姨对我好。吃得可好了!”我又问:“为什么农民的生活不好,我们的生活也不如何伯伯家好呢?为什么省委书记可以天天打麻将不上班呢?”妈妈叹了口气,轻轻自语:“没想到何伟的革命意志会这样消沉。”我不懂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但觉得自己似乎说了对何伟伯伯不利的话,觉得对不起他:何伯伯对我那么好,我却说了他的坏话。很久以后,听从河南探亲回来的蔡阿姨提起,河南发生过抢国库的事情,军队开了枪,死了人。我不知当时何伟伯伯是否还在河南。但省委大院的人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一个比我们好得多的世界这一事实,却给儿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后来何伟伯伯调到北京做了教育部部长,妈妈常常带我到他位于铁狮子坟的国务院宿舍做客。门口仍然有警卫,但是填了单子就可以进去,没有了省委大院的森严。何伟伯伯的住宅是一幢和另一家连在一起的二层小楼,气派比省委大院差远了。







  【资料】何 伟
   何伟(He Wei,1910年11月至1973年3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助理(1954年至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河南汝南人。1935年开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历任全国救国会常务理事,中共武汉临时工委负责人。1939年11月至1940年5月,新四军四支队政治部主任。1942年至1943年,新四军第七师政治部主任。1944年至1945年,延安中央党校第一部学习。1946年3月,哈尔滨市委书记。1946年9月至1948年8月,牡丹江省委代理书记。1948年9月至1949年10月,东北铁道纵队副局长兼政治部主任、武汉军管会秘书长。1949年12月至1952年7月,中共广西省委副书记。1952年8月至1954年10月,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兼市长、华南分局常委、中南局委员。1954年至1958年,外交部部长助理。1958年至1962年,驻越南大使。1962年至1964年,中共河南省委第二书记。1964年,教育部长。1973年3月9日去世。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jrw/lrfbzjbzzl/t218693.htm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胡乔木致信毛泽东:湖南饿死不少人了


文章提交者:均自由 加帖在 会员阅读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55630&extra=page%3D114雅科夫提供的小资料:胡乔木谈饥荒死人情况的一封信

【作者按】胡乔木同志1961年春到湖南省湘乡县作调查研究,发现饥荒和死亡情况也很严重,于是于1961年4月14日向红太阳写了一封信。
内容摘抄如下:(资料来源:《胡乔木同志文集》)

  ……昨天,我和王力同志、毛华初同志,省农业厅贺炳贤同志等人去了一次湘乡县委,我们原听说临近韶山的东郊公社、现龙洞公社死人的情况(从1958年10月到1961年3月,三个大队死707人,占现有人口百分之十三点五),拟去该处调查,结果因道路不便,临时到原东郊公社现陈庚公社的楠乡大队、七星大队、水底大队、石匠大队的几个生产队看了一下,发现这几个大队的情况也很严重。楠乡大队、石匠大队三年来死亡率都在20%左右,据县委说,全县3年约饿死3万人,去年约2万人,而以去年年底最为严重,全县病人在去年年底达7万人,现已减到万余,但我们去的地方,有些生产队的病情尚未停止……

([雅科夫] 2000-06-01, 20:55:4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03350&人民日报BBS论坛之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
原题:胡乔木同志写给红太阳的一封信  再谈大跃进的一些史实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什么叫做可怜,什么叫做悲惨,什么叫做虚伪,什么叫做强横------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令人扼腕的年代,想想小時候,我們也許因爲是在上海,才躲過了這一劫!這段歷史,偉光正是最沒法向後人交代的歷史之一,唯一能做的就是抹煞。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3604116[/lastedittime]编辑过]

今天,我就是高瑜